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推广理念下,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进行思考,以期符合当代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会计教育改革新视角:学科和职业双主导

本文是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BKYBJG20060262)的部分成果。

【摘要】 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以会计学科和会计职业双主导进行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会计学科;会计职业;双主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本科教育是精英教育,并具有统一性:由国家统一规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用统编教材、统一的质量标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在研究型与职业技术型之间有大量的应用型院校和专业。但由于受长期的“一种规格、一个模式、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影响,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⑴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盲目与研究型、学术型院校攀比、服务面向定位过高;

⑵ 走不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术学科型教育的改头换面,仍然以学科为体系,以知识为本位,没有突出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方法不当、缺少双师型教师、实训实习条件差等问题突出。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往往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兼顾会计实务、教学、科研三方面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或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或面向大企业、上市公司,而不是广大的中小企业。

结果:培养出来的许多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的技术技能,缺乏业务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难以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透视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既然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学科型教育,就不能按照传统的学术学科型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来办学,也就是说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转变、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突破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应以学科和职业双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职业化

社会需求(首先是产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用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偏重人才的适应性和实际工作能力,需求人才的类型主要的不是“专门人才”,而是知识面较宽、有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类型由单一学术型向多种应用型演变;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各类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曾亚强则进一步提出“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最鲜明主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职业化”(2004)。其基本逻辑是: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每产生一种需求,都会对应地产生一个职业群和一批职业岗位去满足这种需求。确保从业者胜任这个职业和岗位的是特定的知识和能力,而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受过高级系统训练的劳动力的需求也迅猛增长,这就撞开了原来只对少数精英开启的大学之门,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在许多领域内,以往仅依赖经验传授的许多训练,都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正规化了。尤其在新兴产业领域,更要求大学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职业人士。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职业化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最鲜明的主题。但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大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之间能直接沟通吗?幸好,当代学科的不断纵横分叉,呈现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从综合性、学理性向应用性、工具性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专业形成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学科所内含的知识也越来越从科学的层面向技术的层面延伸。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可能单纯由学科主导来完成,它还必须顺应来自社会产业变动的导向。因此,职业和学科就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的两极上。这不仅意味着大学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之间的直接沟通,而且意味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是职业和学科双主导型的。这是高等教育职业化的最本质的内涵。

在这个视角下,人才培养的路径会有所改变。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是:学科→专业→学科主导的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人才;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则为:

社会需求→职业↘

|     学科职业双主导的课程体系

↓     →理论与实践双主体的教学方式→人才

大学专业→学科↗

因此,职业在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有特别的地位与作用。

社会的需求决定人才的类型,由此才有专业和培养目标。所以,应用型专业不仅有学科属性,还有职业属性。与传统的由专业决定目标的思路不同,新的思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决定,而培养目标由社会需求(职业群)决定,基于专业的职业属性认识专业,由此阐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

数十年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高级专门人才”目标;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美国会计教育的影响,提出通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人们较多地批判了本科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也不完全赞同“通才”的定位。

概括地说,专才教育的重心在于使受教育者能适应某一职业、行业的需要,而不在于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才教育的重心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潜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社会适应性,而不在于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技能。专才教育往往专业课庞大复杂,学生负担太重,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出校门成不了“高级专门人才”。通才教育过分强调“通用”,容易出现“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会”的现象。

会计学专家阎达五教授在其主编的《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0年出版)中指出,专才教育目标在过去是合适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考虑到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目标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正在形成一种对‘边缘人才’的渴求”,毕业生今后面临的“将是一种多元性的和开放的工作”,“过去强调专门或高级专门人才,必然造成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多,基础课少,强调会计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建议将会计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它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阎教授在这里提及“边缘人才”,很多学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和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下,强烈主张采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并认为这是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

如何理解“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杨志坚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2005)中指出复合性主要涉及知识问题,应用型主要涉及能力问题;“从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角度看,这种人才具有通才的性质,但不是通才;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角度看,这种人才具有专才的性质,但不是专才;它也不只是复合型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的落脚点在于知识的复合,虽然逻辑性地包含着对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但不强调应用;它也不只是应用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落脚点在应用能力,虽然逻辑性地包含着对知识的重视,但不强调知识。它一方面可以避免通才与专才所局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从整体来看,它是介于通才与专才之间的一种人才类型”。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的基层单位和部门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特征是:知识面宽,理论基础扎实,懂政策又懂经营管理;全面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特别是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技巧熟练,有较强的会计实际工作能力;适应性强,有发展潜力。

四、学科与职业双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为了提高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大力加强学科与职业双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研究的逻辑思路

摆脱传统的完全按学科体系研究的方法,而从会计职业研究会计专业,从会计职业情境、工作过程研究会计课程论,从会计职业活动、职业行动研究会计教学论。

这里,“会计职业”是一个组或群,涉及如阎达五教授指出的会计、审计、理财及其它相关经济管理工作(注:据我们调查,从事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毕业生有35%左右)。

依托会计学科,从会计职业的角度整合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整合会计职业所需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学习情境的革新是会计本科教育研究的核心。

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沟通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

·会计职业工作经验能不能在学生求学期间得到更多的培养?

·会计专业理论能否以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来教与学?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任何职业和岗位在社会中都承担某种角色,体现某种职业行为,与社会之间有某种契约,为社会提供某种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从而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独特的要求。因此,要从对“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领域”的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前,对会计职业角色、行为方式及其特征的研究显得不够。

(三)实现途径与方法

1. 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双主导(双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和会计职业的视角,从相关学科导出具有会计职业特殊性的专业内容,重组会计专业所需的知识,按会计职业独特的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主体、“做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体验式学习与工作结合的学习;学习真实的工作。学科与职业的沟通,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融合,许多内容可以先做(实事)后学(理论),先学(做事)后教(理论),先会(做事)后学(理论)。学生通过典型的会计职业实践、会计职业活动获得技能、经验和知识,理解会计理论。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3. 关于学习情境的建设。会计知识的学习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注重情境教学是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所以开发与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极其重要,尤其是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技能操作的功能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或学习场所,它以模拟的企业集团运作场景(甚至包括银行、税务、证券等),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处理企业的业务。此外,要大力建设基于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会计学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专业网站)。

五、结束语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应具有更强的职业属性。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自传统教育、精英教育,习惯于按传统教育、精英教育的方式来办学,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定位过高和走不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这两个问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如果我们对此不以为然或不愿意承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很难取得突破,教育部反复强调的“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将难免落空。

作者:张浩良

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推广理念下,我们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进行思考,以期符合当代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教学 应用型

会计信息化是在技术进步、管理变革和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观点被我国学者接受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是从对企业中的价值运动进行反映、监督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200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会计信息化全面运用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等信息技术对作为管理资源之一的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及管理提供充分的、适时的信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会计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定位

(一)会计信息化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担当起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任务。财政部财科所从1984年起陆续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财科所研究生部创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已开始招收会计信息化博士研究生,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的学历教育培养计划之中。从1993年开始,复旦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部分高校将会计电算化专业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中。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了会计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会计电算化的系列课程,并逐渐将这些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积极进行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的定位。2002年,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新升本科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出现是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成为该类院校的根本任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是一门跨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边缘性学科,它要培养的是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该类人才的短缺问题逐年显现,因此,积极探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与对策,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成为相关院校的重要命题。

应用型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会计学及相关理论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会计、理财等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注重教学,学科结构更多体现为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而不以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性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衡量指标。服务定位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高等院校升级形成,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该类院校的根本任务。

根据上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信息化的定位应以上述培养目标为指导,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课程为载体,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确保体系完整,内容适当,环节紧凑,注重实效。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理念未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相应调整,然而,面对信息化发展的势头,会计课程体系又显得有些落伍。主干课程设置单一,往往只开设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或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讲授运用财务软件核算会计日常业务,学生随着教师的讲授在各自独立的轨道上运行,无法把会计与信息化技术真正有机结合,直接导致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当今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会计这门古老的行业要在未来信息社会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会计信息化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会计知识不少,但到了企业却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会计、信息化会计的需求。会计学不应是以会计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而应是以IT网络为工具,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分析会计信息资源的,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的管理性质学科。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领域的整合是未来会计教育的主流,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落后、单一。案例教学法在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中被普遍采用,辅之以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能力,体现教育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统一。我国高校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未能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然,与国外相比,我国开展案例教学法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一是国外易取得案例,渠道畅通,而我国教师不易取得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其是否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二是案例的分析整理直至形成讲义,以及案例内容的不断补充、更新,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是否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学方法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倾向于两种:一是对所利用的现有会计软件的介绍;二是主要偏向讲授软件程序的开发。会计专业教育(教材、实验)仍较多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阶段,没有把会计信息技术作为会计的基本背景对待,没有把会计信息理念真正融入到会计教育中。

(三)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证书型”教师多,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现行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学研究的规定也主要是强调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层次,没有相应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要求,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收益分配仍然以课时论定,这样也不利于形成一支既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熟悉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

(四)实验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不合理。会计学的实验课主要是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信息化实验,这两门课程无论从教材的选择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相互脱节,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连贯性,课程之间没有衔接。因为会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实务中的应用,基于这个教学目的的实验课程开设教材和教学内容都应衔接。

(五)实验课程设置重手工实验,轻信息化实验。为了推广和普及会计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财政部制定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按这个目标计算,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或部分实施会计信息化,计算机会计、网络会计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现代会计人员必备的知识。而现实情况是会计学的实验学时大量用在手工实验课上,涉及信息化课程设置为课内实验,学生真正接触到信息化的实验操作较少,例如: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有总账模块,会计报表模块,工资薪酬模块,应收应付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等,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仅学到前2-3个模块,无法体会财务账务一体化的信息化优势,也造成学校购置的资产浪费,无法充分利用。

(六)缺乏促进师生与社会实务界的交流与合作的措施与制度。教育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两难”。传统的教学体制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一方面教师孤立搞科研论文,以重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以重论文研究为晋级考核衡量指标的评价要求,淡漠了教师与社会实务界的沟通意愿。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验多为校内教学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多,学生没有认知多元化的经济管理活动,没有参与社会上会计岗位的机会,造成学生难以接触实践与学生实践能力难得到锻炼的尴尬局面。缺乏促进师生与社会实务界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妨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功能的发挥。

(七)信息化实验管理亟待改进。院校虽然重视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但是很少建立信息化会计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环境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经管类实验室软件众多,功能实验室有限,各经济类软件安装在同一机房容易冲突,死机;经管类实验室机房数据库容量小,不能满足课程所需软件需进行升级和更换的要求;机房开放时间短,除上课时间外机房一般不对外开放,造成学生实践学习有限。

三、信息化理念下应用型会计专业教学改进措施

(一)推进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比例合理化改进。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专业中应融入更多的信息化课程,改进会计信息化课程结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导向,实践应用为目的。巩固基础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通过课程项目优化和有效组合,根据会计信息化要求,通过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与改进加强课程之间及能力模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例如,基础课程开设会计学基础课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管理学基础课程、金融贸易类课程等;核心课程开设会计软件分析与设计,会计信息学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实验课程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计算机审计实验等。

(二)改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践课程体系,重新认识实践课程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投入,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拓宽校内外实践途径,丰富实践课程内容,制订有效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做好实践教学基础性工作,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合理安排、科学有序。

(三)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进,适应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式等教学理念,形成教与学的开放与互动的教学模式。国内外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在实际案例中得到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运用水平。会计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特点决定了适合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尤其在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引用案例了解信息技术下会计学的发展,实验课内启发式教学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要有符合当代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要有不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意识。要培养出合格的信息化人才,专业教师需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首先到银行、税务、金融、证券等信息化知识应用较广的部门和领域加强学习,去实践,去“取经”。教师队伍要加强培训,加强会计类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提高会计类教师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水平。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保证,改进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网络教学管理监控,培养实验室管理人员质量意识。目前不少高校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开放网络教学课程,这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提供了支撑平台和应用要求。学生无论在实验室、图书馆均可使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趣味性,主动性。经管类实验室应向全校开放会计信息化实验室,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会计实践教学管理是指为达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制定对人、设备设施、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会计实践教学管理为顺利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是取得实践教学成果的保障。经管类实验室软件众多,需要管理人员经常维护,保证实验软件正常运行;其次经管类实验室应对全校学生开放,选修会计学课程的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晚上进入实验室学习。

(六)完善管理体制,创造有利环境,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企业研究活动。建立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有效运转的保障机制,寻找与把握教师在校内上课与到企业研究活动取舍利益的平衡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要充分利用经济利益杠杆,调动教师进行到企业第一线的积极性,直接参与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社会,面向企业,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咨询,转化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应用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40-142.

2.胡仁昱、孙士英.会计信息化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8,(4):7-9.

3.李虹.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4.许淑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51-52.

5.郑世亮.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解决决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101-102.

作者:黄丽君

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 篇3:

特色鲜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

【摘 要】 从2007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取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全方位开展了会计专业建设、改革和创新。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教育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办出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取得了明显建设成效。

【关键词】 会计人才; 特色; 培养模式; 综合改革

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综合改革始于2007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专业作为当年国家第一批批准建设的专业之一,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要求,结合学校“立足内蒙古,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会计专业开展了全面综合改革建设研究,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建设成效。建成1个会计学自治区重点学科,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3个自治区品牌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2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会计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合格实验室。《基于特色鲜明的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获学校重点项目立项;《模拟市场竞争环境的会计、财务、审计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的学生在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对抗赛中获一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三等奖,第二届“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实务大赛中获华北地区总冠军。在此基础上,2012年会计专业又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经过不断实践、改革、再实践的建设探索,本专业在师资团队、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创新体系、会计诚信文化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起了特色鲜明的蒙汉兼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实现了立足内蒙古,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了自治区会计专业建设水平,对自治区乃至全国地方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示范与推广效应。

一、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蒙汉兼通的特色教学团队

建立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数量充足、经验丰富、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高水平宽视野的专兼职蒙汉兼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色突出,还培养打造了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师型、双专业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2.24%,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28人,占专任教师的41.7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95%以上;双师型教师12人(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全国优秀教师1名。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教坛新秀1名;自治区优秀教师2名。总体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合作、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兼结合、蒙汉兼通的教师队伍。

(一)打造了蒙汉兼通的师资队伍

会计专业蒙语授课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多年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蒙汉教师比例合理,学历、职称与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复合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蒙古族教师21人,蒙古族教师中蒙汉兼通授课教师为16人,其中3人专职负责会计专项与综合实验教学,5人同时担任会计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9人担任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助教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0.2%。师资梯队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潜力持续提升。蒙汉兼通师资团队建设着重于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建设。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建设四个层次入手,完善了蒙汉兼通专职教师到地方相关行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地方相关行业和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讲座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蒙汉兼通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特别是蒙汉兼通青年教师在岗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制度不断规范,充分发挥了老教师言传身教的帮带作用;定期开展的教学观摩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经过以上教师培养机制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一支结构不断优化、数量充足、了解社会需求、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高水平、宽视野的专兼职蒙汉兼通的教师队伍。

(二)注重实验教师团队建设

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色突出,为此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师型、双专业型”的师资队伍。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中有31人参与实践技术指导(实践教学),占比46%,其中专职实验教师4人。通过制度化举措不断提升实验课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此外,从企事业单位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承担本专业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与讲座,促进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加强了实践教学研究是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实验教改项目并获奖,如2000年的项目《新世纪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研究》,获2001年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模拟市场竞争环境的会计、财务、审计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项目,获2000年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关于会计实验教学规范化的几点思考》项目,2006年获自治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完善了多层次、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会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会、财、审三个专业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坚持会、财、审分专业类别、蒙授与汉授相结合、本科和研究生分层次的原则,形成了多层次、多样性相对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会计学院设有会计学、会计学蒙语授课,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蒙语授课,审计学(含注册会计师方向)和工程造价四个本科专业。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两个专业招收民族学生,实行蒙汉双语教学,是对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四个专业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分别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多层次、多样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贴近实际、相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蒙汉兼通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效果突出。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落实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思路,在2012年学分制改革以及新一轮教学方案调整安排之时,该院领导班子创新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针对蒙汉兼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经多方调研、数次讨论,根据该区高端会计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提出了以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为突破的会计高端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并确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开始实施。为此,在教学方案调整中,新增设了审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教学方案,与会计学蒙授方案协调,便于蒙汉兼通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案确定后,还进行了师资选配,对教师的职称、学历进行了要求,特别配备了蒙汉兼通教授进行部分核心课程讲授,同时强调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及有注册会计师课程授课经验的要求。对于选定的教师,安排其通过外派、网络等各种方式参加相关培训,保障授课质量。

(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落实蒙汉兼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会计学院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综合实验、课程实验以及实训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继续完善“三个层次”的实验(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项目,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通过配备蒙汉兼通教师的全程辅导,增强蒙汉兼通学生的实验效果,另外设计了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的开发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构建了以沙盘为平台,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业务融为一体的综合实验体系,蒙古族学生与其他学生混编一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共同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使蒙汉兼通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而不是做实验,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培养蒙汉兼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三、创新了突出能力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完善了财、会、审一体化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已形成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与综合实验、校内实习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导师制主导的其他实践教学环节。

(一)完善了蒙汉兼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蒙汉兼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通过2006年、2009年及2012年3次教学方案的修订,已形成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与综合实验、校内实习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导师制主导的其他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实现教学的一贯性与协调性,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通过导师制,对学生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四年一贯性指导,对蒙汉兼通学生,专门配备蒙汉兼通教师进行专门辅导,从学生第一学年的社会调查指导到第四学年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都由同一名导师指导。实现对学生的一贯性与系统性训练,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近两年,会计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占全部学生比例超过5%。

(二)推进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

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与之相配合。为此,该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实验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由蒙汉兼通教师编写出版了蒙文教材,建设了较完备的会计实验室,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习基地。

(三)开展了协同创新推进实践教学研究

为了促进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该院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其主持的《模拟市场竞争环境的会计、财务、审计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了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特色鲜明的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获该校教育教学重点项目立项。此外,教师还发表了几十篇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论文。这些成果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强化会计诚信文化教育建设

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提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天生具有宽广、淳朴、诚实的民族特性,大家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结合蒙古族学生特性,从专业视角强化了会计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高素质的诚信师资队伍

在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建设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正直、诚实、严谨、科学,以其诚信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会计学院为提高教师的诚信道德素质,首先加强蒙汉兼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对蒙汉兼通教师严格要求,定期考核,要求他们做到“以德治学”,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诚信文化教学水平。其次,提高蒙汉兼通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把蒙汉兼通教师选送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代职工作,体验会计专业实践中诚信与敬业精神之所在,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切身体会讲清讲透会计专业学习与诚信道德的内在一致性联系。

(二)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诚信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中注重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教师不断探索找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职业道德因素,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全过程,培养与强化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第一,从会计启蒙教学——基础会计入手,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坚持原则。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把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贯穿其中,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办事,严格规范职业行为,不违法乱纪的信念。讲授会计循环和会计核算程序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仔细核算和监督,做到账目清楚、计算准确、数字真实。讲授财产清查时,要教育学生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第二,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精通业务,顾全大局。教师在讲授各章节内容时教育学生各项业务的处理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维护国家和股东的利益,维护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股东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正直、廉洁奉公。当各方面利益出现矛盾时,要以大局为重,切不可损人利己。

第三,在审计类课程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该课程除了讲授审计知识和审计技能之外,务必教育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严肃认真地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防止发生错弊,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客观、公正、独立地处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

(三)注重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教育

在学生入学教育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始终把学生的诚信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贯彻。在入学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会计专业不仅要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方面有要求,同时在诚信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会计专业就是要传承诚信文化,诚信做人,不做假账,让学生知道诚信就是在学校要做到考试不作弊,论文不抄袭。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就是要做到诚信做人,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始终把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诚信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五、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2011协同创新”作出了战略部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助推器,也是突显为地方培养急需会计人才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会计专业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加强内蒙古自治区会计队伍建设,优化会计队伍人才结构,改革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会计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与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联合举办了注册会计师方向班本科教育合作项目,开启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政协同“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自治区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CPA人才。

在注册会计师方向班的专业建设过程中,专门邀请注册会计师协会与财政厅会计处相关领导、会计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就该教学方案进行充分研讨,根据意见与建议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体现了“校、政、所”三方面的协同创新。

(二)与自治区审计厅、呼和浩特市审计局的协同创新

201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与内蒙古财经大学在人才优势互补、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干部岗位培训、后续教育及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签订协议。会计学院为审计厅提供后续教育基地,支持审计机关审计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而审计厅为会计学院师生提供审计实习实践基地,为师生安排审计实习项目,便于师生参与审计实践活动。

此外,会计学院2012年12月与呼和浩特市审计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干部培训分院,协同开创会计审计人才培养新途径。

(三)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弥补校内会计实验设备和场所的不足,提供促进教与学互动的社会职业环境,把会计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经过不断的努力,会计学院已与赤峰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分公司、内蒙古工商银行营业部、中国石化内蒙古分公司、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国家税务局等50多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众多务实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除满足教学及实习要求外,也为会计学院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环境,同时让企业了解学生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 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2007年以来,专业综合改革各项实践举措在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连续5年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总之,在突出特色的建设目标思路下,全面开展了会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强化蒙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建设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增丽.构筑学科梯队加强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策略[J].中国人才,2011(14):190-191.

[2] 李朋伟,王宪龄,张景亚,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西部科技,2011(13):83-84.

[3] 李桂荣,杨淑君.地方财经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C].中国会计教育年会暨第六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论文集,2013:193.

[4] 裘益政,许永斌.基于管理型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中国会计教育年会暨第六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论文集,2013:278.

作者:王全在

上一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环境创设学前幼儿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