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对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影响的原因,探讨了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促进成果转化的路径,并就合理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论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篇1: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析

摘  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顺应了当前绿色生态有机农作物的发展趋势,对于农作物种植户来说是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标志,可以说该技术的推广与全面落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农作物领域升級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质量安全

引言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指的是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前提下采取物理防治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农药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实现了环境和谐、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农户通过科学的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促使农作物质量的提升,间接的为人们的体质健康奠定了一个良好条件。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对农产品影响,随后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策略。

一、常见绿色防控技术及其对农产品的影响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控技术在绿色防控技术中是一项较为主要的部分,首先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声、光、电等物理方式,其次从农作物病虫害的宿主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的宿主都是昆虫,所以物理防治技术中的声、光、电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阻隔病虫害发展面积的延伸。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法有紫外线灯诱杀法、色板诱杀法、幼虫笼和人工捕捉法。这种捕捉方式的时效长、见效快且无污染,十分适合培养有机和无公害农作物时使用。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指农户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防治的方法主要为人工释放,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为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防治玉米螟和叶蛾科幼虫的阶段,农户可在相应的农作物种植病虫害发生区域释放寄生蜂类,如:赤眼蜂、细腰小蜂等,寄生蜂类的繁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极强在玉米螟和叶蛾科幼虫的生长发育阶段,一旦幼虫被寄生蜂类寄生后,那么末龄虫将会停止进食停止生长,寄生蜂类则会吸取末龄虫身体中的营养物质实现自身的生长。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的实施中为了满足绿色防治技术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农户在病虫害防控的过程中应用大量、高浓度、高毒性的农药,农户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通过诱杀的方式吸进害虫食用毒饵料,以实现虫害防控的目的。该技术结合了化学技术与害虫的生理特性,实际的虫害防治过程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应用十字花科植物收集蚜虫卵,农户可在蚜虫的繁殖季节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将表面含有化学药剂的十字花科植物均匀防治在农作物种植区域,蚜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即便后期十字花科植物上的药效减半,但是蚜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也能够达到田间蚜虫病害防控的目的。最后农户可将这些植物集中烧毁,便可在一段时间内大幅降低蚜虫的数量。也可以利用性诱杀剂来对害虫雄虫进行集中捕杀,以达到降低害虫繁殖率的目的。

二、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措施分析

1、提升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相应的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院应将农户认知程度的提升作为首要的环节,促使农户认识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意义和重要作用,让农户能够明确绿色防控技术不是完全的不适用农药,而是结合虫害的生理特性,以饵料诱杀、天敌等多个方式进行虫害防治,绿色防控技术下的农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的标准,农产品的售卖价格和质量都有所提升,而从农户的角度上看,农户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还满足了当前农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模式方向的转型,继而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型环保农业的必经之路。

2、完善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体系

为了实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范围的不断提升,各个省市区域的政府应严禁高危农药高毒性农药的应用,大力倡导杀虫剂与绿色农药的使用,同时在各个村镇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点进行试验田建设,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为村镇农户进行授课讲解,在试验点配置相应的技术人员为农户进行技术演示与技术讲解,可更新合作社的设备应用多媒体媒介为农户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并利用群众自愿将优秀的群众转化为优质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人员,顺应政策制定配套的推广体系,与农科高校和农业科技院建立长效机制的合作关系,在乡镇开展专项培训。

3、提升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性

虽然目前我国的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绿色防控技术实际的作用并未得到全面发挥,总体来看绿色防控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开发各种抗病抗虫的植物,基于无害农药这一绿色环保理念开展低毒、人畜无害农药的研发。在绿色防控技术中推广与落实两个环节都是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性的基础,所以相应的农业科技院应针对农作物常见虫害,研究其生理特性和解剖学特性,不断的摸索新式的生态建设方式,巧妙的利用各种套种、天敌灭杀和诱导的方式,力求将害虫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认为制造微型生物圈,以虫治虫、以菌治菌。农药的合理使用属于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向绿色防控技术的过度环节,目前我国的绿色农业并不能够组织大规模的虫害集中爆发,所以在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性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农药方面的研究以及农药用量、用药策略、农药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技术在环境和谐、生态友好的发展趋势下,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为了实现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性的提升,国内各个省市区域的农业科技院还需做出针对性的努力和研究,微型生物圈的建设、绿色农药的使用、饵料诱杀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助推了地区农业领域向新型绿色农业的方向转型,同时也解决了病虫害抗药性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车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初探[J].科技风,2019(32):214.

[2]  段晓敏,赵书文,常鹏.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成效[J].植物医生,2019,32(05):76-78.

[3]  宁艳民,贺彦彬.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J].现代园艺,2019(20):60-61.

[4]  杨振勇.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析[J].种子科技,2019,37(04):107-108.

作者:张肖林

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篇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对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影响的原因,探讨了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促进成果转化的路径,并就合理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A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factor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科学技术在多部门、多环节和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实现其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过程[1-2]。据农业部2008年统计[3],我国每年有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且大多数科技成果还停留在样品阶段,与发达国家70%~80%的转化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4]。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大有发展空间[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存在于科技成果的产生和科技成果推广的各个环节,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笔者就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1.1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有些科技成果本身存在许多缺陷,有的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与当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得推广者的积极性不高,应用者缺乏动力,导致这样的成果大量积压。实践中,真正好的成果是容易被转化的,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民是乐于接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单纯追求“高、大、上”,应多发明一些“傻瓜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要“接地气”,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要与当前农民的知识水平协调一致。有些科研项目自立项起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没有把握住正确的科研方向,就不可能产生有利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要从源头上防范产生科技成果的不实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立项评审机制,在项目论证过程中,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农民的呼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表面形式,杜绝人情和领导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对申请的课题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严防课题立项过程中产生的腐败问题,多采用互不见面的匿名异地网评等客观的评审形式,并通过对网评专家的评审结果与最终总体评价结果是否一致,对评审专家进行评价,形成对评审专家的制约机制,促使其提高对评审工作的重视程度,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为多出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课题立项时起就要奠定基础。仅靠关系要项目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很难创造出有价值的农业科研成果。

1.2农业科研工作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脱节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是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发明农业新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等工作,科研单位对成果推广的意识一般比较淡薄,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推广部门主要从事科技成果的推广,以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对成果的内涵和技术关键的理解并没有科研单位清楚详细,不利于科技成果推广的效益最大化。科研单位以科研为主,推广单位以推广为主,虽然有时存在一些交叉,仍然表现出各自独立各行其事的特点,存在着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脱节的问题,二者需要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科研工作者要有为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意识,推广工作者要及时反馈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向科研单位提出需求,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两者的共同目标。科研工作要有的放矢,在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之前就要确定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该对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明确科研成果拥有者、开发推广部门对科技成果的处置办法,做到责、

权、利有章可依,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科研和推广部门要形成有机结合,做到科研为推广服务,推广为科研立项提供依据,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形成多出好成果、使農业科技成果尽快形成生产力的良好机制。

1.3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问题

要从战略高度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上看待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问题,充分认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视,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从思想上达到统一,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为国家、集体和农业生产者带来了效益,理应得到尊重,获得应有的利益。如果在认知上出现差错,会导致在决策上的失误,思想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链条上就不会达到协调一致,必定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不利影响。

1.4农业科技政策的导向问题

政策的导向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科研和推广部门一般都是国家的事业单位,而非自负盈亏的企业,政策导向的变化对成果轉化会产生巨大影响,对每个科研人员和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农业科研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特别是基层的农业科研单位,更应将促进农业生产的应用技术作为科研立项的主要目标,若仅以发表论文的多少和刊登论文刊物的级别高低作为评价科研工作的指标,其必然对于那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造成不利的影响,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追求所谓的“高、精、尖”,却未必能解决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其成果必将不利于转化。

1.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的影响

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杜绝推广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使有限的资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产生最大效益是科研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在资金利用上可以采取无息贷款的方式,在推广获益后进行本金返还机制,可以有效打击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的不正之风,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到确实有推广应用前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中来,使伪成果无人推广。对于社会效益巨大,但近期难于获得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可以由国家出资开展推广应用,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做到规模适度,资金利用高效,不能导致浪费。

1.6分配机制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

分配机制对许多工作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科技成果持有人和科技成果推广人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对于能否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直接影响,它影响到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和成果拥有者与成果推广人之间相互配合的积极程度问题。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做到责、权、利明确,在实施奖惩时做到客观公正。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单位与科技人员的分配比例,将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作为课题完成情况的一项评价指标,对于促进农业科研人员重视成果的实用性产生影响。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的收益和分配比例,适当下放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惠及广大农民和消费者。

2农业科技成果评价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进行高效的推广应用,与成果本身的科技含量和利用价值有关,但什么样的成果更有价值,更值得优先推广应用,需要有对科技成果进行合理评价的体系。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效率,尽快为农业生产服务,不可能将所有成果都等到推广以后再做评价,推广前就应该对待推广成果有明确的认识,确定合理的推广方法路线。农业科技成果包括基础性的、对农业生产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前瞻性理论成果,也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等。农业科技成果的多样性要求建立适宜的成果评价体系,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存在着实用价值不高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不应仅看论文的多少及所发表刊物级别的高低,还应将其实用价值的高低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使真正有利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并利用社会资源大力进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如何推广应用,要基于对其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既要确定其应用范围和适宜的推广力度,对其进行合理的投入,最终将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3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作用巨大,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通过协调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使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更加实用,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更加高效,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更高,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必将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艳明,焦春海,郭英,等.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J].湖北农业科学, 2010,49(10):2621-2624.

[2] 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25(1):23-28.

[3] 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4.

[4] 杨田甜,陈刚.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50-22052.

[5]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3):378-385.

作者:李晓煜 吕孟雨

农业科技院分析论文 篇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成效,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条件水平;加强合作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等促进“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工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对策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Agricultural Sci-Tech Work of Anhui Academic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LI Dong-ping, XIAO Yang-shu, XU Lei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Tech work;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he 13th five-year period;Countermeasure

長期以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前瞻性地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为指引农业科技工作的方向、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主要成效

1.1 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 63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6项,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07个,鉴定出农作物不育系4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37个,申请和授权专利315件,获软件著作权24件,制(修)订标准19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 827篇,出版科技著作83部。水稻两系育种、油菜杂交育种、矮败小麦育种、蔬菜育种、基因指纹技术、长毛兔选育、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等研究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农业科技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科建设得到加强 围绕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作物生物技术、水稻两系育种、油菜杂交育种、蔬菜育种与栽培、果树资源与育种、作物栽培与生理等传统优势学科持续加强的同时,培育了生态农业、农信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与政策等一批新兴学科。在重点和新兴学科领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产生了一批农业学科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了9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和47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充实,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提升。

1.3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有国家水稻、小麦、茶树、棉花(一、二期)、油菜育种分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水稻分子育种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站等2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院士工作站、皖江合肥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等23个省级科研平台。在全省设有1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2个长期固定的科研试验基地等,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条件支撑。

1.4 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不断开拓对外合作新局面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省内50余个市、县(区)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大型学术活动280余场次,先后邀请3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派出150余名科技人员赴美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培训与交流。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术交流水平不断提升。

1.5 农业科技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依托“粮丰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等项目的实施以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省累计推广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種、新技术300余个(项),推广面积达516.29万hm2,稻谷、小麦增产388.85万t,增加直接经济效益99.03亿元,且不断刷新安徽省高产纪录;累计推广蔬菜、水果新品种、新技术239个(项),推广面积达52.67万hm2,带动农民增收3.56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2 127期,培训农民34.7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72.6万份,技术手册16.2万份。“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农民增收“十二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2.1 机遇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工作面临三大机遇:其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国家农业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等,给农业科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二,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实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三,随着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营养品质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强的驱动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2.2 挑战 在面对以上机遇的同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工作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学科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现有学科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部分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新兴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二是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相对匮乏,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三是科技平台条件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平台与学科、团队、项目间的配置不协调,重大研发平台和综合性基地数量不足,建设运行水平不高,开放共享机制不全。四是科技合作与交流还需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学术交流的水平有待提升。五是科技成果还需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显示度有待提高。

3 加强“十三五”农业科技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4]。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优化调整完善作物、园艺、畜牧兽医、水产、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工程、农业经济与信息八大学科群布局。明确学科主攻方向,培强作物资源与遗传改良、果蔬资源与遗传改良、家禽资源与遗传改良、砂姜黑土改良与培肥等优势特色学科,培优作物栽培与生理、园艺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茶树资源与茶叶加工、棉花轻简化生产、桑蚕资源与遗传改良、植物营养与肥料、水产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等重点传统学科,培育农作物品种分析测试与鉴定、设施畜牧业与环境控制、稻渔复合生态种养、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与修复、种子物联网、智慧植保、农业经济与政策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推动项目、人才、平台等科技资源向学科聚集,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团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单元[5-6]。根据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及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报、承担国家、省和院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国外知名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培训等。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改革团队管理制度,建立严格考核机制。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明确主攻方向,有实力、能创新、敢拼搏的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在基础应用、高新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前沿水平;在重点传统学科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省内知名科技创新团队;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努力打造一批科研方向明确、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院科技创新团队。

3.3 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条件水平 科研平台是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物质基础[7]。围绕国家和省平台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力争建设一批种质资源、检验检测、科学实验、国际科技合作等重大平台,不断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油菜改良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条件的作用,建立院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等。统筹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加大力度,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院所两级试验示范基地。根据安徽省自然生态类型和功能布局,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在皖北、皖中、皖南建立综合性试验基地,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良好、创新能力突出的试验基地体系;在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山区和皖南山区,选定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合作共建高标准、有特色、显示度高的示范基地(基点),用于科技成果的进一步集成熟化和展示示范。

3.4 加强合作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按照“共建共创、互利互赢、成果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外派专家、共建研发中心和境外示范基地的途径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缔结农业科技合作联盟,整合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涉农企业等科技资源,构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并主动加强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华东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及省政产学研推联盟对接,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大联合、大协作。着力加强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实现招才引智;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交流访问学习的支持力度,拓宽青年科技人员出国培训渠道;引导和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到世界著名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展访问交流;继续加强“学术活动月”“博士报告周”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潜心科研,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3.5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以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依托“粮丰工程”、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项目的实施以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良种良法配套、节水节肥节药、绿色增产技术、农业防灾减灾、农信农机农艺融合、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加强与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合作,实现技术交易网络化对接。完善组织机构,扩展宣传渠道,加大科技成果推介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积极参加“服务调转促、专家下基层”“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进村入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显示度。

参考文献

[1] 徐红玳,张社梅.关于创建一流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212-214.

[2] 孙虎,张磊,刘海礁,等.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使命定位与路径选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5):15-18.

[3] 黄润,樊国全,林萍,等.对新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16-18.

[4] 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8.

[5] 涂玉琴,冯兆宾,乐美旺,等.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19-21,36.

[6] 陆建中.略论农业科研大协作机制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1-4.

[7] 李东平,肖扬书,余庆来,等.新常态下加强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14-17.

作者:李东平 肖扬书 徐磊

上一篇:经济危机经济学论文下一篇:语文修辞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