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我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内现代设计水平也得到高速发展。我们开始“走出去、引进来”并更多地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将本土文化和设计思想采用西方后现代设计手段和先进材料表达出来,不仅使得我国当代设计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我国的设计走向世界舞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 篇1:

浅谈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设计理论为园林设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引入了新的理念与设计方式。现代园林设计要求必须在深入了解现代设计理论内涵及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原则以及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应用;色彩;平面;立体

引言: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随着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引入,为现代的园林设计创造出了崭新的时代。现代园林设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园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以提高升,同时还为丰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加大对园林设计中现代理论的应用的分析研究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设计理念概述

现代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指导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起着举足经重的作用,主要的设计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功能需求。现代设计理念坚持作以人为最终的服务目标,主要强调设计的功能主义;二是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理念始终贯穿整个设计理论,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三是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摆脱了传统的设计形态,进行了技术的不断,提倡运用几何单体,强调简洁实用的设计;四是注重工艺美。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在工艺美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原则

与其他的设计工作一样,现代的园林设计也有着不可打破的设计原则,尽管近年来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和不断提高的設计理论都不断的出现,对于设计工作而言是一种创新,这样对于这些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是否能够保证园林设计的基本满意度,对于设计者而言就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和设计原则来完成设计活动,同时能够形成园林的基本生态效益和实用美观性。对于目前较为重要的几点设计理论的原则如下:

1、现代原理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园林的基本的功能性,现代园林的服务对象是最普通的大众群体,所以为最大的基本人群群体来服务是设计师要时刻牢记的设计服务,而且现代的设计理念也是功能主义为先的原则。因此对于现代设计理念而言有着向功能主义转变的方向,设计的主导思想也是将使用功能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之一。

2、其次则是考虑更多数的大众人群来进行设计,而且在设计中必须强调服务为本的理念,要尽量杜绝只强调形式上的美感,不为大众所接受,没有基本的服务思想涵盖。

三、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的轻重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色的事物显得轻盈,重色的事物显得沉重,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把握色彩的轻重感,才能体现设计的主题。轻重感的规律包括:白((轻)<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重)黑;低纯度(轻)<中纯度<(重)高纯度。高明度的浅色系显得轻快,低明度的深色系显得稳重,在色彩的搭配与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1)冷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学中,色彩可以分为暖色及冷色系。暖色系可以充分展现热烈愉快的氛围,进行园林设计时一般适用在庆典等场面。例如:在广场入口设置颜色鲜艳的大型花柱,拱托欢愉的气氛。冷色系则是突出宁静与肃穆的氛围。

(2)色彩忧郁和明快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纯度与明度是是色彩产生忧郁或明快感的主要因素。明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可以很容易获得明快感,而明度较低的颜色搭配就会引发忧郁感。在选择园林设计的整体感觉时,要着重把握颜色对比度高低所产生的明快及忧郁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内涵。

2、平面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1)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虽然在平面构成的实际体现中只具有较小的面积,但是它的形状具有很强的多边性。点的聚集性可以极易获取目光的焦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点当作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以实现突出主题或创造意境的根本目的。点的设置及组合是构成园林设计韵律及节奏的构成因素。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运用点的差异性组合河以构构造出富有韵律及节奏的意境。

(2)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发生移动之后产生的轨迹称之为线是点之间联结的表现形式,线的最突出特征是长度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两种线条包括直线和曲线。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是直线出现的三种形式。直线一般应用在道路绿化带、规则式园林、局部自由式园林的设计中。水平线具有统一、稳定、庄重等的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频率在园林作品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曲线的存在。其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扩大园林作品的空间及视觉感受。

(3)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形状不同的线在封闭情况下可以构成具有差异性质的面。几何曲线形平面和直线形平面几何形平面都属于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平面构成因素。几何形平面可以是规则对称的池可以是不对称散乱的。一般情况下规则对称的平面都是应用在具有纪念意义园林广场的设计中加南京中山陵广场及天安门广场。不规则的几何曲线平面可以应用在花坛、街心公园或庭院的设计上。

3、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也可以称为空间造形,是用来传达视觉的一种设计形式,其传达的信息具有感性的特点。立体造型具有的特点包括:在限定的空间之内、以实体占据空间、结合空间构成全新的意境、产生新的视觉。

(1)粒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粒体不仅是最小的形体单位,而且包含点的形式特点,粒体在形象的设计上是非常随意的。粒体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联想为多种形状的树木,如圆球形、伞形花形等,甚至可以联想为圆柱形的。粒体集中起来构成的空间,可以给人享受到轻快、活泼和充满乐趣的氛围感。粒体在园林的设计中虽然占据着很小的空间位置,但是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线体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线条的三维化形式称为线体,线体不仅包含平面线全部的特征,而且的还拥有自身独特的形式。线体可以由不同的形态来组成,其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迥异的。在设计园林的时候要了解其构成原理,遵循均衡和对称的原则。左右、上下及放射形对称是园林设计中的三种对称方式。在设计园林时要注意左右及上下的对称方式是把物体的中心线当做对称轴,而放射形对称却是以物体中心来向四周发射的形式设计的,如伞亭及风车。

(3)面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面体是一种可以对空间进行限定的立体构成方式,曲面或平面空间是线体的两种体现形式。因为面体可以展现各种形式的状态,所以空间的限定及构成也随之展现多种形态。在设计园林时,若把握好面体的运用,就可以营造出很多种形式、意境及空间。以面体来作为创造空间的因素时,在确定单位面体的正面形态及厚度以后,把若干个单位面体组合到统一的空间里。

四、结束语

园林设计中的三大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平面构成是园林设计的基础元素,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立体构成,再运用色彩来体现设计的主旨;色彩是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而立体构成又是色彩和平面构成更深层次的递进,三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空间。在进行园林的设计时,一定要在充分掌握三大构成因素原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其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为我国的园林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上瓦,韦茂波.园林设计中各元素的特色之处[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2]胡来宝.孙筱祥园林设计思想及风格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3]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作者:刘秀文

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 篇2:

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内现代设计水平也得到高速发展。我们开始“走出去、引进来”并更多地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将本土文化和设计思想采用西方后现代设计手段和先进材料表达出来,不仅使得我国当代设计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我国的设计走向世界舞台。

关键词:西方后现代主义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设计手段 设计思想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建筑的形式和界定有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有所变化,世界建筑观念也随之改变,于是现代建筑产生了。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重视功能,提倡实用性。就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所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往往会考虑精神方面的需求。于是一部分西方国家最先产生了突破功能性的人性化与自由化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先影响到建筑领域后来逐步发展到文学等多个不同的领域。不同于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不再力求设计中的使用功能,而是更加注重建筑的装饰性,这一时期的设计大胆打破了以往的思想,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建筑本身的视觉效果。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从文丘里的“反现代性”到詹克斯明确提出“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表示西方和世界设计潮流开始发生转变,在理论上逐渐摒弃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并产生了一系列后现代建筑和理论。由于人们对以往千篇一律的建筑开始厌倦,在精神和审美方面有了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出现了,总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特征:

1.推崇非理性,批判理性化;推崇差異性,批判“整体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现代主义过度强调理性化,所以形成了很多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极力反驳这一点,其主张装饰性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不再只是注重理性的功能主义而是推崇创新、求异,追求与众不同。

2.提倡装饰主义和注重形态的隐喻。在设计中大量运用装饰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形式和样式上,将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概念提炼出设计符号,所以很多后现代主义设计都有其隐藏的含义,或者是传递某种社会价值或者是给予世人警醒。

3.具有象征性。象征性不仅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而且具有趣味性,所谓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历和经验,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联想,这也体现了后现代设计中含糊性和戏谑性的特点。

4.提倡兼收并蓄、旧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的折衷主义。采用文化混合、形式拼接的方法将历史风格混入在设计中。

5.追求自由、多元化,强调与现有环境相融合。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追求自由、随心所欲,自由地表达设计思想。并且吸收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东西,更加提倡和尊重多元化发展,不再只是强调单一性,对以往建筑设计冷漠生硬的表达形式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甚至有的建筑物、村庄和城镇的构筑物直接应用自然材料,极其动人并富有感染力。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好建筑充满自然的味道”。

三、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膨胀、住房紧缺等问题所产生的。而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开始追求“新异”所产生的。近些年我国建筑景观设计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借鉴西方设计作品也使我们的作品得到快速成长,但是大多并没有结合自身本土文化底蕴,而是西式产物。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西方设计的新颖理念和材料技术手段,将其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同时注重创新,通过设计作品传达中国本土文化,让建筑、景观设计作品散发出“中国味”。

北京的香山饭店(如图1)寓意后现代主义设计走入中国舞台。香山饭店的设计中有很多具备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要素,例如苏州庭园、平整屋宇、假山水榭、长廊曲径等,这些特点都和现代建筑创作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在设计中,设计师大量采用了光影美学,使作品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整个建筑由于地势高差错落,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效果。建筑物的外立面采用白色墙壁和灰色瓦片与饭店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立面设计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中常见的形式一硬山和单坡屋顶,体现出传统风格的韵律之感。创作手法上,强调装饰性,装饰不仅可以丰富建筑样式,同时也具备吸引力,其通常色彩鲜艳,形式独特,能够给人留以深刻印象。罗伯特-文丘里曾经提到建筑的外观装饰与建筑内部构造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的外观装饰应该受到建筑师的重视。香山饭店中的装饰性体现在坡屋顶、外墙的四瓣形花饰、黑白灰相间的色调以及白色墙面上窗户与窗户之间用磨砖对缝的青砖来连接以减少单调感,使得整个设计具有明显的形象特征。将香山饭店与中国现代其他建筑相比较,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文脉上,都显得独特新颖,别具一格。尽管现在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作品数不胜数,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褒贬各异。但个人认为,在争议、批判中发展反而能够更快地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更好地提高设计师水平和全民的审美水平。

“鸟巢”,一个惊艳世界的的钢结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如图2)在创作思想上,强调差异性、象征性和隐喻性,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引入,此时的建筑设计已不再像以前追求中规中矩,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更多的开始“求异”,强调与众不同。“鸟巢”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运用象征性和隐喻性去传达自然生态理念和归巢的温暖。所谓象征性和隐喻性,其实就是借一种东西去比喻另一种东西的方式,通过旧有的经历表达新环境下的感受,而在建筑设计中其实就是建筑师通过对特定自然环境中作品的设计,让人们联想旧场景来唤起更多相似的记忆和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推进设计作品与互动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鸟巢”的设计就是将大自然中小鸟的筑巢,通过这样的设计形式寓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都能在我们国家感受得到“归巢”的温暖。在设计外观上,“鸟巢”只是把原生态的形式采用钢结构材料进行呈现,没有加以更多的装饰,这就如同树上的鸟巢一样,是小鸟用身边最常见的材料搭建而成,体现出自然中的生态美。“鸟巢”这一作品也反映出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和谐观念。在设计中,采用新兴的具有环保性的建筑材料,也体现了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度,且钢结构是工业化社会最受推崇的材料之一,鸟巢本就来源于大自然,这两者又体现了自然美与科学完美结合。尽管在最初人们对于“鸟巢”体育馆是否定、批判的,但经过时间的考验,不可否认的是,“鸟巢”不单单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探寻和摸索,更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将民族特色和理念引入世界的大舞台上,使民族特色成为世界亮点、新颖点。所以它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须产物。

四、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当代景观设计不仅借鉴我国几千年形成的园林艺术经验,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别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更关怀人的精神方面,是为人服务、为社会、为生态服务的,为了满足人一定的审美诉求,通常把所要表达的场所意义与人的情感体验作为核心点,使人在这样的设计中喻悦心情、陶冶情操。

后现代主义景观作品——广东省的中山岐江公园(如图3),在旧工厂改造的基础上营造出景观生态理念并将城市历史记忆融入其中。在设计时遵循形式美法则,给人们创造了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审美上,受西方后现代设计的影响注重文脉和历史主义,设计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不是生搬硬套地放在某个场地中,而是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化,如地域文化、当地风俗、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提取广东省特有的场地文化符号和地域特色,将其融入反映在作品中,同时有助于解决现在设计中所存在的雷同化问题。中山岐江公园的文脉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园内景点琥珀水塔、骨骼水塔、红色记忆,琥珀水塔和骨骼水塔,都是在原有的废旧水塔基础上进行设计,这一手法保留了场地的历史痕迹。红色记忆的构思是提炼于基地自身所经历过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体现出年代的主题感和颜色的感染力,给人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公园中的全部古树都在设计中得到保留,这不仅尊重了场地的历史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前的历史和记忆都在这些古树中封存着,这样设计出的作品会更有文化底蕴。

另一个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景观作品——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从公园的平面布局上看,以对称和几何图形为主,更多地体现自然本身的美,整体规划采用西方后现代设计手法和当地历史文脉相结合。这就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生态性、文脉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特点,公园中的设计结合了原生植物、水土、气候、地理、当地文化风俗,将这一系列要素相融合并集中反映在作品中。雕塑公园的设计集文脉、体验、互动、观赏于一身,公园内的艺术馆就是把文化和艺术深度发掘、传播。公园内雕塑众多,有程允贤的《铁马金戈》,也有德国雕塑家迈希亚斯的《平安》,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相融合。公园内自然地形起伏变化与其天然的碧水,是难得的雕塑公园环境,而且现在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像过去仅仅满足观赏即可,而是更多注重人文精神关怀和生态环保方面。表达立场上,以人为本同时与科学理性化结构和合理功能性相结合,设计的表达要站在人的舒适度和感受度去表达,因为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供人去使用和体验的,特别是在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和污染较为严重的的城市提供给人们一个精神放松的绿色空间。因此在尺度上必须根据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设计出宜人的场景。针对场地的现实情况,采用就地取材,形成了以节约成本,体现了很好的生态性,这也符合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要順应自然的特点,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作品也体现了后现代设计用自己的创作手法深度传递传统文化的理念,再现地域文化特色,使设计作品与当地文脉高度结合,全方位地表现出与自然生态、人性化及审美需求等方面的结合。

结语

在后现代设计不断介入我国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很多提升,但在引进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与中国现实情况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起来,这也是现代中国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景观设i十。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在:

1.设计观念上,设计理念逐步回归传统文化。运用西方先进设计手段汲取本土文化的养分,创造出以传统文化作依托的设计作品;

2.设计灵感上,让设计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不要一味地强加人的思想,应该尊重自然,挖掘自然本身的艺术价值,正如麦克哈格所说:“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

3.信仰上,回归理性设计。虽然现在我国不乏后现代建筑、景观作品,但是部分的“后现代建筑和景观”都是进行了一些表面的修饰,并没有真正地将后现代理念运用进去。我们应该回归理性主义,借鉴西方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找到符合我们自身的时代道路。

后现代思潮的涌入,无论是对建筑还是景观都开拓了设计的新思维,虽然前期发展中更多的是“拿来主义”和照搬模式,走了一些曲折的路程。但在后期我们意识到了这样的不足,于是从新型材料的运用、先进技术的结合、新潮的设计理念中有所借鉴并且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理念创造出“中国味”的设计,我认为这样的优化就是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也符合了设计美学的最基本标准——将实用主义与审美主义贯穿于设计之中,融会贯通。

作者:周敏

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 篇3:

探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

现代设计产生于20世纪初欧洲,是一批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和理论家反思传统设计的局限性,开始探索新的审美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代主义风格充斥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从现代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和谐、设计中的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地域性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辩证对待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

在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品的功能逐渐占领到主导地位,与传统产品设计有很大区别,现代设计更倾向于为大众服务,这种设计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的巧妙结合使设计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现代设计更需要融合本土文化,使其多样化发展。

现代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和谐

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矛盾,功能与形式达到和谐的状态是现代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推动设计的向前发展。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功能、造型(形式)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功能是指产品在人使用的过程中能展示出的某种性能,造型(形式)是指产品外形,物质技术是指在生产产品时所具备的技艺、工艺和设备。功能是产品设计主导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功能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其他因素则影响了产品的附加值。任何设计都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正如黑格尔指出:“功能是在具体感性形式中显现出来的功能,形式又是显现功能的感性形式,功能与形式不可分离,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提出了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名言:“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提出的这种“有无相生”的观点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说明器即功能,不在于围成空间的“壳”而在于空间本身,但空间离不开“壳”的依附。

关于形式与功能的探讨,在19世纪末,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领军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种观点解决了设计界关于形式与功能主次问题的探讨,对当时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潮主要是针对欧洲上层贵族设计而言,反对设计中矫揉造作之风,主张用几何形体去表现设计,这一期间简洁明快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在社会中层出不穷。简约洗练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的追求,那么“少即是多”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包豪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功能主义者”设计师,他们设计出简洁的作品风格与传统贵族设计风格大相庭径,引领了为大众设计的潮流。

然而“形式追随功能”是强调在设计中功能的重要性,但是过分的强调功能势必造成建筑和产品的千篇一律,缺少地域特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功能仅仅理解为“事物自身的固有性能”,这种机械化单一化的理解,认为功能美即机械美,大机器生产使产品外形相似,缺乏应有的个性。盲目地强调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视形式,从而限制了设计师对同种事物多种表现形式,那么设计作品就缺少个性和人文感,无法满足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单纯功能主义追求只能反映特殊历史时期的需求,并不能作为衡量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形式追随功能”只是传统设计向大众设计转型的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利弊各有显现,需要辩证地对待。

与“形式追随功能”相对立的观点是“形式至上”,这种设计风格表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张力,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受到人们的亲睐,但是这种设计风格没有人文情感作为支撑,很快失去了生命力。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设计风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了全世界,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建筑如出一辙,缺乏人文情感。意大利孟菲斯小组倡导一种“舍弃质感,只重形式”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比较重视产品色彩、肌理、透明度等即比较重视产品的表现形式,强调设计中人的主观情趣的表达,反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理性机械的表达方式。由于他们激进的色彩,设计作品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形式美,任何惊世骇俗的设计只会让人感到怪诞,不和谐难以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式至上”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美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表面,对产品技术的追求同样在变化发展。任何只注重形式或者只注重功能只能将设计推向一条不归路,正如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设计人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两种致命诱惑,即“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和一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形式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两者更好的发展还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生活情感、精神追求等,这样的设计能使人-机-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现代设计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

设计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和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留下了一段哲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理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一个“尺度”即生理尺度,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求,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马克思所提到人的第二个“尺度”,即所谓的心理尺度,在历史上由于对尺度的把握不同设计所呈现的面貌及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会不同。

人机工程学是对比例、尺度最好的说明,这里所讲的“人”指的是生理上的感受,“机”指的是心理上、情感上的感受,设计从功能转变到融入情感情感,这种细节的变化是对“度”的合理把握。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材料、色彩、灯光、技术、传统元素、肌理等等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样是对比例、尺度的合理把握。然而,设计中的美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设计的比例、尺度是变化发展的。罗马著名工程师马可·威特鲁威(Marcus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设计的三原则:“美观、实用、坚固”。这是古老的时期对建筑设计“度”的把握,这种对建筑本质的阐述一直影响着现在。现代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功能至上的审美理念,建筑去除多余的装饰,简洁的结构、均衡的尺度与古典时期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将现代建筑风格发展到极致,建筑外表统一规则的表达,地域性元素缺失,各大城市充斥着拔地而起的硕大建筑物,给人带来新奇和陌生的感觉;然而很快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弥补了国际风建筑的弊端,借用各种历史符号表达地域人文色彩,给后人带来的启示是文化元素在建筑中占的比例不能忽视。

黄金分割比(1:0.618)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法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察觉到它的踪影。在LOGO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苹果标志,图案采用黄金分割,把圆相交叉、分割,图案耐人寻味 。在园林设计中也能看见黄金分割比的踪影,苏州艺圃园林中假山倒影与水域形成了黄金分割的关系,视觉效果很好 ;这种设计手法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被采用。

另外,现代设计对比例、尺度的严格把控最终的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具有人文气息才能够打动人,和谐的设计能达到人-机-环境的有效统一。

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设计是人独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载体,人们的思维是会受地域性文化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设计风格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纵观国内外设计发展历程,由于每个地域的文化风情、生活方式不同、审美不同,思潮的变革会引起设计风格的变化。不同的设计风格相互交融,碰撞,更需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包容其它优秀文化元素,那么设计不会失去本族文化色彩。

文化是一种“形而上”抽象的表达概念,文化元素是一种“形而下”具体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设计表达文化采用简洁、凝练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微妙的表达需要考究细节。地域风情的差异对产品细节要求的程度也会有差异,例如日本设计的产品小巧而精致,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透露本国哲学思想“空寂”;德国设计重理性、重功能、重技术,设计的产品同样具有德国人严谨的气息,往往在内在质量上处于不败之地。

设计是设计师思维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手法不同,影响设计方式的表达诸多方面, 因而设计需要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我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然而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我们不仅仅需要传承传统经典文化更需要在国际上拥有属于本国话语权,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表达方式,树立本国的文化形象。 同时需要深层次思考我国的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下文化元素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恰当处理现代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合理把握尺度已成为基本的组成部分,人文元素则成为主导因素。在设计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人的需求,更需要表达地域性文化元素,人和文化的巧妙结合是设计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

.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张娟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学中生命教育论文下一篇:文化产业视域下民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