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2024-04-11

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共7篇)

篇1: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15-0090-02

农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其以大田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1]。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提现高校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北京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认知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需要连续开设,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农学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以观摩为主,组织学生参观作物标本园和试验实习基地,了解多种作物形态,观察作物结构,了解园区内多种种植模式,参观多种灌溉设施,在试验基地中观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形态差异,不同试验处理对作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等;参观现代化农场,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了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参观现代化温室种植基地、对全天候种植果蔬和反季节农作物、有机温室种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农业概况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树立专业的思想。2.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期春季开始到第三学期结束,对学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安排作物播种、形态学观察、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等实践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掌握播种技术、认识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科学趣味性,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高产田竞赛和科学探索实践,安排学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1)在高产田竞赛中,每组学生播种相同面积的土地,以生产田产量、田间记录表内容的详尽、生产总结等衡量学生的成绩。通过种植生产田,让学生初步掌握田间主要作物种植基本环节,发挥学生积极性,每组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从作物播前的`准备到后期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时间,全程让学生自己管理,要求学生有田间记录本,使学生初步掌握田间生产记录项目[4]。此实践活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质组。(2)在科学探索实践中,科学探索实践的试验方案由老师设计,教师注意把握处理方式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观察差异。学生对同一种作物进行不同的播种期、种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调节剂的实践,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3.能力训练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开始与导师合作进行专业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导师联系开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运用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般课程教学中,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作试验如高产田竞赛和科研探索实践,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授课已经不能保证整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按照实验模块,分层次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团队[5]。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由基础指导教师、试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基础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基本理论授课内容,由青年教师承担。试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田间实践部分,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展作物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中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应用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实践部分内容,使教学、科研和实践共同发展。实验员配合教师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种子、劳作工具、田间试验耗材等,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6]。教师团队中,中青教师结合,青年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可协助试验指导教师,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为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

五、结束语

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京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校农学类专业的改革促使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因此,农学系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重新定位,课程体系重新规划,课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大一开始,到大三结束,贯穿整个基础课的学期,与专业课对接,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改革,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峙英,李存东,李雁鸣,陶佩君,陈景堂.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6(2):30-35.

[2]王芳.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途径[J].实验室科学,,14(1):1-3.

[3]陈洪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3):48-50.

[4]齐绍斌,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4):55-57.

[5]袁颖.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4):112-113.

[6]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陈振武,李建东.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6-68.

篇2: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摘要:商贸类专业已经肩负起培养融商务技能、跨文化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章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商贸类课程;学生主体;双语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商贸类课程成为当前发展变化最快的学习领域之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培养符合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商贸管理人才,推进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三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一、以翻译原版教材为抓手,积累优秀教学资源。

师资和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是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商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体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这对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翻译国外MBA经典教材,有机地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

教师参与翻译出版国外教材与单纯阅读原版教材在效果上有本质的差别。教师阅读原版教材,是基于自己思维去理解教材内容。教师翻译教材则要求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用读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化诠释原版教材的精华。教师通过翻译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提高了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深刻把握了原版教材的全部内容,并形成了对国外教材本土化改造的思路。

目前,双语教学可以选择的原版教材都来自先进管理思想比较集中的欧美国家,他们所处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等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也蕴涵着作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认识。直接将原版教材作为学生双语教材并不合适。对此,我们组织教师改编双语校本教材,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教学以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但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特色方面保持了原版教材的风貌。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技能型课程,可讲授的内容很多,如果一个技能接一个技能讲,很难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我们按照“原理―实践―技巧”框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原理部分简单介绍商务谈判的目标、分析各种谈判情境、了解谈判对手的需求和兴趣、如何合理组织谈判内容等;在实践和技巧部分,主要列举能够反映商务谈判中具有代表性问题的经典案例来讲解,并以企业谈判实践为立足点,通过大量案例解释商务谈判的内在复杂性,挖掘知识本身的深刻内涵,使教材中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既有分立又有融合,最终形成兼顾外国文化和本土国情,指导学生能按照企业真实工作要求开展学习的校本双语教材。

编写双语项目化教材,不仅有效解决了双语教材问题,而且为克服双语授课实践中出现的“词汇讲解过多、专业训练过少”等弊端做了准备,为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工学结合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一些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空白、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状况下,双语课教师通过大量专业词汇讲解、语法解释、段落分析,向学生灌输英文版的专业理论知识。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负担过重,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欧美国家很早就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即成功的学习应该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内容的适用性。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们并不是从他人传达的事实中来获取知识,也不是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得,知识是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也就是要通过“做”来学习。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改革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尝试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要起到强化学生外语应用水平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作用,双语课程就不能依赖于教师过多的讲授,而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双语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再局限为提问和回答,而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工作项目,摸索要如何行动,该学习什么。以商务谈判为例,教师通过若干个案例,启发学生能够策略性构建谈判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跨国商务谈判情境,分组设计谈判预案。最后,对学生提交预案的可行性、复杂度等给予评价。授课全过程采用英语沟通,情境任务书和学生预案(作业)也都是英文。对学生提交作品不要求长篇大论,但求专业术语准确、全面。教师不再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讲解谈判策略,仅引导学生对谈判策略重要性的重视,然后指导各小组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双语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思想,通过项目化教学,既实现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行动中掌握专业能力,领会跨文化差异。

三、采用多样化双语教学手段。

板书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使双语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忙于英文笔记,遏制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发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克服双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举措,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重要支撑。

1、多媒体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配上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通过视觉审美减缓学习紧张感。为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建议制作全英文课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防止文字堆积。

2、网络课堂是学生课外开展双语学习的重要补充。

可以将电子教案、授课计划、案例库、文献库、习题、中英文专业术语对照表等资源上网,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任务,有计划开展自学。开发以客观题为主的网络题库,便于学生自我检测知识点掌握情况。要重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尤其近年来许多国外一流大学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布了大量公开课视频,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线收看欧美商学院教授的教学录像,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体验一流的高等教育。虚拟商贸是双语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实训室,通过借助英文版的商贸专业软件开展虚拟教学。例如,利用营销模拟教学软件、外贸模拟软件等,依托全英文界面,要求学生选择扮演不同商务角色,利用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在互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双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以立体化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根据需要随时调用。课内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使双语教学从专业英语讲读彻底转变为跨文化环境下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设计多元化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某种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敢于迎接挑战态度。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商贸类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应的,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围绕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展开,而应该侧重于预期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规范的职业态度。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工作能力的养成,尤其是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获得,逐步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评价形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团队的设计方案、小组汇报等;终结性考核包括综合模拟、课程论文、网络或卷面考试等。

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我们设计的课程评价依次是“完整的行动方案――具体的行动步骤――依托的商务原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而设计,要求学生制作英文PPT汇报国际商务谈判方案,再分组开展模拟谈判对抗。在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的前提下,力求能通过简明扼要的事实证据直接表达己方观点。第二层是围绕专业行动理论展开,通过问答或卷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商务谈判工作步骤的掌握。第三层是考查学生对面广量大的专业知识点记忆情况,可以采用网络或卷面考试。第一层比重最大,至少在50%以上,考核方式为活动过程。第二层对工作步骤的描述能力,比重应不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突破书本上的模式,尝试对工作流程的创新和改进。第三层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性考核,比重在20%以下。如果完全忽视理论修养,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精神,但试卷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还是相差甚远的。

双语教学既然是为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各种考核方式就应该都以英语为主。对于应用型商贸人才的培养,特别忌讳死记硬背,不苛求学生长篇累牍或演讲,淡化对理论性很强的原理的考核,但一定要能开展工作,并简单说出工作步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欧美外籍教师或企业中有涉外管理经验的专家,由他们出演对抗性角色,共同参与学生综合项目的评价。

五、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思考。

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中,各类企业都对商贸类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着突出且较高的需求,针对商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但要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必须以学生能否有效完成专业课程所对应岗位活动任务为考量。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改革道路上,要不断完善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还要提高教师现场工作能力。同时,邀请外教或企业管理专家,以各种形成参与课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给以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将优秀的双语教学能力转换为学生合格的岗位活动能力。

3、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商贸类专业有着多种国际竞赛,如国际市场营销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篇3: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学风建设,民航特色,飞行技术,实践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1)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 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 (2) (3) 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 (4) (5)

飞行技术专业是为中国民航事业培育具备民用航空飞行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优良的学风营造, 能够使飞行学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生活态度, 是飞行学员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优良的学风能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保证和促进飞行学员不断提高学习效能和综合能力, 降低飞行学员的淘汰率, 进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平台化学风体系的构建

飞行技术专业学风建设把握学员从入学、军训到毕业, 飞行理论学习到飞行训练, 从入党推优到党员发展培养三个学员成长的全过程;依托党团活动平台、教学和管理互动平台、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平台、校企、校家互动平台这四大平台的优势资源, 将学风建设分解为教风、学风、考风三个基本层次, 以及班风、宿舍风、课堂风三个实体单位。把优秀学风建设落实到学员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民用航空事业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飞行技术精湛、飞行作风优良, 具备民用航空飞行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平台化学风体系的实践

2.1 利用党团活动平台, 把握学风建设方向

依托党团活动平台, 从入党推优到党员发展培养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全体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内外兼修, 不断磨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把学生党、团支部和班集体、寝室、课堂三个实体单位, 塑造为学生的学习型组织和“政治思想书屋”, 以此来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飞行学员。

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要求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党的发展对象成为学风建设带头人, 充分利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 发展对象的榜样和激励作用, 将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党支部每年的重点工作, 同时针对飞行学员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班级内、宿舍中培育“政治思想书屋”, 把握学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方向。

将学风建设的内容纳入党课培训课程, 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从进入党校学习端正学风, 争当优良学风带头人;党小组活动也把学风建设列为重点, 党小组深入课堂、深入寝室, 开展学习型组织相关活动, 把握学风建设中学习的方向。

与此同时, 利用“党建带团建”的优势资源, 鼓励班级、宿舍、课堂等单位围绕学风建设这一重点, 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各项活动, 如宿舍文化创意大赛、班集体导向机制周评比、民航安全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赛、雏鹰大讲堂、雏鹰月报等, 把握学风建设的活动方向。

2.2 依托教学与管理互动平台, 建立学风监督评估体系

依托教学与管理互动平台, 从入学、军训到毕业, 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相互结合, 力争学生的淘汰率不断降低, 学习质量、课程过关率不断提高, 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使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 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学风、教风监督评估体系, 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机制, 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努力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实践中, 加强学生管理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和联系, 建立健全教学课堂质量日常反馈制度, 结合教学检查, 严格上课出勤、课堂秩序、晚自习质量和效果, 建立学生管理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网上互动平台,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并依据飞行技术专业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奖惩激励。

同时, 将学风建设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在低年级飞行学员中组织早自习、早晨读,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集体导向机制和制度, 配套建立仪容风貌纠察队对集体导向机制和制度进行监督, 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在集体导向机制和制度下, 将学风建设与宿舍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建设相关寝室管理制度, 将宿舍文化建设列为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 把建立宿舍内良好的学习风气作为创建学院、学校文明宿舍的重要内容,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建设中还积极探索学风、教风监督评估体系, 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机制, 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努力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3 依托学业困难生帮扶平台, 促进学风的整体提高

依托学业困难生帮扶平台, 教育和帮助学业困难生树立起自觉学习、诚信学习的观念, 提高学生的学分绩点和平均成绩, 逐步降低直至基本消灭考试作弊, 课堂早退和旷课现象, 以困难生帮扶计划为点, 以点带面, 通过学生骨干培养、争先创优活动载体, 促进学风的整体提高。

具体实践中, 笔者尝试在特点群体中开展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试点, 在每个班级里抽调上一年度年成绩排名优异的同学, 组建了“互帮互助”小队, 分别有针对性地帮助本班级学业有困难的同学, 最终在学期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估中作为考核评估标准;同时, 严抓考场纪律, 以考风促学风, 形成“诚信考试”教育制度, 考试违纪公示制度等, 以期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

在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试点展开后, 笔者组织学生党员、团委骨干、学生会骨干及班级学生骨干召开“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动员大会, 组织学风建设活动, 并以“争优秀, 创十佳”为载体, 在“优秀大学学生”中, 提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主题活动, 以点带面, 面面铺开。

2.4 依托校企、校家互动平台, 构建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学风

依托校企、校家平台, 从飞行理论学习到飞行训练, 校家互动, 共同监管学生、共同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校企互动使得企业能够参与学生培养过程, 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 校企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 构建全过程 (从入学到毕业, 实践教育不断线) 、四层次 (基础层、专业认知层、综合应用层、技能训练层) 、六模块 (军训、课内实验、仿真实践、飞行训练、毕业设计、岗位实践) 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育飞行技术精湛、飞行作风优良的飞行学员。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增强沟通, 建立校家互动学风激励机制, 对学员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通过邮寄方式,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飞行技术专业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每学期致家长一封信, 及时通报专业动态, 形势分析, 面临的考验与挑战等, 积极校家互动, 让家长们全面掌握学生的在校动态, 这对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校企互动, 与国航、东航等24个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其中与10多个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厦门航空公司合作开展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 (MPL) 训练工作, 对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 质量不断增强, 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从而构建全过程、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育飞行技术精湛、飞行作风优良的飞行学员。

3 平台化学风建设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飞行技术专业平台化学风建设体系的实践, 需要评估和反馈机制, 否则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道路缺乏监管, 学风建设的效果难以保证, 因此笔者根据平台化学风建设体系的构建成果, 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化学风建设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 保障学风建设体系的良好运行。

3.1 党团活动平台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将党的发展对象的学风建设效果直接作为党员发展选拔的重要依据, 将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与学生党员的年度评估挂钩, 将其作为学生党员年度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优秀班级, 优秀团支部的选拔, 也将学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团支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需将学风建设作为参考标准。

3.2 教学与管理互动平台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建立教、管日常沟通机制。要求专业课教师认真进行课堂组织, 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上课质量;建立飞行技术专业管理人员课堂听课制度, 学生座谈会制度, 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巡考制度, 及时总结教学检查结果, 并通过“教学观摩月”主题活动, 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监测, 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3.3 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效果平台的评估与反馈

建立详细的学业困难生帮扶的效果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原则, 形成“诚信考试”教育制度, 考试违纪公示制度, 同时以“争优秀, 创十佳”活动载体促进帮扶计划由点向面展开, 保证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的效果, 促进学风建设发展。

3.4 校企、校家联合平台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设立年度专项教学调查研究项目, 通过监测学成飞行学员的返还率和航空公司反馈的学习质量两个措施, 对年度学风进行比较与评价, 对于有利于学风建设的管理制度, 给予评价与反馈总结, 将其系统的建设, 成为具有学院特色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 同时跟踪学员培训的各个步骤, 监测不同阶段飞行学员的淘汰率, 找出学员淘汰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风建设应常抓不懈, 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的特点科学开展。笔者通过飞行技术专业学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意在通过抓住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尝试建立适合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 以期为民航特色专业学风建设提供方案支撑。

注释

11 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22 梅荣.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学风建设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3 王力.高校学风建设及其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8.

44 李永干, 许玉莲.普通高校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 :91-93.

篇4: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摘 要:本文在深入分析航空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和民航企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航空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及航空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与实践。

关键词:航空类人才培养 专业特色 教学改革

作为当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新兴专业,航空类专业发展极为迅速。据了解,当前我国航空服务类专业开设院校已超百所,每年培育各类航空服务人才上万人。如今,我国各大航空公司对航空类人才的需求都在逐年攀升。想要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人才,就必须要结合行业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专业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民航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航空运输作为外出交通运输方式,我国航空运输业迎来了市场发展的“黄金期”。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航空运输每年保持约14%的增长速度,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左右,游客运输量直逼8亿人次,航运总周转量超1400亿吨公里,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用机场规划布局总数将达到244 个,机队年增长达到180架。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从事民航商务、安检的专业人才需求将达20万~30万人;从事港航运输、物流等相关岗位的物流人才将多达50万左右,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蜕变。

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年均增长19%”的发展目标。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2010—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机队规模总数将达到1万架,增速约30%。据了解,美国现有约59.7万名通用航空飞行员,而我国在册通用航空飞行员数量不足4000人,预计未来10年我国对通用航空飞行员的需求量将超过15000人,中国有望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飞机拥有国,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要人才 48 万。

以重庆航空人才需求情况为例,“十二五”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局已明确将重庆机场定位于国家大型复合型枢纽机场。重庆机场将投资320亿元以上,完成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扩建工程,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可达7000万人次。由此带来航空服务、管理及相关岗位的专业人员需求剧增,缺口很大。尤其是重庆作为国内首批通用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正以两江新区为主体,力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航空服务专业类人才培养需求巨大,航空服务专业的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这些都为重庆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民航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与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民航企业人才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从人才类型结构上来看,航线分析、机务、空管等技术性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综合保障、行政管理等部门人员则相对过剩;从人才层次结构上来看,高级管理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奇缺,尤其是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加之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培养渠道窄、人员淘汰率高等特点,“十三五”期间,民航企业面临高技能人才数量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培养速度与民航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航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上着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与市场接轨的航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民航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

根据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概念,民航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理解为:具有现代民航生产一线从业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相关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与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民航运输的某些关键技术和独特技能,能熟练操作、使用和维护民航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相关设备设施,持有某种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能独立解决生产一线技术、管理、服务难题,具备强烈安全意识、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水平,有较强继续学习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

对于某一具体岗位来说,上述能力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和独特技能则根据岗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如飞行岗位,必须达到中国民航通用航空飞机驾驶执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机务维修岗位必须具有飞机机体和发动机基本维护维修技能;空乘岗位必须具备航空公司空中乘务技能;民航运输岗位必须具备民航运输企业运输生产一线的管理、销售、服务操作技能。

四、航空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

近年来,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根据国际航空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航空服务类专业特色,加大了航空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用技能

学院牢固树立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驱动的人才培养观,针对当前航空类专业存在的课程基础设计薄弱、课程整合力度不足、课程设计与工作实践结合力度不足三大人才培养问题,根据航空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及人才培养规格,引进发达国家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对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了三次修改。采取行业专家指导修改培养方案,整合专业基础课程,精选专业理论课程,增加综合实训课程、强化核心技能课程,打造行业需求的课程平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第一,在航空类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面向整个民航职业领域,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划分职业能力,将工作岗位、职业标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培养方向等进行合理规划,并转化为课程目标,以实用性代替理论性。

第二,推行积极引进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将课程学习与行业证书考试内容相结合,从而使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进行有效结合,避免知识与技能的脱轨。

第三,建立顶岗实习经历证教学管理制度,既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同时相应设计学生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并在学习期满后取得相关实习单位签发的实习证明文件,在学生毕业前实现课程学习与工作就业的自然中转,让学生在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前能够大体了解未来工作性质及工作方向。

2.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三能型”师资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根据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高职教师的要求将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所谓“三能型”教师指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要提高动手能力,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近年来,学院根据实际,采取“三大举措”: 补充师资队伍总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素质师资队伍与水平。具体有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仅2015年学院就引进了专业教师35名,其中航空类专业教师13名。在人才引进中,学院特别注重专家型人才、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引进。引进的4名教授中, 2名教授为航空服务类专家,1名教授为民航运输管理类专家,1名教授为汽车维修与汽车电子技术类专家。

第二,加大“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选送一大批职业基础技能课、核心技能课的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专业教师到航空公司一线岗位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经验的积累。

第三,积极创设新型教学方法。学院可以针对航空服务类专业的教师群体展开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情景教学评比活动等,且评比结果优良的教师予以物质奖励及精神嘉奖,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学院还要针对现代化航空服务内容及服务方法开展示范公开课或优质公开课观摩、专家座谈会、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会等,以提高本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第四,尝试推行“师徒制”。一方面,学院一些具有民航服务经验的兼职老师的实战能力较强。对此,专业老师要虚心求教,通过课堂观摩、业余时间交流沟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尽快熟悉所教课程的岗位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到航空公司一线岗位培训。在企业培训时,教师既是学徒,又是师傅。学徒是向一线高技能师傅取经,师傅是回校后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第五,邀请国际航协、聘请航空企业一线骨干到学院兼职任教,并努力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同时鼓励他们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3.整合课程结构,突出能力本位

针对航空公司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航空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应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学院在设置航空服务类专业课程结构时,创新教学模式,加大了职业规划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的比重,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第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养成”,在航空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职业综合素养课程和航空类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比例。学院根据航空服务类专业共性,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礼仪化妆和民航概论等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航空类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更使学生具备从事民航高端服务的综合素养。

第二,加强实践课程的开设。由于航空服务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学院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将实践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并使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各专业实践类课时必须提高至50%以上,部分专业达60%。除集中实习外,还开展了课内实践教学、见习实习、周末实践、暑期实践、行业企业短期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增大选修课程开设力度。学院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航空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了舞蹈、声乐、器乐、文艺修养、健美操、咏春拳、防身术等选修课程,多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四,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航空业务能力的培养。航空服务业务能力培养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旅客纠纷处置能力、特殊旅客服务能力、紧急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多个方向。对此,学院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师生互动、情景教学、学生团队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未来工作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掌握相应的解决技能。

4.实现“双语”教学,革新教学方法

学院根据航空类专业特点,革新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教师传统授课方法,以互动教学法为主导,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团队作业、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为辅助,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生动性和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针对航空专业人才对语言要求较高而高职学生语言基础普遍较弱的问题,学院强化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和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口语训练。学院采取英语情景教学、外语分层小班教学,并计划选聘外航空乘任教,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并增设固定的“英语角”,开设 “韩语沙龙”,使其作为学生学习、训练外语尤其是外语口语的场所,有效提高了航空类尤其是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语言水平,受到了学生和航空公司的广泛好评。

5.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的融合对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有重要意义。学院积极推进集团倡导的“军事化标准化管理、强化社交能力培养、以日式礼仪训练为主,强化理财能力锻炼,全员完善的就业服务”的民航职业教育四大特色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不仅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岗位技能,同时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下,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

(1)对学生实施军事化管理。2012年3月,学院成立了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为组长的军事化管理工作小组,下设军事化管理办公室,由部队退役团级干部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出台了“蓝天管理”制度,制定了军事化管理实施方案,对课程设置,师资选配,住宿条件,生活设施,服装样式等具体工作,作了详细的部署和要求。实施这一管理模式以来,学生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体质明显增强,团队精神和纪律意识明显增强,班风、学风越来越好。每天,身着航空公司空勤、地勤统一制服的准空姐、空少成为学院一道靚丽的风景,以正能量对校风、学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大礼仪培训力度。学院在礼仪教学过程中融入实景操作技巧,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投诉性危机处理的服务礼仪。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旅客和客舱服务人员,模拟“旅客投诉服务人员服务能力不行”“旅客素质不高大骂乘务员”等多个场景,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并协助他们完善此类场景下的服务礼仪,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升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学院还可以开展“知情达礼”走入校园的礼仪培训活动,即学院与航空公司合作,让在职空姐们以及专业的礼仪讲师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开展生动、实际的礼仪培训专题讲座。在培训过程中,讲师们可以通过互动形式帮助学生塑造基本的形体形象,包括矫正学生们站立、行走、坐姿等日常礼仪姿势,发型、服装搭配方式等。

(3)加强航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完善与航空专业特色匹配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打造“高效、快捷、高雅”的航空校园文化与学院精神。第二,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航空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航空文化艺术节”突出航空校园文化特色;举行“清明祭祖”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我爱蓝天”航空素质拓展训练等。第三,以“以人为本、航空为涵”为主题,开展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可以要求航空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传授现代化、前沿性的航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暑期活动,让航空专业学生深入本行业一线,在实践和实习中切实增强航空事业光荣感。第四,积极加强航空文化系列活动的举办,例如航空精神主题演讲、航空知识展、航空摄影展、航空征文赛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共筑“航空梦”,深化师生对航空事业的追求。

五、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航空类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学院航空服务类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办学经验,但在专业品牌建设上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合理组织,精心设计,不断完善,将学院航空类专业品牌建设纳入科学、有序、健康的轨道,从而推动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为航空业和区域经济培养更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善同.“十二五”时期至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2]钟山.影响中国民航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5(1).

[3]丁永玲.航空服务业专业特色建设与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5]李芳良.高职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和优化组合运用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篇5:高职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是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课程类型,承载着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重任,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途径。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恰当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刻不容缓。建立易比较、可检查、便评价的标准体系,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导向性和控管性。本文对高职含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1高职含实践类课程

目前,高职含实践类课程一般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此类课程将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可执行的技能训练项目,而项目内容则由该职业领域中的生产、技术、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成,相关工作内容与国家或行业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含实践类课程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重点,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该类课程的实施过程大致如下:任务布置→资讯(知识准备)→计划→实施→评价与反馈。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提供学生足够的知识准备,学生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分配小组成员任务及合作方式,并组织实施,通过小组间的成果对比找出差异,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深化学习内容。含实践类课程将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充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注重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2课程标准评价

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纲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相关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规范、科学。其重点考核指标可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2.1编制规范性

编制规范性重点考查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时、编制内容及版式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课程标准文字内容是否言简意赅、用词是否严谨规范;是否建立在对本行业领域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2.2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和作用是否确定;课程授课对象是否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是否明确;在专业领域中承前启后的关系是否明确。

2.3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是否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该课程的定义;是否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目标的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所授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2.4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符合最新行业发展需求;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项目任务是否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项目任务设置是否典型;项目任务间是否有递进关系,教学内容是否符合高职学生普遍认知规律;内容选取和设置是否考虑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

2.5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采用了多种多媒体手段以增强课程感染力;是否制定了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或课堂组织形式。

2.6教材选用

是否有建议选用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自主编写的专用教材;是否提供典型的参考书籍和资料;是否提供课程专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建议选用的教材是否符合高职学生需求。

2.7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是否形成考核体系;考核内容是否囊括了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考核内容是否囊括了过程性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分值比例是否得当;具体考核指标及评分体系的制定是否有详细细则且便于实行;考核评价的主体是否多元。

3课程教学资源评价

课程的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以及课后自主学习来说都至关重要,课程使用的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工作任务书等,以及状态良好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等,是实践类课程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在新的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热爱随时随地的学习模式,课程资源网络化,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更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课程教学资源的评价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教材与指导书

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否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化教材;是否有专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书或工作任务书。

3.2课程资源库

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网站或课程微信平台等形式的课程网络电子资源库;电子资源库的资料检索与查阅是否方便快捷;电子资源库是否包括了教材电子版、教案、PPT、学习笔记、练习题、试卷等学习环节;课程电子资源库是否支持上传、下载和师生互动。

3.3课程实验实训设备

授课所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完好充足;实验实训设备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否搭建了仿真或真正的职业成长环境。

4课堂教学评价

相比传统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咨询和指导者,从学习单元的按部就班到学习方案或项目的策划导演。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点,更是教学成果的形成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4.1教学规范

教师的仪表仪态是否端庄;课堂纪律是否严明;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是否衔接得当。

4.2教学准备

授课计划、教案、备课笔记及授课PPT等教学资料是否备齐;教学资料是否与课程标准相配套,授课计划手续是否齐全;教案、备课笔记、授课PPT等是否具有学校要求的提前准备量;开课前教师是否将上课需要的教具、仪器、设备或教学软件准备并调试好;教师是否将上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4.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多变;是否积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积极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教。

4.4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是否按照课程总体教学目标以及项目目标要求,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应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否有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突破。

4.5巡查与指导

实践教学以项目化教学为主,教师是否有效控制课堂秩序;是否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采用了针对性的指导;是否有耐心陪伴学生工作,并分析解决问题;是否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

4.6成果点评与总结

项目或工作任务结束后是否形成了可以展示的工作成果;是否邀请学生、课程组老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成果点评;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等评价主体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学习总结是否对所学单元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升华;是否布置了练习和预习作业。

4.7课后整理

课堂结束后,授课地点的卫生是否及时清扫;授课地点的设备状态是否归位,水电是否关闭;教师的课后体会是否及时记录;课后作业的批改问题是否记录。

5小结

篇6: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教学模式 实践类课程

论文摘要深化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培养的重心。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三结合”教学模式,并且对该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证性的借鉴。

1引言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多数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多种规格人才类型并存”的现实状况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需要提高其处理教育系统工程所必需具备的实践能力。教育技术的内涵能否与时俱进,人才培养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讨,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应首当其冲。

综合己经发表的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经过调查分析,目前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实验基本上采用个人实验为主的方法;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教育技术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实践应用类课程“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配合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2“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简介

教育技术本质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技术类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实践提供技术支撑。这部分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传播与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多媒体素材制作能力、网站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多媒体素材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校园网构建技术、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ASP)、XML及应用等。

2.2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比较陈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传统实践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教师讲解为主,并且实验方式简单、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这并未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真正作用,这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不符,这种教学模式己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据此,笔者提出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原来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上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方法: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以演示实例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技能类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类课程应以实践技能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自己通过阅读来学习,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学重点应放在技能性知识的讲解上。因此,笔者采用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选择几个典型实例进行精讲的同时将操作演示同步进行,在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可能进入的操作误区教师重点加以强调,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例演习的情景当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技术带来的.震撼,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实际操作中由浅入深地逐渐理解教学内容的应用过程,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2)实验方式: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是实践应用类课程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手段。传统实验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实验为主来独立完成相关实验,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在完成实验时,对于一些较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他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并且压力很大,遇到问题很难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复杂、难度较大的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实验任务,在精神上也大大减轻学生的实验压力,并且通过小组协作实验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较简单的实验,则可以采用个人实验的方式来独立设计并操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验方式的选择上,笔者采用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即:对于较简单、学生可独立完成的实验采取个人实验的方式,而对于相对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方式。

3)考试方法:实验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考试是对实践应用类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而实验考试为实践应用类课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是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笔试为主的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核。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应以实验考核为主,教师应在学生的作品中挖掘其创新点。为此,笔者采用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实验考试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上机完成相关实验作品,并提交教师邮箱;而答辩考试可以作为实践类课程考核的补充,要求学生对其作品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遇到的难点及作品的创新点进行简要说明,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提问,然后由学生进行现场答辩,教师根据其作品的设计思想、难易程度、作品创新点及答辩表现现场点评,综合打分。通过答辩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实现经验共享。笔者采用实验考试

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注重考核学生设计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

3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3.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评价较高

该教学模式是否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在“三结合”教学模式实施一年后,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对“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态度的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对该教学模式非常赞成,4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较赞成,28%的学生认为一般,5%的学生表示不赞成,2%的学生表示很不赞成。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该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课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在“三结合”教学模式开展一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进行深入观察,在课堂上表现为很多学生能够被教师的精彩讲解配以实例演示所吸引,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开展小组实验,合作积极;对于考试,学生能够按时提交电子作品,并进行精彩的答辩。在访谈中,有学生这样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并且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对于实践操作性的知识不再恐惧,而是非常喜欢。”

3.2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

篇7: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1)不知如何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缺乏指导。

2)受到硬件、软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3)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通过针对密码学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密码学课程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纯理论教学,或者少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数持有异议。

分析其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主要是课堂教学讲授,以多媒体演示或者板书为主。而密码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对其内容真正理解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才行,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这一点,因此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2)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在密码学课程的`安排上,有实践课程的安排,也注意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配,但是对实践课程的实验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比如对密码算法的选择不合理,除了某些经典算法外,不能适时的安排一些新型的密码算法,内容上无法与时俱进。

上一篇:山科大采矿专业课下一篇:雀塘镇2018年度安全监管执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