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外贸易产业格局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五年时间,随着入世承诺的一一兑现,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逐渐明晰。根据我国政府的入世承诺,具体分析入世五年中我国制药业及各子行业受到的影响及发展情况,并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对外贸易和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制药产业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尚未完全显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药对外贸易产业格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药对外贸易产业格局论文 篇1:

中医药瑰宝世界绽放

随着世界医学对中医的深入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材出口的发展势头不可限量。

随着西医学诸多理论与临床方面问题的瓶颈迭出,和世界医学对中医学的认知加深,自1996年开始,中医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较高的认可度,中医概念在全世界渐渐盛行起来。经过多年积淀,中医药出口在2009年走出了稳步上扬的行情,且在2010年初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为年度的高位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世界中医药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医药材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量也逐步提高。

2009走势稳步上扬

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抑制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在医药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上也有所反映。2009年上半年受原料药行业出口需求抑制的影响,出口交货值同比一直弱于2008年同期。而随着最后一个季度国外经济企稳迹象明显,出口交货值在12月份创下了78.93亿元的新高。2010年1-2 月份,中医药行业的出口也高温持续,上扬势头明显。

2009年,中药类商品对外贸易实现9.2亿美元顺差,出口增速约为9.8%,略低于进口增速的10%。各单项商品中,位居首位的是药剂提取物,其出口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4.8%;其次是中药材及饮片,其出口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37.92%;中成药进出口均呈现逆市上涨趋势,但仍出现自2008年以来的第二次贸易逆差。

2009年,我国中药材进出口全年表现比较突出,进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同比增加7.2%。其中,出口额5.5亿美元,同比增加6.4%;进口额0.9亿美元,同比增加12.2%,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但是,上半年与下半年出口形势却明显不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格局。上半年出口明显乏力,1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达30%;下半年开始强力反弹,12月出口额同比上升30%,见证了一年来中药材出口从萎缩走向复苏的历程。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中药材单月出口额连创新高。这一趋势也延续到了2010年,在年初淡季期间,也实现了60%左右的同比增速,为年度发展开了个好头。

2010机遇叠出

世界范围逐步认可

20年前,我国政府对外签署的卫生协议中很少有中医药内容,政府间开展中医药交流的国家只有几个。近年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与美、加、法、英、德等68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或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覆盖了世界五大洲,政府间在中医药立法、教育、医疗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中医药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格外重视,WHO在亚洲设立15个“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3个与中医药有关,7个设在中国。2003年,WHO在制定的《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特别强调了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在人类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已经承认中医合法化并将其纳入医保。美国50多个州中,已经有42个州承认中医合法化,这就意味着中医可进入世界多个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

2010年3月,在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两部中医药古籍《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为传统中医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医药已经受到来自世界范围的广泛承认和重视,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已初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中医药正快步走向世界。

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化学药品市场。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合800亿美元,到2008年则达到2000亿美元,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已经形成。近5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5%。

中药除出口到传统的非洲、美国市场外,近年来欧洲市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26%。中成药出口80%集中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中药提取物的出口80%集中在欧洲和美国。

以“中式成药”为例:2009年,中国出口中式成药到9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增幅较大的国家为韩国、贝宁和越南;出口下降较大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加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和英国。中成药主要出口地区仍是香港、日本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占我中式成药出口的57%左右。香港是我中成药最大出口地区,出口比例占全部中式成药出口的41%;2009年,对香港出口中成药达6734万美元,同比增长6%左右。

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总计47亿元,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9年是中央财政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最多的一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的一年,中医药事业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战略机遇。

201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的重大政策、文件,并召开多个中医药相关会议。具体有: 1月13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颁布; 1月14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1月29日,综合性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推进会召开; 2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等。

中-东自贸区助推发展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国家人口达19亿,约占世界人口1/3;经济总规模近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9。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占到双方贸易产品的90%。

中国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中药全球出口总额达13.0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中药总额约为2亿美元,占全球中药出口总额的15%,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9%。其中,对越南出口7045万美元,同比增长47.22%;对马来西亚出口5465万美元,同比增长49.47%;对新加坡出口3565万美元,同比增长24.12%。越南、泰国传统医药体系较健全,中医药发展较好。以越南为例,规模较大的中药店就有200多家,这些药店销售的药80%以上都是从中国进口,大部分产品主要来自中国知名中药企业。这种对我国中药产业出口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终端渠道将会在未来给予我国中药产业深入走向世界提供更大的机会和帮助。

中药材经历了20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逐渐被世界所认知,我国中药材的出口量价也在近5年保持着增势。2009年,我国中医药商品出口数据已经证明了中医药产品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世界出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第一季度,也实现了40%左右的同比增速,为年度发展开了个好头。

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和世界贸易上行一直是重要的发展走势,中国的外贸从去年底开始恢复,一直处于高速向好的趋势,这一全球性的反弹势头也必将对中医药行业产品出口给予巨大的提升助力。中医中药,这项中国传统医学瑰宝,正高速地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茁壮成长,必定会在全球绽放出传统智慧的绚丽花朵。

作者:王鹤鸣

中药对外贸易产业格局论文 篇2:

入世五年看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五年时间,随着入世承诺的一一兑现,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逐渐明晰。根据我国政府的入世承诺,具体分析入世五年中我国制药业及各子行业受到的影响及发展情况,并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对外贸易和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制药产业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尚未完全显现。

关键词:入世;制药业;影响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对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1年底前,业内普遍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医药行业造成较大冲击。进入2007年后中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在这5年内,中国加入WTO到底对医药行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对医药行业形成了巨大冲击?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本文中的制药业指我国的医药工业,包括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3个子行业。

一、 我国入世涉及制药业的相关承诺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对制药行业影响较大的承诺主要有两项内容:

1.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WTO主要的多边协定之一,包含了制药业在内全球几乎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该协定的73个条款包含了基本准则、标准、专利使用、强制性执行、争议和其他一些内容。加入WTO以后,我国需落实对100多个成员国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TRIPS涉及制药业的条款主要有第3、4、6、7、8、27、30、31、33、39、65、66、67、70条。

医药知识产权是指一切与医药行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其包括五大类:(1)专利和技术秘密;(2)商标和商业秘密;(3)涉及医药企业的计算机软件;(4)由医药人员创作或提供资金、资料等创作条件,并承担责任的有关编辑作品的著作权;(5)同其他单位合作中涉及研究开发、市场营销、技术转让、投资等与经营管理有关的需要保密的技术、产品信息和药品说明书等。

2. 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许可证。中国入世相关协议明确,从2000年~2003年,中国进口医药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由9.6%降到4.2%,大宗药品平均关税由14%降到5%~6%,2005年降到3%,而药品进口许可证制度等非关税措施将逐步取消。

二、 入世5年医药行业整体运行分析

2002年~2006年间,整个医药行业①运行良好,行业在入世前10年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总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见图1),规模不断壮大,医药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出口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②

5年间,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见表1),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 605亿元(现价),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以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而名列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速。2006年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 323.73亿元,与2002年相比,工业产值增加了2 718亿元,4年翻了一番。

资料来源:2002年、2003年、2004年数据来自于2003年、2004年、2005年中国经济年鉴。

5年间,医药行业的对外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110.64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306.7亿美元,年均递增29.03%(图2)。这5年中,2003年医药行业的对外贸易各项指标稍显异常,主要是因为“非典”导致该年医药行业的运行重心偏离以往轨道,对外贸易受到明显影响所致。表现最为突出的是2006年,该年实现了医药对外贸易的“三个突破”,③全年出口额为196.1亿美元,同比增加26.3%;进口额为1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并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15.1个百分点,顺差达85.5亿美元,增幅达335%,超过前4年贸易顺差的总和。

从5年的行业运行情况来看,加入WTO引致的关税降低和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给医药行业整体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相反,基于入世带来的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对外贸易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我国医药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口持续增长,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行业发展态势较好。正如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言:“国内医药产业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入世后继续增长,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同时水平也在提高”。

三、 入世5年各子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入世影响分析

1. 中药制药业。2002年~2006年中药现价工业总产值从527.75亿元增加到1 390.11亿元,年均增长21.4%(见图3)。总体上看,近年来中药工业呈平稳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主要指标较往年有所提高,增速和行业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见表2)。

中药出口曾于199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96亿美元,之后便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2000年和2001年有所回升。入世后中药出口出现突破,入世第一年即首次超过1995年的出口值,达6.35亿美元,随后几年稳定增长(见图3)。2006年,我国中药出口总值达到10.90亿美元,但出口商品结构仍很不理想,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出口依然是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主要品种,中药材所占出口比例高达58.84%,而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出口比例分别为15.73%和25.4%,因此,中药出口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中药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这是其他医药子行业所不具备的,因此入世前业内普遍预测中药业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从入世5年的运行情况来看,中药行业发展水平未有突破,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总体规模不大,增长幅度较小。

众所周知,各国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管理本国的进口贸易,WTO的基本原则是降低关税水平、取消或减少非关税壁垒,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这对我国的中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即一个产品的出口首先取决于他国对该产品的需求情况和该产品的替代程度。中医药目前尚未被世界认可,在部分国家也只是属于所谓的“替代医学”,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在我国,中医中药的处境也非常堪忧。

困扰中药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消费者的需求,准确地说,应该是我国居民乃至世界对中医药的认识及各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几年我国中药行业的增长与其归因于加入WTO,不如说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加入WTO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药业在整个制药业中的地位。

2. 化学制药。2006年,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 734.95亿元,整个十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6.7%。5年间化学制药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出口额从31.86亿美元增加到116.5美元,进口额从22.4亿美元增加到70.8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38.28%和33.33%(见表3)。

严格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药品进口关税的大幅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给国内化学制药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从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的现状分析,加入WTO的消极影响并不大,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化学药物的出口,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化学制药业包括原料药和化学制剂。加入WTO对我国原料药工业是有利的,进口关税大幅降低使得生产所需的一些进口化工原料的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我国目前主要的原料药品种基本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因此短期影响十分有限。5年间,西药原料出口总额从29.81亿美元增加到106.3亿美元,其作为医药工业战略支柱之一的地位有望进一步得到巩固。

化学制剂的进口5年间出现较大增长,但在化学药物进口总额中的比例较小,更大大低于同年我国化学药物的出口金额。2005年我国共进口化学制剂产品15.69亿美元,仅比2002年增长6.66亿美元,占同年化学药物进口额的21%,占化学药物出口的19%。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158个品种的典型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30.07%、合资药54.71%、进口药15.21%,进口药物的比例始终未突破行业常说的“三分天下”的格局。

化学制剂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量进口的现象,其原因在于:(1)医药行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行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资”制药企业纷纷成立并迅速壮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在国内医药市场早已展开,(2)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药品消费水平较低,用药结构以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为主。进口制剂以高端的专利药品为主,这些药品价格较高,百分之几的关税下降导致的价格差异对这些品种在我国的消费影响甚微;(3)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药物(尤其是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物)我国都能自主生产,基本能满足我国居民的用药需求,TRIPs对我国药品的仿制设置了法律障碍,但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基础仍在,我国居民的用药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改变。而且,我国医药体制、市场环境较为独特,加上国家对药品的严格管理(药品的注册、审批制度),国外制剂大规模冲击中国市场的局面基本不会发生。

化学制剂的出口多年来未有大的改观,这主要同我国制药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有关,入世前后情况都是如此。

3. 生物制药。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得较晚,自1989年干扰素上市以来,我国已有27种生物技术药物实现了国产化。我国4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2006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累计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22.48亿元,整个十五期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在行业中的增速最高(见表2),是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固定资产净值年递增达28.8%,是医药行业投资的重点。对外贸易方面,5年间生物制药进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两者的总体规模都很小。

入世主要问题来源于知识产权。我国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的主流产品都是国际上专利期已过的第一批基因工程的通用名药,属于仿制产品,诸如干扰素、胰岛素、生长素等。从长期来看,生物制药行业是我国入世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医药子行业。关税的降低对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影响不大,由于我国在制造成本上享有优势,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进口生物药品的消费效应不明显。

从生物制药业5年运行情况来看,入世对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生物制药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TRIPs负面影响短期内还没有显现,加上不同药物在医疗方案中的部分可替代性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四、 结论

综观我国入世5年的行业运行情况,加入WTO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惠于世贸组织的各项贸易自由化原则,我国对外医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大量出口。

2.入世前业内普遍比较担忧的入世对我国制药业的冲击并未出现,药品大量进口的现象也未发生。关税承诺并没有带来药品总体价格的明显降低,知识产权协议短期内不会对我国制药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我国居民的基本用药格局没有发生较大调整。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没有给中药制药业带来发展机遇。中药出口依然规模不大,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出口比例在中药中仍然位居最末。中药在整个制药业的地位依然没有发生改变。

4. 化学制药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出口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制剂药物的进口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现象。

5. 生物制药业增长迅速,短期内受关税下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不大。

总的说来,加入WTO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药品的对外贸易和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制药产业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尚未完全凸显。反观我国制药行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倒是国内各项政策,如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招标、GMP制度等政策措施对制药业的影响更为深远。

注释:

①出于统计习惯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第二部分的工业产值的行业统计口径是:中药(成药和饮片加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的行业统计口径是中药(成药、饮片和植物提取物)、西药、生化药、医疗器械。

②鉴于数据的可及性和权威性,本文部分采用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关于“十五”期间的相关数据来说明医药行业入世5年的运行情况,虽然时间口径上略有差异,但不影响对相关结论的分析)

③三个突破即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中药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医疗器械进出口首现顺差。

参考文献:

1.申俊龙,徐爱军.医药国际贸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52,257.

2.国家发展改革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2006年6月.

3.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周年评估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231.

4.孙丽霞.2006年全国医药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中国医药报,2007-03-07.

5.胡波.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实现“三个突破”.中国医药报,2007-02-26.

6.张汉林.中国入世两周年评估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2.

7.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4年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进出口回顾.商务部网站cccmhpie.mofcom.gov.cn,2005-04-01.

8.曹钢.2005年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运行分析.中国医药报,2006-02-14.

9.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06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55.

重点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2005年~2006年度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与跨国经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爱军,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庆才,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徐爱军 孟庆才

中药对外贸易产业格局论文 篇3: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发展探讨

[摘要]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遵循经济系统的自增强机制,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竞争优势。本文结合广西“M”型区域合作战略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从产业集群的视角,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发展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广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新构想。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比较优势 “M”型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遵循经济系统的自增强机制,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竞争优势。广西在推进“M”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导入产业集群战略,是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和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通过基础设施和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企业间共有技术集中开发、产业市场共同培育和开发,形成稳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从而获得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市场效果。经济区域化则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也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产业集群之间的联动效应,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对于区域来说也适用。区域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原则的指导下,产业将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随着集群的发展,分工专业化的演进,各地区最初选择发展的产业集群的外生比较优势,将演变成内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体现在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基于发展的需要,各地区之间必然加快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

此外,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上的基础。产业集群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将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中间机构和企业问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也会发生相互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之间这种联动效应,形成最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2)产业集群有助于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在不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下,各区域利益主体独立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不可避免地放大了整个区域分工贸易格局的不合理性,产业布局的不合理现象严重。

根据比较优势,有重点的选择发展不同的产业,将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扩大产业内相互投资,优化出口分工,避免重复布局和恶性竞争,形成相互渗透、合理分工的产业集群格局。因此,产业集群形成后, 同构化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3)产业集群有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城市群的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 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在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来后, 由于这些集群分属于不同产业,彼此间互补性很强,就在横向上加快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整合,形成了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的加速流动。而在纵向上, 由于集群的发展, 联系了上游产业元器件、机构、服务等专业化投入品供应商以及特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其次延伸到下游产业如客户的分销渠道;最后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公共机构如研究机构一一大学、职业培训所、贸易代理委员会等等。集群之间的作用导致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

2.区域一体化的形成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改进产业集群的效率,对抗产业集群的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要求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之间加强分工与合作,这将促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 同时,要求地区根据区位优势,加入全球生产价值链,使集群企业吸收外商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知识,使产业集群的效率得以改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产业集群具有结构性风险和周期性风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产业集群的风险不再由单个地区来承担,由于一体化形成的合理,单个地区也增强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对于产业集群来说,由于跨地区之间的集群合作,效率的改进,集群对抗风险的能力就进一步得以提高。

二、广西面临“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1.“M”型战略为广西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1)为广西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提出将会给广西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外部条件,为广西的发展拓展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广西沿海地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所背靠的西南地区正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加速发展,而广西所面向的东南亚在政治和边界上又将要和我们更加信任,关系更加稳定,这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大环境。此外,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这将是广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2)有利于实现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的对接,增强经济互补性。随着广西经济总量的逐步增长,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的态势,不利于维持和增强广西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合作区” 立足广西区位优势,强调依据地缘经济概念,超越单纯的地理界线,重点强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湄公河流域国家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合作架起了桥梁,使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延伸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广西的北部湾地区,使湄公河流域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实现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的对接,增强经济互补性的同时,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开放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空间。

(3)为广西发展通道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1992年以来,广西经过十多年建设,陆海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西南出海大通道已初步或基本形成。现已形成三条出海大通道:一条由防城、钦州、北海3个出海口的出海大通道;一条是由经梧州方向下珠江三角洲,通往粤港澳东向的“黄金”内河大通道;一条是由凭祥通向东南亚的最大最便捷的西向出边陆路大通道。“M”型战略的提出,将提升广西出海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使这条出海大通道由西南地区出海便捷途径提升为西南、华南乃至全国走向东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进入我国的国际大通道,通过吸引产业、投资、物流、专业市场的聚集,增加经贸、技术往来,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发展通道经济。

2.面临机遇的同时,存在挑战

首先,对广西而言,有些机遇仍然存在一些约束瓶颈,使其应有的价值未能体现出来。如西南出海大通道,一方面其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量不足,导致物流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广西的港口条件,航线班轮条件、管理服务水平、集疏运体系等的不足,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限制了这一机遇的发挥。其次,有些机遇虽然很重要,也很现实,但广西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如果不积极主动创造一些条件,实现与珠三角的对接和融合,广西参与泛珠合作可能走向“空洞化”。最后,在将优势转化为机遇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可作。广西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也不意味着可以转化为现实机遇和现实推动。化优势为机遇,化优势为推动需要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开拓思路,谋划格局,制定措施。这些对广西将是现实的挑战。

三、广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新构想

1.发展地区经济,培育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根据各地区发展现状,依据其比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产业基地,发展该地区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地方特色,错位发展”的局面。在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城镇,建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发展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城镇,大力发展规模开发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例如,以产业集群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带动食品加工业、运输业、生产资料及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大力推行旅游集群式发展战略,鼓励包括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内的有竞争实力的新企业的形成,鼓励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和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业务拓展、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产业延伸上加强合作;避免集群内部旅游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打造百色成为铸造业基地,把丰富的铝、锰、铜等有色金属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并通过右江、平果和靖西这个集聚了铝工业、锰工业、石化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交通等优势的三角地区与“4+2”城市对接。

2.构建与广东生产和贸易紧密相连的区域生产——贸易链

从实践上来看,相关省区中,广东经济发达,制造业技术先进,高端人才储备充足且具有很强和人才引力,在出口产品深加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广东地区已然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块国际性生产基地,具备了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汽车、造纸、制药等方面强大的生产能力与高新技术开发能力。区域内其他地方,广西、云南等地区在传统农产品、中药、制糖、有色金属、再生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广西还具有物流区域优势和政策的叠加优势,也已经显现出在生产上快速非凡的发展势头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广东与区域内其他地方生产和贸易紧密相连的区域生产-贸易链,形将成区域内生产贸易互动、协调、健康发展的局面。

3.与云南联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的强强联合

广西、云南作为传统的农副产品基地、矿产资源大省,发展资源型经济具有竞争优势。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有色金属资源总量为7357万吨。在10种主要有色金属中,锡、铅、锌、铜、镍和钴的储量居全国前3位。广西亦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是全国10个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尤以铝土矿最为突出。广西、云南作为资源型功能区具有天然优势。广西、云南等地区在传统农产品、中药、制糖、有色金属、再生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云南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矿产业、磷化工和旅游等产业,而广西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电力、汽车、食品、医药、机械、制糖、建材、钢铁、化工、日用品工业等产业。云南和广西两省均属于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均具有相似性,可以通过联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的强强联合和整合共赢的目标。

4.构建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区

以资本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加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不同层次的区域中合作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共同整合旅游产品,共同组合包装特色旅游线路,合作建设旅游接待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共同分享旅游市场,共同推进旅游便利化,构建中国—东盟无障碍旅游区,形成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企业全方位合作格局,形成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2]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3]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5~11

[4]宋健坤吴金明: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彤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6]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18~21

[7]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4):76~78

[8]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和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2):27~32

[9]张占仓: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发展[J].中州学刊,2006(1):31~35

作者:翁英英 陈 飞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的建构主义论文下一篇:韩国儒家文化教育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