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课程探究式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我们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管理课程探究式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管理课程探究式教学论文 篇1:

探究式教学在网络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网络管理课程是通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理论枯燥、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学科交叉、更新快速、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该课程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文章介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概念、思想以及优点,指出当前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网络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路,通过实例说明该思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网络管理;课程应用

O 引 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质量体系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以往简单的网络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业界对网络管理技术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管理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的通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网络的基本知识,理解网络原理及其运用,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探究是人类四大本能之一,进而将探究方法引入教学。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20世纪50、60年代,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迅速被世界各国教育者普遍认同和接受,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探究式教学研究,并形成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究式教学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20世纪80年代国内才提出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后虽然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在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有以下优点。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是指自觉主动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主动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主动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探究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从而得出“个性化”的见解。思维的独立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授课过程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顺着教师的授课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采取循序渐进、剥茧抽丝、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得到问题的答案。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经验证明只有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平等互信、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争辩,构建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学方式,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个体,提倡打破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依附式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潜能得到最佳的发挥。教学民主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把握教育规律、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提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各个学科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这为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 当前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管理这门课程是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枯燥、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学科交叉、更新快速以及实践性强,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简单。由于网络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教师在教授网络管理课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枯燥的理论和大量的名词术语使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氛围,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管理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目前在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教材、授课内容知识陈旧,不能紧跟技术发展的问题,甚至一些过时的技术还在授课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授课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缺少互动。网络管理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授课中,很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以及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的情况,教师在台上讲得很认真,学生在台下理解接受得很费力,课堂氛围沉闷,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不同步的现象。

(4)实践环节薄弱。网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思想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实验室硬件条件达不到学生实践的要求,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既定实验方案步骤进行实验,这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 探究式教学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提高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授课中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标,引入了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丰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中,一本书、一套讲义、一根粉笔就能满足整个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授课方式单一,缺乏课堂互动,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在授课中应努力改进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对象命名机制这一内容时,在讲清楚网络管理要面对各种对象的特点后,提出问题:如何为这些复杂的对象设计一种统一命名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的取名规则以及网络IP地址命名机制等内容出发进行思考,考虑是否可以将它们的命名机制运用到网络管理对象的命名中,如果不可行,那么有什么可以借鉴或者需要改进的。在学生充分思考、分析后,我们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方案,而后,教师进行讲评,对的予以肯定表扬、错的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综合学生的方案,给出现有OID命名树结构,并进一步引入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2)合理设置互动环节。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法。课堂上良好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合理设置互动环节,适时进行讨论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如何用宏模板定义表这一内容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如何在已定义的表中增加新的列?学生在讨论之后得出的结果是重新定义一个新表。此时,我们再进一步让学生结合这种定义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课堂讨论。这样,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宏模板定义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为讲解SMIV2中如何充表机制这一后续内容打下了基础。

(3)融人最新技术内容。网络管理技术时刻都在推陈出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依托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在讲清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关注网络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搜集最新的技术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网络、车载网络等新型网络不断涌现,但课程中介绍的SNMP协议还是针对因特网提出的,直接将SNMP协议用于这些新型网络显然行不通。因此,在授课中我们引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这些新型网络的特点改造现有的SNMP协议,既保证新型网络与因特网网管协议的兼容性,又适用于这些新型网络。除此之外,我们还安排学生针对某种新型网络的网络管理协议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最新的网络管理知识。

(4)注重实验的自主性。在课程的实验环节中,我们打破了教师提供标准实验方案、学生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验的传统模式。我们在给学生讲清楚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不提供标准实验方案步骤,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践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实验,内容是对捕获的SNMP消息进行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BER基本编码规则以及SNMP消息格式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加深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限定学生使用何种软件进行SNMP消息的捕获,也不限定SNMP、PDV中携带的具体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实施。通过开展类似实验,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网络管理是通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当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提出在该课程授课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思想,通过实践验证,探究式教学思想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顾华玺 张岗山 赵力强 张葆

网络管理课程探究式教学论文 篇2: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的探索

摘 要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我们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中职教育 课程改革 探索

就业市场的信息表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基础课程,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软件维护,该技术都占较重要的份量。在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网络管理、软件维护等专业,该课程所占的技术份量都在70%以上,甚至达到100%。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的前提应以人为本,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识有多高,行动就有多自觉。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摒弃过去强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校和老师也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向学生介绍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教育思想转变了,观念更新了,师生才会自觉地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去实践。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1.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

要紧密结合计算机调试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计算机维修工职业资格考级认证及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考试认证的等国家级考级认证的要求,参照联想售后维修工程师、HP售后服务工程师培训等标准,适当考虑计算机的技术更新和技术发展趋势,选择课程内容,形成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维修知识和体系结构,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课程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包括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硬件和外围设备)、计算机硬件组装(包括计算机的整机配置和整机硬件组装)、计算机系统与常用软件安装(包括BIOS设置、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系统备份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使用)及计算机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的诊断与处理)等内容;选修模块包括计算机软硬件高级维护、优化与升级、电脑抢救与数据恢复等内容。

2.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

学生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包括: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熟悉各计算机主要硬件产品的名称、型号、基本作用原理、各项性能指标、及主流产品的品牌和当前价格行情等;能力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独立从事计算机硬件配置与组装,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特别是软件系统的维护工作,能独立解决与此相关的技术问题,并使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紧密跟随计算机的更新发展步伐,以适应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要根据IT行业的发展趋势、硬件技术日渐提高、硬件配置日臻完善、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计算机的安全构成的威胁等等因素,调整教学内容,加大计算机软件维护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机融入相关法律知识,强化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学生恪守职业道德、讲究诚实守信,使他们今后既能充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很好的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

改革后的新课程以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社会责

任感,以及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德术并重、做学合一”是我校各专业教育教学一贯坚持的基本理念和优良传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对教学方法、手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1.教学过程努力贯彻 “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课程特点和技能的要求,我们主要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展。

2.理论教学以现场教学为主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和知识底子薄弱等特点,教师注重现场演示和实物观察,辅以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画模拟等教学手段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努力避免形式单一和方法呆板的教学模式,力求形式多样和方法多变,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课前创设一些问题提交学生自主解答,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计算机最新产品和技术发展动态等等。

3.技能训练和操作实践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

教学实践中,教师尽量做到每个项目任务目标明确、要求清楚具体。强调操作过程的有序和规范,强调人人动手个个过关。重要技能通过反复演练,要求每个学生务必达到实习实训的技能目标要求或严格的产品技术要求。每个项目有严格的验收标准要求,实验实训结束有严格的检查验收。

4.实验教学做到教师演示、学生分组操作以及课外实践相结合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形式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如培训学生“小老师”、分组完成实训项目、独立完成项目、到企业现场观摩、到企业顶岗实习。所有实验、实训、见习和实习之前都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实施计划,活动之后要求写出相应的报告,并进行总结交流。

5.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本地的电脑市场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现今IT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专业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职业的基本状况。学校还成立了计算机及外设维修工作室,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服务,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也适时聘请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使学生了解该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发展趁势。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必修模块保证了该专业所有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需求;选修模块则满足了部分层次更高的学生的要求。教学中把创新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积极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完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

在理论和实训课的教学中,我们分别制定了应知、应会和了解、掌握、熟练两类评价标准,以利于评价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避免一刀切。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三元学分制”,即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三个维度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完善理论知识考试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涉及该职业岗位技术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可进行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的考核,为学生继续学习、职业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全面实现人才培训目标。

五、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上应跨越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创新人才。

专业教师应能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采纳新标准,例如对于CMOS跳线技术、ISA插槽及软驱设备等陈旧或较为陈旧的内容予以淘汰或删减,适时加进诸如CPU双核技术、SATA串口硬盘等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内容。与此同时适时启动专项经费更新设备,采购新材料,让教师熟练运用,才可最大限度的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新标准和职业新要求相适应。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方式教学,突破传统的考核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增强了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缪中兴,王如梅,刘海增.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1(1).

[2]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2(1).

[3]王义平.改革教育观念.发展高职教育.职教论坛,2001(2) .

作者:邓 彦

网络管理课程探究式教学论文 篇3:

基于项目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摘 要]项目课程体系是实施项目教学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及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探索出的一整套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培养的项目课程体系。

[关键词]项目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作者简介]王玲,女,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沈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项目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项目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项目课程体系开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项目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要点是开发者要从知识的储备观转向知识的建构观。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提取、加工、处理,从而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项目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他强调活动、强调现实,又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相吻合。

2.项目课程体系的特点。

(1)项目课程体系是围绕职业能力分析展开的。只有准确清晰的表达专业课程所面向的岗位,把握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才能准确界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2)项目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要充分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真正对接。

(3)项目课程体系最小的项目单元是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整合,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用性的特性。

3.开发原则。项目课程的开发要以贯彻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为原则,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反应岗位需求,紧跟行业技术发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项目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项目课程体系框架构建的关键技术是项目的设置。

1.一级项目的设定。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位本课程的一级项目应是符合国家《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标准》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岗位群,即计算机网络管理操作的“工”、“员”、“师”等岗位群。

2.二级项目的设定。一级项目设定后,根据相应的项目(岗位)进行分析,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二级项目,即完成相应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

3.三级项目的设定。三级项目是在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所需的专业能力。既要考虑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需求,又要考虑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还要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实践后理论来进行项目设定。

4.四级项目的设定。四级项目应作为知识、技能的基础项目或单元项目完成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可分为“IP地址的规划与分配”等10个项目,这些项目在设定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群进行分层级设定,通过完成典型任务来实现,使项目具有可检测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

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源于对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企业工作流程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与学校教学实际的项目课程体系。

1.课程标准。

(1)课程总体功能。《计算机网络技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实践的应用能力,为获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及参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组建和管理基于Windows XP环境下的小型网络为主要教学目标,按照网络工程的实际流程展开,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融合在任务中,最终实现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从而掌握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各项技能,使培训目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3)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分解为相对独立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要实现的目标,并由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任务组成,各个项目相互联系,涵盖了计算机网络规划、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的全过程。学生完成所有项目后,可适应本课程相应岗位群的基本要求。

(4)课程的职业素养要求。岗位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培养的“硬”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则是“软”技能,这些软技能的培养对一个职业人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在项目课程中相应增加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重,并增加学生沟通技巧、快速开展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的训练,真正实现为岗位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5)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标准分为两部分:一是总体概括,根据知识的内容、要求描述本课程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上的基本要求;二是具体说明,根据技能的内容、要求,明确课程的终极目标,学生最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2.项目教学方案。

(1)项目设计模式。以网络工程设计和服务作为项目名称,以任务完成的方式实现从任务到项目的转换,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2)项目类型。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目标指向、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进行操作的项目;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目标,通过查阅资料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设计的项目。

(3)项目选择。在选择项目时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可操作性。

(4)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理论、实践知识等内容。

3.项目教学资源的开发。

(1)项目教学资源的分类。项目教学资源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用于呈现、支持、引导教学内容以及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如:教材、任务单、评价表、企业生产资料等。

(2)项目教学资源的开发思路。根据项目课程设计、实施的需要,努力体现项目课程理念。

(3)项目化教材设计。项目教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项目任务书等。项目教材要体现岗位实践与工作思维、体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现项目与任务的统一、体现企业的工作资料。

四、实施项目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校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在设备配置上充分考虑企业的普遍需求,在设备数量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量,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教师实施、指导、评价项目的能力应大幅度提高。在充分理解项目教学的内涵基础上,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设学习情境能力。

(3)项目课程体系是开放的,具有动态生成性。在不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验证和修订,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项目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职业素养养成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课程体系,必将为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张莉洁.项目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Z].全国百名优秀教师论文集.

作者:王 玲 沈 霞

上一篇: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论文下一篇:企业会计信息化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