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构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论文 篇1:

松潘县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森林生态建设的对策

摘 要 在松潘县森林资源中,天然林占绝对优势,国有林资源占据突出位置,集体林相对处于劣势,这些因素是造林管理中经常出盗伐国有林木,灌木等现象。基于此,分析松潘县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松潘县森林资源管理促进生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四川省松潘县

1 松潘县森林资源概况

松潘县地处长江支流是岷江和涪江上游幅员面积8300多km2,境内有森工企业松潘林业局,黑水林业局九0四林场,除森工企业外,松潘县林业局所辖面积为489 703.1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42 665.4 hm2,占总面积的49.55%;非林业用地面积为247 037 hm2,占总面积为50.45%。有林地覆盖率为27.8%,灌木林地覆盖率为16%,森林覆盖率(有林地加灌木地覆盖率)为43.8%。松潘县(不含森工企业)国有林总面积378 026.8 hm2,占全县经营面积的77.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87 111 hm2,占国有林地49.5%,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07 753.4 hm2,占有林地的94.6%;人工林6 555.9 hm2,占6.1%。集体林总面积111 676.1 hm2,占全县经营面积的22.8%,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5 554.4 hm2,占集体林总面积的50.25%;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8 445.8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1.2%。其中天然林21 703 hm2,点76.3%;人工林6 448.6 hm2,占22.7%。集体林有林地覆盖率为25.47%,灌木林地覆盖率为15.72%,森林覆盖率(有林地加灌木林地及四旁树占地面覆盖率为41.22%)。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松潘县森林资源的特点是国有林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6%,集体林活立木占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4%,森林资源中天然林占绝对优势。国有林资源占据突出位置,集体林相对处于劣势,这些因素是造林管理中经常出盗伐国有林木,灌木等现象。

2 松潘县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松潘县85%的人口生活居住在岷江水系,而岷江水系的天然林资源绝大部分为云杉、冷杉伴有少量的桦木,柏树。云杉、冷杉属高山峡谷区原始森林的主要树种,生长周期长,采伐年龄在120 a以上,由于上世纪受计划经济影响,集体林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往往成倍的越计划采伐,而采伐后又没有严格按照采更规程进行迹地更新,造成集体林內林木稀疏,甚至出现林窗和较大的林中空地,林分蓄积小,林分质量差。

近年来,由于地区经济的逐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改造房屋,新修房屋便成一股风地开始蔓延,一时间各地大兴土木成风,面修建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而集体林内没有更多好质量的木材可砍,往往就会出现越界盗伐、滥伐国有林的现象,给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原始林区边,由于没有多少文化,缺乏生活生产技能,常年靠盗伐木材生活,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经常抓住这些人,但由于盗伐数量又够立案案件,只能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处罚根本达不到彻底制止盗伐的目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目前,松潘叉枝园柏在甘肃省、陕西省销售走俏,仅柏木在市场销售价可达1万元/m3,在当地盗伐加运输成本仅达800元/m3,在离利润的驱动下,违法分子置法律不顾,冒着被林业公安、林业行政人员抓住的危险,偷偷进行非法盗伐和盗运。从中获得高利润。目前,能通公路的林区松潘叉枝园柏已被盗伐一空。最近几年,由于大西北地区治沙工程的大量开展,需要大量的红柳、高山柳苗木,而松潘县境内有大量的天然高山柳,当地一些人为培育高山柳苗木,大肆对原生高山柳进行砍伐,以获取大量的繁殖材料,导致当地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他们为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以牺牲国土生态安全为代价。尽管如此,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砍的只是灌木,没有破坏森林资源,而林业主管部门也无人对此进行问津。长此以往,会给松潘县国土生态安全造成不小的损失的影响[1]。

3 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松潘县属半农半牧地区,长期以来林牧矛盾就十分突出,在林权区划过程中,林业部门会把灌木林地、灌丛地、宜林荒地等非有林地划为林业用地进行统计,而牧业部门则把这些地类划为牧业用地,在地权确权时都以县人民政府的名誉为集体和个人颁了林权证和草场证,更有甚者还把有林地内的地权划为森林草场,也给当地农民颁发草场证。这明显就造成了一块地两个证的现象。是导致林牧矛盾的直接原因[2]。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烤羊肉、冬季羊肉汤等美食迅速走红、升温、市场对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养羊对农民来说是个“短、单、快”的项目,投入少,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收入又快,1 a之内可繁殖2窝小羊,8个月便可卖掉,一只羊的价格在1 000元左右,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高额收入。而近年开展的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区又在城镇周围的荒山上,距老百姓生活的村庄又非常近,村民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会将自己养的羊群放入造林地内,而所放的山羊又是杂食动物,不管什么树种都会啃食,甚至连根拨起,这就造成了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县人民政府也采取了高价回收羊群的办法给养羊的村民进行了补偿,但这些措施也未从根本上解决放牧给造林地带来的巨大损失。

4 松潘县森林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松潘县森林资源较多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的景区也不少,在加强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的景区也不少,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同时,首先要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只有经济增长了,森林资源的利用压力才会减少,县内各地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的途径。

4.1 非旅游地区

在没有开发森林旅游的地区,政府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区位引导村民开展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和跑山鸡、藏香猪、波儿山羊等特色种养殖业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支持,让村民们发挥自身的特长,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后能独立掌握种养殖业的技术和方法后逐步扩大生产和经营项目的规模,并带动村子里的闲散人员也参与到这些项目之中,待项目经营有一定的利润后,再逐渐向周边村庄进行辐射[3]。如果种植业有较大的收益,可与村民们协商把土地进行流转搞集约化经营,成立蔬菜或中药材种植经济合作社,利益均分、风险共担,这样既发展了地区经济,也解决了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在蔬菜、中药材市场前景看好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把村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力,减轻森林资源管理的压力,村民手中有了足够的经济就不会去盗伐、滥伐林木了,修房造屋也不一定会使用大量的木材了。

4.2 落实责任

县人民政府对颁布的生态功能区严禁放牧的公告是非常正确的,但要把公告的内容和相关的措施进一步具体落实到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应该拿出具体的措施,绝对禁止在工程区内放牧。措施1:牧业部门应亲自入户验证放牧户的牲畜种类、数量进行登记造册,按以往已进行的补偿户数再次确认登记,然后在这牧区划定放牧点让村民自行放牧。对于冒领、乱登记的户数进行清理,发现有乱登记冒领的采取收回冒领资金。对于领取补偿金仍继续在工程区放牧的农户坚决给予重罚,没收其牲畜并处2~3倍的罚款,再将所没收的牛羊在市场上公开拍卖,所卖资金全部上缴国库,对不负责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措施2:召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进行座谈、协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将生态工程区的管理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办法之中,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可将管护工时限延长至十年,直至成林为止。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工程管护人员的保护,加大对破坏者的惩罚力度,要使管护人员感到有政府撑腰不怕破坏人员的威胁,打击。真正行使起一个管护人员的职责,对故意破坏工程设施、设备和苗木的人员一经发现将处以5~10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将这些管理形成一种制度,在10 a内将会出现一片青山。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刘利平,文强,等.松潘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07(6).

[2]张梅.阿坝州退耕还林(草)地对策与措施[J].四川林业科技,2007(3).

[3]刘利平,柯金,宋苹,等.松潘县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经营问题的对策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07(3).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宋玲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论文 篇2: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摘要:构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我国应当增强现有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刚性和实用性,建立森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规范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表述形式,改变政府作为单一补偿主体的状况,加强森林生态补偿监督,为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强调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应当受到足够重视。为了促进森林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我国必须构建系统、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本文分析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

一、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概况

在法学视域下,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是指“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用行政、市场等方式,由生态保护受益者或生态损害加害者通过向生态保护者或因生态损害而受损者以支付金钱、物质或提供其他非物质利益等方式,弥补其成本支出以及其他相关损失的行为”①。森林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实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理由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森林不但具有林木产品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2010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总量为10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我国GDP总量的近1/3。②其二,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③其三,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增强公众森林生态保护意识,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森林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一旦设定,便会产生普遍约束力,人们开展相关活动时便可以预料行为后果,从而作出符合规则的选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几项比较具体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1.育林基金、林业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等间接促进森林生态改善的制度

育林基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具有森林生态补偿性质的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制度。根据2009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育林基金按照最高不超过林木产品销售收入的10%计征,具体征收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虑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核定。各地通过实施育林基金制度,可以

收稿日期:2014-11-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度建设与法律保障研究”(12AZD062)。

作者简介:梁增然,男,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1)。

从木材等林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迹地更新和在荒山、荒地造林、育林等。林业基金制度是我国《森林法》规定的用于林业发展的专项基金管理制度,基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是《森林法》规定的用于林地保护的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制度。该制度规定,经批准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对其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专项用于植树造林和恢复森林植被。各地通过实施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不但能够控制林地面积的占用,而且能够解决确需占用林地的易地面积补偿问题。上述制度重在支持林产品生产,但其间接促进了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2.森林生态工程专项补偿制度

我国森林生态工程专项补偿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为应对西北、华北、东北的风沙危害和在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而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补偿制度;为扭转大江大河及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针对长江、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太行山绿化工程而实施的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补偿制度;针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偿制度;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补偿制度。森林生态工程专项补偿制度的范围明确,补偿目标专一,对于我国各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从以专项规模开展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多项防护林建设工程共同推进的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再到标志着我国林业发展方向由以林木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最后到区别补偿对象和范围、实行不同补偿标准的退耕还林工程,可以看出,我国森林生态工程补偿经历了一个早期实践—摸索前进与政策准备—试点先行—扩大范围的渐次发展过程,由此也表明,我国森林生态工程补偿制度建设是伴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森林管理体系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的。④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的用于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专项基金使用管理制度,基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范围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建设。我国1998年《森林法》第8条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该规定确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法律地位和基本用途。我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财政部、国家林业局陆续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如2004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补偿对象、补偿范围和补助标准,2009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2013年《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强调“中央财政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2014年《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保持不变,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有所提高,并且规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领取要以管护合同的履行情况为根据,强调了补偿对象的管护责任。此外,各地还按照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规定,具体制定和实施了适合本地情况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有的地方在国家级公益林之外又划定了公益林补偿范围,有的地方积极筹集配套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推行和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被动局面,为持续经营管理好生态公益林,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⑤

二、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各类生态补偿制度中,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设起步最早,内容也比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森林生态补偿的表述混乱

“补偿”体现了一种责任,“补助”体现了一种义务,二者在“量”上也明显不同。然而,我国有关森林生态补偿的规范性文件在表述上,将森林生态补偿有时称为“补偿”,有时当作一种“补助”。例如,2009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依此,森林生态补偿包括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成本的全部。但从该办法规定的国有国家级公益林补助标准和集体、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的“量”来看,森林生态补偿仅是一种补助。如果将补助视同补偿,森林生态补偿就显得名不副实。

2.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上仅有原则性要求

早在1992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一九九二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中,就提出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但该制度建设至今还没有突破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层面。我国1998年《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与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并不等同。目前我国间接涉及森林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为数不少,但都仅有原则性规定,并无具体、实质的制度内容。

3.森林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不合理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退耕还林工程补偿制度中。

首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和标准不合理。从补偿范围来看,我国现行《森林法》和2014年《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仅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和国家级公益林,这意味着非国家级公益林和公益林之外的森林不属于该基金的补偿范围。但是,良好的森林生态功能是各类森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重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这些公益林的作用的同时,还应关注公益林之外的其他森林的功能。从补偿标准来看,我国现有森林生态补偿没有严格、科学的标准,仅是依据国家财力而为。⑥现实中存在补偿标准低和补偿标准“一刀切”两个问题。一方面,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国有国家级公益林一直实行每亩每年5元的补助标准,只是到了2009年、2014年,才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先后调整为每亩每年10元、15元。过低的补偿标准与国家级公益林的建设成本、管护补助等支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另一方面,“一刀切”式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不符合各地实际,未能体现不同公益林的成本差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公益林的建设成本和管护难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的公益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建设成本和管护难度也不相同。

其次,退耕还林工程补偿制度的补偿范围和标准不合理。现实中有的地方采取封山禁牧、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后扩大的公益林面积,理应予以补偿,却未得到补偿。如2004年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时,甘肃省河西地区盖度未达到灌木林标准的林地,经过采取封护措施,大部分灌木林盖度达到了30%以上,这些灌木林经过二类调查面积有2000多万亩,都未得到界定和补偿。⑦此外,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偿按1.40元/千克的折算标准,粮食的市场价格早已超出了这一标准,补偿标准不合理的问题非常明显。

4.森林生态补偿制度规避了直接受益者的责任

我国现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中还没有市场化补偿机制,政府几乎是森林生态补偿的唯一责任主体,直接受益者不承担或很少承担补偿责任。政府主导型的补偿制度决定了过窄的资金来源,这不但制约了森林生态补偿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使长期脱离于直接补偿责任之外的受益者很容易产生森林生态补偿与己无关的错觉,进而在思想意识上淡化了森林生态补偿责任。

三、完善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

1.增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刚性

增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刚性,就要采取立法措施,打破现有制度总体上停留在部门规章层面的格局,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森林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式、资金来源等内容,以法律、法规的刚性来确保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长期稳定。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点是立法,但立法的重点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也就是说要制定良法。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立法既要符合宪法和立法法的精神,又要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态补偿利益需求。可以尝试三种途径:一是修订《森林法》,改变现有立法仅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而并无具体的森林生态补偿内容的状况;二是制定专门的森林生态补偿行政法规,规定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内容;三是制定综合性的生态补偿行政法规如生态补偿条例,在其中构建森林等各类生态普遍适用的补偿制度。

2.建立森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大多是通过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专项工程而实施的,这样补偿有利于某项森林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也能达到特定的目的。但是,各项工程齐头并进时,就很难避免工程之间交叉重叠、政策不一等问题,并且任何一项工程都是阶段性的,专项工程一旦完成,相应的补偿也就宣告结束。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最长补偿期是8年,补偿期满后退耕农民就缺少了生活保障,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环境就可能失去。为了保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长期稳定,更好地规范和促进生态补偿,国家可以在各专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通过相关制度整合,使森林生态补偿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3.增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用性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与其他制度一样,都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状况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适时予以调整。该扩大的补偿范围不予扩大,该调整的补偿标准不予调整,或者实行“一刀切”,这样的制度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即使勉强得到实施,也会挫伤有关主体的积极性,制度实施的阻力势必增强,实施中还有可能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解决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低和补偿标准“一刀切”的问题,就要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充分考虑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森林在管护质量、生态效益和投入成本、机会成本上的不同,使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合乎实际,并且适时予以调整。

4.改变森林生态补偿责任主体单一的状况

政府代表公众利益,其应当承担森林生态补偿责任,但不能成为唯一的责任主体。不同主体对森林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其承担的森林生态补偿责任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政府全部承担补偿责任,对于没有进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人,难言公平和正义。并且,政府财力有限,势必影响森林生态补偿的长远、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森林生态补偿原则。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开征生态税(环境税),为森林生态补偿筹集资金,让森林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者切实负担起补偿责任。实践中能够按照所占用林地的面积大小进行易地森林植被恢复者,可以对其免征生态税。这种按面积补偿的直接补偿,比其他间接补偿形式可能更有效。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建立碳汇交易制度,认为将“以林养碳”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是促使森林资源发挥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⑧市场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契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具体可在已经建立的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森林景观交易、碳汇交易、流域水文服务交易等森林生态市场补偿机制,拓宽森林生态补偿融资范围和补偿渠道,逐步改变政府作为单一补偿主体的状况。

5.规范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表述形式

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名称上,我国目前有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林业基金等多种表述形式,其中有的用于公益林保护与发展,有的以支持用材林、经济林等林木生产为重点。用材林、经济林与公益林相比,最终用途可能有所不同,但用材林和经济林在被采伐之前的生态功能不可否认,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环境也需要发挥这类森林的作用。上述基金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区分,并无本质不同。准确界定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内涵,统一这些专项基金的名称,有利于制度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相关资金的合理调配与使用。

6.完善森林生态补偿监督制度

行使森林生态补偿权的部门或人员可能会损害公众权利,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对权力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为此,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中应当构建权力监督制度。该制度要以保护公众森林生态利益为出发点,划定森林生态补偿权的行使界限,明确越界行使权力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注释

①汪劲:《论生态补偿的概念——以〈生态补偿条例〉草案的立法解释为背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②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10万亿元》,《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5月24日。③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林业资源管理》2014年第1期。④参见温亚利、姜雪梅:《森林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秦玉才、汪劲主编:《中国生态补偿立法路在前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页。⑤《森林管护纳入国家财政支出——就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访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负责人》,《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2日。⑥参见李文华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第5期。⑦建林等:《甘肃林业生态补偿初探》,《甘肃林业》2009年第2期。⑧参见蔡守秋:《论〈森林法〉修改的几个问题》,《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邓林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看中菲南海争端解决2015年3月中 州 学 刊Mar.,2015

作者:梁增然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论文 篇3:

七坡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策略

摘 要 在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的背景下,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七坡林场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现状,探究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七坡林场

森林資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的载体[1],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因此,在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档案、编制林地林木管理限额、实施科学的森林分类经营规划等基础工作上,可以指导和规范森林经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满足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1 七坡林场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生物等,对森林的生长发育和地域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地理位置

七坡林场地处南宁市西南郊,地跨南宁市江南区、良庆区、西乡塘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崇左市扶绥县,东西长32 km,南北宽33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108°18′、北纬22°28′~22°46′。总场位于距离南宁市区16 km处的友谊公路北侧,距南宁吴圩国际机场8 km。地形整体上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丘陵地貌占全场总面积的90%以上,其余为平原台地。中心区的中丘地带山峰尖削,山谷狭窄,地势较高,海拔在200 m以上,最高峰为六林林站的栏头岭(海拔401.4 m),相对高差50~100 m,坡度在20°~30°。南北两侧为低丘和平原台地,地势较低,平坦而开阔,海拔在200 m以下,相对高差20~50 m。

1.2 气候和水文

七坡林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日照时间在1 800 h以上,年太阳辐射量在439.5~460.4 kJ·cm-2。多年平均降雨量1 200~1 300 mm,受季风影响,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节明显,其中4—9月为湿季,10月至翌年3月为干季。全年平均气温21~22 ℃,极端高温38.4 ℃,极端低温-2.6 ℃,≥10 ℃的活动积温7 500 ℃。年均蒸发量1 600~1 800 mm,相对湿度为79%左右。

1.3 土壤条件

七坡林场土壤类型以赤红壤为主,同时分布有少量紫色土和棕色石灰土,其中:赤红壤占99.6%,紫色土和棕色石灰土各占0.2%。赤红壤发育于硅质岩、砂岩、页岩和第四纪红土母质,土层较厚,中厚土层土壤占80%以上;土壤酸碱性以强酸性或极强酸性为主,表土中约50%为极强酸性(pH<4.5);土壤肥力中等,多数质地较轻;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的占13.5%,其余均小于2%,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为中等或中上水平。

1.4 生物资源

七坡林场地处南亚热带南缘,原生植被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桉树林、松树林、杉木林、米老排、火力楠、龙眼林和荔枝林等人工林。天然林主要是灌木林,次生性强,面积小,分布在林场沟谷地带,群落主要由桃金娘、野牡丹、山芝麻、岗松、岗柃和白背叶等组成,草本层有铁芒箕、五节芒、金茅、画眉草和鹧鸪草等。

2 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2.1 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

通过更新造林和积极发展场外租地造林,加强森林管护,延长采伐周期,实施桉树提质增效工程,七坡林场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的目标。其中,林场经营的森林面积由2016年的27 497.6 hm2增加到2019年的29 761.0 hm2,蓄积量由253.6万立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339.1万立方米。

2.2 森林质量显著提高

七坡林场实施桉树提质增效工程,推进精品林、达标林、目的林和目标树定向培育,林场单位面积蓄积量从93m3·hm-2提升到108.6 m3·hm-2,增加了11.8%,达标林年均每667 m2蓄积增长量在2 m3以上,精品林年均每667 m2蓄积增长在3 m3以上,基本实现达标林稳定高效、精品林高质高量的目标。

2.3 森林结构明显优化

在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的同时,七坡林场积极调整树种结构、林层结构和龄组结构,大力发展乡土阔叶树种,持续推进桉树近自然林经营,培育异龄和复层混交林,森林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19年,乡土阔叶树种种植面积较2016年增加了1 305 hm2,桉树林面积占比由87%下降到78%,桉树和乡土阔叶树种混交林面积较2016年增加了730 hm2,乔木混交林比例由2%提高到了18%,森林结构持续优化。

2.4 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成效初显

近年来,七坡林场加快建设美丽城市森林,增加森林游憩面积,持续近自然林改造培育多功能森林超过3 000 hm2,加大森林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森林旅游资源质量,积极融入环绿城南宁森林旅游圈,促进森林旅游健康发展,年均旅游休闲约50万人次。探索公益林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养鸡、林下养蜂、林下养鸽、林下种中药材、林下种花卉、林下种竹笋和林下种蔬菜等林下经济种养模式。

2.5 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七坡林场在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林地回收等方面成效明显。新增公益林面积630 hm2,把林场内100%的天然商品林纳入了保护范围,生态区位重要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防火上采取“积极预防,积极消灭”的方针,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成灾发生率均在目标控制范围内,森林保持健康。初步组建林场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有效弥补森林公安转隶改革的空档。抓住林地管理专项督查的契机,扎实推动问题整改,严厉打击涉林违法案件。

2.6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2019年,七坡林场全年产值8.4亿元,指标完成率144.8%,职工人均年收入9.6万元,指标完成率136.4%,林场经济健康发展。大王滩水库周边、高速路、铁路等道路两侧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划入公益林范围;改造低效公益林、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种植乡土阔叶树种;培育乔木混交林、复层林,提高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达82.1%,指标完成率达108.5%,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大力发展储备林建设,提高木材的自主安全,有效降低国际木材市场波动风险。森林蓄积量增长1.3倍,碳汇能力得到提高。

3 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提高,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森林资源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七坡林场在森林经营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森林结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产品多元化、质效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3.1 乡土树种占比小,森林结构有待优化

近年来,七坡林场扩大乡土树种种植,积极培育异龄复层林和混交林,统筹协调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部分森林经营模式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未进行规模化种植。以桉树为优势树种的乔木林依然占场内乔木林面积的78.9%,桉树纯林占乔木林的68.1%,乡土树种种植规模及复层林仍占比较少。七坡林场树种单一、林层结构简单的现状还未有根本改变。

3.2 林产品单一,木材以小径材为主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市场对木材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林场依然存在过度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的情况,对产品规格的提升和价值的创造重视度不够。当前对森林资源的经营以培育用材林为主,生产的木材以小径材居多,中大径材少,大多数木材未达到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中大径材的规格和标准,导致木材价格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3 森林旅游潜力挖掘不够,林下经济可推广模式少

2019年,七坡林场森林旅游人次达50万人次,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林场的林下经济发展很快,但成套技术体系尚不健全,特色不突出,对于新引进种植的林药、林笋和林菜等林下经济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还不够完善,缺乏林下经济生产标准化体系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模式。现代化栽培设施配套不足,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设备等现代化配套设施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项目区节约、有机高效高质栽培的现代化管理要求。

3.4 生产方式落后,管理不够精细

1)在营林生产方面,七坡林场仍停留在原始低效落后的人工作业状态,仍然在使用锄头、镰刀和油锯等传统生产工具,虽然对半人工半机械化模式进行了探索,但仅在桉树采伐生产时用抓机代替人工进行装车,其他如修枝、挖坑、施肥和搬运等方面的机械化运用仍没有突破。2)营林管理方面,营造林生产、森林资源管护和林木调查设计等日常工作仍通过人工一对一、点对点开展,资源数据比较碎片化、模糊化,未能真正全面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系统化和智慧化,智能化水平有待加强。3)发展方式方面,林场长期以来延续着传统的大砍大造大种的营造林模式,经营模式仍然比较粗放,林业经营始终采用比较分散、粗放经营的模式,科技含量、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不高,新的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各项管理措施不精细不到位,经营机制活力不足[5]。

4 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建设策略

4.1 创新森林经营模式

以近自然林经营或全周期经营模式为指导,逐步将单一树种、残次林和成片桉树纯林改造成乡土珍贵树种混交林,形成多层次、复合式的多彩化森林。深化森林分类经营和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积极发展乡土阔叶树种,积极开展林相改造,探索和推进异龄复层混交林经营,推广乡土阔叶树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桉树+阔叶树混交林和乡土阔叶树种+油茶等营林模式,改善林分林层结构,营造近自然林,经营复层林,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树种多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4.2 创新营林产品

1)继续实施精品林、达标林、目的林、目标树定向培育,加强中幼林抚育管护,森林经营上注重林分质量提升。2)优化采伐方式,逐步将采伐方式由皆伐调整为择伐。3)大力培育桉树大径材,采用间伐择伐模式实行目标管理的大径材目标林,培育中大径材胸径达到24 cm、树高25 m以上,单株蓄积量达0.5 m3以上,林分每667 m2出材量达17 m3以上,初步形成每667 m2产值超1万元的高质林。4)大力培育乡土珍贵树种优质大径材,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探索推广种植红锥、米老排、灰木莲、火力楠及大花序桉等乡土珍贵树种用材林,用于建筑、高档家具和乐器及手工艺木制品制作等方面,增加森林资源储备。

4.3 创新营林生产方式

充分利用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单位与全区林业信息化试点单位的有利条件,发挥国家对林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政策资金支持作用,导入信息化、机械化项目,升级林场信息化软、硬件,研发适应林场林地特点的林业机械,提高信息化和机械化普及率,推进林地标准化作业。化整为零,将林地整体化破碎,大块变小块,做好规划设计,在预留主干道的同时,根据使用机械的标准,科学规划机耕路,根据不同林地设计标准株行距,确定合理栽植密度,从而建立标准化地块,形成标准化作业空间,提高生产效率。

4.4 创新营林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全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福祉和绿色财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态林业建设需兼具规模化、多样化、经济性和生态化等特点,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紧跟时代潮流,推进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促使林业产业完善信息化建设,提升森林资源管理的水平与效率,推动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长远、稳健发展[3]。2)继续探索桉树科研及“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森林经营实践中,充分利用好资源一张图、卫星定位、无人机和天眼系统扫描等技术,由传统管理、护林模式转为智慧管理和大数据管理。结合林场实际,充分利用无人机技术,进一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等的可视化。加快建设集经营管理、木材管理、物资管理和巡护管理等多个模块的“森林经营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森林经营全程电子化和数据化管理;实现林区小班可视化、权属清晰化和管理精细化;实现项目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让林场走向“信息化引领、一体化集成、智慧化创新”的发展道路[5]。

4.5 创新营林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林下竹笋和林下蔬菜等,结合森林人家建设打造集推广示范、科普文化、采摘游乐、农事体验、餐饮文化和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核心示范区,全力打造多功能现代林业科技示范综合体。

5 结语

目前,七坡林场已成功获批建立广西东盟(南宁)林业科技示范园,森林经营技术创新成为全国、全区学习的典范,这得益于森林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果。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是全民性、长久性的,且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和持续不懈的努力,它不只是国家和林业工作人员的事情,也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需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手段,采取高效智能化措施,提升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保证木材战略需求,为人类生存创造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君毅.浅谈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213.

[2] 邵珊珊.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基层建设,2019(31):74-75.

[3] 陈伟琴.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概述[J].科学与信息化,2020(27):158-159.

[4] 完代才让.林地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建设探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23):1.

[5] 农爱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消费导刊,2020(08):235.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刘春花 黄超群 覃艳 李建升 韦晓竞 梁志诚 罗创福

上一篇:化学重要问题管理论文下一篇:建材生产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