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2022-04-25

【摘要】道德修养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中最重要要的环节之一,是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前提。本文分析了思想道德修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述了通过自我管理和社会制约机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和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1:

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现状分析与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缺失成为其制约瓶颈,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从体制、观念、途径三个方面,创新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建设的培养模式,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一种有效举措。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现状原因分析;培养模式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重大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它针对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而忽视通识教育、过分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等不良倾向,试图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引文入理、文理渗透”等来改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协调。这一突破性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素质,而且需要较佳的人文素质。

一、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人文素质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通过教师广博的人文知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来体现。大学教师作为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意识较强,但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成为了制约素质教育在大学推行的瓶颈。

1 高等院校教师的文化知识整体水平仍需提高。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报告中对我国1101名大学教师进行文、史、哲基本常识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教师在中外历史名人、中外历史事件、哲学常识、文学常识上的认知均值分别为4.0000、3.1942、3.5590、4.7786,换算成百分制分别为80、63.884、71.18、79.64。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教师的文、史、哲基本常识整体水平较好,但对中外历史事件和哲学常识掌握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 高等院校教师对增强课程审美情趣意识淡薄。审美素质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因素,良好的审美素质不仅对于高校教师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均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从现有的调查数据中分析,目前高校教师的审美情趣仍然停留在感知层面,具有审美理想但缺乏理性的审美修养,将审美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而缺乏对学生的美育意识。

例如,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中对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理工科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不能对“美”做出正确解释,50%的教师不会任何乐器;而“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显示,大学教师群体能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能够充分感知和喜爱,但对社会美和科学美缺乏重视;周鸣鸣(2000)等对部分大学教师审美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92.37%的教师对于在教学中运用美学理念表示认同,但有90.6%的教师表示不太理解在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

由于大学教师对科学美育缺乏关注、美育意识淡薄,加之大学专业化程度较高,运用美育教学方法的难度大,造成了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多数教师淡化课程审美情趣、忽视抽象科学概念的形象转化,致使大学专业课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精神有待强化。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在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质,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教师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爱国与民族意识等方面。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显示,部分大学教师在责任心(岗位意识)、主动沟通方面缺乏认识,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较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虽然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强烈的民族观念,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国家现状持消极态度。有些教师不能用辩正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甚至将批判现实作为展现自己思想的方式,造成了对学生的误导。

华东理工大学对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的上百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教师认同教师职业并表示乐于从事教育事业,但仅有4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全部精力是用于本职工作的;同时教师对高校改革的总体评价不高,仅有44%的教师认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有成效;部分教师不关心社会政治和学校的民主建设,教师自身价值观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

4 高等院校教师的科学精神有待增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理应具有勇于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当前,高校教师虽然对科学持很高的欣赏态度,但追求科学的精神尚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对于捍卫科学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缺乏同反科学、伪科学斗争的勇气,有的则缺乏独立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行为方面无法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整体水平不佳的原因分析

1 “重理轻文”的影响——历史惯性的延续。目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上世纪70年代初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和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而对我国1000多所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每所大学中几乎有50%左右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大学教师“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大学教师的中学或大学阶段处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学教育一切以高考为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老师还是学生,均忽视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教育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因此,这期间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而当他们走上大学教师的工作岗位时,即使已经响应号召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人文素质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正如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述,“人文素质,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质。”

2 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主义的诱惑与冲击。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慢慢走向市场,偏离了昔日“象牙塔”的运行轨道;特别是从1999年我国大学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通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办学之路上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相

对应地,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队伍则在盛行的物质主义诱惑与强大的工作负荷下负重前行。一方面,物质主义的诱惑使高校教师的个人主义思想占据上风,使许多能力比较强的年轻教师“下海”经商,造成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使留在学校的教师忙于拉课题、评职称,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在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双重变革中,不断处于适应新环境、新机制的应急状态,他们的生活职业压力增大。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增大集中反应在教师的不良行为、心理疾病、情绪和生理等方面,表现为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暂时消退。就此而言,面临内外交困的教师们难以分出精力来博览文、史、哲名著并静心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

3 专业教育模式影响一一人文素质的提升还未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在我国河南省高校中所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0.4%的理工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而70.4%的文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精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和我国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分不开的,我国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极大地强化了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的认识。反映在教学中就是“知识中心”、“学科中心”的观点。即教师认为知识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学问化的知识才是适宜教与学的,以兴趣、生活经验等为依据的知识不应纳入课程内容。该项调查虽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但却表明,大学教师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还不完整,人文素质还并未提升成为大学教师的内在需求。

三、创新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建设的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水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一种创新型的培养模式。

1 体制创新——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家罗杰斯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时代里,主张真正可靠的、有教养的人应该能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他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提升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首要目标不能仅仅定格在培训的专业技术层面上,而应该站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促进高校教师自身的变化和学习,而学校仅从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知识视野、审美情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2 观念创新——人文素质培养应被视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一个超越传统学习观念的理论是,学习应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育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被教育者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被教育者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因此,在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应注重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创造适宜教师提升人文精神的工作情境,从而使教师在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同时认识到并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 途径创新——推动知识管理进入人文素质培养的前沿领域。知识依其性质,可区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大类。隐性知识系指难以透过语言及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例如,个人所拥有但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等均属隐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则指可透过语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知识管理就是要实现两种知识的转化与运用。知识管理是促使教师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进而提高教师在组织中有效地运用知识的效能。就此而言,高校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能发挥其自身具有的人文底蕴,提高教师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使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基金项目:2008年度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德育决策咨询研究骨干课题《提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吴美华 高 娟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2:

浅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道德修养建设

【摘要】道德修养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中最重要要的环节之一,是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前提。本文分析了思想道德修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述了通过自我管理和社会制约机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和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 道德修养 自我管理 社会制约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探讨、研究、改革和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建设是道德修养建设。教师的道德修养建设是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前提。比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因为教师的个性品质:有责任感、自我管理、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等因素都能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自由论争、倡导民主、崇尚平等、不惧权威,这些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修养,往往以各自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的科学家身上,更普及地讲,也应体现在教学科研工作者身上。这些基本素养是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动力。

1 道德修养建设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自律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内心的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同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影响。教师本人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吸收知识、获取能力和做人的标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起着典范作用。保持并发展自己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不断克服自身不健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恰如第斯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很难想象素质低劣的教师能培养出什么优秀人才。

教师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2 教师用热心和爱心温暖学生、鼓励学生

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体会到被爱才会去爱别人。惟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用真诚、宽容、慈爱、关怀与学生沟通,全心全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3 教师勤奋进取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教学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学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本领。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才能处变不惊,游刃有余。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复合式的学科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兴国的大任。

1.4 教师的开拓创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

“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先导和核心。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借鉴,不断探索适合变化的情况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从而建立起引导创新、激发创新,形成创新定势的育人机制。

1.5 教师的科学精神是科学进步、人类发展的动力

在科学面前面对干扰,敢于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靠科学精神,靠科学道德,否则就没有科学的进步,也没有人类的发展。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是一名科学家应具备的品质。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论述。在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了题为《悼念玛丽.居里》的演讲。他演讲一开头就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的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2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学术上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虚假、作弊、心态浮躁、功名心切、近亲繁殖、论资排辈。拉关系、出风头,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显赫地位。缺乏竞业精神。教育浮夸问题和形式主义问题也正在抬头:不注意改进教学质量,不注意教授的学养和生存环境,不注意量才录用而只看表面标签和亲疏关系。空洞地要求高学历,而不注意真才实学,只会助长教育的形式化和空虚化。

面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能否敢于坚持原则。即使专业精通、业务熟练,还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及引导学生走向何处的问题。高科技犯罪不是常见诸报端等新闻吗?科学成果的剽窃不也常常出现在高层知识分子中吗?考试作弊难道不是某些教师带的头吗?

客观上我们的教育工作常常流于做表面文章。我们的教育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人的健全人格、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我们的教学侧重教书,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育人,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人文环境、文化理念等的培育重视不够。

3 如何提高或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3.1 内因“每日三省吾心”

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塑造完美人格。教师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但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作为自己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既要加强内在品质方面的修养如公正、爱生、以身作则、追求真理、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等等,也要注意外部行为方面的修养如稳重、沉着、外表端庄、语言规范等。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必须达到内在品质修养和外部行为修养的高度统一。

3.2 外因

社会环境影响公德意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德。建立奖惩机制,健全规章制度,造就良好的道德氛围,培育健全的人格,树立优良的道德品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个个敢于坚持真理的环境,必然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益处。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发挥教师人格的榜样作用,调动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2003.9.

[2] 王岳川.大学知识分子精神价值失重与学风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02.9.

[3] 文志传.钟南山的学术道德观[J].中国教育报,2003-08-27(3).

[4] 石中光.新时期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J].怀化师专学报,1998,17(3):9-12.

[5] 覃幼凌.教师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J].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4).

作者:李 忠 陈明长

高等院校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升格高等院校化学教师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教学专业的增设,新建成立和由中等专业学校转制升格的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对化学教师而言,清醒认识、积极应对挑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升格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1.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

我国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称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不仅涉及基础教育,而且也影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它不但涉及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变革。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角色的新定位: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和学生一起从事于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要积极主动地从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经师”向以全面塑造学生为己任的“人师”转变。

2.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做自我完善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已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是一种以教育工作的身份从事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特别在当前,社会体制转型、学习的终身化、价值文化的多元化和思想理念的冲突与整合,知识信息总量的不断递增及人才素质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规模与效益障显新的时代形势,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专业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和育人能力,要从经验型、随意型转到专业化。

3.知识的快速递增和突变要求教师要改变知识结构

知识作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其概念已经从认识范畴扩大到应用范畴。现代知识观认为,过去人们关注的只是人类静态的陈述性知识,现在更要看重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当今时代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观的改变,给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带来严峻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更新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高瞻远瞩,拓展思维,要“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适应国际新形势。

4.数字化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新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进程。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口授、学生耳听的教学模式。要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但能收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而且能加工信息、研究信息,更能开发和制作电子多媒体软件,并且教给学生网络学习的方法,努力为学生打造现代化的教育、学习平台。

二、如何成为合格的高等院校化学教师

1.经过岗前培训,学习高教理论

学校升格后,教育对象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一般中专学校招收的为初中起点的学生,而高等学校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毕业生,教育对象年龄层次、心智发展状况不同,高等学校在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特点,激发大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该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要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担任高等学校教师工作,必须取得依法认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而获得高效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是岗前培训,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四门与教师职业关系密切的高教理论课程。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

2.化学教师应掌握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在中专学校,学生是非化学专业的,化学课程一般相当于高中阶段知识水平,并被设为基础课,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并且存在教师长期只上一门化学课的情况,数年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样容易出现将大学时所学其他化学专业课程遗忘的现象,教师的化学知识面越来越窄,制约了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一般中专学校化学实验室只具备一些常规药品和仪器,缺乏较高级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学实验的开展和有关化学科研方面的深入。

合格的高校化学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关注新化学、化工产品,了解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加强教师的业务交流也是提高化学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举措:在院内通过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研究课以及学术报告、论文交流、专题讨论等形式,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建立校际间化学教师的业务交流:定期选派化学教师到先进院校去参观学习,真正从提高化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出发,学习先进院校的教学经验,与先进院校的教师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建立与先进院校的教科研合作攻关制度。把先进院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化学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3.化学教师应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化学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上的能手,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师要懂得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知道一些课题选择和设计、过程操作及调控、数据搜集及处理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善于捕抓各种新的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构建新的教育观及教学方法;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和创新,并进行总结推广,勇于改革,如进行微型实验研究、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不断地在教育实习、化学教学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逐步地使自己从“经验型”转为“研究型”的教师及教师教学研究者。

4.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口授、学生耳听的教学模式已严重的落伍。无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今天和未来,计算机都将起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应用基础,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为主的新时代。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都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操作平台等信息技术设备,如果化学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利用、文件编辑和课件制作等技术,而且用其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利用电子多媒体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那将对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化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双语教学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创新、网络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的时代,它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具备一定的双语教学能力。如较为简单的专业术语(元素和物质名称、常用仪器和药品名称)、反应原理等在课堂上都可采用英语教学,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英语化学论文的能力,这样学生在网络查询化学信息和资料时,能够熟练、正确的输入要搜索的关键词,获取并理解相关化学知识。

作者:尹明静

上一篇:电力通信三维虚拟技术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