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资金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根据收集整理的全省17个市(州)85个县(市、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资金管理资料,在对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林区(天保区和非天保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北省2015年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和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森林生态效益资金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森林生态效益资金管理论文 篇1:

浅议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摘 要]鹤庆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国土总面积359.2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55.8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5%;划入公益林区划林地面积有115万亩,涉及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数额巨大,资金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分析了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事业的综合效益;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的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的具体措施,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依法治林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护林权所有人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质性确立,这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2004年,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区划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技术工作的原则要求》,鹤庆县在辖区范围内进行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有513400亩被区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后通过国家核查认定。2008年,根据《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云林联发〔2008〕34号)和大理州召开的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会议精神,鹤庆县开展了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并对全县两类林比例进行了调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558853亩,公益林面积调整为115149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5%;商品林面积调整为140735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5.00%。公益林按事权统计:国家级公益林513400亩,占公益林面积44.59%;省级公益林611800亩,占公益林面积53.12%;县级公益林26300亩,占公益林面积2.29%。

1 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管理方法

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和省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效果,鹤庆县制定以下资金使用和管理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09〕395号)、《云南省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细则的通知》(云财农〔2011〕15号)的规定,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依据国家公益林权属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分为公共管护支出和管护补助支出两部分。其中公共管护支出每亩0.25元;管护补助支出中权属为国有的为每亩4.75元,权属为集体或者个人的为每亩9.75元。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元;州(市)级财政部门按照省下达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5元,用于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国家级公益林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林区公路维护和建设以及管护站点建设等开支。公共管护支出安排的项目中,属于国家级公益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管护站点建设、林区道路维护由州(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和验收;属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森林资源建档项目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和验收。国家级公益林的权属为国有的,管护补助支出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劳务费的部分不得低于70%;其余的由县级财政列支,统一用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基层林业站和管护单位建立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检查验收、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道路维护、管护站点建设、补植补造和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分为两种:权属为国有的每年每亩补偿5元,权属为集体或者个人的每年每亩补偿10元。省级财政补偿资金包括公共管护支出和管护补助支出两部分。其中公共管护支出为每亩0.25元;管护补助支出中权属为国有的每亩4.75元,权属为集体或者个人的为每亩9.75元。省级公益林补偿资金的补偿对象为省级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认定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元,用于省级林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省级公益林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档案建立、责任状检查考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林区公路维护和建设以及管护站点建设、补偿政策和业务的宣传培训等开支;州(市)财政部门按照省下达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5元,用于当地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省级公益林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林区公路维护和建设以及管护站点建设、补偿政策和业务的宣传培训等开支。

为了使补偿基(资)金兑现到户,在核查中编制了公益林补偿农户面积信息统计表,个人的采集林地使用权人的姓名,身份证、补偿涉及的林班、小班、补偿面积、补偿资金等信息;集体的采集村集体名称,补偿涉及的林班、小班、面积,涉及的农户姓名、身份证、补偿面积、补偿资金等相关信息。力争将款项直接发放到业主手中。

鹤庆县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林地权属包括集体和个人。集体部分公益林管护形式根据鹤庆县林业局、各乡(镇)林业站以及所涉及村委会、林农的相关意见,为确保公益林保护管理质量,充分发挥公益林效益,鹤庆县公益林管护形式主要为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统一管护。个人部分通过征求林权所有者的意见,采取由林权所有者委托林业部门进行专业管护。

划分好责任区后,各乡镇的管护人员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在当地选择村民为管护人员,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个人,聘任的管护人员必须经村委会或村民小组2/3以上村民同意,报村委会审定、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林业局备案,村委会干部不得兼任管护人员,管护人员的管护费根据所统筹的管护经费范围内,结合管护面积大小、难易程度及鹤庆县经济发展情况合理拟定并报县人民政府审订,在年度管护合同中明确。县林业局按面积及管护合同,将管护经费拨到乡镇林业站,由乡镇林业站按月根据考核情况支付管护费。

(2)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单独核算,集中统一管理,严禁账外设账。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肃财政纪律,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及其当事人、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2 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实施,保护了鹤庆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生态效益和全县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态管理机构不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工作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由于现存的机构现状,只能由抽调人员负责,人员结构不稳定,变数过大,工作前后衔接困难,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分配管理上出现理解性误差,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补偿资金的管理。

(2)补偿标准偏低。公益林实施补偿后,林权所有者认为补偿金额过低,林地划为公益林后,由于林业等监管部门对地块的管理较严,不能进行改造、抵押等,使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觉得自己的合法利益未得到补偿,要求调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鹤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展,也使效益补偿金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3)补偿金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管理不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在发放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多;由于鹤庆为典型的山区县,很多地方距离集镇遥远,开始时由乡镇林业站的财务人员带上现金,到自然村定点发放,虽然方便了群众,但此举业务量大、工作进度慢且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体制。

3 完善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建议

逐步建立和完善鹤庆县公益林管护和补偿资金使用制度,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1)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为更好地保护、建设好公益林,确保补偿金实现效用最大化,建议在林业部门内部增设独立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项目申报、补偿资金的测算等工作。做好基础工作,确保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合理合法使用,促进鹤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展。

(2)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合理的补偿标准维护了林权所有者的权益,也提高了经营者积极性,确保森林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3)规范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发放和使用,推行“一卡通”支付,或借助新农保存折支付,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在途时间,也解除了乡镇林业财务人员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资金的规范运行。逐步建立和完善鹤庆县公益林管护和补偿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专户运行机制、报账机制、政府采购机制、林业资金稽查机制等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对保护生态公益林管护不力和补偿资金使用不当者,予以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王接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绿色财会,2012(10).

作者:赵庆香

森林生态效益资金管理论文 篇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绩效评价及分析

摘要:根据收集整理的全省17个市(州)85个县(市、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资金管理资料,在对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林区(天保区和非天保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北省2015年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达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有效保护了湖北森林资源,林权所有者得到了应有补偿,有效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对湖北生态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绩效评价;分析

(1.Tai zishan Forest Farm Administration of HubeiJingmen431800;2. Song Town Forestry Bureau of

Jing Shan County in HubeiJingmen431800;3.Hubei Ecology Vocational CollegeWuhan430200;

4.Hubei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ForestWuhan430079;5.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Key words:Hubei province;ecological forest;performance evaluation;analysis

生态公益林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为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3\]。通过“谁受益,谁补偿”、“专款专用”等政策,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4-5\]。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开展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确保省级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实施的工程。项目实施主要目标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二是在区划范围内进行公益林管护。为正确评价湖北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公益林经营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全省17个市(州)85个县(市、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资金管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公益林区(天保区和非天保区)开展了实地调研。综合整理两方面的材料后,从公益林管护、资金管理、资源状况以及效益状况等方面对2015年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进行了绩效评价与分析,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刘朝学,等: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绩效评价及分析1湖北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

湖北于2004年开始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2005年区划界定省级重点公益林,实施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06年完成公益林区划面积17267万hm2,2009年完成公益林区划面积6667万hm2,2011年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启动,在天保区又新增加了2533万hm2省级公益林,补偿总面积为92万hm2。2015年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预算总投入9 316万元,计划补偿总面积92万hm2,其中:国有林面积2807万hm2,集体和个人面积6393万hm2,主要涉及全省17个市(州)的85个县(市、区),重点分布在鄂西的恩施、宜昌、十堰等地区。范围主要包括江河源头、江河两岸、保护区与自然遗产、湿地、水库、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类主要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和宜林地,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林种主要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到目前为止,湖北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已累计007亿多hm2,补偿资金累计近6亿元。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湖北森林资源,对湖北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资料来源及评价指标

2.1资料来源

收集整理全省17个市(州)85个县(市、区)生态公益林建设资料,主要包括自查报告、监理报告、总结报告等相关基础资料,分析各单位补偿资金兑现情况、资金补偿制度、机制建设情况、资金管理及监督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实地调研,到有代表性的重点县市区(天保区:宣恩县和利川市,非天保区:罗田县和英山县)进行实地考察,查看补偿资金管理及公益林管护实施效果。主要调查林业局和财政局公益林补偿资金相关帐目,询问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取得第一手重要数据资料;对公益林林权所有者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公益林兑现情况,现场查看“一卡通”,了解是否按照政策严格兑现,有无虚报冒领、挪用、克扣资金现象,同时了解林农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想法;调查当地是否按照要求设立了公益林标牌,并制订了公益林管护制度;查看是否有征占用公益林现象。在公益林区实施森林抚育的单位,查看是否进行了抚育作业设计,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等。

2.2评价指标

根据2015年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具有的特定范围和用途,采用逻辑分析法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分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对生态公益林管护及资金管理做出客观定性描述和数量化分析评价。评价指标详见表1。

3湖北生态公益林建设绩效评价

根据建立的绩效指标,从公益林管护、补偿资金管理以、资源状况、效益状况等4个方面对2015年湖北生态公益林建设进行了绩效分析评价。表12015年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绩效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目标值公益林建设与管护1、公益林建设与管护

2、组织管理

3、档案信息管理

4、经营管理公益林落实到小班地块;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公益林档案;编制公益林经营方案资金管理1、资金使用规范性

2、资金拨付

3、资金兑现

4、工作经费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并按要求执行,补偿资金按要求兑现到户资源状况1、公益林面积

2、公益林蓄积

3、公益林森林质量保证公益林面积不变,蓄积增加,郁闭度增加,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效益状况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公益林蓄水量、持水量、净水量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碳储量、固碳释氧量等按比例增加。农户年度家庭经济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升3.1公益林管护绩效评价及分析

3.1.1公益林管护绩效评价

2015年,各地大都采取了森林管护总站—管护站(所)—管护片—管护点四级管护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管护力度;加强了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改造工作;公益林全部落实到小班地块,且落界成图;实行乡镇政府统一联护,护林员分片监管,根据实际管护要求,将管护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县政府与管护员每年签订一次管护合同,圆满完成了管护指标目标值。

3.1.2公益林管护绩效分析

在公益林管护方面,根据湖北山形、地貌、自然沟系、道路、林班、小班为单位划分责任区,以分乡包村管护的形式,落实到山头、人头、地块,落实率达100%。2015年各市(县)区累计聘请了15 000多名专(兼)职护林员,将管护区域、面积、性质、责任落实到人。护林员按照要求每月上山进行巡护,及时填写巡山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迅速上报,确保了生态公益林安全,2015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病虫害危害和其它重大毁林案件。通过树立公益林管护界定牌、散发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强化对公益林保护及护林防火的宣传力度。2015年共新增公益林标示宣传牌1.5万余块。如2015年罗田县匡河乡投资1.2万元,新建大宣传牌10余块,刷写宣传标语450多条。英山县每年在交通要道及人员活动密集地区新建固定标示牌1~2个,每个公益林村新刷宣传标语8条以上。

在组织管理方面,各地均成立了公益林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全省17个市(州)以及85个县(市、区)林业局均陆续成立了公益林管理机构,全省共配备了200多名专职公益林管理人员,负责各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各地生态公益林建设。

在档案管理方面,建立与公益林有关的各种文件档案资料,如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报告,管护实施方案,林权证,小班界定图、小班卡,责任书、合同书,管护人员个人档案以及管护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确保了公益林管护各种档案资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加强完善了公益林的档案分类管理,对管护人员个人档案、管护档案、文件档案进行了分类归档。配备了专门的档案柜,做到责任上墙,明确归档的范围,实现微机化管理、操作和运用。同时,还制定了档案员工作职责和档案保管借阅制度,规范了公益林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在经营管理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公益林的林分改造,加大对杉、松纯林生态公益林树种的改造工作,改善公益林树种结构。采用全面造林更新和林下间种(补植、套种)形式,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在林分改造中,坚持适地适树,采用树体高大、冠幅大、深根系、根量多、长寿、美观、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在树种搭配上,坚持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结合,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的森林植物群落。在改造目标中,坚持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用人工措施构成或人工促进恢复的方法建立起生态功能显著、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森林结构。从2005年至今,全省共营造或改造了近100万hm2的针阔或阔叶混交的生态公益林,并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公益林未成林地的人工抚育工作(铲草、松土),使之尽快郁闭成林。

3.2补偿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及分析

3.2.1补偿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2015年,全省下拨补偿资金9316万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数量化评分制,对2015年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分7个方面进行评价,即专账设立(10分)、财务会计制度(10分)、财务管理规范性(10分)、补偿资金拨付及时足额(10分)、支出手续齐全(10分)、公开与公示(10分)、资金兑现率(40分)。根据收集整理资料和现场调研资料,评价结果为:2015年资金管理综合评价得分为90分。其中:专户专账管理8.96分,财务会计制度810分,财务管理规范性878分,补偿资金拨付及时足额907分,支出手续齐全933分,公开或公示886分,资金兑现率3690分。资金兑现率达到9225%,较2014年提高了225%。

3.2.2补偿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出台了《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各地林业局根据该管理办法,编制好细化至补偿对象的补偿资金分配计划,且资金分配方案已经过审核和张榜公布后,由县财政部门发放资金,及时将2015年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补偿对象。同时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将村(组)集体统一经营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90%以上均分到人,发放到户。绝大部分资金已经兑现到公益林林权所有者,全年公益林资金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在资金使用规范性方面,实行“三公开”政策,即公开经批准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省级公益林面积;公开每年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下拨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公开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及明细,实行图、表、卡一致,面积、资金、农户无误。加强村级公益林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和使用情况的村级公示制度,将村组公益林面积、补偿标准和金额等内容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3.3公益林资源状况绩效评价及分析

2015年,全省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逐步改善、结构渐趋合理、生态功能逐渐提高的良好态势。全省森林面积增加2241万hm2,达到736万hm2;森林覆盖率增加121个百分点,达到3961%。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396亿m3,森林蓄积量提升到365亿m3。有效管护天然林33212万hm2、重点生态公益林(地)3333万hm2。在天保工程区,通过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森林管护,积极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天保工程区的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继天保一期大幅增加后,天保二期持续增长。据初步统计,2015年,天保工程区的林业用地面积由5884万hm2增加到61007万hm2,净增加2167万hm2;森林面积由41087万hm2增加到45073万hm2,增加398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54%增加到57%,净增3个百分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

3.4效益状况绩效评价及分析

3.4.1效益状况绩效评价

2015年,以公益林为核心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重点公益林区森林火灾明显下降,滥伐盗伐、毁林开荒、违法征占用林地等行为大大减少。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监测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封山管护、补植补造和抚育间伐等措施,改善了公益林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达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3.4.2效益状况绩效分析

在生态效益方面,2015年湖北公益林生态效益达到了644亿元,是2014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114倍。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评价方法,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对全省公益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评估涉及十堰、宜昌、襄阳、黄冈、咸宁、恩施和神农架7个地区、五大森林类型、115个监测样地的年度监测。经评估,2015年全省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物质量119 13293万t,蓄水和净水价值2955亿元;固土5 839万t、防淤1 04142万t、保肥17308万t,价值4511亿元;固碳量1 42888万t、释氧量1 07164万t,价值27863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效益29113万元。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安排国有林的森林抚育任务,拓宽了国有林场职工的就业渠道,增加了职工收入。林农直接收入不断增加,改善了林区农民生活。据统计,2015年全省共有15 000多名林农从事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 ,其中10 000多人来自当地老百姓,5 000多人属林区职工。农民护林员年均收入305万元,林区职工护林员年均收入345万元,每年共为林农创收达825亿元。全省天保区共有25393万hm2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下达直接补偿资金35 783万元,涉及单位(户)78万,单位(户)均459元,农民收入较上年增长5%。

在社会效益方面,全省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善了农民生活,增进了社会文明,逐步扭转了人民群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只索取不投入的做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森林生态建设和管护中来。2015年全省毁林事件减少率为985%,没有发生重大火灾,火灾发生率为零。由于森林资源显著增加,全省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全省天保工程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占全省总数的80%。通过公益林资金补偿项目,整个天保工程区呈现出四季春色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当地及周边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4结语

(1)湖北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以公益林为核心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重点公益林区森林火灾明显下降,滥伐盗伐、毁林开荒、违法征占用林地等行为大大减少,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监测、资源档案建立和管理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2)在公益林管护过程中,通过采取封山管护、补植补造和抚育间伐等措施,改善了生态公益林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达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3)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和核算制度,实行“三公开”政策,即公开面积、公开补偿标准、公开资金总额及明细,确保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和安全运行,补偿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提高。

(4)在公益林建设过程中,不仅保护和恢复了天然林资源,而且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生态资源,为推进湖北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带动群众参与到保护森林的行列中来,提高了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意识。

参考文献

[1]孙金华,唐小明,黄艺.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内涵及体系结构[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4):4549.

[2]李金红.我国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5,9(27):112112.

[3]余一翔,来桂林.生态公益林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9,23(4):2326.

[4]白斯琴.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5,35(6):539542.

[5]赖晓华,陈平留,谢德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补偿标准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2):105107.(责任编辑:唐 岚)

(上接第8页)大乔木,干形圆满通直;叶呈条形,长06~10 cm,互生,螺旋状散生小枝上,不成二列,羽状复叶;雌球花着生在新枝顶部,单个或2~3个簇生,雄球花着生在小枝上,成熟时呈椭圆形。该品种树型优美,速生,6 a生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分别为218 cm、12 m。适宜种植范围为湖北省平原湖区种植。

(5)柳叶苏桂,Osmanthus fragrans‘Liuye Sugui’。该品种为金桂品种群的农家品种。小乔木,叠生花芽1~3个,每花序花朵数5~8枚,花期9月下旬,6~8 d。雌蕊完全败育,花浅黄色至金黄色,花香浓郁。盛产期产鲜花可达3 0000 kg/hm2,鲜花可溶性糖含量36.24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58129 μg/g,γ癸内酯含量5758 μg/g,芳樟醇含量17891 μg /g,反式β紫罗酮含量38524 μg/g,反式β罗勒烯含量4798 μg/g。适宜种植范围位湖北省桂花适生区种植。

(6)绿翡翠,Cinnamomum jensenianum‘Lvfeicui’。该品种是1988年从南漳引进实生苗中选育而来。常绿乔木。树冠紧凑,树皮灰褐色,密布皮孔,光滑。1 a生枝具棱角,叶常近对生,长椭圆披针形,长5~10 cm,宽15~3 cm,厚革质,叶面墨绿色,光亮,无毛,背面幼时被柔毛。扦插苗10年后开始开花结果,花期4~6月,花黄转白色,长约4 mm;花梗长5~10 mm,直伸,向上渐增粗。果期7~10月,果卵球形,长达1 cm,直径约6 mm,先端具小突尖,无毛,果色浅。适宜种植范围为湖北省低山、丘陵、平原地区种植。

作者:刘朝学 唐华 涂名一 黄光体 袁传武

森林生态效益资金管理论文 篇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与森林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浙江省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资源得到提升,生态环意大为改善。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益林;生态补偿;财政政策

森林具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与生物圈的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林副产品等功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上最庞大、最复杂、多物种、多功能与多效益的生态系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人与森林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浙江省于2001年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 ,2004年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规模4535.68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45.8%,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396.8万亩。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布局日趋合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投入逐年增加,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管护措施得到加强,林分质量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生态公益林建设已成为浙江省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惠农最广、生态功能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工程,是“森林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浙江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

2004年全省正式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建立分类与分档补助相结合,量力而行、分步推进、逐步完善、补偿标准基本合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总体目标,省级以上公益林的补偿标准由2004年的每年每亩8元提高到2015年的每年每亩30元。为更好地保护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源头县等重要区域的生态环境,2016年,在保持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每年每亩30元的基础上,将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源头县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公益林的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35元,2017年提高到每年每亩40元;2016年,省级以上森林类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租赁价格提高到每年每亩43.2元,2017年提高到每年每亩48.2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04年的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亿元。

为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全省各级财政、林业、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制定了《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补偿资金的管理要求和具体操作流程。浙江省还创新“一卡式”资金发放制度,林业部门编制发放清册、财政部门审核拨付资金、金融部门存折发放到户、补偿对象校准打卡签收认可的补偿资金打卡直接发放制度。省财政也改变补偿资金拨付方式,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全部纳入一般转移支付,每年10月底前将下一年度补偿资金提前下达市县,市县在下一预算年度开始后即可拨付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拨付进度,加快补偿资金发放流程。

二、浙江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浙江省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增长。据对1999年、2014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分析比较,森林覆盖率从59.4%提高到60.91%,活立木总蓄积量从13846.75万立方米增加到31384.86万立方,生态公益林区的林分质量提高更为明显。到2017年,全省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4535.68万亩,覆盖全省11个市85个县(市、区)。生态公益林所发挥的生态效益日益显著,生态公益林区森林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防灾减灾、固碳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均得到了有效发挥。

(二)林农增收得到提升,富民能力显著增强。2004年全面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补偿标准从最初的每年每亩8元已提高到2015年的每年每畝30元,2016年,在保持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每年每亩30元的基础上,将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源头县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公益林的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35元,2017年提高到每年每亩40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07亿元。直接受益至105万多家农户、1.8万余个村集体组织、300多个国有管护单位、2.2万名专职护林员。随着森林资源的改善,森林景观的提升,带动了农村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的蓬勃开展,有力地增强了林区的富民能力。临安、安吉、遂昌等地,依托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带来的山水相依,自然景观、森林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民风淳朴,民俗多样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农家乐不仅增加了林农收入、新增了农村就业岗位,更提高了林农的保护意识、转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三)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生态文明初显成效。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各种新闻媒体对公益林政策的广泛宣传报道,广大林农和干部群众对公益林的保护意识逐步加强。深切感受到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积极作用,提升广大林农兴林富民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生态公益林区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促进林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有效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已是一项造福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三、浙江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补偿标准与林农的期望存在差距,补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2017年,在保持面上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每年每亩30元的基础上,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源头县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公益林的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40元,其中:损失性补偿35元,护林人员劳务费3.5元,这一标准已是全国各省最高的,但与林农的期望仍存在差距。虽然浙江省实施了分类补偿,对省级以上森林类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实行租赁,提高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的源头县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公益林的最低补偿标准。但对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认可上仍存在分歧,还没有对公益林不同质量和不同林种类型等进行分类补偿。另外,将公共管护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补偿资金的组成部分不尽合理,公共管护费用主要用于公益林的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费用,管理费用主要用于界定、宣传、培训、信息系统建设、检查、验收、考核等,这些费用应该属于政府公共支出的范畴。

(二)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单一。当前,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是资金补偿,且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上靠各级财政投入,无其他资金来源。尚未建立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达到林农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期望,也不利于补偿机制的建立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政府作为生态效益受益者的代表,对林业可以增加“造血型”补偿机制,通过技术支持、基础设施改善来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提高林农保护生态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补偿方式多元化。

(三)补偿资金管理仍需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包括补偿性支出、公益林护林人员管护费用、公共管护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村集体统一管理的公益林,其补偿性支出发放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是村集体在使用补偿资金时没有按要求程序落实到位,也没有和村民解释清楚;二是有些地方在林地确权时将已分到户的公益林林地简单地划为村集体统一管理的公益林,公益林补偿资金也按村集体统管山发放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导致补偿资金发放不规范,林农矛盾比较突出。近几年,涉及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的上访信件也时有发生。公共管护费用使用的单位多,但是市县没有制定公共管护费用的管理制度,存在公共管护费用使用不公平、不规范的现象。

四、完善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补偿支出结构。现行补偿资金包括补偿性支出(损失性补偿、护林人员管护费用)、公共管护费用和管理费用。公共管护支出主要用于公益林区的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等支出;管理费用主要用于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宣传、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检查、验收、考核等业务支出。公共管护支出和管理费用一般都由公益林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完成,属于区域性保护管理费用,而不是针对特定的经营主体的费用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范畴,要进一步完善补偿资金支出结构,将公益补偿性支出与公共管护支出和管理费用分离,建立纯补偿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公共管护支出和管理费用由各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

(二)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从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际情况来看,补偿资金基本源于政府财政投入,仅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改变补偿标准偏低的状况。应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继续发挥财政投入作为补偿资金的主渠道,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二是争取开征森林资源利用税,确定森林资源税纳税对象、税基和税率,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探索建立公益林森林碳汇交易机制,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建立生态公益林保护跨区域政府补偿机制,根据生态保护情况,流域下流政府安排适当资金对上游区域公益林保护进行资金补偿。

(三)创新管理方式增加林农收入。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已是全国各省最高,但与林农所期望得到的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财政投入的补偿标准也不可能无限提高。应建立政府和市场等多元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体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调动林农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有效增加林农收入,要进一步创新公益林管理方式,一是探索公益林适度利用的方式,在保持公益林的生态属性的同时,对可利用生态公益林进行适度开发利用,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模式来增加林农收入。二是探索股份合作的方式,以公益林等森林资源入股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等模式,达到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林农增收的双赢目的。三是探索租赁的方式,对没有能力发展林下经济、也没有机会入股发展森林公园和旅游开发的,可将可开发利用的公益林通过租赁给其他人来增加收入。

(四)深入推进分类补偿工作。浙江省对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源头县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公益林采取了相对较高的补偿标准。怎样将森林生态效益好、绝对禁止采伐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与可经营利用的竹林、经济林的补偿标准区别对待,怎样将区位优势重要区域的补偿标准区别对待。我们要深入推进分类补偿工作,首先应该摸清家底,清楚掌握全省森林资源区位、生态等状况,做好公益林的分类、确权等工作。根据生态公益林不同的区位和生态状况科学确定分类补偿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公益林制定不同的管理要求,级别越高管理越严,补偿标准也越高。同时,要建立生态公益林生态状况动态评价机制,对公益林不同类别进行动态管理,对符合升级要求的公益林要及时升级管理,不符合要求要及時降级,并建立相应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奖惩制度。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凌玉

作者:章维士

上一篇:安全培训下的安全文化论文下一篇: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