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探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FDI在甘肃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甘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关于FDI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背景及理论框架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始终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甘肃省的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对甘肃省的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进口没有显著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探析论文 篇1:

对外贸易、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理论辨析

摘 要: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而技术进步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较好地分析了增加要素投入尤其是技术投入对经济发展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现有的各种理论模型都不同程度地印证了对外贸易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理论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独立发展、闭门造车都是不可能的。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各国都面临着如何开放市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发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虽说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在分析进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上,着墨最多的就是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学者们普遍认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唯有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才能构成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由于研究者众多且观点和态度都各不相同,由此也产生许多著名的学派,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内容辨识

(一)经济增长

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GDP一直都是一个用来衡量一国总产出的指标,度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既可探析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发展程度,也可以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的速度。除了生产率水平之外直接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包括投资量以及劳动量等等。结合现价计算出GDP即可得出经济发展规模,另外以不变价计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经济增长速度。

GDP包括产品、服务在内的各种价格因素。在汇总GDP时,非常有必要结合现价计算法以及不变价格计算法进行科学的核算。采用第一种方法可明确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而第二种则可核算某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从另一角度看,经济增长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而这也就意味着经常增长具有改善、扩展生产力等作用。

通过经济增长率这一个指标可反映出一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其主要包括:总量增长率;增长总量;人均占有量。人均GDP又包括人口平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国内生产总值等等。除了投资以外,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包括消费、出口两大要素。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以把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分开核算。即增加生产投入要素,这样一来有利于提升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快慢,与增加要素投入多少有关,则其为粗放型增长方式;相反的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区分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单选项的,而是相对的,且具有相互融合、重叠的可能。

结合马克思理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第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二种外延扩大再生产。通过加大投入生产要素的量,进一步扩展产能,强化经济的增长。另外扩大内涵再生产的方式主要包括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等等,客观上说这也是扩大生产规模,夯实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

结合不同的角度,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粗放型经济;集约型经济。其中粗放型经济增长,即以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为主,即完成增加产品数量。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指的就是:首先提升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落实科技进步,简而言之也就是提升其产品数量、质量。准确地说这一方法具有良好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技术进步

狭义上认为通过改进、革新或者优化中间投入品、制造技能、生产工艺等方式就是技术进步了。换言之也就是将那些不合时宜的、已经过时的旧的设备淘汰掉再换上新的设备;此外还包括优化劳动技能、原材料、能源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全面夯实产品的优势。从广义角度分析认为技术进步指的就是以积累、改进各种技术、知识,即包括创新、转移、扩散技术等等。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要实现技术赶超第一步就必须引进技术。这个时期主要以升级产业结构、加速引进技术的力度为主;第二步则要将开发技术与引进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重新配置资源,对贸易采取适度保护,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消除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的影响;第三步,强化自主研发,简而言之也就是要强化国内企业、跨国公司的合作,特别是要健全宏观产业政策,加大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应用国内特有的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另外还要强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促进长期、短期;宏观、微观效率的平衡发展,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其实就是一种以知识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力,而这一种生产力只要进入了生产过程,即可形成物质生产力。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否能够全方面推进经济增长,其核心就在于技术进步。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渗透、影响技术进步,优化生产率,继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形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独立产业,而这一部分产值对促进经济增长、刺激国民生产总值能产生重要作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简述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众所周知,新技术和设备的获取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得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技术还是落后很多的,为了节约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支出、更快地追赶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向国外先进技术拥有方进口。著名学者弗农(Vernon)在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出,任何一个产品的完成都要经历新产品、产品成熟以及标准化这样的周期。与世界不同国家比较,拥有较高的国民人均收人、单位劳动成本和发达的潜在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信息的美国,向来有着开发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通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才会研发出新的产品,也就是产品周期的第一步。当产品趋于成熟、到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众多厂商推出类似的商品且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此时生产成本尤为重要。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会在此过程中将研发的新产品推广至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区域来量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之后就表示迈进了第三阶段的产品周期,该阶段生产方第一要考虑的因素是制造成本,这是择取产地的依据。因此生产产品就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亦随之出现了传递。往前几十年来看,产品生命周期在进出口贸易中更明显地体现出来,由于设备、产品和技术的引进从而获得技术转移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达到经济增长目的的重要方式。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被提出来,并得以广泛应用,客观上说这一理论契合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从而充分说明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全面结合了推动居民收入的基本策略。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如果国家建立了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应地增加消费部门、对外贸易的收入,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延长国民经济产业链,而且对相关部门的消费、收入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改善和促进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就业和消费增加能够促进国民经济以及国民收入的增长。

哈罗德、马克卢普等人通过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特别是结合了凯恩斯理论指出加大投资与国民收成有关,加大投资,能相应增加国民收入。具体而言,以△Y表示增加的国民收入,△I代表增加的投资,K是乘数,那么:

ΔY=K*ΔI

导致这个倍数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加大投资促进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增加,间接地增加了生产要素劳动者的收入。收入提升之后消费开始增加,从事消费品相关行业的劳动者收入也增加了。如此反复流转,最终全体国民的整体收入将达到投资成本的数倍。引入这个原理之后,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继续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对外贸易和增加国民收入之间以及就业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即认为进口与出口是一对相对应的理论。前者具有正面效应,而后者则刚好相反。输出产品和劳动力可以获取国外金钱收入,增加出口收入,引导国内的消费,因此带动其他部门的生产和就业以及增加收入。这么推算下来最终会得到数倍出口增加的收入。相反的道理,当进行引入产品以及劳动力时,会导致与之截然相反的效应。所以,这个理论仅仅发生在对外国际贸易顺差时,才可能促进国内的就业,经济的提升,引起收入提高的情况。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核心思想观念。

在一国对外开放的情形下,分析国民收支的供需均衡公式是:

Y=C+I+G+X-M (这里的Y指的是国民的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X-M则表示净进口),分析乘数效应的则是:

ΔY=K·[ΔI+(ΔX-ΔM)]

可以在公式中得出,当投资增量△I作为定量时,加大(ΔX-ΔM)数值,那么国民收入的△Y也就会随之增加,一个国家贸易顺差的情况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所得。假设国民收入都用于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储蓄就相当于是投资,那么对外贸易成熟就可以表示为:

K=Y/(X-M)=1/(s+m)

其中,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其计算方法s=△S/△Y,△S表示储蓄增量);m表示边际进口倾向(m=△M/△Y)。

通过上述的公式能够得到,当m和s值较小时,国民收入收到出口值的影响很大;相反的情况就会影响很小。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核心思想是强调推动增加有效需求,尤其是解决掉剩余的出口需求,它是以一个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根据这个原理,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要重视对贸易的保护。

(三)全要素生产率

即除了劳动力输入和资本以外的一切会影响产出的要素,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这一指标其实就是用于表示在生产中纯技术的作用指标。索洛等人率先在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中,将这一指标视为长期经济增长来源。罗伯特·M·索洛则在上世纪50年代进一步定义了全要素生产。同时提出了增长方程、生产函数等不变特性的规模报酬。

纯技术进步可理解为改善或者提高技术培训、技术、知识、教育、组织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等同于增加高效的生产土地、优化劳动技巧、引入更高的设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这里的纯技术可看作是天降馅饼,是非具体化的技术。简而言之也就是在劳动、资本、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投量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增加的生产量。

全要素生产率,在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政府部门也经常就用到这工具,特别是在确保增长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的时候更需要应用到这一指标。其首先具有准确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作用,剖析了各要素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增长效率或者说其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特点。同时这也是评价分析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制定生产率的重要标志之一。简而言之也就是得出要素投入贡献、经济增长贡献,确定经济政策。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遵从索洛关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物质资本积累占经济增长中的大多数的主张。因为从理论的角度讲,新古典增长分析着重于围绕节约和投资于物质资本的经济动机,而经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技术或者全要素生产率占经济表现和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说法是:表明经济成功的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是研究和开发(R&D)——提升经济体科学和知识基础。经济学家的关注重心也从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

(四)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中发展出来的,该理论主张强调的是经济只有借助外力的推动才能够不断发展,提升内生的技术才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卢卡斯等人从外部增长性展开分析为突破口,并提出了人力资本模型。其次是包括雷贝模型在内的以分析资本分析经济内增长的思路,总体上说这一思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其假设条件更是近乎苛刻,极大地影响了模型的扩展。其次是完全的假设竞争条件无法详细地对商品进行论述:一定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并导致一部分内生增长模型在逻辑上不同。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弥补模型的不足之处,许多经济学者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创新出部分内生增长模型。结合不同角度对技术的理解,模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质量型;第二种类别型;第三种专业化型。同时总结深入分析。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一)对外贸易——规模经济——经济增长

规模经济学即“规模报酬递增”,简而言之就是在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产量。在新贸易理论不断发展同时,大概在上世纪70、80年代左右这一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在他1979年《收入递增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论文中,总结了三种新贸易理论模型:马歇尔模型(Mar-shallian Approach)、张伯伦模型(Chamberlinian Approach)和古诺模型(Cournot Approach),并得出结论认为,“报酬递增是产生贸易的一个原因,规模经济是从贸易中获利的一个源泉”,“报酬递增可以完全融入贸易模型”,“新的模型让我们明白:不断下降的成本是贸易和从贸易中获利的独立源泉。”

(二)对外贸易——知识积累、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的因素,他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他指出要素收益率、知识积累率不同所以决定着发展中、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他同时指出通过国际贸易有利于各国积累知识,提高全球总的产出。就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角度而言,吸收现有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优化本国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源。而把这部分资源用于新的投资,这样就可以促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斯多克(Stokey,N.)在他的《边干边学和新产品引进》(1988)、《人力资本、产品质量和增长》(1991)以及《穷国和富国间的贸易量及构成》(1991)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知识外溢增长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在持续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应不断放弃低质量的产品。他在此模式下积极探索人力资本增长与新产品之间的联系,指出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合作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效应,发现增加知识外溢的方式在于培训和“干中学”。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就显得格外重要,他甚至认为这是吸收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的最佳契合点,是形成“弯道超车”、减少失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在分析中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卢卡斯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充分利用专业化、特殊化的劳动技能。换言之也就各国的经济增长、收入与其所对应的人力资本有关。卢卡斯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除了脱离生产岗位到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干中学”的方式,这就为教育经费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积累人力资本的新思路,即从国外引入高科技产品,然后通过直接操作新设备或消费新产品等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掌握新技术。即认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发展新技术,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三)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工业先进国和落后国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变化作了论述。弗农(1966)认为,在工业先进国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表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新产品刚刚研究出来后,不断加大生产规模。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就可以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产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充分结合廉价劳动力与技术出口,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即可形成比市场价格更低的先进技术。这时工业先进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不得不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并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会经历同样的循环过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换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外贸易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四)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经济增长

制度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就曾指出多数落实经济职能的制度充分表达了经济增长的能动渴求。换言之也就是可利用经济增长函数变量表示重要制度,经济增长会受内在制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或停滞。上个世纪中后期“亚洲四小龙”创下的新兴工业化的“东亚经济奇迹”,就是因为制度的原因。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关键因素是该地区的宏观经济稳定,即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行政管理制度、鼓励竞争的市场制度等制度因素,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快速的出口增长。

制度创新原来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制度变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度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国家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而且还来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受到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推动。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人,经济全球化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

一体化经济极大地推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同时建立世界组织贸易,落实市场化规则,并结合国际贸易制定基本的制度框架。这一框架下要求具有透明、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国民待遇平等、市场统一开放并在这一制度下建立完善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加速全球化进程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制度上在管理体制上契合国际水平,要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制度,在与国际的合作中尽可能减少双方的摩擦,继而能够减少相应的交易成本。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贸易中积极、主动地争取国际贸易的地位,创新制度安排、落实有效的制度,为全面促进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夯实基础。

四、小结

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对经济增长和外贸的关系,人们广泛接受的见解是,外贸的确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技术溢出是产生该种作用的内在机制,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才可以使得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持续下去。虽然说当前绝大多数的学者已经认同了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论点,但克鲁格曼(1994)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看法:显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并不是因为效率而提升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换言之也就是这是一种以资本投入、劳动为主的经营模式比如东亚等国家采用的就是这一策略。此类依靠“流汗”而并非依赖“创新”而得到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原因在于此类增长有投入品本(下转第80页)(上接第78页)身的限制,即劳动投入不可能永续增加,资本投入也不能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之上。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是否能够确实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加以实证分析才能更好地验证各理论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ene M,Elhanan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1

[2] Izani Ibrahim.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Jurnal Pengurusan ,2002(21)

[3] Aitken,Brian,Gordon H.Hanson. 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and Export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3)

[4] Connolly.The Dual Nature of Trade:Measuring Its Impact on Imit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

[5] Falvey,R.,Foster N.,Greenaway D.Imports,exports,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2004(85)

[6] 保罗·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J].外交事务,1994(11-12)

[7] 贾金思.论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财贸经济,1998(6)

[8] 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0(1)

[9] 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贸易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 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伊特.内生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及税负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3] 贾恩卡洛·甘道尔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4] 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条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5] 刘玉峰,刘俊虎,陈刚.山西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河北: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

[16] 李浩.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技术转移视角的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广东东莞 523808)

(作者简介:姚志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经济管理、贸易理论等。)

(责编:贾伟)

作者:姚志坚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探析论文 篇2:

FDI对甘肃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FDI在甘肃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甘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关于FDI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背景及理论框架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始终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甘肃省的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对甘肃省的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进口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 线性回归

随着东部沿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投资的趋于饱和以及要素成本的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将会迁移,我国将会出现大的产业转移。要素成本低廉、物产丰富的西部省份会迎来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西部重要省份的甘肃省应发挥其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交通运输便利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甘肃经济贸易的发展。

甘肃省的FDI与所投资企业的货物进出口顺差逐年增长。FDI实际利用额从1994年的0.8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货物进出口顺差由1997年的0.0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3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甘肃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平均为13.59%(2001年至2009年),对甘肃省出口的贡献率平均为43.83%①。FDI在甘肃经济贸易的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甘肃吸收FDI和进出口贸易的概况

(一)甘肃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概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4-2008年甘肃省的对外贸易总额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并且趋势相当明显。甘肃省的对外贸易总额从1994年的5.03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0.95亿美元,增长了约11倍,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74.12%。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贸易总额在2001年以前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之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与我国加入WTO具有直接的关系。2002年甘肃省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0亿美元,2005年突破20亿美元,2008年突破60亿美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进出口都出现下滑。其中,出口额从1994年的3.4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01亿美元,增长了约3.6倍,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25.8%;而进口总额从1994年的1.5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44.94亿美元,增长了约27.8倍,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198.6%,进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出口,贸易逆差有扩大的趋势。

(二) 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甘肃省在吸引利用FDI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FDI实际利用额从1994年的0.8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5亿美元,增长了约16倍,平均每年增长100%。甘肃省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甘肃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以股份制的形式直接投资的项目几乎没有。据统计,2008年外商在甘肃省直接投资的项目数是37个,其中合资经营的13,合作经营的5个,独资经营的19个。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外合资一直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发展,外商独资项目占据了甘肃省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一半还要多。另外,FDI在甘肃省主要投向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和批发零售业,资源导向型比较显著。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甘肃省贸易的影响分析

为了探寻甘肃省的FDI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1994-2009年甘肃省FDI与对外贸易的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一般经验认为,FDI的流入不会立刻影响当年的贸易量,因为外资从流入到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也就说FDI对贸易的影响有一个时滞,从甘肃省的相关经济数据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形。

关于FDI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背景及理论框架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美国学者海默 (S.H.Hymer,1960)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垄断优势论,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奠定了发展的基石。但早期的国际经济学者对两者的研究是分裂的,最早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结合起来研究的是蒙代尔(Mundell)。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综合起来讲,FDI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无非是有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两种主要观点。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甘肃省贸易总量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后,甘肃省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FDI促进了所投资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其贸易进出口额,从而带动了甘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由1994年的0.5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67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比重最高是13.9%,最低是10%,从2003年开始逐渐降低,但这只是因为甘肃省进出口量的增长幅度较大,就绝对量而言,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量的增长是十分迅速的。

甘肃省的FDI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甘肃省出口的影响

甘肃省的出口额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比较平稳的,1994-1999年一直稳定在3.17-3.60亿美元之间;进入21世纪之后,出口额迅速增长,由2000年的4.1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6.01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31.75%。这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大幅增长是密切相关的。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FDI对出口的推动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上文可知,FDI对甘肃省出口的贡献率平均为43.83%(2001-2009年),FDI对甘肃省出口贸易的贡献是相当明显的。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甘肃省进口的影响

甘肃省的进口额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式的增长,1994-2009年期间,甘肃省在1999年的进口额是0.89亿美元,是这16年中最低的,2008年达到了最高峰44.94亿美元,增长了将近50倍。

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影响历来观点不一。我国学者李庆(2005)对我国的进口量、出口量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东部和西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对FDI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出口和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进口、出口和直接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就越为明显,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的情况下,贸易与投资之间不存在着清楚的相关关系。对于甘肃省进口额与FDI之间的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两系数的相伴概率Sig.=0.542远远大于0.05,这说明其中一个系数没有显著性意义,也就说甘肃省FDI与进口额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它们之间不是相互促进的,这与上文所提到的李庆(2005)的结论是吻合的,说明了甘肃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比较靠后的。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FDI对甘肃省的贸易总额和出口额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进口的影响不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FDI在甘肃省主要投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缘故,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甘肃省的出口,但是进口相对很少。这也凸显了甘肃省在产业结构上的不均衡,所以甘肃省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FDI向新的领域倾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综观近十几年来甘肃省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可以看出,FDI由少到多,稳步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甘肃省的FDI与东部省份差距依然很大,但是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所以甘肃省应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抓住我国东部省份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快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吸收和利用FDI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吸收-消化-创新”机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建立自己的优势,最终达到富省强省的目的。

注释:

① 贡献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量/甘肃省出口增长量。

参考文献:

[1] 李琮.世界经济学人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 李荣林.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2(4).

[3]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 李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5] 玄烨,周长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

[6] 梁志成.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型关系[J].经济评论,2001(2).

[7] 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8]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詹锦华.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沈滨 马座山 付旻敏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探析论文 篇3:

老挝对外贸易分析

摘 要:老挝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国家经济水平发展较低,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高,自身出口能力弱,存在较为严重的贸易逆差现象。通过系统回顾老挝近些年的对外贸易情况,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自从老挝建国以后其国内民生及工业用品基本上都是依靠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进口供给,整体经济结构水平低下,附加值含量均较低。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推动老挝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老挝 对外贸易 经济结构

老挝是世界上经济较为薄弱的国家之一,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逆差现象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老挝的经济发展。而自从老挝加入东盟以后,老挝的经济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这也给老挝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新形势下,老挝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这成为老挝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这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缘由。

一、老挝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一)进口贸易发展趋势与商品结构

为了提升经济实力,老挝政府于1986年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全面对外开放政策,在此之前老挝经济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且进口贸易增长速度较低,贸易进出口逆差现象严重。而开展改革开放以后,老挝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增加,贸易总额也在与日俱增。从老挝1972年建国到1986年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全面对外开放政策这段时间内,老挝经济处于政府全面管理中,政府决定着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进出口贸易的总类以及数量,这就使得老挝国内的经济缺乏活力,传统的出口商品如咖啡豆、藤、木制品出口没有达到预期的出口目标,由此带来的外汇收入也较少。此阶段老挝的贸易进口远大于贸易出口数额,贸易逆差现象尤为严重。1976年老挝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200万美元,1978年为7630万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3010万美元,1989年则高达2.296亿美元,由此来看老挝的进口贸易总额连年递增,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口贸易总额增加非常快。在进口贸易总额提升的同时,老挝的贸易对象国家也在不斷扩大,从最初的泰国、缅甸、中国等周边国家开始,逐渐扩展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老挝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2004-2013这十年里,老挝进口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且呈现增长趋势,如表1(见下页)所示2004-2013年老挝对外进口总额及增长率(数据来源:根据亚洲发展银行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从这张表中老挝的进出口企业可以看出这十年里老挝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16%,尤其是在2004年和2010年,这两年的进口增长率均超过40%,这是因为这两年老挝的经济形式较好,对外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自然较快,而2007、2009、2013这三年的增长速度均不足5%,与整体高增长率明显不符合,这主要是因为这三年里老挝国内以及国外的经济形势不好,导致老挝整体进口贸易呈现出萎靡的态势,使得进口增长率从平稳的20%左右直接降低到5%以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由于老挝积极开展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其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其总体进口趋势是逐年增长。

(二)出口贸易发展趋势与商品结构

从整体来说,在1972年老挝建国到1986年老挝正式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这段时间内,老挝国内的贸易进出口处于极为失衡的状态,进口贸易总额较大而出口总额较小,在这眼中的贸易逆差的影响下,老挝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根据亚洲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在1976年老挝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例为5.7:1,1986年增加到6.5:1,而到了198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为3.9:1,十年之后也就是1990年,这一比例又重新上升到5.3:1,由此可见老挝的进出口贸易逆差现象多么严重。同时老挝出口的产品多为自然资源、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据亚洲银行1991年的数据显示,1990年老挝出口燃料、矿产和金属总额占贸易总额的26%,农林等初级产品占贸易总额的63%,成品占贸易总额不足11%,由此可见老挝的经济发展多么不均衡。同时从整体数据来看,尽管老挝的对外出口贸易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是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进口贸易增长速度。在 2004-2013年这十年里,老挝的贸易总额得到了有效增加,如图表2所示。从整体上来说,老挝的对外出口贸易增长率保持着增加的态势,尤其是在2005、2006、2010年的增长率均超过50%。但是由于在这几年全球经济发展较为疲软,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受其影响,各国的消费能力下降,不得不采取紧缩型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严重影响了老挝的对外出口贸易,出现了负的增长率,即-3.59%。为了有效降低经济危机对老挝造成的影响,老挝政府应该在加强自我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中国、泰国、缅甸、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签订长期的进出口贸易协议,积极强化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在遇到经济危机时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应对出口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关于老挝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老挝交通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站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地区的旅游业来说,缺乏一个完善的交通体系是不能将旅游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的。当时老挝政府也清醒地看到,本国的交通运输能力仍然较差,不论是铁路、公路还是航空交通体系建设上仍然处于落后地位,进一步影响了地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与结果调整。尽管老挝拥有着较独特的旅游开发资源,如琅勃拉邦县、巴色县瓦普寺、万象塔銮、玉佛寺,占巴塞的孔帕萍瀑布,琅勃拉邦的光西瀑布等,同时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也较好,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但是由于老挝交通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即使很多游客想来这些地方旅游,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便取消了来旅游的打算,因此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会比其他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旅行者。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各个地区人们的文化,达到一定的融合与交流,这样就会使得老挝的进出口企业的地区得以协调发展,这样就会使老挝旅游资源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

(二)树立品牌意识,完善农产品产业体系

在当今的竞争社会,品牌意识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于老挝的进出口企业来说也是这样,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己的品牌创新,只有这样,老挝的进出口企业才能使得自己在对外出口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更少的贸易摩擦。同时品牌的树立还可以使得老挝的进出口企业的企业效益不断的增加,增加了农产品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所以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来说,品牌战略的实行,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老挝的进出口企业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属于老挝的进出口企业独有的战略品牌;兼并重组是应對老挝农产品企业低质量产品产能过剩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使老挝农产品行业迅速成长,有利于提高老挝农产品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发挥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农产品行业作为老挝对外出口的重要行业,进行进行兼并重组,整合区域优势,加大老挝农产品行业集中化程度,对于老挝农产品行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三)扩大贸易范围,提高市场开放度

老挝应该加强同泰国、中国、越南等主要进出口贸易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经济纽带作用。同时以现有的多边经济合作模式为基础,积极扩大贸易规模与贸易范围,积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贸易合作组织,与世界各国之间积极开展贸易往来,从而扩大老挝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全面提升老挝的经济水平。另外在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的时候,在开拓新市场新客户的同时,要强化与泰国、中国、越南等老客户之间的联系,不能够顾此失彼,因为开拓新市场而失去了老客户。增加对东盟的出口贸易规模,充分体现出老挝在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创造效应,让东盟各国认识到老挝的经济地位。同时强化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满足各国日益增长的贸易产品需求,增强出口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从而有效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三、结语

通过分析当前老挝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可知,老挝当前的对外贸易存在极为严重的贸易逆差问题,尽管老挝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其贸易逆差现象却在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了老挝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老挝的独立自主发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状况,就需要老挝政府加强经济发展,充分更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等优势,借鉴国外的设备以及技术,缩小贸易逆差,最终实现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坎鲁翁.老挝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南亚纵横,2010(12)

[2] 张瑞昆.老挝外资展望——老挝经济探析之四.东南亚纵横,2004(11)

[3] 春花.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2)

[4] 陈江生,毛惠清.老挝的经济改革与发展.200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责编:贾伟)

作者:傅绍华

上一篇:质量成本优化发展趋势分析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网站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