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倍增计划下中国经济论文

2022-04-27

当全球的金主都捉襟见肘,当国内的人口红利,出口红利,楼市红利都在消退,中国经济下一步靠什么?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尽管各界都对中国经济有各种猜测,但是应了中国的古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到现在为止,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了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了2.5%。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出口倍增计划下中国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出口倍增计划下中国经济论文 篇1:

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对我国化工产业带来的影响

[摘 要] 2010年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其目标是争取用5年时间使美国的出口规模增加1倍,这无疑给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化工产业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出口倍增计划”实施前后中美化工产业进出口现状的具体分析,发现“计划”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化工企业仍然需要加强科研投入,继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及行业协会要帮助企业重点研究国际市场变化情况,增强反倾销意识,逐步完善反倾销机制。

[关键词] 出口倍增计划;化工产业;机遇与挑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42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就业压力依然严峻,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压力,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年1月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其核心内容是美国要用5年时间使其出口规模增加1倍,即出口额从2010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万亿美元,预计这一增长将会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提出的“出口倍增计划”对中国化工产业有何影响呢?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从美中化工产品的进出口额来看,美国对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额并未显著提升,2011年出口额仅比2010年增加11亿美元,增长速度反而低于历年增幅8个百分点。2011年进口额比2010年增加42亿美元,进口增速与过去8年来平均增速持平。美国对中国的化工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除了2009年进口略为减少以外,其余各年美国对中国化工产品进出口额都呈现出增长态势。进口额由2002年的64.1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55.71亿美元;出口额由2002年的26.1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35亿美元。此外,从两国化工产品的贸易结构来看,塑料及制品占整个美中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有机化学品,肥料占比重最少。

1 “出口倍增计划”对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挑战及负面影响

(1)“出口倍增计划”需要美国扩大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出口,在世界市场总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能会挤占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影响中国对美国以外其他市场的出口。特别是中国的部分化工品出口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力。图2显示了2003-2010年美国主要化工产品对中国和世界的出口增速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的平均增速为19.83%,远高于美国对世界化工产品的出口增速10.86%。但2010年数据显示,美国对世界的出口增长率18.57%,接近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增长率21.81%,这说明“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美国对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同时也增加了美国对世界化工产品的出口。如果未来中国化工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抗衡,则美国就会加大对其他国家化工产品的进口,这无疑会给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严峻的挑战。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2)美国宽松量化政策对我国的外贸形势形成挑战。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截至2013年美国政府已经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元持续走弱,这对美国扩大出口、改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具有明显的好处。如果美国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对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有可能因此增加长期的不确定性。具体到对中国来说,如果美元长期保持弱势状态,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就不会真正解除,这无疑会给利润已经十分微薄的化工产业带来更大的生产压力。

(3)由美国出口管制放松所引起的技术引进的增加,可能削弱国内化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军事等技术优势,维持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我国企业为了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积极致力于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但这种技术的自主创新不一定全是高新产品的技术,也可能是美国准备放松管制的技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推动自主创新带来不利影响。

(4)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在美国基本已经走出经济低迷的状态下,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对未来美国出口战略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中国市场,美国实施的“出口倍增计划”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实现美国的出口战略,从贸易规则和措施方面,美国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和减少贸易壁垒,同时美国也会不断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果对彼此市场开放与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当,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仍然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展开,这又会制约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

2 “出口倍增计划”对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机遇及正面影响

(1)美国现行的严格出口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转为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口。目前,随着其世界各国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美国的出口管制制度已经开始妨碍本土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进而影响美国国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借助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推动出口管制制度的改革,允许一定程度和水平上的技术出口,这直接增加了美国的出口,同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技术管制,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示范作用,并会引起世界各国对技术管制一定程度的放松,这种形势有可能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正效应。化工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研发成本,而且有利于推进化工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美国出口倍增计划有利于促进中美贸易平衡,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3 400 亿美元,美国占7%,低于欧盟的9%和日本的14%。如果按2001年的进口比例推算,2009 年美国对华出口至少损失330 亿美元。中国作为美国技术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未来进口美国的技术产品肯定会增加。同时,美国还采取许多出口便利措施,这对于中国从美国进口也是有利的。随着进口的增加,必然会进一步缓解中国对美国贸易长期顺差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美国“出口倍增计划”有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对美国的出口。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之后,美国对中国化工产品的进口需求增长率仍然高出美国对世界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率,可能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出口倍增计划”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扩大其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它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原材料的需求也是巨大的,中国化工产品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美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把这些化工产品拿回美国制造,因而美国的这部分需求必然要依靠外部市场来解决,并且会随着其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而扩大。因此,中国继续维持并增加对美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也是理所应当的。

(4)美国“出口倍增计划”有利于加强中美两国化工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化工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出口倍增计划”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美国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的出口,但由于美国中小企业中从事出口的企业数量较少,美国政府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企业从事出口。这意味着这么多的美国企业对于如何更深层次地开拓国际市场也是一个新问题,这些企业希望与国外的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无疑对正在面临转型升级的中国化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3 我国化工产业应对“出口倍增计划”的政策建议

美国扩大出口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中国化工产业推进出口带来很大启示,对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同时对于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可能给中国外贸经济特别是对化工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有自己的应对措施。

(1)中国化工企业应该发挥产品制造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出口倍增计划,将会在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等方面进行推进。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制造业产品出口来实现,这促使美国启动再制造化进程。如何客观认识美国的再制造化进程对制造业生产大国的中国来讲十分重要。美国推进出口倍增计划为了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不可能大力开拓新的产业领域,也无力重建已经转移走的产业。由于美国工会强势,工人薪酬优厚,劳动力成本高昂,仅此一项就使得美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丧失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美国企业、劳动者、产品已经无法与全球新兴经济体低廉的环境成本、人工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进行竞争。因此美国只能依靠发挥现在的产业优势扩大出口和扩大就业。美国的再制造化不会与中国的制造业发生根本的产业冲突,也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美国强烈挑战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严重现象。

(2)重构化工产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加强与外国进出口企业的广泛联系。中国化工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在整个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化工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应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对于有些我们还未掌握但可以通过进口的技术,就要加大对此类技术的引进、吸收,降低研发成本,缩短获得技术的时间。在加强技术引进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现阶段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技术政策的工作重点仍然是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化工技术改造项目要给予优惠政策。

(3)加强反倾销意识,完善反倾销机制。目前,我国应对反倾销预警机制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国内绝大多数化工企业不注重收集某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工业界的动向,信息比较闭塞。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有义务做好化工产业的预警工作,增强反倾销的意识,建立完备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一方面要重点研究国外市场动向和容量,对重要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国别和地区的监测系统,有目的地制订出口计划,防止市场过于集中;对价格偏低容易引起反倾销的商品,运用核定出口配额和进行配额有偿招标等办法,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另一方面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应该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准备及时准确地捕捉,并认真分析和传递,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应注意国际市场安全研究,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美国实施出口倍增计划的目标是世界性的,必然向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进行大规模出口。世界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变的,那么美国扩大出口就等于占有其他国家已经占领的市场份额。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界应加强沟通,对世界各主要出口市场充分调研,防止由于美国同类产品的进入而使中国化工出口产品出现被挤出的效应。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都具备生产同类化工出口的产品中,要防止其被美国的产品所替代,要确保已有出口市场的安全,并进一步扩大出口市场的规模。

主要参考文献

[1]米家龙,侯杰,郭双焦. 中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的完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卢艳秋,余戈,朱秀梅. 提高我国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经济论坛,2003(4):18-22.

[3]贾建国,杨育.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34-40.

作者:高峰 潘峥嵘

出口倍增计划下中国经济论文 篇2:

城市化内需增长的惟一出路

当全球的金主都捉襟见肘,当国内的人口红利,出口红利,楼市红利都在消退,中国经济下一步靠什么?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尽管各界都对中国经济有各种猜测,但是应了中国的古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到现在为止,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了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了2.5%。从季度来看,一季度增长了11.9%,二季度增长了10.3%,三季度增长了9.6%。中国不希望经济过热,这是主动调节的结果,所以总体是往下走的。

可以说,中国经济今年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怎么样?中长期的增长动力在哪里?中国还能不能够像过去30年那样,保持一个快速的持续的增长?这是大家所担心的,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不被看好的中国经济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中长期增长有一些担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理论上来说,冲击远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W型的调整?现在我们处于V型的复苏期,而2011年会不会再度掉下去?对此,领导层已经提出要关注二次探底的风险。

在国际上,今年出现了一股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1月份的时候,华尔街的一位基金经理提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相当于1000个以上的迪拜。”后来又出现了《中国的红色警报》这样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迟早会破裂,中国经济也会破裂。甚至有一位华尔街人士发出非常确定的警报,说中国经济将在9~12个月内崩溃。今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现在的美国经济反而是最好的,因为它已经到了不能再往下掉的地步,泡沫都挤干净了。相反对中国的经济有很多担忧,因为大家看不清趋势。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是往上走的升值趋势。然而今年,市场上一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看好美元,看空人民币。人们大量抢购美元,有的老板甚至把手中投资的房产卖了,换成美元。这都是不看好未来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走势的结果。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很多人在投资移民?同时“裸官”到处可见,就是说这个官员在国内做工作,但是家人全都在美国。同样的,企业家自己在中国做生意赚钱,把家人都送到国外。商家已经打出了“在北京买房?不如移民吧!”这样的广告词。北京的房价那么贵,而美国很多地方的房价是很便宜的,佛罗里达是美国人的天堂,中心地段每平方米也就7000块钱人民币左右。数据显示:2009年70%移民到美国的人来自中国大陆。这背后还是对中国经济的不看好。

再举一个例子,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1.1%,是全球最高的,但与此同时全球第二大跌幅的股市也出现在中国,仅次于希腊。虽然说这里面有客观因素,比如:股指期货的推出,农业银行大盘股的上市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投资者找不到出路,他们开始看不懂中国经济,看不到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也看不到下一轮牛市的支撑点在哪里。

依赖外需增长的破灭

那么,过去30年中国经济如何取得有史以来持续增长最快的成绩呢?全球化,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外需依赖型增长上的。没有外需,就没有办法谈论中国经济增长。

但是这样的增长模式开始出现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危机,它意味着我们要出口的市场崩溃了。首先是美国市场的崩溃,随后是欧洲市场的崩溃。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有观点认为欧洲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日本,也就是10~15年的经济增长都是半死不活的,甚至是负增长。如果发达国家的市场崩溃,我们再想像过去一样大量出口,依托全球化实现自己的高速增长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种种现象说明,中国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面临30年来从未有过的转换背景。8月份我国出口1393亿美元,增长34.4%,比上月放缓3.7个百分点,环比在下降。中长期来看,像过去一样每年以两位数出口高速增长拉动中国经济的情况不太可能再出现了。

内需优势空间的消退

首先是人口红利在消退。

过去我们有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同时又有人口红利的国内背景,所以我们的劳动力是价廉物美的,本身就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方式,长期维持低成本,生产成本是低廉的,招商引资也是低廉的,对外税收也是低廉的。所以,我们能打败发达国家,能打败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枝独秀。

而现在,中国政府承诺的环保义务、土地成本、税收成本等等,使我们的成本全面上升。而且以往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转向人口负债。到2009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到全社会总人口的12.5%,中国已经是未富先老了。

其次是出口红利在消退。

现在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我们的经济是过热的,房价上涨,物价走高,利率上涨,想要平衡,就只能让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调整来平衡中美经济。但是汇率升值就会带来出口利益的缩小。今年广交会很多出口商不敢接超过一亿的订单,原因就是担心人民币汇率会升值。中国出口商的利润率大部分只有2%~5%,所以汇率上升一点点就可能吃掉大规模的利润,弄得企业有单也不敢接。

再次是楼市红利在消退。

外需不行了,就转内需吧。让我们看看中国过去的内需是怎么增长的。中国内需增长主要是靠房地产,它对中国内需增长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占到20%~30%,没有任何产业能够跟它相比。所以房地产业在中国被称为重要支柱产业。

但是这样一个重要产业,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不平衡。买房子的人都是先富的人群,一开始买房子是为了居住,后来再买房子完全是投资与投机的需求,整个房地产业就开始产生泡沫了。所以买不起房子的人永远也买不起。

针对这一情况,今年以来中央进行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一开始是限制贷款,还是一种金融手段和经济手段,到现在已经是限制购买,不让你买房子了,这已经完全变成行政手段了。

可以看出,这一轮调控已经变得政治化了,即:政治周期决定政府的经济路线,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决定资金流动,资金流动决定市场波动。

如此说来,这一轮调控不会像以往那样一会儿收一会儿放,而是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外需市场不看好,内需市场现在同样也不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就不会看好。中国经济的的确确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内外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逼着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否则没有出路。

主流思路的缺陷

思路一:发展新型战略产业

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的就是想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到在四万亿之后的继续刺激经济的动力,来持续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现阶段准备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希望由这些产业来代替房地产。

但是产能过剩怎么办?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是产能过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产能,因此有可能使这一状况更加严重。燃油汽车卖不出去,太阳能汽车就能卖出去吗?

有人期待说通过节能环保、碳排放降低能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这更是天方夜谭。节能环保是好事,降低碳排放也是好事,但是它只能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压力,会减缓经济的增长。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有1/3的增长是源于没有做好节能环保,是用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

思路二:区域发展带动增长

通过区域发展来带动整体的增长。我们知道金融危机之后刺激经济的第一棒是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计划。但是政府也感觉到有一些问题,特别是货币扩张有一些严重。所以,第二棒要由地方政府来接。2009-2010年,国务院批了很多区域性规划——11个新兴发展地区,从来没有这么密集过,最著名的就是海南的国际旅游岛。这么做,就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

然而地方政府的资金从哪儿来?过去地方政府的资金从银行来,以土地财政作为担保,地价涨得高从银行借的钱就多,然后去发展地方项目,制造政绩。然而,1月19日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2009年地方政府负债约占我国GDP的1/3,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70%。大概在2011年末中国地方融资贷款余额会达到或超过10万亿。确实有风险。

思路三:分配进而消费拉动增长

希望消费能够增长进而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进而转向消费增长。要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要想办法实现人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不是增长,而是包容。包容的核心就是民生,就是大家分享经济的繁荣。它强调了民生,强调了公平,强调了大家对经济繁荣的反响。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加工、出口类企业是没有增长能力的。一般的民营企业平均也只有6%,要他们涨工资有点难。政府收入倒是增长比较快,差不多每年都是20%~30%,也就是政府掏老百姓的腰包比较有动力,但是把钱还给老百姓的时候动力一般来说就不足了,否则我们的教育早就做得很好了,社会保障早就做得很好了。

城市化是惟一出路

如果这些主流思路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呢?我认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惟一的思路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同时,我也认为中国经济根本性的转型,是从全球化的外需增长模式转向城市化的内需增长模式。

我们把中国经济看成一个木桶,这个木桶最短的板是哪一块?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一个国家人均GDP在3000美元的时候,它的城市化率水平应该是60%,韩国和日本都在75%以上。中国已经达到了4000美元,但是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0%。如果按照户口计算,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34%,相差甚远啊!

工业化带来的是供给,城市化创造的才是需求。内需不足,从根本上讲还是城市化不足。比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率不足,因为农村是不需要第三产业的,农民到了城市之后才有了第三产业。所以说激发内需,一定要有城市化。

还有就是中国的消费不足,我们讲的是底层人群收入不足,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城市化水平不足。最大的收入差距就是城市和农村收入的差距。

2003~2008年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可以带动至少50万的内需增长。中国的GDP是30万亿,如果未来有4.5亿人口到城市里来,粗略估计需要增加225万亿元的投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至少可以保持10~15年平均每年9%的复合增长,这绝对是高速增长。

我们看各个地方的发展也会发现这个规律,哪个城市重视城市化进程,它的经济增长就会很快。重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是19.4%,未来几年重庆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16%。就是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大:未来两年城市人口要增加300万人,而全国一年的增长数量也不过1000多万人。所以重庆的经济增长必然加快。

有人会问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化,我们的土地是否够用?会否引发很大的矛盾?目前中国的农村人口总户数有2.5亿,每户按3分宅基地(即200平米)来计算,大概占用土地是7500万亩,如果按东亚发达经济体85%的城市化率计算,中国保留5000万农户就够了。转出80%的宅基地可以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约6000万亩。不要小瞧这个数字,中国政府规划的未来10年耕地占用总规模不过是2300万亩,我们的土地是够用的。

同时,我们可以提升农基地的容积率。日本的城市容积率是2,香港是1.6,我国台湾是1.2,而中国内地只有0.78。一方面土地紧缺,一方面严重浪费,这个现象必须改变。

从长远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大都市道路。目前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均占地是中小城市的1/6,单位土地产出率却是中小城市的40倍。

中国的城市化将会带来更多的城市人口和资源需求,对国内和国际资源都是巨大压力。而全球经济危机则给中国推动城市化过程提供了绝佳的空间,可以减少很多国际麻烦以及支付更低的成本。比如:人民币汇率升值,我们可以进口很多美国的东西,汇率的压力反而就会减少。

此时不动,更待何时!管理

(本文根据“第1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速记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本刊加拟)

责任编辑:马小琳

作者:赵 晓

出口倍增计划下中国经济论文 篇3:

姚景源:要把下行压力转为转型动力

“二十多年前,浙江一些企业家问我,有没有简单的办法赚钱又,快又多。我就告诉他,你背上相机买上机票到发达国家逛商场,把他们摆的东西拍下来,回国后他摆什么你生产什么,然后往那儿出口,保证赚钱。但现在这样做肯定行不通了。因为周边的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都在走我们二三十年前走过的路,走低成本、低价格出口的老路。”

2012年12月20日下午,出席新浪金麒麟论坛安徽站的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姚景源表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动力。

姚景源介绍,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速下降。到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往下掉。2011年12月,中国一天的用电量是130亿千瓦时,到了2012年2月份降到120亿千瓦时。全国一天用电量减少了10亿千瓦时。按照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人民币、总用电量是4.7万亿千瓦时计算,一千瓦时电可以产生10块钱GDP。每天少用10亿千瓦时也就意味着少产生100亿元GDP。

姚景源分析,中国经济出现下行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出口受阻。世界经济现在还是复苏缓慢,特别是欧债危机加剧,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出口产品出不去。到2012年7月,中国经济的出口增速从2011年的25.9%掉到了1%。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时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已达到1/4左右,出口往下掉,经济就必然往下掉。

尽管出口受阻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但姚景源认为,如果对出口受阻拖累中国经济下行做一个深层次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还在我们自己。

分析显示,虽然我国总出口走低,但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规模依然很可观,增速走低的主要是纺织、服装、箱包等传统产品。过去,中国传统出口产品靠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获取优势。现在中国的原材料价格、动力能源价格、环境保护成本、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价格都大幅上涨,传统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与此同时,越南、柬埔察、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都在走我们二三十年前走过的低成本、低价格出口的老路。而相对于中国,这些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便宜。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根本问题是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可持续性,只能到此为止。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必须扩大内需,扩大消费,走创新发展之路。”

姚景源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就总结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到外部需求上去,所以我们要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我们应当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扩大内需,这个基本方针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来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根本上讲,我们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依然缺少根本性的进步。

对于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姚景源指出,这个“倍增”一定要建立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如果物价不稳定,收入翻一番,物价却翻两番,翻一番没有意义。所以,未来八年中国必须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姚景源坦言,此次来安徽倍感亲切,发现安徽早已今非昔比,看到了美丽的安徽,有文化的安徽。过去安徽给人的印象是“小保姆”和“农民工”,现在安徽给人的印象是白色家电,是奇瑞,是马钢,是铜陵有色、海螺水泥。

“我觉得安徽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机遇期,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创新动力,安徽将会有更光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陈婷婷

上一篇:药事管理视角下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