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家教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26

农村学校家教问题管理论文 篇1:

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调适策略分析

摘  要: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现象是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学校家长陪读保证了农村学生的生活起居和交通安全,但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陪读而导致经济压力增大,文化适应冲突加大,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生活,造成陪读家长心理压力剧增。只有减缓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陪读的作用,促进陪读家长面向城镇的再社会化,真正实现家长陪读的目的。本文探讨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分析了相应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家长陪读;家长心理压力;调适策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农村学校撤校、合校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影响,农村家长陪读问题日益普遍,给儿童教育及其发展、农村和城市发展、陪读家长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而研究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问题以及解决农村家长在陪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界定及类型

(一)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界定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从广义上讲,陪读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生活及学习、教育及发展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陪读是指孩子放学后在家中由家长或家教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农村学校家长陪读顾名思义,就是农村学校学生家长为了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效果,离开居住地来到子女就读学校所在的城镇居住并陪伴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1]。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小升初或初升高乃至高中升大学的过程中获得较大概率的成功。

(二)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类型

根据目前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 随迁型陪读。随迁型陪读主要是指父母或其他家人跟随学生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在城镇的学校周围租房居住,以长期照顾孩子,陪伴孩子读书的一种社会现象[2]。就当前情况来看,这种随迁型陪读现象已经非常常见,并将持续下去。

2. 被迫型陪读。被迫型陪读与随迁型是有区别的,是因为农村小学结构调整而导致的类型。为了更好地规范农村小学教育,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备,全国各地大范围建设农村小学。但是,在结构调整的具体实践操作中,并非全部地方都是严格遵循“就近入学、相对集中”的原则来办的。尤其是在撤校、并校之后,大多数地方学校被撤回后改成寄宿学校。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条件办寄宿学校,即使能成功,小学生因自控能力很差仍离不开家长的照顾与陪伴。

3. 主动型陪读。主动型陪读是家长为了让子女获得更高教育质量而进城陪读。现阶段的农村家庭大多有两个小孩,经济条件也比过去更优渥,即便部分家庭生活水平不是很好,也会因为不想让自家的孩子收获的知识比同龄孩子更少,主动让孩子进入城市的好学校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会因为这个原因主动陪伴孩子读书。

二、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的心理压力分析

(一)经济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

经济压力是农村学校陪读家长面临的第一个压力,农村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进入城市以后,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都有所增加,经济压力的增大导致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增大。

1. 教育成本增加

近年来,国家推行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在教育方面给予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较大,大幅度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压力。加之部分农村学校课外辅导和课外阅讀资料较为缺乏,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不需要多少经济投入。

进入城市以后,尽管义务教育的学费都是减免的,但是农村学校陪读家长能明显感觉到上学花钱的地方多了,要打印资料,要购买学习的辅导资料、阅读资料,学校的校服可能由原来的没有或者一套增加到四套,而这些都需要经济支出,使教育的成本大大增加。

2. 生活成本增加

农村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等都可以自给自足或者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但是在城市,这些都要自行购买,生活的支出会大幅度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房租、水费、电费、交通费等等各种费用都会随之而来或者增加,如果陪读人员是家庭的重要劳动力之一,因为陪读,不得不中断劳动或者工作,在支出增加的同时收入减少,无遗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经济的拮据会增加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有些家长会把这些压力传递给孩子,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二)文化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冲突

文化是人社会化的内容和关键,两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人自然会产生矛盾和隔阂[3]。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差异会引起农村学校陪读家长进入城市陪读之后的各种不适应。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远离原来的亲戚邻里,忽然进入城市生活,生活落差加大,面临着陌生环境。

1. 人际关系的不适

进入城市后,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远离了家乡邻里及亲朋好友。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面孔,旧的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尚未建立,会导致农村学校陪读家长乃至孩子的心理产生失落感,甚至无助感。

2. 生活方式的不适

农村居民更注重乡土气息,生活节奏相对城市居民更缓慢,更自由一些。城市人群相对生活节奏较快,加之人群地域复杂以及受楼房居住环境的制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淡漠。

3. 思维观念的不适

因为知识和文化的局限,部分农村居民会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比如,常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就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局限,他们一方面渴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惧怕外面陌生的环境。在陪读家长中,部分家长碍于自己不会讲普通话,害怕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等原因而不敢和人交往。还有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和人交往。

(三)知识匮乏引起的心理压力

部分农村居民知识较为匮乏,不仅表现在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也表现在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较弱,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会越来越少,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1. 教育学生知识的匮乏

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4]。因此,陪读更多的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当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部分家长已经基本不能辅导孩子的作业,在孩子的学业上已经发挥不了太多作用。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慢慢也就拉大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但是家长又无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导致双方无法有效沟通。

2. 社会生活知识的匮乏

文化水平也制约了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社会生活能力,面对城市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或是不能适应或是适应速度较慢,限制了陪读家长的城市参与度,部分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聊天、打牌,或者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

3. 自我发展性知识的匮乏

人本应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是一种能力。部分农村家长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影响了学习的能力。部分家长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大多并不会去学习更新的知识,而是觉得只要把孩子照看好即可,或者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即可,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能力。这需要家长不断地思考和学习。

(四)角色转化引起的心理冲突

在没有进入城市陪读之前,家里孩子的教育任务可以由多人承担,进入城市陪读之后就改变了现状,一个陪读者变成了炊事员、监督员、辅导员、管理员、采购员甚至是驾驶员等等。这些任务导致他们感觉时间紧张、精力分散,要求他们变得无所不能,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千头万绪。这种角色的集中化、责任的集中化导致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心理压力剧增。有部分家长谈到不敢生病、不敢说累、不敢偷懒,得像一个不能磨损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角色转化之后,其他的尚且可以应付,但是作为教育者这个角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1. 教育观念的不适

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地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由学校管理,学习好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易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只是学校的责任。

2. 教育方法的不适

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单一,不懂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也不会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较为简单,学习成绩好了就奖励,考不好就惩罚。部分家长不会去想孩子为什么考好或者考不好,不会认为孩子的学习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

3. 家校合作的不适

部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教育观念的局限也限制了家校合作。一方面,如果陪读家长是爷爷奶奶,他们会因为能力的限制不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学校及时取得联系,也可能会产生责任懈怠,认为孩子有父母,学校有事情去找孩子的父母即可。另一方面,如果陪读的是孩子的父母,部分家长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时间等原因而无法配合学校完成一些教学任务。

三、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心理压力调适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因此,减少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不仅是为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也是为了家长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家校合作等教育的顺利进行,促进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政府加大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提高经济收入

面对农村学校家长陪读时家庭的经济支出增加,经济压力增大的情况,当地政府应该对农村学校家长陪读家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1. 降低陪读家庭的生活成本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一些调控措施降低陪读家庭的生活成本。比如可以在学校附近建设一些陪读的廉租房,进行统一管理,在减少房租的同时可以再减免水费、电费等。也可以规范学校周边陪读租房的房租、水费、电费等,防止房东故意抬高房租、水费、电费等。

2.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

当地政府可以举办一些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督促和吸引一部分陪读家长进行再就业,让陪读家长在孩子在校期间可以从事一些兼职工作,通过投入劳动增加收入,以贴补家用。减轻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经济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能力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陪伴孩子学习的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不学习就会落后。当前,陪读家长都会使用手机等工具,学习的路径也进一步扩大。

1. 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在目前倡导的家校合作的观念下,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家长课堂。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某所附属小学,专门开设了“蒲公英”家长课堂,通过每一期的专家解读,家长都受益匪浅,学习之后指定家长通过QQ进行反馈,然后组织家长在一起学习。在反馈中可以看到,有些家长会谈及自己由于不了解孩子心理而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因认识到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感到自责,等等。通过开设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农村学校陪读家长不仅学会去了解孩子,还能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2. 家长应进行自学,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太多。因此,农村学校陪读家长有学习的意识。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也是再社会化的过程,能帮助家长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三)扩大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

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更要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交流。首先要和自己角色相同的人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认知到自己的压力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大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尽快寻求帮助,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其次,通过参加劳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些好的公司企业,能有效增加收入,扩大人脉。

(四)转变陪读的观念

陪读一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但也不乏适得其反的现象,因陪读影响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因此,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必须明确如何正确地陪读。在王莉等学者的调查研究中,绝大部分陪读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孩子的学习好,那其他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陪读不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吗[5]?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手,孩子学习的监督者,主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人格的培养和完善。陪读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对家长的唯一回报,这无疑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家长易产生情感失望,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也影响了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结语

只有家长的心理健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应认知到这一点,政府也要做好对陪读家庭的支持,通过共同努力缓解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提升陪读质量,促进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栾文娣. 租房陪读热的冷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5.

[2] 王晓慧. 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24-25.

[3] 王燕华,张大勇. 城市化进城中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一些制约因素思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9-23.

[4] 张彩燕,张联社. 社会化理论视角下农村学校家长陪读家长城市适应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3):69-74.

[5] 王莉,代曄,张彩琴.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的影响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2013,14(02):96-100.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郭小艳 赵媛媛

农村学校家教问题管理论文 篇2:

理想从“特殊岗位”起飞

编者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农村学校课程表上尽管排着体育、音乐课程,但学生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体育和音乐课;城市里的小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农村的小学生却不认识一个英语单词;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少,一些年老的教师或代课教师却不知道将这些孩子带向何方?

这是几年前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境遇,农村学校教师短缺而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这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从2006年开始,先后有3批“特岗教师”带着梦想和激情,走进了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开始在“特殊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近4年时间里,这些“特岗教师”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特岗教师”如何在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将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赴临夏县、积石山县、宕昌县,采访了特岗教师这一甘肃农村教师队伍中的新群体。

教师队伍补充的新机制

从静宁县来到临夏尹集中学任教的特岗教师温芙蓉,2008年底被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和人事局联合发文留任为公办教师。作为2006年首批特岗教师,在临夏州和温芙蓉一样仍在岗的特岗教师还有54人,他们全都被当地留任为公办教师。

温芙蓉代表的是甘肃农村教师中一个新的群体——特岗教师。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甘肃共招聘特岗教师4000余人,覆盖42个县。从2009年起,甘肃特岗教师招聘人数激增,达到了5000名,这些教师也将于近期赴各地报到,开始自己的特岗教师生涯。

甘肃自从2000年师范生不再包分配之后,一些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教育支出负担,开始尽量不补充新教师。同时,农村教师队伍还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不合格的教师出不去,空不出来编制,没有编制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合格的教师便进不来——这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当中的一个“死扣”。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说:“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实际是创造了一个‘先进后出’的新机制。”特岗教师聘期为3年,3年时间里,既为地方空出教师编制提供了“缓冲期”,也为一个成熟的农村教师成长争取了“适应期”。

在甘肃很多贫困县,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而且,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 这些在特殊时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师们,已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正面临着退休。此外,在知识结构上,甘肃农村中小学校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

特岗计划改变了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慕堂说:“过去的教师补充方式是师范院校直接分配、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签收,省上并没有多少调控的权力。特岗计划是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设置岗位,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这样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部分学科教师的短缺问题,避免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新的结构性矛盾。另外,类似于公务员‘凡进必考’的教师招考方式,也有利于把好教师的‘进口关’,在较大程度上做到了进人上的公平公正。”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特岗教师也是实现就业的一个不错选择,因此,受到了省内各高校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近年来,省内各高校通过网络、校园广播、会议等多种途径,对特岗教师的宣传、动员、报名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今年全省高校共有12722人报考特岗教师,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

“特岗教师撑起了我们学校的半边天。”宕昌县理川中学副校长高晓鹏对记者说。理川中学现有教师87名,期中特岗教师31名。特岗计划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也让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得以改善。英语、物理、地理等专业也有了“专业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宕昌县理川中学的变化,只是特岗计划实施以来甘肃农村学校变化的一个缩影。对于教师短缺的农村学校来说,特岗教师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饥渴”。积石山县癿藏镇中学校长杜忠说,前几年教师紧缺时,学校连有些科目的课都排不下去,更别说进行新课改了。8位特岗教师的陆续到任,让学校的教学状况大为改观,不仅可以开齐课程,还可以进行英语口语等教学。

特岗教师为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特岗教师学历高、起点高、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目前不少人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而且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成绩,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宕昌县沙湾中学副校长胡丹生欣喜地告诉记者。

青春在农村学校燃烧

2006年9月, 915名特岗教师奔赴甘肃13个县(区)的农村学校,开始了在特殊岗位上实现自己梦想的旅程。

2006年7月,即将从甘肃联合大学毕业的李晓艳苦苦地为找工作而奔波着。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晓艳从学校获悉了招聘特岗教师的信息。当时,特岗教师还是个“新事物”,有关政策也不是非常明朗。然而,一直向往着做一名教师的李晓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后来,李晓艳顺利通过了省上组织的选拔考试。2006年9月,李晓艳兴致勃勃地从家乡陇西县来到了宕昌县理川中学报到,开始在新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接下来的生活却没有她想象的那样轻松。虽然在正式上课前已经接受了短期岗前培训,但是,当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50多双眼睛都盯着自己时,李晓艳一下子就慌了。李晓艳说:“我都不知道自己第一堂课是怎样讲的。”接下来的日子,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课堂掌控能力弱,让她这个教坛新人感到了压力。

正当李晓艳为教学而困惑时,老教师们给予了她及时的帮助,他们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李晓艳。现在,李晓艳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教师。李晓艳说:“我喜欢这个地方,我想用我的青春为宕昌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8年从定西师专毕业的王卓,现在已经成为积石山县癿藏镇中学初三英语“把关”教师了。王卓的家在定西市安定区,经济条件良好,姐姐也在安定区的一所学校当老师。谈起到积石山当老师,王卓说,她很喜欢当老师,当时父母虽然不赞成到积石山工作,但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依然来到了积石山县做了一名特岗教师。

在定西师专上学期间,王卓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家教,还教过一年“剑桥”少儿英语,这一切使王卓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再加上教“剑桥”少儿英语期间练就了熟练的英语口语,王卓很快获得了学生的喜爱。王卓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校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被学校委以重任。

王卓说:“ 选择特岗教师,我无怨无悔!我决心脚踏实地从教一生。”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为特岗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尽量把特岗教师安排在公路沿线的学校,为特岗教师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教师宿舍紧缺的情况下,学校优先安排特岗教师的宿舍,并想方设法解决特岗教师的实际困难,让特岗教师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教学上,许多学校出台了以老带新的制度,为特岗教师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导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

同样的待遇、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学习条件、同样施展才华的平台……所有这一切,都让刚步入教坛的特岗教师感到“特岗”不“特殊”,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

宕昌县教育局局长郑芳杰说:“我们尽量为特岗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努力使他们安心教学、迅速成长。现在,有些特岗教师已经在宕昌成了家,真正把‘根’扎在了宕昌农村。”

“我们是正式教师”

2008年底,甘肃2006年首批特岗教师已经服务期满,而他们人生的下一站将从哪里起航,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前,宕昌县理川中学的特岗教师李晓艳被宕昌县留任为公办教师。统计显示,甘肃省和李晓艳一样仍在岗的特岗教师,90%以上都被留任为当地公办教师。

李晓艳说,直到她办理了相关的留任手续以后,长期以来压在她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也终于感到自己已经是正式教师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说:“特岗教师本来就是在各省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的,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其实只是一个工资关系的转交:原来工资是由中央财政资助,现在改由地方财政负担了。”

尽管国家对特岗教师的政策是明确的,但是,一些特岗教师还是对3年服务期满后何去何从充满了担忧。绝大多数特岗教师还是想在服务期满后留下来,临夏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特岗教师说:“我们当初选择当特岗教师,就是想留下来,实现就业,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想。”

在采访中,一些特岗教师告诉记者,他们最不愿学校的同事给他们的教师称谓前加上一个特殊的词——特岗。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也常常感到心里不舒服。

对此,临夏州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宋建林说:“现在各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基本上做到对公办教师和特岗教师一视同仁。同时,也都要求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方法方式,尽量避免损伤特岗教师的感情和工作积极性。”

●相关链接●

特岗计划

“特岗计划”是中央对中西部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解决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纳入“计划”的县(市),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特设岗位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

特设岗位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招聘工作由省级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与当地教师一样的待遇。对重新择业的,各地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便利条件和必要的帮助。聘任期间,特设岗位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档案关系原则上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各受援县(市)和学校,要为特设岗位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特岗教师待遇

2006年,中央补助特岗教师的工资标准是人均每年1.5万元,2007年调整为18960元。财政部等部门最近决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标准提高至20540元。

最新政策

教育部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将深入推进实施中央“特岗计划”,全面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加强省级统筹,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推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特岗计划”的实施,统筹考虑全省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合理安排全省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统一组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特岗计划”与免费师范生就业相结合的政策以及服务期满后优秀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和宣传工作。

作者:冲碑忠

农村学校家教问题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新的时期,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产生,在实践中会出现许多因寄宿进行半封闭管理带来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尽快调整学校管理思路,反“以校为家”做为核心理念, 实行“制度规范、自主管理、无缝对接”的“家校”管理模式。做到制度化管理,自主的人文化管理,和家庭实现无缝对接,保持教育的连贯性,才会行之有效。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半封闭;家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办学物力人力资源的集中,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乡镇经济发展,移民搬迁政策的施行,人口向集镇集中,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客观上促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形成。“教育部规划司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整个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率达到34.30%,初中学生整体寄宿率达到62.36%,小学生寄宿率达到19.65%。”①通过对我县多个乡镇中心学校的调查统计,在校就读学生中有约60%的是在校寄宿生,所以面对一半以上寄宿学生的学校管理上,很多学校采取半封闭式管理,但是在实践中会出现许多因寄宿进行半封闭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半封闭管理下,寄宿生在校学习生活五天有余,而在家生活不足两天,学校生活占了大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学习生活比家庭生活更重要。事实上家庭生活是学校无法取代的,那么,从时间上占了优势的学校应该尽量缩短在学生心里的与家的距离,使学生在校如在家。

在空间上,学校和家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两个点,这与全封闭式和开放式寄宿制学校管理上有所区别。如果只加强学校管理,忽视只有一天多的家庭生活管理,那么这种教育脱节,会大大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使教育内容反复。

管理难度加大,师生在校时间延长,意味着教师工作量增加,管理上就要努力提高和激励教师的服务意识,使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上更加积极主动,在个人工作上保持责任心。使学生更加有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学校当自己的第二个家来对待,努力改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配,丰富课余生活,保持充分的学习活力,健康成长。努力探索和挖掘新的教育资源,研究学生新情况、新问题,发挥新时期农村儿童优点,扬长避短,找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的新的生发点。

半封闭式管理实行的是对寄宿生是星期日下午六时到星期五放学期间不得离校(特殊情况除外);走读生每日早上到校,只有到下午放学方能回家就餐,所以在校的生活、安全,以及走读生进出校门时产生的安全隐患,对于营养餐及午餐、晚餐的饮食管理,寄宿生的住宿,学生的路途安全等问题都显得十分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不斷上升是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呈现的新态势。在我县寄宿生中90%以上属于留守儿童,加上走读生,校外借宿生中高达80%的留守比例,对于寄宿生来说5/7以上时间在学校,对于其他学生来说,除开睡觉时间,超过1/2的时间也是在学校,所以面临这诸多新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不应再是对于学校固定资产等物的管理,而是对管理的规范性提出更高要求,寻求人文性程度更高的管理模式。

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下,无论从学生在校所占时间比例来看,还是从留守比例来看,学校教育的地位是远远超过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新时期更加突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校就是家,对于教职工来说,学校也是第二个家。两年来,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借鉴大量同级同类学校管理经验,大胆假设,仔细分析,谨慎实践,细心调整,整理归纳,认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式管理模式上,“以校为家”是核心理念,“制度规范、自主管理、无缝对接”的“家校”管理模式行之有效。

一、按制度行事,实行制度化管理

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各成员能够各有其责,各负其责,各尽其责,每个人都是学校大家庭的能够承担责任的一员,都能独挡一面,能“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②,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部室行为规范和制度、各部室负责人职责、保安制度、卫生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及管理员职责、食堂管理操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规范地半封闭管理地基础。制度明析,层次分明,便于分层管理,形成并行不悖、交错相连的校园管理网络。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对操作行为的纠正就是管理的新内容,制度的规范执行也对师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自主的人文化管理,更有家的味道

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需要更加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首先是教师的学校自主管理,加强工会教代会职能,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交由工会和教代会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由全体教职工进行评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之后再确立,这样有利于教职工主动执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也要先拟定讨论稿,再由全体教师分片讨论,综合而成,这样既体现公平合理,又能切实奖优惩劣。坚持校务公开,财务政务、评优选模、考核考评、业绩等项的公开。这样既能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又能激励教职工的竞争意识。

其次,自主管理也包括学生参与管理,学生通过校长信箱、校园网络向学校管理者献言献策,可以间接参与学校管理,也可以直接向教师或学校领导平等对话。学生会和学生干部值周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他们参与对学生生活、卫生、安全、行为习惯、品德修养的监督和管理,参与班级量化评比,甚至参与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监督,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学生还参与学校活动结果评选,诸如艺术展演、校园美文美图美字等活动,一改传统的由教师组成评审组,改由全体或大部分学生进行评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地位。

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让他们自主管理,更加人文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这个家庭中,他们也是管理的主人,进一步发掘自我价值,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能互相体谅,团结一心,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合作探讨,共勉共进,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相处,碰撞思想的火花,学生与学生之间能互助友爱,齐头并进,真正使学校有“家”的味道。

三、加强校外管理,实现家——校的无缝对接

“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的关系犹如行船,社会是汹涌澎湃的河流,学生是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船,教师是岸上的纤夫,家长是各船的舵手。把船拉到目的地是纤夫和舵手共同的责任。”③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应该对学生的管理范范围延伸到校外,首先要求从与家长取得紧密联系的方式上不断创新,班主任努力于与家长联系的平台搭建,充分利用电话网络为手段的亲情聊天室、家长会、校讯通、亲子活动、家访、校园开放日活动等联系形式,与家长保持定期联系,拉近家与校的距离。对于学生离校到校情况与家长及时通知,从而使学校和家长知晓学生去向,对于学生回家路途管理采用路队管理方式,由同路学生中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路队长,每位学生到家情况及时向班主任电话报告,这样从空间上实现家——校的无缝对接。

其次,留守儿童比例非常大,他们离开学校就相当于离开了“家”,成为教育难点,在管理中,把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责任划分到教师个人,实行教师包抓责任制。每一位教师的负责对象约三至五名留守儿童,服务对象少而集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扎实管理,为班主任降低工作难度。由包抓教师具体负责安全、生活、学习、心理疏导等事宜,特别是熟悉学生家庭情况,对于学生在家里的这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关怀,把家庭的温暖送给每一位留守儿童,这样从心理上实现家——校的无缝对接。

学生的家庭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活动的延伸,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活动的整体部署安排上,要兼顾到学生的家庭时间和空间部分。在教师例会、教研活动、校本研修、业务学习等教师管理内容上,把学生的两地管理做为一个重要主题进行研究、学习,以找到更多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上,除正常学习外,加强对校会、班会、团队活动、集体活动、课外作业等项的内容调整,主   要以文体活动、合作能力、勤俭节约、个人卫生、心理疏导、青春励志、感恩教育等为活动主要内容,以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课外作业的主要内容,这样学校教育就能保证教育本身的延展张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使学生在离开学校的空间里依然能受到学校教育的持续影响,从而让校——家教育保持一贯性。

新形势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半封闭管理,对学校管理提出新课题,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学生的管理要更为人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校教育为根本,以家庭关爱为辐射,把“以校为家”作为核心思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发挥师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把学校教育做为主阵地,但也要注重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校教育,保持学校教育长久作用,使学校如家,家如学校。

参考文献:

[1]《調查显示:寄宿制学校已成农村学校主体》,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09月26日 ,董世华.

[2]《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2年6月25日,教育部.

[3]《学校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小精灵儿童网站,2013年12月11日.

作者:陈云礼

上一篇:马铃薯化学除草剂管理论文下一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