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2023-01-12

第一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流动党员座谈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流动也日益频繁。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这给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党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下面我就流动党员问题发表我的一些看法。

一、流动党员的特点

目前,流动党员的特点一是人数增加。我镇的流动每年都呈现增加趋势。二是分布面广。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活跃,择业范围不断拓宽的形势下,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党员越来越多。三是文化层次较高。现在的流动党员中除了进城务工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城市“白领”、企业管理层骨干、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技术专长。四是思想较活跃。流动党员中不少人思想活跃,信息灵,路子广,凭自己一专多能的优势,自谋出路,去实现自身价值。

二、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 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主要有“四难”。一是去向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转移。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外企务工,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近年来,各地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都做了不少探索,但“管不到”和“管不住”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党组织设臵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不仅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而且造成一些预备党员转正难,一些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和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发展新党员难等问题。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有些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

三、可资借鉴的有效管理方式

1、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原所在党支部报告。

2、党员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

3、党员临时或季节性外出且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仍由原党组织管理,并需申请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

4、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建立临时党小组。党组织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如谈心、学习教育、信息交流、意见反馈等。

5、外出党员和临时党小组负责人应主动经常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向党员联系人汇报本人近期的思想、工作、生活与学习情况,外出党员接到原党支部有重要活动通知后,应按时返回。

6、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对外来务工经商的党员,积极接受他们的党组织关系和党员身份证明件,安排他们参加党的活动和过组织生活。

第二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一、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和居住地变化等原因,连续6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农村党员。

二、流动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

三、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一)对党员的外出原因、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外出前的党费交纳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对党员进行外出前教育,并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对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应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

(三)负责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每月到流动党员家中做一次家访,每月给流动党员写一封家乡信函,每年春节期间召开一次流动党员座谈会,对流动党员中的优秀分子进行表彰奖励,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四)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与原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或不交党费的,按

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四、流入地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一)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外来党员,确认身份后及时接收并编入支部,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二)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四)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五、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一)外出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说明事由,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期间应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半年向原所在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为家乡办一件好事、实事。接到原所在党支部要求参加换届选举、民主评议等重要活动的通知后,原则上应按时返回参加。因特殊情况不能返回的,应及时向原所在党支部说明原因,并履行请假手续。正式党员应在其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

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按月向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三)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

(四)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六、村党支部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流入不接纳、流出情况不掌握的村党支部,要追究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

七、《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上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地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

第三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

参考资料:博研轩职称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01946852

征稿邮箱:hblunwen@163.com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

——来自广州市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

《 人民论坛 》(2012年第5期)

【摘要】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中央颁布了诸多规定,但运行效果欠佳。以广州市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与调研反馈意见为个案进行研究,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实效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之大大增强。部分党员也成为流动就业人口的一员。流动党员的出现,给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带来挑战。对此应给予正确的认识,以便有效管理流动党员。中共中央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规定。1994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同年12月,下发了《关于〈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党组织的主要责任、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及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基本办法。2006年底,中央组织部再一次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1月起,流动党员外出时必须持新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下简称《活动证》),并印发了《活动证》的修订样式。

这一系列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措施的施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实际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判?本文以广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调研个案,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运行实效调查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颁布和推行,是中共中央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州市委组织部依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2010年2月,广州市成立了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各区(县级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截至2010年底,广州市共有流动党员7131名,其中从外省或本省其他市流入的党员5999名,从广州市流出的党员1132名,全部纳入管理。目前,广州市共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3789个,社会组织党组织691个,凡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建立了党组织;覆盖全市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从2003年起,广州市开始在全市实施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每条街道配备2名党建工作指导员。2010年,又开始在全市34个镇实行党建指导员制度。截至2011年3月,全市在聘党建工作指导员365名;广州市普遍建立了区(县级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各党员服务机构均有固定办公场所,并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广州市委组织部、12个区(县级市)党委组织部设立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12371),该电话具备录音、留言、语音信箱、呼叫转移等功能,确保不漏接一个流动党员的来电;2009年,市、区两级均建立了党内关爱扶助金,现市级党内关爱扶助金帐户余额达900多万元,先后为8120名困难党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帮扶慰问;目前,海珠、荔湾、天河、白云、南沙、增城等区(县级市)都开设了党员信息网,方便流动党员上网学习和交流。②

广州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通过对广州10区、2市(县级市)近100名非公有制企业代表进行深入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以广州市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与调研反馈意见为依据,发现广州市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还存在如下问题与挑战:

流动党员群体内部构成比较复杂,生存状况差异性较大。从构成看,主要包括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下岗的原公有制企业党员、军队退伍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壮年占有主要比例,但其他年龄层次均有分布;从教育程度上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一半左右;从流向上看,主要分布在服装、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这也与我国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基本一致。

流动党员数量较大,就业和生活稳定性较差。由于就业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及现代用工体制灵活性强等因素的影响,除少数在民营科技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职的收入相对较高,生活较稳定的流动党员外,大部分流动党员无固定工作岗位和固定职业,收入水平低,生活缺乏稳定性。

流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动力缺失,对党组织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遭遇解聘、下岗等风险。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趋利性的特点削减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内在的政治诉求,雇员的身份成了首选。在自身生存的经济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缺乏参加党组织正常活动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意识,党员“群众化”趋势日益明显。调查中,仅有57.1%的党员愿意亮明身份,44.6%的受访者不愿意转入组织关系,有24.6%的党员认为“参不参加组织活动对工作没影响”。

影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有效施行的原因分析

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一,现实针对性不强,特别表现在流动党员的数量统计和去向掌握方面。从流动党员的分类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自由党员”,部分党员外出时没有在所在党组织申请登记,党组织无法与其取得联系;二是“口袋党员”,部分党员把转出的组织关系放在自己口袋里,没有转入流入地党组织;三是“地下党员”,部分党员心存顾忌,脱离原单位流动到新单位后,故意隐瞒党员身份;四是“挂名党员”,部分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因企业倒闭、转制等原因名存实亡,组织关系又没能转入新单位。《意见》对流动党员身份的隐含性和变动性基本没有涉及。而实际操作中,流动党员数量的统计和去向的掌握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却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第二,流出地与流入地工作难配合。由于缺乏相关的程序性规定,经常出现流出地党组织没有发放《活动证》,流入地不愿接收,流出地与流入地缺乏联系甚至不联系的情况。第三,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影响了《意见》的权威性。《意见》忽视了目前流动党员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越来越长的事实,简单地硬性规定“流动党员原则上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对于不能按时足额交纳党费的党员如何处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影响了《意见》执行力。第四,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不够细致、全面。如《意见》简化了《活动证》发放手续,但忽视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的繁琐化。目前,一些流动党员在不同的省际

间流动,转接党组织关系手续复杂,并且只有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接转组织关系,即便是临时组织关系,也必须经过乡镇党委或城市街道党(工)委,费时、费力、费钱,致使很多流动党员宁愿把组织关系留在流出地。调查显示,21.1%的党员认为“转接组织关系太繁琐”。

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一些党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出现认识偏差:一是“无用论”,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二是“畏难论”,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不好管,管理不主动;三是“无关论”,有的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不必管;四是“无需论”,有的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不是自家人,不需要管。以上各种状况,导致党组织难以掌握流动党员的最新情况。第二,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缺位现象明显。目前我国还没有构建统一有序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特别是流动党员较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不规范,有的归机关工委或组织部门管,有的归街道党委管,有的归工商联等部门中的党组织管理,有的业务上按条条(行业)、党建上按块块(社区)。管理部门分散,职责不明,都管,又都不管,重管或漏管现象时常发生。党员找组织难,组织找党员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更是难上加难。第三,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传统的党员管理工作对行政组织的依赖性很大,侧重于静态管理,具有固定性、集中性等特点。而流动党员远离行政组织,具有流动性、松散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静态的属地管理滞后于动态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加之操作的简单化和固定化,进一步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40.9%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形式单一”。第四,“两新”组织在党建方面存在不足。一些新兴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窄,甚至出现了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盲点。经常出现流动党员的劳动报酬权、党员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专项培训经费落实不到位,培训力度欠缺,流动党员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得不到明显提高;流动党员服务体系不健全,专门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流动党员缺乏归属感等问题。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效的建议

完善管理机制,理顺管理关系。第一,树立大党建观念。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各省市、县区增设相应的职能部门,加强协调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及行业、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流不

出党组织的视野。对拒不接收流入党员的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协助其搞好接收工作,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第二,简化组织关系接转程序。在严格党纪的前提下,下放接转组织关系的权限,使基层党委有权接转组织关系。同时,也要区别对待,迁移组织关系应以自愿为主,不愿转组织关系的,可凭《活动证》到流入地党组织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为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提供方便。第三,健全管理网络,解决党员找组织难的问题。一是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通过书信、电话和互访等形式,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工作对接的双向管理;二是着力创建“一家一站一中心”党内服务三级网络,社区建流动党员之家、街道设流动党员登记站、县(市、区)设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并设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三是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社区党组织,对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实施统一管理。第四,普及使用智能《活动证》。制作一种具有电脑识别功能的IC智能型《活动证》,并组建网络信息系统,存储党员个人信息,实行党员网上年度注册管理制度,一年不注册者,作自行脱党处理,避免“隐形党员”的出现,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现代化。第五,建立激励、关爱机制,解决组织找党员难的问题。一是设立“扶助基金”,对丧失劳动能力及有特殊困难的流动党员给予一定的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和表彰在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效应;三是以“民情直通车”等活动为载体,拓宽反馈情况渠道,协助辖区内流动党员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暂住证等事宜,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

丰富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提高流动党员素质。第一,紧密联系实际,丰富教育内容。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触新生事物多,思想活跃,加之内部差异性大,他们需要的教育管理内容是多维度的。党组织应根据流动党员职业技能、业务知识需求的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把教育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开展党建理论、专业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使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人生价值得以更好实现。第二,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一是解决流动党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以“上门送学、专人帮学、电话督学”等灵活的方式为流动党员创设方便的学习条件;二是实施远程教育和管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和信息媒介平台,建立流动党员网站、手机信息发布平台等,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明确领导责任,实施目标管理。第一,建立考核责任制。一是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党政干部考核和基层先进党组织评比指标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和批评制度;二是建立领导抓联系点制度。上级党组织负责人要选择1~2个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点,经常检查、督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凸显措施刚性效力。严肃党的纪律,各级党委对在转移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等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违反党的纪律和规定的,要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组织处理;对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经过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流动党员,加大清理力度,把不适合继续留在党内的党员清理出党组织。

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宏观协调。第一,整合社会资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密切配合,综合协调。因此,要把劳动、工商、人事、民政、工商联等各部门纳入到流动党员管理责任体系中来,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或企业内现有的各种文化活动设施,为流动党员活动提供场所,拓展其活动空间。第二,借助各方力量,为流动党员活动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补一点、街道创收出一点、收缴党费返一点、社会各方募一点的方式,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问题,加快流动党员活动场所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当然,要真正解决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才能逐步走出一条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的新路,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2010年,作者参加了广州市工商联组织的对广州10区、2市(县级市)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236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75%,并与约100家民营企业代表及广州市委相关领导就民营企业党建问题进行座谈。

②数据由广州市委组织部和广州市工商联联合提供。

第四篇:强化教育管理工作措施 提高流动人口法制观念 提高城市流动人的思考口管理工作法治含量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趋势,大量流动人口的纷纷涌入,在为街道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治安案件增多、计划外生育、非法行医、违章搭建等负面影响,为此,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按照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力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强化管理工作措施,使流动人口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

一、健全组织机制,明确目标任务我街道地处河西开发新区腹部,占地面积7.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7千多人,外来暂住人口3万多人。随着河西新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口逐年增加,人员结构复杂,从事行业多样,从而加重了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负担,并对本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街道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调整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五个行政村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配备了电脑、电话和办公设施),组建了联防队、党团员义务巡逻队、创安志愿者等队伍,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和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层层签订教育管理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明确权限、明确要求、明确以社会稳定为重点,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力度,强化重点地区整治和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措施,促进社会治安秩序好转和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街道根据地区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积极开展多种社会活动,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广大流动人口的文化修养、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一是将流动人口纳入街道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范畴,组织流动人口党员参加街道每年一度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冬训班,系统的学习科学理论,不定期组织流动人口党员和骨干观看法制教育电教片、召开讨论会。二是坚持每年开展一次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三是开展新春联谊会活动,让流动人口在第二故乡渡过一个愉快的新春佳节。四是结合《劳动法》开展劳动技能、就业知识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和自我保护能力。五是开展精神文明进村入户,评选“文明户、五好户、新风户”活动。六是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活动,动员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建设献计献策。七是开展党支部争先创优活动,将流动人口党支部纳入地区党建常规工作。八是针对地区大市场密集、经营户多数为外来人口的实际情况,以丰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形成一条“党建开路、质量优先、文明经商”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人口工作思路。在兴隆陶瓷城、金陵装饰城等以流动人口经营户为主的商城开展了党员经营户“八项承诺”、“文明经营户”评比活动,要求广大党员经营户佩戴党徽上岗,悬挂《中国共产党党员经营户》牌匾,接受消费者监督,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教育、管理、服务融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使本地区流动人口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普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流动人口的全力支与热情回报,使街道的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强化管理措施,突出重点整治根椐本地区流动人口量多、流动性大、来源广、成份复杂、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等特点,街道流管办会同公安派出所组织各村服务站沿着查暂口、整房主、促管理、挖罪犯的工作主线,紧紧抓住房屋出租户这个源头,以房屋为载体,加强了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并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整治工作。

1、摸清底数,把好登记关。针对流动人口居留时间短、流动性大和日常起居活动等特点,街道管办拟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采取了分片包干、任务到站、组,责任到人,逐户逐人进行清查登记,为达到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工作要求,明确各站站长为第一责任人,实行民警与协管员捆帮式考核,将暂口登记率、办证率、照片采集率作为考核依据。在检查登记中做到“两个五”,一是严把五个环节(登记、验证、办证、清查、注销),二是五个清楚(何时何地流入、流入原因、从事职业和单位、有无前科、现实表现情况)。这种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使得混迹于暂住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不敢来,身份不明、来历不清的暂住人口房主不敢留,从使违法行业的流动人口租不到房,充分发挥了管理和防范的“护城河”作用。

2、强化综合整治,促进长效管理。(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以房管人、教育先行,全街采取悬挂横幅、张帖标语、出扳报、发通告、致房屋出租户一封信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对私房出租户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激发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流动人口教育管理的工作热情,并不失时机地召开党员干部和房屋出租户代表会议,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服从各项规定,带头教育管理好流动人口。(2)认真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全街目前共有房屋出租户660多户 ,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各村服务站分别与

每户房屋出租户户主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要求每户按照责任书的条款内容,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租赁双方签订租赁合同书,在签订责任书和合同书的基础上建立一户一档的资料库,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户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核对出租房屋登记本与实际居住人口是否相符,所住人员是否办理了暂住证及其他手续是否齐全,对查出有问题的出租户,轻者加强对房主的批评教育,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将这种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在全街道予以宣传和推广。(3)加强违法搭建的整治。近几年来,本地区范围内征而未用、开而不发的现象较多,外来人员在这些荒地上搭起了简易棚子,居家过起了日子,极大地影响了市容村貌和整体规划。为此,街道流管办在区流管办的直接指导下,积极配合公安、市容、城建等队伍,采取联合热法拆除多处违法建筑。(4)加强非法行医行业的整治。由于本地区外来人员较多,居住地又相对集中,使得外来游医有机可乘,非法行医现象一度时期曾相当严重,给本地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此,街道流管办会同公安派出所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清查整治非法行医行业的工作方案。一是加强对房屋出租户主的宣传教育;二是加强对非法行医人员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三是组织力量进行清查整治;四是上报并积极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打击和取缔,为了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卫生部门在本辖区内设立多个医疗点,既方便了外来人员就医,又使游医失去了市场。(5)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区域的整治。每年

三、

四、五月份是本地区外来人口刑事发案率的高峰时期,偷盗、抢夺等犯罪现象相当严重,使当地村民产生了较强的恐慌心理,严重影响了地区的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工作,给本地区的流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街道流管办与派出所共同研究制定了清查整治工作方案。一是在外来人员居住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治安报警亭;二是充分发挥创安志愿者队伍和群众骨干的积极作用,戴上袖章加强白天的治安巡逻工作;三是组织辅警和协管员队伍加强夜间的治安防范工作;四是对重点户、重点人员采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经过一系列整治工作的开展使本地区的治安秩序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流动人口刑事发案率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

四、完善保障体系,以服务促管理在严格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把服务保障工作推向前沿,积极为流动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街道结合外来人员的结构情况和特点:一是建立了流动人口法制培训中心。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辅导学习的服务,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教育和有关法律法规图片展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建立了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房屋租赁等信息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各村甲级卫生室的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健、卫生防役、办理计生孕检证明、免费提供计生用具等项服务;四是建立了外来人员民调工作小组,及时帮助他们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民事调解服务。五是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环境整治工作。今年以来全街共投入20多万元对地区的道路、下水道、垃圾箱等设施进行了维修,使本地区的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第二故乡并为第二故乡作贡献的热情。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流动人口教育管理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完善保障体系是基础、加强综合整治是手段、法制宣传是根本。

第五篇:巴彦呼舒镇采取四项措施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为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镇党委采取四项措施,尽力让广大流动党员离乡后仍有新“家”。

一是着力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根据流动党员的人数和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地点设在各社区办公室,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服务驿站负责人,各流动党员回到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办理流动党员证,然后凭流动党员证到服务驿站进行登记,服务驿站给予登记造册,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10个社区党支部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驿站。

二是着力建立管理工作机制。服务站具体负责做好辖区范围内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完善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同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事项融入《党支部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中,用制度规范党支部的工作,用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通过对流动党员的规范化教育管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支部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给流动党员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简明情况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着力丰富管理服务方法。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有效方式方法,推行“建立组织、集中管理”和“专人

联系、跟踪管理”两种模式。对外地集中流入党员,采取协作共管的办法,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流动党员共管公约》,形成体制联建、两地共管、工作互动、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对外出流动党员,采取跟踪管理的办法,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申报登记制度和定期排查制度,由党员所在居委会明确专人负责联系和管理。结合实际,采取适时集中学习、每个季度集中过一次组织生活等办法,加强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工作。

四是着力加大关爱工作力度。把流动党支部和流动党员纳入党员关爱体系,组织党员开展党内互助活动。社区党组织主动与流动党员建立联系,坚持对新进的流动党员进行访问,对有困难的流动党员进行了解,让他们及时找到党组织,使社区党员增强归属感;对有困难的党员,组织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党员切身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对生活中确有实际困难的流动党员,不定期走访慰问看望流动党员,赠送党建工作书籍、党报及党刊等学习资料,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回“家”般的温暖。

上一篇:临床医师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