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竹类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针对梅列区拟在市区建设百竹园,探讨百竹园规划思路、建设内容、总体布局和项目管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论文 篇1:

天津市造林绿化工程管理工作初探

摘 要:从组织、质量、技术等方面对天津市造林绿化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几年天津市造林绿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造林绿化;工程;管理;天津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Afforestation Project in Tianjin City

LIU Jie

(Forest Fire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Center, Tianjin Municipal Forestry Bureau, Tianjin 300074, China)

Key words: afforestation;project;management;Tianjin

当前,天津市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贸区建设等叠加机遇期,正在建设宜居生态城市。造林绿化工程是我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未来几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美丽天津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全市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和管理新模式。具体做法和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管理

1.1 破解土地瓶颈,拓展绿化空间

天津市域国土面积只有1.1万 km2,平原地区占90%以上,经过持续多年的大面积造林绿化,目前可供造林用地越来越少,林业发展空间受土地制约越来越明显。对此,天津市林业部门积极与国土、规划等部门协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来津考察时提出的“天津要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和在北京视察时提出的“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可考虑加大河北,特别是京津保中心过渡带地区退耕还湖力度,建设成片森林,恢复湿地,提高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示要求,认真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增加生态建设用地。为此,市国土局多次到国土部进行专门汇报,市政府分管城建和农业的两位副市长也专程到国土部争取调减粮食种植面积。

经积极努力,国土部已基本同意调减天津市基本农田5.7万 hm2用于生态建设,并写入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4—2020年)中。这在耕地只有40万hm2的天津来讲,力度是空前的,如果没有总书记的指示,如果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机遇,这样的调整力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抓住了难得的机遇,为天津市林业生态建设拓展了空间,为全市造林绿化建设工程注入了活力。

1.2 利用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大生态格局

为了给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确定天津生态用地保护范围面积198.7 km2,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25%。方案明确了天津市生态保护用地类型包括:山、河、湖、湿地、公园、林带六大类,并细分为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河流、水库、盐田、湿地、洼淀、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外环线绿化带、中心城区周边楔型绿地、中心城市绿廊、西北防风阻沙林带、沿海及交通干线防护林带等。列入生态红线的林业用地,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将得到永久的保护。

从“十一五”开始,为解决绿量不足的问题,天津市启动了绿色天津建设,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资源得到稳步增长,基本实现了“大绿”;“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美丽天津建设,全面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在大绿基础上,通过树种搭配、高低起伏等景观设计,提升造林绿化水平,实现了“大美”。在两个五年规划实施期间,天津市新增林地大部分都被纳入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所取得的造林绿化成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得以保护。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将借助生态红线划定的有利契机,在巩固“十一五”绿色天津和“十二五”美丽天津建设的基础上,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能力为重点,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打造宜居生态城市,逐步实现“大绿、大美、大生态”的生态格局。

1.3 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发展民生林业

结合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民生林业的作用,在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的基础上,天津市在城市近郊启动建设了7个郊野公园,其中3个郊野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各郊野公园根据地形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科学分区,将绿色生态、休闲农业、滨水景观相互结合,形成了采摘垂钓、野炊餐饮、远足徒步、水上娱乐等特点鲜明、风格独特的景观特色,不但增加了城市绿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生态产品,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使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成果直接惠及百姓,真正体现生态工程建设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1.4 实施城市绿道建设,打造都市生态圈

2016年,天津市已经开始实施城市绿道建设。绿道全长约100 km,以外环线绿化带为纽带,在外环线绿化带和通往郊野公园的道路两侧绿化带中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将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连接起来,同时在沿环外绿带平均每8 km和沿郊野公园生态环线平均每10 km共设置休闲驿站20余处,打造都市绿色生态旅游圈。城市绿道的建设丰富了居民郊游路线,强化了郊野公园与环内城市公园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市民,发挥其生态、休闲、游憩功能。

2 质量管理

2.1 精雕细刻,打造精品,实现量变到质变

在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的同时,天津市始终注重造林品质的提升,将农村造林园林化,打造美丽景观。天津市高标准建设实施了“一环两河七园”等重点工程,涌现出外环线、独流减河、武清绿博园等一批优质工程。在重要通道和节点,采用全冠或6 cm以上苗木,并增加彩叶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花草,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使色彩更加丰富,立体感、层次感更强,质量更高。

2015年,天津市在武清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绿化博览会。经过2年多的艰苦建设,绿博园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各个展园独具特色,景色秀美。国家林业局专家及全国绿化同行都表示,本届绿博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水平,都超过了往届。绿博会开幕期间,吸引了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人数达到了200万。汪洋副总理9月15日专程来津考察绿博园,对绿博园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本届绿博会为全国各省市展示本地区绿化成果、展示绿化新技术新材料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同时也给天津市留下了一处永久绿色精品。

2.2 造林载体多样,绿化内涵丰富

天津市造林绿化工程主要依托道路、河道、城镇、村庄、园区水库等载体进行造林绿化。2015年,我们安排造林任务时,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清淤、库区生态移民、撤村并镇等载体,从绿化设计、造林标准以及财政补贴政策上综合考虑,区别对待,充分发挥造林载体的各自功能,丰富造林绿化内涵。

按照城镇发展整体布局,重点围绕小城镇周边、城镇道路出入口、工农业园区等重要区域、重要部位,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园区绿化,建设环镇绿带、休闲绿地,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在林中、园区在林中”的高标准绿化点位。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城区近郊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实施了以圃代绿工程,为京津冀地区的造林绿化提供更多优质苗木。

针对各自造林特点和承载的功能,我们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形成多种造林模式,在种植模式和树种搭配等方面,既体现生态效益也兼顾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造林绿化综合效果。

3 技术管理

天津市造林绿化工程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把好种苗、整地、栽植、管护等各环节的质量关,积极推广造林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以确保造林质量。针对天津市部分地区立地条件,选用乡土树种和引进驯化树种及实用的造林技术,采用了适地适树、改地适树、改树适地等造林方式进行科学造林。

3.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造林树种选择最基本的原则,但是,由于天津市地貌以平原地区为主,又有都市林业的特点,重要地段和节点部位景观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实际造林过程中,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也营造了一些抗性较弱的树种,虽然丰富了树种,美化了景观,但工程投入和日后管护费用大大增加,也有悖于可持续生态经营理念。因此,我们主要以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一是林带,主要选择槐树、白蜡等乔木树种和火炬、紫叶李等亚乔木以及抗性强的灌木林;二是片林,盐渍化程度较低的地块首先考虑经营者收益,以杨树速生林为主,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块通过挖边沟等措施可适当选用槐树。

3.2 改地适树

改地适树主要适用西青区东部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段,在这个地段上造林,除选择耐盐碱植物品种之外,还要结合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即改地适树),使绿化植物能够持久良好生长。采取什么样的工程技术措施,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绿化要求及资金情况而定。

根据《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要求以及财政资金情况,天津市盐碱地辅助一些新的造林工程技术。一是片林和果园挖边沟,深度和宽度不低于70 cm,控制面积在6.7 hm2以内;二是高速两侧绿化等造林地段采取挖边沟,抬高地面50~100 cm左右,盐渍化较重地段运一定数量的优良客土,树穴实施农家肥等土壤改良措施;三是重度盐碱区域土方经过1~2年的熟化,10 m左右林带宽度要挖一个边沟,树木栽植时进行现场测试土壤pH值,达到技术要求时方可栽植,否则新植树木第二年将会出现大面积死亡。另外,有的地段还增加过滤层铺设排盐管等技术措施。

3.3 改树适地

经过多年的研发示范和引进推广,已经筛选出37种造林树种,占天津市基调树种的17%。包括河南桧(常绿)、元宝枫、圆柏(常绿)、蜀桧(常绿)、黑松(常绿)、金枝国槐、金叶国槐、盐肤木、西府海棠、山桃、猫乳、白杜、栾树、泡桐、旱柳、馒头柳、绦柳、垂柳、榆树、侧柏(常绿)、龙柏(常绿)、臭椿、苦楝、桑树、构树、无花果、拐枣、龙爪枣、枣树、国槐、刺槐、绒毛白蜡、火炬树、红叶臭椿、毛白杨、龙爪槐、沙枣。

在以上常用树种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对全市植物调查、分类,通过引进筛选,已营建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2个植物筛选基地,新引进124个树种,筛选出柽柳、白柳、沙柳、乌柳、枸杞、白刺、木槿、金叶莸、扶芳藤等30种适宜天津市盐碱地栽植的树种,为改良树种,创造出更多的适宜盐碱地造林树种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月红,刘杉,张洁,等.天津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2):131-133.

[2] 原小江.和谐陵川建设中林业管理工作的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7(9):93-94.

[3] 张洁,刘杉,张月红,等.大力培育珍稀树木推进天津兴林富民[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144-146.

[4] 冯学良.加快天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J].天津农林科技,2001(4):27-31.

[5] 刘捷.天津市林业碳汇交易工作开展情况及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7):168-170.

[6] 陆群,田润民,桑华.试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89-91.

[7] 吴学东.天津林业生态工程属性及建设问题与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02(3):39-41.

[8] 任建中.关于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山西林业发展水平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54-57.

[9] 甄彦欣,王鲜英.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68-170.

[10] 李刚,翟明瑶,李亚茹.浅谈通辽市城市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4):61-62.

[11] 蒋霞,魏天儒.铜川市生态林业建设模式及其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J].2014(7):742-749.

作者:刘捷

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论文 篇2:

梅列区百竹生态科技园规划设计探讨

摘 要:竹类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针对梅列区拟在市区建设百竹园,探讨百竹园规划思路、建设内容、总体布局和项目管理。

关键词:百竹园;规划思路;建设内容;目标管理

福建省三明市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宜竹类生长,是中国竹子的重要产区,现有竹类30多个属近120种。其辖区的永安市、沙县、尤溪县是中国的“竹子之乡”,梅列区也是三明市重要的竹子产区。百竹园建设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是林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和林农连接的纽带,是现代生态林业的辐射源,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也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因此,很有必要在三明市中心的梅列区建设百竹园,集全市竹资源、竹景观、竹文化之大成 ,文化娱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会议接待、科研推广、教学实习于一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广竹文化,进而转化成经济优势。

1 规划思路

1.1 指导思想 按照现代林业理念,在加强竹种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竹子培育技术,以竹类种质资源收集为基础,服务林业生态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区人才和种质资源优势,按照竹子培育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目标要求,采用先进的科研设施和手段,建设一个有利于保存竹种的多样性,能满足市场需求,集科普教育、生产示范、旅游观赏及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百竹生态科技园。

1.2 规划目标 按以保护竹类种质资源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引进、收集、选育优良竹种种质,营建优质竹类种质资源收集区,建设有利于保存竹种的多样性,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旅游观赏、科普教育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竹类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基地,从而带动竹产业的发展。

1.3 规划性质 百竹生态科技园是以生态与科学研究为主调,建立一批生态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和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其研究项目含生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同时,百竹生态科技园建设要结合森林生态旅游,给城乡人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的森林游憩、观光、度假,科学考察,以及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使科技园形成多学科、多目标的综合性林业生态科技园地,最终形成 “天然山水园中竹,人工山水竹中园”的百竹生态科技园。

1.4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改善生态林业环境为重点,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提升区域支柱产业结构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把百竹生态科技园建设成集优质竹种引种开发,农产品经营,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商品博览,生态观光,文化建设,市场开发,素质教育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项目期限内,开展科学研究和林业科技创新,科技知识传播和科技成果转化,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百竹生态科技园区建设,美化区域环境,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生态平衡;通过百竹生态科技园区的景观配置,园林绿化,丰富其景观多样性,使其成为集竹林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和科学考察为一体的一个场所。通过营建奇特竹及其盆景观赏区和竹海探幽与青少年素质训练区,使其成为林业生态科技示范基地、普及竹子科普基地和竹林高效培育园区。

百竹生态科技园产品的市场目标定位:一是公园、庭院和别墅绿化、竹子造林;二是周边县市休闲人群和青少年科普教育体能训练基地;三是大城市周末休闲与周边县市郊游;四是公务会议、商务人士度假、自驾车族游玩和林副产品自选等场所。

2 建设内容和规模

(1)优质竹种收集种植示范区,该景区规划用地6.67~10hm2,收集我国主要经济和观赏竹种(含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等竹种)150种以上;(2)奇特竹种与盆景展示区:该景区规划用地3.33~5.33hm2,收集奇特竹种30余种,引种高效绿化观赏竹种30种以上;(3)竹海探幽与青少年素质训练区:该景区规划用地6.67~10hm2,在竹海内开辟回旋曲径,可形成幽深意境,加上曲径巧设,幽幽可探,回味无穷,该景区既可供游人游玩,每年667m2可收获竹笋200kg及竹材250kg以上。同时,每年开展夏令营活动,年可容纳5 000名学生。(4)竹林林下经济模式建设示范区:该示范区规划用地6.67~10hm2,开展竹林林下经济不同模式建设,发展竹林下经济生产的与未发展林下经济生产的竹林地相比,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竹林地收入可增长20%左右。(5)附属工程:园区设有主干道、次干道、便道,办公与科普用房800m2以上。(6)植被保护区:该区面积视园区大小而定,项目实施后森林覆盖率可达70%以上。

3 总体布局

百竹生态科技园规划设一园门,园门为三开口,两侧建八字形透视围墙,长度视地形而定,围墙前基脚修一古式花坛,种植花孝顺竹,围墙内侧种植紫线青皮竹,紧靠大门两侧植两丛花吊丝竹,大门外两侧各建一蘑菇屋顶的小亭,供售门票之用,大门前建一个约800m2的广场,广场中心建一八褂式的花坛,大门正中修一条宽3.5m的水泥大道直通管理处,道理两侧行道树可选择撑篙竹,绿竹、吊丝单等。百竹生态科技园建设内容为:1个中心,4个科技园区。同时,建设植被保护区和附属工程。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3.1 百竹生态科技园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要求建设科研楼一幢,建筑面积800m2(2层结构),科研楼分有主楼和侧楼,其中主楼面积400m2,东面侧楼200m2,西面侧楼200m2。中心设立1个管理职能部门,2个研究部门,1个科技交流中心,1个标本馆。

3.2 优质竹种收集造林示范区 示范区收集我国主要经济和观赏竹种(含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等竹种)150种以上;营建竹种资源基因库及其配套技术示范,解决项目区以及福建省竹业生产上存在的竹子引种品种良莠不分、大面积人工竹子纯林造成了竹林地地力逐代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3 奇特竹种及其盆景观赏区 观赏区根据项目建设构想和梅列区自然环境条件,拟在该区内规划竹品种以散生灌木型、矮灌型的竹种为主,珍奇类丛生竹种为辅助,产品以绿化观赏竹苗为主,笋用、材用竹苗为次的产品结构。收集奇异竹品种30余种,开展观赏竹子盆景制作,并在园区内展示。

3.4 竹海探幽与青少年素质训练基地 基地也是百竹生态科技园主体,占地面积较大,改善、提高百竹科技园及周边环境质量,主要系于森林植被,现有保存的森林植被,应视为一重要园区,科技园区内已无原生植被,现存植被都是人工毛竹林和人工杉木林,可利用这些人工竹林开设数条宽窄标志大致相同的弯曲竹林道,游客进入竹林内回旋,茫茫竹林,何处是边,似有进入山林之感。森林浴目前已成为西方人的时髦。我国也将为人们所喜爱,竹林内空气清新,森林散发出的气味对人们的健康有益,该景区必成为游客向往之地。

3.5 竹林林下经济模式建设示范区 该区其竹林林下种植模式有: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草模式、林经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有:林禽模式、林牧模式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模式;林下旅游与养生模式有:围绕旅游服务城市,因地制宜,做强产业,做优品牌。发展林下经济,它既可以达到人工抚育促进竹子正常生长的要求,又可以增加林业综合效益,真正达到地尽其力、一举数得的目的。

3.6 百竹生态科技园植被保护区 保护园区内有马尾松,杉木、麻竹、绿竹等。远眺郁郁葱葱,林海茫茫,近观密密层层的杉木和马尾松生机勃勃,是梅列区绿色宝库之一,茂密的森林,不仅具有美学和生态学意义,而且还有卫生学的意义。

4 园区建筑规划

充分利用步道为林业科技园各研究和示范基地之间相连接,以适应农林业科技园发展的需要;百竹生态科技园的主干道、次干道、林间道,主要对现有园区步道进行拓宽,并修建为水泥路面;园区内部公路要充分利用林区公路、林间小道,因地制宜、就势布设,并建造一座综合楼(含科研楼、管理房)。

5 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建设是一项多工序、工期长、投资额较大、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强化管理。管理重点应突出抓好作业设计、施工管理、检查验收和经营监测等几个环节。同时,基地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保证建设质量。要建立科技、计划、生产、财务“四位一体”制度,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加大科技含量,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各道工序、各个环节的措施到位,把基地建设引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责编:徐焕斗)

作者:韩桂莲

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论文 篇3:

组织生态学下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非均衡性协同发展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阐述了绿道体育休闲业的相关概念、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发展现状。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树立组织生态化管理的理念,完善组织生态学下绿道体育休闲业模仿、规制与规范的同形理论,论证绿道体育集群企业的有机联系,厘清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协同发展思路,为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与保持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以广州增城绿道体育休闲业进行实地调研、实证分析,探索组织生态学下绿道体育休闲业非均衡性的协同发展策略:政府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与优质绿道资源;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打造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品牌;建立产业组织群落与生态产业链,明确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绿道体育休闲业;非均衡性;協同发展;珠三角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ecology; "Green Path" sport leisure business; non-equilibrium;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earl- River Delta areas

1990年查尔斯·利特尔(Charles Little)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定义为沿着山脊线、溪谷、河滨、沟渠、废弃铁路、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走廊,建立供行人、骑车者进入的线性自然与人工景观线路及用作游憩活动的开敞空间[1]。绿道是连接自然保护区、公共绿地、名胜古迹、历史遗址、公园广场及高密度聚居区的开敞空间纽带。简而言之,是指被认为条状或线型的绿色区域或公园。随着珠三角绿道快速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绿道驿站基础设施、社区体育公园、生态控制线的规划、绿道的复合功能等多方面建设,打造“绿道升级版”,实现绿道的生态、经济、游憩、社会与文化等功能。结合珠三角绿道的功能与类型,积极开发国内领先、独具广东特色的绿道体育与全民健身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区段的绿道功能,规划设计独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譬如篮球、足球、网球、轮滑、乒乓球、羽毛球、橄榄球、划艇、独木舟、水上单车、沙排、航海、攀岩、蹦极等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休闲运动各得其所,相映成趣,形成了适合各类人群及其需求的绿道体育运动体系雏形。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呈现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休闲时间显著增加、运动量显著减少”的局势,在全民健身的倡导下,体育休闲将成为人们余暇休闲的首选。绿道体育休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满足不同阶层与不同地区人们的需求,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必将是国民经济中独具魅力的新增长点。绿道体育休闲产业提倡的生态、低碳、宜居、休闲、旅游等功能,符合习近平书记在党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此外,绿道与旅游的联动开发所产生的独特效应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使绿道旅游与绿道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蜜月期。基于绿道体育休闲产业非均衡性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进行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的分析。

1 绿道体育休闲业阐述

1.1 绿道体育休闲业的相关概念

张岩[2]认为广义的体育产业具有一般生产特征,包括经营性的、企业型的体育机构和公益性的、事业型的体育机构;狭义的体育产业指从事体育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的集合;复合产业意义的体育产业是与体育有关产业的多种产业的集合,西方以研究作为复合产业的体育产业,主要是西方体育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和便于商业的经营和销售。高晓发[3]把体育产业定义为以向广大体育消费者和爱好者提供相关服务为目的的体育服务生产与经营,从而满足人们健身、体育娱乐需求的组织结构体系。我国把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的形态是向广大体育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服务,但体育产业不仅包括非物质形态和实物形态,还应该由一系列的经济实体组成,即是一个产业组合。卢峰[4]认为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种形态与社会现象,是社会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是指在相對自由的环境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各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统称。诚然,任何体育活动都可能是休闲的组成部分,都可能成为休闲体育。因此,绿道体育休闲产业作为体育休闲产业的下位概念,不仅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有偿训练等主体产业,还包括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媒体、体育中介、体育博彩等专业化产业以及体育用品、体育场馆生产、体育食品饮料生产等配套产业,并能带动宾馆、餐馆、交通、通讯、零售、保险等衍生产业。

1.2 绿道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需要在闲暇时获得身体的自由与身心的愉悦,体育中的身体活动正提供了这种体验,被Matin和Esther称为身体活动和休闲经历,是休闲体育的基础[5]。谢冬兴[6]结合绿道体育功能,阐释了绿道体育的定义,认为绿道体育主要是以实现休闲、低碳、文化为基点,并且能实现一定政治与经济价值的社会活动。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休闲体育,这不仅能培养民众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预防身体与心理疾病,间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还能抵制精神污染,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助于保护与增强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绿道休闲体育主要是在特定的绿道区域内,通过身体娱乐、活动、体验与锻炼等途径,提升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此外,把绿道休闲体育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休闲的内容及形式,使休闲变得更具有文化价值,对国家不同阶层的融洽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绿道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1.3 绿道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

绿道体育产业作为珠三角体育产业的组成重要部分,引起广东省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广东省体育局携手各市县,已投入3 000多万元配置了一大批绿道体育设施,据有关部门预测,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能提供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约450亿元。可见绿道不仅不是“赔钱路”,反而成了“摇钱树”。由于绿道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在顺应现代体育的前提下,必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坚持社会价值的同时要兼顾绿道体育的经济效益,把绿道休闲体育与经济互相结合,建立绿道休闲体育的补偿机制,开发绿道体育休闲的经济功能,增强绿道体育的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绿道资源保护基础上实现绿道体育休闲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形成绿道体育休闲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随着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绿道体育休闲的经济价值日益显著,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已成为了一个民众休闲运动,形成相应的设施、文化、服务与物质产品的庞大产业链。

2 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发展的现状

2.1 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开发潜力巨大

绿道体育休闲产业的经济效果在国际上已得到认可。以美国东海绿道为例,总造价约为3亿美元,总长约为4 500公里,连接了国家公园、大学校园、历史文化遗迹与重要州府,途径15个州、23个大城市与122个镇,超过3 800万个居民带来各种收益,为沿途的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与休闲收入。体育休闲业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其中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绿道体育产业更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朝阳行业。截至2015年,珠三角共建成绿道8 458公里,贯通珠三角多条省级绿道,连接200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体育公园、风景保护区及历史文化名胜,串联起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群。若能充分利用绿道资源大力发展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将是珠三角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广州增城为例,增城绿道旅游网络建设处于广东领先位置,是国家级绿道品牌,其依托农家田园风光建设了500多公里的增江画廊水上游、自驾车绿游和自行车休闲健身游三大绿道网。自开发绿道体育休闲产业以来,增城2010-2014年旅游总收入逐年增加(如表1)。仅增城正果镇的蒙花布村,借助绿道、乡村公园、休闲驿站、万家旅舍等建设,营造良好的绿道体育休闲与乡村旅游环境,积极引进蓝莓种植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出集观光、娱乐、采摘于一体的体育休闲与体验农业。在2017年春节假期期间,蒙花布村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带来了约20万元的体育休闲与旅游收入。可见,以绿道带动的绿道体育休闲产业与体育旅游业已悄然兴起,发展潜力巨大。

2.2 珠三角绿道体育品牌是休闲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珠三角绿道创建省级、国家级与国际级自行车品牌赛事,举办珠三角全省绿道定向越野赛、万人绿道马拉松赛等系列体育活动,成为珠三角绿道的体育名片。人们不仅满足观赏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更倾向于亲身体验各种休闲运动。以江门市为例,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在滨江绿道举行健步马拉松赛,推出“绿色行动”“健康行动”与“志愿者服务行动”三大惠民活动,惠及民众达100多万人,逐渐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推崇。截至2016年12月,“骑绿道,乐健康”第三届广东省自行车绿道系列赛事活动正式在广州会展中心码头启动,该系列赛在深圳、东莞、肇庆等珠三角地区依次开展,得到自行车爱好者近5 000人次积极参与,自行车绿道骑行文化得到了广泛推广,目前自行车绿道系列赛已经成为广东省绿道骑行文化品牌的一个项目。绿道重大高水平赛事的欣赏与绿道体育运动的体验,引起消费与投资的乘数效应,刺激体育旅游、体育产品、体育培训、体育饮料、宾馆、餐馆、交通、通讯、零售、保险等行业的消费增长,成为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2.3 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珠三角近万公里的绿道延伸距离,串联多个城市与乡村。绿道体育休闲业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消费差异,譬如作为全国一线城市的深圳,经济发展好,绿道至2016年止总长已约2 400公里,人们对绿道体育休闲娱乐产品的需求高,绿道体育休闲市场空前繁荣;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惠州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道体育休闲市场。绿道体育旅游、绿道体育竞赛与体验与绿道健身市场开发的程度不均衡。2015年止,增城绿道串联村庄46个,沿途有农家乐59家,带动旅游从业人数达1 500人,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仅2015年春节期间增城绿道就接待游客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7 000万元,同比增长20%。增城在珠三角地区虽不算发达地区,但是其绿道很受市民与旅客的欢迎,体育休闲与旅游开发较好。而珠海现已建设绿道总长896公里,“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绿道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珠海绿道单独车道缺乏,驿站配套功能不足,骑行人数不多,对外地没有形成“磁吸”效应,作为一个具有滨海绿道特色的城市,总体绿道经济开发力度不大,绿道水上休闲体育产品开发特显不足。可见,珠三角地区不同地区绿道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存在非均衡性。

3 组织生态学与绿道体育休闲业的理论体系研究

3.1 组织生态学的阐述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logy)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Hannan[7]和Freeman(1977)[8-9]提出的组织种群生态理论(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它是一门在组织种群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来研究组织个体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是研究组织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环境当作一个生态系统,并认识到组织与环境关系的不同,会给组织带来不同的经营后果。经过30多年发展,组织生态学已成为组织理论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研究不断深化,借鉴现代生态学理论成果,组织生态学研究拓展到包括组织内单元(units)、组织(organizations)、组织种群(populations)、组织群落(communities)和组织生态系统(ecosystem)的递进层次系列,极大地丰富了组织生态学研究内容。我国组织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多是宏观上对组织生态系统、组织与环境关系等问题作一般性探讨,应用研究尚停留在生态学观念借鉴上,研究领域集中于企业管理、商业生态系统领导与战略。近年来,组织变革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特征的经验,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归纳,克服纯生态学研究局限,树立组织生态化管理的理念,强调体育产业组织种群内的适应性,有助于体育休闲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保持快速发展,同时符合全球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10]。

3.2 组织生态学与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内在联系

从组织生态学的观点看,不同种群以及种群内的不同组织,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会尝试着改变对资源的占用状态,进而产生竞争。现阶段的绿道资源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旅游公司、公园管理公司、自行车租赁公司、绿道体育休闲设施公司等企业会快速占领绿道市场。但随着珠三角绿道建设,受到绿道资源的限制,绿道的各类企业必将以不同的方式开展资源竞争,如何将内部竞争转成与外部竞争,把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做大做强,借助组织生态学理论,提高组织种群内的适应性,使其组织生态环境系统内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能量的转换,进而产生企业联盟,是至关重要的。

3.2.1 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同形发展理论

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种群在面临环境的压力与限制时,会采取相似的手段,使种群在组织中形式趋向相同,并与环境相契合,形成“同形”发展理论[11]。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压力,当组织内的集群企业适应了环境的变化时,就得以留存,反之则被淘汰。如果将产业发展的地方集聚现象看作是产业整体演化下相对独立演的种群生态系统,总结演进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是产业集群内模仿、规制与规范同形发展理论。1)模仿同形。当企业面对环境出现高度的变动性时,对策略的制定没有把握性,就假定成功企业在此环境下的策略是“有效的”,進而采取拿来主义,一方面避免竞争对手优势的建立,另一方面避免自身承担风险,这在生态学中称为“拟态行为”。例如绿道自行车的租赁经营服务给企业带来了丰富的利润,随后各类自行车的租赁产品(如扫码租车)与租赁方式(如智能化经营)层出不穷;农家菜、生态村、旅游热线等等一批绿道产品品牌纷纷问市,绿道体育休闲业竞争硝烟渐起,也造成各企业经营产品品种的趋同,形成区域经济品牌。2)规制同形。组织要取得合法性与合理性,其发展需配合上、中、下游产业,制定企业期待的规制,使产业链中的厂商、客户或社会机构有同形制度的限制。例如:绿道本身是生态工程,绝不能用反生态的手段建设和经营,经营限于体育产业、饮食业、休憩业、娱乐业、旅游业等,而这些绿道企业执行环保与制度要求需更加严格,这是珠三角绿道休闲业经营要求趋同的根本原因。3)规范同形。在同形的规范下,组织中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守,在缺乏个性化的时下教育体系中培养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相一致,其思维方式也相对统一。另外,企业的人员由于转职、升迁、用人等形式进行交流,其相似的价值观、工作方式会传递到不同的企业中,这些管理人员的决策选择也会大同小异。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发展离不开环保、低碳、文化等相同规范的管理理念,但个性化管理与特色经营是必不可缺少的。

3.2.2 绿道体育企业集群的关系论证

组织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组织个体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绿道休闲业中企业的发展要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等关系。1)绿道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紧密相连。美国家人一起进行体育休闲消费的概率要显著高于中国,而中国样本与男/女朋友一起进行体育休闲消费的概率要高于美国[12]。广州增城绿道参与人群年龄聚集呈两个方向,自行车与自驾绿道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体,而各个主题公园,特别是小区、城镇中心的主题公园以老人与小孩为主[13]。绿道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群体,可利用旅游公司、广告公司加强对家庭体育休闲消费的宣传,从而使绿道体育休闲的年龄分布更加广泛。消费者对消费品有求变求新的消费心理,并且对产品的消费行为呈现易变性与上瘾性[14]。比如随着绿道骑行技术与体能的提升,消费者就会提高骑行的速度与距离,产生绿道骑行上瘾的消费行为。如果绿道休闲缺乏特色与新奇,消费者就难以保持长久的骑行消费兴趣。通过绿道体育旅游与休闲的结合,旅游公司勾画出不同的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历史古迹等绿道休闲旅游线路,并在绿道的每个驿站节点安排特色的吃、住、玩、乐等休闲活动,满足骑行消费者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名胜古迹,体会休闲运动乐趣,带动绿道体育休闲的持续消费。2)绿道集群企业的组织与关联。企业集群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企业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15]。绿道体育休闲业所形成的组织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影响、联系与促进,在产业链上紧密联系,它们就会使用相同的原材料和产品销售渠道,从而形成大规模的批量化、规格化的生产。例如:绿道自行车骑行运动的自行车生产企业,以喜德盛、中华、保安、大行、美丽达等企业为龙头的深圳自行车产业为例,占全国出口高中端自行车的70%,产能超过1 000万辆,在全球自行车市场中具有重大影响,其中车架、喷漆、车轮、组装等多种生产工序,每个工序都是由不同的企业生产,整个企业群形成了原料生产企业、原料销售商、机械配件企业、组装企业、营销商和托运服务企业等,汇集了数百家企业,使某个企业承担特定的工序,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使交易成本下降,形成有效的集群内优胜劣汰机制,便于企业集群相互之间交流知识、技术、信息、经验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追赶效应,推动技术创新,体现了企业集群的优势。3)绿道休闲产业企业形成合作的有机整体。绿道体育休闲业作为一个新生产业,其关联的企业涉及面广。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其集群内的企业之间首先必须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它是外部规模经济产生、交易成本下降、企业进入与退出成本降低的前提[16]。在特定的绿道空间,旅游公司、竞赛表演公司、体育媒体、体育中介等公司可通过相关的政府或策划机构引导进行通力合作,通过共享绿道公共设施,与绿道公园管理机构、绿道文化遗产景区、绿道滨海景区等建立体育休闲旅游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旅游销售,促进绿道饮食业、酒店业、交通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高效提高绿道资源的利用,形成具有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影响的广告效应,使绿道体育休闲企业形成聚集,扩大产业经济规模。

3.2.3 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协同发展思路

组织生态学认为,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之间会产生竞争,竞争使种群密度即构成一个种群的组织的数量发生相应的改变,由于不同企业因所占有的资源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建率、变化率和消亡率。为了避免产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使企业由无序发展转化为有序的发展,组织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应协调一致、团结统一、相互协助与相互配合,才符合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协同发展思路与规律[17]。绿道体育协同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更需要各区域政府的积极配合,这已得到发达国家的实践认证[18]。当前,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产业的集群内,相关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休闲业公司、各种非营利组织等缺乏协同合作,导致产业基地内外部信息流通速度慢,中介服务运作效率较低。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组织内的单个企业难以应付市场的激烈竞争,集群企业之间、政府企业之间只有通过相互协助合作,通过一定的协议制度进行合作与资源共享,才能提升产业的规模与品牌[19]。以广州增城绿道为例。增城依托绿道资源确立绿道体育休闲业的组织产业生态链(如图1),组织下产业种群存在递进层次影响,组织群落之间产生有机联系,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中,增城打造的“荔乡仙境绿道体育休闲生态游”的区域绿道,是其绿道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符号与品牌[20];绿道体育休闲游的“万家旅舍”项目,使村(居)民、企业业主收入大幅度提高。目前,增城绿道体育开发生态休闲逐渐形成特色,包括绿道体育体验、绿道体育观光、绿道生态文化、绿道体育节庆、绿道体育赛事等品牌特色。另外,增城政府优化绿道休闲产业的布局初具规模,荔城至新塘产业带主要以绿道体育休闲的配套产业为主,增派路沿线与挂绿新城的新城大道沿线产业带主要以绿道体育休闲业的主体产业与衍生产业为主。可见,增城绿道体育休闲业不仅推动了工业、农业发展,还使绿道体育生态旅游与休闲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因此,探索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协同发展思路,首先要协调组织内部个体的竞争关系,加强合作,组成产业集群,使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形成组织内部的良性循环;其次通过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的互动而获得有效的资源支持,从而形成完整有序的组织生态链,减少组织的竞争而增强其共生性,使组织得以健康发展;再次由上级政府主导,区域政府配合,制定相关的具有强约束力的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公约与制度;最后要对珠三角整体绿道体育休闲业进行宏观审视和区域整合,避免各区域之间的封闭式规划、重复性建设和不同体育资源项目设计雷同化,使各区域的体育资源开发层次和项目结构达到时空上的有机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 绿道体育休闲业非均衡性协同发展策略

珠三角绿道发展快,建设各具特色,随着绿道升级工程的推进,由单一的绿道网迈向区域或省域公园体系发展,不断完善绿道基础设施、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开敞空间等。珠三角政府应利用丰富的绿道资源,提出以绿道健身娱乐、运动休闲为主题,突出绿道体育旅游,开展绿道体育休闲活动。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协同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绿道体育休闲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资源开发、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通过定期的协同发展会议进行绿道体育休闲业招商引资、信息交流、统筹规划、项目设计、联合开发等,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业务特色、社区文化特色的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

4.1 政府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与优质绿道资源

针对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广东省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需落到实处,把村落中的古驿道加以保护、利用与规划,重点开发乡村绿道体育休闲业,在不断满足乡村居民户外运动需求的同时,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休闲活动,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这正是对习主席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的有力践行,更是协调发展理念“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的具体化行为。对这种新兴独特的区域优质绿道资源,不应只关注绿道本身的建设,而是注重对绿道资源的维护、绿道体育的开发管理与经济效益。任何组织都必须依赖外部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而生存,绿道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是绿道体育实践、绿道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基础,政府在加快绿道工程建设与配套升级的同时,应大力扶持这种绿色产业,在税收或政策上给予优惠,吸引更多的企业与资本投资绿道休闲产业,发展绿道体育休闲中心,全力打造体育旅游、体育健身与运动休闲“兴奋点”。

4.2 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打造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品牌

品牌识别是一种联想物,由企业构建,目的是吸引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美好印象。从品牌识别在整个绿道体育旅游品牌构建中地位分析,品牌识别应处在非常核心的位置上[21]。政府或体育局应利用珠三角丰富的绿道资源,打造城乡衔接的国际级、国家级体育品牌项目,例如绿道自行车、马拉松、定向越野、慢跑、健步走等品牌赛事,在比赛期间,政府应引导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对绿道体育休闲发展相对落后区域赛事和人文民俗风情给予了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提高珠三角绿道休闲的美誉度,为绿道体育休闲业不同的区域协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宣传平台。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利用绿道串联的驿站、公园、河流、滨海等丰富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道体育产品,打造区域特色的体育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吸引数以万计的民众亲身体验体育休闲运动,提高广大群众对珠三角绿道的认同感,使人们的休闲观念向着绿色、低碳、健康等方向转变。

4.3 建立组织产业群落,明确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群落的概念被应用在许多学科当中,社会学家把群落(或社群)定义为一群相互影响的人。我們不防将政府、非营利组织、营利企业、广大民众与消费者看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在企业运营上是相互关联的,都有各自应达到的目标,但为达到既定目标相互间又存在着竞争,他们同时又受到绿道管理的约束,当中任何一个群落出现差错,一个群落不能达到目的,其他的群落也都不可能完成任务。绿道的管理者(政府)应了解各层级之间的关联与竞争,根据他们的基本共性与特性来制定绿道体育休闲业的管理规范,改善制度环境;同时实现管理制度的动态变革,使企业管理与企业制度互动起来,更加有效地避免绿道体育休闲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各区域政府来组织、协调和监督,制定绿道体育休闲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使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组织的资源,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避免自身受到大企业的挑战,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与特殊产品上成为技术的领先者,从而谋求组织环境中的“小生境”。利用绿道“兴奋点”、绿道“生态村”、绿道“服务驿站”实行特色化与精致化经营,或是在珠三角绿道休闲产业非均衡下协同、平稳发展与生存的路径。

5 小结

本文论述了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发展潜力与品牌效应,总结出绿道体育休闲业包含的主体产业、专业产业、配套产业与衍生产业,并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发展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模仿、规制与规范的同形理论,建立绿道体育休闲业组织企业的有机联系与产业组织生态链。剖析珠三角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借助政府、企业与组织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探索不同区域与城乡绿道体育休闲业的协同发展策略。绿道体育休闲业要形成产业组织生态系统,积极引进企业作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中小企业,形成生态产业链,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区域竞争体,加大产业基地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E.Little.Greenways for America[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Ltd,1990.

[2]张岩.体育产业的三种涵义及其使用范围[J].体育文化导刊,2001(9):23-24.

[3]高晓发.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概念之辨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14-16.

[4]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32-34.

[5]胡晓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谢冬兴.绿道体育实践、功能及概念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15.

[7]HannanMT,Freeman J H.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2:929- 964.

[8]Hannan M T, Freeman J H. Organizational Ecolog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9]Hannan MT,Carroll G R.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density, legitimation, and competi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龚瑾.组织生态学在中国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1]王发明.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的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0-63.

[12]张森.中美两国体育休闲消费动机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4):418-425.

[13]谢冬兴.绿道体育的开发与管理——以珠三角区域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2):54-58.

[14]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5.

[15]程林林.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1(1):1-4.

[16]胡大立.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产生的前提条件[J].经济问题探索,2006(3):107-111.

[17]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軟科学,2005(5):106-113.

[18]林伟刚.绿道体育协同发展问题分析——以珠三角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2):17-21.

[19]谢经良.大数据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4):59-63.

[20]王建文.基于品牌要素的绿道体育旅游品牌打造——以广东省绿道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8):43-47.

[21]李永强.品牌识别的动态管理[J].商业研究,2005(21):65-68.

作者:王伟强 谢冬兴

上一篇:营运车辆的停运损失法律论文下一篇:电视媒体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