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将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市场主体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相联系,对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市场效率以及加工贸易增值率三变量的VAR模型,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协整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效率都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存在正向的影响,而且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加工贸易产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篇1: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困境

通过用“微笑曲线”分析,我国在加工贸易产业链的环节分配中已处于“微笑曲线“的弧底,从出口产品所演绎的分配故事中,可以看到,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并没有带动增值率的提高。

近年来,国际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低端产业加速对外转移,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备一定基础的制造业等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这些都促使国际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不断向我国延伸,从而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加工贸易产业链体现了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国内供给,从单一企业加工向多企业的生产联合体深加工方向转变,逐步形成深度关联、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进而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国家来说,加工贸易留在国内的加工环节越多,产业链越长,国内增值率(以下简称“增值率”)就越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有利。

我们处于“微笑曲线”弧底

在加工贸易产业链的环节分配中,可以用“微笑曲线”(如图1)加以分析。这个理论描述的是,在曲线左端(产业链上游)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随着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收益逐渐上升;在曲线右端(产业链下游)的品牌销售企业,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增值收益也大幅上升;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则是“流汗多拿钱少”,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少,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显然就是处于这个位置。

加工贸易产业链上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增值率(附加值)曲线”,即通过新品开发、品牌创意、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增值水平,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由于处于“微笑曲线”的弧底,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始终较低,而由外商控制的产业链上游及下游,其增值收益往往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十余倍、甚至几百倍。例如,我国每出口一台DVD只售39美元,却要向外国公司平均支付19.7美元专利使用费,占成本70%的机芯、解码器等关键元器件还要依靠进口,出口产品上贴的又是外商持有的商标。这并不是一个特例,从一双鞋到一张光盘,从一件衬衫到一棵圣诞树,中国几乎所有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都在演绎着这样的分配故事。更为严峻的是,“微笑曲线”还在不断地变陡。

我国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的弧底日益加深,反映的是我国劳动力与发达国家技术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即交易条件)正越来越处于不利境地,例如2001-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依次为56.8%、45%、47%、46%、52%,数据显示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上下波动、上升乏力。

加工贸易产量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增值收益的增加,中国正在陷入加工贸易“微笑的贫困”的陷阱。2005年,在国际、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形势下,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居前200位的商品中,出口呈量增价减的商品有近三分之一。

被压缩的增值率空间

198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16.7亿美元,到2005年增加到6905.1亿美元,增长了412.5倍,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方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较短、增值率较低,引起的相关负效应也十分突出。

加工贸易国内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长期发展后劲。我国加工贸易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低端,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国内配套能力不足,仅有的一些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也多为外商投资企业。据调查,苏州地区加工贸易主要依靠台港加工装配业的转移,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1073亿美元,占全国的15.5%。但是,目前苏州地区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更多体现在最终产品总量(值)上,如2005年苏州地区共出口笔记本电脑1597万台,货值109亿美元,贸易量约占全球的1/4,但这些装备全球的“苏州造”笔记本电脑几乎全是加工贸易贴牌组装生产,企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研发设计、特殊材料、关键部件及产品销售均严重依赖外方。组装用零配件主要通过跨国集团内部采购和调拨,内资企业难以进入料件配套体系,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自主延伸能力弱,利润掌控能力差,增值收益极低。

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迅猛发展,包括纺织、服装、鞋、家具、机电产品等。近年来又在电子产品、IT领域异军突起,虽然新兴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但国内加工企业从事的也只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这一模式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但其盈利能力却很难持续。挑战来自于”谷贱伤农”效应,即具有国际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往往也是供给充足乃至过剩的行业,一般以”三低”(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维持竞争优势。尽管价格竞争力较强,但贸易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的情况下,产品增值率会越来越低,还会因产品低价倾销嫌疑招致贸易制裁。而且,加工企业不掌握境外最终销售渠道,难以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与产品需求,造成新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丧失、导向模糊。在产业链上下环节的相向压缩下,加工企业被迫在优势环节上精工细作,或者干脆搞“拿来主义”,自己不去研发,上游企业提供什么(样品)就生产什么,这种生产模式必然导致产业环节的边缘化,增值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最终销售渠道而掌握不了产品定价权,出口规模越大,也往往意味着买家下单规模越大,买家侃价能力越强,增值率也会越低。如此恶性循环,企业可以不断扩大产能规模,但产业链环节被固化,增值率空间被压缩。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很低,利润大量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中,我国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从而导致增值率的提高不大。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业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5%左右的工料费收入,产品增值的大部分被外方获得;而在进料加工中,由于外方控制着原材料采购和制成品销售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转移价格等手段,使企业利润大量流失。例如,中国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仅得35美分,美国等外国公司所得则是20美元。

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弱。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最突出的表现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必然导致大量进口原材料,这会给国内相关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冲击;而在”大进大出”模式中,由于外商控制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环节,从而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真正经营主体是外方而非我国国内经营方,因而使我国原有的产业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未得到充分释放。而且,目前许多加工贸易仍处在“一进一出、单一工序”型发展阶段,普遍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产品加工程度不深,对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的作用不显著。同时,外方为了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和获取高额收益,往往采取滥用知识产权保护、挑动国内企业价格战等手段,阻碍或割裂国内产业链条的形成,延缓了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穿小鞋进入国际化市场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增值率提高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人力资本供给十分缺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资本要素可以高度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究竟能够做什么,主要不是取决于金融(实物)资本的丰裕程度,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本(体现为知识、技能的丰富而非人员数量的多寡)的差异,因为金融(实物)资本是可以引进的,而人口的流动却要受到移民的限制。因此,无论是根据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还是根据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原理,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人力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可以在产业链中做增值率较高的高端部分,而像中国这样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国家只能做产业链中增值率较低的低端部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很低,人力资本供给十分缺乏,能够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源),因此缺乏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高端(上游的研发)和中端(上游的技术开发、设计及下游的营销)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即便是在低端部分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仅为日本的4.1%、美国的4.4%、德国的5.6%、韩国的9.8%,工业增值率仅为26%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为40%-50%。

国内产品竞争优势不足。首先,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许多国内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水平、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其次,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很低。而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大多在开发、设计环节就确定了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这些开发、设计环节多在海外进行,而国外相关设计人员对我国国内产品了解甚少,所以多指定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外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许多国内产品存在着价格偏高、交货延误、运输缺乏保障等缺陷,因而削弱了其在加工贸易中的国内配套能力。

核心专利技术和自有品牌缺失。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知识没产权”;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申请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82%︰18%”凸现加工贸易产业链上延伸路径困难重重。而一些拥有自有品牌的国内企业,在“借船”进入国际市场或陷入经营困境时,往往选择用优良的产能换取外商贴牌订单的“便捷”途径,此后自有品牌通常会被外商“冷藏”,待国内企业站稳脚跟,再启用自有品牌自主进入国际市场时,这才发现,当初外商品牌封杀的深谋远虑,老品牌早已被新市场遗忘,产业链的下伸路径已被封堵。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壁垒,产业链下游的商标控制,都使国内加工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增值率已成为外商特制的一双“小鞋”,国内企业既无法“赤脚”进入国际市场,穿上“小鞋”又颤颤巍巍行路艰难。例如,高额的专利费和不断抬升的技术壁垒使我国的DVD、手机、数码相机等行业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淹没在增值率急剧滑落的旋涡中,生死两茫茫。

政策方面的制约。近年来,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骗退税”,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延伸国内产业链、提高增值率却考虑得较少。

·无差别政策促生无根产业。我国现行政策并未对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行甄别,而是将简单工艺加工贸易和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不加区别地给予优惠,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精神,不利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向延伸产业链、提高增值率和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客观上也鼓励了外商通过“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方式开展“短平快”的无根加工。

·深加工结转存在效率障碍。因为存在着实物监管困难,导致利用国内采购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及提高增值率在理论上得到了扶持,现实中却存在许多政策性及操作性约束。例如,我国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之间的结转,结转效率不高,尤其不太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

传统监管理念形成政策瓶颈。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以及后续服务等环节的增值潜力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然而我国传统监管理念认为,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制约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例如,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成领军之势的IT、IC产业,其产业链上游的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产业、中下游的维修检测等业务需求旺盛,但现有限制性规定却断裂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键链接。

出口退税政策的逆向激励。在加工贸易领域,出口退税政策存在许多不协调、不配套的地方,使我国每年上千亿美元的配套产品的出口机会因而错失。一是现行税制加重来料加工税负。来料加工企业在产品出口时只收取加工费,其国内采购不视为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所以国内供应商没有积极性。二是部门间政策措施不协调。目前海关对出口到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加工贸易货物都视同实际出口予以核销,但税务部门只认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予以退税,阻碍了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抑制了增值率的提升。而对于深加工结转业务,海关手册核销时视同实际出口,但税务部门则必须实际出口才予退税,客观上导致企业采取“境外(保税物流中心)一日游”方式,牺牲物流成本换取出口退税,增值收益被无端空耗。三是进口料件存在“超国民待遇”现象。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可以免缴关税、进口环节税,而国内采购料件只能享受部分退税(征17%,退13%)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本会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也转而进口料件。四是研发投入不享受出口退税优惠。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需整体考虑完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打通相关政策瓶颈,同时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真正可以带动国家经济增长有效利用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的一条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处)

作者:龚 震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篇2: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

摘要:文章将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市场主体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相联系,对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市场效率以及加工贸易增值率三变量的VAR模型,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协整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效率都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存在正向的影响,而且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融资约束;金融支持

一、 引言

本文将首先从理论角度对金融市场发展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阐述,以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利用反映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估计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程度。

二、 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由于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中所处的“世界工厂”的位置,中国的加工贸易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的来看,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围绕于以下几个主题:加工贸易对出口复杂度所起的作用(Zhi Wang & Shang-Jin Wei,2008),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GPN)中被众多跨国企业选择进行加工贸易生产的优势及原因(Branstetter & Lardy,2006),以及对加工贸易出口中国内附加值(DVA)的测度计算(Hummels et al.,2001)等。关于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问题,国外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代表性观点表现为Ghodeswar & Vaidyanathan(2008)提出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提升其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来实现转型升级。

针对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所显露出来的现实特征和存在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譬如,马强(2005)等人从统筹全局产业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加工贸易在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出了加工贸易产业存在发展的必要性,提出要加大科研创新、提升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并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等升级途径。张燕生(2003)认为国内企业通过参与高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可以使外商投资控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渐转变为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以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而且,隆国强(2006)经过深入研究也发现,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延长企业进入服务环节、提高加工深度、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等方面可以实现加工贸易升级转型。闫国庆(2009)等人采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时间序列处理技术对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和技术进步进行研究,得到了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出了有益建议。张明和胡兵(2010)发现较低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会阻碍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已经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加工贸易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罗茜和柏鑫(2012)则通过选取地区研发能力、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基础、劳动力投入等六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得到了这六个影响因素表现出来的不同作用程度。

综上所述,依靠加大研发投入、发挥技术创新、提升在生产链条中的位置、提高价值增值率等途径,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正在开始逐步实现升级转型。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没有将金融发展作为影响因素明确地纳入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主要有Kalina Manova & Zhihong Yu(2012),他们基于全球价值链角度,选取了中国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三种主要贸易模式下的企业相关数据,结合对金融发展和企业自身资金约束程度的测度,得出在金融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受资金约束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来料加工这种利润率不高的低端生产形式。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决定:是否选择加工贸易以及如何参与加工贸易。鉴于此,本文将研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关联性问题。

三、 金融发展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

本文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途径出发,结合融资需求理论,说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

1. 金融市场发展与技术创新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愈加凸显,而且依据新贸易理论,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内生变量对国际贸易模式以及贸易所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虽然自1996年起,中国高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ATP)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数额占ATP总出口额的比例已经超过92%,而且从2002年起这一份额甚至超过了95.5%,但同时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年总出口额中占有50%以上的份额,自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的ATP出口额中有85%以上归功于外商投资企业。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含量成为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充当融资中介、提高融资效率、使资本配置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帕累托最优。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对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好,则社会资本的运行效率就高,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也越大。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地方考察中指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由此可见,能否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是重要决定因素。具体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则通过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效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支持,以促进其技术创新,推进整个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转型。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关联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的逐渐形成,国外学者基于地理空间角度对价值链理论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理论和附加值的概念,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决定了其生产所得附加值的大小。

“微笑曲线”将全球价值链分为三个主要环节:研发环节、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一般认为,加工贸易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附加值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较高,而加工组装环节的附加值最低,主要进行加工组装活动的加工贸易产业即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效率和增值率较低。因此,要实现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首先要实现从加工组装——简单零部件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的第一次升级,进入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其次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参与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活动,依靠逐步延伸在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来实现转型升级(马强,2005;张旭宏,2005;等)。但是,企业一旦参与更多的价值链环节,进行更多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面临资金投入加大的现实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自有资本进行发展,很有可能因为融资瓶颈等问题难以实现价值链嵌入位置的延伸,进而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地进行融资,那么,加工贸易企业就能利用充足的资本进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活动。

总之,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活动。在发展水平较低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的融资活动受到阻碍,融资约束问题较严重。因此,从融资需求角度讲,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具有关联性,成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四、 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1. 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从研究目的出发,本文模型的选择主要遵循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能够验证金融市场发展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之间的相关性。另一个是克服金融发展和贸易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基于此,本文拟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进行协整检验分析,从而得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产生的影响。

本文运用Eviews7.0计量经济软件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思路为: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作为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然后建立VAR(k)模型并进行方差分解,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最后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以确定金融发展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并通过建立VEC模型说明这种长期关系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 指标选取与变量说明。

(1)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指标。根据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途径的分析,加工贸易增值率无疑成为量化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一个较好的指标。加工贸易增值率不仅通过附加值表现了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高低和参与生产链条的长短,而且衡量了加工贸易的贸易利得,反映了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计算方法为:

ptvat=■

其中,下标t表示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ptvat表示加工贸易增值率。ptvat的值越大,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越大,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效果越显著。

(2)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金融发展相关问题时,大多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在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上。金融相关比率指金融市场规模的大小,反映了金融体系渗透到实体经济中的程度。而金融市场效率则主要反指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中介配置资金的效率,反映资金在社会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运转程度。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一直是以银行部门为主导,银行贷款在企业的融资总额中占据很大份额。鉴于此,本文采用银行部门的相关指标来衡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金融相关比率firt,firt=■。firt值越大,则整个社会贷款规模越大,金融市场规模也越大。

金融市场效率fiet,fiet=■。由于非国有经济贷款额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本文借鉴沈能(2006)的计算方法,用农业贷款、乡镇集体企业贷款和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三项数据进行加总得到。fiet值越大,非国有经济贷款比例越高,银行运营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也越高。

3. 数据来源。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相关统计数据只能追溯到1981年。同时,考虑到金融部门相关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81年~2009年作为实证检验的样本区间。

加工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在1981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银行部门总贷款额以及非国有经济贷款额的相关数据来源于1981年~2009年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GDP1981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五、 实证检验

1. 单位根检验。在构建VAR模型之前首先要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即ADF检验,结果显示:序列ptvat、firt、fi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未能通过平稳性检验,三个序列都存在单位根。而ptvat、firt、fiet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因此,序列ptvat、firt、fiet都是I(1)序列,可以建立三个变量的VAR模型,以及进行后续的Johanson协整检验。

2. 短期动态关系检验——建立VAR模型和方差分解。首先需要确定VAR(k)模型中的最大滞后期k,得到该模型的最大滞后期数为4,因此应该对这三个变量建立VAR(4)模型。VAR模型体现了各变量之间内在的短期动态关系,模型中各个系数并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含义,因此其更广泛的应用体现在方差分解上。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得出,ptva预测误差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ptva对来自自身波动的反应先下降后有所缓慢上升,于第8期趋于稳定;fir的新息对ptva预测误差的影响是先上升后有所缓和,于第6期趋于稳定,保持在20%以上;fie的新息对ptva预测误差的影响也是先上升再逐渐稳定,但其上升速度要比fir的影响快,而且这种影响在第4期就趋于稳定,保持在18%左右。从短期来看,金融市场规模与金融市场效率对加工贸易产业的影响程度相当,但是在这种影响程度趋于稳定之前,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更大一些。

3. 长期关系检验——ohanso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由前面的单位根检验得到ptvat、firt和fiet三个时间序列均为I(1)过程,满足Johanson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在检验过程中,本文利用迹统计量作为判定标准。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tva、fir和fie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初步说明加工贸易增值率、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联性,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成为影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关联性的大小,我们将进行VEC模型估计。

ptvat、firt和fiet之间的长期关系为:ptvat=2.196 2firt+5.318 7fiet,列向量(-0.028 0.154 8 0.046 0)T则反映了误差修正项对三个内生变量的调整速度。

可见,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都是正向的。长期来看,金融相关比率变化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2.196 2个百分点;金融市场效率变化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5.318 7个百分点。

六、 结论

本文首次将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相联系,通过分析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路径,结合融资需求原理,梳理阐述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机制。从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两个不同角度衡量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并将这两个指标与加工贸易增值率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了三个变量的VAR模型。由实证结果可知,金融相关比率的扩大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都具有促进作用,而且金融市场效率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要大于金融相关比率产生的影响。或者说,金融市场效率比金融市场规模对于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约束发挥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正在逐步实现转型升级。随着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对高技术生产领域的参与,以及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开展海外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活动来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增值率,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需要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对加工贸易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市场本身既要有“量”的扩大,还要有“质”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质”的改善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在下大力气完善与加工贸易产业相配套的各种基础产业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与优化配置资金的作用,才能实现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金融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不断升级。

参考文献:

1. 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世界经济,2003,(4).

2.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管理世界,2004,(10).

3. 马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32).

4.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世界经济研究,2006,(6).

5. 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国际贸易, 2008,(12).

作者简介:赵颖,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丁亦岑,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作者:赵颖 丁亦岑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篇3:

广西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凭祥市政府大力推动发展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但该地区水果加工产业的发展仍表现得比较缓慢。本项目通过走访凭祥市内的水果加工企业,调查凭祥地区的水果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现状,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经整理形成本论文。通过比较深入的分析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限制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促进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凭祥;水果加工产业;边境加工贸易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水果加工产业领域持续扩张,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日渐完备,水果加工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凭祥市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谅山市山水相连,是中国最大的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凭祥市依靠独到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推动了广西水果及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东盟水果进出口口岸,其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为凭祥当地的水果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进一步推动了水果深加工项目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对广西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及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发展现状

从凭祥口岸水果进出口数量来看,凭祥市水果进出口数量较多,口岸水果进出口贸易量已连续六年处于全国第一,进出口水果增长率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见表1)。但受凭祥地区过去多年对外贸易形成的“过路经济”影响,该地区水果加工贸易现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层次也比较低。

从水果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看,凭祥市的水果加工企业的产品类别主要为果汁、果酱、果干加工,涉及果酒加工、药物加工、提炼加工的企业较少(见表2)。2017年率先入驻凭祥的水果加工企业有8家。其中,广西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是凭祥第一家上市食品加工企业,以生产、加工和销售果干为主。广西越香园乳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越合资企业,该企业主要沿用越南酸奶的生产工艺将进口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加工为酸奶,再将生产出来的酸奶推进中国市场。

在广西,水果种植历史虽久,2016年广西水果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但整个广西地区水果加工产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于凭祥市的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而言,水果加工的原材料不论是就地取材还是从东盟国家进口,凭祥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该地区水果加工企业控制产品流通的物流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2.2 基础设施状况

凭祥口岸货物进出口货物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和国际铁路运输。近年来,随着凭祥口岸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中越跨境货运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中越友谊关—友谊国际口岸货运专用通道自2017年开通以来,有效的解决口岸中越双方货车拥堵现象,为货物进出口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也成了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上的重要物流枢纽,扩大了中国与越南的互连互通。

除了加强口岸建设,为了简化口岸通关手续、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中越双方还不断探索推进“两国一检”的通关合作新模式,以提高两国贸易便利化。未来“两国一检”在凭祥友谊关边境口岸落地,将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凭祥口岸边境贸易的发展。

2.3 相关政策解读

从产业政策层面看,凭祥市作为中国西部的边境城市,该地区的企业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外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优惠政策、广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获得凭祥市批准成立并且具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从凭祥口岸进出口的货物均可享受进口可享受减半征税优惠政策。水果加工贸易企业在凭祥落户拥有政策上的优势,可享受诸多优惠政策,这对于吸引水果加工企业落户凭祥以及发展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是十分有利的。

3 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水果加工生产技术薄弱

目前凭祥加工园区存在着承载能力较低,并且大部分加工园区的供气、排污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善齐全。该地区大部分水果加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水平科研人才,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部分入驻凭祥企业因技术问题及设备调试问题,未能按时竣工投产。并且大部分水果加工生产企业生产的多为果干等初级加工产品,水果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涉及水果深加工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

3.2 水果加工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的凭祥水果加工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环节上仍显得十分薄弱。 水果加工产品生产工艺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检测标准,导致产成品质量不稳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隐患,这些都成了制约当地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因素。我国虽有水果加工产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但部分标准陈旧、规范缺失,并且未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于水果加工贸易产品的对外贸易存在诸多不利。这些因素都对凭祥边境水果加工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以及参与国际竞争造成阻碍。

4 促进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优化水果加工产品生产布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水果加工企业可根据自身加工产品的特性和优势对水果深加工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生产布局。综合利用果胶、芳香物质、有机酸等水果深加工副产物,拓展生产水果提炼加工、果酒加工、药物加工等多种水果深加工产品。延长边境贸易产业链,提高边贸水果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凭祥边境地区水果加工贸易产业链提供发展动能。

4.2 引进先进加工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积极引入先进的水果加工生产技术设备,深化科技改革,推进当地加工企业形成产业科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机制。水果加工企业应当实时关注外界水果加工产业发展动态,利用环保绿色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水果加工的生产效率。挖掘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增值潜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凭祥边境水果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

4.3 完善水果加工產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

政府方面需加快完善修订水果加工产品的生产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水果加工产业的追溯标准和体系,加强原材料和生产环节监管,保障水果深加工产品食品安全。研制符合凭祥市的实际情况且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合格评定标准。凭祥边境水果加工企业应当具有革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和维护,不断提高自身边境水果加工产品的科技价值和品牌价值,以高信誉、高品质扩大边境水果加工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梅.加快广西水果深加工发展的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04):51-52.

[2]梁声记.广西水果加工现状及其持续发展对策[J].广西热作科技,1998(03):5-8.

[3]杨磊.依托中国—东盟外向型资源优势 打造广西沿边水果产业加工集群[J].广西经济,2014,(05):38-40.

[4]伍小梅.深加工视角下我国水果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作者:李婷 韦金爽 李婕

上一篇:西部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林场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