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流程信息化财政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既要优化内部控制流程,降低财务风险,又要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规范化、业务活动的执行更加的透明和高效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监督流程信息化财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监督流程信息化财政管理论文 篇1:

财政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产业优势及信息化带来的管理效率优势。我国提出建立电子政府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快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要把推进行政管理信息化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关键词]财政管理;信息化

财政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尤其是市、县、乡三级财政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如何实施都需要深入探讨。遗憾的是,对于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做的非常的少,即使偶有文章触及这一领域,只言片语地探讨了其中的若干种做法和模式,并未有过系统深入的实践概括和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就财政管理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财政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1.实行财政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使过去的财政向多头拨款变为向一头拨款,由一次大量拨款变为多次小量拨款,由单位分散存放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由层层下拨支出变为国库直接支付。

2.实行财政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有效地防止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格性。

3.实行财政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内部实行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开,从机制上防止营私。财政预算部门、支出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研究

1.项怀诚在《中国财政管理》一文中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财政管理改革必须要有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作支撑才能顺利进行。具体反映在:一是适应财政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起与各地方、各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化的联系.实现财政信息的电子传输和所有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二是提高财政管理决策水平,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本依据,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及时的财务报告。三是增加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透明度,增强财务控制功能,既能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又能对支出部门预算执行行为进行监督。

施根与在《财政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一文中指出,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内涵包括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社会支持环境和效果积累过程。财政信息化就是以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设备、网络通信系统及手段,使财政管理现代化,从而提高财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财政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财政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体现为财政业务处理数字化、财政通信网络化、财政办公自动化和财政决策智能化。

2.我国财政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工资集中统一发放、国库集中支付制和收支两条线等项改革的实施,按照重点突破、摸索经验、从核心互联网向国内申报个人所得税、财政部的财政和地方财政已开发建立了一些试点应用系统。

中央财政的部门预算编制系统从2000年开始已运行了5年,并在s年之内年年升级改造,实现预算编制包括基本预算单位使用专用软件编报预算、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主管司审核、财政部预算司审核、标准定额测算、项日管理、预算批复全过程的信息化。目前中央级部门预算编制信息管理系统支撑了166个部门,近一万户基层单位历年的预算编报和逐级汇总工作用计算机管理起来。地方所有省级财政部门实现了部门预算编报的计算机化管理,实现预算编审环节。使用专用软件编报预算,主管部门预算审核,主管司处审核,定额标准测算,预算项目的管理到预算批复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2000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集中编报,2001年推行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选十个部门作为试点。2002年扩大试点范围,推进综合预算。2003年合理界定基本支出内容进行项目滚动管理。

三、财政管理信息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市、县、乡三级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财政部门内部配合不顺畅。在实拨资金模式下,部门预算业务处室在预算执行阶段具有按照指标并拨款的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在相关软件不完善,相关流程不规范的情况下,部门预算业务处室增加了审核、代编用款计划,核对预算指标等工作,业务量增大,存在抵触情绪,并经常延误审核时间,给集中支付造成很大困难。这一问题,在市级改革过程中尤其明显。

2.改革配套措施不健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细节多,很多原有体制下的隐性问题通过改革逐步显性化。如:部门预算编制过粗、定额不合理,人民银行监督财政的范围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预算单位随意变更财政资金既定用途等。由于相关各方在改革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责、权、利不明确,导致相互推托和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

3.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单一。按照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不能核算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还有预算单位的工会会费、党费等特殊支出以及中央各部委直接下达给省直部门的资金也不能进零余额账户,现在的情况是,不让进也得进,这样预算单位账户就无法做到单一。同时财政对预算单位监管的难度加大。

4.单位零余额账户性质不明确。改革初期,试点单位既保留原有的基本账户,又增设单位零余额账户。由于单位零余额账户能够提取现金,人民银行认定该账户属于基本账户,并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一个预算单位只能有一个基本账户,于是将原有基本账户变更为临时存款账户,要求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2年,这给预算单位造成很大麻烦。

5.预算单位用款清算时间限制。由于有些地方电子文件目前还不能使用,银行间清算必须以纸质文件为准,银行清算时间被迫提前。比如某商业银行清算时间定为当天下午3时半,过时预算单位再支付,当天就不能清算,造成零余额账户有余额。

6.与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规定的衔接问题。目前财政部规定的结余资金年底的处理与当前会计制度的规定不衔接,核算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国库结余资金的

处理与事业单位、国有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也有不衔接的地方,特别是基本建设资金、特大防汛费等专项资金的结余处理不规范。如:按现行国库管理年终结余资金的处理办法,就会造成当年下达预算与拨付额度不一致的现象,基本建设资金当年所扣的质量保证金无法反映。

7.集中支付软件不完善。从各地方集中支付软件运行情况看,仍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是系统的人性化设计不够。软件操作复杂,一些必要的设置不能直观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完成,必须进入后台操作。如在系统初始化和对已完成系统配置的数据进行修改时,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往往修改几个数据就要几个小时;在日常操作中增加项目名称、科目权限时,还需要管理员在后台配置,不仅速度慢,而且管理员工作量非常大。

二是尚未实现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的衔接。由于目前财政部开发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l_0版软件没有预算指标管理功能,上支付系统后,必须采取指标管理、总预算会计软件与支付系统并行的方式。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增加指标录入工作量;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会计记账工作量。

三是接口问题。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是财政业务的核心系统,必然涉及到财政内部和外部业务系统的衔接问题。但实际上,目前的软件没有与部门预算、统发工资系统、与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端支付系统的接口,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特别是现在的财政支付系统(包括银行端)与银行划款业务系统是断升的,可能出现代理银行未办理支付业务却与清算银行进行清算的隐患。

除此之外,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问题,这要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四、财政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

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信息化实施,市、县、乡三级以及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

市、县、乡三级财政部门要深刻认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对规范财政支出的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意义,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广泛加强宣传发动,密切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工作协调,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开展。

2.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要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照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新要求,结合预算单位实际,尽快修订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资金支付管理和核算办法,调整不适应形势要求的财务政策,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进一步研究银行账户管理问题,不断增强国库部门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

(1)建议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协商,明确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性质,以及预算单位原有基本账户、经营收入账户、往来资金账户等账户的性质,从而便于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以及规范使用其他银行账户。(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原则上预算单位只应有一个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在到达最终用款人之前,保留在国库或预算外专户,但是,不排除预算单位违反规定,私自开设银行账户,通过种种渠道取得资金,因此,监督银行账户体系中的预算单位开户情况成为国库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建议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并联合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共同出台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财政备案及监督制度,并赋予财政部门在必要时检查银行账户的权利,从而杜绝预算单位随意开户存款的现象。目前财政内部开设的专户过多过滥,增加了国库部门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使国库资金被肢解。建议财政部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今后应当严格控制专户开户,尽量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财政性资金。

4.加强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各级财务部门要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的审核,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单位审计部门要结合国库集中支付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促进财务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5.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无论从管理职能、管理理念到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人员,甚至各级领导干部都面临着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挑战。因此,要加强各级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国库集中支付制,提高人员素质,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开展的需要。

6.进一步做好系统开发及实施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预算执行更加细致,数据量剧增,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输和转换工作量加大,必须依靠完善的接口软件,实现数据的平稳过渡,而不能靠人工录入及核对。

(1)逐渐建立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其他核心业务系统的接口标准并开发相应程序。目前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存在许多与其他系统的接口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工资统发、非税收入、总预算会计等财政部门内部其它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二是与代理银行和清算银行等财政部门外部相关系统的数据对接;三是将旧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数据迁移。由于目前地方财政部门使用的业务系统复杂多样,接口内容不一,因此尚不能完全通过标准接口来统一实现。经过深入讨论,制定符合实际的接口程序策略,即对于财政部统一开发、推广应用的软件提供标准接口;对于地方财政部门目前尚不能使用标准接口的,在系统实施过程中暂行开发本地化接口程序,以后逐步统一。

(2)继续完善系统处理的业务事项,研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技术方案。按照“统一升级”的原则,针对地方财政部门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加快系统的修改进度。同时研究预算单位以“大集中”方式(预算单位B/S模式)接人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3)加快建立服务体系。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施范围的逐步扩大,地方对技术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规范系统实施及运行服务行为、促进系统推广实施,财政部“金财办”组织起草了《关于地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施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系统实施和服务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规定。同时继续组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中间件的培训工作,培养和壮大地方财政部门技术支持队伍,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顺利推广实施。

7.制定各项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安全技术标准将根据GFMIS系统各个业务系统和各级网络系统的性质,在物理实体、网络通信、系统、应用四个层次,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四个方面,通过信息保障技术和规章制度,建立可靠有效的信息保障体系。依据安全保密要求的等级,确定主系统、备份系统、灾难恢复系统和传输加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符合国家安全主管部门要求的CA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和密码体系。对最终用户的识别采用CA、密码和网络识别,防止非授权用户进入系统。建立全网统一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检测机制,实现对网络系统的自动入侵检测、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全网建立高强度网络防病毒体系,实时监控病毒,制定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结束语:财政管理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财政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大局出发,统筹考虑,发挥综合优势,把各地区、各部门涉及到财政性资金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来建设,真正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不但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而且对于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政府当好家、理好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项怀成.中国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项怀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步戈(J].中国财政,2005(10).

[3]李炳鉴.政府预算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郑建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CM3.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柏]

作者:姜晶波

监督流程信息化财政管理论文 篇2: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摘要: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既要优化内部控制流程,降低财务风险,又要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规范化、业务活动的执行更加的透明和高效化。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OA系统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信息化环境,不能合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以及单位内外部信息的完整准确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的业务层面以及单位层面的执行层面对内控信息化的的构建进行进一步思考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

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之前的最后一击。”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高效执行,国家主席习总书记于2013年针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运行做了重要讲话,反腐倡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但是行政单位的内控仍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全面防范内控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做好内控不仅仅是国家治理需要,也是单位治理、财政监督的需要。于是构建能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解决与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问题成为关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的构建主要分为两大层面:一是业务层面,主要包括合同控制、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基建控制。二是单位层面,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制度、流程、岗位、信息化),主要基于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

《内控规范》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各类经济业务活动,风险大小以及应对策略,优化流程管控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将信息化落地。

(一)基于业务层面内控信息化的构建

1.合同控制

合同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最容易疏忽和薄弱的环节之一,任何业务活动的顺利完成均离不开合同的签订,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后果,并对合同文件进行归口管理妥善保管,对活动过程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根据进度执行履约义务等。项目的立项、资产购买或建立、实现网上报销支付等活动均需要合同管理控制信息化平台提供详细的审批管控,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在自己的OA系统平台填写项目审批,在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合同进行登记、归档、如果中间有突发情况还要有合同变更、项目顺利完成需要进行合同结算。此外,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判断合同否有法律纠纷,违约风险,进行风险预警。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采购活动,单位内部采购一体化平台需要进行合同卡片登记。

2.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做的好不好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各項业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体现了单位整体的管理水平效果。预算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根据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决算报表四方面来实现财政管理一体化的目标,首先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轻重缓急、实际发展情况选出重要的项目进行申报,主要考虑还有哪些项目需要的构建、已经建成的项目、准备的构建的项目、正在的构建的项目等,针对该项目编制预算文件,明确预算归口管理,建立数据为支撑的预算编报体系,例如:基础的业务资料直接年末信息结转加上变动金额,预算信息化系统直接根据基础信息生成相关服务费用和支出成本的信息。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考评项目实施计划以及执行情况,主要是对内部预算指标的大小、开支额度进行考评。决算报表按照业务工作计划对预算资金进行分解,完成单位内部职责划分,进行审核汇总。

3.收支控制

收支管理控制对于及时管控资金流向、资金流量以及资金的运作流程,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中收入主要是政府拨款,少部分是资产租赁。支出主要是进行项目的构建、员工薪酬福利等。收支管理主要是为了对收入进行归口管理、严禁设立账外账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基于内控信息化平台的的构建,通过电子影像(主要是票据、扫描的电子资料、凭证单等),对经济活动的轨迹进行审批记录。通过国家税务系统进行票据验真,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进入网上报销系统,实现所有经费报销单据的电子化、记账操作,岗位相分离,通过综合收费系统网络服务平台接通单位内部收支管理平台(该服务平台就好比一个资金中转库,报销单据和会计要素紧密关联,实现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进行收支款项的审批、录入,报销与财务核算业务相衔接,对收支活动进行定期的分析与监控,及时调整预算偏差。

4.采购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标准化的政府采购控制更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活动管理、验收管理,妥善保管政府采购资料。基于采购内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实现采购预算先行,项目管理资料作为证明文件,经过单位内部OA系统审批后,进入信息化平台填制采购资金管理、采购计划等信息,加强采购内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控制流程收到内部采购部门的预算指标的限制,所采购的物品均需要经过项目管理的审批通过方可采购。规定组织政府机构采购平台,保证采购信息包括金额、数量一致完整并执行验收活动,例如重庆市政府采购一体化业务系统,强制单位采购物品均须在该系统填写。形成预算-计划-采购-统计的流程,化整为零,采购环节全过程协同、透明。

5.资产控制

资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资产的使用是否有效、资产是否完整安全进行检查控制的过程。单位内部OA系统与信息化平台衔接,资产管理信息化流程主要包括六大块:资产配置管理(申请使用的文件批准后进行资产分配调拨,安排单位内部人员定期管理使用情况,并进行纪录分析)。资产入库后要填写相关的卡片并将数据进行交换核对,确认信息无误。资产日常的维护包括报废、毁损折旧均需要记录管理,确保资产的计价和分摊准确性。资产使用管理,资产清查管理和资产的处置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最难解决的板块,因为一旦涉及到资产丢失报废,均需要进行文件资料填写,说明丢失毁损的具体情况,而且需要统计分析该数据是否异常,如果资产报废处置异常,或者资产丢失,均需出示相关证明资料,并判断是否有贪污舞弊的嫌疑。如果内部人员变动调拨,组织人事薪酬管理相关人员信息进行录入,所有执行流程的人员要职责分离,资产的领用核算到部门或者岗位,定期盘点,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保证账实相符。

6.基建控制

基建管理主要是考察行政事业单位的的构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相关审批流程是否完善,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预算、项目实施的审批流程以及项目实施落地结算等岗位相分离。预算管理在确定项目实施之前,项目投资的最高金额就是预算的限额。项目实施前需要形成实施合同条款,主要确保相关支持性文件的保管收集,项目的招投标以及资源的开发使用。项目完成后需要对整个项目完工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检查,例如预算与实际支出是否一致,项目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办理竣工决算,超出规定时间未办理决算的是否根据规定及时对项目投资价值暂估入账。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或者定量分析,通过项目绩效评价反馈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基建项目内控信息化建立了严格的招投标控制机制,减少资金占用、挪用、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形,及时了解项目完工进度,减少投资失控的风险,一步一步推进项目落地。

(二)基于单位层面内控信息化的构建

《内控规范》中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经济业务活动与账务处理流程相结合,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资产完整、信息安全。保证单位层面内控信息化的构建有效果还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规范》落地,责任明确;提高行政单位人员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内控专业知识,完善内控制度并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根据岗位职责划分职责权限,不定期审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自动追责。

流程梳理、风险评估;在执行各项流程上主要注重四项原则,即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打破流程孤立的僵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前正在运行的OA系统、政府采购系统、信息化的构建系统等实现高效衔接融通。内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对于单位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检查内控漏洞,内部监督应当与内控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定期测试并优化内控流程;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内控实施不能流于形式,既要关注财务方面的流程,也要关注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控制。将单位现有的制度和风险清单对比,查找内控缺陷,对于发现的重大缺陷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制定内控缺陷整改方案。

信息公开、及时反馈;单位内部业务活动信息化公开透明,提高内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集合单位的实际情況,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反馈及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比如:对于人民群众关注的事项进行公开,确保信息公开渠道透明顺畅,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内容的审核。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一)实现业务账务处理一体化

单位业务层面的各项活动均实现了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系统自动进行收支账务处理,实现财务实时监管,随时查看及时了解资金去向。利用内控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预算绩效管理、绩效分析,助推事业单位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扁平化、透明化、高效运作。

(二)实现授权监督机制可控化

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可以清楚划分各岗位业务职责以及权限范围,减少非正常程序审批活动,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落实。有助于及时了解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数据进行风控预警,提前处理和解决问题,降低单位运行的风险。内部系统透明化运作,有关监察部门随时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审查,增强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三)实现内外信息沟通顺畅化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形成了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有助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单位与政府以及外部公众的联系,实现全局上下统一管理、全盘部署内部战略规划与实施,既提升了内控管理效率和质量,也促进了部门人员的风控意识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单位内控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论及思考

内控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使得经济业务审批及时高效,工作岗位与信息系统操作员角色相结合,降低舞弊风险、制衡有效、职责分明。内部授权审批与信息系统工作流程相结合,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模块相结合,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减少工作效率低、任务处理不及时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的的构建主要依附于业务层面流程设计以及信息化系统、单位层面的组织架构以及职权分配、执行效果以及反馈优化,整体成效还是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当然无论内控信息化流程设计的多么完美,随着单位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需要再一次评价原有系统的不足,不断进行优化,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整个闭环,不断积累完善,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控效能。

参考文献:

[1]陈绍君.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的构建探索与实践[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11):172-173.

[2]李叶军.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学习,2020(22):193-194.

[3]刘正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1(07):181-182.

[4]黄秋瑾,高晓兵.以信息化破解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困局[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1(Z1):80-82.

作者简介:王文静(1996-),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学士学位,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非全日制MPAcc。

作者:王文静

监督流程信息化财政管理论文 篇3:

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要:现今社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前的财政管理制度比较陈旧,比较传统,现在引进信息技术,就是为了让信息技术让我国的财政管理系统化起来,简洁化起来。将结合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重要意义;影响

随着现在进入到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在很多方面都开始逐渐依赖信息技术,整个世界都发生着改变,在这种背景,我国的财政管理也在悄然中发生着改变,去怎样满足这样的需求,以及财政部门怎样去解决自身内部所出现的问题,都在这种新环境下,转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与对之前管理的模式的一种形式上的改变。

1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上的开展,在一定的程度是有益于整个国家对我国财政收支与调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我国财政部门的财政资金使用率。以前在我国国库只是简单的哪个地区需要拨款,然后国库就像哪里拨款,而没有一个提前支配的措施,然后由中央财政将这些款项分发到个地方财政部门,最后再根据这样形式的分发,才能达到某个工程的手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其中有很多环节都在拖延工程的进行。恰恰我国财政管理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解决这一点,加快了物资款项的达到,加快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催化和强化的作用。

财政管理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并且可以有效的对某些企业盲目要求国家拨款,最后把款项收入囊中的不法分子予以防控。因此存在管理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我国财政使用变得更透明化,在侧面也使那些接受公款的事业企业单位向朝着廉洁的方向迈进。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就是由于我国财政管理的落后,导致的很多企事业单位的不法分子打着建设国家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中饱私囊,贪污腐败的社会风气盛行,我国越是这样就越显得立马实行信息技术的财政管理的迫切性。

我国财政管理在利用信息技术上面,应该加大力度使用网络资源,对地方的财政部门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做可以避免地方财政部门在进行款项的收取与支付中间尽量少的出现一些错误,提高了我国财政效率政策的实施与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国家可以从上到下,从管理层面到基层层面都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我国财政资金的流入方向与其的使用情况。因此更好的保护了我国财政收取与支付的安全性,从而到达对整个国家的社会体系的一个综合的保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我国,有很多数目很小的专款,中央财政部门分发出去以后,最后也不清楚那笔款项有没有到达所需要的人的手里。因此信息技术对我国实行财政管理改革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性。

2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我国实行财政管理改革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在以前的财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重新设定出一些新的制度政策,无论是收付还是核算都是由国家统一集合管理,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国家通过信息技术研制出一种财政管理软件,国家通过这个软件可以对我国所有财政部门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的发布,这就代替了之前使用人工操作的手段。

(2)我国在财政管理制度中提到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前提是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为公共财政制度提供相当丰富的政府数据,还可以为我国实行电子财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我地方反腐败,倡廉洁的活动中起到非常大的监督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将原本手工进行操作在计算机中得到固体化,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财政的办事效率,在一样的时间内,使用信息技术后的财政部门为民众提供帮助服务的次数远远超过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财政管理。

3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的多方面影响

3.1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理论的影响

财政管理是我国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财政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财政管理上大肆地运用,但是没有动摇我国财政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信息技术运用到财政管理的大环境下,我国的财政管理职能需要信息技术的全方面支持,例如对管理方案的择优选择。以前我国的财政决策多被感性的思想所控制,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那些财政决策有了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渐渐的对我国财政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方案的执行与决策有效的实施,为我国开展新型的财政管理制度提供大力的支持。

财政管理还有监督职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财政管理部门对整个财政分配和我国的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其中对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所有过成进行了全方位的监督,包括上级财政部门与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以及在同等级的财政部门当中,财政经济活动也会得到实质上的监督。还有一点,财政监督还可以对所有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从事的监督,虽然这些活动发生在财政部门之外,但是我国的财政管理的信息技术还是可以予以实际跟踪监督,就算是个人的所得或者应该缴纳的资金,只要与我们的财政经济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都要进行监督。因此我国的财政管理职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职能作用可以发挥到极致,并那些监督控制从事后控制渐渐想事前和事中控制偏移,就比如是财政部门向外分发了一项资金,但流通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信息技术在事前与事中的有效控制,了解财政管理中的资金运用情况。

3.2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方法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财政管理称之为一种管理系统,因此财政管理系统的出发点就是从整个上看,并且整个财政管理系统与所有不同级别的财政管理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久整个管理系统与局部组成部分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财政管理系统也是一种管理辅助决策的系统。财政管理的方法就是对财政部门里面的业务过程进行管理,那些财政业务包括对整个财政部门的分析,对未来财政部门的预测。在以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方法就只是用一项指标来衡量整个财政管理中的决策的运用,而当一个以独立为主的财政管理有关业务碰到这样的财政管理方法时,就会却一种系统系的决策,其在偶然中渐渐产生出一种非系统性的决策。在财政管理信息技术后,新型的财政管理需要依照一个系统的所有观点来进行操作的决策分析与提出,而且新型的财政管理不仅要在意整个业务流程中的每一项,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的角度上去控制整个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目标的控制,要比较系统的看出影响决策提出的主要因素。

3.3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实务的影响

我国的财政分为:中央-省-市-县-乡。在我国具体的财政管理收支上面,都是由一级财政管理部门对本级别的政府进行收支与支付的管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化的渐渐被加入到财政管理当中来,现在已经形成我国财政国库集中管理支付与收支的管理方式。在国库集中收支与支付的管理上,通过网上的授权于信息的交流,最后通过银行代理进行支付与收支。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打破之前被认作为的常规财政管理方式,这种效果在各级财政部门进行收支与支付时,显得更为简便,并且各级财政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传达及时的财政信息,也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控制,对有些比较落后地区的财政部门来说,这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财政管理方式,非常具有意义。

4结束语

在我国运用信息技术到财政管理中去,信息技术建设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财政管理制度建设成功与否,并且存在管理制度的成败也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政府工作的发展。但是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还没有完全把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所以,我国的财政管理信息技术化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毕瑞祥,孙君鹏.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6):71-73.

[2]孟然.浅谈财政信息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2,(19):120-120.

[3]颜茂虎.浅谈现代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2010,(22):123-124.

[4]李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1):94-96.

[5]王先臣.用信息技术推动财政管理创新[J].中国信息界,2006,(23):48-50.

[6]马洪范,王华伟.用信息技术推动财政管理创新:坚持整合与统筹的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7,(50):25-28.

作者:佟强

上一篇:施工技术交底混凝土施工论文下一篇:路面碎石化施工工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