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从强化旅游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安徽旅游课程的现状;接着探讨了《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探究了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最后客观的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发展赣州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摘要] 本文在阐述赣州市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赣州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开发模式、发展布局、发展措施等。

[关键词] 赣州 森林生态旅游业 发展思路

在不久的将来,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年增长率达30%以上,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江西省赣州市已经开展了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活动。截止2004年底,赣州市已建立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8处,经营面积9.6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安远三百山、宁都翠微峰、大余梅关、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和陡水湖等6处;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4.82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处(九连山)。2002和2004年,森林生态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

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已投入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多个,开通区内游览里程300多公里,建设景区景点1200余个。近几年来,赣州市森林生态旅游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广东、福建、湖南、中国香港特区,以及东南亚游客在内的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游客人数快速增长。

二、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森林生态旅游从1990年起步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知名度不高。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地方对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重重,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吃、住、行、购物等一条龙服务,难以刺激消费,带动就业。

三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客源市场较窄。在森林旅游宣传促销上还存在整体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方法单一等问题。除了安远三百山、崇义阳岭等少数旅游区在中央、省有电视、人民日报等有影响的媒体进行过宣传外,其他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基本上没有开展过大型宣传,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

四是红色旅游、宋城古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没有很好地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主要表现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五是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旅游产品单一。目前,赣州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

六是森林旅游管理和导游人才缺乏。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

三、关于发展赣州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森林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是一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朝阳产业。为此,要紧紧抓住机遇,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今后赣州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调查,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1.发展定位、开发模式

(1)旅游地定位。目前赣州市已建立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8个,遍及全市16个县(市、区),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基础和潜力,这些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原有的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将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容易形成旅游线路。

(2)旅游市场定位。综合分析,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市场的定位主要为赣州及周边城市居民、粤闽发达地区和港澳地区旅游者,其中以青少年和青年学生、有稳定收入的职业者人数最多。

(3)开发模式定位。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应以赣南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为依托,提倡绿色旅游方式,积极开展参与型、保健型等专项特色山地森林生态旅游以及综合型山地森林生态旅游,坚持“一区一品,区域联合,有序开发,资源共享”,既要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又要利于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网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市场。

2.发展布局

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以上的生态旅游发展定位分析,赣州森林生态旅游建设的战略布局可以设想为“四区三线六重点”。

“四区”是指根据地域和森林旅游资源特色,划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区:(1)以章贡区为中心,以城郊森林、休闲度假、避暑娱乐为主要特征,以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通天岩风景区为主体的城郊休闲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赣州市周边地区;(2)以大余、崇义、上犹县为中心,以森林小火车、原始森林、林涛竹海、温泉瀑布、平湖秀色为主要特征,结合赣南民俗风情,以陡水湖、梅关、阳岭和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西部山区森林生态旅游区;(3)以安远、龙南县为中心,以探源考察、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绿色果蔬为主要特征,以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南部探源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信丰、定南、寻乌、全南等县;(4)以瑞金、宁都为中心,以丹霞地貌、宗教文化、革命胜地为主要特征,结合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以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和罗田岩、会昌山省级森林公园,以及汉仙岩、赣江源头为主体的东部观光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兴国、于都、会昌、石城等县。

“三线”指的是西部山区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南部探源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和东部观光森林生态旅游线路。“西线”可以以丰富的山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发探险型、科考型、保健型等特色山地旅游项目;“南线”可以以知名的东江源品牌和绿色果品为依托,重点开发参与型、考察型、绿色消费型等生态旅游项目;“东线” 可以以特殊的丹霞地貌和遗址古迹为依托,重点开发游览型、考察型等旅游观光项目。

“六重点”是重点建设发展6处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公园。在“四区三线”基础上分别选择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和阳岭、陡水湖、梅关、三百山、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赣州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公园,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以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3.发展措施

(1)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把森林生态旅游真正作为重点发展的一项产业,科学规划,积极扶持,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崇义阳岭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创吉尼斯纪录、上堡梯田景观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

(3)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著名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热点。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应进行广泛地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为此,要借助“红色”、“客家”和赣江、珠江源头等品牌,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4)努力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赣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赣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赣南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5)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优化投资和经营软环境,加大政策开放和引导力度,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转让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生态旅游开发,以此来获得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

(6)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要加速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防护林(长、珠防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加强天然阔叶林保护,建立绿色生态旅游大环境,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赣州市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良源等编:森林旅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简玉华等:广西的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四期第41页

[3]刘俊昌等:发展南方林业的思考.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第1页

作者:梁泉生 李心婳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从强化旅游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安徽旅游课程的现状;接着探讨了《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探究了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最后客观的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意义;策略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区经营管理、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点景区等),从事管理等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层次也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领域进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污染监测,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损失。环境污染加剧、日常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原生态和自然风光,旅游建设行业因此也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出现在旅游行业内又一次掀起波澜。近年来,安徽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凭借着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森林特色景观资源成为生态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面对旅游行业激烈的竞争,高等院校有必要对《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使《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和实践化。

一、《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现状

1.《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安徽是我国旅游大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远近闻名的黄山、琅琊山风景区、周瑜墓、天柱山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建立后取得了较多傲人的成绩,突出了安徽省的旅游特色。特色的突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而且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从而带动安徽省旅游事业的发展。该课程的开设取得的另一个卓越的成绩就是带动了安徽旅游业向着更环保、更生态的方向发展。导游是游客进入游览区的指导者,其言行举止影响着游客,如果导游都不能够做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景观,那又怎么要求游客呢,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为更好地开展旅游事业提供保障。

2.《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遇到的瓶颈。《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问题。由于该课程主要在高职院校进行,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且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此外,在教师方面,因聘请的教师为固定人员而不是参与过导游实践的专业人士,所以在课程讲解方面,很多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无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主要靠老师上课的讲解,一旦步入社会从事专门的导游职业,则会不适应,无法胜任。

二、《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当前形势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日益加剧,通过开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1.《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加享受原生态、自然风光的美感。旅游专业是集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自然风光专业,不仅反映了目前我国自然生态资源的现状,而且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的旅游建设具有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的特点,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学模式逐渐演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忽略了旅游课程的真正含义。《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专业课程,与其他旅游课程相比,《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对旅游专业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师生情感和创新意识。

2.《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意义。①丰富旅游经济学,创新旅游内容。旅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分支,为研究旅游经济建设、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划提供重要保障。开展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旅游知识,如通过课程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我国旅游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启发学生对现有的旅游模式进行思考和总结。森林生态特色导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课程,其凭借着独特的大自然风貌,如今已成为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安徽森林旅游事业的认识,为加强安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石。②有助于安徽旅游事业的发展。《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建设对安徽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揭示安徽旅游竞争力的各层面因素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探讨森林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对安徽省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未来发展和规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角度分析,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安徽森林旅游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安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

三、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1.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①缺少课程实践性,无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森林生态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目的在于通过师生进行课程实践活动,加强师生对安徽森林生态特色旅游的认识,但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始终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在教学模式上,忽略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如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对安徽省森林生态旅游建设长久发展的思考。总之,学生在学习旅游知识的过程中,缺乏课程实践性,包括课内实践、院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②缺少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课程实验的重要性,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掌握先进的导游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理论知识不能比的。但分析当前形势,由于资金等原因,旅游专业的学校很难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导游知识与技术得不到更新。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多数旅游学校缺少相关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仍延续传统的“板式”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模式,两者虽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理论知识未能与实际的旅游发展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森林生态旅游理解出现误区。

2.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策略。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学生是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因此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该课程学生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该课程主要是教师讲台上讲,而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该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学科,固守原有模式只会被淘汰。因此,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游本身就是一个与游客不断打交道的职业,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②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内容。教师质量的好坏影响到课程的效果,因此需要提高该课程的师资力量。首先,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如参与导游实践的过程中,让教师亲身体验,从而有更多的实践知识讲解给学生。其次,引进导游专业人才,可以聘请在安徽生态导游方面卓有成就的导游担任客座教师,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知识。最后,发展教师的思维理念,改变传统的“师本主义”,转化为“学本主义”。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课程内容,旅游业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行业,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内容,提供更多的新颖内容和创新内容。

四、结语

安徽是旅游业十分发达的省份之一,《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问题。该课程丰富旅游经济学,创新旅游内容,有助于安徽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有缺少课程实践性,无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缺少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策略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内容等。通过本文的介绍,有利于《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妍.辽宁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51-52.

[2]刘颖.高职高专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03):51-52+54.

[3]封雪韵.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4]李妍.辽宁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51-52.

作者:黄大国 韩久同 陈方旭 夏柱林 凌化矾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 篇3: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

摘 要: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专项保护区和唯一的保种基地。乌岩岭保护区不仅在浙江享有盛誉,近几年在国内外更是名声鹊起。文章介绍了乌岩岭保护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并探讨了乌岩岭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应措施。

关键词:乌岩岭 保护区 生态旅游 探讨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属洞宫山脉,西与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接壤,北接浙江省的文成、景宁县,地处北纬27°20′52″-27°48′39″,东经119°37′8″-119°50′00″,总面积18861.5公顷。区内山清水秀、气象变幻、莽林壁松、飞瀑碧潭、鸟语花香,是开展自然保护、生态观光、寻幽探险、避暑度假、体闲娱乐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的极佳之地。近几年,保护区管理局紧抓机遇,坚持“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方针,开发保护区旅游资源,发展社区经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中低山、低山的大面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生态环境背景的丰富珍稀的森林和生物资源。少数民族风情、奇异水域及其它旅游资源是对保护区主体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补充,与生物旅游资源融为一体,集“野、奇、秀”等于一身。

为详尽统计和反映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2003年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為依据,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共分为7大类17种类型,共49个旅游项目,其中地文景观类项目6个,水域风光项目5个,生物景观项目8个,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项目5个,建筑与设施类项目11个,旅游商品类项目4个,人文活动类项目10个。并对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得分为85分,属于四级旅游资源,为国家优良旅游资源,详见表1{1}。

1.天然本底的绿色氧吧。乌岩岭属于“南岭闽瓯中亚热带”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季风交替,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具有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色。年降水量平均为2195.8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在85%以上,森林气象“绿洲效应”很明显。乌岩岭位于浙江省第四大河飞云江之发源地,飞云江主干道和多支支流均源于白云尖之麓。水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水能潜力可观,天然水质良好,有机质含量很低,符合国家地面水一级标准。通过对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的测定,其重金属元素与有毒物质含量大大低于环境明显污染区域的相同物质的含量,整个环境质量保持着天然“本底”。专家们称乌岩岭是“动植物的最佳净界”。

2.雄峻奇特的山岳地貌。乌岩岭地处浙江永嘉—泰顺基底坳陷带的山门—泰顺断陷区内,为洞宫山脉南段。其特点是山峦起伏、切割剧烈、多断层峡谷、地形复杂。千米以上山峰17座,彼此衔接,连绵延展,成为乌岩岭主要的地形景观。主峰白云尖1611.1米,为温州第一高峰,站在峰顶,可远眺周边五县之轮廓。

保护区内气象景观也非常丰富,一年四季气象万千,变幻无穷;区内满布因侵蚀地貌所产生的飞瀑、绿潭、陡涧、叠嶂等景点,如飞云瀑、豹跳峡、鸳鸯池、金针湖等,有的气贯长虹,有的似天宫花园,野马狂奔,雄浑壮观,妙不可言。

3.绚丽多彩的植物王国。乌岩岭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热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区。区内地形复杂,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所以,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调查统计,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50种,占浙江省植物种数的50%以上,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许多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种类,有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水韭、莼菜、南方红豆杉、伯乐树25种,还发现浙江雪胆、泰顺杜鹃、泰顺凤尾厥等6个植物新种和33个浙江新分布种{2}。

同时乌岩岭保存着大面积完整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是华东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保护区森林四季林相各异、色彩斑斓,处处可见参天的古树、交错的古藤、厚实的苔藓、罕见的珍果以及绚丽的花朵,还有神奇的板根、“空中花园”等中亚热带原始森林现象,让人流连忘返。

4.奇妙有趣的动物乐园。动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组成上有华南区特色,已查明的有脊椎动物4纲27目81科218属342种,其种类占浙江省种类的53%。脊椎动物中以鸟类最多;有昆虫15目131科1041种,其中蝶类有22科54属85种。区内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黑麂、金雕、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等8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豺、白鹇、斑羚等42种,列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大紫蛱蝶、白额山鹧鸪、红胸啄花鸟、眼镜王蛇、毛冠鹿、狐等33种{2}。

世界濒危鸟类黄腹角雉野外饲养场、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和会飞的花朵巴黎翠凤蝶栖息的百鸟园、千姿百态的猴园,还有林中上窜下跳的松鼠、漫步飞翔的白鹇、成群结队的候鸟……将带你进入一个不同寻常的动物世界。

5.神秘独特的民俗风情。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民俗风情资源,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保护区内有司前、竹里等2个畲族自治乡,紧邻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县。此区域内的各民族原住民和睦相处,耕耘劳作,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至今还保留了一部分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如哭嫁妆、跳婚舞、耕田唱山歌、对歌盘歌、送斗米、焐年猪、吃乌米饭、拖鞋礼、讨百家银等,还有以千柱落脚房和土墙厝为典型代表的民族建筑。

6.美丽动人的人文传说。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有许多的古迹遗址、神话传说等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司前狮子岗附近一带在商(约公元前十六~前十一世纪)就发现人类活动痕迹,并留下石器和古陶碎片{3}。距今1000年的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乌岩岭附近便有人考中状元。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均有义者、勇者在乌岩岭地区留下足迹。区内至今还保留有许多的古迹遗址、传说故事等,如司前狮子岗遗址、万斤窑遗址、徐履墓、王氏家族古墓群,以及吴德祥溢死百丈林、黄廖天战死杨寮、红军挺进师首战乌岩岭等传说故事。

二、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保护区发展旅游的特殊性,乌岩岭开发生态旅游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护第一原则。乌岩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生态环境、生物物种是工作第一要务。生态旅游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目的并不是发展旅游,它只是一种改善保护区收入、促进周边社区共同发展的手段,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保护区。因此,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是要合理科学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活动只能在实验区开展。旅游规划要有利于保护目标和功能的实现,旅游项目、活动线路、游客容量等设计都必须以不影响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为前提。二是规划要分步骤实施。旅游项目不能盲目开发,要坚持条件成熟的先开发,未成熟的予以保护,分批次实施规划,以免造成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2.和谐共处原则。旅游项目产品设计要体现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资源特色,以及当地一些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旅游设施建设风格要与保护区特色相协调,选择材料要环保生态型;建设工期要避开野生动物繁育期,控制建设性噪音;保护区内除了必要的游步道、沿途廊桥、茶楼、公厕等配套设施外,其他游人服务中心、接待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都须建在实验区外围;游览线路设计要避免野生动物繁育、取食点和动植物分布密集区等。营造一个轻松、自然、回归的生态休闲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与社区双赢互利原则。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区经济,生态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当地社区的密切参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与社区的共建互赢。保护区的旅游规划项目要包含社区旅游内容,如农家乐、农家旅舍、畲族文化、民俗风情表演等。当地群众可以参与到保护区的景区开发建设中来,获得有偿报酬;还可以直接开展一些旅游项目,提供旅游服务、食宿、农家采摘、舞蹈表演、出售农产品等,促进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

4.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多样化、内容丰富灵活,既要有综合性旅游项目,也要有一些适合专业人士的单项旅游项目。乌岩岭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当地民俗风情,应侧重开展“登温州之巅、寻飞云江源、探原始森林、赏黄腹角雉”四大项目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同时也可开展一些登山、探险、风光摄影、漂流、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活动。

三、發展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乌岩岭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业务由林业部门管理,行政归地方政府管理。由于多头管理,保护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审批程序繁琐,地方政府权限受制较多,加之资金配套困难等问题,乌岩岭游人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旅游配套服务功能跟不上。目前仅一座宾馆投入使用,只能接待少量的游客,不能满足大批游客的需求,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2.管理保护难度增大。随着乌岩岭生态旅游的开发,游客来访人数的增多,保护区内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无法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再者,一些游客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如乱丢乱弃、乱采乱挖、乱刻乱画、乱窜乱游等,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干扰、破坏,对保护区的正常管理带来了影响,加大了保护管理的难度。

3.旅游服务质量不高。随着对生态旅游深入认识以及一些深层次文化的知识型游客的增加,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要求也越高。乌岩岭尚处于生态旅游发展初期,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服务水平薄弱,尤其缺乏专业森林知识讲解员,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管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倡导游客进行绿色文明消费的责任意识不到位等{6}。

4.旅游产品和组织形式简单化。目前乌岩岭生态旅游以观光游览森林资源为主,一些生态互动、娱乐、休闲等项目开发不够,游客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由于旅游产品和组织形式过于简单,导致周边社区群众参与度不够,群众没能开展与乌岩岭生态旅游相配套的旅游产品,当地一些极具特色的畲族风情、民俗文化也没能展现给游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措施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经过这几年的开展实践,生态旅游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景区管理、项目改善、旅游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不断完善旅游规划。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乌岩岭旅游会日益红火,游客也会越来越多,保护区的旅游容量承载力就会超限。为了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在原来的旅游规划上重新进行科学规划,把保护区景点合理划分为大众旅游区和生态旅游区。将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高的景点、景区规划为大众旅游区,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的景区,则只能开展对环境影响很小的生态旅游活动。这样做通常是牺牲0.1%的自然保护区来满足大众旅行者想进入大自然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保护99.9%的自然保护区的目的{7}。

2.优化生态旅游条件。由于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乌岩岭游人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旅游配套服务功能跟不上,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保护区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快乌岩岭各项旅游建设工程的建设进度,加快完善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

3.健全市场运营体系。目前乌岩岭生态旅游日常经营活动主要靠保护区有限的事业经费来维持,没有投入过多的力量发展旅游,导致旅游发展步伐较慢。乌岩岭生态旅游要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就必须走向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可以通过引入资本运营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组建集生态旅游、绿色消费等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旅游的规模经济效益{8}。

4.加强景区经营管理。生态旅游地能否持续发展决定于其开发与管理科学化与生态化程度,是否达到既能在开发与管理中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又能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素质{9}。以乌岩岭景区目前的管理服务状况看,急切需要一支高素质能力的管理服务队伍,包括旅游经营、森林导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医疗服务、林业、环保等众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对乌岩岭生态旅游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以及一些体现保护区特色的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

5.加大旅游文化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开发乌岩岭保护区的旅游文化,打造以“黄腹角雉”主题为首的自然生态文化和保护区红色革命、畲族风情、民俗传说等民间文化。同时,应积极开发一些以本地特色为主、科技含量高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满足来自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塑造乌岩岭的生态旅游精品区新形象。

6.加强客源组织。乌岩岭保护区地处山区,离周边大都市有一定距离,因为交通条件限制了大批量的散客自行游和消费。为了增加客源,乌岩岭景区在客源组织上应以接待团体游客为主,与当地县旅游部门联系,多与毗邻县、市旅游社合作,并加强与福鼎、温州等周边景区的联系,相互之间介绍客源。同时,还要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提高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以扩大客源。

注释:

{1}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1

{2}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乌岩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

{3}泰顺志.泰顺县人民政府史志办,2005

{4}庞振刚.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经济,2001(5)

{5}李俊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4)

{6}浅析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网上资料

{7}李正波.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生态经济,2001(5)

{8}王永安.王永安森林经理文集,1999

{9}梁锦梅.生态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研究.经济地理,2001(5)

(作者单位: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浙江泰顺 325500)

(责编:吕尚)

作者:张书润

上一篇:国外财政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