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本文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也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程序,包括申请、实地考察、文件审查、实地评估、复查、认证、标签、定期检查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 篇1: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

林资发[2006]2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积极推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各地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依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本区域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二、各地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准则,以本《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确保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各地要选择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单位,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并率先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为其他单位提供借鉴。

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纲要》,请将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我局。附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附件: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试行)

一、总 则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规范和引导森林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2、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森林经营主体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管理,监督检查森林经营活动。

3、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6、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有利于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改善林区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案单位和程序

7、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依据其性质和规模分为以下几种编案单位:

(1)一类编案单位: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公司、国有林采育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经营单位。

(2)二类编案单位: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

(3)三类编案单位:其他集体林组织或非公有制经营主体,以县为编案单位。

8、一类编案单位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二类编案单位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三类编案单位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

9、编案工作组应以编案单位为主、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权所有者代表及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林业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具体工作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一类和三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二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

(1)编案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及编案相关调查,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系统评价:对上一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本经理期的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编案深度与广度及重点内容,以及森林经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经营决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选出最佳方案。

(4)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适当调整后的最佳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5)规划设计: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方案文本。

(6)评审修改: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果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三、编案内容和要求

11、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功能区划与森林分类,森林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评估等主要内容。

1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深度依据编案单位类型、经营性质与经营目标确定。

森林经营方案应将经理期内前3-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分解到年度,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分解到年度。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应将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任务分解到年度,规划到作业小班,其他经营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

规划性质经营方案应将森林经营规划任务

和指标按经营类型落实到年度,并明确主要经营措施。

四、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

1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基础上,包括及时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近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档案等。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对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核实,更新到编案年度。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要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组织补充调查更新资源数据。未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或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编案单位,应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分析重点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

评价应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1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分析国家、区域和社区对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找出外部环境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重点分析相关森林经营政策、林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要求,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相关利益者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及依赖程度。生态安全与森林健康对森林多目标经营要求与限制等,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经营战略。

五、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16、编案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经营特点、技术与基础条件等,确定方案规划期的森林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必须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17、森林经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规划期内要实现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六、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18、一、三类编案单位应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别。包括森林集水区区划、生态景观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野生植物保护区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划、人文遗产保护区划、森林游憩区划、森林火险区划、有害生物防控区划等。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城。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9、编案单位应以小班为单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划定;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原则上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定和规划以及经营者意愿划定。

20、编案单位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重要性、林权、经营目标一致性等因素,将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成一类经营类型,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七、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21、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等进行。

(1)根据森林功能区经营目标的不同分别确定经营技术与培育、管护措施,维持和提高公益林的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2)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明确编案单位内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种经营管理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和经营管护措施,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3)依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系列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更新改造等任务。

(4)重点公益林区的更新造林,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重点保护类型组和保护经营类型组的重点公益林可以限量规划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引进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公益林的经济产出潜力。

(5)公益林管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中管护、分片承包或个人自护等方式,制订管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

22、商品林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1)根据立地质量评价、森林结构调整目标、市场需求与风险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经济评估成果等.综合确定商品林经营类型的培育任务。

(2)分别更新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三种主要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规划设计。培育任务按林种一森林经营类型一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

(3)经济林规划应根据种植传统,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或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名牌效应等因素确定经济林发展规模。按照名、特、优、新的原则。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4)生物质能源林经营可分为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两种类型。木质能源林经营应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需求和当地生物质电能源生产的原料需求,选择高燃烧值的树种,规划经营规模。油料能源林经营应充分考虑就近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树种,规划培育基地规模。

23、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

(1)森林采伐应重点考虑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持续提供物质、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

(2)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建立以生态采伐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梯度经营。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森林采伐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稳定木材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资源,维持森林的碳汇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营目的。

(4)采伐量测算应以小班为单元,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确保森林采伐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4、更新造林和森林采伐的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下列条件:

(1)在溪流、水体、沼泽、冲积沟、受保护的山脊或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区)。

(2)尽量减少用于作业的林道、楞场和集材道。

(3)适当增加小流域、沟系、山体的景观异质性,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森林合理配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提供有利条件。

(4)合理设置作业区域和作业面积,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单元和生物通道。

(5)合理确定造林与采伐方式,确保生态景观敏感区域不受严重影响。

(6)优先安排受灾林木、工业原料林、人工林的采伐和造林更新。

25、根据森林经营任务和种子园、母树林、苗圃和采穗圃状况,测算种子、苗木的实际需求和供应能力,规划安排种苗生产任务。应创造条件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八、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森林游憩规划

26、非木质资源经营规划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利用方式、强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非木质资源的人工定向培育。

27、森林游憩规划可按照功能区或旅游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林区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游憩活动。规划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容量和开发规模,科学设计景区、景点和游憩项目。

九、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森林防火规划应重点区划森林火险等级,制定森林防火布控与应急预案。规划森林扑火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等。

29、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以营造林防控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等措施。重点规划预测预报系统与监测预警体系,防治检疫站点与检疫体系,制定林业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预案等。

30、林地生产力维护措施应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肥技术、采伐要求、化学制剂应用等保护对策。提倡培育阔叶林和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作业时,采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规划应科学规划集水区的类型的等级,分区确定森林经营策略,将采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邻接多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条形地带,应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要求划出缓冲带。

(2)坡度大、土层薄,以及山脊、湿地等敏感区域的森林,应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管理。

3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等。

(1)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注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2)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规划重点,明确高保护价值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提出保护措施。

(3)以林班或小流域为单位,以指示型物种确定适宜的树种、森林类型和龄组结构。保持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

(4)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群落建群树种的林木、幼树、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间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33、林道规划应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明确林道建设及维护的任务量。林道密度以满足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新建林道应尽量结合防火道、巡护路网等布设,避开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缓冲带和敏感地区。

34、森林保护、林地水利及其他营林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以利用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为主,并考虑设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应依据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劳动定额等进行。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森林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36、森林经营档案建设规划应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原则,重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设施设备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森林经营档案应包括森林资源档案、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相关文件、资料等。

十一、编案方法与公众参与

3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林学、经济学、生态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决策和规划设计,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经营决策应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分别不同侧重点对森林结构调整和经营规模提出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

(1)每个备选方案应测算和评价一个半经营周期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等指标。

(2)每个备选方案应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力维持、森林健康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生态影响评估。

(3)每个备选方案应对社会服务、社区就业、森林文化宗教价值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

39、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参与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编案成果与审批

40、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

41、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

(1)论证由指定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执行,可采用召开论证会或函审的方式。

(2)论证人员应由技术专家、管理者代表、业主代表、相关部门和相关利益者代表等组成。

42、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

(1)一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隶属林业主

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二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三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2)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家林业局或委托的机构审批并备案。

十三、方案实施、监测、评估与调整

43、编案单位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规划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年度安排制定年度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并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44、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45、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46、森林经营单位可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则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十四、方案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47、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定期对编案单位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8、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下达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

附:名词解释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及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编制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它既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年度计划,组织和安排森林经营活动的依据,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编案单位:是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处置权,经营界限明确,产权明晰,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相对稳定的经营期限,能自主决策和实施森林经营,为满足森林经营需求而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经营单位、经济实体,包括国有林业局(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集体林场、非公有制森林经营单位等。

森林经理期:是指森林经营主体为实现其阶段目标任务。在一定时段内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与任务对所属森林资源进行资源调整、配置的最佳时间间隔期。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过程、路径及相互依赖关系,长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良好功能、自身健康为目标,按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演替规律,通过公众参与、分层次协调和控制,主要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森林动态管理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按依法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49、各地编制各项与森林经营有关的规划、工程项目和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经营目标和主要规划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逐步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理顺森林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以森林经营单位为对象,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对森林需求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健康、生物多样性、适应性、演替规律及经营成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森林功能区划:根据森林资源主导功能、生态区位、利用方向等,采用系统分析或分类方法,将经营区内森林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功能区域,实行分区经营管理,从整体上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特性的管理方法或过程。

高保护价值森林:所有森林除具有经济价值外.都包含环境和社会价值。当森林所具有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这些森林就可以被定义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森林经营类型:将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划归同一类型,采取相对一致的培育过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按照森林培育和利用的主要环节和技术措施,将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特征相同的小班组织为同一类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游憩:指人们以森林景观资源和森林环境为对象,开展生态性、知识性旅游和休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整体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方式。

森林集水区管理:集水区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集水区是以流域为单元的森林一水生态系统。森林集水区管理是指采用行政、经济、社会、技术等手段,保护和培育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水流量、减轻河道淤塞,维护区域森林和水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的过程或途径。

森林碳汇:是指以木本植物和林下腐殖质层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吸收和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景观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技术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它是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异质性是景观的根本属性,任何景观都是异质的,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景观的多样性信息,而时间异质性则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正是时空两种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景观系统的演化发展和动态平衡,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取决于其时间和空间异质性。

森林经营生态影响评估: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据,确认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生态健康与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现实或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期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为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探讨森林经营问题、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经营社会影响评估:针对森林经营单位近期目标,通过专家咨询、社会调查与访问、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得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文化教育与劳动就业、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社会文明与和谐等方面的信息,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森林经营活动对人造成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影响,为科学组织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利益相关者:所有对森林经营和实施活动感兴趣或受其影响的人和团体,如政府部门、森林里或周边的社区,本地人、林业从业人员、投资商和保险商、顾客或消费者、对环境感兴趣的组织、一般公众等。

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推动森林认证 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

摘要: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本文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也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程序,包括申请、实地考察、文件审查、实地评估、复查、认证、标签、定期检查等。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各方面参与,重视森林认证工作,才能实现湖北林业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森林认证 湖北森林 可持续经营

On Develop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and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of Hubei

Bai Tao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生态建设的一种主要体现,而森林认证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机制。所谓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实现一个或多个明确规定的经营目标的过程,这种经营方式既能保证持续不断的从森林中得到所需的林产品和服务,又不会导致森林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未来生产力不合理的减少,也不会给自然界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最近我国南方一家家具出口企业遇到难题,产品出口到欧盟,进口方询问产品是否有绿色标签,如果有,可向海关申请可观的关税优惠。这家企业大喜过望,但仔细打听才知道,要获得绿色标签,需要通过严格的森林认证,认证时不仅对家具材料有较多的环保要求,且认证价格不菲。

事实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木材产品企业发现,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开始遭遇森林认证的限制。

目前我国林产品出口正逐年增加,如何消除日益增长的“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包括湖北林产业尤其是出口林产品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只有重视并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工作,才能实现湖北乃至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

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的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是按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对申请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管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森林调查、经营规划、营林、采伐、森林基础设施,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等。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是对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经营到采伐的原木及其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等的整个过程进行认证。由于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到产品再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链,所以森林产品的认证又称为产销监管链认证。

森林认证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森林认证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通过认证,为木材加工企业和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及其林产品提供认证标签,即森林认证的绿色标志。

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2]

森林认证是由环境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发起的,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森林可持续认证是伴随着人们对消费产品进行“生态标签”应运而生的。它力图通过对森林经营活动进行独立的评估和森林产品的鉴别,给森林产品贴标签,标明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是源自被确认为管理优良的森林,以达到将“绿色消费者”与寻求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扩大市场份额以获得更高利益的生产商相联系的目的。

从全球看,森林认证已得到全世界各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可,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森林经营者自觉加入到森林认证的行列。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7年6月,全球已有约3亿多hm?森林通过了森林认证体系的认证,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7.8%,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欧洲和美洲。森林认证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

我国林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现状看,森林经营模式仍未摆脱计划经济,靠行政管理的束缚,森林经营单位仍是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机构,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机制。

开展森林认证,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森林持续经营的模板和示范,加快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的作用,森林经营企业的森林,只有达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其木材及其林副产品被标签后,才能被市场所接受,或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企业才能获取利润,并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这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解决林业企业的经济危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体现着现代消费者的文明与教养,也标志着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消费经过认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是保护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积极选择。可以预见,今后只有绿色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受欢迎。在欧美环境敏感市场,林产品通过FSC认证已经成为通行证之一。在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大多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太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将大大加强。我国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将更有利于保护和开拓林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

开展森林认证,可为林业企业树立和提供加强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工具。企业具备良好的森林经营体系,是开展森林认证的首要条件,企业根据认证的要求,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森林认证是在森林利用和森林保护这对矛盾长期碰撞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森林经营和林产品贸易理念,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一种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市场模式,代表着未来全球森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森林认证所带来的挑战。我国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严峻考验。因此,开展森林认证工作是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和林产品贸易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我国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1]

因此,无论从森林经营、林产品贸易方面,还是从环境和社会方面,开展森林认证将有利于解决我国林业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森林认证的程序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森林认证体系,在不同的体系下其认证的程序也不完全一样,但主要步骤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2.1 申请。

一个森林经营企业或加工企业在申请认证之前,应该认真做到如下准备工作:

2.1.1 经营单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森林认证,为什么要进行认证,是否有开展认证的必要,认证能带来哪些效益,认证的费用等;

2.1.2 经营营单位决定开展认证后,要明确应选择哪些证书和认证体系。目前,全球性认证体系有2个,即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至少有2个区域认证体系即泛欧森林认证体系(PEFC)和泛非森林认证体系(PAFC);同时还有一些国别认证计划,如瑞典、英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荷兰、加纳、印度尼西亚、玻利维亚、圭亚那等,其中FSC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认证体系。

经营单位在选择认证体系后,还要考虑能够提供合适服务的认证机构。目前,全球共有13家认证机构可以提供FSC证书。

2.1.3 经营单位在进行正式认证之前,还要进行内部评估,包括标准的选择,当地条件下对标准的解释,以及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所选择的标准等。

2.2 实地考查。

认证单位收到经营单位的认证申请后,将委派评估专家对要求认证的森林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使双方互相沟通和了解,以确定认证程序和内容、认证范围、文件审核以及林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等。

2.3 文件审查。

认证机构将检查经营单位所提供的文件是否与认证标准一致,并着重检查森林经营过程中反映环境与社会的相关因素。评估经营体系和资源需求。

2.4 实地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经营单位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永久性样地和主要保护地等状况;外部指标包括直接调查受经营单位活动影响的外部共同利益的相关方面,如对集水区下游的影响等。同时还应对经营单位的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抽查,以此检查野外调查结果与文件记载是否相一致。如果文件严重不符,评估组将考虑终止评估。实地评估结束后,评估组将起草一份报告,并说明是否授予认证证书。

2.5 复查。

主要是证明某一认证活动评估方法的可靠性,检查评估小组所做出的决定,对审核过程和结果的技术鉴定。

2.6 认证。

复查小组批准评估建议后,可以为经营单位颁发证书。取得认证证书的经营单位要承诺其经营活动将有益于改善环境和社会发展,并尽快完成建议改进的经营活动。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经营单位没有接受使用的条件。认证机构将吊销证书。

2.7 标签(产销监管链)。

组织和实施产销监管链检查,如果没有审查就不进行标签。监管链是认证项目的关键,它为买方和卖方从森林到林产品的最终销售提供了联系。

2.8 定期检查(监督)。

检查经营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证书是否滥用,评估“持续提高”的进展。[1]

3.湖北森林资源现状

据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结果:湖北省土地总面积1859.00万hm2,其中林地面积826.81万hm2,占44.48%;森林面积578.82万hm2,占林地面积的70.01%,森林覆盖率31.14%。活立木总蓄积23121.55万m3,其中森林蓄积20942.49万m3,占90.58%。

全省森林面积中,乔木林509.70万hm2,占88.06%;竹林15.04万hm2,占2.60%;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灌木经济林加乔木生长线以上灌木林)面积 54.08万hm2,占9.34%。按林种分,防护林380.74万hm2,特用林14.72万hm2,用材林129.60万hm2,薪炭林16.32万hm2,经济林37.44万hm2,分别占65.78%、2.54%、22.39%、2.82%和6.47%。全省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411.81万hm2,蓄积16734.70万m3,分别占71.15%和79.91%;人工林面积167.01万hm2,蓄积4207.79万m3,分别占28.85%和20.09%。

总体来看,清查间隔期内,湖北省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长,林种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林业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林地逆转现象依然存在;超限额采伐问题仍较严重,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林产品科技含量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森林经营水平差,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协调健

康发展。[3]

4.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森林认证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中国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始与1999年。由于欧洲、北美等“环境敏感市场”对木材产品的环境性能提出了要求,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日益俱增,中国的外向型家具企业和木材加工企业首先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压力,开始重视并寻求产销监管链认证,他们走在了中国森林认证的前列。目前,中国有304家林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FSC的产销监管链认证(COC),他们可以用认证木材来制造自己的产品。中国产销监管链的认证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足以证明我国政府和企业对FSC认证的重视,也表明我国在全球木材加工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进口的认证原材料较贵,很多通过产销监管链认证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从国内寻找原料林基地。因此,森林认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森林经营单位的关注与兴趣。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WWF)的推动下,我国目 前有6个森林经营单位的71万hm2林地通过了FSC(森林管理委员会)的森林认证。2006年我国确定了在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广东、和四川等6省开展森林认证试点,2007年又确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广西、云南、海南、安徽、河北6省开展第二批试点,同时,为了探索与FSC体系的合作,增加黑龙江穆棱林业局为试点单位。目前共有13个试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森林认证工作的进程将会越来越快。[4]

湖北省是林业资源大省,却不是林业产业强省。目前该省省国有林场175个,地方(县国有林场)55个,林业社会总产值在中部地区并不占优势。湖北有70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但产品真正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只有60多家,90%的企业是高消耗、低效益企业。加工差、效率低、品牌弱是湖北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湖北林业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传统林区相比较,森林认证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一家森林经营单位和林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了森林认证工作。而森林认证是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大趋势,湖北林业要想走出困境,变资源大省为产业强省,就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充分认识到森林认证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各方面广泛参与,就一定能够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湖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湖北林业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巨斌.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1~317

[2] 刘开玲.森林认证问答[J].森林认证通讯,2002(1)21~22

[3] 湖北省林勘院.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报告[M]2007

[4] 国家林业局.我国森林认证工作进展综述[EB/OL].http://www.gnsb.net/news/shownews.asp newsid=7449

作者:白 涛

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 篇3:

高保护价值区域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比较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和分析了高保护价值区域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异同,结果表明:①高保护价值区域涵盖并扩展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内涵;②高保护价值区域概念的应用领域更广泛;③在高保护价值区域判定、保护和经营、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可以借鉴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理论和方法;④由于高保护价值区域还包含了森林以外的其他具有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区域,在应用中不能完全照搬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高保护价值区域;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内涵;判定;经营;监测;比较

Key words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Concept; Connotation; Judgement; Management; Monitoring; Comparison

高保护价值森林(HCVF,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的概念是由森林管理委员会(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在1999年首次提出[1]。一方面由于森林认证需要判定高保护价值森林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由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与文化价值,并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森林具有的特别重要的价值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用于不同的森林类型和不同尺度的森林,使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2]。2006年,国家林业局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林资字(2006)227 号]中首次提出高保护价值区域(HCVA,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的概念,并要求在森林经营方案中区划高保护价值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经营措施,标志着高保护价值区域的概念在国家水平上被引入我国森林经营活动中。2011年,国家林业局在《能源林培育指南》[林造发(2011)33号]中指出在高保护价值区域及缓冲区内,不应开展能源林培育活动,标志着高保护价值区域的概念在国家水平上被引入我国人工林经营管理中。高保护价值区域与高保护价值森林极其相似又有所区别,研究和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借鉴比较成熟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理论和方法,开展高保护价值区域的研究、判定、经营和监测。笔者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高保护价值区域与高保护价值森林在概念与内涵、应用领域、判定方法与过程、保护与经营、监测与评价的异同。

1概念与内涵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高保护价值区域是指具有下列1种或多种属性的区域:①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②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景观区域;③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④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⑤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⑥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2002~200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IKEA森林合作项目的资助下,英国的ProForest林业咨询公司开发了“高保护价值森林工具包”[1,3-4],提出6种类型的森林或森林区域为高保护价值森林[5]:①具有全球、区域或国家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如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森林区域;②具有全球、区域或国家意义的大片景观水平的森林区域;③拥有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或者包含在这些生态系统内的森林区域;④在某些重要情形下提供自然的基本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森林区域;⑤满足当地社区基本需求(如生存、健康)的重要森林区域;⑥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森林区域。

高保护价值区域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相比,在6个高保护价值属性中均减少了“森林”二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森林的定义是:面积在0.5 hm2以上、树木高于5 m、林冠覆盖率超过10%,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6]。在我国,森林是指土地面积≥0.066 7 hm2、郁闭度≥0.2、就地生长高度达2 m以上(含2 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4 m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 m以上的林带。高保护价值区域同样包含了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但这些价值并不总存在于森林中。如高黎贡山山脊的高山灌丛和草甸往往是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区域,许多珍贵的药材都生长在里面;西南地区许多森林经营单位管理的山顶裸岩地带,常常是珍稀动物出没的地方,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因此,高保护价值区域减少了“森林”二字对“区域”的修饰,范围更广,涵盖并扩展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内涵。

2应用领域

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最初是在FSC对寻求森林认证企业的要求中提出来的,开始主要应用在FSC森林认证中,但由于其适用于不同层次(国家、区域、景观、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不同所有者(政府、企业、集体、个体)的森林,满足通过不同途径(划定保护区、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制定原料采购政策、开展环境保护培训等)来保护环境的需要,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逐渐得到不同团体和组织的认可,被推广到不同的应用领域。董珂等研究均认为,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在森林认证与森林经营、人工林规划和经营、景观规划及自然保护规划、林产品采购及林业项目投资、社区林业、生态脆弱区植物恢复、土地利用规划、防火林带建设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2-3,5,7-8]。由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强调了森林的关键价值,其适用范围远不止上述领域,随着林业和社会的发展,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将会在征占用林地、低效林改造、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更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过去云南省腾冲市部分开发商在征用林地后,要求林农伐除全部林木,现在改为征用时购买全部活立木,然后选择部分结构完整、物种丰富的森林保留,这样可以减少绿化投资、提高小区对潜在客户的吸引力、保护城市小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工绿化对环境的污染,自然就应用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

由于高保护价值区域强调的是区域的关键价值,一方面在上述领域应用时,可以将一些非森林区域如文化遗址、水域、湿地等判定为高保护价值区域加以保护和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应用于高山草甸、裸岩、湿地、水库等经营管理和保护,甚至可以扩展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基本农田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如腾冲市国有林场在进行高保护价值区域判定时就把林场管理的高山草甸、山顶裸岩地带判定为高保护价值区域加以保护。

3判定方法与过程

应用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首先要识别和判定出具有高保护价值的森林或潜在的高保护价值森林。ProForest开发了“高保护价值森林工具包”[3],用于指导如何应用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定义并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此后保加利亚、加拿大、加纳、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制定了适宜各自国家情况的国家工具包,用于指导本国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和经营。董珂等在对北京高保护价值森林进行研究时分别提出了北京地区的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3,7];宋唯真等[9-10]研究了浙江省淳安县景观高保护价值森林和千岛湖生物多样性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标准和方法,并进行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王砚峰[11]研究了大海林林业局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标准;郑良等[12]研究了森林经营单位水平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何东进等[13]研究了中国南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这些研究虽然在判定的具体标准和方法上有一些差异,但判定的过程都是一致的,都分为制定判定标准、选择判定方法、根据判定方法进行判定3个步骤。在制定判定标准时,都是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或WWF(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开发的工具包,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判定标准,并对每一条判定标准设定合适的阈值。在选择判定方法时,应根据判定者的水平、判定者所在机构的条件、当地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董珂[3]采用收集保护区数据的方法判定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森林、用空间统计扫描的方法判定景观尺度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用收集保护小区数据的方法判定特殊生态系统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判定饮用水源保护功能高保护价值森林和村庄周边以及道路两侧高保护价值森林、用森林综合持水能力计算的方法判定水源涵养功能高保护价值森林、用临界坡度分析法判定水土保护功能高保护价值森林、用泥石流分布密度分析的方法判定泥石流防治功能高保护价值森林。

目前对高保护价值区域判定方法和过程的研究较少,可以借鉴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方法和过程。高保护价值区域的判定过程与高保护价值森林一致,分为制定判定标准、选择判定方法、根据判定方法进行判定3个步骤。在制定判定标准时,除参考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标准外,还要充分考虑高山草甸、裸岩、湿地、文化遗址等非森林区域,收集更多的资料,通过结构或半结构访谈、农村快速评估、征询更多专家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制定不同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判定标准并设置阈值。在选择判定方法时,可以参照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方法,结合判定区域经营管理单位或部门的科技和经营水平以及以往的资料,选择遥感、GIS地理分析、访谈、现地勾绘等多种方法进行判定,判定结果应组织利益相关者和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评估。

4保护与经营

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的目的是维持或提高森林的高保護价值属性。张丽华[7]研究了北京不同类型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和经营措施,认为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经营措施应充分考虑森林向异龄、复层、混交的方向发展。董珂[3]把北京山区高保护价值森林划分为3大类13小类,并针对每一小类提出经营措施建议。徐军等[14]提出“生态优先、科学管理、分类指导、因林施策”的原则,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把高保护价值森林分成6类,针对每一类经营措施提出建议。吴爱娣[15]提出社区共管、参与式林业、自然演替、近自然经营、景观美化等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模式,并提出了各类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经营建议。总的来说,以预防性和适应性原则为指导,对不同类型的高保护价值森林制定不同的保护和经营措施是目前公认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思路。

高保护价值区域保护和经营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该区域的高保护价值属性,同样应该以预防性和适应性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高保护价值森林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经营措施,对包含多种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区域,应采取综合措施确保不降低其包含的多种高保护价值属性。保护和经营的范围包含了森林以外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因此在选择具体措施时,高保护价值区域考虑的因素应更多。

5监测与评价

监测是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监测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动态变化,评价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和经营的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和经营措施。监测的内容有3个方面:①高保护价值森林及其属性的动态变化情况;②保护和经营单位是否按制定的保护和经营措施开展经营活动;③对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动态变化和既定保护、经营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调整保护和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一般分为选择指标和方法、制定监测计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评价4个步骤,监测方式有宏观定期监测、局部动态监测、临时随机监测3种[12,16]。对不同的高保护价值森林应选择不同的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吴爱娣[15]把高保护价值森林监测分为操作监测和战略监测,操作监测主要是监测森林经营单位或承包商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而战略监测主要针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针对不同价值的高保护价值森林提出了监测的指标。为了评价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经营效果,他还按照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指标变量层的4层体系研究了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指标体系。

高保护价值区域监测的目的也是通过监测高保护价值区域的动态变化以及保护和经营措施的实施情况,分析保护和经营措施是否得当,为调整保护和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高保护价值属性得到维持或提高。监测的内容也是3个方面:①高保护价值区域及其属性的动态变化;②保护和经营单位是否按制定的保护和经营措施开展经营活动;③对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动态变化和既定保护、经营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调整保护和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的程序依然可以分为选择指标和方法、制定监测计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评价4个步骤。监测的范围包含了森林以外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因此在选择监测指标和方法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17]。

6小结

(1)高保护价值区域涵盖并扩展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内涵。高保护价值区域的概念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相比,虽然仅减少了“森林”二字,但包含了森林以外的其他具有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区域,如高山草甸、裸岩、文化遗址等。

(2)高保护价值区域概念的应用领域更广泛。由于高保护价值区域涵盖并扩展了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内涵,在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相同的应用领域中,可以把具有高保护价值属性的非森林区域判定为高保护价值区域进行保护和经营,还可应用于高山草甸、裸岩、水域、湿地、草原等非森林区域的经营管理和规划。

(3)在高保护价值区域判定、保护和经营、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可以借鉴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理论和方法。其判定的程序,保护和经营的目的、原则,监测的内容、步骤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相近,在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应用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高保護价值区域。

(4)由于高保护价值区域还包含了森林以外的其他具有高保护价值属性的区域,在应用中不能完全照搬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理论和方法。在判定的范围上要考虑非森林区域,选择保护和经营的具体措施、选择监测指标和构建监测体系时都要结合高保护价值区域情况。

44卷10期李春晓等高保护价值区域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比较参考文献

[1] 王树伟,梁启,孟得干,等.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与分布特征[J].吉林林业科技,2013(2):17-19,51.

[2] 罗素梅,何东进,谢益林,等.高保护价值森林研究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300-305.

[3] 董珂.北京山区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判定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4] 吴波,贾子毅.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定义与内涵[J].世界林业研究,2006(1):6-9.

[5] 董珂,邓华峰.高保护价值森林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7(5):7-11.

[6] 联合粮食及农业组织.2010年森林资源评估主报告[R].罗马,2011.

[7] 张丽华.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及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8] 申磊.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状况与威胁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9] 宋唯真,郑新建,汪圣礼,等.淳安县景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J].防护林科技,2009(5):30-33.

[10] 宋唯真,汪圣礼,余兵妹,等.千岛湖生物多样性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5):62-66.

[11] 王砚峰.大海林林业局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方法与标准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0(2):104-106.

[12] 郑良,朱春全,牟惠生,等.森林经营单位的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与监测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0(3):39-44.

[13] 何东进,谢益林,李树忠,等.中国南方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103-108.

[14] 徐军,陈建义,毛华英,等.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分类、判定与经营措施[J].华东森林经理,2008(3):47-49.

[15] 吴爱娣.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16] 陈光.我国南方林区森林认证若干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17] 王天灿,舒相才,杜宏山.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4): 4302-4304.

作者:李春晓 王天灿 舒相才

上一篇:职称资格与依法规范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下建设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