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发展创新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当今21世纪,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衍生产品发展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主要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来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国际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美国衍生产品发展趋于稳健,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发展迅速,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工程发展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工程发展创新论文 篇1:

碳债券发行经验和创新建议

[摘要] 文章以2015年中广核风电公司首次发行的碳债券为例,对如何推进碳债券市场发展创新作了探讨。文章认为,碳债券首发为清洁能源提供了独特的融资方式,赢得了市场广泛认可。目前碳债券市场也存在清洁能源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受限、发行程序复杂等问题,这有国际能源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等周期性因素,归根到底是减排力度以及减排方式市场化程度不足的反映。建议建立清洁能源成本分摊机制,切实落实清洁能源支持措施,简化并标准化碳债券发行流程,继续探索并创新碳债券形式,丰富发行主体和发行方式,创新风险管理工具,试点“人民币+外币”双币碳债券。

[关键词] 低碳 债券 碳债券 路径 创新

[作者简介] 谭建生(1959 — ),广东连县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兼职教授,研究方向:能源金融、区域经济;麦永冠(1978 — ),广东顺德人,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审计师,博士,研究方向:能源金融、金融工程。

随着碳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逐渐受到青睐。2014年5月8日,中国广核集团风电公司发行了国内第一单“碳债券”,开创了国内利用债券市场为减排融资的先河。本文以碳债券首发为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清洁能源发展和金融市场创新的新形势,着重对推进我国碳债券市场创新进行探讨。

一、碳债券首次发行的效果

碳债券是绿色债券的一种,通常指以碳减排收益作融资保证、所融资金用于碳减排项目的债券。从国际上看,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的气候意识债券,可看作第一笔碳债券,2013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从国内看,绿色债券刚刚起步并迅速发展。国际金融公司(IFC)在2014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笔人民币绿色债券。

2014年5月8日,中广核集团风电公司发行了国内第一单“碳债券”,创新性地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与债券存续期内中广核5个风电场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挂钩,是中国绿色债券的初步尝试。

(一)为清洁能源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融资方式

中广核集团风电公司发行的10亿元5年期中期票据,利率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其中浮动利率部分,与发行人下属5家风电项目公司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的碳资产收益正向关联,浮动利率区间设定为5BP(基点)到20BP。五家风电项目公司分别是装机均为4.95万千瓦的内蒙古商都项目、新疆吉木乃一期、甘肃民勤咸水井项目、内蒙乌力吉二期项目以及装机为3.57万千瓦的广东台山(汶村)风电场。债券附加的碳排放权于债券发行后3年交割,并可分离交易。根据评估机构的测算,经核证的碳减排份额市场均价区间在8~20元/吨时,上述项目每年产生的碳收益都将超过50万元的最低限,最高将超过300万元。 截至2016年3月23日,该债券已累计发行10亿元,同时还将按计划进行经核证的减排指标交割。尽管累计融资总量不多,但无疑是清洁能源融资方式的重要创新,一定程度上能够同时实现融通资金、固化财务成本、销售期货或期权合约、增加排放权交易对象、连接债券市场、活跃碳市场等多重目标。

(二)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碳债券的创设和发行顺应了世界发展清洁能源的潮流,得到了金融市场的充分认可。首张碳债券在银行间交易商市场发行,年利率5.65%,虽然较同期限AAA信用债估值低46BP,但投资人主体已涵盖了券商、银行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超额认购,而且一级市场的购买者有可能会再次分销,选择的渠道包括公开市场及非公开市场,这充分体现了银行间市场投资人对低碳金融创新的支持,和对附加碳收益可实现性的信心。

(三)丰富并活跃了碳市场交易

中国的排放权交易所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交易对象不足、市场不活跃等问题。碳债券为交易所、投资银行、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整个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对象,带动了碳金融产业和清洁能源企业、投资基金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发行首张碳债券以后,由债券合约又衍生出其他交易对象,相应数量的排放权指标也随之转移到碳现货市场,形成了碳排放权在金融体系中良性循环,在碳市场和债券市场间架起了互通的桥梁。

碳债券与其他碳金融产品的发行与创新,也为排放权交易所提供了新发展动力。目前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品种为配额(SZA)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①,截至到2016年3月23日,深圳碳市场配额总成交量10,821,573吨,总成交额407,960,532.12元;CCER总成交量3,128,371吨;深圳碳试点市场配额流转率也在全国最高的水平下继续提高,2013年履约年度②流转率为5.23%,2014年为8.53%。

二、碳债券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

尽管碳债券首次发行效果积极,意义重大,但2014年5月中广核发行首笔碳债券以来,迄今尚未有第二家企业在国内市场发行碳债券,碳债券累计发行额仅10个亿。而从国际碳债券市场看,尽管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艰难复苏阶段,碳排放权价格也持续低迷,但碳债券市场自2013年以来仍进入迅速发展阶段。2013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为110.42亿美元,2014年达到365.93亿美元,这两年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之和占2007年以来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的80%。

我国碳债券市场与全球市场快速发展的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清洁能源行业面临诸多困难

目前清洁能源全行业主要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发展规划问题,不少清洁能源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有电送不出去,暴露出发展规划严重滞后问题。二是市场调控问题,新能源设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哄而上,大大超出市场预期规模,突显了政府在监管和调控上的不到位。三是政府补贴跟不上,导致清洁能源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三角债”正在形成。四是产业升级问题,整个清洁能源产业“学习曲线”不明显,低水平大量快速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超过市场容量和低价恶性竞争。五是清洁成本的承担机制问题,企业单一依赖政府补贴,政府单向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但没有同时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导致企业只能“靠天吃饭”,清洁能源供应少时日子好过些,多时则补贴跟不上。

(二)碳债券价格受传统能源价格严重压抑

碳债价格不仅受减排力度不足以及减排方式市场化不充分的影响,而且受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制约。2009年7月到2014年7月五年间,国际油价均处于80至100美元的相对合理和平稳区间,但2014年7月以后国际油从107美元一路走低,低见26.05美元,至2016年3月16日才重回40美元(见图1)。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清洁能源的推广,导致有电难发,“发多亏多”,令人堪忧。

一方面是国际油价在低位寻找新平衡,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产能一涨再涨。2014和2015年,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大量建设的电力基础设施陆续交付发电,加上经济下行、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电力需求,国内产能过剩情况突显。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去光、弃风、放水、限核”等情况,形势最严重的有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2015年全国平均弃风电率高达15%。与欧美国家分散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规模化集中开发、高比例远距离输送等特点,尤其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80%以上集中在“三北”地区;太阳能资源8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致使我国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需应对更多挑战。能源行业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制约债券还本付息能力,影响碳债券发行规模。

(三)碳债券发行程序复杂

碳债券是以碳资产价值为保证的债券,碳资产价值的准确评估,是债券定价以及能否顺利发行的关键。相对于一般资产的价值评估,碳资产评估对象的界定、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参数的确定、评估结论的使用等,相对复杂;特别是目前碳资产市场不发达,难以通过市场定价确定碳资产价值。首次发行的碳债券在设计、发行与交易上,均沿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般管理模式,尚未有专门规范文件,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碳债券发行的时效性和规模。

上述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国际油价低迷以及我国经济下行能源需求放缓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仍是多种体制机制因素导致作为碳债券发行保证的碳资产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如规划、监管以及调控不到位,导致清洁能源行业出现阶段性过剩。如国家补贴资金不到位,表面上是财政困难所致,但本质上仍是减排力度不足,即全社会污染排放者尚未付出足够成本,导致对治污、对国家补贴资金的依赖。再如碳债券发行程序复杂,表面上是发行程序环节问题,但本质上仍可归结为碳市场发展不足而导致的碳资产定价缺失,而碳市场发展不足的本质,也同样是免费排放额过大,减排力度不足抑制了碳资产的市场交易需求。一句话,碳债券市场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归根到底,是国家强制减排力度以及减排方式市场化程度不足的反映。

三、新形势下加快碳债券创新发展的建议

尽管碳债券市场发展遇到一些暂时困难,但也面临新机遇。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决策①。2015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债公告([2015]第39号公告),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5]3504号)。拟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非上市公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相关指引,以及拟由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绿色公司债指引,也都在准备之中。这些已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政策,无疑将对推动市场发展发挥重要作用②。在碳债券等绿色金融已被置于政策优先地位的机遇下,针对上述碳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清洁能源成本分摊机制

清洁能源带来的正外部性是全社会的,清洁能源发展正为世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2016年3月16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15年碳排放初步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增速高于3%的前提下,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21亿吨,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发达国家更多使用绿色能源,2015年新增发电的90%来自可再生能源,仅风能就占到一半以上。

全球经济更多使用清洁能源获得了绿色发展,这一正外部性全球共同受益,相应的,清洁能源供给成本也应由全球共同承担。正因如此,应对气候变化才会有全球一致的行动,才会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资金的清洁发展机制。全球范围内如此,国内同样如此。尤其是当前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处于历史性低位,如果全社会不能共担清洁能源发展成本,单靠清洁发电企业收取少量的度电补贴,就会出现前述的“去风、弃光、放水、限核”现象,对投资者而言,碳债券自然缺乏吸引力。事实上,越是在用电需求低迷时期,越是要坚持发展清洁能源,抓住目前并购重组难得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换。

(二)切实落实清洁能源支持措施

要在战略上建立清洁能源成本的全社会分摊机制,关键是政策上要切实落实清洁能源的支持措施,越是在市场低迷时期,相关政府补贴越要按时足额兑付,保证国家信用,维持清洁能源企业正常运营。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考虑发行“碳国债”补充电价补贴资金或用于国家碳储备收储,也可对企业发行碳债券提供贴息、担保等增信措施;同时可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提前出售碳资产,鼓励金融机构持有并交易,为碳交易市场注入各种金融资源。

为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碳债券,可考虑降低银行持有绿色债券对银行资本的占用系数,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碳债券越多,资本利润率(ROE)就越高。

以上政策既可单独使用,更可以组合使用。组合使用的核心,是将以财税政策为核心的政策支持和风险补偿,内嵌于多种金融工具的应用,从而使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足够的激励从事绿色金融;而财税等政策支持的资金来源或产生的政府收入预期损失,理论上应来自于污染排放者,即污染排放者需支付更多成本,这就要求对污染排放者征税或运用市场机制发现碳排放价格,即通过建立和完善碳市场给排放权正确定价。

(三)简化程序并标准化设置碳债券发行流程

碳债券的发行流程串联的多,部门审批流程应经过“流程再造”,减少“前置审批”、“串联审批”等的低效制度。建议以有关部门已出台或拟出台的有关管理办法为契机,对碳债券发行过程的节点进行标准化设置,精炼发行条件,扩大发行企业范围,明确发行中间人资格,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订立和完善。

(四)继续探索创新碳债券形式

碳债券作为金融市场和碳资产相结合的复合金融产品,国际上已有诸多创新。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迅速发展,2015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22.3万亿,同比增长87.5%;与此同时,作为碳债券发行保证的碳资产市场也有一定发展。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碳资产市场发展,以及前述有关部门已出台或拟出台的一系列发展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的政策,都使碳债券的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具体创新建议包括:

一是丰富发行主体和发行方式,促进全社会共担低碳经济发展成本。碳债券或绿色债券发行人既可包括清洁能源企业,也可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既可包括企业或金融机构,也可包括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发行方式上,既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批发方式发行,也可借助债券柜台市场尝试零售式发行。通过丰富发行主体和方式,吸引包括个人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参与碳市场投资,促进全社会共享低碳发展好处、共担低碳成本责任。

二是构造附加碳资产远期交付或行权的期货、期权产品,有效管理碳债券风险。可考虑在发行碳债券时,附加在未来特定时点交付的碳资产的远期合约或期权,标的资产可包括碳排放权、低碳项目收益权或低碳项目债转股权利等。这类产品一方面可降低债券发行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债券持有人可能凭借持有的远期合约或期权获得更多收益。

三是发行外汇产品,拓展清洁能源国际市场空间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清洁能源项目国际化程度较高,投资人、债权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可能是外国人或企业,项目地点也可能在国外,形成跨国合作。不仅如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背景下,创新国际化的碳债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就当下而言,海外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低于内地,海外发债对降低融资成本也有意义。

具体操作上,既可在海外市场发行外币碳债券,也可尝试发行“人民币+外币”双币债。前者已有成功尝试,如2015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发行了中国第一张绿色企业债券,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中国首张海外绿色金融债。双币债发行可考虑票面以人民币标记本息(记价)但以外币交款,债券到期还本付息仍以人民币结算。计算本息的基数有两种选择:一是以发行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汇率,票面人民币本金对应的外币作本金基数,计算各期利息及最终本金,以还本付息日人民币中间价计算对应的人民币进行支付。二是以发行日票面人民币本金作基数,以票面利率计算各期本息,人民币结算。

第一种模式降低了债券持有人的汇率风险,债券持有人还得到了人民币现汇便利,增加了发行吸引力。另一方面发行人可在发行后购买人民币与该外币的汇率金融产品对冲汇率风险。第二种方式则简化发行和支付,使用固定期限固定利率还本付息,全部以人民币结算,汇率风险转到债券持有人,债券发行人的收益保障更为稳定。两种方式都可实现人民币以接受投资形式输出,补充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国际储备,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筹集低成本外汇资金;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对美国、欧洲及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值得认真研究尝试。

[参考文献]

[1] 郑艳, 潘家华, 谢欣露, 周亚敏, 刘昌义.基于气候变化脆弱性的适应规划:一个福利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 2016, 02:140-153.

[2] 林龙跃,崔雪莱,黄佳妮.创新绿色债券 助推低碳经济——国内首只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案例分析[J].《金融市场研究》, 2014(6):83-87.

[3] 朱学蕊. 中广核风电成功发行国内首单“碳债券”[N].中国能源报. 2014-5-12(23).

[4] 王 遥,徐楠.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及中外标准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6(2).

[5] 汪宁渤. “弃风”“弃光”难题该如何解决[N].科技日报.2016-03-24(06).

[6] 李永辉.全球碳排放连续第二年“停滞”[N].人民日报, 2016-03-16(22).

On Issuing Carbon Bonds

Tan Jiansheng, Mai Yongguan

(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Policy Research Office

of Shenzhe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

(收稿日期:2016-05-23 责任编辑:垠 喜)

作者:谭建生 麦永冠

金融工程发展创新论文 篇2:

浅谈金融衍生产品最新发展趋势

【摘要】在当今21世纪,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衍生产品发展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主要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来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国际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美国衍生产品发展趋于稳健,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发展迅速,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中国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金融衍生产品监管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化加快。

【关键词】衍生产品 发展 趋势

一、衍生产品发展的历史背景

日益波动的全球经济环境。爆发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全球经济由价格一直稳定的状态变为商品价格处于波动中,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兴起,使经济发展变得更加不确定。发生于同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更加造成物价的不断波动。因此,日益波动的全球经济环境成为推动衍生产品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对多样化的需求是衍生产品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风险和收益是市场空间的两大坐标。每个市场主体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不同,但是他们都追求在收益最大化的同时,风险达到最小化。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

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和产品设计都依赖于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风险中性原理和无套利组合定价原理都是衍生产品定价的基础。正是在日益发展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背景下,衍生产品的定价和设计日趋精密,准确和复杂。才有越来越多的衍生产品被创造出来并投入实际应用,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

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信息技术进步为金融工程和衍生产品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衍生产品的发展成为可能,它不仅解决了衍生品定价中涉及到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衍生品设计中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信息技术进步使衍生品的发展更加方便,快捷,准确。信息技术在衍生品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国际衍生产品发展趋势

(一)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发展迅速

我们可以从表1中发现世界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成交量在不断提高,除信用违约互换成交量稍有下降外,外汇合约,利率合约,股指合约,商品合约成交量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利率合约成交量最大。这充分说明了全球场外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场外交易有许多优点:首先,规定限制少。场外交易与场内交易不同,场内交易是在场内即交易所等规定场所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交易,场内交易的规定限制较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违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但是其诸多规定限制使大量交易者逐渐趋于选择规定限制相对较少的场外交易。其次,交易成本低。由于场外交易不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这自然省去了许多中间费用,手续费和合约费等。这使得投资成本大大下降。最后,成交快。由于场外交易者不必到规定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交易规定数量的商品,而是交易者双方私下里进行交易,这使得成交速度大大加快。就是由于场外交易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条件。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衍生产品交易电子化成为全球交易的必然趋势。交易电子化,简单来说,就是网上交易,即投资者或交易者通过互联网直接跟交易商进行交易,而不需要通过中介人,经纪人等通过电话或到交易所进行交易,免除了中间许多麻烦的步骤。网上交易有许多好处,首先,无论在公平性上,还是在交易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传统交易。由于现在有许多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的交易商,网上还会提供各种商品的行情报价。其次,网上交易也不受地域影响,全球的交易者都可以通过网上交易平台与交易商进行交易,这增进了全球化交易。最后,网上交易以迅速、互动的信息反馈方式为高效交易提供了保证。这些优点使得全球衍生产品的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

(三)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远期,期权,互换等由于其自身的风险大,流动性高等特点使得其越来越不能满总人们的需要,进而使得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衍生产品盈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逐渐推出不易定价、复杂的结构化衍生产品。20世纪9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化衍生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构化衍生产品即为将各种普通衍生产品组合在一起,有时也与存贷款业务有关,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产品。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复合型金融衍生产品和“奇异”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互换与期权可以组合成期货期权和互换期权;期权与固定收益证劵的组合可以形成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等;认股权证与固定收益证劵可以形成含认股权的债劵。目前,国际性大金融机构大多有结构性衍生产品的设计部门,专门为客户或为自己达到的营销目的而设计各种各样的产品。在场外市场,这类金融创新更是层出不穷。除了这些,抵押贷款衍生证劵,信用衍生产品及巨灾保险衍生产品均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能够使衍生产品市场更加完善,引导金融风险的分配以改善社会福利。总之,只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是不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就不会停止。

三、中国衍生产品发展趋势

(一)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3年3月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较上月有所上升,以单边计算,当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183,420,675手,成交额为245,356.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52%和111.65%,环比分别增长62.28%和增长61.84%。

上海期货交易所3月成交量为45,897,483手,成交额为37,926.64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5.02%和15.46%,同比分别增长99.11%和7.72%,环比分别增长77.08%和77.04%。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3月成交量为18,230,657手,成交金额为141,140.77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9.94%和57.52%,同比分别增长160.48%和157.38%,环比分别增长62.67%和55.54%。

由上述最新的期货交易在各个交易所的成交量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期货交易量呈增长趋势,我国对衍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金融活动日益密切,这使得风险在无形中不断增大,给全球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这种全球化趋势,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电子化成为我国衍生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结算风险和法律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无疑将会加大风险。再者衍生产品电子化,即网上交易,由于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化交易,再加上我国电子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网上交易平台发展并不完善,这将无疑加大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总之,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交易市场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使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和正负效应,进而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与防范。衍生产品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成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化加快

目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投资日趋国际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国际化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本质上是没有国界的。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 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增多,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会更加丰富多彩,进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会更加国际化。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电子化也是使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条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何树红,张彧泽,刘秉乾.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0(4).

[2] 于延超.海外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新趋势[J].看世界,2008(4).

[3] 甘志斌,游小列.当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16).

[4] 刘学贵.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学术界,2003(3).

[5] 樊志刚,马素红.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新特点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 2006(4).

[6] 卓武扬.论全球化下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管[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12).

[7] 刘利,喻青.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J].商业经济,2013(2).

[8] 郑振龙.衍生产品 [M].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董如楠(1992-),女,汉族,天津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衍生产品。

(编辑:刘影)

作者:董如楠

金融工程发展创新论文 篇3:

“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金融工程作为通过金融创新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要求培养出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湖北工程学院通过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互动式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完善“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需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素质、构建多层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关键词: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

1 “双创育人”背景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创业教育提升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志。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89)中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中,教育部再一次提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创新创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一项育人活动。创新创业在内容和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教育侧重于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具体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力量。

金融工程是通过金融创新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是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也是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金融工程专业融合了金融学、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是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够综合开发、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和工具,在实践中解决公司理财业务、投融资业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定价等金融财务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2 “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措

2015年,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被批准为湖北省第二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根据学校“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对金融工程专业进行了深化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1 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参与联合培养的过程。这些主体参与人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协同育人。而高校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为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建立互动沟通协调机制。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根据主体参与人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邀请用人单位共同制订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订单式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知识结构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了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理论学分,提升实验和实践课程学分,开设《证券模拟交易》《金融工具模拟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个人理财学实训》等专业实验实训性课程,增加《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实验课》等课程实验学时,注重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和劳动等课外实践环节,实践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40%左右。

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年,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创新创业基础》,帮助学生从入校初就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第二学年,开设《金融热点问题专题》,邀请金融经济类专家及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当前金融热点或前沿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洞悉金融问题实质及金融发展动态;第三学年开设的《金融工程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对具体某個金融机构或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机构或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撰写研究报告。第四学年的《金融工程创新创业》选修课则允许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专业竞赛、校内科研立项、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来获得相应学分,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了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

2.2 创新互动式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仿真法、讨论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引入“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型教学工具,提高课堂的效率和互动,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参与性。开发在线教学课程,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地方高校UOOC联盟等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把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有机联系起来。注重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以金融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掌握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研究全过程,最终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并制作PPT汇报交流,大大提升了金融工程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

2.3 构建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组织并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与孝感市人民政府、孝感市人社局联合举办孝感市青年创业大赛,携手风险投资,遴选和支持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及其创业项目。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国家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计划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通过这些实践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近5年来,获得教育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百余项。

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特点,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团队奖和个人奖百余项,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也在参赛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打下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组織和指导在校学生开展科研立项活动。围绕经济金融发展的焦点问题开展产业调查和学术研究,每年毕业论文题目70%都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近5年指导学生在正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长江证券、湖北秦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悟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孝感市邮政管理局、孝感市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每年组织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和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3 “双创育人”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重点

3.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双创育人”的前提。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敢尝试、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创新创业热情度不高等问题。从湖北工程学院金融工程专业2020 届毕业生毕业台账的统计情况来看,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仅只占5%左右,自主创业也主要以开办淘宝网店为主,创业形式比较单一。对未就业群体的调查来看,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1%。由此可见,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创业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一是要发挥专业课程的引领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金融创新创业实践,理解金融创新创业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培育其创新创业意识;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以金融类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三是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创新创业意识。

3.2 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双创育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一支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理实兼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创新创业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积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从目前的实践中看,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缺口比较大。有的教师只重理论教学,既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在创业创新教育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要保证“双创育人”的效果,需要双管齐下,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培训,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比较成熟的高校进行调研和学习;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和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同时,邀请社会企业中优秀的创新创业人士尤其是杰出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传授创新创业经验,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吸引社会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推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还可以建立双导师制,从金融机构和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创业达人,担任金融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指导教师。实行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制,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

3.3 构建多层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但部分高校受制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存在实践教学平台不足,而现有资源无系统规划被大量闲置等问题。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构建“社会——学校——院系——学生”全方位、多层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第一,借助社会力量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结构,找准学校定位,推动金融工程专业与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第二,推动校级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学校统筹规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统筹调配创新创业平台资源,提高现有平台的利用度和使用效率。第三,构建院系级创新创业活动平台。院系是组织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可以把课堂模拟教学和课外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借助《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实现对投资及创新创业过程的模拟操作。课外则通过组织金融证券大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兴趣。第四,组建学生级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学生社团把有共同创新创业兴趣爱好的同学凝结在一起,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活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打造创新创业学生团队,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胡金林,金文豪.大学生SYB创业理论与实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46(12).

[3]肖腾飞.应用型本科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3):74-77.

[4]张海永,戴泽兴,王大星,等.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3):87-90.

作者:刘姣华 胡金林

上一篇:远古时期历史文化论文下一篇: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