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通过构建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传统银行信贷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型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补充”效应,对小微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应该削弱影子銀行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替代效应,发挥两者间的互补效应,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第一篇:银行信贷论文范文

银行信贷决策博弈分析

编者按:本文针对博弈划分的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企之间的博弈关系,重点分析了我国信贷决策过程中的“惜贷”问题,指出了提高贷款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即建立银行信用体系、增加企业贷款的粉饰成本等,这对保证银行的贷款安全是有意义的。

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主体在特定环境和一定规则下如何选择策略和行动方案、并取得预期效果的理论。在7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学对信息问题的重视,博弈论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用博弈的方法来进行决策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采纳。博弈的划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从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来考虑,它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人都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具体行动;动态博弈实质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而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信息掌握程度来考虑,它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一个参与人对其他所有参与人的信息有准确的了解,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

在信贷市场中,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就可以看成是一种博弈。本文从博弈划分的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在第一部分说明了银企的博弈是属于动态博弈;第二部分阐述了银企的博弈又是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最后两部分提出了建立银行信用体系和增加企业贷款的粉饰成本对解决不完全信息下贷款的安全性是可行性的。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博弈

在信贷市场中,借款人申请贷款在前,银行决定贷款在后,银行根据借款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和各种公司财务报表等资料能够了解借款人所选择的行动,因此信贷市场中的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是动态博弈。当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首先决定贷与不贷。

银行的决策行为不外如下几种情况:

1、选择不贷,收益集为(0,0)则博弈终止;

2、选择贷款,然后企业就有如下以下两种还贷行为决定:

(1)企业还款,则银企双赢,收益集为(m,m),博弈结束;

(2)企业赖账,银行亦有针对这种情况的两种决策方式:

I.银行接受损失,得m1,而企业逃避债务,即获利得m2,收益集为(m1,m2);

II.银行追究责任请求补偿,追回损失,得m,此时收益集为(m,0)(ml<0

图1中,我们用博弈树来说明银企博弈状况。

在上述论述中可以了解到,在信贷的交易中,企业如果得到了银行的贷款而没有按期还款,银行有两种选择:追究和不追究责任。很显然,经过利益的权衡,理性的银行在追究和忍受的选择上必然会选择追究;而此时理性的企业将赖帐与还款相比较会选择还款。因此,博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银行贷款——企业还款,收益集为(m,m)。

这种情况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企业从银行的贷款获得发展,用投资收益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银行通过存贷利差获得收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信息不对称的银企博弈

“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是本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合约当事人一方所持有的而另一方不知道的尤其是无法验证的信息和知识,也称为“私人知识”(private information)。

在信贷决策中,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之间存在者大量的不对称信息,银行在贷款时不清楚客户的经营情况和面临的风险,有些绩差企业甚至通过伪造资料信息从而诱导银行获得贷款;由于传导机制和调查成本的原因,企业也无法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无法确信存款能否及时变现,因此银企之间的博弈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还是引用第一部分的假设:企业得到了银行的贷款而没有按期还款,这个时候理性银行必然会采取追究责任。银行追究时要付出昂贵的费用为X1,则银行的收益为(m—x1);另一方面,企业在银行追究下为了使得银行放弃追究责任,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假定成本为x2(因为企业让银行放弃追究责任,可以通过抵押银行资产、将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方式进行,往往这种方式付出的成本要比银行获得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所付出的成本小得多,故x21)。于是图1中的C(m,0)就变成了C’(m-x1,m2-X2)、企业和银行的收益情况是m-X12-x2(现实中绝大多数也呈现出这种情况),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图1中博弈的均衡状态发生了改变,银企博弈均衡状态倾向于A(0,0)。在这个博弈中,企业更倾向于赖账(因为赖账收益比还款大),而银行为了减少损失,必然采取少贷或不贷的策略,这也是银行“惜贷”的主要成因,最终的结果造成银企双方一无所获。也就是说,银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造成的损失,要么放弃交易以避免逆向选择问题——但这会导致优秀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信贷融资;要么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管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避免。

下面我们就针对该类型博弈在大量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探讨通过建立银行内部信用体系和加强企业非正规操作获得贷款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信贷正确决策的积极作用。

银行内部信用体系建立

商业银行是从事资金商业性买卖的金融法人,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商业银行,贷款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保证贷款的收回和利息的取得是其经营的关键。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贷款客观上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银行由于借款人不能或不愿偿还贷款本息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与盈利,应该在贷款前根据历史的还贷记录,及时推导出借款人为绩优企业和绩差企业的概率,必须要求不用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担保措施。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对完善的营运模式也证明了信用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对信贷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就用博弈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假设银行有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根据借款人信用档案,了解过去该借款人的还贷记录,银行可以借此判断该借款人为绩优企业还足绩差企业。设定:

U代表商业银行根据银行信用体系贷款给借款人的期望收益(U1>U2);

C代表商业银行贷款的机会成本;

I代表借款人用贷到的款投资于项目的收益(I1>l2);

R代表借款人贷款利息成本;

D代表商业银行采取的担保措施使期望收益增加的部分;

F代表商业银行采取的担保措施给贷款人带来的成本;

S代表商业银行贷款可以为借款人带来非投资性收益。

银行的收益矩阵的博弈树如图2。

因此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力争减少或者避免潜在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越来越重视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建立和逐步完善借款人信用档案,这对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将会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增加企业的粉饰成本

银行发放的贷款是在未来偿还的,因此银行需要一个事前预测机制。贷款人需要的适时精确的关于决策要素的信息和对竞争以及经济状况的预测,对商业银行中借款问题的预测、鉴别以及决定而言都非常有用。没有这种条件,缺乏详尽的关于借款人特征的信息数据,银行信贷决策过程献就会受到限制。正如鲁斯(Ruth,1987)所说:“商业银行贷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训练,它需要社会技巧和技术材料的互动。”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既然企业作为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必定要向银行提交银行需要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而效益低下的企业往往就会伪造自己申请的资料。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银企债权债务软约束的条件下,伪装成本和惩罚成本事实上很小,丝毫不能约束借款企业的行为,这是目前我国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假如商业银行提高管理审核水平,提高绩差企业的伪装成本,最终迫使其放弃伪装,从而使商业银行能有效地分辨出企业的类型。以下是我们的数学论证:

假设:

绩差企业的伪装成绩优企业的成本为C;

绩差企业伪装成功后获得贷款的概率为p(若不进行伪装其获得贷款的概率为O);

银行贷款的非投资收益S;

绩差企业不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惩罚成本为K(其中银行从惩罚成本中可得到的比例为E)

绩差企业投资的净收益为A2,绩优企业投资的净收益为A1(这里假设绩优企业不会违约);

绩差企业在不进行伪装时的预期收益为:

E(b)=qxMax{A2-K,S-K}=q×(S—K)

假设绩差企业伪装成绩优企业后获得贷款的概率增加△q,则其预期收益为:

E'(b)=(q+△ q)×Max{A2-C-K,S-C-K)+(1-q-△ q)×(-C)=(q+△q)(S-C-K)一(1-q-△ q)C=(q+V)(S-K)-C

当E'(b)s时.绩差企业伪装的预期收益小于不进行伪装时的预期收益,绩差企业就会以其真实类型进入借贷市场。

上述分析表明.只要通过有效的监管、审核和必要的法律手段,使得绩差企业的伪装成本和惩罚成本大到足以保证(C/△ q)+K>S成立,这时的银企信贷市场就会成为完全信息市场,社会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要使信贷决策更合理,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更合理,必须改善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的建议归纳如下:

第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完善企业资信评级制度。银行根据资信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履约意愿等各方面状况作出评定和预测,从而确定企业资信等级的过程。客观、公正的资信评级结果可以为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减少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第二、与企业客户保持长期联系。银行可以通过同企业客户建立长期联系来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通过对借款企业账户的调查.了解借款企业资金流动状况。从而识别信用风险。

第三、必须改变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信贷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要达到最优。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变银企债权债务约束为硬约束: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加企业的伪装成本;在完善法制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普遍提高全社会信用观念,增加企业违约的惩罚成本。

作者:徐 敏 朱耀明

第二篇: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信贷的“补充”抑或“替代”

摘 要:通过构建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传统银行信贷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型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补充”效应,对小微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应该削弱影子銀行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替代效应,发挥两者间的互补效应,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影子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SVAR模型

融资问题是当前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1]。有学者将其归咎于以国有大银行为主体高度集中的银行结构,认为国有银行的垄断经营造成金融压抑与低效率[2],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加剧企业融资难度。近年来,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外,形成不同形式的影子银行,借由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进入实体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3],有学者认为它对中小企业传统银行信贷发挥“补充”效应,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有学者指出,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传统银行信贷发挥“替代”和“挤出”效应,影子银行因自身局限无法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主力,反而会降低中小企业正规信贷能力,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传统银行信贷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即对中型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补充”效应,而对小微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替代”效应。分析影子银行经济效应异质性的成因,规范和引导我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推进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信贷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李建军(2013)、赵蔚(2013)等认为正规金融系统难以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的有效供给,中小企业结构性资金供给不足是影子银行信贷市场得以发展的诱因,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扩大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和服务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区域、产业、行业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等的信贷需求。 [4-7]但另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对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在内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整体发挥“替代”效应。Zoltan Pozsar, et al.(2010)[5]表示影子银行由金融中介链条构织成的复杂金融中介网络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激烈竞争。Yeva Nersisyan(2010)[6]指出影子银行市场份额的递增会使得先前在金融市场占据中心地位的商业银行业务被挤占。国内学者李杨(2011)[7]、於碧海(2013)[8]、杜小伟(2014)[9]等同样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会逐步侵蚀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地,表现为影子银行能通过各种渠道变相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从事信用创造业务,从总量和结构上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构成冲击。王蕾等(2015)[10-11]则表明,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具有“挤出”效应。

为什么学界关于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影响的效应会产生分歧呢?我们注意到,张婷(2014)[7]一文选择的研究变量为商业银行信贷总规模,涵盖大中型企业银行信贷,而王蕾(2015)[13]选取变量为私营企业及个体进行各种人民币短期贷款的金额总和,雷新途等(2015)[14]在研究中突出以乡镇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样本调研,实质更侧重于对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研究。因此,我们设想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导致影子银行对银行信贷融资产生异质性效应。

影子银行作为在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运行,借由信用重组、期限错配及流动性转换从事类银行融资业务的金融中介体系,它的兴起和发展无疑会加剧信贷市场的竞争。可以通过对信贷市场竞争程度与中小企业银行信贷间关系的探究,来分析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影响。

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这一贷方主体而言,在信贷市场集中度较高时,更易跨期实施利率平滑操作,反之,信贷市场竞争的加剧,会束缚商业银行跨期调整利率的能力,限制商业银行借由利率调整对借方企业未来收益的分享,因此会降低商业银行对借方企业信贷支持的意愿(Petersen and Rajan,1995)[11];另一方面,对信贷市场的借方主体——企业而言,鉴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新成立的企业(一般为小企业)通常比起开办时间较久的企业存在更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性,成立时间愈短,愈难建立对企业信息的追踪记录。当信贷市场竞争加剧时,商业银行会减少对信息披露不充分、发展充斥不确定性的企业的风险性贷款,因此新成立不久的企业外源融资下降尤为明显,“老”企业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一观点得到Riegle-Neal 法案Riegle-Neal法案全称为《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业务和分支机构效率法案》,该法案允许银行控股公司收购在任何州的银行,加剧美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颁布前后美国企业调研数据的支持(Zarutskie,2006)[12]。秦捷(2012)[13]指出,商业银行在竞争加剧时,出自节约成本及提升利润的考量,会加剧对优质客户的争夺,使得贷款客户里大中企业的比例上升,反之,竞争趋缓时商业银行会考虑增加部分审核合格的小企业贷款,贷款客户里小企业的占比提升,即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有利于提升大中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而不利于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这与朱晶晶等(2015)[14]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前述研究中的“竞争”主要指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但事实上,竞争亦包括银行体系外影子银行的竞争压力。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会提升大中企业的信贷占比而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本文在研究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效应时,将中小企业细分为中、小两种,以防未区分企业规模的整体判断掩盖因企业规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化经济效应。

中型企业相较于小微企业,资产规模更为庞大,实力相对雄厚,更易满足银行放贷准入条件;但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上优势不明显。所以,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中型企業融资方式更趋向于多元化,以中型房地产企业为例,在银行贷款外可选择夹层融资、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开发商贴息委托贷款以及典当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但仍以银行信贷为主;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扩张使得商业银行为应对挑战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以维护和拓展优质企业客户,譬如招商银行近年来推出的“集群贷”,即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产业类同、关系密切而又相互独立的特征设计的新型信贷产品,旨在解决集群内“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也多面向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好资信的中小企业,更偏向区分规模后的中型企业,使之有意愿且有能力利用银行传统信贷方式满足其资金需求,故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型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并对其原先的传统银行信贷融资发挥促进作用。

对于小微企业,无论从企业发展规模、组织结构及盈利能力上,都难以轻易满足银行放贷准入条件,而且,由于小微企业财务披露信息欠规范、抵押资产贫乏,难以提供银行信贷所需的“硬”信息,相对更易提供企业信誉和行为、企业家经营能力与个人品质、员工生产能力和稳定性,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等“软”信息[15],这类“软”信息通常在关系型融资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16],然而在结构复杂、代理链条较长的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中纵向传递困难。即便传递成功,放贷银行通常对借贷企业存在信息垄断[17],但在影子银行发展的冲击下,小微企业融资途径多样化,可同传统银行业之外的多个金融中介机构建立关系,使得银行业信息垄断被打破,从企业中获得的可能带有私密性质的软信息价值下降,银行业随之降低获取这种软信息的意愿,致使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降低(Cole,1998)[18];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表现为“短、小、急、频”,传统银行对企业放贷的统一流程模式和更为受限的资金用途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零散化、多样化融资需求,而影子银行凭借经营方式多样、工作时间灵活、放贷条件宽松、手续相对简便等优势,更契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会侵蚀小微企业从传统银行获得的信贷融资份额。相较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对贷款证券化和融资的机构,被视为银行产品的纵向延伸和补充,我国影子银行目前还处于直接复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基于贷款销售、信用风险转移、资产证券化等复杂交易的信用创造机制(周莉萍,2012)[19],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较高,譬如信托公司并未为银行增加长期融资的功能,反与银行争夺存款资源并从事信贷发放,信托、委托贷款等实质是银行负债与信贷的变体与替代[20],在小微企业相较于大、中型企业较难从传统商业银行顺利获取信贷融资时,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同质化较高的影子银行融资业务极易成为其替代选择。

综合上述,本文假设: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型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补充”效应,而对小微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则具有“替代”效应。

二、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我们选取了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wind数据库。选取的主要变量包括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而小微企业的范畴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主。

获取的信贷规模变量(以下简称中型企业银行信贷/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和影子银行发展指标变量,前者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投向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表示,对应记为loanm和loans;后者根据影子银行的具体类别(表1)分别对应的规模数据汇总计算

而得影子银行季度规模的测算中,银证合作以及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季度数据未披露,未观测金融的数据不易测度,故借鉴龙剑成(2013)、于菁(2013)以及王蕾(2015)等的做法,以影子银行主要类别合计对其规模进行估算,鉴于除银证合作及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之外的影子银行类别汇总后规模占总规模的80%以上(通过年度数据计算获得),故以此统计影子银行规模的季度数据。

[21-22],记为shbank,对个别缺失的数据我们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补。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及减弱数据的波动,本文对所有变量数据取对数后分别记为lnloanm、lnloans和lnshbank。

(二)模型设定

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通常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刻画变量间关系的模型,它的不足处在于不易描述变量间的动态联系,且内生变量可以出现在方程的两端使得估计和推断愈加复杂。因此,有学者提出以非结构性方法来构建变量间关系的模型C.A.Sims,Macroeconomicand Reality,Econometrica,1980,48:1-48. Reprinted in Granger,C.W.J.(ed), Modelling Economic Serie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即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构建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形式,在每一方程中通过内生变量对该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刻画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某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因此适用于本文分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型企业及小微企业银行信贷的动态影响。

VAR(p)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Xt+εt,t=1,2,…,T公式(1)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p是滞后阶数,样本个数为T。k*k维矩阵A1,…Ap和k*d维矩阵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列向量,它们相互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SVAR模型则是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弥补后者无法诠释当期解释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作出的改进,本文采用AB型SVAR模型予以分析,其中A、B是可逆矩阵且满足Aεt=Bt,此处采用短期约束条件,故对k元p阶SVAR模型,需要对结构式施加的限制条件个数为k(k-1)/2,限制条件一般假设结构信息t有单位方差,因此通常对矩阵B的约束为对角阵(约束个数为k2-k)或者单位矩阵(约束个数为k2),以致获得冲击的标准偏差。A矩阵主对角元素一般设为1(约束个数为 k),矩阵B为单位阵,约束矩阵中未知元素定义为NA。其后在SVAR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我们分别以变量lnloanm及lnloans与变量lnshbank构建SVAR模型,对应记为模型SVAR(1)和SVAR(2),考察和分析中型企业及小微企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融资规模与影子银行发展规模等主要变量间的因果、短期动态及长期均衡关系,因果关系可用于检验影子银行的发展与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规模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在确认存在因果关联的前提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揭示主要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及长期均衡关系,以此考察影子银行是否分别对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发挥互补与替代效应。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为避免检验统计失去通常的性质引致错误的结论,故在构建SVAR模型前对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表2列出各时间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nloanm、lnloans和lnshbank的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且均为0阶单整,故可以采用上述变量分别构建初始VAR模型进行下一步分析。

2.确定初始模型的滞后阶数并检验模型稳定性

对于由变量lnloanm和lnshbank构建的初始模型VAR(1)以及由变量lnloans和lnshbank構建的初始模型VAR(2),我们根据LR、FPE、AIC、SC以及HQ五项评价标准分别选择模型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对于VAR(1),LR、FPE、AIC、SC以及HQ五项准则均选择滞后阶数为1阶;相应地,对于VAR(2),LR准则选择的滞后阶数为3,FPE、AIC、SC和HQ选择的滞后阶数均为6,鉴于AIC准则倾向于选择较大的滞后阶数,故将滞后期长度确定为6。

其后我们对初始模型VAR(1)和VAR(2)分别进行AR根观察,因为被估计的VAR模型具有稳定性的前提是所有根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否则将导致如脉冲响应函数的标准误差等在内的某些结果缺乏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VAR(1)和VAR(2)的AR根均小于1(在单位圆内),故可确认模型的稳定性。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用于分析时间序列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由Granger(1969)提出并通过Sims(1972)得以推广,实质是看当前某变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另一变量解释,如果另一变量在该变量的预测中有帮助,或者两者间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即可阐述为“该变量是由另一变量Granger引起的”。我们通过Granger Causality Tests对变量逐个检验,对于原假设:Lnshbank不能Granger引起lnloanm以及lnshbank不能Granger引起lnloans,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表3),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该假设,而对于原假设:Lnloanm不能Granger引起lnshbank以及lnloans不能Granger引起lnshbank,对应P值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由此得出结论:lnshbank分别为lnloanm和lnloans的Granger原因。

4.SVAR模型的识别条件

SVAR模型的构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设定结构参数可识别的约束条件,由于两个变量仅需要施加K(K-1)/2=1个约束即使得模型满足可识别条件,一般来说应依循经济理论或对简化式VAR的估计结果出发设置约束条件,但常用方法为沿用乔利斯基分解的思路即“乔利斯基约束”对VAR(1)设定如下具有约束条件的方程式(如公式(2)):

采用极大似然法对矩阵A、B中a21、b11以及b22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实证结果可知,

A=100.3361,B=0.032000.032

,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当期对中型企业从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融资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同理,对VAR(2)设定具有约束条件的方程式(如公式(3)):

采用极大似然法对矩阵C、D中c21、d11以及d22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实证结果可知,

C=10-0.0911,D=0.030000.003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对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规模在当期存在负向影响,即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会降低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规模。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分析SVAR模型时,应重点关注如何使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这里通过脉冲响应函数首先实现lnloanm对lnshbank的脉冲响应(图1),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纵轴表示影响程度,虚线表示正负两倍差偏离带。

由图1可以看出,中型企业银行信贷对影子银行的冲击在前5期比较敏感,在第1至2期先出现负向影响,其后为正且持续增长,到第五期上升至顶点,之后进入长期衰减过程,但始终保持正效应,这表明中型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规模在影子银行的冲击下短暂下降,但从长远来看中型企业依然倾向于依赖传统银行信贷融资。这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并未挤占而是推动了中型企业银行信贷融资业务的增长,即影子银行融资是中型企业传统银行信贷的补充,这与张婷(2014)[7]以大中型企业银行信贷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同样地,我们通过绘制脉冲响应图来分析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对影子银行扰动项冲击的动态响应(图2):

影子银行冲击引起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脉冲响应

由图2看出,小微企业银行信贷规模在影子银行的冲击下前两期呈下降态势,其后有所增长,但经历前6期的上下波动后即为负,在第7期达到最低点,之后虽仍有小幅波动,但基本为负。这说明在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击下,小微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影子银行相对便捷、灵活的融资方式以满足自身“短、小、急、频”的融资需求,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下降,即影子银行融资是小微企业银行信贷的替代,这与王蕾(2015)[13]、雷新途等(2015)[14]分别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乡镇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相符。

6.穩健性检验

SVAR模型的结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内生变量的顺序,为检验基于上述识别条件估计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对模型的设定和估计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调整原SVAR模型中的经济变量顺序,但未改变约束条件,以此进行模型估计、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证结果与前文相似,表明前述结果具有稳健性。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运用2010年12月至2016年6月季度数据,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传统银行信贷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型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补充”效应,而对小微企业的传统银行信贷具有“替代”效应。我国影子银行易于成为小微企业银行信贷“替代”除源于影子银行从形式特征和准贷门槛而言较为契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外,更值得关注的原因在于它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较高的同质性。可以预见的是,若低估影子银行这种“替代”效应,放任影子银行非理性扩张侵蚀小微企业甚至中型企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传统领地,除会引发与商业银行体系的无序竞争及导致系统性风险急速上升外,对中小企业而言,便会如雷新途(2015)[14]等学者在研究中所指出的,在影子银行因自身局限无法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来源主力的同时,会降低中小企业正规信贷能力,这样不仅无益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甚至会加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应着眼于削弱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信贷的替代效应而充分发挥两者间的互补效应,这一目标应通过改变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产品的“同质化”状况,推进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升级和产品创新得以实现:

首先,应由政府主导资产证券化法规、制度及体系的建立,并根据我国司法体系的特点以及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进程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和模式,使影子银行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从事诸如MBS、ABS以及CDO等在内的产品创新。

其次,应建立将存款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隔离的金融控股公司,使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间业务合作、实体分离,同时动态追踪社会资金种类、总量、增量、流向、债权债务关系变化并定期发布相关报告,以提升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和产品的透明度,使投资者易于识别和衡量风险。

最后,应促使影子银行发展依赖的主体逐渐由银行转向资本市场、依赖的业务从信贷中介平稳过渡至证券化。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升级和产品创新不能仅局限于体制内资产持有形式的简单转化,可由仿效传统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的零售性融资方式,向以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工具从货币市场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融资为主的批发性融资方式逐步转变,促使影子银行在传统银行体系的发展中更多发挥合作效应、优势互补,而非对资金、业务和人才等资源的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 王霄,张捷. 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 经济研究,2003(7):68-92.

[2] 林毅夫,孙希芳.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08(9):31-45.

[3] 李建军,胡凤云.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融资成本与影子信贷市场发展[J]. 宏观经济研究,2013(5):7-11.

[4] 罗党论,黄有松,聂超颖. 非正规金融发展、信任与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机制——基于温州苍南新渡村互助融资的实地调查[J]. 南方经济,2011(5):28-42.

[5] Pozsar, Zoltan and Adrian, Tobias and Ashcraft, Adam B. and Boesky, Hayley.Shadow Banking[J].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13,19( 2).

[6] Nersisyan, Yeva and Wray, L. Randall,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hift to Shadow Banking (February 25, 2010)[Z].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 587.

[7] 李扬.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 中国金融,2011(12):31-32.

[8] 於碧海,章震.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 金融纵横,2013(8):11-18.

[9] 杜小伟. 我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动态影响的实证检验[J]. 财会月刊,2014(22):34-37.

[10] 王蕾,张婧婕,陈霄. 影子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与深化金融改革——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5(4):102-108.

[11] Petersen M A, Rajan R G.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407-43.

[12] Zarutskie R.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bank competition on firm borrowing and investment [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5, 81(3):503-537.

[13] 秦捷. 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小企业信贷的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大学,2012.

[14] 朱晶晶,张玉芹,蒋涛. 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我国企业信贷约束吗[J]. 财贸经济,2015(10):117-133.

[15] Berger A N and Udell G F.Small business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Economic Journal,2002,112(477):32-53.

[16] M Hattori,K Shintani,H Uchida.The Repository of Soft Information within Bank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2015, 47(4):737-770.

[17] 李琪,郭建強. 软信息生产、关系型信贷与小微企业融资解困研究——基于山东省威海市的调研数据[J]. 现代管理科学,2016(1):43-45.

[18] Cole, R. A.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s to the Availability of Credit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22):959-977.

[19] 周莉萍. 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 国际金融研究,2012(1):44-53.

[20] 陆晓明.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14,(1):55-63.

[21] 阎庆民,李建华.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2] 宋海.关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方经济,2014 (1):114-116.

责任编辑:陆广品

作者:王怀明 刘融

第三篇: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 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 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1、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3、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4、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谨慎经营和审慎会计原则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作者:汤晓燕 尹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