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分析我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的现状,提出实施和完善我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的建议。关键词:管理式医疗保险;医保改革一、管理式医疗保险的基本概念管理式医疗保险是指把提供医疗服务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保险保障)结合起来,通过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达成的协议向投保者提供医疗服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医疗保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篇1:

健康管理纳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慢性病高发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医疗保险制度越来越难以从源头上控制参保人的疾病风险,医保基金的运行压力日益增加。鉴于此,文章结合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探讨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力图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必要性;可行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101

当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但“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设计将不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参保人的疾病风险,从而加大对医保基金财务风险的管控难度。健康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预测和分析不同群体的疾病风险因素,采取措施防治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进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险的结合,促使医疗保险由纯粹的疾病经济保障型转型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引入健康管理机制。

1 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和人口健康状况

(1)人口老龄化水平。按照国际社会的标准,当国家65岁以上人数达到7%以上则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自2000年起就保持在7%以上,并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而诸如北京等发达城市,其老龄化程度已远超此标准。根据北京市老龄委,北京市自2008年起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2%,同期高于全国比例约5%。但随着老龄化加快,医保基金的运行将会面临较大的支付难题。这是由于退休老人不再参与医疗保险缴费,但其期望寿命增加,慢性病风险加大,使得其医疗费用支出将达到在职员工的三倍以上,进而加剧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平衡。

(2)人口健康状况。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逐步提升至2010年的74.83岁,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6.3‰和0.245‰,数据来源:卫生统计年鉴。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健康水平。但从慢性病数据看,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却呈逐渐上涨趋势,2013年的慢性病患病率更是达到20年前的两倍余。可以预见未来慢性病持续时间长、费用高等特征必将加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也会让居民对健康管理的潜在需求日益凸显。

1.2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状况评估

从医保基金运行状况看,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下表中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从2007—2014年增长了3.2倍,基金支出同期增长了4.1倍,且支出增速基本保持着略高于收入增速的趋势。这是医疗费用上涨、老龄化加剧以及慢性病频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这种不平衡状态势的加剧,必将影响我国医保基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看,目前我国医保的支付范围主要集中于疾病诊疗,缺乏对于亚健康群体的疾病前保障,不利于引导参保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慢性病的前期预防和康复保健。此外,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设计使医保基金支出长期集中于经济效益较低的治疗领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因此,将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不仅将从整体上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 可行性分析

2.1 政策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快医疗保险改革,并越来越重视慢性病防治和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例如,2005年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丰富了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人才资源。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相关文件,《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卫农卫发〔2008〕55号)。允许利用新农合基金对没有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开展健康体检。2013年国务院提出将“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上述均体现出我国近年来对于发展健康管理的重视以及将健康管理理念引入医疗保险的政策方向。

2.2 现有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2.2.1 对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国内不少地区基于社区卫生机构构建健康管理模式,如上海市实施的“4CH8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 [3]等,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相结合,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筛查、提供慢性病干预和健康教育,对居民进行初级的健康管理。这些地区在探索中积累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和慢性病管理经验,向居民普及了健康管理理念,但应当注意的是健康档案的后续更新和有效利用才能保证该机制的持续运行。

2.2.2 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的探索

2005年镇江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引入慢性病管理机制,并在2006年對参保人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2008 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报销范畴,在定点医院参加该服务的参保人每年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量的报销额度。2015年天津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各地区的初步探索显示出各地政府对健康管理理念的关注,以及在构建健康管理模式中对医疗保险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视。

2.3 医疗保险的职责

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角度看,医保运营的健康管理模式之所以具有可行性,是因为其通过筹集和运营社保基金,承担着社会再分配和稳定社会的职责。为了保证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应承担起管理参保人健康风险的职能。同时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广,运行机制较为完善,认可度和认知度较高,依托医疗保险平台推动居民健康管理可以成为我国构建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2.4 医疗保险发展的经济基础

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看,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一直秉持“基金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保持基金收入和支出的稳定增长,尤其是累积结余率呈波动上升(见下图),因此我国尚有部分基金结余可用来支付小额的健康管理费。

2000—2014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图

数据来源: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

此外,有调查表明每投入1元健康管理费用,每年预计可以直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10元。从长期看,加大事前健康管理的费用投入,提高参保人的预防保健意识,加强对参保人健康状况的全过程监督,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c Carver P.Success of a 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Program in Employer based Health Care Centers[J].Aaohn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Nurses,2011(11):513-518.

[2]宋徽江,庄康璐,汪天英,等.4CH8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9):1895-1897.

[3]王凝宁.北京市朝阳区家庭医生式服务[J].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0):15.

作者:许晴 邬建萍

我国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我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现状及对策

摘 要:分析我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的现状,提出实施和完善我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式医疗保险;医保改革

一、管理式医疗保险的基本概念

管理式医疗保险是指把提供医疗服务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保险保障)结合起来,通过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达成的协议向投保者提供医疗服务。

管理式医疗的基本的目标是通过管理,以最合理的价格取得最有效的治疗,使更多人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它能促使医疗机构增加保健和预防方面的开支,合理有效地安排治疗,节约服务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整个医疗服务费用。它还能保证加入者得到合理、必需、高质量而又最经济的医疗服务。管理式医疗强调要保持投保人的身体健康,以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建立经济上的奖励机制,以鼓励投保人使用与管理式医疗计划有关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

管理式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健康维护组织(HMO)、优先医疗服务组织(PPO)、专有医疗提供组织(EPO),定点医疗服务计划(POS)等。

二、我国健康保险的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激发了社会对健康保险的强烈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在未来的3年里,49.9%的城市居民有购买商业保险的意愿,其中,预期购买医疗保险的比例达76%。但是,一方面,保险公司不能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险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又承受着巨大的风险。

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寿险公司健康险管理部门经历了成立--撤消--成立的反复,是因为怕风险。健康保险成了烫手的山芋。由于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的特殊地位。医疗服务提供方对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有绝对的权威,对实施具体治疗措施有绝对的决定权,因而对单个病人整个医疗费用的花费也就有控制力。从某种角度讲,医院直接决定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多年来,由于各寿险公司都开办健康保险,不得不与医院打交道,尽管采取过很多措施,企图对医院的行为加以干预,控制费用,但收效甚微。一是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二是医院从中得不到好处,没有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主观愿望;三是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保险公司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医院费用开支一筹莫展。

三、关于我国实行管理式医疗的建议

(一)宏观方面

1.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逐步修改相关法律条文,清除管理式医疗的制度性障碍,如《保险公司管理规定》限制了医疗机构参与商业健康保险的运作,《保险法》规定了保险公司不可以投资于医疗机构,《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了兼业代理机构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职能,《保险公司财务制度》限制了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向医院支付双方合作所得的合法渠道。

2.政府对于管理式医疗组织要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的优惠,促进其快速的发展,以应对当前我国医疗费用高速上涨的情况,不仅可以使投保人获得必需的医疗服务,也能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3.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医疗机构与保险人侵害投保人利益的事件,因为在健康保险的三者关系中,投保人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医疗机构和保险人在管理式医疗制度下,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医疗费用的最小化,在这个前提之下二者可能合谋,使投保人得不到必须的、足够的医疗服务。

4.建立一种完善的健康信息系统及其管理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保险人可以查阅到投保人以往的健康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二)微观方面

1.通过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来控制费用,健康管理从被保险人的角度出发,通过降低被保险人的疾病发生率来控制赔款,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2.通过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对医疗服务使用的审核控制费用。首先对医生职业资格证明进行审查,通过对医生行医记录的调查,制订明确标准,挑选医疗服务提供者等。同时在医生提供医疗服务之前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估,以避免浪费和降低对病人的潜在风险,为投保人提供高质量的、必要的,恰当的医疗服务。

四、完善管理式医疗保险

虽然,保险公司在尝试管理式医疗的试点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制度性障碍的影响。因此,管理式医疗要想取得科学、规范的发展,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整体制度设计:

(一)修订财务制度,使保险公司支付医疗服务提供方合法渠道

首先可从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上入手,扩大防预费的功能,提高防预费的支付水平。如,保险公司与定点医院签订费用控制协议,凡规定在保险公司投保的被保险人在签订协议的医院住院,费用支出低于同类疾病、同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按其降低的程度将平均花费和实际花费的差额定期或不定期的以防预费的方式比例支付医院。这种做法要想行得通,首先要扩大防预费的用途,即在现行范围中增加为减少被保险人住院费用开支而支付给医院的费用控制补偿费,使用比例应在当年留存保费收入的0.8%基础上增加。

(二)明确医院参与管理式医疗的法律地位

医院参与医疗保险活动的法律地位可以参照兼业代理人资格认定的方法。但职能可以补充,即医院要参与医疗保险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由其合作的另一方(有资格从事医疗保险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向当地监管部门申报批准,取得经营资格。医院一旦获得这个资格,只能在本院范围内参与保险公司被保险人住院管理和医疗费用控制活动,从而合法地取得收益。

(三)建立医保合作信息平台

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建立数据和信息共享是医保深化合作的重要一步,也是管理式医疗试点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加强数据共享,集合各行业的医疗数据资源,构建我国疾病发生数据库和医疗费用数据库,为“管理式医疗”的细化合作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寻求更加深入的合作,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加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陆燕春.借鉴管理式医疗保险制度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J].上海金融,2003,(1).

[2]张乐游.浅谈管理式医疗保险[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

作者:常雪凌

我国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篇3:

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管理的创新

[摘要] 我国创新人口管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还不相适应,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户籍人口,轻外来人口等问题。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完善法律体系,建立面向全体居民的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理顺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人口管理 创新 城市化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 聂作坤(1965—),山东济南人,山东省公安厅组织教育处处长,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管理。

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人口管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来,我国各地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人口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但是,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相比,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比,我国的人口管理还显得很不适应。因此,总结实践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在城市化进程中探索人口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的人口管理

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不相适应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而人口迁移则是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和结果。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城市化一个最为直接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人口转移快速提升,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的人口和乡村的人口已经非常接近,城镇人口为6.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占50.32%。2010年同2000年相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

我国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而出现,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人口管理无法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而新型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总体来看,传统人口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五重五轻”上。

一是重管理,轻服务。传统的人口管理,着眼于管控,着力于强制,管理手段以他律和防范控制为主。防范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管理使管理对象对管理主体或他人的危害性降低或消失,从而实现管理主体和他人的平安与幸福,它是在“问题情境”的倒逼下被迫采取的一种被动应对式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中,人口管理机构将被管理的公民置于对立方、服从方,而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工作,为满足人口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重户籍人口,轻外来人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同人口城市化的现实严重脱节,管理部门工作的重心长期放在户籍人口上,对于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大量的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许多地方体制不顺畅,措施不得力,方式不对头。以户籍为主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使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口难以转化为正式居民,只能以暂住人形式滞留城市。在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往往更多地把这一群体作为区别于户籍人口的对象,进行重点治安管理,防范重于服务。一些城市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单位化社区”,致使社区外的人口很难融入其中,传统的社区管理服务思路也很难将流动人口视为当地居民。这种管理思路集中表现为对本地户籍人口利益的过多保护,忽视甚至无视对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导致了城市社会中“新二元结构”的出现,严重背离了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三是重数量管理,轻质量提升。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管部门大量精力用于人口数量的登记和掌控,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总体上有欠缺且不均等,尤其未将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纳入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计划和实施之中。在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存在“算大账包括农民工,具体用钱不涵盖农民工”的局面,农民工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子女入学难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是重分治,轻协同。我国人口管理机构包括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其分工似很明确,如出生、死亡、户口迁移由公安部门主管,死亡原因和婴儿死亡统计等由卫生部门统计,老年人口、残疾人口等由民政部门负责,人口普查则由统计部门主管。但这种条块分割,层级节制的分散管理体制,往往导致政府职能部门间功能重叠,信息不畅,关联度低;人口信息系统网络的整合性、共享性差;有关户籍、教育、医疗、用工、劳保、分配、扶贫与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时常出现面临利益时“这件事该我们管”,需担责任时,“要他们先盖章”的现象。各部门对人口管理的工作重点不同,又往往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分管部门众多,却不能全面详细准确地掌握公民的个人信息,难以为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五是重行政权力,轻社会力量。目前人口管理过多地依靠政府,政府依然发挥着自上而下的主导作用,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越来越多的人口管理问题,使政府的行政行为面临越来越高的行政成本。涉及人口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完全,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公民自治机制不全,自治能力不足,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理性和形式的规范化、程序化程度低,不能形成有力的民主监督。人口管理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与回应,最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

人口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不长,社会管理体系探索实践比较少有很大关系,因而研究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借鉴其有益做法,很有必要。

二、国际人口管理经验的有益启示

在工业化的推进和带动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人口管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虽然由于国情不同其发展路径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其主要经验基本上是相似的。

1.实行全面的社会融合政策。基于人权保障,一些发达国家致力于社会的融合,制定了明确的政策,确保居民享有比较全面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自由流动权和自由居住权、平等就业权、移民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权、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各种政治权利、家庭团聚权。欧盟为确保欧盟成员国人口在欧盟区域内享有全面的权利,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手段,即采取有效的融合政策管理和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制定社会融合的共同目标;开发一套共同的测量指标来监控成员国社会融合工作;在欧盟层面成立专项工作协调委员会,专门对欧盟人口流动以及移民进行管理。

2.推进严格而又灵活的身份登记制度。一些国家的身份登记管理工作有其非常严格的一面,也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严格的是居民必须及时在有关机构登记身份信息,这些户口信息同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流动人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行政部门去登录,登录时居住地点填得很细,工作人员问清地点之后,甚至会把住宅区详图拿出来核对。登录之后,原来的户籍材料就会自然变更。注重身份管理可以加强行政当局和居民的协调。通过加强联络能让居民增强归属意识,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的同时,注意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所谓随意性,就是人口流动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人拦着。

3.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失业救助等实行全国联网,在首都和外省别无二致。以社会保险为例,社会保险体制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每个公民都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在全国范围内享受医疗保险、失业救助、住房补贴、看病就医等一切社会福利。如果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如果父母跨省市调动工作,子女的入学问题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种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了社会地域歧视,建成了覆盖全部人口的社会安全网,为人口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支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作用。

4.拥有不断走向成熟的社会管理体系。人口管理需要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城市各项管理活动中,现代化先进的科技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较高的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保证国家和政府能够对城市的管理做到游刃有余。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相继推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并规划用网络构建“电子化政府”或“联线政府”,作为提升政府效率及便民服务的重点。在人口数据的管理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IC智能卡信息化管理,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IC卡以及读写设备和人口管理运用软件等组成现代人口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发达的管理系统与健全的法律体系紧密联系,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效的管理和服务。

5.调整城市布局,着力解决居民就业和住房问题。人口的大量流入和过度集中常常给城市带来资源、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许多城市,先后采取了改变城市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规划性郊区等调控措施,降低市区人口密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以此来增加就业和解决居住问题。20世纪初以来纽约郊区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前来居住和就业。1970年后,大型购物商城成为郊区的经济生活中心,不仅解决了大量居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使居住和就业日益融合。1970~1990年美国的中心城市减少了100万个就业岗位,而郊区则增加了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三、加强和创新人口管理的政策建议

借鉴国际经验,要同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前,我国人口管理问题已经为全社会所关注,各地政府部门都在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创新人口管理,须臾不可脱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不可脱离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1.不断解放思想,切实将“以人为本”作为人口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加强和创新人口管理,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提高人口管理各主体的自觉性。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各级政府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期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提出在人口管理问题上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把它作为人口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前人口管理存在主要弊端,解放思想尤其要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消除人口歧视。以户籍制度为重要内容的人口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户籍与非户籍的二元结构,二者之间巨大的差别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重户籍人口,轻非户籍人口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人口歧视。尽管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凸现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巨大贡献,但如今仍然有人不把农民工当作自家人。应认识到,外来人口也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让外来人口受到歧视的后果则明显可见。目前外来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环卫、服务等领域的主要劳动力量,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缺少外来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就缺少了为城市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的重要人群。一个无法让外来人口生存的城市,不是一个好城市。

二是正确处理允许人口流动与给予市民待遇的关系。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消费观念转变的过程。城市化对于农民而言,是谋生存、求发展、享幸福三个层次连续递进的系统工程,把农民从形式上变成市民是容易的,要具备条件让农民逐一实现上述三大目标却有一定困难。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恐怕远远比直接给他们一个城市户口要好。一般来说,公共政策经济资源占有量与其政策目标的期望值成正比例关系。对流动人口给予市民待遇必然会赢得他们加倍努力工作和回报,这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自古以来,管理就是国家机关的天职。服务是为集体和为别人工作,是现代社会赋予国家机关的新理念。从字面上看,管理与服务似乎是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两种理念,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与生发在一起的有机体。在人口管理中,管理与服务具有重要的同一性。管理和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外来人口就是要让他们公平、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服务,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来促使人民群众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即在人口管理中增强服务的意识,从而使我们的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

2.健全人口管理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关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常住人口管理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不仅少而且严重过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还是1958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几十年来没有进行修改,早就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实有人口管理形势。国家职能部门要尽快给户籍管理瘦身,清理户籍管理法律法规上不应有的附加,建立公平合理的户籍管理服务的新法律体系,使人口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3.建立面向全体居民的人口管理服务体制。要明确提出以居住地居民而不是户籍居民作为公共服务与管理对象。政府要对全体居民负责,居民不论有无正式户籍,都应依法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条件成熟时,应建立全国社会融合监管机构,在流动人口较多、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在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全面落实“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措施。设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综合衡量指数,并将该指数作为考核地方领导业绩的重要依据。积极推广倡导本地外地居民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服务体制,从重管理变重服务。创立一站式服务,让流动人口融入社会,为社会提供最有效的人口公共服务和产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来是一种按住户登记的人口管理制度,但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加了过多的权利,演变成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城乡人口有着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城市要高于农村,其差额就是户籍的差额。户籍改革的方向是要强化户籍的登记功能,淡化其分配功能。持有居住证的人口享受与原户籍人口同等的选举权、就业权,同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同等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改革的重点,是要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权益和福利,同时又必须找到一种替代性的人口管理手段,以保证人口的有序流动,这也是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许多地方,农民工至今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加上其他因素,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使其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真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之中。要加快配套改革,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比如,政府要将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为进城农民提供农民工公寓及其他住房救助保障服务;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租金补助;招用农民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可在符合城乡规划并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按规定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供农民工租住等等。

6.理顺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要形成人口管理相关部门协调、协商、联动的互动机制。只有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相互配合,做到信息共享,工作互动,才能共同做好常住人口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人口信息质量鲜活、准确。要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定期协商通报制度、分工配合制度。特别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领导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形成服务管理合力,降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健全社区组织体系,构建街道和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房地产)、人口和计划生育、地方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当将其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及时汇入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职责,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构建政府组织领导,公安、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工作机制。

7. 推进法制与自治的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政府、市场和公民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划分三者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重新塑造三者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政府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口管理的财政投入和利益调节工作,在人口管理中起到掌舵和导航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自律性管理作用,建立起自律性运行机制。要注重引进市场机制,吸引多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和服务,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垄断,以各种形式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中引进竞争机制,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春燕.中国人口管理现代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胡卓萍,吕美琛,王艳斌.深、沪发展时期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借鉴———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人口管理之二[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3).

[3]李玲,欧阳慧.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管理:以广州为例兼与北京上海比[J].人口研究,2001(2).

[4]冯晓英.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以北京为例 [J].人口研究,2005(5).

[5]魏立华,丛艳国.“自利性”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的影响机制分析[J].规划师,2006(6).

[6]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的人口发展治理[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On Population Management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Nie Zuokun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收稿日期: 2012-03-07 责任编辑: 垠 喜)

作者:聂作坤

上一篇:沿海综合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新闻媒体构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