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先通过阐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开展现状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改革路径,并为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建立起制度保障,有效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完善高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以管理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的应用方案和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参与式学习理论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摘   要:基于参与式学习理论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加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参与式教学设计入手,根据不同的知识模块,创设丰富且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識体系和实践体验。要提升“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质量,需要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助,变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管理原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与复杂的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在深化学生对管理科学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提高学生管理素养和管理技能已经成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建立问题情境和互动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参与式学习理论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助互动和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

一、参与式学习理论的理论渊源与主要思想

(一)参与式学习理论的理论渊源

“参与”是个体按照规定的原则或程序,参加群体的活动或项目,并分享其思想、情感、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行为过程。参与式学习的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对话过程[1],其主张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新知。亚里士多德(Aistotle)进一步强调了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Rousseau)提出“教师的艺术是:绝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情上,而要不断地使他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以便使他能够正确地判断人类社会中的善恶”[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教育者的问题是让学生以这种方式参与这些活动,在获得体力技能和技术效率的同时,在工作中及时获得满足感,并为未来的有用性做好准备”[3]。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兴起,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的教学思想为参与式学习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此外,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有关学习的理论也为参与式学习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参与式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参与式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互动、交流分享,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领悟和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合理地应用到未来的实践中去。参与性、问题或任务导向性和交互性是参与式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合作是参与式学习的本质,也是参与式学习的理想方式。在具体的参与式课堂教学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被组成一个个小组,以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完成特定情境下的任务。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和相互帮助,积极交流思想和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和承担的工作负责。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设备的普及应用为参与式学习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依据参与式学习理论开展的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1)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数字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2)教师展示课程材料,并让学生在他们的设备上与材料进行交互。(3)学生与材料进行互动,并在使用技术时表现出一定的行为。(4)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和学习成果。(5)通过互动行为和体验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方法[5]。

二、参与式学习理论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一)参与式学习理论对推动“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以大一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三个层面,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管理意识,形成管理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管理问题、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以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如教师单向灌输、重结论掌握、轻思维培养、案例教学适用性不强、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诸多问题[6]。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转变“管理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成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者、分享者和创造者。参与式学习理论提出的通过教师教学情境或问题设计,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环节,通过主动探索、互动分享而获取知识等思想,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应当使学生去接触所学知识、技能的工作场景和他们自己经历的日常生活。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助互动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相互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对话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最终将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方法和道德责任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价值观念,为其未来在特定环境下的管理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管理学”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是参与式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影响参与式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大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系统的方法将“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划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选择适当的知识模块,确定参与式教学具体的主题和目标,由教师、学生共同选择、设计和制作活动材料,创造性地设计出参与式学习环境。在实施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选择适宜的参与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特定的情景环境,获取、加工材料信息,运用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清晰地提出问题,并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主动学习,探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高效且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管理游戏法、虚拟仿真法和项目实践法等。其中,案例分析法是世界公认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其选用的案例主要来自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材料。情景模拟法是通过创设一个模拟的、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组织的目标要求,识别和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者完成既定的任务。角色扮演法是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管理者角色,透过特定的角色身份要求,感受和体验管理者的具体工作,在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的同时增进对管理的认知和理解。问题探究法主要是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个人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而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管理游戏法是一种更为生动、愉快、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引导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关于管理原理、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形成集体主义、相互支持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虚拟仿真法主要依托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高度仿真的虚拟企业环境和教学情景或利用专业的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仿真模拟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更多的知识和更有效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项目实践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通常是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组成实践项目小组,深入企业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体验、沟通交流、互动学习,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大赛的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构思创意,组建创业团队,制定目标,建立分工合作机制,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创业计划书。

三、提升“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推动“管理学”从“教师课程”向“学生课程”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创设教学环境,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建构和创新。“管理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理念,充分认识“参与”对学生获取知识、建构知识的重要价值,而且还需要教师和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完成各自角色的更新和转换。教师是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赋予学生更多获取、探索和建构知识的权力和机会。学生是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只有学生自己才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参与者和创造者。在一个理想的“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环境里,教师是学习团队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管理思想和管理问题,而不是直接传授有关情景的问题及问题的绝对答案。通过教师让渡部分教学权力,师生平等参与和共同学习,才能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真正摆脱教师坐而论道的单向灌输模式,实现由“教师课程”向“学生课程”的转变。

(二)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参与形式

参与式的教學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时,应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大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点,选用不同的参与方式。比如,案例分析法以现实的企业管理活动过程和事实为基础,具有真实、形象、直观、生动等优势,能够吸引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案例内蕴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但由于大一学生管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管理的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对案例背景资料和案例材料的理解不可避免出现主观化、肤浅化和片面化,因此,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既要注意案例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契合性,也要考虑案例材料知识与大一学生管理认知的相符性。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案例材料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互动的积极性。此外,当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参与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很多新途径。教师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以及一切有利于参与式教学活动实施的技术和方法,增强“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鼓励合作,创造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活动是通过设计学生间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创造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这种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实效,依靠的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而是所有参与者的智慧和经验。在“管理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合作。引导学生既要从思想上相互尊重,又要从行为上相互配合,更要从情感上相互信任。研究表明,信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在一个信任程度较高的环境中,学生更有可能积极去学习[6]。因此,要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效果,需要创造一种相互信任、和谐互助的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尊重感和成就感,使其敢于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分享,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四)科学评价,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曾说:“你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7]学生“管理学”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要想提高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必须扭转传统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倾向,将学生参与过程、参与结果和参与行为纳入课程学习考核体系,以作为课程学习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提高其在课程学习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建立起“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行为考核”有机结合的综合考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融入到参与式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分享、合作学习,在获取新知、建构知识的同时,得到来自教师、同学更多的信任和肯定,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参与学习更强、更持久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偉大的教育家  从苏格    拉底到杜威[M].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8.

[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1:254.

[3]Craig A.Cunningham.Transforming Schooling through     Technology: Twenty-First-Century Approaches to Partici-    patory[J].Learn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2009(2).

[4]姚振磊.简析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J].鸡西大学学报,    2012(4).

[5]Peter DePietro.Transforming Education With New Media:    Participatory Pedagogy,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Web 2.0    [M].Peter Lang AG,2013:37-46.

[6]章德宾.情感和信任对积极学习态度生产的影响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7]Robert S.Kaplan,David P.Norton.The Balanced Score-    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

作者:李天芳 郭亚锋

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篇2: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先通过阐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开展现状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改革路径,并为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建立起制度保障,有效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完善高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以管理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的应用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 管理学 课程教学改革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安排。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并贯穿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始终。有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创新的局面,需要教师针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本文的研究从管理学课程建设角度入手,针对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结合管理学的课程体系,探讨高校管理学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理论,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的策略。

一、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一)实现培育人才的目标

现阶段的思想教育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一样,需要从根本上认清育人的本质。在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在课程建设环节注重学生们的发展,思考如何将管理学专业课程融入到思政教学体系,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明确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念。针对学生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观念,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推动专业理论课程和思政课程体系相融合。

(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管理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蕴含着思想政治的理念,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认识到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明确当前我国国情、党的政策、党的方针和党发展的路线。管理学课程建设环节,尤其是实践课程建设环节,要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来接受思想政治和政治思想的洗礼,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推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不断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实现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有机结合

全国高校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贯彻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老师在建设课程体系环节要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宽多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全面成才。现如今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背景下,不断拓宽多方面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成人成才。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师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方针来保证课程的进展,推动专业课的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合作,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科学性。尤其是在管理课程授课环节,要注重培育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们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管理。教育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教师和教学评价体系,形成鲜明的思政课程体系,要始终贯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管理,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并重的导向。学科教育教学环节注重将立德树人落实在实处,推动课程的进展。

二、课程思想理念下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传统优秀文化管理思想渗透于管理学教学过程

一百年以前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科学管理时代的到来。当前国内外很多管理学教科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企业的实践案例都来自于西方,而对中国本土所沉淀下来的管理思想,關注度明显不够。为此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有必要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在课程思政体系下管理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注重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要注重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问题的处理态度,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责任心。教育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认识到将课程思政和管理学的育人功能相协同,教师一定要将二者有机统一在一起,以便能够更好的达到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推动学生们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计划职能”知识点时,可以讲解《国语·越语》中的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臣闻之贾人 ,夏则资裘,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二)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管理学作为专业的课程也是基础课程,重要的是对学生们的三观和思想的培养,并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管理学课程中要培养学生们成为未来基层管理人员的素养,具备管理能力,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环节,教师一定要深入发掘学生的个性,深入到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现如今的学习现状,充分的为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积极联系企业来校展开相应的讲座,推进行管理学课程的讲解,并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的改革。以优秀的企业家的成功发展心得,让学生们去自主探索管理心得,明确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学习和践行方案,让学生们能够从企业之家中学习到管理学的课程的精髓。

(三)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和国家政策等思政元素

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开设环节课程思政理论的融入,离不开思政元素的挖掘。管理学课程本身就是基于大量的管理实践发展而来的,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相联合,在课程开设环节注重对于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党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强调以课程教学为主导,在思政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要求课程开展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相融合,推动课程的进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专业学科学习环节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多元课程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目前在管理学理论课程建设中需要紧抓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

管理思维包含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思维,辩证性思维和系统思维方式能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领与感悟作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要将管理思维融入到学生们的学习实践中,帮助学生们辨证系统的去看待问题,多方面去验证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们面对挫折的能力。在管理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国家规划、国家战略和国际争端等思政元素的案例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让学生们查阅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相应的事件和发生过程,并借助专业的知识去分析原理,引导学生们理解影响战略与计划的内外环境因素,帮助学生们理解如何在新时代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当前精准扶贫、一国两制概念提出的原因,并理解中国梦建设环节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生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需求还是教育教学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教育教学环节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理念,不断进行创新,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使管理体系的改革更加深刻。在课程教学中,要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发生的故事使学生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精髓,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思想。其次,实施讨论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要让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开放性的问题,除了要与教学相关,还要设计课程思政,让学生们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们的核心价值理念,或者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课程开展环节课程思政思想与管理学课程相融合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有效推动管理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总的来说,思想政治课程和管理课程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管理学课程建设环节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开展的,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有效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让专业课程形成思想政治功能,让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产生协同效益,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灵魂深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艳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理论基础[J].才智,2016(30).

[2]尚利强,王智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

[3]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9(1).

[4]赵雅萍,蒋世杰,杨立心,杜东巍.《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国际公关,2019(9).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构建《管理学》金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SJGLX4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宇轩(1990-),汉族 ,河南信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电子商务。

作者:马宇轩

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利用既有数据和模型,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掘特定情境下管理特征、支持企业决策的能力,这不仅对中国情境下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提高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据分析模型 管理学课程群 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20世纪至21世纪初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管理学课程群,是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沟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集合,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管理现象、挖掘其中各要素的关联性,进而总结管理规律,做出管理决策。也就是说,通过管理学课程群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利用既有数据和模型,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掘特定情境下管理特征、支持企业决策的能力。由此,对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无论对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还是提高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无疑意义重大。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存在的不足

作为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双重特性的管理学课程群,在实际教学中明显地表现出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介绍、轻分析”;“重西方、轻中国”。

(一)“重理论、轻实践”。概念解析、理论介绍和案例教学构成了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主体,教学组织过程单一,主要表现为“讲述概念——介绍理论——案例分析”。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进而运用该理论分析案例,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手段检验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以及从管理现象中挖掘管理方法、提炼咨询建议的能力。而这正是企业管理实践中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重西方、轻本土”。“重西方、轻本土”,同时“重介绍、轻分析”是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另一不足。作为“舶来”的管理学学科群,经典管理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均建构在西方国情和人文实际基础之上。对于传播的这些西方知识,倘若未经“检验”一味接受,必将导致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会出现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导航”更无从谈起。“检验”的实质是西方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必须对西方理论进行审视,从其中吸取营养、获取能量,将其本土化后再指导管理实践。然而,当前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重视介绍管理现象,而轻视通过变量分析深入挖掘管理现象内在的关系和逻辑,从而容易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视西方经验和理论,忽视将管理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关键是缺乏对“中国情境”的解读能力。

 二、开展基于数据分析模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应对上述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通过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则是根本途径。这是因为:

第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呈现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法、手段受到极大地挑战,谁具备整理、分析“大数据”的能力,谁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为个人创造价值。正因为如此,目前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毕业生日益受到各类企业的青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就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现象的分析日益受到重视。管理学也是如此,应摒弃全盘“西方主义”、“拿来主义”的态度,应重视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经验、管理规律的探寻。由此,基于数据分析的对“中国情境”的挖掘、以及“中国情境”下管理的创新是管理学教师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数据库资源建设模块。基础数据库资源是管理学课程群实验教学的前提。

第一,设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包含若干中国企业管理的案例,可称之为“实训订单”,“实训订单”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环境、企业战略、企业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营销、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这些“订单”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所依赖的数据库。“实训订单”的数据,既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对外披露数据,也可以是走访调研取得的一手数据。

第二,建设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数据分析系统。这里的数据分析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处理软件或应用系统,而是一个致力于将目前主流的数据分析工具SPSS、Eviews、STATA等根据各自处理数据的优势集合而成的综合化系统,是一个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寻找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的过程。例如,带有时间序列的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建议采用Eviews 6.0中的ARIMA分析模型,利用无时间的截面数据分析变量相关性时,建议采用SPSS 20.0中的方差分析等。目的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模型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模块

第一,根据已有的管理问题数据分析“实训订单”,寻找一种与之匹配的分析模型。如前文所述,对于一个特定问题,尽可能要找到一种满意的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以提高管理咨询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是企业管理咨询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第二,将“实训订单”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按照教材建设的思路形成并完善,以供后期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教师向学生讲授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步骤、检验过程、适用环境等,以及如何从“实训订单”中提炼合理的“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即案例分析模型的建构。

第二阶段是案例分析阶段。这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将学生从暗示型案例分析提升到无边界案例,让学生在一个没有明确问题导向的案例中尋找突破口,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综合提升阶段,增加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模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方式,从依赖辅导逐渐转变为独立设计,实现综合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作者:刘海兵

上一篇:职业教育理念教师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风险成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