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机关教育培训体系论文

2022-04-17

[摘要]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新时代加强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必须根据机关干部当前新情况,针对问题精准发力,要从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继续解放干部思想、明确机关领导责任、树好机关用人导向、抓好作风制度落实、加大内外监督力度等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推动机关干部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守正创新,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机关干部队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检查机关教育培训体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检查机关教育培训体系论文 篇1:

法医鉴定意见审查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法醫鉴定意见审查是证据审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司法实践中,法医学鉴定意见主要存在鉴定意见错误、鉴定意见模棱两可、鉴定根据不充分、伤病参与度定性、定量不准、法医学临床检查不全面、委托机关不适格、案情摘要过于简单等问题。检察机关在审查法医鉴定意见过程中应加大对鉴定意见案情摘要、鉴定委托范围、鉴定分析说明的审查力度,统筹审查鉴定意见结论与辅助检查,必要时运用高新技术检查辅助审查。

关键词:法医鉴定意见 鉴定范围 辅助检查 证据审查 司法鉴定

在刑事案件办理中,有很大比例的伤害、杀人案件、交通事故、醉驾酒驾案件都涉及法医鉴定意见审查。近些年纠正的一系列错案,与没有进行法医鉴定意见审查或者审查质量不高有关,该排除的鉴定意见没有排除,致使带“病”的鉴定意见进入诉讼环节,最终造成冤假错案。法医鉴定意见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鉴定错误、鉴定意见模棱两可、鉴定意见根据不充分、伤病参与度定性、定量不准、法医学临床检查不全面、委托机关不适格、案情摘要过于简单等。为了提高审查质量,避免冤错案件,在审查过程中应加大对案情摘要、鉴定意见、委托范围、分析说明的审查力度,统筹审查鉴定意见与辅助检查,必要时运用医学高新检查技术以帮助审查。

一、法医鉴定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一)法医鉴定意见实体方面问题

1.鉴定意见错误。鉴定意见错误是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的认定发生错误,导致案件定性错误、公诉错误、定罪量刑错误,引起涉诉涉法上访、网络舆情,最终危害司法公信力,妨害社会稳定。

2.鉴定意见模棱两可。法医学鉴定意见是根据检验的结果和说明的理由,对委托的问题,作出简单而明确的结论。[1]鉴定意见应简明扼要地分条列出,尽可能作出确定性判断,而不能作出模棱两可的结论。[2]由此可知,鉴定结论要明确。法医学鉴定意见必须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对侦查人员、检察官、法官等专门司法人员正确判案提供专门技术支持。鉴定意见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如自杀可能性大、倾向于他杀致死,是不规范的意见表述。

3.鉴定意见分析说明不充分。鉴定意见分析说明不充分削弱其证明力。分析说明是针对检验所得的结果,应用科学原理,详细加以分析,以说明得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并阐明必要作出说明的问题。实践中存在法医鉴定意见分析说理不足以支持结论等情况,鉴定意见证明力欠缺。

4.伤病对死亡的参与度分析不准确。单纯的疾病死亡、外伤死亡,当事人对这样的案件不会有较大争议。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是伤病混合致死的案件。这样的案件由于案情复杂,到底是外伤的参与度大,还是疾病的参与度大,部分法医鉴定意见对此分析不足,导致鉴定结果公信力降低。

(二)法医鉴定意见程序方面问题

1.临床法医学检查不全面。临床法医学检查是被鉴定人在作鉴定时必须进行的检查,是对被鉴定人的伤情进行系统性判断的依据。鉴定书中的临床法医学检查要客观,伤口的长度、宽度、深度等要全面检查并进行记录。有的案件甚至没有临床法医学检查,除非特殊案件诸如涉黑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否则,法医学鉴定意见书应该有法医学临床检查。

2.鉴定机构的委托机关不适格。一起伤害事件要成为刑事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必须有伤情鉴定意见。伤情鉴定必须有适格的委托机关。根据相关规定,伤情鉴定的委托机关必须是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曾有律师事务所委托社会鉴定机构出具重伤意见,要求批捕嫌疑人的情形发生,导致伤情鉴定程序不合法。

3.案情摘要过于简单。案情摘抄是对委托机关提供的调查材料、案卷或者病历记载的与检验内容有关的部分加以摘录。鉴定意见书的案情摘要是从侦查机关的起诉书或者侦查终结报告、起诉书以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摘抄来的,而侦查机关的起诉意见书等对于案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案工具、作案时间、地点等都有明确的叙述,这对鉴定人员鉴定意见的准确作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有的鉴定意见案情摘抄过于简单,可能导致鉴定结论依据不足。

4.鉴定机构超范围鉴定。每一家鉴定机构都有被核准的鉴定范围。委托机关委托鉴定的,鉴定机构应在自身鉴定资质范围内针对委托的事项进行鉴定。委托机关没有委托的事项,或者鉴定事项超出其鉴定资质范围的,鉴定机构不得进行鉴定。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只能对事实下结论,而不能涉及法律的适用。

5.其他程序性问题。鉴定人的职称,鉴定材料的收集、固定、保存,引用鉴定标准的条款、文书编写等也是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实践中多发的问题有:有的鉴定意见,鉴定人没有写明职称;有的鉴定意见中有明显的打印错误;有的鉴定文书书写不规范;有的鉴定意见超出专业的范围等。

二、法医学鉴定意见出现瑕疵、错误的原因

(一)鉴定机构方面的原因

1.鉴定机构过分追求利益。社会鉴定机构在进行检验鉴定过程时收取鉴定费是法律允许的。无论是法医临床、法医病理鉴定,还是血液乙醇含量鉴定等都允许收费。有的鉴定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超范围进行检验鉴定。有的鉴定机构核准的是法医临床、法医病理鉴定,没有核准血液乙醇含量鉴定,但是也会为了利益,超范围进行鉴定。调研中发现没有血液乙醇含量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一年就做了100多起血液乙醇含量鉴定,获利数万元,出具的鉴定意见因为超范围鉴定被作为非法证据排除。

2.鉴定人不具有鉴定资格导致鉴定意见被排除。鉴定人从事鉴定的范围是有明确规定的,鉴定人只能在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的鉴定范围内进行鉴定,不能超出核准的鉴定范围。如果超出核准的鉴定范围进行检验鉴定,那么,根据法律的规定,超出鉴定范围出具的鉴定意见就会被作为非法证据进行排除。如河北省保定市的王玉雷案,就存在鉴定机构、鉴定人超范围鉴定问题。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进行证据审查过程中,必须对鉴定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如果发现鉴定人不具有鉴定资格出具鉴定意见的,要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3.鉴定人徇私枉法出具错误鉴定。鉴定意见对于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定罪量刑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定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客观、公正地作出鉴定意见。但是,有的鉴定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徇私枉法,故意出具虚假鉴定意见,最终导致适用法律错误。如对一起伤害案件进行审查时,一个被鉴定人同样的伤情,一法医徇私枉法,故意出具错误的鉴定意见,把轻伤鉴定为重伤,出具重伤的公安机关法医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二)办案机关及监管方面的原因

1.未按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取、保存、送检。侦查机关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收集、保管、送检检材,但是,有的公安机关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收集、提取、保管、送检检材,导致鉴定意见程序性错误。如在进行血液乙醇含量检测时,公安机关应提取两管血液,一管用于检验,另一管用于复核备用,但是有的办案单位只提取一试管血液进行检测。有的办案机关提取血液后,1年后才去做鉴定,审判时被法院以检材污染为由作为非法证据排除。血液保存本应用抗凝试管,但是,有的办案机关却用促凝试管。更有甚者,有的办案机关直接用注射器抽取血液后送检;有的办案机关保存血液不按《道路交通事故人体血液采集技术规范》规定低温保存,导致检材污染。提取血液时,法律规定办案人员应为2人,但是,有的办案取证时却为1人,导致收集血液主体不合法等致使鉴定意见出现瑕疵。

2.检察机关审查力度不够。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批准逮捕、提起公诉、抗诉等职权,从已经发现和纠正的冤假错案中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对法医鉴定意见审查力度不够,表现在:一是鉴定意见审查人员不足。从调研中发现,有的基层检察院没有鉴定意见审查人员。如河南省某市检察机关有16个基层检察院,法医却总共只有6名,其中9个基层院没有法医。没有法医就无法对法医鉴定意见及时有效审查。再如,价格鉴定、电子数据、声纹鉴定、指纹鉴定等,检察机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很难开展技术性证据审查。二是鉴定意见审查机制不畅。伤害案件、危险驾驶案件、杀人案件等都涉及法医鉴定意见审查,检察机关内部案件移送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案件有疑问也只是由办案检察官进行非专业审查,没有进行技术性证据审查。三是鉴定意见审查能力不足。检察机关的技术性证据审查人员能力不足、业务不精,掌握前沿技术不够,进行技术性审查时根本发现不了问题,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3.办案人员教育培训不够。现行法律法规修改周期比较短,办案人员教育培训跟不上,未能及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收集、固定证据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办理一起危险驾驶案件就要适用10多个法律法规,如果办案人员教育培训跟不上,将导致一些案件带病进入诉讼环节。

4.司法行政机关对鉴定机构监督管理不严。2005年以后,大批的社会鉴定机构从事检验鉴定,社会鉴定机构法医鉴定人员既是执业医生,又是鉴定人员。这些医生没有接受过长达数年的专门的法医学鉴定教育,仅仅接受数周的鉴定培训就从事法医学检验鉴定,导致鉴定的案件质量不高。有的鉴定机构不具有鉴定资质、鉴定人不具有鉴定资格却从事相关法医学鉴定。检察机关在进行证据审查、案件评查时,发现尽管有的鉴定机构没有鉴定资质、鉴定人没有鉴定资格,1年内却出具了100多份鉴定意见。司法行政机关因为没有专职的鉴定方面人才,监督管理不严,不能发现问题,导致有瑕疵的甚至是非法的鉴定意见进入诉讼环节。

三、提高法医鉴定意见审查质量的对策

近些年因为法医鉴定意见审查缺失而导致的冤假错案比较多,如张高平叔侄案、呼格吉勒图错案等等。为了提高办案质量,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必须加大对法医鉴定意见的审查力度,建立多部门协同创新机制。

(一)加强对法医鉴定意见文书的审查

1.加大对案情摘要的审查力度。案情摘要是侦查机关对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法律程序的全面初步认定,对作案工具、被害人的医疗情况、伤情发生、演变、愈后等都有明确的记载、分析,对确定伤情的程度很重要。对于过于简单的摘要,审查鉴定结论时一定要结合案卷材料,尤其是关键证人的陈述、受害人的陈述、医院病历、侦查机关的侦查终结报告等进行综合判断。

2.加大委托范围的审查力度。加强对法医学鉴定委托范围的审查,对于委托机关没有委托的事项,鉴定机构不能做出鉴定。即使对没有委托的事项做出鉴定,公诉机关、审判机关也不能采信超出委托范围的鉴定意见结论。专门问题是鉴定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法律适用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事,彼此不能越界。鉴定人超出专门技术问题的鉴定不能被采用,否则易成为涉法涉诉上访的导火索。

3.加大对分析说明的审查力度。法医学鉴定意见中的分析说明是指鉴定意见的论证过程,鉴定人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案卷、病历、影像资料(CT、MRI、DR)、仪器检查、法医学临床检查和鉴定前的复查等,运用医学、法医学、法律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逻辑等形成鉴定意见的过程。分析说明必须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符合逻辑性。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准确规范、避免引起歧义。审查人员对此部分要结合逻辑与经验法则进行研判。

4.加大对鉴定意见表述规范性的审查力度。《司法鉴定文书规范》仅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即应当“明确、具体、规范”。“明确、具体、规范”被称为鉴定意见结论的三要素,即损伤的性质(是自伤还是他伤)、损伤的诊断和援引的鉴定标准条款。损伤程度鉴定意见结论、伤残鉴定的鉴定意见审查判断可依据此三要素进行表述规范性判断。如关于鼻骨粉碎性骨折的鉴定的两种表述,一个鉴定意见结论表述为“被鉴定人因遭他人拳击致鼻骨粉碎性骨折,参照《人体轻伤标准》5.2.4 .O,应评定为轻伤二级”,另一个鉴定意见结论表述为:被鉴定人鼻骨骨折,应评定为轻伤二级。根据上述三要素审查,可得出采信第一种鉴定意见的审查结论。

(二)强化外部辅助检查与各部门协作新机制

1.审查鉴定意见与辅助检查相结合。审查法医鉴定意见时,不但要审查临床诊断结论,还要结合辅助检查,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审查,这样才能准确。如在审查某一案件时,被鉴定人因纠纷被人打伤胸部,到医院找到認识的医生,做了影像检查,出具骨折的证明。某鉴定机构法医依据该医生出具的骨折证明,为被鉴定人做了轻伤的鉴定意见结论。审查时,发现被鉴定人骨折的肋骨缺失,最后被鉴定人承认骨折的肋骨是陈旧伤,是因病切除。因此,进行法医鉴定意见审查时,不但要审查病历,而且还要审查辅助检查,鉴定时要重新复查,根据原始伤、并发症等进行比对,排除被鉴定人的造假行为。必要时运用高新技术检查,帮助审查。对于有争议的案件,尤其是不容易发现、容易漏掉的伤情,要运用高新临床检查技术。如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线性骨折。三维重建技术容易发现一些细微的肋骨骨折、长骨骨折、牙齿伤。在审查交通事故鉴定、伤情鉴定时,利用三维创建技术对于破解疑难案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疑难案件,利用鼓膜成像、多层旋转CT、DNA、高清摄像成像、肌电图、脑电图等新技术,对于突破案件非常实用。

2.建立侦查、公诉、法院刑庭与鉴定人员协作创新机制。在审查法医鉴定意见过程中,建立由侦查部门、公诉部门、法院刑庭等首先审查机制以及接受技术人员的鉴定咨询[3]。对于疑难案件或者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当事人有异议的或者可能引起涉法涉诉信访的案件,以及公诉部门、刑事审判部门把握不准的案件,应当移送专门的鉴定人员甚至专家组进行审查。建立法律适用人员与鉴定意见审查人员协同创新机制,对于审查疑难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意见,避免冤错案件具有较高的实际效用,将起到1+1大于2的叠加、倍增效果。

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深化司法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各类案件的增多,出具鉴定意见的数量将会随之增加,法医学鉴定意见的审查比率也将会增加。为了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排除非法的鉴定意见,避免冤错案件,必须加大对技术性证据尤其是法医鉴定意见审查的力度,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司法为民的终极目的,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注释:

[1]参见王保捷: 《法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参见霍宪丹: 《司法鉴定通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3]鉴定咨询是一种非正式鉴定,咨询意见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可供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参考。

作者:张俊涛

检查机关教育培训体系论文 篇2:

新时代加强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对策建议

[摘要]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新时代加强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必须根据机关干部当前新情况,针对问题精准发力,要从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继续解放干部思想、明确机关领导责任、树好机关用人导向、抓好作风制度落实、加大内外监督力度等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推动机关干部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守正创新,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机关干部队伍。

[关键词]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谢晓峰(198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现为中共常熟市委党校教育党支部书记、教育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解读、当代中国政治、沙家浜精神等。

机关干部作风是党风政风行风的综合反映,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软环境,如何持续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仍然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特别是机关干部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解放思想适应新时代、带头实践奋进新时代,立足岗位守正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一项常抓常新的重要工作。必须要根据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精准发力,破解老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作风建设“攻心为上”,摸准当前干部心理,以正面激发为上、全面监督为中、物质奖励为下,不断精细抓好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保證机关干部队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当前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事关全局的大事。

十八大以来,通过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和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干部作风整体上得到了进一步好转,机关单位整体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依法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上的法律意识、宗旨观念和规范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良好意识,基本消除了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机关施政行为明显规范,机关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办事水平、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关施政行为明显规范;机关干部执行力明显提升,议而不决、决而不办、办而不快、等靠要、慵懒散现象得到遏制,经常性深入一线调查解决矛盾问题的氛围基本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显著,通过严格落实党内各项制度,实行机关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制度,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通过巡视巡查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工作纪律的巡察暗访,机关干部党员意识和廉政意识明显加强。

一、当前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地方、部门、干部之间不平衡不彻底的情况,在个别部门里少数机关干部作风效能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彻底性解决,“四风”问题有所反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机关学风不够浓,机关干部综合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有被动应付学习现象。有的单位学习制度流于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冷冷清清”,被动应付上级要求的多,特别是对政治学习,存在脱离实际,机械主义、教条主义学习,降低了学习成效。二是有学用“两张皮”现象。部分机关干部不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善于主动认识和分析作风效能建设问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三是自觉学习不够。存在重业务学习轻理论学习倾向,部分机关干部满足于已有水平,主动系统学习的少,凭经验做事,业务办理有吃老本现象,思想上存在“得过且过”现象。

(二)执行制度不够严,机关干部日常精细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高压线不带电”现象。存在部分作风效能建设制度执行不力,单位内部管理松驰,部分退居二线干部还存在上下班晚来早走现象。还有部分机关干部用上班时间串办公室闲聊或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发现有违反纪律的干部以内部处理为主。二是单位内部管理不严。有单位对内部办公设施、办公设备管理不够精细,只注重对干部纪律管理,忽视机关单位节约用水用电,日常办公行政成本高,不注重节俭办公,还存在以讲排场、搞攀比为目的的各种单位系统内部节庆活动。

(三)公仆意识不够牢,机关干部行政综合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仍有中梗阻现象。对上级要求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事宜缺乏团队协作和整体推进,执行效率不高,还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二是公仆意识不强。还存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难办的单位和部门。个别机关干部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因“粗暴执法、违规执法”导致的群众投诉时有发生。有的干部工作效能低下,习惯停留在等“红头文件”、靠“上头指示”、要“领导推动”,满足于用老办法干现成活和具体事,少数机关干部“看到领导往后走、遇到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见到群众低头走”。

(四)作风建设不够实,机关干部工作落实执行力要进一步加强。一是两面人现象。个别机关干部不重视作风建设调研,满足于服务“键对键”,忽视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执行上级政策和领导交待任务说的多、做的少,安排的多、落实的少。有的机关干部开会不说、会后乱说,接受工作任务“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二是作风不够民主。有的机关干部民主作风不够,抓大放小,顾此失彼。三是会议文件多。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导致部门文山会海,“虚多实少”。层层开会指导工作、层层文件照抄文件、层层报送总结材料,基层单位和基层部门不堪重负。四是执行低标准。部分机关干部面对“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就让自己得过且过,岗位担当意识不强,放松对自身工作要求,降低对作风效能建设的标准。

(五)解放思想不够深,机关干部为民服务观念要进一步更新。一是思想观念不解放。面对新时代、新思想和新任务,有的干部思路不够解放,存在思想僵化导致的“本领恐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力度不够大,还没有冲破“GDP第一”等既定思维。二是缺乏危机感。有的机关干部“小成即满、小富则安”,习惯拿自己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三是畏难情绪严重。有机关干部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不注重发挥资源优势,不注重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不深入思考问题,停留在“不干事也不出错”的水平。

二、当前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问题是一种综合外在表现,其原因既有机关干部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行政体制、制度建设、社会监督等客观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是“3个不到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机关单位和部门对干部作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片面观念。有人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抓干部作风建设是形象工程,对作风建设提过多要求会严重戳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利于干部干事创业;有人认为只要单位不出现违法乱纪问题,机关作风建设就没大问题;有领导认为作风效能建设就是“年头动员大会、年终总结大会”。出现有部门和单位片面夸大自己单位工作特殊性,对作风效能建设没有知难而进,造成作风效能建设与单位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从部分机关干部自身角度来看,随工作年限增加而放松对自己思想上的改造导致思想落后于新时代要求,受官僚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是领导和他人的事情,对作风建设要求不上心入心,被动接受思想作风教育,不愿立足自身和岗位去带头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首先,虽然近年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强化认真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但有些文件是生搬硬抄上级文件要求,没有考虑到部门和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之后导致难以执行,降低了作风建设成效。其次,随着单位和干部情况变化发展,一些原来有效的作风效能建设文件既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与最新要求和党内法规相抵触,需要及时进行整理、修订和完善。最后,机关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弹性太大。涉及作风效能建设的指标分值大、项目不够细,对落实作风效能建设要求上存在“领导关心干部烦心、思想重视方法轻视、考核紧张平时宽松、制度严谨执行松散”等问题。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从党内监督来看,有多个部门具备干部作风建设监督职能,但由于还处于党和政府机构改革“过渡期”,部门职责划分重新调整,有些部门责任不够明确,党内监督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还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不力、下级监督不敢”现象。从党外监督来看,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对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渠道不宽、领域不广。从单位内部来看,做熟人社会的“老好人”思想严重,干部作风效能建设考核“重单位轻个人”,对干部奖赏、惩戒力度不够。在地方上还存在部分中央垂管单位、央企等,地方对这些单位熟悉情况却“有心无力”,致使地方党委对其监督缺失,存在“中空”地带。

三、当前提升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的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持续加强和改进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要从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继续解放干部思想、明确机关领导责任、树好选人用人导向、抓好作风制度落实、加大内外监督力度6个方面进一步抓细抓小抓实。

(一)创新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形式,让作风效能建设内容真正“入脑入心”。按照合法合理、务实高效、守正创新的作风效能建设要求,加强机关干部学习培训是基础性要求。首先要健全完善机关集体学习和干部个人自学相结合制度,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等平台,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式新方法,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内容,重点强化机关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让作风效能要求切实转变成机关干部的执政能力、责任行为、服务水平。其次要认真引导机关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主题教育、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和思想教育,使机关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再次要重视加强机关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机关干部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塑造良好心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业务学习和理论提升同步起来,让作风效能建设内容和要求真正“入脑入心”。

(二)继续解放机关干部思想,破除“小成即满、小富则安”心态。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机关干部必须要带头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政策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通过开展组织生活会、思想大讨论、基层大调研等形式,突破干部思想上的“天花板”,坚决冲破“小圈子、小市民、小領地”等落后意识,克服不敢担当、固步自封等不足,重点解决机关工作中敷衍了事、议而不决等问题,引导干部摆脱不合规范要求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当前矛盾和问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切实增强干部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以高效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明确机关领导责任,抓住“关键少数”切实推动“上行下效”。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风建设要“抓领导”也要“领导抓”,真正推行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上行下效、见到实效。首先要强化“一岗双责”,把作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其次要继续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责任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坚决查处慵懒散、不作为的领导干部。

(四)树好选人用人导向,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推进作风转变的“潜移默化”。机关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树立正确的行政文化导向是影响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的隐形总开关,能够引导广大机关干部明确努力方向,组织部门要坚决防止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在实际组织工作中,首先要科学细化系统的选人用人标准,干部考察要注重平时作风表现,把干部教育培训结果列入组织部门提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组织部门要全面深入地考察发现干部,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干部,准确无误地识别使用干部,做到重用能干事的、调整会误事的、撤掉不做事的,形成以德为先、注重实效的政治导向。其次要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点。要强化领导干部作风效能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通过各种渠道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反面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把政治过硬、敢于担当、有实际作为的干部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五)抓好作风制度落实,扎牢制度笼子促进作风建设抓实抓细抓小。制度建设在作风效能建设内容中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加强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必须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狠抓制度落实。“良法善治”,要对现有关于作风效能建设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废、改、立”的系统梳理,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继续在机关部门实行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推广不见面审批、一窗口受理等制度,严格规范机关施政行为,提升依法依规服务水平。

(六)加大内外监督力度,高悬干部“心头之剑”强化作风建设。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党内外监督是推动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有力措施。一要加强党内监督。完善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的多方向监督,加大对机关干部作风的巡查暗访。探索上下级交叉暗访、单位部门间置换暗访制度,落实巡视巡察工作制度,重点推进扶贫领域、民生领域专项整治行动,防止官僚主義和本位主义。二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通过新闻媒体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进行报道和评议,特别是运用新媒体自媒体手段扩大监督范围和力度。三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群众代表担任作风效能建设监督员,扩大社会监督。四要加强垂直部门监督。建议垂直管理系统加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注意整合地方作风建设工作和系统监督力量,完善系统内部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实施细则和评比细则,鼓励和支持地方加强对系统内干部作风效能建设的监督,防止系统内部“灯下黑”。

[参考文献]

[1]李正军.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意蕴[J].沈阳干部学刊,2019(2).

[2]白惠东, 王文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

[3]王涌涛.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推动机关作风转变[N].山东:大连日报,2018-08-28.

[4]旺林.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N].西藏:西藏日报,2018-08-27.

[5]严隽琪.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J].北京:人民论坛,2017(7).

[6]张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研究[J].赤子,2017(2).

[7]马丹,王文珩.“四种风气”促机关作风大转变[J].共产党员,2017(4).

[8]曹鹏飞.如何加强新形势下机关干部作风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16年(1).

[9]于楷新,解晓静.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浅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8(11).

[10]梁缓.中央苏区党的作风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作者:谢晓峰

检查机关教育培训体系论文 篇3:

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有哪些重点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以下简称 《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为什么要修订?新修订的 《条例》 有什么重点?

为什么要修订《条例》 ?

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法规,1995年,党中央就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并于2004年9月作了修订,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2004年《条例》 的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亟须修订完善。

修订 《条例》 是解决党员权利保障工作面临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

指导思想

党员权利保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新修订《 条例》 的亮点

将党员权利保障的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制度化、规范化

● 明确细化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

● 坚持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确保党员权利正确行使

● 系统规定保障措施,充分全面、有力有效保障党员权利

● 明确职责任务,强化责任追究,切实保障党员权利的实现

党员权利保障的原则

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既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又要求党员按照党性原则行使权利

● 坚持义务和权利相统一,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正确行使各项权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党员享有特权

● 坚持充分全面保障党员权利,完善权利保障措施,畅通权利行使渠道,增强工作实效

明确党员享有13 项权利

党内知情权

● 党内参加讨论权

● 党内监督权

● 党内表决权

● 党内申辩权

● 党内请求权

● 党内控告权

接受党的教育培训权

● 党内建议和倡议权

● 党内提出罢免撤换要求权

● 党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党内提出不同意见权

● 党内申诉权

党员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

● 行使权利时不得侵犯其他党员的权利

设立专章保障党员权利

新修订《条例》贯彻“坚持充分全面保障党员权利”的原则。设立“保障措施”专章,系统规定了实行党务公开、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格落实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等20项保障措施,努力实现党员权利保障与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机融合,构建系统全面的保障措施体系。

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党员权利保障中的职责和任务

新修订《条例》对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职责任务,逐一作出明确规定。

党委(党组)是关键,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对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领导。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受理和处置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对侵犯党员权利的案件进行检查和处理。

党的工作机关要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抓好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落实,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为保障党员权利正常行使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打通党员权利保障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領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营造党员积极行使权利的良好氛围,模范遵守和严格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法规制度,抓好工作落实。

上一篇:银杏栽培管理技术论文下一篇:化学课堂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