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德育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2022-04-22

中专德育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职业中专德育

摘 要: 文章从网络给职业中专德育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出发,就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网络对德育理念的主导性、对德育的方法、对德育的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职业中专德育更好地应对网络的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 职业中专 德育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则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包括职业中专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职业中专学生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而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职业中专德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一)网络为职业中专德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职业中专德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工作的资料,使德育工作具有丰富资料的来源。

(二)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职业中专的德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职业中专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获取所需的知识,网络的发展使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还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对象——职业中专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2.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其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3.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

4.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新时期的职业中专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学校在加强德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3)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4)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5)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学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二)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2.学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發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即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又如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学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作者:高媛

中专德育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实一体化初探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注重实践的分支,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接受社会工作岗位的检验,以往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比较落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沿用过去的模式,忽略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学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综合发展,只重视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教育,放弃了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内涵的培养,本文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理实一体化入手,分析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育;理实一体化;措施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前沿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国家职业发展和社会工作岗位的发展。通过研究证明,高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与普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教育目的和职业培养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于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职业教育强调的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生关于计算机专业内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将专业学习运用到即将到来的工作实践中。而目前的高职算机专业教学中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因为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掌握不够因此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需加强思考,反省教学中使用的教育手段,及时认识到问题,调整教育方法,笔者试图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措施。

一、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一)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的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忽略计算机专业本身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并且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今天还是课堂的教材,明天这个技术就已经被淘汰了,而我们的教师还在按照过去的思路一成不变的进行着讲解,对学生而言,学习此类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意义不大,等于浪费时间。因此一味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给不注重实践会阻碍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不利于学生在计算机专业生涯的后续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室在上课过程中仍在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通过备课,板书,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计算机程式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昏昏欲睡,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较大的打击,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丝毫提不起兴趣,课堂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学生在高缺课率的情况下,不能完成课堂内容导致最终的学习失败。

(三)教学内容和形式安排不合理

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按照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多达三十多项,而过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内涵教育,课程内容安排的不科学导致最终的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毫无兴致。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高职教育中,逐渐把教学的定位定义为服务导向,坚持在教学中以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导向,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在教学中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育正在进行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其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在教学内容方面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线,关注学习的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学习质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一)突破界限,改变教学理念

现代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束缚,打破只重视基础知识讲解的严格填鸭式硬灌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需求,在充分对学生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课程,而不是墨守成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进行课程教学,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意愿,强迫学生按照教练的意思每天进行枯燥无味的体能锻炼。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安排配置足够的实践课程,并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安排实践操作。总之,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和学生的主动沟通,在和学生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安排教学比传统模式下强令学生只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的效果要好,这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进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通常而言,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付诸实施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教师只要严格按照大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行了,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重复活动重在慢慢降低,而作为教学最终结果的学生,由于教学中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接受的意愿和最终结果都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课前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本次课程的基础准备,同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动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馈,将本次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巩固,提高学生最终掌握本次授课的效果。同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前对授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紧紧单纯的备课,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

计算机专业教育如果只注重掌握基本知识而不注重实践,在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对授课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動性,对学习最终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学习方法,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对待,重视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内涵的培养,培养出合格计算机专业学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志成 .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J].成才之路, 2011(8).

[2]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4- 27.

[3]游绍泳 .对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8).

[4]钱志强 .浅谈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 J].才智, 2010(32).

作者简介:

吴婷婷,(1986.3—)女,汉族,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助教。

作者:吴婷婷

中专德育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在社会中稳步发展必备的技能之一。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生源、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探讨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史军杰,硕士,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信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因此,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够应用计算机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就业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既突出强调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際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在科技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课程的知识覆盖面很广,包括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课程实用性很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更新,但课时却在不断浓缩,导致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如何使学生知识与技能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于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需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不少学生学习的应试目的较强,教师的教学也不可避免地以考证为主,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考证的通过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考证通过后,多数学生把课程知识抛之脑后,最终因缺乏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毕业论文排版都无法完成。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就业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生源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在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情况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在中小学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甚至已学过一些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部分学生已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还有些地区从没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程,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部分:通过全国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职高和中专的对口学生以及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入学的学生,这三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身素质都有较大差距。各地区对计算机的教学要求和各类生源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距也很大,这就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学生个人受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习态度也有一定差距。最终,参差不齐的生源就导致了参差不齐的听课效果。

2. 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相同,就业导向不明确

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通常都是“一刀切”,不考虑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专业需要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有相关的后续课程,如建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而有些专业却对计算机能力要求不高,只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即可,如航海技术专业、轮机工程专业等,忽视了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打折。没有了就业导向,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自然就缺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 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理论知识偏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理论部分又分为: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覆盖面很广,几乎占了本课程的一半内容,而学时越来越少。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也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一大难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本末倒置。因为理论教学内容过多,内容陈旧,更新慢,多年来教材内容变化不大,通常多数老师为了赶进度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

4.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仍以结果性考核为主,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变化,最终的学习效果仅凭期末考试进行评估。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学习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只要考试能过关即可,降低了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生源计算机水平不同,进行统一考核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照样过,而有些学生非常努力却考试未通过。总的来说,统一且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没有太大提高。

5.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教学方法取决于教育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具体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兴趣、爱好和业务素质。教学方法运用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受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影响,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仅仅是把教材内容强制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而学生在大量的知识面前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究其根本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学习动力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课程内容就业导向不明确和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的现状,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1. 改革的前提是教师师德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只有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教师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面对学生学习态度差的时候,要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有强大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支撑,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助力,这样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从实践角度去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栩栩如生,从而使教与学完美地融合。

2.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参差不齐的生源,采用分层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起点不统一的问题,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多层教学采用弹性较大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时,将学生按照入校计算机基础测评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成绩处于低层次的学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分层教学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标准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标准不仅是教学过程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完整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的形式。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时,要服从各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要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结合专业应用,制定出本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要求。

4. 加强教材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及时关注社会动态和就业方向的变化,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高职院校的教材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可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行编写,未必要统一教材。通过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将职业标准融入到教材建设中,编写出灵活度更高、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

在实践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教材中基础理论要适度,且理论内容要与时俱进,操作部分要以培养能力为主,根据就业需求设置合理的教学项目和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动机和驱动力,学生才能更积极地学习,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分层教学服务。

5. 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考核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性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實践性较强,因此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中,应加大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对日常实践项目的教学成果考核都应纳入考核结果中。

6.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差距,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目前比较流行且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有翻转课堂、微课、在线课堂、MOOC等,这些都是基于计算机平台而产生的教学形式,可以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好地融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就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然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内化所学知识。这种方式转变了师生的教学关系,大大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些操作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微课教学,微课通常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主题进行讲授,由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和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组成,微课的教学时间短,针对性强,也方便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四、小结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各种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譬如分层教学与MOOC和在线课程相结合,再结合项目化教学,可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如何正确定位,如何采取更好的教学模式,如何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在继续,每一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都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促进教学改革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静宜.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J].当代经济,2012,(4):106-107.

[2] 李有成.谈谈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2):129.

[3] 薛慧君,旭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82.

[4] 李国成.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实践探讨[J].职业,2012,(21):23.

(编辑:王春兰)

作者:史军杰

上一篇: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机场空中交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