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科学利用论文

2022-04-20

古时候,科技不发达,“雷公”“电母”就是大自然实时的天气预报员。如今,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人们不仅可以在几个小时前,甚至可以在几天前预见未来的气象。气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自古以来,它就和人们的出行、采购、安全等息息相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利水电科学利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水利水电科学利用论文 篇1:

情系韧壁立潮头

2009年5月23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7届执行会议正在选举新一届主席。当主持人宣布,来自中国的贾金生以绝对优势当选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2任主席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与会的华人都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中国代表首次当选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那一年,贾金生46岁。

对贾金生的采访非常困难,因为他的工作太忙了。除了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还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2009至2012年,他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我们的采访,也就是从这个话题开始的。

站在水库大坝技术的潮头

水库大坝是水资源、水能资源利用的关键基础设施,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大坝安全及其健康运转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做支撑。只有水库大坝工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贾金生所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水利水电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治理江河,兴利避害,以及重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当中的科学问题的解决等等。多年来,贾金生带领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水库大坝设计、施工建设的关键技术、水库调度与运行管理中的科学问题、以及环境影响与生态保护等水利水电科研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参与了三峡、小湾、小浪底、水布垭等众多世界级工程的建设、研究和咨询。为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金生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谈起了三峡大坝。当时,他作为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和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研究三峡大坝混凝土配合比的工作。也就是说,研究砂石料、水泥、粉煤灰等,这些原料以什么样的比例混合,才是既能达到经济实惠,又能满足强度耐久性要求。他作为所长,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老中青三结合,深入工地一线,在工地一泡就是三年,提出了一整套混凝土高坝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方法,加上完善的可充分考虑各种施工条件和运行条件对坝体应力的影响分析,很好地保障了三峡大坝优质建设和安全运行。由于他们及有关人员的努力,三峡大坝二期工程,一条裂缝也没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三峡工程之后,很多工程都借鉴了他们方法,作为主要负责人,贾金生功不可没。

清江水布垭面板坝坝高233m,为目前世界最高面板坝。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尚无成熟的高面板坝设计、施工经验,国内外也无200m以上高面板坝成功建设的历史。当时世界最高的墨西哥Aguamilpa面板壩(坝高187m)于1994年刚刚建成,国内最高的天生桥一级面板坝(坝高178m)1993年刚开工建设。水布垭面板坝能否从当时的最大坝高一次性上升近50m,面临着超高面板坝设计在理念、高应力条件下大坝填筑料力学特性、高面板坝变形控制技术、高性能面板混凝土、适应大变形的止水结构及高面板坝的新型监测手段等一系列高面板坝筑坝技术难题。为了给大坝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他们围绕面板坝筑坝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该成果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特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在,水布垭大坝世界最高的纪录仍然保持着,这里面渗透着他们的汗水和众多独创的技术贡献。

以科学引导舆论,以技术支撑发展

让贾金生难以忘怀的,是他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的经历。国际大坝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是水库大坝领域最为重要、影响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组织之一。在2009年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7届执行会议上,贾金生成功当选为国际大坝委员会新一届主席,这也是我国专家自1974年加入国际大坝委员会以来第一次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贾金生说,他的当选,反映了中国大坝建设在世界坝工界的领先地位,也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良好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当选主席后的贾金生,以他的锐气与智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国际大坝委员会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回忆3年的经历,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推动国际大坝委员会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将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工作重心从只注重先进坝工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变为既重视技术,同时也重视水库大坝对环境的影响,强化水库大坝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第二个转变是扭转了国际大坝委员会历史上多以欧、美国家主导为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非洲国家,多是参加和参与的局面,将支持服务于发展中国家水与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第三个转变是以权威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提升国际大坝委员会在国际涉水事务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个转变的背后,是贾金生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绩。

他任主席期间,牵头组织起草并联合发布《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将不断提升对水、粮食和能源的需求。面对这一特殊形势,储水基础设施将变得更加重要。另外,储水设施在减缓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将是至关重要的。国际大坝委员会联合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国际水电协会和国际水资源协会于2012年6月6日在日本京都发布了《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目前,已有中、英、法、西班牙语版本。

他任主席期间,建立了非洲水库大坝与水电发展圆桌会议机制,推广与落实《大坝和水电与非洲可持续发展》宣言。围绕2008年国际大坝委员会80周年庆典期间发布的《大坝和水电与非洲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分别在越南、瑞士、葡萄牙、土耳其、中国先后召开了6次“促进非洲水库大坝与水电发展圆桌会议”,并请非洲各国的高层代表到中国、土耳其等国家进行技术考察培训,通过交流探讨,为非洲水库大坝建设献策,并寻求适当的交流机制和合作模式,以实际行动支持《大坝和水电与非洲可持续发展》世界宣言的推广和落实。

他任主席期间,倡导设立了国际里程碑工程奖,促升国际社会对水库大坝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为了总结水库大坝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国际坝工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在国际有关专家的支持下,中国大坝协会先后与西班牙大坝委员会、巴西大坝委员会和美国大坝协会共同倡议评选碾压混凝土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堆石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和混凝土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在国际上反响良好。到目前为止,来自美国、瑞士、西班牙、巴西、日本、哥伦比亚、智利、巴拉圭、南非、中国等10个国家的31座工程已获此殊荣。国际里程碑工程奖的设立,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水库大坝重要性的科学认识。

他任主席期间,积极为国内专家走向国际提供支持。2010年成功推选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恩惠副院长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泥沙专委会主席,于2011年和2012年主持召开了专委会年会,就水库泥沙问题以及专委会的未来任务与各国委员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和交流。2010年成功推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徐泽平博士担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大坝技术委员会主席。2011年成功推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曹广晶董事长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水库大坝综合运行调度专委会主席。

他任主席期间,加大了双边多边合作,促进大坝建设与管理。贾金生接待过十多个外国重要团组的访问,也多次率团前后访问了近二十个国家。通过互访,增进了与国外同行的友谊,先后与日本、韩国、西班牙、越南、巴西、美国等国家大坝委员会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同时积极构建与其它国际组织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出访、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国际大坝委员会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世界水理事会、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国际水电协会、国际水资源协会等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12年,贾金生作为第22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的任期已满,由于任职期间的出色工作,他被推举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名誉主席。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在国内与世界的舞台上,都能奏出事业的最强音。

作者:朱文丽

水利水电科学利用论文 篇2:

杨明祥:水利气象大有可为

古时候,科技不发达,“雷公”“电母”就是大自然实时的天气预报员。如今,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人们不仅可以在几个小时前,甚至可以在几天前预见未来的气象。气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自古以来,它就和人们的出行、采购、安全等息息相关。如今,各行各业都关注气象,并研发了相关的预报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主任杨明祥,就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了流域降水预报服务平台等,为推动我国水利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一波三折成就水利气象人生

在外人眼里,杨明祥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勤奋踏实,成绩优异。但他其实也经历过挫折,幸运的是,踏过荆棘铺就的道路后,他最终进入水利工程领域,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作贡献的同时,绽放出生命的光芒。

杨明祥出身军人家庭,“听我母亲说,我的姥爷是老八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掩护村民撤退被俘,后来家人发现他的时候,手指断了,牙也没了,身上还有烙铁的印记。”这件事对杨明祥的触动很大,长大后,他立志为国作贡献,先是参军,后是报考空军飞行员,结果都因为近视度数太高,最终没能如愿。

但杨明祥报国的理想并没有熄灭。既然不能靠参军报国,那就另寻他路。对理想的坚定和执着,让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目标。因为从小物理成绩优异,杨明祥有了要当一名核物理研究人员的理想,但因为高考接连失利,他最终选择进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他不懈努力,“那个时候,学校很热,来上自习的最多四五个人,最少一个。”而杨明祥就是那个雷打不动,天天准时上自习的人。刻苦学习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大学4年,他拿了3个一等奖学金,1个二等奖学金,1个国家奖学金,1个优秀毕业生称号,几乎所有能拿的奖都拿了。刻苦努力的时候,杨明祥脑海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考上研究生后好转专业。

然而因为学科跨度太大,杨明祥离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他最终也学会了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命运的安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为国作贡献。”即使和命运斗争不过,也可以在另一个领域从容生活,杨明祥拥有这种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他虽然不喜欢软件工程专业,但却是当时整个年级编程学得最好的同学之一。

凭借出色表现,本科毕业后,杨明祥考上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师从解建仓教授学习水文水资源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信息化。3年之后,他又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博士。2012年9月—2015年7月,他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师从王浩院士、王忠静教授、蒋云钟教高,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水文预报,从此与水利气象事业结下了情缘。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清华大学导师的熏陶和启迪之下,杨明祥的研究越深入,对相关领域的探索欲望越强烈。博士期间,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2点睡觉,早上5:30起床,奔忙于清华大学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之间。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因为要准备论文,为了抢占清华图书馆座位,住在水科院的杨明祥常常早上5点多就出门,然后骑车到清华学习,一整年风雨无阻。汗水浇灌换来丰收硕果,博士毕业后,杨明祥成为清华大学极少数3年就能博士毕业的优秀学生。

万丈高樓平地起,求学期间的刻苦努力为杨明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从事气候变化、智慧水务、气象水文预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如今,杨明祥已经成为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主任,自2020年10月起,挂任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期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相关科研成果获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次,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次;作为主要完成人提出的“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被水利部鉴定为国际领先,相关核心技术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得到了推广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编制了《北京水务信息化顶层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水务顶层设计》等报告;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

从最初一名胸怀核物理研究梦想的有志青年,到刻苦努力最终找到人生航向的水利气象研究工作者,历经本科时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习、硕士时期的水利信息化研究、博士时期的气象水文工作,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也意外成就了杨明祥别样的科研人生。将这些交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水利气象研究中,他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初涉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非常幸运,杨明祥留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就为水利领域带来了一个突破性成果。

这一项目是雅砻江流域的项目,杨明祥和团队主要负责为雅砻江流域提供气象水文的一体化预报。当时,雅砻江流域主要基于监测站来做调度计划,如此一来,就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预见期短,多数断面的预见期只有几个小时,这对于防灾减灾和兴利调度都是极为不利的。

杨明祥深知,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业内顽疾,必须着手解决。虽然初出茅庐,但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一股拼搏干劲,最终,他成功地将气象预报信息加进水文预报中,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延长到了3~7天。然而,这个想法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气象预报模型的本地化。当时,项目组用的是美国气象模型——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WRF)。这套模型刚刚面世不久,全国将此模型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人也还很少,所以引进陌生的模型时,“拿过来之后才发现效果不太好”。

然而这一问题只能自己解决。杨明祥发现,美国模型是根据自己国家特点研制的,但雅砻江流域受地形等影响,整个天气系统非常复杂,因此这套模型一开始并不适用。为了让模型更加符合雅砻江流域的特点,杨明祥和团队对模型进行了本地化改进。一是将模型所用的地形分辨率从900米改成30米,精细地形数据,引入更多的地形信息;二是更新植被等数据信息。“美国模型里用的是全球数据,对中国特定的流域来说不够精确和精细,所以我们就做了改进。”

然而,精细化数据引进之后,模型虽然有改进,但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距离实际应用还差了很大一截”。这让杨明祥有些苦恼,但他并没有气馁,他说:“预报是水库调度的信号灯,如果预报没做好,影响效益是其一,如果影响到安全就是大事,所以必须打起精神,继续做改进。”

在仔细梳理一番后,杨明祥及其团队一致认为,雅砻江流域的降水预报模型需要特别设计,因为“这个地区的气象系统十分多变,降水成因复杂,今天用得好的参数化方案到明天可能就不是最优的了”。从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最终提出了一个基于天气形势索引的动态参数化方案。

这个动态参数化方案的优势在哪里呢?杨明祥介绍说:“因为雅砻江气象复杂,如果只采取一套参数化方案,必然会预报不准,所以我们采取多套方案,可以在预报前,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现在的大气形势,然后根据大气形势动态地选择提前备好的参数化方案,以此有针对性地做预报。”

事实证明,团队一年的心血并没有白费,整个预报系统较好地满足了业务应用需求。不仅如此,经相关专家鉴定,项目的技术部分完成得十分出色,相关成果“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也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荣誉。

雅砻江的项目,给了杨明祥极大的自信和鼓舞,后来,他继续精进气象水文预报技术,并将研究对象从流域短期尺度扩大到中长期尺度,将预见期从7天延长到一年。在径流预报方面,他和团队研发的模型还可以根据大气环流、海温、海冰等指标来判断流域一年的情况,虽然“不是非常精细的,是趋势性的”,但也得到了水利部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厉兵秣马踏入“双碳”战场

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一出,全国上下开始为零碳排放的目标做准备。杨明祥所在的气候变化研究室,也立刻响应中央号召,因地制宜,开展南水北调碳中和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不少人对其都已经耳熟能详,然而,要问它在碳中和政策下扮演什么角色,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杨明祥解释说,南水北调中线的输水方式和东线的不一样,中线水源地的高程高于北京,丹江口一开闸,水会自动流到北京,输水过程全程不需要耗能。但是南水北调东线不一样,东线是利用13个梯级30多座大型泵站从长江口江都泵站提水,然后一级一级地往北供给山东、天津,总扬程65m,总装机容量36.62万kw,因为地势是南低北高,所以它的输水成本和水价比较高,但是其受水区又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水价问题,特别是输水成本问题,就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东线发挥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输水成本及水价较高,对于这个高耗能的工程,如何减排也是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呢?杨明祥团队想出一个妙招:用沿线风、光电资源进行调水。

这种方案可行吗?很多人都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事实上,我们提出这个设想之后,确实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第一个疑问是沿线有足够的风、光资源吗?第二个疑问是风电、光电经常被称为‘垃圾电’,出力的波动性较大,是不是能够满足调水的要求?第三个疑问是成本问题,最终到底能不能降低调水成本?”杨明祥及团队当然也清楚工程建议的提出意味着什么,所以在提出建议之前,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调研,研究的数据可以“很完美地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他们对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特别是风资源进行了调研、评估,发现风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江苏,风资源完全可以支撑工程用电,目前已经有一篇论文见刊;

第二,就是不稳定的电怎么利用?“东线可以利用‘长藤接瓜’式的调水线路,借助天然湖泊调蓄,解决因出力波动带来的水流波动问题。”简单来说,沿线有很多天然的湖泊,可以充当储水池,这样风电虽然是不稳定的,但是借助湖泊的调蓄,就可以将不稳定的进水调整为稳定的出水;

第三,就是到底能不能降成本?杨明祥团队对此进行了评估,如果用风电去抽水,可以把调水成本降低50%以上,且工程投入大概能在5~8年回本。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南水北调东线一些泵站可以正向抽水、反向发电,那么只要有风就抽水,如果水抽多了可以利用多余的水发电,这样总体的效果是既没有耗费大电网的电力,最后反而给大电网贡献电。

钻研核心技术,大胆创新,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就是水利人对中央号召的回应。“我觉得做碳减排研究工作很有意义,结合国家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們的人生价值。”提到未来即将开展的项目,杨明祥开心地笑了,他很期待未来的这一段征程,因为他已经做好准备,信心满满地等待着踏上碳中和的战场。

(责编:张闻)

作者:卫婷婷

水利水电科学利用论文 篇3:

鲁甸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资源保护的思索

【摘 要】:鲁甸县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供需矛盾加剧。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鲁甸 水资源利用 保护

水资源保护的核心是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以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水资源保护不是以恢复或保持地表水、地下水天然状态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1、鲁甸县水资源情况

1.1年降水量、年径流量

1.1.1 年降水量

鲁甸(文屏)气象站1959~1988年平均降雨量为925.8mm,江底702mm。文屏站多雨年(1968年)降水1131.71mm, 少雨年(1975年)降水584.5mm,变幅比值1.94倍,一日最大降水为137.4mm(1974年)。全县多年平均降水1006mm,年降水量15.1亿m3。 1956~1979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江底、南筐、李家山一带降水量750~800mm;火德红、龙井、新民一带降水量800~900mm;文屏、桃源、大水井、小寨、龙头山一带降水量带为900~1000mm;水磨、龙树、梭山、乐红一带降水量1000~1100mm。拖麻、铁厂降水量1100~1200mm。近20年来降水量明显减少。

1.1.2 径流量

全县总面积1487 km2,1998年径流深462mm,径流量6.87亿m3;2005年径流深238.6mm,径流量3.548亿m3。年平均径流深377.3mm,年平均径流量5.61亿m3。

以流域划分多年平均产水量。牛欄江流域,包括小寨河、龙泉河、黑石河、可郎河(乐红乡官寨村)、袁家河沟(老乐红寨子)等,年均产水量34.84万m3/km2(其中江底、机车、南筐一带10万m3/ km2);昭鲁河流域年均产水量20万m3/ km2;龙树河流域年均产水量56万m3/ km2。全县年均产水量37.72万m3/ km2,降水总量15.10亿m3,年均径流量5.61亿m3,径流深377.3mm。

由于人口密度、降水量和径流量不平衡。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龙树河流域最高,其次是牛栏江流域,最低是昭鲁河流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以E-601型蒸发皿观测, 蒸发量大的时间是4~9月, 蒸发量小的时间是10~3月。龙树河流域1000mm, 文屏、小寨1100mm,江底、南筐1400mm。全县多年平均干旱指数1.31,绝对湿度10.9毫巴,相对百分数75。

2、 鲁甸县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库蓄水:全县有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8座,塘坝17座,总蓄水量2547.93万m3。引水渠道(不含水库配套渠):全县有小(一)型引水渠道4条,其中2条为渔洞水库南干渠鲁甸分干渠(严格划分不完全是鲁甸县的水资源);小(一)型以下引水渠道112条,总引水流量7.56 m3/s。年用水量以90天计(一般年用水为60天左右),年用水量为5878.66万m3。农灌工程蓄水池: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水利局及相关部门已建成各类蓄水池1100多个,总蓄水量16.5万m3,加复蓄水约25万m3。非工程措施灌溉及用水:山区不少地方仍采用简陋自流的引水方式引水灌溉及生活用水,如土渠、塑管等,灌溉主要为稻田,估算年用水量约500万m3。水窖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水利局及相关部门已建成各类水窖约15200件,总蓄水量45万m3。解决7.05万人,4.2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人畜饮水管道引水工程:包括县城供水,全县共建成管引工程195件,年供水量约300万m3。解决了11万人和5.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水池120件,年总用水量约10万m3,解决8400人,514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工业、建筑、林业等其它用水:全县年供水量约500万m3。

3、鲁甸县水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1 水资源浪费严重

鲁甸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约占95%,在广大农村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而一些发达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达到了80%以上。

鲁甸农村节水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流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民收入降低,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3.2 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

全县地势呈南低北高,北部的水磨、龙树一带海拔高,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但气候冷凉,农作物产量不高,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很单一;南部的江底、南筐、李家山一带海拔低,气温高,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品种多,出产极好,但降雨量少,资源性缺水严重,干旱十分突出。

3.3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全县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时间分布不均衡,降雨明显呈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雨量集中的汛期过后,农业用水依然巨大(冬春两季),因水量大部分都集中在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甚至出现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形(如最近两年的连续严重干旱),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的短缺问题更加严重。严重阻碍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4、鲁甸县水资源保护的思索

4.1开源节流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基本都已经开发了,例如适合兴建水库的河流都基本建了,国家不可能投资把所有的河水都利用起来。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2009年全县耕地面积4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1.49万亩,水利化程度23.8%。

4.2 加强引水工程、蓄水工程的维修及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全县有各类引水渠116条(不含水库配套干渠);有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8座,塘坝17座,总蓄水量2547.93 万m3。各类蓄水池1100多个,总蓄水量16.5万m3。应加大力度进行全面管理,甚至可以把水利工程管理纳入乡镇领导的年度考核。特别要加强对蓄水工程的蓄水管理。

4.3 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4.4 技术措施

鲁甸县农业灌溉用水利率相当低,一般只有40%左右,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3倍,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的80%以上,水资源存在极大浪费。因此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滴灌、喷灌,相比传统的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率要提高40%左右。

4.5 经济措施

运用经济措施节约水资源,我国水价偏低也是水资源浪费的一个原因,过低的水价不能充分约束公民节水,应适当提高水资源价格,运用经济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微观调控。

4.6 法律措施

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治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鲁甸县水利志》、《昭通水文志》、《2010年鲁甸县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水资源保护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张国华,1977年12月生,男,云南省鲁甸县人。2001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学士。同年8月分配到鲁甸县水利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工作,2007年至今担任水勘队队长。

作者:张国华

上一篇:家训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险扩面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