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

2022-07-03

摘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两大产业高度相关、深度互补,互动发展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1:

耦合效益约束下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研究

[摘 要]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经济实体都要涉及其中,这些经济实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形成共享资源与信息的耦合体。本文试图从耦合主体的角度出发,以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耦合,追求耦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在耦合效益约束下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耦合;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1 引 言

在2010年 3月召开的“两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正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然而,要从传统的单程经济转换为循环经济,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且是经济学范式的转变。目前学术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注重技术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却忽略了经济系统运行的内在动力。事实上,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循环必须与价值循环相耦合,以价值循环带动物质循环,构筑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循环经济机制,这种价值就是循环经济体耦合效益的外在体现。可以说,循环经济体的耦合行为首先是受这种价值即耦合效益引导和驱动的,因此,以耦合效益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耦合主体及激励约束主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实体,但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既需要宏观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又需要所有微观主体去努力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也即通过装备制造业有效的组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加快工艺流程速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具体来说,是在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全过程实现清洁化生产,降低能耗、水耗;通过革新生产设备和工艺,促进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下图所示。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路线

3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耦合行为及主体界定由上图可知,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循环经济背景下发生经济行为的所有经济实体,而非单指装备制造业企业。这些经济实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使彼此间的资源、能源、产品和废弃物形成和谐的相互利用的局面。耦合的自然科学定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我们依据此定义得出此文章中的耦合行为为上述经济实体在组合与运作过程中根据相互依存度而建立有效经济联系的理性行为,经济实体通过耦合后组合成的循环经济体,称为耦合体。耦合体可以是一定时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关联体,也可以是跨时空、跨地域的经济关联体。相互关联的经济体进行耦合,是为了获取耦合效益,从而获得自身的竞争力或生存优势。它包含经济实体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成本优势、分销优势、资源共享优势、创新力优势等,也包含生态友好、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力等更高层次的优势,所有这些优势可以统称为耦合优势。在这种组织形式中,体系内的个体既可以发挥自身的优点,又可以与其他个体实现优势互补;体系内的资源也可以得到最优共享和配置,实现物质循环与效益循环的耦合。这必然使得耦合行为体的综合效益远大于个体效用的简单累加,耦合体的综合效益正是耦合行为的动力源泉。

4 装备制造业耦合体发展循环经济的耦合动力分析一般而言,只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益,这种行为就会成为耦合体的自觉选择,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反之,如果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须采取的行动都是“不经济”的,那么循环经济就很难发展。很明显在现实中单个经济实体是不会自发考虑资源的过度耗费和环境的损失成本,因为会降低耦合效益。因此,耦合效益的产生还需要有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可以来自政府,也可以来自热心环保的非营利组织等。其目的就是利用外在引导力、强制力与监督力来确保耦合实体的综合效益。

5 耦合效益约束下的激励机制

51 政府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法规等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脊梁,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之一,但是也是重能耗、污染排放量比较重的行业之一。因此,政府应该成为首要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动主体。政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转变发展观念,加快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步伐,改善调控方式,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循环经济伦理价值观。第二,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破解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良好的社会制度及其变革,是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创新的最有效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破解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第四,深化企业改革,完善调节方式。第五,通过提高优惠政策强度,从而加大对耦合体溢出损失的补偿力度,从政府乃至法律层面对循环经济体的耦合行为加以引导、促进,甚至强制,并在政府及法律层面对耦合行为的成果加以巩固、推广。

52 构建循环经济耦合园区

产业关联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和强化集群耦合度作用十分重要。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存在着很强的配套要求,集群对产业关联的高度依赖远远非其他行业制造业集群所能比拟。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同源技术和工艺衔接,不同行业共享着很多关键共性技术,并存在技术、工艺的创新交叉。关键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影响到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的耦合度,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度,把关键技术共享与知识流动规模作为变量引入,显然十分必要。这是从更高层面来加强实体自身的竞争力与生存力培养,改善实体在耦合体中的地位和协作关系,提高实体的谈判筹码,让耦合体中的每一个实体都成为耦合系统物料流动链网和价值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53 构建单个耦合实体内部的激励机制

装备制造业应按照“4R”(减量化、再使用、再制造、再循环)原则,对产品从原料的选取、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回收以及最终处理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决定最佳产品生产方案,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预防污染,实现工业生产的生态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即制订生态化发展思路,对现有产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持续不断改进,促使现有产品持续不断改进,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装备、核能源装备、双能源装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一,积极推行技改,改革工艺和设备。首先分析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将那些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和工艺技术替换下来,通过改革工艺和设备,使生产过程实现少废化或无废化。

第二,推行生产现场管理。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二是改变过去单一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元化,保证产品质量;三是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关键设备的投入,不仅加速了生产进度、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改善了作业环境,控制了环境污染;四是进行工艺调整,整合生产资源,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和再利用。

第三,提倡物料再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企业效益。①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②利用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生产其他产品;③对报废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并使废弃物资源化,这既是净化环境的一条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成立物资综合利用公司,专门处理生产废弃物,一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成再生资源;二是直接利用制造其他产品。

6 结 论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变革。循环经济体的耦合行为既受自身约束条件的制约,也受到社会约束条件的制约,即耦合效益的约束。合理的激励机制应当是基于政府乃至法律层面来构建的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推力机制,并从不同层面来构建,以实现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耦合,追求耦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则强,程文明,吴晓,等循环经济的价值增值与超循环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23-24

[2]肖光进,赵莹循环经济体耦合行为的约束条件与激励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53-55

[3]Edward JFeser,Edward MBergman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J].Regional Studies,2000,34(1)

作者:侯普光 周立娟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研究

摘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两大产业高度相关、深度互补,互动发展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展开系统研究,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和生态群落等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从分立、互动、融合3个层次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影响因素,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影响因素

装备制造业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产业体系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两大产业的产业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融入现代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进入了高度相关和互补阶段,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背景下,揭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进而指导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互动影响因素和互动过程等方面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在两者的互动关系方面,汪应洛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概括,他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服务型制造。何哲等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服务型制造的产生和政府管制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的新产业融合形态。Mothe等基于创新视角,从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2个产业在市场营销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方面具有相似性。Damien则从出口产品角度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制造业产品出口与服务业产品出口间存在着互补性关系,其相关心达到60%左右。

在两者的影响因素和互动过程方面,魏江等基于产业链视角,以低压电器装备制造业为例,从产业链提升价值环节的价值与增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两大方面,深入剖析产业链上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互动过程;孙林岩等基于对装备制造业企业陕鼓的案例分析指出,服务型制造是新兴的制造模式,是一种融合产品与服务的新产业形态;从战略转变、需求管理、能力管理、企业网络、风险管理5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陕西鼓风机集团的服务转型过程。Doytch等研究了FDI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制造业FDI的增长能够明显促进制造业自身、服务业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服务业FDI,尤其是非金融业FDI会刺激服务业的增长,但是会对制造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FDI有从制造行业向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赵勇等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驱动力、服务化过程以及服务化保障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高层管理者、顾客需求与参与。Olausson等从复杂产品角度研究了信息因素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影响,指出制造业研发与服务业研发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但研发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应跳出二元思维模式,加强研发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以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层面,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在已有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之中,缺乏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特征的研究。所以本文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系统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动因、互动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更好的发展。

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动因分析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动因可以基于分工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生态理论等多视角进行分析。

2.1基于社会分工的分析

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活动是由车间工作一直延伸到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这些制造活动的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息息相关。装备制造业产业功能的实现需要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通过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装备制造业可以提高生产率,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使装备制造业出现比较优势,从而改变因分工而引发的利润不断降低的状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这必然会导致交易成本持续上升。为了降低因分工所产生的交易成本,需要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发展机制,从而形成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

2.2基于价值链的分析

价值链是由一系列连续的价值环节所构成的,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具有的价值显然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微笑曲线”理论,装备制造业所处的价值链中间位置的价值水平较低,而包括研发、市场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处于价值链两端的高价值位置。因此,装备制造业为了提高其在价值链中的价值水平,需要实现与价值链高端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2.3基于生态群落的分析

生物群落是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中间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不是随意的拼凑在一起而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与生态群落相同的是,经济群落在其内部有着一定的规律,内部的各个亚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特定的关系。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群落的亚群落显然是相互交融的。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过程中,分工、服务的外部化和产业链的丰满等都是有利的促进因素。由于装备制造业亚群落提供了具有这些要素的环境,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得到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同时装备制造业亚群落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为其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术等的资源,使装备制造业群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为装备制造业亚群落提供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从而达到装备制造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发展关系。

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相互依赖,互动共存的。装备制造业通过发展和社会分工,在产业链越来越丰满、不断衍生而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作为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3.1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结构调整阶段。发达国家结构调整表明:当经济处于工业中期化阶段的同时服务业也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又可以细化为意识阶段和行业形成阶段。

(1)意识阶段。在意识阶段,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在生产经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的服务环节不断增多。伴随着社会分工,在装备制造业内部有意识的形成服务观念,从产品的设计、概念、财务、交通等多方面形成。与生产活动关联不大的服务活动逐渐形成有意识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但这阶段的服务是松散的组织结构,服务对象向单一、确定,一般只针对自身,绝大多数服务还是在装备制造业内部的部门中。

(2)行业形成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专门性服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受到装备制造业的重视,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装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开始出现相对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开始多样化、细致化,此时出现单一生产性服务业为多家装备制造业服务,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也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

3.2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

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国际营销网和生产网络的建构,而该过程就是聚集人才,进行研发、运输、储存产品与广告、保险、法律服务等来开发市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延长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链条、降低运行的经济成本,从而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又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拉动。随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的不断加强,装备制造业越来越倾向于将其非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的进行“服务外包”,从而实现互动发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互动发展阶段可以有效克服产业内部服务部门缺乏改进商品和服务动力的问题,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的整合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3.3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焦点化,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得到延伸和扩展,开始提供实物产品的完整配套服务,也就是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功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向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渗透,在产业管制政策放松的条件下,产业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进入了产业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拥有了良性的资源共享的机制。生产性服务在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前期对产品的研究、生产;中期的设计和后期的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过程开展了全方位的开发,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作为中间投入的金融、管理、开发、设计、创新、运输、广告、售后的各个环节,使得其在装备制造业行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相互之间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新生产体系,从而完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S11等为生产性服务环节,S1等为生产性服务业;Mp等为装备制造业环节;Ms1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

4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动因及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受到多角度、多层次众多因素的影响。按照这些因素对两大产业互动的影响机理和水平,本文将其分为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3个方面。

4.1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基础因素

(1)从业人员结构。产业内人员结构影响产业间的互动水平,高素质人才储备带动产业进行高水平互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化水平,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及产业链上价值的增值。技术人才的储备也是技术创新的最根本条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位置;随着装备制造业对于技术要求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不断嵌入,使得两者互动更加明显。高素质人才集聚,有效保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共同的攀升。

(2)技术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水平是产品价值增值的源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利润分配逐步改变。装备制造业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水平帮助增强作业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促进规模化生产的支撑循环架构体系。同时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环节不断增加,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行业发展模式。世界制造业基地已经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在走“国际代工”的路线。这种路线是主要承接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企业的生产和加工、装配的制造环节,这些制造业企业大多数是外商投资,而不是中国本土企业投资。他们只是利用中国的廉价人力资源优势,没有真正的科研,而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低技术加工。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参与环节少、技术低,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4.2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条件因素

(1)服务外部化。装备制造业为迎合市场需求,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促使产业发展规模随之壮大。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性服务环节外部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性服务外部化是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体现。服务外部化把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在发展过程中,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反映其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业务的数量。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获得更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中间需求规模的扩大间接地降低了装备制造业外购生产性服务的交易成本,进一步加大了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形成了需求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4.3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经济环境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载体。信息化网络平台就是良好经济环境的一项体现,是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构,可以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互通的良好环境,有效的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2)政府政策。政府优化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的措施能够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好发展软环境。实施有效的政府政策,发挥“有形的手”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营造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平衡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程度。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财政支出,直接和间接的扶持工业化发展、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服务。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发展都强列的依托于科技与信息化的发展。两产业间的互动,也由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科技的发展作为必要条件。政府的财政和税收等的政府行为,也都是影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因素。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的研究,揭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过程、动因和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互动发展分为3个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分立阶段、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阶段。

(2)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其互动发展的因素,包括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其中互动基础因素包括从业人员结构、技术发展水平和行业发展模式;互动条件因素包括服务外部化和中间需求扩大;互动环境因素包括区域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3)基于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促进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加强人才储备、增加科技投入,完善行业发展模式;鼓励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促进装备制造业中间需求增加;搭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平台,加快信息化进程,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完善政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提供保障。

作者:綦良群 李庆雪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3: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研究

摘要:战争支持力研究,是国民经济动员领域一项较新的基础理论研究。随着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样式的变化,单纯依靠常备军工力量和储备已无法满足打赢战争的需要,加强民用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结合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提出大力加强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具体举措,以期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制造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

随着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战时武器装备供给的模式、内容和重点也在随之变化,未来战争具有持续时间短而准备时间长、武器装备战时消耗量大、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使用等特点,单纯依靠常备军工力量和储备已无法满足打赢战争的需要,加强民用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1.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的界定

2.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就是指为应付战争或其他重大事件,湖南省装备制造企业把民用装备研制生产系统转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系统的能力,由提供民用装备转化为提供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能力,以为军队增强核心军事能力提供有效装备保障,夯实完成军队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物质基础。

1.1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内涵概念的理解。

1.1.1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主体。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发挥的效果和效率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密切相关。因此,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作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一个子集,其主体是国家,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是一种国家行为,只有国家才能担负着组织领导国民经济动员各项活动的重任。

1.1.2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对象。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客体是国家和社会中的“装备生产和保障资源”,是国家和社会一切可以用于装备生产和保障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信息等资源的总和。具体而言,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中具有装备生产和保障能力的产业部门,通过军工企业扩大生产和民用产业部门转产来满足战争对装备的需求。同时,保障军事装备顺利动员所涉及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也是装备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与装备生产、运输、装卸、储备等各类人员和经费。

1.1.3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目的。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的目的是为满足战争或应付其他重大事件对装备生产和保障迅速增大的需求。这里的装备保障迅速增大的需求是指为保障部队遂行各种任务为其提供战时扩编和作战损耗所需的部队难以自身保障的迅速增大的武器装备及其保障力量的需求。

1.2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构成。

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是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科研能力、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部分构成。

1.2.1科研能力,即国防科研能力,是指民用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为武器装备发展进行开发、研究所达到的最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为提高武器装备质量和作战效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它包括必要数量的国防科研人力资源,必要的科研试验手段、一定数量的国防科研经费等。

1.2.2生产能力,即国防生产能力,是指民用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生产武器装备最高数量的能力。它包括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武器装备生产紧急扩张能力、民转军的转产能力等。

1.2.3组织能力包括健全的动员体制、完善的动员法规体系、较为合理的动员布局和必要的物资、技术储存等。同时,保持必要的动员能力也是国家威慑力量之所在,具有遏制战争的作用。

2.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现状分析

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及战时武器装备的巨大消耗,装备制造业正常生产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使得各国在聚焦军事高技术发展的同时,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

2.1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工业实力、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湖南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5.62%和46.1%,增速同比提高2.5%和3.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跃上2000亿元新台阶。湖南选择装备制造业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轨道交通设备和汽车四个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引导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株洲为中心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以长沙、湘潭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等。

但是,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配套薄弱的软肋明显制约着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湖南省机械行管办主任黄东红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地产化率不足40%。湖南省机械行管办对工程机械主导产品混凝土泵车、汽车起重机和混凝土泵三类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不包括钢材)的调查显示,按价值量算,省内配套只占10%,外省配套占28.6%,国外配套占61.4%。此外,原材料满足不了需求。仅据工程机械行业统计,2007年消耗高强度钢材价值14亿元,普通钢材、型材价值8.2亿元,尽管湖南目前刚才产量并不低,但由于品种型号不全,需求几乎全部依赖省外或国外。

2.2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在湖南省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2.1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化。

产业链中级别越高的产业影响力越大,产业优势也越加突出,这在国际分工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它们能操纵全球产业发展,获得高附加值。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表现出这一特点,不仅影响力系数很高,最终使用所占的比重也非常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快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部门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拉动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的产业格局也会逐步走向高级化。

2.2.2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信息设备产品还没有成为湖南省其他部门生产的重要投入品,这种状况对处在信息时代的湖南省经济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一方面信息设备制造部门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的信息设备产品,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利用信息化带动各部门的发展。

2.3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

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的大小是由进行动员具体的优势行业,何种模式,何种途径来决定。

2.3.1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行业。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按通行分类方法,有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机械基础件等七大类。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4个行业最具区位优势和特色。

湖南省四大优势产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而且四个产业的领头企业长丰集团、中联集团、三一集团、湘机集团、衡阳特变、福田长汽等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包括总量上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经济战争支持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战争支持力大为增强,战争支持力在四大优势行业的发展和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生产设备与流水线的军民一体化,生产产品与流水线通过动员扩产、转产、扩充、战时装备改装等对战争支持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2.3.2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资源。

战争支持力资源就是紧急状态时通过动员转用于国家安全的资源。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是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中能够用于国家安全和战争需要的物质力量。战争支持力蕴含在装备制造业之中,受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根据国家对未来战争的科学预测及其军事战略方针,设计并确立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3.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是指为满足战略目的和任务,在国民经济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下,动员装备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及其配套的军事技术装备与器材的品种和数量。

3.1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基本特征。

3.1.1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外部性。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会对其他国家的需求产生影响,此时的需求存在外部性。通常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外部性是正向的,也就是说战时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上升会导致另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增加。当然,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外部性也可能是负向的。在军事联盟情况下,一个国家会根据联盟的军备实力来调整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当联盟的整体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已经足以保证它的安全时,其他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增加就可能导致它减少自己的需求。

3.1.2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重要特征。战争是人类活动中最复杂、最激烈的一种,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数。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的需求由于其使用目的的特殊性,影响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因素不确定,因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为剧烈的波动。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规模波动和结构波动两个方面。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规模结构波动,会呈现收缩和扩张两种趋势,一种类型装备需求的增加常常伴随另一种类型装备需求的减少。

3.1.3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阶级性。国家的武装力量是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主体,这是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区别于其他商品需求的本质特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而产生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最显著的特征是阶级性。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是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为谋求本阶级利益而产生的需求,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2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3.2.1战争的经济承受力对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决定。

战争的经济承受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为实现战争的战略目标,在战前准备、战时使用、战后恢复三个阶段中对消耗资源支付的承受能力①。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动,将对国民经济及其产业部门造成冲击和影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失业率升高、GDP增长率下降等一系列恶性经济后果。因此,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应当严格限定在战争的经济承受力“临界值”范围之内。

3.2.2作战对象装备状况对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决定。

战争的对抗是交战双方装备和人力的较量,交战的过程必然会导致装备的消耗和损失。因此为了保证在战争中能取得强对抗势,必须能够保证己方装备的总体作战效能要达到或者超过敌方装备的作战效能总和。特别针对敌方的一些关键环节上“杀手锏”武器装备,己方必须找到有效的克制对方的手段和方法,发展压制对方装备的武器,采取重点打击的策略,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战对象装备的规模从作战效能的总量上规定了取得战争主动权下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规模,而作战对象装备的结构组成从作战样式的角度规定了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需求的层次结构。

4.大力加强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战争支持力建设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应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导,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加快发展,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武器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保障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的需要。

4.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创新是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选择。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促进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

4.1.1发展军民两用工业体系。

要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走军民兼容的发展道路,其基本途径有:一是建立亦军亦民的新型的工业生产体制。和平时期,在保障国防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湖南省经济建设服务,战时能够迅速地转产军品,保障战争需要。二是建立军民一体的物资、技术储备体制。除专用物资由军队适量储备外,其他绝大部分物资、技术应由军民一体的储备机构负责储备。三是建立军民通用的交通通信保障体系,把军事交通和通信建设纳人国家和地方经济总体规划之中,统一安排、建设,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要自觉地落实国防要求等。

4.1.2武器装备经济动员科技的潜力建设。

武器装备经济动员生产潜力建设要把国防科研融入湖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大力研发军民两用技术,为武器装备科技动员做好技术储备;要注重国防科研生产常备生产能力建设,在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时要以常备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民用工业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哑铃型”的模式进行社会化大协作,建立军民共用的工业体系。

4.1.3加快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是提升武器装备水平的关键,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劲动力。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进一步落实对装备制造业项目贷款、投资风险损失以及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活动的直接补贴或补助,扩大创新费用税前抵扣、税收减免等政策的惠及面;另一方面,加大对装备制造领域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以及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资助力度,增加公共平台建设投入,强化技术专利保护,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4.2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合作能力。

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要重视原材料、零部件、检测设备、工艺工装设备的配套,要将各军兵种装备和军用电子装备的协作配套需要纳入湖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在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对武器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配套的内容进行同步研究、设计和改造,储备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所需要的协作配套能力。

4.2.1产业集群化发展。

首先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合理分布奠定基础。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本着就近就地的原则,继续将部分配置不合理的国防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在战略后方形成若干个国防工业基地,为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资源合理分布创造条件。其次要在调整规模与结构的过程中,加强重点战略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资源配置。

4.2.2协调产业布局。

协调产业布局,促进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重大创新项目的合作,立足各自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凝练产业发展的合力;扶持湖南省重点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升级,鼓励主机企业向本地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同步开发、同步发展;加快打造各类产业集群,扩大区域“集聚效应”,提升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总体生产配套能力。

4.3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正通过国际分工的变化影响着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湖南省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动员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建设。4.3.1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3.2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提升产业结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湖南省在加快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应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突破口,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密集型、物耗过高型产业的比重,尽可能不再新增高物耗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快对资源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不断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战争支持力。

注释

①杜为公.《战争的经济承受力研究-基于临界理论的分析》,载于《中国国防经济学:2004》,第131页

参考文献

[1]曾立.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量化与优化[D],北京:国防大学,2003.5

[2]卢周来.中国国防经济学:2004[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

[3]曾立、陈举.台湾对战争的经济承受力研究[R],全军反”台独”应急作战理论研究成果,2005

[4]宋文华.装备动员体制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大光、王瑜.军事装备动员几个相关问题辨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1

[6]方正起.战争成本效益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8

[8]陈举.战时产业损害的波及效应与量化分析[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6.12

[9]张允壮.战争经济成本评估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7.12

作者:张远军

上一篇: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机房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