低碳经济制造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事实证明,过去我国经济那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是无法长久维持的。走进21世纪,我们迎来了低碳经济时代。这给我们一直以来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带来了危机,特别是化纤制造业目前正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发展形势严峻。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我国化纤制造业必须走符合行业自身优势、产品满足现代化纤制造业需求且符合全球提倡的绿色环保之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低碳经济制造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低碳经济制造业论文 篇1:

展望“十二五”低碳经济制造业节能“上道”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5年。在全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力“保增长”过程中,国家及时出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制造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对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展望未来的5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甚至更长历史阶段工业发展的主线,也是工业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主打“低碳”牌。而且,“十二五”是我国兑现哥本哈根承诺的最重要5年,发展新能源产业固然重要,但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对于重点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制造业节能环保水平。

针对几大重点行业,《规划》提出,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船舶行业要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冶金和建材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石化行业要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加快化肥原料调整,推动油品质量升级;轻纺行业要强化环保和质量安全,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包装行业要加快发展先进包装装备、包装新材料和高端包装制品;电子信息行业要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

节能减排作为今后发展的趋势,“十二五”国家将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更多支持。另外,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节能发展对我国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业节能已然“上道”。

低碳经济制造业论文 篇2:

浅谈低碳经济下的化纤制造业发展

摘 要 事实证明,过去我国经济那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是无法长久维持的。走进21世纪,我们迎来了低碳经济时代。这给我们一直以来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带来了危机,特别是化纤制造业目前正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发展形势严峻。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我国化纤制造业必须走符合行业自身优势、产品满足现代化纤制造业需求且符合全球提倡的绿色环保之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化纤制造业 绿色环保 发展

如何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污染,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化纤制造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取得了低廉的成本优势,进行所谓“产业升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问题而成为最大的问题,过去我国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被证明已经带来了种种问题,不顾生态环境的发展经济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所以,紧跟低碳经济的步伐,发展创新型、绿色环保型、可持续增长型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化纤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化纤制造业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要行业,多年以来,我们依靠化纤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技术提高等增加效率的手段,在行业中建立了巨大的优势,不但支持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而且还维持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巨大顺差。但是,不可否认,这优势所获得的利润是微薄的,我们依靠价格的优势取胜,而不是品牌。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化纤制造业固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特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分析,2007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21.59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10%,位居全国制造业污水排放总量前五位,而时至今日,中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远远超过100亿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污染源。国内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但是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据相关资料显示,化纤制品年产量大约3000万吨,80%以上的化纤制品是需要印染的,仅化纤制品印染每年产生污水近50亿吨。其次,传统化纤纺织行业综合能耗比全世界平均能耗高2–3倍,比日本高8倍。这对于人均资源严重匮乏的我国来说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环境的严重危害!

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政策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我国推行的是以总量为控制针对企业单位的节能减排考核,但是这种所谓的“低碳经济,不分行业、不分产品大量推广,对有特殊能源要求的创新企业造成实质上的制约,大幅度增加企业成本,企业创新风险,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热情。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导致我国企业制造成本(主要是能源成本)大幅增加,企业也无法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同时,我国纺织行业的产品档次、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严重不足。虽然喊了几十年的提升口号,作为纺织大国,现在化纤行业整体却处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状态。究其内在原因,在于我国化纤制造业具有先天技术不足的劣势并且走进了发展思路的误区,再加之能源成本(伴随着传统能源的价格上涨,新能源的开发不足,企业的制造成本近年来已经大大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指责我国人权问题,加之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慢慢减小)以及人民币升值(这是当前我國出口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原本微薄的利润可能在一夜间灰飞烟灭)等因素,致使中国化纤纺织业竞争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极差,使得中国纺织业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金融危机下纷纷倒闭的企业是很好的证明,江龙控股那么庞大的企业最终也是难逃噩运。

二、低碳时代化纤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工艺技术更新与设备引进来实现节能减排,此方式已经为全球共识,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方式。应该采用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原则的创新模式。目前化纤行业已经出现了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来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从而实现重大节能减排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传统工艺向新工艺技的创新,建立“原液着色”体系,使原有的彩色涤纶纤维或有色面料需要单独染色成为历史,省去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一系列高能耗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经过多个高污染高能耗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并且着色过程真正做到低能耗、零排放。同时,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使用熔体直纺彩色及差别化、功能化涤纶长丝技术,将实现熔体直纺原液着色加符合现代纺织品需求的功能性添加及新技术新工艺为一体,使创新型企业通过原料、工艺、产品应用需求的变化,使用原液着色替代染色、免上浆新工艺开发替代传统纺织上浆工艺再加上功能性的添加来符合现代社会对纺织品需求,在全球尚无其他企业可以做到。除了技术方面的创新,企业还可以实行管理与销售的创新,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在国内外建立多个销售网点,,同时,通过兴建国内技术领先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对多种各色产品进行自动挑选、分拣、配送,使公司库存保持最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创新从行业源头对原料进行定性,进而省去下游印染污染企业的生产环节,走一条从行业源头、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新道路。

同时,鉴于中国是制造业国家的情况,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发展以产品创新为主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和重大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与产品模式,通过节约能源、控制污染、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现有的考核模式,建立绿色GDP的考核体系。同时通过工艺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链优化并采用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巨大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生产绿色GDP产品。

三、结论

应该认识到,只有解决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才能解决纺织业的问题,单纯的低碳经济并不能挽救中国的现状。基于低碳时代行业发展认识的全新思路,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生态地球的行业发展道路,生产创新模式产品,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才能使我国化纤纺织品打破欧美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极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新敬,谭春青,隋军.我国工业节能现状和对策.中国能源.2008(11).

[2]胡秀莲,刘强,姜克隽.中国减缓部门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分析.中外能源.2007(4).

[3]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2).

[4]莫神星.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法的基本原则.中外能源.2009(5).

作者:高林锋

低碳经济制造业论文 篇3: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抓住低碳商机,运用集群优势,积极探索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一、引言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CO2”。这表明了中国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进入低碳社会的决心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柏林指出,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有新市场的优势。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力争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日本也于2007年2月公布预算研究结果,到2050年可能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着手开展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相应推动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同时兼顾了“低碳”和“经济”,即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实现能源利用转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与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re Advantages,简称SCA)是互相关联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迅猛的发展及其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强劲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所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但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却鲜见。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态势是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经济模式。具体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特征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实施CDM、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以进行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图1。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寻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要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现状与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2007年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围绕低能耗和低污染,圈定了“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核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方面。政府方面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2007年我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承担。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同时,我国在低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2009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寿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见,装备制造业集群借力“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预计2020年风电、

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 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2005年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如图2所示(单位:万千瓦),可以看出,只要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总的能源消耗占比不高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通过相关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这将超过15%。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汁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8000亿元。可以说,国内再生能源规划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市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共享资源,带动力了集群的优化效应。集群内企业纷纷以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于新产业,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在2009年,华冶集团与太阳能领域巨头——央企天威保洽谈强强联合,全力进军低碳经济领域;辽宁九夷三普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充电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企业已经为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辽宁重机轴承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风力发电用的新型轴承,已经在内蒙古等风力发电企业广泛使用;荣信股份生产的SVC可以节能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SVC制造商,包兰线铁路改造、包惠线铁路改造、神华煤矿变电站建设、华菱钢厂改造、大唐辽宁风电场控制系统等都用了荣信的SVCt。

(三)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转型扩张

国际上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从2000年开始打造水处理部门,先后进行五次并购,成为世界上工业用水处理装备主要提供商之一;2003年并购奥地利颜巴赫公司,成为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的领跑者。德国西门子依托技术优势,在华执行"2010加速度战略”,销售节能环保装备,力争获取1000亿元人民币收人。

低碳经济一般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核电、生物质能等属于新能源,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等属于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引领下,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进行集群内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相关业务扩张。以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为例。南昌市LED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正在兴起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车、LED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等一大批低碳产业。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将光电子产业与微电子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太阳能成套技术、生产太阳能成套设备。目前江西赛维LDK、上海卡姆丹克、通用太阳能电力等企业积极抢滩南昌光伏产业,初步开发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上中下游产品,预计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还推动了节能减排,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

虽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市场,但面对国际化的“低碳”竞争,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核心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风电制造产业,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后期将供大于求。这种主要以低附加值制造而带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维持当前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设计能力缺乏的局面,那么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规划在建项目达2 500万千瓦,设备制造企业的核电业务的收入规模在未来三年将会呈现5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核电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竞争较有序。但是由于核电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至今仍未盈利。

第二,不够重视研发环节。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只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不重视研发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有些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思想误区,使得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低碳。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往往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导致了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以电力行业为例。自1990年到2006年,我国因能源生产排放的CO2是全球变化最快的。目前我国因电力生产排放的C02占全球的18%,仅次于北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困难。我们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提供的数据图,图3,可以看出,中国排放的C2比较高,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说明我国不够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低碳技术的研发,致使该技术比较落后。

第三,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不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群,都还没有达到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偏低。其一,集群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集群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其二,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相对来说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主要用来模仿或追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甚至连模仿都很难完成。其三,鉴于上述因素,企业也难以从集群中获取较强的创新支持。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要帮助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坚决实施

我国的低碳政策在近年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坚决实施相应的低碳政策:可以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节能评级,以减税方式对开发节能建筑的地产开发商进行鼓励,并对购买节能住宅的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减税或补贴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购车税、开征燃油税等方面的合理减免来鼓励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环保汽车,并对研发节能汽车和使用节能汽车的用户实行相关优惠及减免等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清洁发展机制(cDM),进一步培育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建立碳交易制度等。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等,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产业的设备更新、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式转型。

(二)推动节能低碳技术,实现高低碳行业协同发展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技术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图4。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前提。现在我国核心技术还不成熟,许多设备和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所以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应用技术,推进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要加快开展IGCC技术的研发工作,筹建示范项目区,将IGCC和煤化工产业相结合,在清洁高效发电的同时,生产系列石化产品,真正实现煤的清洁使用;还要不断推进ccs0工程建设,以提高我国CCS的技术水平。

与制造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推动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协同发展。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研发、运输、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技术研发、发电、制造、钢铁、冶炼、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这样,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风电、生物燃料、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1221。

(三)抓住低碳商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据专家估计,到2012年,世界低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很大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技术合作潜能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进程中的技术合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抓住低碳商机,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2.69亿元,增长17.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3%,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48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40%。从全国看,前三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568.6亿元,增长20.11%,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_点。作为辽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实施了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沈阳机床集团成功研制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由此,中国数控机床的“大脑”不再受制于人。我国首台+800kV高端换流变压器在特变电工沈变公司问世,标志着沈变已全面掌握世界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领域的前沿技术。

(四)区域创新、文化创新是“低碳”的有力保证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它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从而实现互动创新。所以,自主创新应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更关心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一些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就需要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能力,企业与大学合作就能够保障大学中的科研成果能够很快地转换成生产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树立一个凝聚人才的企业理念,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力。装备制造业集群只有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才能具有持续竞争力,也才能成为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

五、研究展望

现在国际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节能减排将会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集群必须利用集群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对于装备制造业中的不同行业集群如何利用自身已有优势,发展低碳特征经济、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如何进行集群内各行业的“碳”协调发展等问题,都将是未来我们研究的努力方向。

作者:丁 敏

上一篇: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下一篇:马克思资本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