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风险保险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些年,我国诸如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等自然大灾害频繁发生,给国民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和社会捐助为辅的补偿模式。根据目前国内现状,人们纷纷对应对巨灾方式进行了研究,详细阐明了应对巨灾风险的保险政策,巨灾再保险、巨灾证券化、巨灾保险基金都是巨灾保险的有效运作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巨灾风险保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巨灾风险保险管理论文 篇1:

广西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探析

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措施。广西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地区,因而广西的“三农”问题更为突显。在国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广西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地建立起适应本地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需要的巨灾风险保险机制,以保障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广西

广西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地区,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在国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广西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地建立起适应本地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需要的巨灾风险保险机制,以保障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现代化推进到今天这样一个阶段和水平的情况下,“三农”问题已经演变为最突出的矛盾,成为我国改革的焦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从这一角度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措施。

第一,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需要。长期以来,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救助,但这两者对损失的补偿毕竟是小范围和低层次的。政府财政不宽裕,经济救济杯水车薪。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9亿元,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35%。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18亿元左右,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8%左右,我国政府救灾救济是微不足道的[1]。社会捐助力度有限,而且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只有建立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才能应对巨灾损失。

第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一旦发生巨大自然灾害,农村、农民、农业遭受巨大损失,他们急盼得到救助、医治、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巨灾救助的程度事关农民生产生活,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因此,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有助于提升政府加强风险管理的能力。目前,保险业承保的各种风险几乎都把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冰雪等特大灾害排除在外,以规避自己的经营风险,即使承担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经过了层层的严格限制之后给予的微薄的赔付。长期形成政府承担了较大的灾害补偿责任、缺乏市场化应对机制的局面。建立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政府可以调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改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发挥市场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培育农村社会的保险意识,不仅可以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公共事物管理和财政的压力,也有利于为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现在的资金使用效率,使救灾资金、人力、物力能够公平有效的使用。

第四,建立巨灾风险保险机制在国内外有很多尝试并发挥了作用。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洪水保险并将洪水保险作为国家推动洪泛区管理重要手段的国家;英国的洪水保险模式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不参与承担风险,私营保险业自愿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单的责任范围之内;法国、挪威将山体滑坡、洪水、暴风雨、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多种自然风险作为财产保险的扩展责任;台湾地区在9•21地震之后建立起了相关的制度,它的保险保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虽然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巨灾保险机制,但发展农业巨灾保险的共识已达成,最近出台的 “国十条”提出建立由国家支持的巨灾风险体系制度。广西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贯彻“国十条”精神探索和实践农业巨灾保险之路。

第五,建立巨灾农业保险为农业集体和个体提供了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它可以使大额的不定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的农业保险费的缴纳,转移和分散风险,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保障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

广西是农业省区,“三农问题”更为突显。对此,广西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6年底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委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广西分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至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廣西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成功典型一:田东县农村金融保险体系改革试点。根据自治区金融办和广西保监局“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保险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在田东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田东支公司从2006年5月开始启动甘蔗种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涉及农业种植项目包括甘蔗和香蕉,其中甘蔗种植保险承担的主要保险责任为火灾、冻害、暴雨、洪水、内涝、暴风、旱灾、雹灾。此次试点涉及蔗田18万亩,每亩保险金额500元,总保额9000万元;保险费率5%,每亩保险费2.5元,合计保费450万元,其中财政补贴315万,农户负担135万元。开办甘蔗保险,由地方财政补贴70%;农户自负保费的30%,即参保费用需要自治区财政、县财政和农户自筹资金按照5︰4︰1的比例缴纳,农户只需按2.5元/亩缴纳即可参保。实际上这一保险的赔付金额每亩500元相当于参保金额的20倍,是农户自筹参保金额的200倍。一旦发生灾害,保障作用明显。保费在保险公司签发保险单后20日内,财政部门将财政部分保费拨付给保险公司,农户部分由农业局、糖办、乡镇政府协助保险公司收取。2010年第一季度当地甘蔗受旱灾影响减产幅度较大,遭受损失的蔗农得到了保险赔付。如和同村全村700多户,有612户参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经保险公司现场核查,已核定赔付145亩的甘蔗损失,农户获得赔付款最少的是50元,最多的达到3000多元。2009年田东还同时启动了政策性香蕉种植保险, 投保面积3万亩,每亩保险金额1200元,总保额3600万元。保险费率10%,每亩保险费120元,合计保费360万元。其中财政补贴90%[2]。

广西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成功典型二:桂林、柳州、贵港等地区试点能繁母猪购买保险。能繁母猪购买保险,养殖户个人每头承担12元,地方财政补贴保费每头48元,如果出现重大疾病而死亡,保险公司予以1000元的最高补偿。这个政策性农业保险于2007年相继在广西桂林、柳州、贵港等地区试点。据统计,广西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从2007年8月启动,至2008年3月5日,全自治区累计承保能繁母猪212万头, 保险 金额达21亿多元,累计承保面85.8%,保险期内有能繁母猪死亡达到7443头,中国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启动了大灾理赔应急预案,尽一切可能简化理赔手续,尽快把保险赔款支付给受灾农户,已经支付能繁母猪保险赔款685.3万元,结案率达到100%。试点工作最终取得了实效,起到了为政府分忧、为农户解难的作用[3]。

广西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成功典型的经验主要有:一是采用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制度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推广。二是遵循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部门配合、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农业、财政、保监局等部门参加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机制,确定本地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制定农业保险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这一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三是抓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的切入点,宜以政策性农村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展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加大自治区和市两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分担比例,尽量取消基层县市的财政补贴分担部分,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二、广西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广西农业巨灾频发且危害大。广西自然巨灾具有灾害频发、受灾程度深、旱涝并存、交替发生的特点,巨灾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加上广西农业保险发展相对落后于全国,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农业获得的巨灾保险补偿微不足道。

第一,强降雨洪涝灾害。 广西洪水灾害具有频发性、连续性、周期性。1990年以来的灾害统计资料表明:一般局部性的洪涝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重大洪涝灾害也是频繁发生,其中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年份就有 1994年、1996年、1998年、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等,平均每3年多一次。据新华网南宁2008年6月23日电,2008年6月,暴雨洪涝共造成广西11市80县(市、区)349.64万人受灾,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0543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64.58千公顷,成灾86.31千公顷,绝收12.69千公顷;因灾倒塌居民住房6299户16395间;损坏房屋21795间,农业损失10.2081亿元。

第二,干旱灾害。据新华社南宁2010年3月22日电,2010年2-3月广西发生特大旱情,广西全部14个市已有13个市7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达219万人。广西各地农作物受灾面积763.98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6.05千公顷,绝收面积38.92千公顷。

第三,旱涝并存、旱涝交替。大的连续旱年和连续涝年每个世纪出现3-5次不等,大旱大涝之年又多出现在连续旱涝年之中。如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出现大旱之后,2005年汛前持续发生了罕见的秋冬春连旱,干旱程度约50年一遇;汛期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了干旱与洪涝灾害并存的现象,6月中下旬则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其中西江洪水为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量级超100年一遇;汛后,又发生了严重秋冬旱。2010年也是这样,4月份百色、河池等市还是在抗旱,而桂林市的全州县已发大洪水了[4]。

第四,低温冻害及雪灾。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给电力、交通运输设施带来极大破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5], 而广西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之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第五,台风突发性强,发生次数多,凶猛强度大。据统计,1950年以来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约4次,台风多集中发生在7-9月,约占75%左右。广西沿海的重大台风灾害一般都是在1-2天内,甚至在几个小时内发生。台风灾害是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灾种,如1906年的一次台风灾害,造成1000余人死亡;1934年的一次台风灾害,造成钦州市青草坪村全村覆灭;1996年15号台风造成40多人失踪,58人死亡[4]。

另一方面,广西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灾难造成的惨重损失给人们留下沉痛记忆,也让人们对巨灾保险机制的设立寄予了强烈的期望。但是广西农业巨灾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探索还需要一个过程,还不能有效地发挥化解巨灾风险的作用。当前,影响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巨灾保险缺乏法规支持。广西最近几年也尝试开展了如洪涝、台风等巨灾保险业务,但由于缺少巨灾保险法律法规做支撑,导致巨灾保险制度严重缺失,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松懈而难有起色。

第二,商业保险公司因利益驱动而不愿“涉农”。农业保险风险高,赔付大。1993年,广西农业保险费收入为2500万元,却赔了4000多万元,赔付率达到171%,为历年来的最高点;2000年,农业保险费收入为1511万元,赔款达1004万元,赔付率高达66.41%;2001年农业保险收入为1098万元,赔款为640万元,赔付率为58%,为自1991年以来赔付率最低的一年。赔付率高,商业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绝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涉足或干脆退出农业保险市场[6]。

第三,保险市场体系不健全。广西目前有省级产、寿保险分公司25家,在全区1000多个县乡镇只有不到约400个乡镇设有保险分支机构,大部分乡镇没有任何保险服务机构。在这众多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却仅有两家开办有农业保险业务,2005年以前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一家开办有农业保险业务,2006年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开始涉足农业保险业务,但规模较小,而且还只是在一些縣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根本不能满足整个农业保险市场的需要。

第四,保险产品少、覆盖面较窄。目前广西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的甘蔗、森林、养鸡、养鱼、养猪等几个农副产品上,其中主要以森林火灾保险为主。如2005年,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47.18万元,其中森林火灾保险费就达到245.9万元,占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70.8%。广西大部分的农业产业尚未参加农业保险,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风险保障需求[6]。

第五,农业保险规模小,保障严重不足。主要是农民投保动力不足、保险覆盖面小、灾后获赔少、现行农业保险体系没有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

三、构建适合广西实际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

广西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实际,运用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条件,在现行的农业保险试点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分散风险等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

第一,加强巨灾风险管理的法制建设。建议在国家还存在农业巨灾保险法律空白的情况下,广西应该根据《国家立法法》规定之权限,进行立法,建立起农业巨灾保险法律体系。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条例》,并以此为上位法,为制定下位法奠定基础。这个条例只对整个巨灾保险机制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作原则性规定,并把巨灾保险的思想、社会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纳入其中,统辖和指导各专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整个巨灾保险的开展指明方向,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转移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和谐的目的,但内容不涉及到承保范围、投保方式、如何赔付,巨灾保险基金、巨灾再保险等关于每项巨灾保险如何开展的具体规定。二是要根据各类巨灾出现的轻重缓急程度,相继制定专项型的巨灾风险管理办法,如地震保险管理办法、洪涝保险管理办法、旱灾保险管理办法等。这种立法模式的特点是以分散主要灾害风险为中心,立法目的明确,立法内容界限清晰,法律内容规定具体,可通过立法技术的细腻化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选择专项立法模式符合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经营巨灾保险涉及多种专业技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培养巨灾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还有很大的不足,保险公司无法对地震、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衡量和把握,无法开发设计出种类丰富的巨灾保险产品。若采用综合立法模式,则要求保险公司对多种自然灾害风险开发设计保险产品,提供承保服务,区内保险业目前的巨灾管理水平可能还无法办到。若针对主要灾种,如地震单独立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单一巨灾保险产品的开发与管理来逐步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巨灾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日后发展综合性巨灾保险奠定基础。

第二,政府主导,加强对巨灾保险的管理。政府应该成为农业巨灾保险的主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资助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政府充分发挥组织抢灾救灾的核心领导作用。除了加强立法建设外,一旦遇有巨大灾害,政府就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调动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解放军等投入抢险救灾,夺取抢险救灾的最后胜利。二是政府要组织和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并成为持扶农业保险的最后“买单人”。政府可以利用其对社会资源的强制配置作用,为农业保险参与者提供必要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组织农业保险研究,调动行政、财政、金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保险,减少运行障碍和成本。三是政府要建立起适合广西特征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这个保障机制,应把财政补贴、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导农户互助保险、推进商业化运作农险、建立巨灾保险基金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办法是,政府提供政策性农险支持,建立区、市、县财政保费补贴分担机制,建立各级农业保险风险专项资金,成立农业保险风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履行指导协调和考核监督;借助市、县建立农村保险合作社或商业保险公司或代理经营机构的管理、技术、人才优势,开拓多渠道农业保险途径,实现多样化的保障机制。

第三,发展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对受灾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补偿的一种机制,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农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这种制度下,农民从农险中得到了政府的净收入转移,而获得的赔款收入远大于他们所交付的费用支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广西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定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补偿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支持农业发展。其基本的要求是:一是以政策性扶持为依托,追求农业险的社会效益。农业保险应由政府来主导其供给,政府要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准公共物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财政上的补贴以及其它经营上的扶持。如对农民保费实行补贴,对保险公司业务费用实行补贴,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给予税收优惠[7]。二是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推进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发展。从广西目前的条件来看,要采用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只需提供政策和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投入成本低、风险小,同时政府还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规划实施不同阶段的差异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财政能力有限时可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小一些,保险标的(种植)种类可以少一些,而在财政支付能力提高时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大一些,增加保险标的种类多一些,做到与时俱进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从广西农业保险试点来看,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經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可行的,应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极力推广。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形式采取自愿保险与强制性保险相结合。一般农业种植保险适用于自愿投保,但一些事关民生大计的农业作物种植必须实行强制性巨灾保险。

第四,建立自治区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非常严重,参保率难以提高,就会出现保费规模上不去、化解农业巨灾风险难以实现的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建立自治区级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并不断地积累巨灾风险基金,正常年景巨灾风险基金只增加不使用,一旦大的自然灾害出现,农业保险公司超赔部分由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赔付,这是化解巨灾风险的最有力措施和最有效的保障。建立自治区级保险基金,必需有重要的制度来保障。一是要加快巨灾风险基金筹集的立法。通过建立自治区地方性法规,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征收一年一次的巨灾风险附加费,增加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来源。二是制定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可采取财政直接注资、减免相关税收和基金监管费等办法, 促进基金快速积聚。三是在无大灾年份农业保险保费节余滚存中,抽出一部分充实到巨灾风险基金。这些巨灾保险基金可由资信良好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保值、增值,滚动积累,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以应付巨灾风险带来的巨额赔付,增强保险公司和政府应付巨灾风险的能力。大灾之年用滚存基金进行赔付,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

第五,以市场化运作为辅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涉足农业巨灾保险。对于保险业来说,农村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尚未开发,商业性保险公司可以选择进入农村市场,与有关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司合作或竞争,以较小的成本进入农村市场,扩大农业保险规模。

第六,建立分散风险机制,提高农业巨灾保险管理水平。广西农业保险必须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把集中到政府身上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要尽可能在全区推行农业巨灾保险,尽可能多地巩固续保率,提高新保率,在承保层面通过大数法则实现风险分散。要组织再保险。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由保险公司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和由政府直接向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产品相结合来进一步分散风险。要推进保险风险证券化。将农业保险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使农业保险风险证券化,也就是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

参考文献:

[1]黄媛媛.论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析[J].消费导刊,2008(06).

[2] 张周来, 王志伟.广西田东政策性农业保险助蔗农损失大幅减少[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 2010-04-17.

[3] 农业保险首次破亿 去年广西农村保险市场蓄势发力[N].广西日报, 2009-02-05.

[4] 黄绍坚.广西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和规律[EB/OL].http://www.gxedu.gov.cn/.

[5]张平.国务院关于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 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11/21/a78bdb840bfead7337c692c7734dc46c_0.html.

[6]关于推进广西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EB/OL].http://www.gx93.gov.cn/, 2008-04-01.

[7] 李志磊 .借鉴国外支持农业金融政策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J]. 银行家,2008(8).

责任编辑 何成学

On the Insurance Mechanism against the Risk of Serious Agriculture Disaster in Guangxi

ZHAO Jing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Committee of the CPC, Nanning, Guangxi, 530021)

作者:赵 静

巨灾风险保险管理论文 篇2:

初探我国应对巨灾风险的保险政策

【摘要】近些年,我国诸如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等自然大灾害频繁发生,给国民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和社会捐助为辅的补偿模式。根据目前国内现状,人们纷纷对应对巨灾方式进行了研究,详细阐明了应对巨灾风险的保险政策,巨灾再保险、巨灾证券化、巨灾保险基金都是巨灾保险的有效运作形式。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努力提高自然灾害损失的保险补偿率,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巨灾 风险 保险 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巨灾频繁发生,尤其是洪水、暴雪这样的巨灾风险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以至于国家和国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尽管巨灾不断发生,但保险方面并未建立完好的风险分散机制。一旦发生巨灾,除了政府拨款救助以外,并无其他有效解决方法,尽管巨灾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如何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巨灾风险,建立风险分散机制,成为当今社会管理人士和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巨灾频发,损失严重,近几年,大面积干旱、暴风雨、强风等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但我国巨灾保险管理体制仍不健全。当前采用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补偿模式。政府救助加重了财政负担,容易导致政府资源的分配不公,损失补偿程度相对较低。同时,若对社会捐助过分依赖,导致捐助金额不确定,不能作为巨灾风险防范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灾害损失金额与国家财政支出的比值,低时维持在10%左右,高时达到30%,而美国这一指标显示还不到1%。通过这项数据表明了我国灾害损失对国家的影响程度要远高于发达国家。

二、国内巨灾风险研究现状

李凯在《我国巨灾保险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1],徐美方在《中国巨灾保险机制建立的策略分析》[2]等文章中阐述了我国巨灾保险模式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巨灾保险共同体的对策建议,文章在详细分析巨灾保险机制三大策略(巨灾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及保险金融创新)后,提出大力促进原保险市场、适度发展再保险市场和谨慎实行保险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并进一步提出必须重视巨灾风险机制建设、加快巨灾保险产品开发、鼓励公众参与巨灾保险和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等政策建议。

潘席龙,陈东,王艺浩在《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3]中讨论了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的财产组织和机构建设、基金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基金的利润留成与分配等,希望能对建立与完善我国巨灾补偿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吴秀君,文琴在《何晓定.巨灾再保险分析》[4]文章中来分析巨灾再保险关系,从重视支持巨灾风险管理、建立保险、再保险、政府三位一体的巨灾保险机制、加强风险建模及对灾害的损失评估机制研究、再保险法规及监管缺乏、加强再保险立法及监管等方面提出对策。

三、国家应对巨灾风险的通用策略

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其目的是通过政府主导,引导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有效分散风险。政府不仅可以从中发挥其优势,而且比较符合巨灾保险的特点。同时,由于国民对于巨灾保险的新认识,更能体现出我国巨灾市场的不断壮大。

一是国家财政支持。这通常是最普遍的事后补救方法,当一国出现巨灾情况,面临较大经济损失时,国家会通过拨款救助的方式,将财政支出更多的投放于巨灾重建工程。但这种资金的转移通常的代价就是减少或挪用了其他项目的资金。二是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包括官方援助和非官方援助。世界银行等官方国际组织提供大量的灾后国际援助。三是灾后筹集资金,通过社会的力量筹集资金,主要是通过各种慈善组织例如红十字会等,通过他来进行资金的捐献。四是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加入到救援的活动中,包括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

一个国家保险系统的设计,首先要了解目标国家的风险以及日标国家中居民、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国际保险和资本市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根据各自的承担风险的能力设计出可能的总体结构,再根据总体结构设计合理保险条款和费率。

再保险的核心思想就是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协商,将其承保的部分风险交由再保险公司再保,使巨灾风险得以在最大程度内进行分散,将巨灾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分散巨灾风险的保险策略

(一)建立与完善现有的巨灾保险体系

我国巨灾保险的覆盖率很低,业务发展极为缓慢。由于国内对巨灾风险的认识较为浅薄,总将这种补偿天灾人祸的责任交由政府承担,退一步讲,还可以通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民间福利机构的捐助款度过难关、弥补损失,这也正是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缓慢、购买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不利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加之人类活动的破坏性,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巨灾形势。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既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能良好的保障民生需求。现阶段,巨灾保险的发展,首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我国巨灾风险发生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培育发展我国的巨灾保险市场。通过国家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设立以国家政策为主导、公司化经营的巨灾保险管理机构。其次完善再保险、发展巨灾证券化,分散巨灾风险,最终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巨灾风险的保险体系。

(二)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商业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还主要采用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和社会捐助为辅的事后补偿模式。因此加大了财政负担,增大了财政支出的波动性。而且对社会捐助过分依赖,导致各方利益和人模糊。与此相比商业保险具有独特的保障功能和资金优势,既可作为市场化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我国巨灾风险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巨灾保险只是保障受难人灾后的简单生活。而通常情况下,灾后重建资金却需要巨灾商业保险的保障得以将风险顺利转移。商业巨灾保险的开创给予国家和国民一定保障。但实践中,商业巨灾保险由于保费较于昂贵,需要得到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发展商业保险可以使巨灾发生时政府财政面临的就业压力明显减少,提高市场应对巨灾的能力,把一部分责任从社会中转移出去。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减轻政府财政资金。切实提高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大力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三)构建应对巨灾保险的再保险机制

巨灾保险拥有风险大的特点,为了加强风险管理,必须构建再保险机制。据报道,享有国际盛誉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国际大型集团纷纷进驻中国保险市场,虽然这些再保险公司的进驻有利于国内再保险的发展,但也给我国再保险市场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我国有必要发展再保险机制。既可以通过国内再保险公司分散风险,也鼓励国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

再保险能够分散巨灾风险,构建良好、健全的巨灾再保险环境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受害人的利益。在当前市场中,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国再保险公司可向承担巨灾风险的保险公司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为构建再保险机制培育市场。当市场程度成熟、政府政策优惠时,成立一个以国家再保险公司为主体支持,多层次保险转移机制为辅助的再保险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巨灾保险体系。同时,再保险机制的充分发挥,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即加快巨灾保险市场的政策立法。通过法律的条文就巨灾再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赔付标准、资金运用等这些问题作出规定;同时还应对各级政府在巨灾保险中承担的责任、职责等做详细确定。

事实上,中国的再保险业根据监管政策的规定,其偿付能力并不低,对外开放力度也相对比较宽松,只是我国再保险业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和中国保险市场对再保险市场的需求较低是制约再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再保险市场要做到与保险市场相匹配的程度,这样能够促进巨灾风险在大范围内的有效转移,使得中国的巨灾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凯.我国巨灾保险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10(7).

[2] 徐美方.中国巨灾保险机制建立的策略分析[J].生产能力研究,2010.

[3] 潘席龙,陈东,王艺浩.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J].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09(8).

[4] 吴秀君,文琴,何晓定.巨灾再保险分析[R].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25):9.

(编辑:刘影)

作者:张钰涵

巨灾风险保险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商业保险参与浙江省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的研究

摘 要:巨灾保险是巨灾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浙江省进行巨灾风险管理需要借助商业巨灾保险制度。本文首先对浙江省目前的巨灾保险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商业保险参与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巨灾风险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其次分析全国主要试点城市和地区的实施情况,建议从激励机制、角色定位、商业保险制度应用、巨灾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商业巨灾保险在浙江省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巨灾保险 商业保险 商业机制 巨灾平台

巨灾风险是指因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且严重的灾害事故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具有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大的特点。将商业保险纳入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合力的新救灾机制,不仅可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拓宽损失补偿渠道,而且能够平滑政府财政波动,提高巨灾保障水平,是政府运用现代金融手段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一、浙江省巨灾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浙江面临的主要巨灾风险分析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 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是台风、暴雨、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省份,历年来对浙江省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于浙江省而言,巨灾损失主要表现为台风、雨雪冰冻、梅雨期暴雨等形式,其中以台风的损失最大,呈现大灾现象突出,次生灾害损失严重的特点。目前,浙江省的防灾救灾机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色,如政府应急机制反应迅速、重大设施损毁修复快、可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但也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救灾的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给政府公共部门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第二,救灾的效果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的保障不足;第三,灾前预防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措施均不完善。巨灾的风险保障体系不能有效应对高风险的需求,未形成有效的巨灾社会管理模式。

(二)浙江省巨灾保险现状

浙江省正探索建立区域性的巨灾保险制度,即针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积极争取国家巨灾保险政策支持,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险机构运作的方式开展区域性巨灾保险。目前,浙江的宁波已在2014年开始推出地方特色明显的巨灾保险体系,以地方财政为支撑,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为其它地区试点和推行巨灾保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浙江省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以浙江人保财险为首席承保人的政策性农险共保体在着力推进农业保险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品种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稳压器”,农业增效的“助推器”。

总体来说,浙江省的巨灾保险制度酝酿多年,宁波等地区也在试点区域性的巨灾保险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宣传和推广了保险制度。但全省性的巨灾保险制度迟迟未推出,政策支持、数据完善、产品设计等方面仍有不少的工作要做。

(三)商业保险参与巨灾保险制度的动力不足

巨灾保险在中央级文件和保险业文件中都有涉及。比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保险业的“新国十條”,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其中提出以商业保险为平台,以多层次的风险分摊为保障。但实际的情况是商业保险理赔金额占巨灾损失的比例很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业保险公司动力不足,经营巨灾保险风险大而盈利小甚至亏损。

从商业保险公司的角度,由于缺乏巨灾数据的积累,使得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偏差,产品的设计和费率的厘定都存在风险;另一方面,巨灾风险损失较大,目前的商业保险风险转移和分散手段较少,成熟的经验比较缺乏,也会对商业保险的经营带来风险。

从巨灾风险来看,目前众多的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包括了台风、暴雨等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财产损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也造成商业保险公司对参与巨灾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二、国内主要试点城市巨灾保险经验介绍

在多种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巨灾保险的尝试,各有特色和侧重。目前,开展巨灾保险的地区主要包括:宁波和广东(见表1)。

综合各地区的巨灾保险试点情况,广东省的巨灾保险制度的设计更适合浙江。首先,广东、浙江的巨灾风险类似,都以台风、暴雨等为主;其次,广东、浙江社会、经济基础类似,两省经济基础较好,社会的开放度较高,在商业保险的普及度、接受度方面更高。宁波的巨灾保险制度需要政府更大的财政支持,财政压力较大。

此外,还有深圳、云南等地开展的巨灾保险试点,深圳推行的类似于宁波,财政负担较多;云南主要推行的是地震的巨灾保险。总体来说,经过各地的巨灾保险试点总结和目前推行的主要的巨灾保险险种的实践来看,主要特点包括:第一,政府主导。巨灾一般指突发的、难以避免且造成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发生频率低、损失大,往往会导致大量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从目前各地实践的情况来看,政府往往扮演巨灾损失“最终承担者和责任人”的角色,严重自然灾害的主要损失主体是政府,而政府财政涉灾预算的现状是“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巨灾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对财政涉灾预算的平衡性造成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引发财政、民生矛盾。第二,结合地方巨灾风险特色。一般结合当地面临的巨灾风险进行设计险种,针对性较强。比如宁波的台风风险、云南的地震风险,各地的农业巨灾风险等。第三,借鉴相对成熟的险种经验。比如农业巨灾保险,在浙江有多年的运营实践,总结其经验,对浙江省建立区域性的巨灾保险具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应该更多的考虑为了取得可以复制的价值,巨灾保险区划以一个省的区域建立和推动比较合适。

三、商业保险参与浙江省巨灾保险体系的模式研究

浙江要建立自己的巨灾保险制度,应该是以政府为基础、商业保险公司为重点、主体补充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完善的灾后业务持续机制;实现灾后监管、行业协会、保险公司间的联动,形成合力。应构建一个系统化的,以政府防灾救灾应急机制为基础的,以商业保险作为重点的,以社会救助力量为补充的“灾前预防—损失补偿—促进灾后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四位一体保险功能的巨灾保险体系。

商业保险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强制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业务,而是要采取建立相关的制度,采取相关的措施激发保险公司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各主体角色的定位

在面临巨灾风险的情况下,个人家庭、企业的财务损失会转嫁给政府,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责任界限会比较模糊。个人、企业、政府、商业保险公司等主体要明确其定位,各司其职,加强巨灾保险的市场化运作和经营。首先,政府的基础角色。考虑到巨灾风险覆盖面广、损失大的特殊性,结合目前浙江省的实际,政府要召集各相关主体共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和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数据、平台支撑,因此在巨灾保险制度中政府主要作为召集者和平台的建设者,扮演基础性的角色。其次,商业保险公司的提升角色。要加强巨灾保险的市场化运作,提升运营的效率。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商业保险行业肩负制度设计、数据积累、市场化运作等职能。最后,个人家庭、企业主体等作为巨灾风险的实际损失方和巨灾保险的实际受益方,其角色应该是配合。提升对保险、巨灾的认知,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救灾进行灾后的重建,加强商业保险的购买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商业保险的角色定位,提升其在巨灾风险中的功能。商业保险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商业上具有可持续性,经营上更具有效率。由于巨灾风险发生概率小、巨灾风险一般由政府管理和补贴,造成客户的保险需求较小。商业保险要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设计,提升巨灾保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对于浙江而言,巨灾保险的设计可以根据各地区面临的巨灾风险设计各具特色的产品,并且设计不同层次的额度,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保险需求。比如,温州、台州、宁波、舟山主要受台风的直接影響,可以涉及针对台风的巨灾保险;杭州、嘉兴等主要受台风直接和泥石流等间接影响;丽水、湖州主要受台风的间接影响,给农业、人身安全等带来损失。

(二)激励考核机制

商业保险参与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更有效的实施巨灾保险制度,巨灾风险具有的特点和高的赔偿金额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巨灾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担心亏损的风险。保险公司是专业处理“风险”的商业机构,掌握众多自然灾害的第一手资料,有丰富的防灾减损经验。而且一旦订立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与投保企业的利益就密切相关,保险公司有动力帮助投保企业进行巨灾风险管理。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对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管理,特别是前期,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在激励方面,建议成立以银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考核激励制,对具有相关巨灾管理技术和经验、愿意参与巨灾保险的保险公司给予政策支持,比如优先参与政府类的保险招标项目;政策性保险给予业务倾斜;一定的地方性税收减免;免费的公司形象宣传等。在考核方面,建议各保险公司的总部将参与巨灾保险的情况纳入相关的考核指标,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后期商业保险公司在巨灾保险业务稳定的前提下,会增加对业务来源、保费收入增长的考虑,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归根到底,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要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践行,制度的效果要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体现,但政府的职能决定了保险公司才是巨灾保险制度落实的关键所在。

(三)发挥商业保险的重要功能,提升巨灾保险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以财政救灾为主体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商业保险具有防灾防损功能、独特的商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灵活度较高、各主体的角色清晰明确、积极性较高、产品创新和个性化较强等优势和特色,应该提升和发挥商业保险行业的重要作用,在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保险共同体和再保险共同参与)、创新产品内容和管理模式(广东的巨灾指数保险可以作为参考)方面积极参与和发挥主体作用。特别是防灾防损功能,是保险制度区别于传统的救助制度的关键机制,也是发挥商业保险功能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可以参考交强险制度。交强险制度是机动车辆车主必须要了解和购买的险种,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实践、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其中,无赔款优待制度在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使用,使保险公司实际收取的保险费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承保风险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防灾防损的作用。

(四)浙江巨灾平台的建设

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就是数据、经验的积累,浙江巨灾平台的建设就尤为重要。目前可以在已有数据、经验的基础上,组建由政府(民政等部门,找一个牵头者)、商业保险行业(行业协会出面)等为主体的平台建设组和维护组。

浙江省可以根据面临的主要巨灾风险,建立自己的巨灾平台,在巨灾风险数据积累,模型建立,经验积累等方面重点建设,为直保公司承保、理赔、巨灾风险累积控制和内部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周鹏飞.我国巨灾保险模式选择[J]. 时代金融,2017(32).

[2]本刊编辑部.中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 金融博览,2018(03).

[3]张新.巨灾保险制度中保险公司与政府的责任[J]. 全国流通经济,2018(05).

作者:吴军

上一篇:课堂层面体育学习论文下一篇: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