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与营销渠道,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明自由、暗垄断”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我国制造业被锁定到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利润非常有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篇1:

国际经济贸易中大国垄断对策分析

摘 要: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格局渐渐走向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国际形势。世界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便是大国垄断,垄断现象违反了贸易市场的公平性原则,破坏了原有的秩序,阻碍了其他国家的贸易发展。要想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明白国际经济贸易当前的局面,了解大国垄断的具体内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本文介绍了大国垄断的特性和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分析提出了应对当前垄断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贸易;大国垄断;对策

一、引言

大国垄断的基本内容是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如果某些国家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的数量在世界总进出口数量当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那这个国家就能对整个市场中商品的价格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便可在国际市场中起到主导作用,在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众多,在贸易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因此在市场中既有优势也有一些劣势。

二、大国垄断的特点和影响

1.大国垄断的特点

大国垄断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含义的双重性。二是作用上的双重性。大国垄断的含义之一是指大国的商品进口的数量很多,因此改变了贸易市场的局面,这层含义便是买方垄断,大国的商品需求影响到市场的商品剩余;另外的层面是指大国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很多,因此改变了贸易市场的局面,这层含义便是卖方垄断,大国的商品供给数量影响到市场的商品价格。大国垄断的作用要从两个层面去分析,第一,大国可以利用垄断权力以及对市场的巨大影响,赢得更多的业务,以确保最大的贸易利益;第二,大国依赖于国际市场可能导致贸易下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由过多的商品进口导致的市场价格增长,另一种是过多的商品出口造成的价格下降,出现反一些贸易壁垒及摩擦,导致国家利益损失。

2.大国垄断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劳动力价格的低廉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最近几年经济政策的持续调整,中国进口铁矿石有了新的增长,增加的数量超出了全球石油新增数量一半以上,增加的原油的消耗量占据了全球石油增加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在贸易市场的地位越发突出。然而,但是,由于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贸易总量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大国,但在商品的技术含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还有国际市场的监管能力等方面,中国仍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是国际贸易市场的最底层。最近几年,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增长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制成品的价格增长幅度,这导致中国的在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大幅上涨,但产品价格不断增长,必然会将导致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中国的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制成品的贸易,加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造成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影响大国进口数量,因此我们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须着眼于大国垄断的冲击面。长时间以来,由于经济水平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优势都是基于劳动力的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偏重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不过,近年来,这些优势却不如从前。主要是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品种较为单一,出口的区域较为集中,而且出口的商品普遍存在科技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再加上竞争太激烈,使产品出口量增加,致使供过于求,让出口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总体出口量减少,最后造成我国贸易优势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等不好的结果。

三、应对大国垄断的策略

1.把握我国优势

要转变我国的贸易形势,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我国的有利条件,再充分利用好将这些优势,另外还有注意消极的影响。把握优势是促进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究竟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有助于帮助我国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准确定位,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当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之后很长的阶段,我国还会长时期存在西部地区不发的现象。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不再像其他相似国家那样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而是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成熟的进出口贸易。我们利用引进国外投资等途径,发挥了我国的独特贸易优势,以此更深一步地转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局面,为我国的贸易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家用物品,手工艺品,玩具,鞋子等等,占据了贸易市场主要的加工成品的份额。所以,我们完全是有条件在贸易市场进行竞争的,我们要把握好独特的优势,在贸易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贴合市场情况

面对随时都在改变的市场,固定的不发生变化的商品价格是不可能适应的。所以,进行对策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贴合市场以及商品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出口的政策,制定有效的贸易计划。例如,我国要进口大量的石油等必需的初级原材料,购买这些材料的方式就要尽量做到合理稳定,避免出现没有计划的不科学的大批量采购现象,以防止贸易市场利用这一点在购买前就故意提高产品的价格,导致企业或政府蒙受本不该有的经济损失。此外,还要做好一些事前准备,当国际市场出现比较大的价格波动或是产品短缺时,可以有缓和的时期,甚至能避免一些利益损失。对于贸易市场上打价格战的产品,可以使用其他办法来选择性购买。例如,可以进行价格和质量的比较,对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进行大批量的采购,以此得到最大的优惠。有些国内产品数量十分多,供大于求导致价格相对较低,为控制这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收取出口税的方法,灵活地调整该产品的出口数量,从而转变我国的贸易形势,防止大国的贸易侵略。

3.科学进行投资

观察国内的实际可以发现,不管是引进投资或是对外的投资,一定都得结合市场的结构来采取投资的方式。在引进外资方面,当选择投资时,首先要选择那些污染更小,能耗更少的企业,最好是技术型的企业,从源头开始减少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政府方面要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持,提供一些优惠,还要加強监管,严厉进行把关,不把优惠浪费在那些只求数量的或是已经具备自主生产技术的行业,把补贴给那些有发展潜力的真正需要扶持的行业。最后,在对外投资方面,主要投资到那些重要初级材料的提供场地的建设方面,保证我国原材料的稳定进口。

4.提高技术含量

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依赖于低价劳动力的制成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大,加剧了大国垄断的局面。要想应对大国垄断,就必须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我国产品在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可以鼓励行业进行创新,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生产技术,让产品贴合时代的发展。另外可以树立品牌意识,创立产品的自主品牌,扩展出口的渠道,以及及时转变商品的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把我国贸易从量的出口转变为质的输出,真正取得贸易自主权。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贸易中,中国既有一定优势,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在大国垄断的局面下,想要促进我国贸易的增长,我国必须贴合贸易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具体的分析。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市场的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大胆地进行探索,积极地进行实践,发挥优势所在,调整贸易策略,科学进行投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最大化地争取利益,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20):17-17.

[2]杨龙,陈恒超.浅谈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J].知识经济,2014 (19):69-69.

[3]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3(46):130-132.

作者简介:朱伶瑾(1990.04- ),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

作者:朱伶瑾

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篇2:

国际产业链分工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摘 要: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与营销渠道,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明自由、暗垄断”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我国制造业被锁定到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利润非常有限。只有增强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进行自主创新,打开国内市场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国才能实现制造业升级并且在国际分工中获得合理利润。

关键词:制造业 比较优势 产业链分工 产业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业化、产业回流本土的进口替代效应增强,直接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同时,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和订单向我国周边国家转移趋势明显,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加剧。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下降到了7.2%,虽然仍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前列,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经济增速较快、但依然快而不优。

一、我国制造业现状

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三资企业”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所过高,一直到2012年才降至50%以下,但仍超过40%。如果考虑最能体现出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三资企业”所占比重会更高。近20年“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几乎一直保持在60%以上,并且连续十八年超过70%,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更是超过50%。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具有一定的蒙蔽性,虽然从数据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但其发展主要依靠“三资企业”,本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另外,我国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相关报告显示,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然在总体上呈现贸易顺差,但“三资企业”长期占据其中一半以上,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相当高的贸易顺差,直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才有所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长期以来保持在40%左右,说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时主要参与加工制造环节,直到2014年情况才发生变化。而从服务贸易差额来看,在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方面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说明了我国企业在进行货物贸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不完整需要给发达国家支付大量的服务费用。加工贸易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中的主体地位说明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技術产品只是代加工产品,近年来出口大规模增长也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

以上这些简单的数据显示了如下的事实: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与营销渠道,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在新自由主义的鼓吹下,目前的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各个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达国家营造的国际环境看似是自由竞争、资本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而事实上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自由化、市场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又牢牢控制着丰富资源、核心技术和政策制定权,在多个层面进行垄断合作。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在一定垄断条件下的自由。在这种所谓的“自由竞争”环境中,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依靠比较优势理论指导生产,从宏观上看,不仅无法获得全部比较优势利益,还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丧失;从微观上看,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固定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陷入“产品内分工陷阱”,失去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另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经济落后的国家要想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就不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采取自由竞争战略。李斯特早已提出落后国家在与先进国家进行竞争时,要对重要的工业产业进行保护:“并不是所有的工业产业都需要获得同样的保护,只有重要的工业产业才需要特殊的保护。这里的重要工业产业是指,建立和经营时需要大量资本、大规模机器设备、高科技知识、丰富经验以及为数众多的劳动力的工业产业,……如果主要工业产业在适度保护下获得发展,那么其他次要工业产业就可以在保护较低的情况下围绕着它成长起来。”[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落后国家要想发展,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何况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卫·施韦卡特认为,“自由贸易只有当贸易伙伴们在工人工资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相当的条件下才是合适的”[2];“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公平的贸易比自由贸易更好”[2]。特别是面对当前“明自由、暗垄断”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本积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难以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并获得合理的利润。

在所谓“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同发达国家进行国际分工与合作,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但这种合作方式却给发达国家送去了更多利益,加剧了国际间贫富差距的扩大。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就已经发现发展中国家过分依靠跨国公司会造成的不利局面:“发展后国家的经济战略如果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可能会使本国经济一直维持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如果完全依赖跨国企业,这个国家不可能成为任何产业生根落脚之地。当本地工资太高,或生产成本巨变时,跨国企业将选择新的地点。跨国企业虽然能使本国经济快速进步,但无法持久;跨国企业就像经济发展的紧箍咒般,使得高级形态的竞争优势无法出现。”[3]

三、我国在当前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整个产业链被拆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多个环节,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了利润率较高的环节,把利润率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留给了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产业链分工中利润率的“微笑曲线”。目前看来,外资对我国产业进行控制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战略产业以及产业的战略环节不断增加直接投资,企图对我国的重要产业进行直接控制;二是我国加工制造环节的相关产业经历了由扩张到收缩的过程,由于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断丧失,跨国公司逐渐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导致我国最近几年进行委托加工(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加工等方式)的企业大量破产。

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国际产业链两端的垄断能力,以此来控制整个产业链,并不断压低中间环节的利润,提高两端环节的利润,改变“微笑曲线”的形状,其战略变化如图所示。随着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在国际产业鏈分工中不仅没有占据高端环节,在低端环节也受到跨国公司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的竞争,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利润非常有限。我国制造业不仅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处于被动生产的状况,还面临着其他诸多困难: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投入;产业升级缓慢,难以跳出产业链低端锁定。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可以预期到我国制造业产值越高、产量越多,被发达国家攫取的利润也就越多,在国际竞争中就越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升级具备的条件

首先,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很多,资本规模也普遍较小,容易受到外资的排挤与控制,但我国在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资本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4],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保证了我国产业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资对我国产业的侵蚀,也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其次,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5],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6],在自主创新理念指引下,我们在航空航天、原子能、杂交水稻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高铁、航空航天、量子通信等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再次,我国的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国内市场范围还非常广阔,完全有能力利用国内市场建立完整产业链,将规模生产的利益保留在国内。只要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能力,广阔的内部市场将为我国摆脱低端锁定提供有利条件。

最后,我国虽处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控制的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环节,在科技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处于劣势,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却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寻求国际合作时更应加快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对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我国制造业升级以及各国合作共赢创造了重要条件。

五、结论

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中,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与营销渠道,对外贸易相关数据说明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参与分工虽可获得一定利润,但也会导致制造业被锁定到产业链低端环节。跨国公司正在不断提高国际产业链两端的垄断能力,以此来控制整个产业链,攫取更多利润并限制我国产业升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制造业升级必须做到以下四点:增强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与影响力,阻止外资对我国产业的侵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依靠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行自主创新;刺激国内消费能力,打开国内市场,使产业链向国内延伸;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 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5]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王馗(1987-),男,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刘宁(1997-),男,河南安阳人,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分工与合作”(DUFE2017Q13)、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分工机制研究”(L18DJL006)、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视角下‘一带一路’利润共享机制研究”(LN2019Q43)。

作者:王馗 刘宁

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篇3:

试析国际关系民主化及中国的战略抉择

[摘 要]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在冷战后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这不仅顺应了历史趋势,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有其深刻的内涵。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外交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我国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战略思想与国际政治理论方面的重要创新,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国际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和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等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有必要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意义、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旧的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萌芽于欧洲启蒙运动,奠基于17世纪中叶首倡国际主权平等观和近代国际法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后由列强先后订立的维也纳会议文件、《凡尔赛和约》、《华盛顿条约》、《雅尔塔协定》等国际协约加以确立与维系。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呈现出两条主线:一条是列强均势下的民主化,是列强之间为了抢占世界市场和殖民地,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和利益妥协的结果,实质上是列强之间以战争、实力和强权为特征的民主与妥协,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只是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另一条是广大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征服、反抗压迫。为争取经济独立、民族自由,而与列强进行的不懈抗争,他们所追求的是所有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真正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实际上第一条主线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国际事务为少数几个大国所垄断,国际规则由少数几个大国所制定,国际间通行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国际社会基本上处于充满强权政治与国际极权主义的“热带丛林中”,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仅仅是“富人俱乐部”内部的事务。第二条主线的发展虽在这一历史时期一直没有中断,但发展非常缓慢,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所追求的一种比较遥远的理想而已。新的即现代国际关系民主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和历史条件演变的结果。战后,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时代特点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

从实践的角度讲。国际关系民主化并非新生事物,但其明确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中国是其主要倡导者。从2000年4月“中非合作论坛”明确提出,到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再到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此后,胡锦涛主席在许多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及和阐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并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当前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

1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地位和主权原则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但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体,主权原则仍是国际社会的基石。各国政府和人民拥有处理解决本国国内外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国际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参与解决,不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操纵和垄断。对国际争端应由有关国家平等协商、互谅互让,通过和平谈判解决。

2 经济上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还表现在经济方面。它要求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很难设想在各国经济地位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基础上会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所有国家应在平等的基础上,独立自主的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经济关系中维护公平合理原则,各国应相互促进,在互利合作中谋求共同的发展,反对将一国的繁荣建立在他国贫穷的基础之上。

3 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各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程度、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各国有权遵循各自的历史轨迹,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体现本民族的意愿,走符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尊重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理应彼此尊重,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4 安全上相互信任,和平协商。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安全方面的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安全观念和模式。传统安全观念是建立在相互猜疑和敌视基础上,通过结盟和加强军事力量片面追求自身绝对安全,不尊重他国安全利益,甚至谋求对他国的控制和影响。而冷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要求倡导新的安全观念和模式——综合安全、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它主张各国应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各国应依靠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共同的利益联系,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和信任,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因及其意义

(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因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都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动因素。

1 经济全球化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为它们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渗透的同时,扩大了各国间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使协调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以广泛参与和互利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必然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的交织,有利于各国以独立、平等和互利合作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在一定程度上为制约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推动

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其次。消除和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需要加快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跨国犯罪、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全球性问题的突出特征是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的“不是单边的而是多边的联合行为,不是单方面的个体决策而是更多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政策和规划”,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可行途径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民主化的国际协调和控制机制,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2 政治多极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最近几年中发生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虽然表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有了明显增强,但国际社会要求多极化的呼声正日渐高涨,虽然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仍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但欧盟在经济一体化成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展独立的安全和防务力量,其独立性明显增强;俄罗斯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和增强,在对待重大战略问题上注重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努力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

上述这些力量的发展壮大,表明多极化的发展可以使国际社会中多种力量都发挥作用,更能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使国际社会处理各种挑战的对策更为客观、公正与合理。因此,多极化的发展不但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曾指出:“多极化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

3 发展中国家呼吁国际关系民主化。当今世界,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冷战后“新的霸权和强权”的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捍卫国家主权的艰巨斗争。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建立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上的南北差距依然十分严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加剧。反霸权反强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关键,发展中国家也因此成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要。在当前南北对话中,发展中国家基于不同的利害关系有不同的诉求,但是,在反霸权反强权和变革国际经济旧秩序方面却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一共同利益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力量。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意义

当前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中国领导人在许多讲话中反复阐明了中国政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主张。这一思想和战略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国际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和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等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造就了一个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国际氛围,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使经济、政治、安全和其他社会领域内大量涌现出一些国际性和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自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

2 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当前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相一致。冷战后大国之间纷纷建立以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为特点的伙伴合作关系。中国重视和所有大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也希望能同美国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仅涵盖反对任何形式霸权主义的战略内容,而且也具有中美所共同认可的战略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不对抗性和包容性,使我国能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发展对外关系,实现我们的对外战略目标。

3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首先,国际关系民主化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针锋相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将反霸作为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认识,中国一直在倡导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虽源于我国的反霸战略,但无论从内涵还是影响来认识,都要高于和大于以往的反霸战略思想。

其次,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与我国始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的共性。这一思想是当前中国领导人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指导下,以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为战略目标,冷静观察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特点的最新变化后形成的。

4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中国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要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除了全面增强综合国力之外,还应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培育理性的大国心态和先进成熟的国际社会观念。在民主思想的发端地西方国家中。民主一直是他们倡导的基本原则。在国际关系领域内倡导实现民主化,通过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不仅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且也更容易为包括西方国家在内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这种在坚持原则基础上,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来影响世界的策略,将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更为积极地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三、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及中国的战略抉择

(一)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

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固然需要倡导呼吁,更重要的是必须逐步建立国际关系民主化得以实现的国际机制。但从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对比,尤其是中小国家反对霸权强权的条件与力度,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贯彻实施等诸多情况来看,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目标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应该从三个层面加以推进。

其一,从道义和舆论层面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与大多数国家和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国际政治理念和国际关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和调整。在这重要的转型时期,首先就需要通过舆论宣传和道义影响大力倡导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敦促各国在切实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各国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营造长期稳定和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

其二,在双边或多边外交关系层面中,努力将国际关系

民主化理念付诸于具体的外交政策和行动,使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的对外行为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普遍行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认可,也需要各国在对外关系中切实遵循公认的且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质属性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国对现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认识和遵循上是有差异的,或者说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存在着不同标准和不同做法。因此国际社会应通过双边或多边关系及各种途径统一认识。任何国家在对外关系中都必须始终恪守国际法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与上述基本准则相悖的对外行为。

其三,在国际制度领域内实现制度创新,加强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国际制度建设。当前许多国家都主张或赞同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中也做出了许多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的举措,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些领域和事情上也存在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明显相悖的行为和问题。因此,加强有利于实现和保障国际关系民主化渐进发展的国际制度建设是十分急需和关键的。当前应主要从三方面人手加以建设:(1)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当前国际社会的实际,对现有联合国机构和有关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通过各种区域合作,建立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精神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内国家由于各国相邻,容易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内具有共同利益。因此各国之间应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建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区域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区域经济和区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的战略抉择

首先,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推动国际社会“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维护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国的政治战略首先要着眼于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认并维护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权威地位。联合国成立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亦已证明:政治上强调主权平等,经济上追求基于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共同繁荣,安全上倡导大国集体主导下的国际和谐与共同安全,但是,近年来,在世界事务中,冷战思维同新干涉主义理念“沆瀣一气”,动辄绕过联合国,对别国的国内事务进行政治干预、经济制裁甚至武装干涉,加剧了国际动荡,严重冲击了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仍有积极作用的国际规则、国际法规和国际伦理,鉴于此。中国有必要与其他国家一道,敦促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不应对联合国采取需要时则利用之、不需要时则抛弃之的态度。

其次,在经济领域,呼吁在各国充分参与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规则,使经济全球化得到正确引导和管理,朝着有利于缩小南北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各国共赢和共存的目的。推动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规则。确保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运行。关于国际金融改革,中国主张:“对国际金融具有影响的大国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遏制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和救助能力。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在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协商,探讨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再次,在文明领域,强调“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坚决抵制那种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的做法。推动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要条件。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历史充分证明,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各自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明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各种文明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有得到广泛关注和实现的可能。

[责任编辑:崔 颖]

作者:陈 佳

上一篇:旅游市场法律问题论文下一篇: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