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论文

2022-04-18

摘要:针对MOOC教学模式在教学上的局限性,文章提出采用SPOC教学模式对MOOC教学模式进行补充,重点解决师生交互和差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结合科技竞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从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等方面阐述具体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论文 篇1:

浅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无法获得高效的教学结果,为此在知晓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划分出教学内容的各个模块,使学生能够更快得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统筹互联网技术与知识理论,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虚拟教学和实际教学的融合;教师开放化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实践效果研究中,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方案,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展开教学过程,设计整体教学方法,至此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混合式教学模式,因此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冲击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创新其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学者开始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件资源,大致了解课堂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课程教学。随着先进技术的出现,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改善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础,将计算机各个项目整合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计算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模式下,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自己在各项资源中寻找答案。这一模式立足于教师提供课件和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注重课堂上的单一讲解,让学生提前消化所学知识,使学习真正属于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共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转换,利用现代化技术,选取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其二是让学生自我掌控学习的进程,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事先制作相应的PPT课件,实际课堂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展开深入探讨,而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两者对知识的共同讨论与交流,调换学习过程中的前后顺序,使教师角色产生较大变化,采取各种方式,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我国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发展为学生的个体研究,为学生在各个科目的高效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3]。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软硬件基础知识、系统软件及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等。大部分的课程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心理不同,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感觉无聊、厌学,而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研究其实践效果。

2.1 教学内容模块化处理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控制课堂上其他计算机的运行。而教材、PPT课件等教学资源均由学校提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逐渐出现课时限制等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使课时限制等问题得以解决。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内容模块化,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分解,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使传统的课前预习阶段发生较大变化,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对计算机基础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4],并根据课堂内容录制相应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完成课前内容预习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开设了更多内容模块,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水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2.2 虚拟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教学平台的选择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非常重要,好的教学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吸收知识[5]。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理解的实际情况,掌握快速的讲解和分析知识的速度,通过统计软件,主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小组协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课程内容,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6]。为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字符格式化知识点,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几个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自己动手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需求,能够较快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剩下的时间里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随时查缺补漏,进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2.3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化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教学内容无法跟上当下时代的需求,因此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开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7]。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录制课前的微课视频指导和培养学生。教师作为计算机知识的传播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在结合课堂内容与实际环境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展开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开放式探索。课堂组织上,教师要布置相应的小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8]。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學习的乐趣,进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

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3.1 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方案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9],重新规划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并提出了新的学生考核方式。制定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2学时,混合式教学12学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选取4个主题,针对课程重难点合理分配学习内容,然后进行12学时的课程研讨。在具体分配时,所制定的研讨主题及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必须重新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从而完成实践过程。

3.2 明确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组织方式

根据上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方案,课程研讨采用分组形式,针对每个研讨主题进行3个环节的教学实践,即内容回顾、提问、应用与讨论。设1学时为45分钟,则具体课程展开如下:

教师将这一部分的内容首先大致讲一遍,然后再以分组形式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了问题,并依次提出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前复习的兴趣。实际应用环节由教师讲解课堂上的重点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举出计算机应用实例,演示完毕后由学生补充举例说明,教师根据小组展示进行总结说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讨中,教师在组织课堂的同时,需要全面掌握每一个环节,协助每一个环节更好地进行。在实践中,应用到了PPT课件与多媒体视频播放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堂互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3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由于每个研讨主题的侧重内容不同,需要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以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为研究對象,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也相应增加,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设计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了解生活中的各类网络设施、组建小型局域网的方式、网络中的路由,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认识计算机中的各个硬件设施,清楚它们的装备方法及性能;懂得小型局域网的构成模块,知晓各个模块的名称与功能;明确网络中路由的含义,认识实际生活中的路由器;清楚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背诵完整。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知识。通过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计算机基础课堂展开设计,以某初中教学课堂为实践对象,重新调整规划学生的学习路线后,可以得出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果。大部分学生希望课堂不是讲授知识本身的内容,而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加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内容;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前没有按时完成自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学习观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展示,深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围绕课程重难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能有效地运用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这一模式的教学不仅能继续共同开发课程项目,而且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混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拓宽了教学资源渠道,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表明,混合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推广价值,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有效地完成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教育创新的良性发展,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艳,廖媛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Ⅰ》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20(21):35-36.

[2] 段发梅,杨再奇,李振国,等.基于“名华在线”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和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4):149-150.

[3] 翟伟芳,冀松,卢秀丽.基于移动终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15-16.

[4] 曲玮玮,雷泉龙.浅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1):203.

[5] 张颖.“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70-72.

[6] 杨波,王欣,邢玉娟,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4):106-110.

[7] 董兵波.浅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7):124-125.

[8] 季凌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毕业论文的排版与设计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2):252-253.

[9] 白鑫.“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125-126.

【通联编辑:张薇】

作者:张洋

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论文 篇2:

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MOOC教学模式在教学上的局限性,文章提出采用SPOC教学模式对MOOC教学模式进行补充,重点解决师生交互和差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结合科技竞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从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等方面阐述具体措施。

关键词:SPOC模式;师生交互;科技竞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如MOOC、协作学习等,但MOOC并非尽善尽美,它也有一些局限性。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也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差异,教学模式不适应90后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对待个别知识点,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学生得到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变少,而另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希望通过实际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深度和专业领域内的广度得不到保障。

二、“四要素、三阶段、二能力、一思维”的SPOC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中采用“四要素、三阶段、二能力、一思维”的SPOC教学模式,结合本校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实践中采用本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师生交互和差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弥补MOOC的不足,提升了教学效果。

1.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设计。①课前师生互动教学设计。1)课前选题:教师前期先查找领域内的前沿资料,结合实际及前沿热点问题,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论题。教师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完成知识点划分、将知识点融入到论题中,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自制能力較差的学生给予约束,监督结果成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2)组织学生选题:在SPOC平台上发布论题,并根据学生基础、特点和兴趣,在线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向。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协作分组,每组都有教师负责。在“决策支持系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论题中,学生跟据自身特点选择了医学影像识别与诊断、药物挖掘、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与服务等方向。3)学生准备:学生根据选题,进一步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形成文档,标明组员责任分工,便于管理和考核,通过SPOC平台及时与老师、团队成员以及校外专家进行沟通、互动、交流,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完成相关知识的储备,为开展线下研讨式教学打下知识基础。②课上师生互动教学设计。师生在线下的课堂中进行互动讨论,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讨论探索,弥补MOOC无法面对面交流的不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分小组展示,要求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法,如在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设计时,有的小组采用数组提取数据的方法,有的小组将数据写在程序中,各组陈述自己的解决方案,其他组进行提问和点评,达到思维碰撞、提升能力的目的。课上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分享;小组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答疑解惑;提出课前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学生创新引导。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研讨活动,每组演示通常为20分钟,同学点评15分钟,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驾驭课堂活动进展节奏和方向,对积极发言、讨论的学生和团队给予加分鼓励,成为教学评价的另一部分。教师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拥有更大的自我展示空间。教师在讨论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给予鼓励,对偏离主题的讨论及时提醒,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保证研讨题目的进度和方向不至于有太大的偏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实体课堂与学生增进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做好学生知识和人格的领路人,使实体课堂师生交互环节具有实际价值,形成高效的课堂环境。③课后师生互动教学设计。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线上、线下的研讨互动,对课上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可以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与校外行业专家之间就相关问题进一步研讨,对学习情况、成绩进行总结,完成教学反馈、反思。通过面对面互动,弥补MOOC师生交流的缺失,提升教学效果。每门课程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组织各类讲座、多种形式的研讨,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完“决策支持系统”课程后,聘请专家进行了医学影像挖掘、物联网远程诊断讲座,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师生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制作多种形式的微课,比如基于课堂教学视频的微课;基于案例操作的录屏微课等,编写分层次习题,习题分为基本、提高、扩展三个层次,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帮助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科技竞赛,以大赛实际项目引导教学,提升专业深度和广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辽宁省计算机设计大赛”,将大赛需要的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弥补MOOC个性化教学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营造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

3.提升实践效果,把握好四个要素。①教学设计。结合本校的特点,设计SPOC教学内容,课前微课的制作、学时划分、学习资源的拆分重组、确定讨论题、内容导学、习题编写、网络平台的交流互动等。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掌握一定信息技术。②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贯穿从SPOC线上预习互动到线下面授再到课后总结拓展全过程,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更加全面、多元化,重视对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③教学控制。教师要有课堂的驾驭能力。既要避免因学生参与不够使互动流于狭隘,又应避免开放过度导致浪费时间或学生注意力分散、讨论内容偏离主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达出对内容不同或更深入的看法,增强学生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提高线下交互的效果。④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SPOC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师生面对面接触时间缩短,因此,师生之间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增加情感互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SPOC模式不仅体现为一种工具性价值,更应该体现一种情感价值。弥补在SPOC模式中师生关系相对松散,情感交流缺乏的情况。

4.营造创新氛围。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创新创业类讲座、多种形式的研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全学程置身浓厚的创新氛围,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产生探究的兴趣。经历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种竞赛的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在不断取得创新成绩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心,塑造创新人格。①大赛宣传:在学校、各学院、班级的网站、微信平台及QQ群宣传各种赛事。主要包括大赛的实施方案、历届优秀获奖作品赏析、开发技术的微视频等。②校级比赛:与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各类竞赛的校级选拔,经历多层次的创新实践。③成立计算机竞赛社团:每年招新,组织讲座、多种形式的培训、研讨等。

三、结语

针对MOOC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基于SPOC教学模式,以科技竞赛为导向,构建了“四要素、三阶段、二能力、一思维”的SPOC教学模式。运用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灵活运用,既弥补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学习所产生的放任性、自由性,又改变MOOC教学模式中忽略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弊端,促进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跟踪,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不同的教学模式无缝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将“竞赛案例”引入实际教学,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主线,将教师引领—学生自学—小组协作—研究创新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并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活动的构建,营造多样化科技竞赛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在完成竞赛项目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然.对接产业集群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教育学报,2015,(4):45-48.

[2]张扬.基于SPOC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发展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6):25.

作者:李然

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论文 篇3: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新的教学法,该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传统的“教学”为“求学”、“索学”。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主线,学生按项目所需知识自主组织学习流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项目驱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

1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这种模式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真实地参加项目的具体设计、任务履行以及过程管理。它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结合项目实际案例,把灌输式教学手段优化为启发式教学,使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更新为探究式、分块式、发现式、导学式和创新成果式,通过强化学生实践,完善测评环节和体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实践动手、综合应用等职业通用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处理的能力[2]。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通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原则:通用性就是项目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和熟悉的,并且能够基本涵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综合性就是项目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难度太大,让学生丧失信心;创新性就是项目完成以后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形成了成果,有成就感。

3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提出项目任务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任务”的提出不能简单的来自于某个设计项目,而是应对同类多个项目进行综合与提炼,然后设计出一个真正能将教学目标贯穿其中的“任务”[3]。也就是说这个“任务”应源于生活实践,且高于生活实践,既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又高度概况必需的知识点。

3.2 分析项目任务

任务的分析一定要有导向性,通过分析任务把相关的知识点引出来,不要求知识的体系性,而应该是以“实用、够用、解决问题”为基本原则,尽量避免长篇大论,可将一些联系不紧密但学生又必需掌握的知识,以“知识链接”的形式进行补充。

3.3 实施项目任务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实施教学时,要以一个或几个具体项目为中心,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和情景作为设计项目,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应用软件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了演讲会海报、学院特色推介、新校区建设方案意见征集公告、网上求职等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真实应用过程作为目标,教师划分小组以后,各小组对选择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行成员的分工,制定出实施计划,通过已有的教学资源或网络资源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按照分工完成子项目,随后完成整个项目。最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定。附项目“制作新校区建设方案意见征集公告”,具体设计如表1。

4 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项目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4.1 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面向实际应用的观点

在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项目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所选项目案例首先要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同时还要具有适当的工作量和知识覆盖面。既要具有典型性、客观性,还要有启发性、诱导性的特点。要培养和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建立正确的生产生活应用观点[4],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计算机应用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整体性,以及统筹兼顾,协调关系的基本素质。

4.2 项目任务设置的可扩展性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情景,以应用为中心,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同时要触类旁通,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避免形成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另一方面,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用于创新。譬如,在制作演讲会海报时,通过不同渠道、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采取各种方法收集多种宣传素材,然后运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Flash等)制作出各种特色鲜明的海报作品。

4.3 “任务”要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协作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形式通过三种组织方式来完成: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二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三是协作组织结构。学生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趣中成长。

4.4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检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课程考核。传统教学的理论考核方式早已不适应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考核。根据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际,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多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考核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成绩计算方法设计为:平时学习态度和表现占20%,平时作业占20%,项目测评占20%,期末考试占40%。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综合测试、期末考试均采用自行开发的考试系统进行上机操作。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注重过程考核、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改进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重点,集中精力于实际应用能力。

5 结论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必由之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是非常必要的[5]。通过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既能够启发学生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技能型应用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树平, 赵杰. 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性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 职教论坛,2010(6).

[2] 常虹.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辽宁高职教育, 2007(1).

[3] 赵哲, 马晓珺.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 李斌.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08(16).

[5] 陈薇.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作者:邵士媛,李咚

上一篇:我国人口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群众档案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