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农业高校的实验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问题出发,通过考察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的功能,指出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的应用是缓解以上问题的可行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多媒体课件在农业远程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作为农业远程教育主阵地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教学逐步发展到“三网”(天网一卫星网、地网一互联网、人网一从中央校到乡镇教学班的办学体系)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农业教育向数字化农业远程教育转变。在农业远程教育数字化趋势中,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和运用对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研究

步入新世纪,信息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为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农业远程教育工程也已起步。作为农业远程教育主阵地的农广校正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教学逐步发展到“三网”(天网一卫星网、地网一互联网、人网一从中央校到乡镇教学班的办学体系)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农业教育向数字化农业远程教育转变。在农业远程教育数字化趋势中,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和运用对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农业远程教育的现状

第一,以VCD光盘为载体的实用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应用最广泛的是VCD光盘,它价格低、效果好,在广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山东省农广校系统向农民发放VCD光盘200余万张,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方式。

第二,网络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农业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信息网早已开通,政府投资建立了300多个卫星小站,使农广校能使用虚拟教室(一种同步的计算机会议系统,单向视频,双向音频,双向数据传递),并且能高速访问因特网,初步建成网上直播课堂。全国各省级农村远程教育网已经联网开通,多数市、地分校配备计算机并实现了联网,部分市地分校还建立了网站。一个由卫星和有线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公众电子通讯网共同组成的,用数字式传播方式进行农业远程教育的专用平台已显现规模。

第三,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高素质的课件制作队伍,是农业远程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推动力。各级农广校高度重视课件制作人员的培训。自2003年以来,中央农广校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加强农业和乡村发展远程教育项目》(TCP项目)多次开展数字化教学培训,提高农广校系统管理人员、课件开发人员和教学辅导员在数字式环境下管理远程学校、生产课件、开展教学辅导的能力。山东省农广校多次举办PowerPoint中文演示文稿、Author-ware6,0、DreamWeaver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学习培训。

第四,课件开发制作。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广校)担负的重要职责,中央校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开发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电子操作员、家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专用培训课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奠定了基础。在山东省第五一八届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中,所有参评的教师都制作了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上了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辅导课。历届参评教师的课件经过进一步加工制作成专题课件,作为共享资源挂在山东省农业远程教育网和山东省泰山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上,供办学人员借鉴交流和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学习使用。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农业远程教育的优势

第一,适合农广校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课件运用灵活,适合农广校的辅导教学特点和“三堂课”(现场教学课、专题讲座课、考前辅导课)教学法的要求。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于光盘的单用户多媒体课件,即每位学员拥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独立使用一张多媒体教学光盘。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发挥现场教学课的作用,适用于农村分散的农户学习实用技术的需要。第二种是多媒体辅导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课件,将教授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晰易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课件只适用于考前辅导课。第三种是远程网络或卫星传输教学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并完成作业,个别作业可以直接传送给教师批改,该种课件适用于专题讲座课。

第二,利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旨在加强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教育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农民、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农村社区干部和农技推广员。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农业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另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性,低成本等特点,更适合于离不开田间劳动的广大农民群众完善、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掌握新的实用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农业远程教育,能够从根本上解决4亿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解决广大农民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应对就业致富的问题,逐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与学能够实现规模、传输和效率的最大化。多媒体课件把印刷、音频、视频三种传统学习模式集中在一起,传统教学资源的图片、图表、幻灯片、动画、声音、视频等能被有效的综合利用。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和复制资料,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计算机进行交流,可以把多种感官都加进来,能更有效地学习。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自由式学习更有趣味性。通过采用教学、训练、实践、模仿、游戏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手段,发展学员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超级链接技术等培养学生跳跃式思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缺少活力的状况。使课堂变得更加生趣盎然,轻松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再次,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的农业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师生交互,极大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网上课堂、留言板,农广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所喜闻乐见。最后,实验实习课件化。在多媒体课件的支持下,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实验仿真,不必到大棚和田间就能进行相关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课题实验。

第网,利于增加社会资源,提高办学竞争力。著名的Metcalf(梅特卡夫)定律指出,“因特网”一个节点接连到任何其他节点的网络,其总价值随节点数增长呈指数增长。DavidReed将Metcalf定律应用于社会网络,并得到相似结论;通过网络连接,社会资本呈指数增长。农广校实现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后,中央校、省校、各市(地)分校、县校、乡镇教学班通过网络联接起米,所有农广校学员通过网络联成一

体,各级分校制作的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农广校社会资源获得了巨大增长,社会竞争力也空前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网络设施不足。目前,中央校、省校和部分市(地)农广校开通了网站,为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农业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基层农广校特别是县(市、区)分校和乡镇教学班。基本上还没有配备齐全电脑等新一代数字化教学设备,亟需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购置必备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实现上网和教学资源共享。

第二,学员文化素质低,交互能力差。农广校学员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操作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较少。需要经过辅导教师耐心指导和点拨,经过一段适应期,才能在远程教育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提高学员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课件开发不足。农业远程教育主要通过网络,依托高水平的多媒体自动化课件,佐以一流教师的精湛讲解辅导,实行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需要拥有门类齐全、专业对口的大量制作精良、内容新颖的教学课件。我们农广校专业人才较多,但制作较高水平课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现有的课件,还不能满足全面进行农业远程教育的需要。另外,农广校办学机构容易受到冲击。在事业改革过程中,有的县(市、区)农广校在编制、人员配备、活动经费等方面受到影响,制约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和运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四,多媒体课件不易受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于农业发展。我们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进行农业远程教育过程中,不易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大量课件的流出将会影响我们的办学效益。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一个过程,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周期又比较短,多媒体课件容易滞后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品种的更新,这无形中给课件制作和农业远程教育增加了难度。

四、对策研究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和培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是一项投资大、需要人才多的教育工程,农广校广大办学人员要提高认识,积极向社会和各级党政领导宣传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尽快购置必备的教学设施,把网络连接到乡镇教学班(专业村),实现农广校体系的多媒体教学。同时,重视国际技术支持和援助,利用世界粮农组织的TCP项目。加强培训,提高办学人员开发、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充当好对农民、乡村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实施培训的媒介,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理解把握政策,稳定农广校系统课件开发队伍。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业、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政策,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对农广校队伍建设的关心支持,从人员编制、办学经费、网络建设等方面。保障农广校的多媒体教学进程。

第三,加快课件开发进程。在当前农业远程教育数字化趋势中,我们要认清形势,充分做好社会调查,积极投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工作。要积极争取政府财力扶持,做好教学、培训课件的开发,可以通过电子学习环境邀请学员参与教学设计,缩短课件的制作周期,制作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际、实用、实效”的精品课件,扩大农广校的影响和声誉。

第四,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紧密结合。针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更新较快的现实情况,为了及时把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农业信息送到农民学员手中,我们要做好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标准开展农业远程教育。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在党和国家扶持农业,重视农业科技教育的形势下,开拓多媒体教学这个农业远程教育阵地,是进一步促进农业远教事业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关键环节。我们广大农广校办学人员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投身课件开发、制作和运用,为农业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党倩,多媒体课件的研究与开发兀[J],科技资讯,2011(13).

2.何泰伯,贾健,多媒体课件作品使用现状及应用研究[7],中外教育研究,2009(2).

3.袁可,多媒体课件的分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曹文君,朱东来,多媒体CAI课件开发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工程,2000(4).

作者:吴新

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2:

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在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从农业高校的实验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问题出发,通过考察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的功能,指出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的应用是缓解以上问题的可行途径。结合广东某高校开展智能农业实验教学、智能花园实验教学、食品溯源实验教学三个案例,分析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在丰富实验资源、减少时间投入和转变学习方式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育信息化

一、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高校长期以来视实验教学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从属部分,在农业院校也存在这种教学倾向,过于看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教师在理论教学和绩效考核等重重压力下疲于应付实验教学,学生上实验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影响了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

2.实验课程分散,缺少思考和创造空间

大多数农业高校设置的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实验项目围绕具体教学内容量身设计,与实验相关联的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知识点或知识单元,实验课程结构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少。[1]学生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验证一个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的过程,缺少思考、缺乏创造。

3.师资力量不够

一方面是实验指导教师的数量不够,实验教学中大量的操作技巧需要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全方位的观察体会尤为重要,以班级教学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普通农业高校难以实现,更不能要求指导教师在逐步进行的实验环节中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实验仪器设备的缺乏,有些农业类专业的实验要进行长期不断的观察和研究,仪器设备使用更为频繁。实验室大型仪器、部分精密仪器套数较少,往往要很多学生合用一台仪器做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部分学生根本上不了手操作。[2]

4.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许多实验教学由指导教师主导开展,整个实验过程按部就班进行,在实验之间的准备环节,指导教师包办了实验仪器的调试。实验开始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再做完整的操作演示,学生按照罗列出来的实验步骤逐步逐项地操作,如此进行的实验过程可以保证顺利完成知识的传授,但缺少了尝试和试验的意义,学生实验前缺少主动探究,实验中缺乏独立的见解,更不会尝试其它的实验步骤、探索更好的实验方法,整个实验是简单的模仿行为。这种实验做得越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差,思维长久地处于被抑制的状态,更加不愿意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二、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与农学类教学实验的契合点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3]结合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以解决现行教学体制下学生人数多、教师数量少、学时受限、动手操作不够等实验教学问题。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物联网虚拟仿真技术,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高校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可行途径。

虚拟仿真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技术,是用一个虚拟系统模仿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是融合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性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个可视化实验操作环境,通过操作虚拟实验仪器或设备进行各种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教学目的和要求。[4]

物联网是伴随着互联网、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科技产物。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将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起来,接入各种网络或者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信息网络。作为感知、传输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在农业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中有充分的施展空间。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虚拟仿真系统,是在农业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实现物物相连,按照物联网通信协议交换信息,在整个产供链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应用,利用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的实验仪器和实验环境,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界面操作虚拟的仪器设备,充当真实的实验工具,而实验能关联真实的农业场景,用以帮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目标。

物联网虚拟仿真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优势。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可视化技术、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操作界面,对图形、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对象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动画剖析难以说明的原理,有助于原理演示和辅助操作训练。人机交互技术提供設置场景、操作仪器设备的接口,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操作过程。可视化技术可将大量的数据或者场景以图形、图表或者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揭示农田场景中各环境变量间的关系。仿真技术采用了虚拟的外壳和虚拟的环境,易于在多个计算机终端上进行教学。[5]物联网技术弥补了虚拟仿真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总结等实验过程中感受真实存在的农业场景,获得亲身经历的经验,避免理想实验条件下所导致的实验结果差异,又能支持实验的在线批改、智能指导,实现线上学习。

三、农业院校开展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1.智能农业实验教学

该实验主要结合农田场景、温室大棚场景、仓库场景,借助于智能传感器,对各种场景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传输、查询和控制。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有四类。农业传感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气体浓度、生命体特征等;农业物品属性信息,如物品名称、型号、价格等;农业工作状态信息,如仪器、设备的工作参数等;农业地理位置信息,如作物、物品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学生在该仿真系统需要设置三维场景,主要根据系统提供的接口,通过上位机程序的编制来控制智能农业的各个设备,调节场景中的环境参数,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调整最优化的环境。学生通过对智能农业的认识和对作物成长规律的熟悉,结合现实中对智能农业产供链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系统的核心原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当操作结束离开实验室,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到相应场景的服务器,请求返回相应监控场景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从而远程实时查看各个监控点的相关信息。

2.智能花园实验教学

该实验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仿真平台的智能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ZigBee技术组建的局域网传输到服务器端,设计出智能花园实时监测系统。该实验与温室大棚花卉养种植场景相结合,采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由实时监测单元、智能管理单元和信息网络单元构成,学生在试验中可以完成对花园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监测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和PH值等信息,当学生离开实验室环境后,还可以远程登录服务器网站查看花园的实时监测数据,并能进行远程控制。

3.食品溯源实验教学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食品溯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食品生产过程环节众多,各个环节的实践地点相距很远,难以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到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食品溯源中。食品安全溯源实验针对这种情形而设计,实验模拟农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传送、读取和查询,综合应用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智能终端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仿真平台模拟了两条企业网——生猪溯源模拟系统和蔬菜溯源模拟系统。生猪溯源模拟以猪耳标作为生猪的身份标识,模拟仿真生猪从生产、养殖、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学生实验后能掌握生猪溯源过程和信息采集读取的关键技术。蔬菜溯源系统模拟企业生产管理和蔬菜种植加工的流程,该仿真平台系统分为企业服务器信息模拟、蔬菜种植过程信息采集、蔬菜运输过程信息采集和蔬菜分装销售过程信息采集四个模块。实验将农产品身份编码与生产信息关联起来,在整个产供链中实现各环节的可视化表达,学生即可从农产品养种植加工、运输到零售终端信息进行正向跟踪,也可实现从食品零售终端到食品养种植相关信息的逆向溯源。实验中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才能模拟食品信息采集与查询,直观掌握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整个流程与工作原理。

四、基于物联网的虚拟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丰富实验资源

传统的实验教学耗费资源与设备,存在实验经费的制约。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使实验仪器和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产生实际的实验损耗,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是降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成本的重要途径。虚拟仿真平台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产物,[6]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介入模拟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实验中学生能够感受实际工作,有相当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要控制实验变量和仪器参数的复杂程度,以保证整体实验项目能够开展,而仿真系统则允许学生以较为自由的尺度改变系统参数,再通过交互式和可视化的显示,评估这些改变对系统的影响,有助于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形成元认知。

2.节约时间投入

农业类课程的实验与教学实践基地密不可分,实践教学基地一般为涉农业企业,大多情况下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常常要面对安全、经费、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实验需要长期不断地观察监测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奔波在学校和实践基地之间的师生疲惫不堪而效果甚微。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的介入,使相关实验的实施变得更加可行,以智能农业虚拟实验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环境的创设,采取实地布置和操控传感器节点、设置实验数据回送的方式,之后采集数据、观察监测就不需要前往田间地头测量记录,而是从系统获取实时的检测结果。由此来看,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一方面节省了实验经费,长期观测的实验数据更全面,研究更充分;另一方面节省教师和学生野外采集数据的时间,降低活动的危险性,也有助于解决校外研究性学习和校内课堂教学的矛盾。

3.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仿真实验能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实验支持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全面开放的虚拟实验室,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资源,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碎片化”的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以及学习地点的可移动性,因此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状态在该类学习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7]通过移动学习进行探索和研究,学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能力,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后,先在虚拟实验教学中认识元器件,练习仿真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再进入真实的实验室环境,实验操作就更加明白自如,花费的时间更少。用虚拟的实验仪器,学生不必谨小慎微地担心实验安全和设备损耗等问题,可以大胆尝试自拟、自选实验题目,自行组织实验,系统支持自动批改,智能指导、实验报告的在线批改等,也可方便地进行实验的过程管理和实验统计,将教师的灌输转变为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

五、结束语

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不会取代真实的实验室实验,而是作为理论授课和真实实验之间增加的教学环节,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紧密。实验教学的开展应当注意教学方式的混合,将仿真实验和真实实验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结合具体实验合理分配课时,也要求教育者协调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关系。物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传播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中的关注程度也将不断提升,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的应用,将给实验教学带来新的面貌,为培养新型人才铺就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红云,翟卫东.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运城学院学报,2006(2):100-101.

[2]刘丽娜,刘向举.浅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8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2016/12/22.

[4]潘荣斌,陈乔,刘升长,候吉华.虚拟仿真平台在中医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24):150-151.

[5]王卫国,胡今鸿,刘宏.国外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5):214-219.

[6]黄坪,李红松,潘克俭,张晓.基于MOOC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104-106,109.

[7]梁瑞仪,李康.若干学习相关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1):31-35.

(编辑:王天鹏)

作者:李强 付志文

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农广校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传媒和优质资源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资源建设和共享一直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正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人们对数字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教育培训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广泛应用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资源必将以数字形式生产、存储、管理和传播。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不断为教育培训资源传播共享提供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就是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随着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信息化不断提升,网络将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和传播共享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由于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特别是优质资源还不能及时畅通地送到基层,导致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经费、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拓展数字化媒体资源传播途径,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农广校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数字化媒体资源支持,对于农广校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发布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建设的研究,逐步建立数字化资源分类、属性元数据标注的规范,制定资源入库、编目规范以及资源整合、共享的规范等,保证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科学规范、可持续进行建设和共享。

4. 统一共享技术标准,推进移动终端开发

要加快统一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资源传播共享的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充分实现体系互通互联,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加快数字化资源覆盖计算机、电视、新媒体移动终端,不断拓展数字化资源的传播共享渠道。

作者:邵明旭

上一篇:市场经济道德管理论文下一篇:知识经济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