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硕士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现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引用格式: 刘珂,乔诗音.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97-102.

DOI :10.12186/2021.04.013

英文大标题 Research 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in digital economy era

关键词: 数字经济时代; 会计专业硕士; 职业能力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工作方式、工作范围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会计人员的数字化思维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业务综合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还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高等院校应融合数字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能力考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持续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运用到众多领域和各个行业,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社会需要大量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环境的会计人员。此外,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国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面对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会计从业人员要持续提升素质和加速转型。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在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时俱进,受到了多方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从职业道德、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衡量会计人员能力,高校应培养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财会人才[1]。会计专业硕士(MPAcc)旨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领域专门人才,近年来的招生规模快速扩张。同时,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在不断扩大,以满足需求和提高质量为主的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正在实施之中。本文拟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和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新业态也重塑了会计行业,引发财务会计在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数字经济带来财务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财务工作提供了更加精良的分析技术和设备,财务部门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财务中台,实现了从业务端采集数据到财务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面在线、实时互联,并进一步推动了财务自动化、数字化发展。财务数字化转型使得财务中心成为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使财务会计在会计职能、工作范围、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

其一,会计职能发生变化。会计职能由原来简单的核算、监督向管理、分析、决策等职能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会计人员的生产力,将其从繁琐的凭证处理、重复的操作性业务中解放出来;财会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预测、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2]。同时,对于高端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研究表明,高端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端会计人才还在越来越多地承担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职能。

其二,会计工作范围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融合,价值创造和数据分析的作用凸显,会计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而是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整合。新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利用范围显著扩张,数据来源从财务系统扩大至整个业务系统,提升了数据处理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从而實现信息时效性数据支持,满足各环节需要,帮助提升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3]。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更加专注于将会计信息进行全范围、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其三,会计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大数据的应用促使会计工作方式发生转变,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不仅从以前的会计核算转向管理和监督,其工作重心也从以前的事后算账前移为事前评估和事中控制[4]。数据驱动决策,财务成为真正的大数据中心。会计人员需要精通业财一体化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给出专业的判断,为公司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会计工作的重心由反映过去转变为预测未来,由传统会计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技术管理,由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转变为全过程管控。

2.财务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财务数字化转型必然会引起人才、管理、组织、技术和战略布局等诸多领域发生变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财务数字化转型日益深化,有关财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养也迎来了新变化和新要求。《2019中国财务共享服务调研报告》提出,数字化人才短缺、企业内部数据管理能力和流程再造是财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核心挑战。

其一,数字化思维能力需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挑战,引起传统会计思维发生战略转变。首先,应转变传统财务数据决策有用观,树立全体数据大局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范围、方式、报告形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从财务数据扩展到包括业务部门数据在内的全部数据,使数据的类型由单一向多种、由静态到动态转变,会计人员必须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传统财务会计向数字化模式转变。其次,财务人员应提升系统性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数据间内在的本质联系,理清问题的内在逻辑,透过全局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利用数据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再次,应掌握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适应数字经济思维变革的要求,培养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发挥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在服务价值创造、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

其二,数据挖掘分析评价能力需要提升。面对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数字化,财务人员也需要具备数据整理、分析和挖掘能力。首先,与过去相比,会计人员可以获得和利用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如果会计人员没有一定的数据挖掘能力,就难以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会计信息的获取来源更加广泛,使得数据信息多种多样,需要专业的技能进行挖掘分析,将有潜在价值的数据转变为当前可用信息,以此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逻辑推理。再次,除通过掌握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加强培养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其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需要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知识,还要对统计学、计算机、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高端会计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复合型技能。在业财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懂财务,还需要懂业务、熟知业务流程,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对于会计人员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重视和加快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发挥在数据分析、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综合业务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和作用。

二、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国会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指导性培养方案中,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并要求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管理素养和数据处理等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顺应了当前会计人才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前多数培养MPAcc的院校都按照此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和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受当前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響,MPAcc的生源质量存在差异,部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专业素养比较差。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招生时允许跨专业报考,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源的本科专业分布广泛,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生源在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比较欠缺。

其二,虽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明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差异化和区分度不高,导致会计专业硕士未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实习实践环节,但是各个学校大多以结果导向评估实习实践质量,过程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因而导致实践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达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准。

其三,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多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注册会计方向,其中主要课程内容为管理学、会计学,缺少数字经济时代所应具备的学科融合知识,表现为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会计专业硕士的国际交流项目数量跟学术型硕士相比也少很多,因而会计专业硕士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职业能力也相对欠缺。

其四,专业化程度和导师选拔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问题,导致会计专业硕士师资队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一些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会比较少,在对学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低,导致校外指导老师有名无实。同时,少部分培养单位为了追求热度和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实质上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其五,部分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结合地域和学校特色,对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及时地融合进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

其六,当前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几乎没有在校生的有效参与,未能及时地了解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弱项,同时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跟踪反馈等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及时地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评估和对教学方案进行有效调整。

综上所述,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不高、特色不鲜明,当前的培养现状与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各个高校的人才供给现状,可以看出,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迫在眉睫。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积极融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做好自身职业能力提升。高等院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遴选、课程安排、质量考评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和实践探索,保障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切实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其一,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一是应注重基础专业能力和基础通用能力培养。MPAcc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统一教学必然导致培养质量难以统一的情况出现,因而对于基础专业能力和基础通用能力提升而言,应当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学生的强项和短板,因材施教,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会计与其他学科融合,让这些学生在熟悉的知识领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使其在学科融合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出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二是应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单位除需要做好常规教育科目外,还应注重信息化在线教育、互动教育、大数据实践教育等方式,形成持续化学习,将目标任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都建立在会计转型新要求上,不断完善基础能力。

其二,围绕职业能力强化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一是应完善实习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实习实践的过程监督,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真正发挥实习实践环节在学生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二是应加强实践课堂设置,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例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成立实务研讨项目组,让会计专业硕士更加了解会计实务,训练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战略管理思维,同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职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市场需求变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了解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其三,加快知识结构重构,优化课程设置。一是应加快会计专业硕士知识结构框架构建,以能力框架为指引完善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案。以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会计专业硕士设置不同的知识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合会计人才需求趋势,加强管理类知识课程,并融合金融、税务、信息处理等跨学科知识。二是应优化课程设置,助力国际化人才建设。会计专业硕士有2—3年的学习时间,学校可以在第一学年构建交叉学科为新型会计类方向,如智能财务分析、审计与咨询、税务会计等,以知识结构重构为主;在第二学年根据研究生自身职业规划,选择性增设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会计等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三是应拓宽边界,基于学科融合进行多角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依托跨学科融合视角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设置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多学科融合运用能力。

其四,优化双导师培养考核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是应落实双导师制,多维度遴选导师。专业导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指导学位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导师可以由具备实务经验的校内老师担任,也可以从社会各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中选任,实践导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应完善導师考评制度。对于校内导师,可以将其与学术型导师考评分离,把学科竞赛、案例教学、优秀硕士论文等内容纳入专业硕士导师考核晋升的条件之中。同时可以将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职业能力纳入考评范围。对于校外导师,应制定合作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和考核标准,实施过程监督,真正发挥出会计专业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的优势。

其五,定位数字化会计人才,提升数字分析能力。一是应结合时代需要增设前沿课程。目前,涉及数据分析和挖掘的课程还比较少,在预算预测、成本分析、决策支持、数据管理等课程教学中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对实践教学比较轻视。高校应当结合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特色课程,突出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二是应培养数字化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数据分析课程,掌握Excel、Python、Stata等量化分析工具,提升对系统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积极配合业财融合、管理集成、财务数字化转型开展人才培养交叉融通创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竞赛、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全体数据大局观、数据敏感等数字化思维能力。

其六,加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持续完善培养方案。一是应优化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质量评估。高等院校应做好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管,期中和期末做好适时评价,同时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各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不断持续改进。二是应建立会计专业硕士在校生能力评价机制。建立以专业评价、综合能力评价、诚信道德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三是应建立培养单位与毕业生的反馈机制。通过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和交流,持续关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需求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

[1] PALL R, OGAN Y. Business intelligence & analytic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Status and future foc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8(6):37.

[2] 谢诗蕾.探索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J].财会月刊,2020(1):81.

[3] 乌婷,乔引花.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建设探讨[J].会计之友,2017(19):38.

[4] 向传殿.新时代专业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

作者:刘珂 乔诗音

第二篇: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

摘要: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加凸现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要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在学校、导师和硕士研究生的自身努力下,实现创新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 创新培养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高层次的教育,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且具备高层次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社会无从发展;没有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也就是说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会计作为一门特殊行业,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实践能力。相比较于本科教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放在了理论层次,除了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创新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更是国际人才创新竞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会计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靠人才,人才就是指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会计人才的竞争同样如此。所以,作为高层次的会计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将学生的创新培养置于首位,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意识因素 创新意识是影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最基本因素。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无从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培养的出发点。然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是严重不足,从学习动机上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质量并没有随之得到提高。《中国青年报》2004年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只有12,01%的人承认考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考研究生。从学校和导师看,其未能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重视,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一定的课程,规定发表若干论文,最后进行毕业答辩。但事实上,对于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创新要求,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重视创新意识;直接要求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从学生来看,作为进行创新培养的对象,也不重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其论文及毕业论文相当一部分都是拼凑而成,根本没有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由于学校的创新培养力度不够造成的。

(二)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 现行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各个类别研究生的培养,最终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没有形成完全适合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条件,这种过于单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无法像别的专业诸如测绘、城规之类专业的研究生一样,有很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总体上讲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另外,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激励机制建设也有待完善。不论研究生创新与否,其得到的待遇几乎没有差别,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环境因素 构建适宜创新的环境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现阶段的师资力量、科研项目来讲,创新条件是远远不足的。所以,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在培养期间也要与时俱进,多关注一些学科前沿发展的项目。部分高校包括一些财经院校,忽视了对于会计专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学术性的报告较少,对会计发展前沿了解太少,缺少专门的会计交流平台,没有形成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导师本身应是高水平的学者;另一方面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现阶段部分导师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阻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受意识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对其进行创新鲜养的过程中,应以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创新环境,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主选题、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爷自主创新。

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的培养,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就是从整个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需求,结合会计的特点,对会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相当创新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的最前提条件和最基本条件。会计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用于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对于实施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来说,就需要有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会计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会计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2006颁发的新会计准则就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大形势下,对于会计专业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创新的话,其实践能力与本科相比不可能获得大的提高。所以,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理论层次,通过理论层次的创新达到在实践中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课程不是很多,因此如何更好的选择适合课程十分重要。对于会计专业来讲,要想培养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注重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把握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激发对会计的兴趣。学校可以面向所有的研究生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立计算机、生物科学、时事政策等通用性的课程,这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当的法律知识,以便在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开设诸如会计伦理学、经济犯罪、刑罚等课程,定期的举办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讲座等。据资料显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高级会计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超过60%,这说明职称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我国虽然普通财务会计人员供大于求,但社会真正需要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所以,可在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开设关于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课程,使会计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成为全方位的、掌握高级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不仅需要熟通会计知识、精通会计处理,还要求掌握相关税收法规知识,既熟练会计又精通税法的会计人才,对于企业来讲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所以,学校应该而且必须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相关税法的课程,以便适应将来的工作,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会计专业综合性人才因为具备综合性的知识,所以在进行会计研究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行创新活动。

(2)鼓励、激发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已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研究是可能且行之有效的,其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来体现,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参加科研项目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研),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和感染。积累如何选题、查阅资料文献、撰写选题报告或立项书、与现场单位如何联系并进行实地调研等,累积科研经验。在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来可以自己立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质性研究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若干研究论文,并要求这些论文必须有创新。另外,根据学位条例的规定,硕士学位论文需要新见解和新观点,即创新,创新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要与导师形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老师的课堂也要以讨论式为主,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努力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3)参与教学、管理。除了“助研”外,“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管(协助导师管理)”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也非常重要。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在最开始时参与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这与其期初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加强对其基础会计知识的把握。随着经验的积累,可陆续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财务会计”、“高级会计”这些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分发物品等,通过参与这些工作,可以锻炼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能培养其耐性和谨慎性,而这恰好是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是进行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

(4)进入企业实习。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从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人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笔者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有组织的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定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三)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着很大不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层次都不一样。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要是为研究做准备,对于学校来讲,要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努力,要培养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的校风,多组织学术研究会议,鼓励学生参与,开阔视野,促使其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和最新研究动态,激发其对于科研的热爱。同时,学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匮乏。如聘请一定比例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担任某些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学习,从中领悟,挖掘出创新点,进行创新的构思,实施创新研究。学校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举措,努力争取承办会计重要会议的权利,营造浓厚的会计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热情度。另外,学校应该每年不定期的举办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竞赛,而学院和系还应举办会计创新知识讲座和专家报告,为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即所谓以学生为本,将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努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并在学生的创新培养过程中给与学生鼓励与支持,促使其在创新培养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导师给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学生的课程选择、研究方向、论文选题等都是和导师密切相关的。导师要布置给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带领其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外出调研等,以调动其科研积极性。因为对于会计专业来讲,现场的实践经验尤为重要,遵循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总归是偏理论性的,通过现场实践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导师在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撰写论文等。由于文献综述的撰写对大部分学生来讲都有相当程度的难度,所以导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另外,硕士研究生对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掌握也是极其重要的,导师应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和谐友好的氛围有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和谐友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自由发展,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其更大的创新潜力。最后,学生之间的传、帮、带。现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制,一个导师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往往是几个年级的,无论是理论知识上还是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方面都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之间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学习小组和创新研究小组或科研团队,形成传、帮、带的合作关系。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研究主体,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分配任务,对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提出建议,最后经过整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可以各取其长,发挥各自优势,以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另外,导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研究生的薄弱点,有意识的安排此方面的工作,引导研究生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与研究,从而弥补各自不足,以备独立进行创新研究。此外,师门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利于调动各自的积极性,通过对比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不足,在合作与竞争中得到自我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然更需要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教育的会计人才,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导师的引领提挈,更需要其自我培养与锻炼。同时应考虑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稳扎稳打中逐步实现,这不仅是由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决定的,也虽由创新这一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应通过多方位的努力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国会计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以更好的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

(编辑 刘 姗)

作者:张月玲 陈红丽

第三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及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0年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论文选题、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扩大研究领域、增加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增加硕士论文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硕士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2004年我国国务院学位批准人民大学等21个学院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试点工作,我会计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也表明了会计硕士的发展趋势。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调查可以很好的了解我国硕士教育的当前发展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我国硕士论文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由于其论文主题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论文的研究方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论文的选题对于论文的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论文的质量,那么好的论文的选题就要在符合市场的发展的前提下具有创新性,同时还要选择具有真实可靠的研究方法,在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内容的同时又不失方法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其硕士论文对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影响,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发展状况进行,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会计专业硕士是在2004年设立的,本文以“MPAcc”为学科专业名称,按照中国知网(CNKI)的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的“主题”进行了查找,年份为2004年到2011年,但本文没有包括2011年得任何关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共查询到了120篇如(图1)。根据统计发现其会计硕士论文在2006年以前虽然会计硕士点已经建立,但由于未有毕业生,那么会计硕士论文也未有发表。但在2007年期间的会计硕士专业论文的发表情况出现突飞猛进的状况,直接上升到58篇,随着一批批会计硕士的不断出现,说明会计硕士论文的发表状况逐渐升温,在2008年的会计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很多有50篇。另外,由分布图可以了解到虽然2007年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又有多下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硕士的教育重视度不够高,其高峰的出现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会计教育水平提升、会计理论知识改革,会计学科研究方向等变化有关。经过统计分析,这些论文都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一致,而其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2007年到2010年得120篇会计硕士论文,那么这120篇会计硕士论文即是所要研究的样本。根据统计结果可以了解到这些论文分别来自湖南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文可以在中国知网上了解的这120篇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信息包括:中文题名、学位授予年度、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和发表时间。对这些论文进行了查看后,对其主题、所应用的一些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查看过程中我们所用的方法是从摘要和目录中找出所使用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

( 二 )研究主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主题,本文中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可将其研究领域划分为:会计史、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其他。首先,由于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了更好的发展,它对会计方面的计算方法、管理手段、报告方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生对此类论文的偏好也在逐渐升温,论文数量会不断增长,那么就很有必要将此类论文单独作为一类来分析研究。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为新型的学科成为我国21世纪的难题,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从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方面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将其单独列出来表明了我国现在难题的存在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因为一部分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不能很好的体现或者具有交叉混合类别的不能被以上所列类别所包括的我们就将其列为其他。如果我们要向更详尽的了解其主要内容那么就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如管理会计包括: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管理、组织环境等。成本会计又可分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税务会计可分为:所得税会计、流转税会计和财产税会计等。

( 三 )研究方法 通常情况下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实证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2007年到2010年的有关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针对于不一样的主题,为了更好地达到其研究目的,硕士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描述性研究等。针对所调查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资料将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实地考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分析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理论和模型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行为和现象等等 。其中理论和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式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是通过描述文献、历史分析、探讨比较、深入分析、结果总结的规范研究方法。对于利用经济学在会计中的运用的如代理理论在会计中的应用,交叉学科分析的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会计与金融学的混合论文。实地考察研究和个案分析研究的论文虽不如以上几种方法多,但是其数据可靠真实,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更加独特的研究风格。

二、研究数据分析

( 一 )研究主题数据分析 (1)总体的数据分析。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120篇会计硕士论文统计发现其研究主题涉及到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等领域,经过对其12个领域详细的调查分析后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硕士论文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由2007年得58篇减少到2010年的3篇,并且呈现逐渐递减的速度,2008年为50篇,2009年一共为9篇,如此说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占总体比例比较多会计硕士研究主题主要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这几个方面,其中财务会计所占的比重为13.33%,管理会计所占的比重为44.17%,审计所占的比重为9.17%,以及财务管理的比重为14.17%,由此可见这几种研究主题已经占到全部的80.84%,已超过全部的80%,说明我国近四年来会计硕士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这四个方面进行。再次,根据表1-1我们还得出关于其他的如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研究主题方面涉及的较少,明显不如以上几个方面,所占的比重依次为0.83%、0.83%、5%、3.33%、0.83%和0.83%,所占比重总和仅为20%左右,可以了解我国会计硕士论文关于这几个研究主题研究的较少。另外,在其他一些较少的领域方面,如会计信息披露、BOT项目会计问题研究、企业信用管理等研究主题方面,会计硕士的论文所占比例也很少,只有5%。按年份变化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可以如下(图2)所示。通过对该图的详细查看,总体可以看出其中2009年以前管理会计的数目明显比其他的要多很多,其中2007年达到最高峰,其他的会计硕士论文主题明显偏少,还可以看出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金融衍生工具等2007年-2010年逐年变化情况不大,基本保持低篇数不变的状态。说明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在这些方面的热衷度不高,值得注意。而对于财务管理、审计、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之后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主题逐步从传统的主题转移到新环境下的主题。并且,可以分析得到其结果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 二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由于其研究方法很难获得,但对其论文进行分析后可以推断出所采用的方法。硕士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只是用一种,而一部分是结合着使用的,有的既有个案研究也存在其他规范研究,这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其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如何在企业中运用的,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普遍,但仍是使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的硕士论文数量较多,另外,问卷调查的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会计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论题更加真实可靠,还有就是采用国别比较方法,使用世界上的各种数据来对不同国家进行企业会计问题分析,这使得一股“country level”热点由此而来 。由上可知,我们不能单纯的就认定谋篇论文使用了哪种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使用程度的不同也是论文不同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根据其硕士论文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多个,那么我们就归类为混合研究方法,若采用的只有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就根据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通过对硕士论文的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调差研究发现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是挑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研究方法排在第一的是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一共有39篇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见这种方法采用的数目相当的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描述性研究所占的比例约为25%,总数为21篇。那么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案例分析法,所占的比例为16%,总数为19篇。而排在后面的则是实验法、比价分析法、理论和模型以及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其所占的比例均较低,在这些论文的调后发现其与多学科的交叉是与财务管理学占主要一大部分,金融学也有一部分。其次是与战略的有关研究,与行为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方法中其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行为学的结合占大多数,这就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对于这种方法我们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再次,我们对于其进行纵向比较,就是对比年份来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从总体看来各种方法的运用的总数在不断增加在后五年的增长趋势明显加大,公开数据的研究方法的总数有2007年的2篇增加到2010年的19篇,描述性方法有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12篇,个案分析法的硕士论文是由原来的1篇增加到10篇,比较分析法由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5篇,这四种方法增加的数目非常明显,其余方法也呈递增趋势但增加的数目有限,如理论和建立模型法,说明采用这种方法的数量较少。最后,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其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多样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在对其论文内容进行查看后我们也了解到其传统型研究的数量仍很可观,就是运用数据计算来进行实证检验,其数据的大部分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公开数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以沪深两地为主,那么案例研究发也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的,目前缺少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不过,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硕士论文的研究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研究思考与建议

( 一 )研究主题思考 对研究主题方面的思考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外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我国涉及的较为狭窄。如在环境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硕士论文的数目较少,会计电算化的选题只有1篇,税务会计只有3篇,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也只有7篇,可见比重之低。说明其论文选题的范围之小,在这些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另外,在西方国家对于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等方面的重视度远比中国要高很多,这也是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选题方面的不足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第二、缺乏理论创新。选其中的部分硕士论文进行了查看,发现其引用的理论不外乎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少对于引用理论的创新。这些理论大都是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而来自其它的一些理论如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较少。对此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明显可以看出引用的理论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的比重远远多于来自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比重。后四种一共才只有4篇,可见我国的理论引用方面非常有限。第三、选题的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调查中发现对于风险管理、公司控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科体系研究方面的选题较少。说明我国硕士论文的选题方面确实有着很多缺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第四、选题上忽略我国制度背景不同等特殊要素。西方国家的市场发展成熟,制度与市场结构比较完善,市场背景也很发达,因此用西方的财务理论来解释我国的财务行为和现象是不太合理的,需要针对我国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研究才能写出优秀的硕士论文,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硕士论文的水平。第五、研究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部分论文对于要研究的主题不能够明确的提出,更不能针对的进行讨论只是围绕着进行杂谈,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也没有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现实原因进行详细描述并没有针对论题进行具体研究,浏览完也很难找出其中心论题。这样的硕士论文并不是成功的论文,对我国硕士论文的质量提高起着反作用。

( 二 )研究方法思考 对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仍围绕着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进行着,其中数据公开的实证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所占比例仍非常的大。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调查法、实验分析法在我国很少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也许最后的研究结论也会出现误差,因此要采用对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是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我国的财务管理学方面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仍然很少,对于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法等一些方法涉及的很少,多元化程度不高,这也是我国的硕士论文需要加强的地方。第三,对理论变量的选取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在针对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相结合的情况下,找出最合适的来分析运用。

( 三 )相关建议 (1)扩大研究领域,加强研究内容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研究生的视野也会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研究者们则不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入,各各学科的边界会逐渐减弱,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注意对一些冷学科的运用结合如行为学、心理学、金融环境学等。但要避免泛泛之谈,不要因为学科间的结合运用研究而模糊了研究主题,使得研究不够深刻,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影响研究质量。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2)增加硕士论文研究的实用性。论文内容要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研究主题要不断贴近现实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其研究主题的现实化,注意与西方国家的结合,吸收西方国家论文研究的优势之处。(3)加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规范化。不仅仅只采用实证研究对于其他的如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也要逐渐的运用进来,加强论文的可靠性真实性,扩大我国论文研究的影响力。(4)加强对本国的学术性研究,提高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的不算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与世界接轨,那么其财务活动也会影响着国外,对此我们要加强其针对于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的研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选取中国知网(CNKI)上年份为2007年-2010年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的调查,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分析来说明硕士论文在我国硕士教育方面起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硕士生的就业、论文发表和学术地位的建立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其会计硕士论文的论文研究主题和论文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在主题方面存在着研究领域缺乏广泛性、缺乏理论创新、重复现象严重、忽略我国自身特点以及针对性不强等缺点;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数据不准确、多元化程度不高、不具有创新性等缺陷,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实践研究——ERP教学实例及分析”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存花:《建立科学会计规范体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张俊瑞、李婉丽、王小容:《中美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会计论坛》2003年第2期。

[3]何雪飞:《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运用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4]李志伟:《构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第8期。

[5]曲晓辉:《美国专业会计硕士教育情况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1期。

[6]孙晓峰:《自主创新财政支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7]Real F.Newsman.Enron and Special Purpose Entity.Use or Abuse The Real Problem-The RealFocus.Texas Wesleyan Law School.2006.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韩晓杰 段洪波 刘露露

上一篇:企业依法行政论文下一篇:中级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