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2022-05-01

网络安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篇1:

网络安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篇2:

网络安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论文 篇3: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

摘要:首先分析了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针对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培养实践,在构建“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刘化君(195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ZX201205)的研究成果。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2009年,教育部决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11年8月中旬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增的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院校名单。目前,试点高校都正在进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之分。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培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的专门人才,侧重提升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能力。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由此可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培养目标应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要明确给出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并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给出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国家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要求高校开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目的就是要以行业专业领域需求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控制及装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力需求智能管理等研究方向能胜任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实验与测试、企业标准制订、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口号,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时实现。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显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构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时,试点单位应该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例如:应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吸纳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工程应用架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可多样化的论文形式,质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实用价值。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些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阶梯性,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工程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关注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等。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但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不仅没有办学经验及基础,而且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譬如,由于市场需求和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除应届本科生外,有许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本三批次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考生的学历层次分布于本科以及同等学历;专业背景也较为宽泛,多数来源于相近专业。面对多生源背景、多研究方向的工程领域,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解决工程实践教育、实施什么样的联合培养机制等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不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其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各有差异。关于工程硕士点课程类别的划分同样没有统一的名称或可供参考的标准。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各具特点,不同程度体现了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目标要求,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

在通常的培养方案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15.5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8学分。为此,在所制订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应用性特点。但进一步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在所执行的课程计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是否能够涵盖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知识?关于研究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研究方向的知识要求?尤其是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等等。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课程体系尚需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落实则又是关键所在。从教学实际或者实践环节的落实角度来看,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程教育、企业实践问题。大多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都要求学生应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甚至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实践40周,但由于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培养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例如,某次在企业为期两周的工程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使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略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突破,应该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应对这项创新型的探索性工作,将其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契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问题,以合理的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以用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专业研究方向的知识需要

培养目标确立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课程计划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宏观上,它需要围绕国家的课程政策和学科指南设置公共基础课。在中观层面,不仅需要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还有课程管理制度及其利益的博弈。在微观上,要考虑导师队伍的学术研究特长。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课程系统。作为开放性课程系统,课程计划既要维持已有结构,也要促使其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有序结构,推动课程计划的不断更新和自强。

(1)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差异,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要按照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规律及培养目标、模式的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科学设置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工程实践课等)。专业学位课程应当是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作用的课程。

(2)课程设置突出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要求,而且要具有弹性。例如,适当开始跨学科的群课程或复合课程,为学生了解、深入社会奠定一定基础。例如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类的群课程,揭示高度互联世界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使其涵盖知识演变的结构、网络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城市文化等。再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可要求学生获得国家网络工程师或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资格等。

(3)在课程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研究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专业领域就业。例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应面向“计算思维”,[4]围绕电网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架构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

(4)在专业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培养过程历经“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工程能力的完备训练。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5)适当减少大学时课程、增加短学时的讲座或培训类课程,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分段培养过程。让学生带着课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践,完成调研报告或课题报告。例如,为适应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专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需要,可以灵活开设信息安全技术类的相关课程等。

2.构建适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1)产学研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且层次较低,多数仅仅局限于实习范畴。企业如果没有从中获益,那么就很难保证实践基地的稳定长久。因此,需要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利益共赢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单位应积极创建并提供多种工程实践条件,例如通过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工作,提供进行工程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

(3)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制,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提供研究课题。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具体操作方法可为:一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发布指导性资助课题;二是通过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三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向学校申报申请课题。

(4)根据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所谓课程设计就是规划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及知识背后的内容,并精细地选择知识载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是实践实验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实践实验则是利用智慧的大脑锻炼一双可开创新世界、灵巧的手。实践教学要体现与理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5)学位论文、学位标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的实际问题,具有应用性价值,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跟着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

3.校企密切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机制

为贯彻落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合作单位的支撑。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能否形成有效地“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又一关键。

(1)紧密围绕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围绕人才需求、培养输送、利益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在获得人才、获得政策等方面得到满足和激励。

(2)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应用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应用性研究课题,“量身定做”培养,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

(3)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让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单位的责任感。

(4)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引进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行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培养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就电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及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略。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是一门学问,需要在研究具体类型的专门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设计和实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实际,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才能保障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国家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

[4]李廉.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5]刘化君.网络安全技术[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高林.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刘化君

上一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积极意义论文下一篇:女性市场终端销售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