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资格与依法规范论文

2022-04-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工作情况,请及时报公安部、质检总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职称资格与依法规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称资格与依法规范论文 篇1:

“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

摘 要:虽然构建“双师型”职教教师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都缺乏统一认识。文章剖析了“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意义,提出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贺文瑾(1970-),女,江苏丹阳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國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7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三元共生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CJA07019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双师型’职教师资内涵、资格认定和能力标准的研究”(课题编号06021)。

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是教师职业专业性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社会地位的根本保障,是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是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本质体现。然而,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却存在诸多空白之处,在实践中还缺乏深入研究与统一规范,已成为严重制约“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任用与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的问题分析

(一)“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法规的缺失导致资格认定的随意性

我国对教师资格及资格认定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参照的主要是《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这些法律法规仅仅对职教教师的学历、教师资格的类别、教师资格认定的行政程序作了原则规定,对职教师资、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准入制度、资格晋升等都没有作具体规定。即使是职教教师的职称评审,也是参照普通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执行。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受到特别关注,政府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中都或多或少地对“双师型”职教师资有所涉及,特别是在进行院校评估时还对“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硬性规定,然而对何为“双师型”教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都未能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因此各地各学校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认定“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实质上却没有可比性,给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了混乱。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概念的模糊性导致资格认定缺乏权威性

我国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新的素质要求的背景下产生的。按照这一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界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双师化”教师、“双职称”教师、“双能力”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等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人们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不同看法,如提“双资格”教师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教师的职业资格,有要具有其他行业或职业的资格证书;而持“双证书”说的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职称”说的观点则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获得教师系列职称(一般认为要具有讲师职称),又要获得另一专业系列的技术职称。[1]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不同理解,一方面丰富了“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理论研究成果,反映了人们对“双师型”教师认识视野的多维性、广阔性,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缺乏权威性,无法统一人们的认识,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论是概念体系还是操作层面都未能理清思路,阻碍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标准的静态性导致资格认定缺乏导向性

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至今未能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界定,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即“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也是争论颇多,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中的标准也大相径庭,而且这些标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注重了“双师型”教师的起点标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发展阶段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这种静态性的资格标准不能引导每个“双师型”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追求专业成长与进步;不能引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地开展,不断追求师资队伍的合理健康发展。

(四)“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的残缺导致资格认定缺乏长效性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重视“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狠抓“双师型”教师的达标率,为此还制定了很多激励教师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优惠政策,这对提高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确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大力提升了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但是,另一个问题同时出现了,对于被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该如何使用、如何培养、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如何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被评为“双师型”的教师,还有没有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这些相关制度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使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缺乏长效性,造成“双师型”教师在评估认定时被重视,非评估期间遭冷落的现状。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的意义解读

(一)“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是提高职教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保证

“双师型”教师是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特殊性的认识不够充分,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强调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而在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这一特征再次得到广泛认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与职业世界有机联系,必须大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这必然对职教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职教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职教教师的专业成就体现在职称评定上,而职教教师的职称评审参照普通教育教师的标准,没有单独的系列,没有反映职教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将从职教教师的工作特点出发,根据“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成长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合职教教师的专业标准,引导教师更科学地制定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是科学管理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

“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依法治教、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对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和重要作用。”[2]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必须符合专业团队建设规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管理的人为因素、行政因素的干扰,以教师为本,从职教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出发,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规律、专业发展规律、教学团队形成规律,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及资格认定制度,通过资格认定制度管理与传统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使职教师资队伍管理更加专业化、人本化、科学化。

三、“双师型”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的构建策略

(一)规范“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

目前,职教师资来源渠道广泛,有来自职技高师、综合性大学、普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有從普通教育系统转行的教师。师资来源多元化,一方面补充了职教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应该引导、规范、指导职教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从源头、从入口关保证“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质量。首先,要对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教师是一种专业,任何人必须通过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经过专业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然而目前,只要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学历的人都可能成为教师,教师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地位。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首先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构进行认定。其次,要规范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的课程标准。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中介,要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保障。在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较完善的美国、英国、日本,都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课程作了具体规定,包括课程范围与相应的学时、学分要求。在我国,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学科课程。除了普通教育课程中一些思想政治课程国家有硬性规定外,其他课程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导致了许多学校课程设置随意,特别是教育学科课程,常常得不到重视,一些学校开设的仍然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尤其是从普通高校、企业来的职教师资,职前根本没有学过这些课程,未受过教师教育的专门训练。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必须对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作出具体规定,明确用什么样的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二)研制“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

教师资格标准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品行等各方面素质的规定,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严格规范的资格标准将有效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的科学制定是资格认定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素质要求,比如实践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研制“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应遵循如下原则:1.实践性原则。“双师型”教师区别于传统教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它不仅要求教师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更要求教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应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2.差异性原则。“双师型”教师之间存在专业差异性、学科差异、层次差异、水平差异等,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制定相应的标准,如中职与高职的“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要求的标准是不同的,必须分类制定。3.动态性原则。标准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自身的专业诉求,“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应该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三)实施多样化的教师资格证书

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单一,缺乏有效期规定,一旦获得,终身有效,不能及时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与社会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调整频率大大提高,因此师资配备更强调灵活性与快速适应性,多样化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体系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1.依据资格证书的时效性,可设立临时性教师资格证书、短期教师资格证书、长期教师资格证书、终身教师资格证书。不同时效的资格证书有不同的标准与有效期限,适应不同人才对教师资格证书的需求,也让职业院校在配备师资时,能从实际需求、办学成本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聘请合适的教师。2.依据资格证书的内容,可分为单一课程资格证书、多学科课程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要获得单一课程资格证书,只要符合该门课程的教师资格标准即可。如想申请担任机械制图课程教师的人员,只要通过这门课程的相关资格认证,就有资格应聘到职业学校教授该门课程。这类证书在职业院校将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及时吸收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工艺、新的科技方法,也需要能快速掌握这些新成果的教师。而在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最先掌握这些成果的人,他们如果能通过这种单一学科课程的相关资格标准认证,即可受聘为职业院校教师,能迅速满足教育需求。同时,由于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分化与融合,专业的交叉与整合也越来越频繁,对教师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学科资格证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专业资格证书是授予接受过某专业系统训练的教师,他们一般在该专业领域从事基础理论教学。3.依据资格证书的层次,可分为初级证书、中级证书、高级证书。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任何教师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双师型”教师也是如此,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差异,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以“双师型”教师的不同等级证书替代传统的职称证书,更符合职教专业教师的工作实际,更能反映职教教师的职业特点,更能展示职教教师的职业发展成就。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机制

认定机制规定了由谁来认定、如何认定、认定结果的鉴定等问题。目前,“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认定程序,一般都由学校自行认定,缺乏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为此,首先要设立由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行业三方代表组成的资格认定机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也必须经过资格认定,确保认定结构的独立性、公正性与专业性。其次,严格规范“双师型”职教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一般要经过教师本人申请、资格审查、资格评定、结果公示几个环节,要坚持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的原则,保证评定过程中信息畅通透明,让教师能及时了解评定进程与情况。第三,“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而不能仅仅凭申请资格认定的书面材料作出判断。教师职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不仅要以资格评定标准为依据,还应该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现场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既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又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认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70-73.

[2]杨瑾,余艳.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研究[J].人民教育,2006(12):13.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贺文瑾

职称资格与依法规范论文 篇2: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现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工作情况,请及时报公安部、质检总局。

公安部 质检总局

2014年4月29日

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

机动车检验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数量不足、检车排队积压严重、巧立名目乱收费、只收费不检车、检验流于形式、一些检验人员素质不高、态度恶劣等问题,引发群众不满,社会影响恶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加强检验监管,规范检验行为,强化便民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资质管理

1、加快检验机构建设。省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机动车保有量、检测量和检验机构的数量及分布。要适应当前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检验机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检车需求。各地质量监督部门不再通过检验机构规划设置控制检验机构的数量和布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一律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工作进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检验机构数量不足造成群众验车不便的,要书面通报质量监督部门,并层报公安部。

2、严格检验机构从业人员资格条件。检验机构要依法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承担检验法律责任。检验机构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报告授权签字人要具备机动车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工程技术职称或者技师以上技术等级,有3年以上机动车检验工作经历。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检验工作程序和方法、检测仪器的操作规程等。引车员要持有与检测车型相对应的机动车驾驶证,熟练掌握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检验工作程序和方法等。质量监督部门要对检验机构及检验技术人员全面集中清理,不具备条件的不得继续开展检验工作或者担任检验人员。

3、严格执行政府部门不准经办检验机构等企业的规定。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检验机构社会化,严格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等规定,公安、质量监督等政府部门及下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一律不得举办检验机构,公安民警、质量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及其子女、配偶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检验机构经营。2014年9月30日前,各级公安、质量监督部门要对本部门及下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有关人员开办检验机构问题进行一次自查清理,对已经开办、参与或者变相参与经营的,要立即停办、彻底脱钩或者退出投资、依法清退转让股份。对拒不停办、脱钩、退出投资或者清退股份的,要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从严处理,其中内外勾结、行贿受贿或者因检车弄虚作假造成交通事故等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规范检验机构审批程序。省级质量监督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检验机构资格许可程序,对符合《行政许可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资格许可技术条件》等法律法规的申请人,要依法予以受理,严格许可的审查和批准工作,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许可工作效率。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关于时限的规定,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决定(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时间不计算在内,但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需要延长的经批准后最长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对不予批准的,要在法定期限内依法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5、加快推进系统联网监管。检验机构要按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GB/T26765)标准,在各检测工位安装视频、数据监控设施和系统,实现车辆外观、重点检验项目照片、检验过程视频、检验人员姓名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输,自动核查比对检测结果。要安装使用全国统一的机动车检验监督管理软件,配置检验智能终端(PDA),实现检测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上传。2015年5月1日起检验机构未接入统一联网监管平台的,一律停止检验工作。

二、规范检验行为

6、强化检验机构主体责任。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检验机动车,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检验合格标志上,要标注检验机构的名称(新合格标志式样,将通过修改《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GA811〕标准另行下发),接受社会监督和责任倒查。自2015年1月1日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全部撤回派驻检验机构负责查验机动车、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的民警。对检验机构已检验合格并出具了检验合格报告的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核发检验合格标志,并通过远程审核、现场抽查、档案复核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7、规范机动车检验工作程序。检验机构受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时,要审核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申请表、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凭证,按照GB21861进行车辆唯一性认定、联网查询、外观检验、底盘动态检验和线内检验;对无法上线检验或者线内检验有异议的大中型客货车,进行路试检验。检验机构不得擅自增加或者减少检验项目,不得篡改或者伪造检测数据。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式样要严格遵守GB21861的规定,检验报告应由授权签字人签字批准,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由送检人转交机动车所有人),一份交车辆管理所,一份留存检验机构。车辆管理所和检验机构对检验报告要保存至本次检验周期届满前,但最短不得少于两年。对于检验结论为不合格(或者有建议维护项目)的,检验机构要告知机动车所有人并督促其尽快维修、维护。

8、严格执行机动车检验标准。检验机构要严格执行GB21861,并将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作为检验重点,严格检验重中型货车的外廓尺寸、整备质量、侧后部防护装置、车身反光标识和车辆尾部标志版、轮胎磨损状况等项目,严格检验大中型客车限速装置、动态监控装置、安全带、应急出口、轮胎等项目,增强检验工作在源头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方面的效能。要严格按照GB21861规定的检验时间核定最大允许检测量。要提高大中型汽车检验的专业化水平,推行在大中型汽车检测线配置使用车辆外廓尺寸自动测量仪等科技装备,检验机构配置使用的计量器具要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或校准。

9、推进检验机构规范化建设。省级质量监督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组织编写统一的检验培训教材,统一考试制度和考试要求,完善检验人员资格管理制度。要制定检验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要求检验机构在明显区域公布检测流程、人员姓名和照片、纪律要求、举报投诉电话等,接受群众监督。根据检验机构的检验条件、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开展检验机构分类管理,选树一批管理规范、检验严格、工作高效、群众反映良好的检验机构,清理整顿一批管理混乱、弄虚作假、效率低下、群众投诉多的检验机构。

三、改进便民服务

10、进一步扩大新车免检范围。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所有新出厂的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以及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其他新出厂的机动车,在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前,不再进行安全技术检验。但出厂后两年内未申请注册登记,或者注册登记前发生交通事故的,仍应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11、试行非营运轿车等车辆6年内免检。自2014年9月1日起,试行6年以内的非营运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7座及7座以上车辆除外)免检制度。对注册登记6年以内的非营运轿车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7座及7座以上车辆除外),每2年需要定期检验时,机动车所有人提供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凭证、车船税纳税或者免征证明后,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领取检验标志,无需到检验机构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申请前,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但车辆如果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的,仍应按原规定的周期进行检验。上述车辆注册登记超过6年(含6年)的,仍按规定每年检验1次;超过15年(含15年)的,仍按规定每年检验2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在地市和县级车辆管理所、交通管理服务站、交通违法处理窗口等场所,设置核发检验标志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快捷领取检验标志。

12、推行机动车异地检验。地市范围内机动车所有人可以自主选择检验机构检验,不得以城区、郊区、县市划分检验区域或者指定检验机构。推行机动车异地检验,在已应用全省统一检验监管平台的省(区、市),实行除大型客车、校车外的机动车在全省范围内异地检验,无需办理任何委托检验手续。尚未建立统一检验监管平台的应抓紧完成,2014年12月31日前各省(区、市)完成推广。试行机动车跨省(区、市)异地检验,在应用全国统一的检验监管软件后,对除大型客车、校车外的机动车,允许机动车所有人在车辆所在地直接进行检验,领取检验合格标志。

13、推行机动车预约检验。要在有2条(含)以上检测线的检验机构推行预约检验服务,在核定检验机构检测能力的基础上,允许机动车所有人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预约检车。开设预约检验通道和窗口,实现预约时间具体到小时,方便机动车所有人自主选择检车时间,减少排队等候,做到“随到随检”。要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平台,向社会公布检验机构每日检测能力和实际业务量,引导机动车所有人合理选择检车时间和地点。开展预约检车服务不得向机动车所有人收取额外费用。

14、简化检验工作流程。检验机构要对服务指示标志、办事流程指南、大厅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统一在明显位置设置引导指示标志、公示业务流程,增加免费导办人员,引导机动车所有人办理检验业务。对安全检验和环保检测设置在同一检验机构的,要整合工作流程,实行检验业务一次性办结,避免机动车所有人多次排队、多次往返;对不在同一检验机构的,不得强制先进行环保检测。

15、创新检验工作便利措施。要推行周六日、节假日检验机构不停休制度,实行延时检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检验机构利用流动检测线深入农村、边远山区等地开展摩托车等上门检验服务。推行检验机构以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开展验车时间、方式提醒服务。

四、强化监督管理

16、严格查处违法违规检验问题。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4条的规定处所收检验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并依法撤销检验资格:(1)为未经检验的机动车出具检验合格证明;(2)用其他车辆替代检验;(3)利用计算机软件等手段篡改或者伪造检验数据和结果;(4)为检验不合格机动车出具检验合格证明;(5)擅自减少检验项目或者降低检验标准;(6)明知是盗抢、报废、拼装、套牌等车辆予以通过检验。要严厉打击检验机构及周边非法中介,对扰乱检测秩序、骗取群众钱财、与工作人员勾结牟利,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非法中介勾结,出具虚假检验合格报告的,要从重处罚,并依法撤销检验资格。对车辆管理所民警与非法中介勾结,违规办理业务的,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第16条规定给予纪律处分,调离车辆管理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质量监督部门根据《计量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依法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按规定撤销检验资格:(1)未取得资格许可、计量认证证书,或者资格许可、计量认证过期;(2)倒卖、出租、出借检验资格许可证书;(3)超出许可的检验范围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检验机构存在计量器具或检验设备未依法检定或检定不合格、要求机动车到指定的场所进行维修或保养、推诿或拒绝处理用户的投诉或异议等问题的,要依法从重处罚。检验机构工作人员在检验活动中接受贿赂,以职谋私的,由质量监督部门取消其资格,情节严重的,移送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要每季度相互通报对检验机构检验工作的监督检查情况,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对检验机构的监管工作。

17、完善检验机构联网监管平台。地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检验机构检验监管中心,加强对检验过程的全程监控和检验数据监测,及时核查多车检测数据雷同、异地检验业务量过高、引车员检测合格率异常、首次检测合格率过低但复检合格率过高等嫌疑数据,及时查处追责,并每月汇总分析,通报同级质量监督部门。省级公安机关要会同质量监督部门建立全省统一的检验监管网络平台,对监管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季度汇总分析,通报同级质量监督部门。自2015年5月1日起,不使用全国统一的监管系统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18、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机构或安排专门人员,通过网络监控、巡回检查、档案复核等方式,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检验系统软件监督抽查制度,对不符合国家标准、预留篡改数据接口、安装篡改数据程序等违规问题的,列入黑名单,全国通报,对涉及的检验机构、检测软件公司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地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快完善检验机构分类监管,加强对检验机构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情况的监督,定期对检验机构检验资格、检验设备、管理制度、检验环境、检验过程、检验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采取联网监查、明查暗访等手段开展联合监督检查,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要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聘请社会监督员,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电子邮箱,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对机动车发生死亡交通事故的,经事故鉴定认定涉及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地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会同质量监督部门严格倒查检验机构的检验情况,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规问题。

职称资格与依法规范论文 篇3:

我国教师资格政策研究:一种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

[摘 要]2000年9月23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工作。教师资格政策的全面实施,必将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资格在应具备的条件、分类、年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应提高教师资格认定的“门槛”,细化教师资格分类等方面完善我国教师资格政策。

[关键词]教师资格政策;政策分析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的培养模式、确保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促进了教师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已成为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

一、我国教师资格政策的内容考察

下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个时期关于教师资格的政策文件内容:

1986年9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实行办法》,对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教师,经过培训并通过相应考核后颁发《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教师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的分类与适用、教师资格的条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委颁布了《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规定在1993年12月31日在岗的在职教师,任何一级的教师符合该级教师职务的条件和要求且连续两年连续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1997年7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教师资格过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对教师资格过渡中的认定权限问题,实施教师资格过渡的范围问题,未评聘教师职务的民办教师的教师资格过渡问题。教师资格中的学历问题,初、高中分离和由高中调到初中任教师的资格过渡等特殊问题专门作了规定和说明,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的规定,教师资格过渡已于1997年基本完成。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权限负责本地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的组织、指导、监督和实施工作。

2001年5月14日,教育部制定《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印发《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确定了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及策略。《意见》提出,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者,方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按法定程序聘任为教师。《意见》就教师资格认定的范围、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实施,形成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法律法规体系,为教师队伍管理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它体现着国家一直所赋予的权威性和不可抗拒力。

2001年8月8日,教育部印发丁关于《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的通知,对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做出了十五条规定。

二、我国教师资格政策内容的特点分析

(一)规定了获取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

教师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具有幼儿师范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具有高等师范专业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及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教师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此外,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二)划分了教师资格的分类

共有七个分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三)规定了在哪些情况下,教师资格将会限制或丧失

1 受到剥夺政治权力处罚,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形势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2 对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中《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三、我国教师资格政策在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这表明我国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都可以直接取得教师任职资格,也就是说;教师资格制度的主要实施对象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职者。他们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考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考试通过培训班的培训,临考试前突击背上几遍,就可以通过考试,而重要的教育实习环节,不是实习时间过短,就是实习中弄虚作假。根本没有参加实习,同时也缺乏科学的品德考核过程。

2 教师资格的分类存在的问题

教师资格分类有七种。问题是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教师资格的学科要求,也没有依照职称等作分级的设置。由于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

《教师资格条例》第5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或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这样的规定似乎也不妥当。

3 教师资格年限存在的问题

《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没有做出规定,所以可以理解为;是终身有效的,与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时代性发生矛盾。如果教师掌握的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心里想反正有“证”在手,就不思进取。这同样会影响教育质量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教师资格证是从无到有以及逐步完善,所以要求的口径就比较宽,一般只要学历合格,普通话水平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有所在学校出示的思想品德和教育实习证明,并且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考试就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而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就一劳永逸,不进行其他必要的考核。所以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制定的有关规定不配套,有些规定过于超前等。

四、完善我国教师资格政策

(一)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儿”

改革目前以考试为主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在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后才有资格申请教师资格证,主管部门必须对思想品德素质进行严格考核方可颁发教师资格证。非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首先要严格考核其思想品德,其次,对教育实习要有严格的规定,教育实习要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教师在进入岗位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细化教师资格分类,使之多样化

应该使教师资格证书多样化,按时间划分:可以分短期资格证书、中期资格证书、终身资格证书。对新教师颁发短期教师资格证,规定一个有效期。通过在有效期的教学实践,有专门的教师资格鉴定委员会考核可以申请中期教师资格证书,相应地延长一段时间的有效期。对于那些在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且有志于终身从教的教师可颁发终身教师资格证。我们鼓励那种有一定期限的教师资格证的颁发。这样教师会参加培训,激励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按层次分:高级、中级、初级三种,低于初级水平的教师不能被聘任上岗。

(三)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按照国际惯例和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考虑,应当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做出年限的规定。几年后重新认定教师资格,同时我们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接受培训,如果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当证书期限已到,自己还想担任教师职务,通过培训就能顺利通过考核,再次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样也能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跟上时代步伐,所以这样既激励的教师本身,而且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四)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配套机制

法律上,教师资格制度实施要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依法办事,组织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需要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监督上:加强教师资格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依法查处和纠正。同时教师资格证的有关规定还要与《教师法》、《教师聘任办法》、《教师考核办法》等配合。这样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才有保障。

五、总结

教师资格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促进了教师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竞争机制等,教师资格政策实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吸取国外教师资格的先进经验,努力完善我国教师资格政策。这样我国教师资格政策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胡 悦

上一篇:PLC教学电气控制论文下一篇: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