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隔代家庭教育抚养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小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与抚养,导致他们心理成长出现一定的变化。本文就家庭教育方式与隔代抚养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影响进行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文化资本现状调查及建议

【摘 要】本文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实地观察法对云南昆明Y社区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十分欠缺需要社会的关注来帮助改变他们窘迫的现状,让流动儿童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文化资本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为进一步理解文化资本,他阐述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一是具体的状态,二是客观的状态,三是体制的状态。文化资本对儿童学业有重要影响。布迪厄在研究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取得不同学术成就的原因时发现,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级小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中获得的特殊利润,是对应于阶级与阶级小团体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分布状况的。因此在布迪厄看来,受教育者在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并不是都是一样的教育水平下,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各自的文化资本(来源于家庭的),而文化资本的多与少预示着他们将来在教育成就上的大小。流动人口家庭的文化资本情况如何呢,下面按照布迪厄的分类进行分析。

为研究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以昆明Y社区三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为基地,全面开展了一次访问、座谈、问卷等诸多形式的调查。本次调查除访问、座谈外,还问卷调查全校200名学生的家庭。问卷由学校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后再由学生带回学校汇总,从问卷发放到收回和情况汇总分析看,家长对本次调查是十分支持认真配合的,反应信息是可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195名,流动人口户籍分布是:四川68人,贵州22人,湖北8人,福建3人,昭通27人,会泽28人,山西1人,河南11人,重庆23人,广西4人。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文化资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

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包含父母的知识、修养、技能、能力等等方面内容,操作化较困难,在此笔者仅仅讨论社会排斥对于家庭文化代际传递的负面影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过电视、老师、同伴、相关他人来了解这个世界,来了解父母在社会中的“形象”,在我国城市中,对流动人口的“污名化”过程相当的严重,不修边幅、脏、随地吐痰、浑身臭味、不文明等似乎理所当然的加在他们身上。在调查的时候,笔者发现有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职业和身份有掩饰的倾向,怕被别人嘲笑,这种“污名化”也影响着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位置,影响教育的效果,让孩子们认为父母就是脏的、没有修养,能力低下的,这些冲淡了父母身上很多坚强、乐观、豁达等优点。导致家庭文化代际传递面临着困境。

2.客观化文化资本

客观化文化资本是以图片、书籍、音像、工具等为代表的文化商品形式。在布迪厄看来,所谓文化产品,正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文化产品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在物质性方面,文化产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符号性方面,文化产品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流动人口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他们的花费往往集中在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消费上而非文化消费上。

由于学校老师的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有字典,字典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工具占有量达到68.2%,报纸的占有量为24.1%,作为科普读物的百科全书是重要的开阔视野的工具但是占有量仅为6.2%,地图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占有量也仅为8.7%。可见,除了学校要求的字典以外,其他的文化用品的占有量都很低。

备注:样本量为195个流动人口家庭

电子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还可以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如表1所示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电视十分普及的,87.7%的家庭有电视,但是在笔者走访的时候发现电视机总是开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开着,而且声音开得很大,选择观看的节目也是一些台湾的很长的连续剧。而对于一些新闻类节目和科普节目他们很少观看。

家里的课外书的拥有量是衡量家庭物质文化资本的重要指标。我可以从表2看到18.5%的家庭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拥有10本以下课外书的家庭占到74.5%流动人口家庭的图书占有量十分有限。小学阶段正是学习和阅读的旺盛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流动人口家庭的课外书的拥有量十分有限。

3.体制化文化资本

体制化文化资本主要指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历资本。具体说,即通过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方式从体制上予以承认的、得到保障的文化能力。体制化状态的资本与自学者的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社会公认的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后者则不能给予其拥有者类似的保障。

流动人口的低学历使其子女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处于弱势。在城乡二元分化的经济体制下,城乡教育投资体制也是二元分化的,这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必然受农村教育水平的制约,学历水平必然不高。如表3所示,母亲不识字比率很高占到总数的29.7%,会基本读写的占26.2%,小学毕业的占27.2%。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母亲,不识字率仅占3.6%初中以上毕业的比率高于母亲。但是总体看来流动人口学历水平处于劣势地位。

二、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对策

1.完善教育立法,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制订一部《家庭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道规范我国的基础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的立法形式,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促进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发掘社区力量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利用社区的力量,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建立公共的阅览室。弥补流动人口家庭阅读书目不足的缺口。

其次,发动学校的力量定期为流动儿童做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由社工进入帮助父母进行处理。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展社区教育的作用。

3.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

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由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到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6期

[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192页

[3]http://www.zjwomen.org/2013/0412/5719.html

作者:刘丹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家庭教育和隔代抚养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影响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隔代家庭教育抚养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小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与抚养,导致他们心理成长出现一定的变化。本文就家庭教育方式与隔代抚养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抚养;小学生;心理问题;成长影响

隔代抚养是留守儿童社会现象的一种折射,特指父母经常不能陪伴儿童成长,而儿童的身心思维启蒙教育由祖父母代以完成。由于祖父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行为,无法满足儿童的身心启蒙需求,导致儿童的身心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社会现象剖析

(一)家庭教育方式

随着宽泛、普遍的媒体教育思想的传播,多元化教育理念成为不同家长的教育准则,导致不同类型父母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儿童成长环境。在差异化的成长环境下,儿童心智思维与身心健康,出现了不同领域的成长发育。如部分父母秉持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对孩子教育时,主要采取打骂的方式,强行引导孩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以达到父母预想的教育效果;部分父母秉持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时,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强行要求孩子完成。通过自己言行实践,引导孩子进行模仿思考,以达到预期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隔代抚养教育

隔代抚养教育,主要指儿童的生活抚养与教育工作,由祖父母完成。隔代抚养教育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祖父母对儿童过度溺爱,不会对儿童的任何行为进行批评与指责。因为祖父母秉持的抚养教育理念是传统的“中国式父母”,在该教育抚养思想指导下,祖父母没有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不断地纵容儿童肆意发泄情绪。

在隔代抚养成长环境下,儿童的心智、思维、行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与启蒙,导致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变化。很多父母长时间不对孩子抚养教育,后来都感慨孩子非常顽皮,无论怎样对其进行管教,孩子都是我行我素,从来不听管教。儿童出现上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隔代抚养的影响,导致儿童的身心启蒙成长出现了偏差,给儿童未来的学习与人生造成不利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倾向变化分析

(一)孤僻心理倾向

孤僻心理倾向是小学生特有的心理变化趋势,随着孤僻心理的不断成型,学生的性格与思维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对其孤僻心理倾向分析可知,家庭教育营造的小学生童年成长氛围,直接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频频对学生施以家庭暴力,即对学生进行打骂、侮辱,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理念局限,导致家长做出相应的家庭教育行为。在长期的打骂成长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逐渐出现了扭曲,即学生逐渐产生孤僻心理雏形。在后续的成长环境下,小学生仍旧处于同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最终导致学生孤僻心理的形成。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家长频频对孩子进行家暴,但令人不解的是,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哭闹行为。从该新闻事件中可以解读出,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错误,对孩子进行家暴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而新闻中的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孩子已经对父母的家暴习以为常,没有表现出抵抗的心理。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下,孩子表现出平静的行为,恰好反映其孤僻的心理倾向,已经不愿反抗与倾诉,孤僻的心理倾向对学生成长非常不利,必须要引起重视。

(二)暴力心理倾向

暴力可能与小学生根本没有联系点,但是暴力心理倾向却逐渐出现在一些小学生内心。暴力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小学生易怒、易躁,当他们不开心时,则会随意地伤害他人,以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却丝毫不在意。通过对其心理倾向变化进行分析可知,家庭教育与隔代抚养有很大的关系。

如小学生成长于隔代抚养的环境下,祖父母对他们非常溺爱,在溺爱的成长氛围下,他们不用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因为祖父母都会代为解决。由于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责任意识,而使自己的性格肆意成长发育。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打骂欺辱其他学生的方式,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而祖父母都对其进行纵容,没有对他们开展正确的引导,导致暴力心理因子在学生内心滋生,给学生今后的成长留下了巨大隐患。

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小学生砍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但他却丝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只是“杀了”自己的母亲,完全没有悔过的意识行为。通过该新闻事件可知,“溺爱”是一个隐藏的定时炸弹,学生受到的溺爱越多,最终学生与家庭受到的伤害则越大。

隔代抚养社会现象的出现,警示教育儿童的祖父母切勿对儿童进行过多的“溺爱”,温室里的花朵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而长期的“溺爱”成长环境,则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成长,暴力心理倾向就是小学生心理变化的一个方面。

(三)叛逆心理倾向

叛逆心理是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一种界定,看似叛逆心理与小学生没有直接的心理成长联系。但是处于隔代抚养成长环境下的小学生,则很有可能出现叛逆心理,即自小产生了叛逆心理倾向。

通过对小学生的叛逆心理分析发现,隔代抚养成长环境下,祖父母没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良好干预,没有给予小学生一定的身心、智力启蒙,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定变化。

如隔代抚养时,祖父母很难做到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当祖父母抚养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孩子则会在叛逆心理的诱导下,开始哭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最后祖父母则依从了孩子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学生叛逆心理的成长。

三、结语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与隔代抚养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倾向的变化,只有尽早地发现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纠正,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參考文献:

[1]张萍,李文毅,刘北星,宋璐琦,韩飞.无锡市梁溪区中小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8).

[2]魏瑜,周睿珺.兰州市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J].教育观察,2018(20).

[3]胡光喜,叶松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干扰力研究——以新时代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中小学生为分析对象[J].学术界,2018(11).

[4]杨华.教育主体缺失视角下农村校园欺凌成因及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责编  杨  菲)

作者:曹锡锋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学校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条件更好的城市上学。由于和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在融入城市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出现适应不良现象。怎样才能尽可能地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重视良好学习态度的重塑

据区域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家长工作环境、家庭居住所处的社区等因素的影响,近24%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投入状态偏低。因此,重塑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态度,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增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是改善其学习适应性的重要任务。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是建立良好学习态度的前提。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曾说:“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我们以学生的学业心理需求为动力,让寻找和战胜挑战的欲望成为课堂学习内在动机的核心。一是通过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允许学生对学习活动内容和环节做出选择,鼓励学生设定个人长期和短期目标,来界定、管理、实现自我目标,形成自我决定感和自主感。二是通过“最佳助教”“成功学习契约”等教学活动,营造环境,让学生付出努力并获取学习胜任力成为可能。三是寻找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方法,将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运用发散问题和头脑风暴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其次,摒弃空洞的说教,按计划分散进行专题训练,重塑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比如,用“学习中的苦与乐”“门门功课我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学习适应性主题训练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使主题辅导课更加行之有效,辅导教师利用案例评析、小故事、心理测评、小品表演和游戏热身等新颖的导入形式,注重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接受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

二、重视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调查发现,约有30%的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方法与学习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需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流动人口子女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可以通过主题训练来强化。用“上课听讲有学问”“课堂也有红绿灯”来传授听课方法;用“课前预习有学问”“科学复习讲究多”“学习之后要多想”“好记性并不神秘”“高效记忆有秘诀”“迎考紧张心平静”等课题来训练和改善学生的预习、复习、反思、记忆和应考等一般学习技术。通过活动辅导课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有效、适当的学习方法。

其二可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如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课程或学习方法专题讲座,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习,以及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积极宣传推广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针对每个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促使其迅速改进。最后,把教师传授学习方法与流动人口子女实际应用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学习行为训练,举一反三,以促使流动人口子女熟练运用学习方法与技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国内外教育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关心是流动人口子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条件。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预习、听课、作业、阅读等方面的习惯并加以强化训练,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让他们成长更顺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组建学习小组,让城乡孩子相互取长补短,让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环境更加和谐。

学校的关爱是流动人口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必要保障。一是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上好心理辅导课,定期做好心理问卷调查,和班主任一起对个案进行专门追踪和定期的心理辅导。二是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能力;坚持每月一次的入户家访,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邀请家长定期参加“家长开放日”和“家长百家讲坛”活动,进一步增强家校联系。三是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以活动为载体培养会学习的孩子。学校利用班队会定期开展良好学习习惯的宣传评比,让流动人口子女在系列主题活动中认识自我;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为有特长的流动人口子女组建美术、音乐、体育、科技课外活动小组,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四是分化目标,分段培养学习习惯,学校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不良学习习惯,按低年段以“一般性学习习惯养成”、高年段“以发展性习惯培养”为主,分学段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视良好学习环境的建设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从整体上较好地解决流动人口学习适应不良问题。

改善家庭环境,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养能力。学校在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同时,要承担起教化流动人口家庭的责任,要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流动儿童家长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认识、学会科学的养育方式和方法。例如:发放《家长读物》,介绍家庭辅导的观念和技术;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介绍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通过电话、QQ、微信、面谈等沟通渠道为家长提供家教咨詢;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活动,创造机会让流动人口与孩子多亲近、多交流合作等。

改善学校环境,创设安全友好的校园氛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随班就读的城市公办学校,要树立“每一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人本意识,从认识上、言行上尊重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以开放的心态,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建立安全友好的和谐校园氛围,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和快乐。积极在城市孩子与外来孩子之间架起桥梁,缩短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充分挖掘流动人口子女的潜能和特长,多维度评价孩子的学习成长,让他们找到自信。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平等互动的生活空间。除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建立的各项改善、支持性政策外,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市民与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接触的机会,增强相互了解,逐步消除市民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消极印象,营造尊重平等的生活空间,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创造有利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例如,可以利用“家长讲坛”等平台请技有所长的流动人口家长开坛讲课,让城市孩子及家长重新认识他们,同时也能让他们的孩子在同学间获得荣耀感,从而树立孩子在学校学习中的自信,让教育充满阳光。【本文系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6CXL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湘南学院附属小学)

作者:黄小元 付艳芳

上一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下一篇: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