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2022-04-26

前言:在深化改革中,西部各领域的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学生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青少年娱乐活动的规律,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遂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西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变化,把握西部學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有重大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1:

第十三届残奥会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运动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的研究

摘 要: 为探讨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参加第十三届残 奥会的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我国残 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更需要提高竞技水平,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对成就动机有更强烈的愿望。 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培养和提高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残疾 人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佳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残疾人运动员;乒乓球;运动自信心;成就动机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Selfconfidence and Achievement Motive s of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Athletes in the 13th Paralympics

ZHENG Guoy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Henan China )

Key words: handicapped athletes;table tennis;physical selfconfidence ;achievement motives

残疾人问题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残疾不仅仅在生理上给 个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也极容易在心理健康层面上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由于残 疾的影响,残疾人成为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体育也就成为特殊的体育运动。有研究表 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获得乐 趣等。

残疾人体育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然而,残疾人运动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拓展,还将依赖于体育科技和 教育的发展进步。所以,我们应运用运动心理学已有的知识来促进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 丰富残疾人运动心理学理论。本文以参加第十三届残奥会的乒乓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从其 运动自信、成就动机这两方面展开探索性的研究,进一步阐明运动自信与成就动机之间的某 种可能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残障运动员心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残疾人运动心理学的进 一步研究与理论整合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参加第十三届残奥会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26人,其中男队员14人 ,女队员12人。发放问卷共26份,回收问卷23份,回收率为88.46%,有效问卷21份,有效 率为91.30%。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查阅了运动心理学、残疾人心理等专著及相关的论文资料,并通过 因特网查看了各主要国际心理网站,收集整理了关于残疾人体育和残疾人从事乒乓球运动的 文献数据,为本文的设计构思、分析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本文中的数据是通过对参加第十三届残奥会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高延明等26名运动员) 的成就动机和运动自信心的测试获得,测试中采用的量表为《竞技动机量表》和《运动自信 心量表》。

《竞技动机量表》[1]由叶平编制。叶平(1993)根据运动成就目的的理论,以日 本运 动员为受试,编制了《竞技动机量表》(Competitive Motive Inventory),来测量运动成 就动机,后又把该量表进行了中国运动员的标准化(1999)。该量表有5个测度,即社会认 可(运动个体想要得到他人认可的愿望)、竞技水平提高(运动个体想通过比赛提高运动水 平的愿望)、娱乐(运动个体在比赛中获得娱乐的愿望)、感性体验(运动个体在体验比赛 中正性情绪的愿望)和努力取向(运动个体认真、努力地比赛的意向),这5个测度由34个 条目体现,条目平均 =0.59,M=19.98,SD=3.04。本量表共38个条目,要求被试在 “很适 合”到“很不适合”四个等级来评价条目与自己看法的相近程度。叶平对2 214名中国运动 员 进行问卷调查,男1 473名,女735名,缺省值6个。标准团体的年龄:14~37岁,民族:汉 、 回、蒙、满等23个民族。参赛水平:参加全国及全国级以上比赛运动员1 376人。运动员等 级:2级及2级以上运动员1 636人。在可靠性方面,娱乐因素维度的可靠性略有问题,努力 取向维度的可靠性问题较大。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运动自信心量表》由Vealey编制。Vealey根据他的运动自信心模型,研制了《运动特 质自信量表》和《运动状态自信量表》,2个量表均包括13个条目,都采用9点Likert量表, 2个量表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3和0.95,二者之间的相关为r=0.64,p<0.01。

1.2.3 逻辑分析法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并运用 各种基础理论进行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采用S 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成就动机及其差异比较

2.1.1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与非残疾人运动员成就动机的比较与分析通过T检验对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全国非残疾人运动员成就动机 常模之间进 行了比较,在社会认可、竞技水平提高和娱乐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在感性体验和努力取向 两个维度上没有出现差异(表1)。

其主要原因是残疾人运动员对社会方面的成就需要高于非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运动员 的致残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幼儿时期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二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不幸的 意外。无论是何原因都会在生活中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困难,加上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 响会让他们觉得自卑或无能,所以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愿望是迫不 及待的,只有赛场才是展现他们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更希望通过比赛获得荣誉来证明自己 同样是家庭的骄傲、祖国的骄傲。他们为了在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 中付出比非残疾人运动员更多的艰辛,这样他们对自身竞技水平提高的愿望相对就比较强烈 。而娱乐维度上出现差异现象是因为:能够在赛场上获得优异的成绩和更高的荣誉是他们生 命中非常快乐的事情,因此,他们希望得到娱乐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在感性体验和努力取向两个维度上没有出现差异,其原因是:对于任何一名运动员来说 ,都知道每一场比赛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在比赛中,认真、努力地进行比赛而取得比赛的胜 利,才能得到教练和观众的认可,同时他们的自豪感、荣誉感也得到了满足。因此不存在差 异。

2.1.2 不同性别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成就动机的比较与分析通过T检验比较了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在五个维度上是否存在着差异,在社会认可和感性 体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它三个维度上没有显示出差异(表2)。

究其原因是男性运动员对来自社会方面的成就需要更强于女运动员。由于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男性可能一生下来就被社会和家庭赋予了很高程度的成就期望,在其成长的过 程中会不知不觉的成为男性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正是这种性别角色的不同,才出现了上述 的结果。同时,在感性体验维度上出现差异,这说明男运动员更希望在比赛中体验正性情绪 ,相比较女运动员来说,男运动员能够更好的利用一些正性情绪来处理比赛中出现的负面影 响。

在竞技水平提高、娱乐及努力取向维度上之所以没有出现差异,是因为经过多年的训练 和比赛经验的积累,使运动员们都能很清楚地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尤其是国家队的运动员 ,他们都想通过积累大赛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来取得比赛的胜利,为祖国争光,实现自 身价值。因此在这三个维度上无性别差异。

2.1.3 不同训练年限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成就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比较了不同训练年限的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就动机,发现他们在社会认可和努力取 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3)。在其它三个维度上都不存在差异。

在社会认可维度上,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随着运动员训 练年限的不断增加,使他们在社会交往的层次和范围上得到了扩展,因此希望得到他人认可 的愿望将会更加强烈,而对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这一点更为重要。

2.1.4 不同文化程度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成就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在感性体验维度上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而在其它四个维度上不存在 差异(表4)。

其结果是因为:文化知识的不断获取,理论思维的不断拓展,都会开阔他们的视野,使 他们处理各种事情的方式趋于更加合理,也会让他们站在更高境界审视人生,进而会使他们 对成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更高的追求。这样也进一步证明了,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 高运动员成就动机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面的拓宽有益于运动员的训 练和比赛成绩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他们的成就动机。

2.2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自信心及其差异比较

2.2.1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与非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的比较与分析

祝蓓里,方兴初[8]研究了上海市优秀非残疾人运动员运动特质自信心和运动状态 自信 心的均值及标准差,但未见有中国非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自信心常模的研究,没有关于残疾人 运动员与非残疾人运动员在运动自信心方面存在差异的研究。本研究被试的运动自信心水平 与上海市优秀非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自信心水平作比较,可以了解两者在运动自信心方面是否 存在差异,对于进一步掌握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状况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表5的结果 中可以看出,两者在运动特质自信心方面存在差异,而在运动状态自信心方面没有出现差异 。

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两者所属级别的不同。由于运动员级别和层次的不同 ,致使两者所接受的训练水平和参加比赛层次的不同,针对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的培养和训练 也会不同,这样,不论是在竞技水平还是在比赛经验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那么,来自外界的 良好信息和比赛中的情感体验也将出现差异,久而久之,就会使运动员对自我的评价出现级 别上的不同,因此,在运动特质自信心上出现差异也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是两者所属群体的 不同。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每个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运动员,都必须要付出很大的艰 辛和努力,而作为残疾人,要想成为能够代表国家出战国际大赛的优秀运动员,就要付出比 非残疾人运动员更大的艰辛。几乎所有的残疾人运动员都要经历人生的第二次重生,而当他 们在赛场上书写自己生命中另一段精彩篇章的时候,必然拥有着对训练和比赛更强的自信。

两者在运动状态自信心方面没有出现差异,其原因是:运动状态自信心是一种情境自信 心。对于运动员来说,在比赛中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自信,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比赛,取得比赛 的胜利。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情感体验和 良好的外界信息,并且他们能够将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归因,对自我做出合理的评价,致使 他们的运动状态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增强和稳固。所以,出现了上述的结果。

2.2.2 不同性别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的比较与分析 不同性别的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存在差异,这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果相一 致(表6)。如Lirgg,Feltz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少的自信心。

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个体自身角度。由于遗传和生理上的差异, 造成男、女运动员在性格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对待事情上存在主观上的不同,男性更善于把 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之外的因素,而女性则与男性相反,即使她们 做得和男性一样好或比男性更好,也常常会低估自己、怀疑其能力;二是社会性环境角度。 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意识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两性社会化过程也存在差异。男性在自信和成 功方面更易得到积极影响与强化,而女性的自信在此过程中往往更易受到削弱与伤害,另外 ,家庭环境及其所形成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对女性的消极影响,都阻碍着女性自信的形成与 发展。当然,这两个角度的影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 发展。

2.2.3 不同训练年限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的比较与分析不同训练年限的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存在显著差异(表7)。其原因是: 每个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形成的,更是通过成 功经验的积累、良好外界信息的刺激和正确积极的成败归因等方式的不断促进才能得到增强 并保持较高的水平。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也是同样的,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其动作技能和 比赛经验也得到了提高,这样会使他们能够从心理上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周围的压力和困难, 能够端正训练的态度,对比赛不会产生过大的焦虑和紧张。久而久之,他们自信的基础就越 坚实,自信的水平和层次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随着运动员训练年限的增加,他们的运 动自信水平就会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2.2.4 不同文化程度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运动自信心的比较与分析 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在特质性自信心和状态性自信心方面都没有差异(表8),这一 结 果原因是:运动自信是个体认知的结果,是个体想要在其所从事的体育运动中取得成就的主 观信念,它在实践中形成,自信是需要个体经过不断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最终达到对自 我的接纳。对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说,在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中已获得了大量的成败体验和良 好的信息刺激,并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们的运动自信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 的标准,并且能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保持很高的水平。所以,本文的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一 点。

2.3 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成就动机与运动自信心的相关分析 运动特质自信心和运动状态自信心与成就动机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9),这说明运 动自信心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运动自信与成就动机不是同义词,运动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充分肯定和估计的基础 上的,并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的行为反应。成就动机是一种由成就需要所 引起的,指向于一定成就目标的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对运动员来 说,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情境正是一种特定的成就情境,他们可以在这种情境中体验运动 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获得这些成功体验后,他们会进行积极、合理的自我评价,使其认识 到自己确有较高的运动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较高的运动自信心,而只有具备 了较高水平的自信才能在这种成就情境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所以,运动自信和成就动机是 运动员在竞技运动这一成就情境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交叉地影 响着运动员的行为表现。

在本文中,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其原因是:作为运动员会常常回避自认为超过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而去从事他们自认为 能 够胜任的活动,而运动自信心恰恰是以自我价值和“效能感”为基础的。所以,运动员的成 就动机会受到运动自信心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的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与非残疾人运动员在社会认可、竞技水平提高和娱乐三 个 维度上存在差异,在感性体验和努力取向维度上没有出现差异;在运动特质自信心上存在差 异,在运动状态自信心方面没有出现差异。

2)男、女运动员在社会认可、感性体验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它三个维度上 都没有差异;在运动自信心方面,男运动员的得分高于女运动员。

3)训练年限不同的运动员在社会认可和努力取向两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 运动自信心方面也存在差异。

4)不同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感性体验维度上存在差异,在其它四个维度上没有表现出 差异;在运动自信心水平上,没有因为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5)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与运动自信心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2 建议

1)合理激发并保持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 杂的心理过程,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运动员获得成 功的体验,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训练和比赛中的困难,进而培养运动员 的成就动机。

2)正确培养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明确训练与比赛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成 就动机;正确合理的归因,克服盲目自信;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断加强对身体素质和技 术水平的提高;赛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强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训练。

3)在训练和比赛中,注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以提升其运动自信心和 成就动机的水平。成就动机与运动自信心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对运动 员的技能水平提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应该从实际出发, 长时间的对运动员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使其能够从主观思想上认识到自信心与成就动 机的提高对自己取得大赛胜利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维平.特殊人体育论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S1):79-81.

[2] 赵景艳.云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学位论文 ,2006.

[3] 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项目竞赛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叶平.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动机的差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64-66.

[7] 叶平,霍红,孙小敏,等.竞技动机量表在中国的标准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 999(2):12-17.

[8] 祝蓓里,方兴初.自信心与运动行为关系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1990(3):32-37 .

[9]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10] 闫挺,毛志雄,连文杰.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体育 学刊,2007(4):119-124.

[11] 张先锋.我国残疾人健身体育研究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5):1-3.

[12] 车丽萍.大学生自信与内外控倾向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6):1385-1388 .

[13] 房蕊.我国残疾自行车运动员自尊、特质焦虑测查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 006,21(2):157-160.

[14] 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项目竞赛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5] 漆昌柱,金梅.残疾人运动员的特质焦虑与竞赛状态焦虑研究[J].体育科学,2005 ,25(3):239-24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郑国英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2:

对西部学校体育深化改革中发展趋势的研究

前言:在深化改革中,西部各领域的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学生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青少年娱乐活动的规律,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遂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西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变化,把握西部學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有重大意义。

1. 西部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特点

1.1 西部学校体育交流国际化现象普遍出现。在奥运会的推动下,学校竞技体育出现国际间交流活动,学校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但西部学校体育实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学校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些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对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改革都有影响。一方面,学校体育国际化表现为大众体育的国际化。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已成为国际潮流,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并驾齐驱之势,国际上已成立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西部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更多的引入大众体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体信息化成为主流。电子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已经可以不去球场,同样能欣赏到精彩纷呈的体育比赛,先进的转播技术和手段,让人们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体育运动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消遣和享受,而且先进技术让更多人能同时分享。因此,西部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发生很大变革,应用现代信息手段(如多媒体等)成为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方法。同时,西部学校体育组织的国际合作增强。学校体育组织是管理、协调学校体育运动的专门机构,它负责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赛事的组织、筹备和安排,成员的管理以及协调成员国之间交流与合作。

1.2西部学校体育表现出一种社会化现象。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学生体质的范围,成为改善学生生活方式和提高学习质量的不可缺少因素。学校体育教学和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成为学生社交的场所,学生们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学校体育的本身看,社会化特点表现为:第一、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主要是以各单项俱乐部形式,各运动项目均由俱乐部来开展训练和竞赛,然后由各种单项或综合性运动协会来领导。俱乐部广招会员,通过竞赛进行选拔。第二、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也在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设施。此外,西部学校可利用所在地区的工厂企业来帮助学生开展业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

1.3西部学校体育发展科学化。学校体育必须广泛采用科学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制定政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认为,在当今竞技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学生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体育的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1.4西部学校体育教育素质化,将由强调“健身”转为“全面育人”。学校体育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培养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物质基础;同时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创造前提和培养兴趣。

2. 西部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西部学校体育教育仍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如体育教学的综合目标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分类缺乏方法论等理论基础等,目前方法体系较为混乱,限于经验层次总结。在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方面上,缺乏长期稳定的整体实验性研究,研究方法论水平较低,经验性总结与文献类研究仍多,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不高,科研横向联系不够,缺少重大改革系列性研究课题。体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仍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体系结构仍未完全摆脱传统束缚,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仍需大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弱点: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相当高校仍然只重智育,轻视体育等,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课外活动时间被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

3. 西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3.1西部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3.1.1 西部学校体育未来的整体战略思想.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按照这个要求,西部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如下几大趋势: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学校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健心健脑的新型运动项目出现;学校体育的形式多样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学校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当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弥补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流。人们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体育的艺术性提高,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享受自然的旖旎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冶性情,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3.1.2 西部学校体育课程结构更为合理、科学,向课内课外一体化、整体结构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促进身心协调全面发展,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1.3 西部学校体育科研将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并带动指导实践的进步,突破口将以体育教学领域为焦点,以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等为内容。高校体育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继续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开始重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

4. 对未来西部学校体育教育的建议

4.1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意识,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形势,西部学校体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4.2 加强并实施系统体育学习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体育运动,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着力培养相关的体育素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并逐步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注重体育的基本技巧,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作者:张峰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3:

我国健身健美操发展的不足及对策分析

摘 要 健美操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健美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创造为手段,融体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有氧运动,在塑造形体美、培养良好的风度和品德、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健身健美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种类芜杂、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无证上岗等现象普遍,这些都阻碍了健美操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引导健美操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 健身 健美操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健康投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健美操因其强大的锻炼功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较为理想的运动项目。健美操适用群体比较广泛,不仅对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而且对一些病人、残疾人和老年人也具有医疗保健的效果。然而,也正是因为它适用群体广泛、市场潜力大,不少商家受利益驱使掀起了健身操热潮,致使我国健美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健美操及其特点

健美操,也叫有氧体操或者有氧舞蹈,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节奏感,在塑造形体、培养良好的风度和品德、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功不可没。根据目的和功能不同,人们将健美操分为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两大类,其中,健身健美操一般用于健身,对体能要求比较低,更适合普通大众的生活,也被称为大众性健美操。

三、大众健美操现存的若干问题

虽然大众性健美操20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及娱乐大众方面成果显著,但不可回避的是,健身健美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低

专业技术等级是衡量教练员知识程度的标志,更是评价专业技术水平或能力高低的标志(韩春英,2004)。国家对于健美操行业制定了相关规范,但通过对现有健身俱乐部开展的健美操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的教练员队伍仍然存在着“教练员无证上岗人数多,具有国家级教练员证书的少”(李学君,2002;陆丹华,2007)的问题,这不禁让我们对目前教练员的专业程度产生质疑。

(二)教练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健身健美操开展的主体以健身俱乐部为主。不少学者实地调查发现,俱乐部内健身教练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教练员仅仅是舞蹈行业或艺术院系的业余爱好者,迫于生存需要而兼职工作,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对于健美操的理解仅停留在模仿阶段,在健美操动作编排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很难给予学员深入的指导和纠正。

(三)健身场地选用局限性较大

因为大众健美操运动幅度小,所以对场地的要求并不严格,仅仅需要音乐、几平米的场地和30-60分钟的时间即可,家中、社区、公园均可进行。但目前健身性健美操开展的主体多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所以在场地选用上俱乐部多局限于室内,这在一定程度了误导了人们对大众性健美操场地选用的认识,也阻碍了健美操在户外的推广。

四、大众健美操发展对策分析

健美操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还需要规范健身市场,开拓更多的户外健美操种类,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健身的需要,真正将健身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一)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

健美操能充分锻炼人体在力量、协调、节奏感及表现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适用群体广泛,所以将健美操进行大范围的普及显得尤为必要。

(二)规范健身教练市场

鉴于目前健身教练层次良莠不齐以及持证上岗比例较低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整顿现有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场所,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理论知识如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保健学的传授,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设定教练员任职资格标准,完善教练员在职培训体系;此外,要不断补充后备资源,如培养大中专院校健美操毕业生或者吸纳高素质的业务爱好者进入教练员市场,再根据设定的健美操教练员准入制度进行选拔,将持证上岗作为必备条件之一规范下来。

(三)开拓健美操户外种类

正如前文所言,健美操场地以室内为主的现状阻碍了健美操向外拓展的趋势,所以为进一步提升健美操的健身价值,不仅需要按照人体运动规律更科学地设计健美操动作,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深度开拓市场需以研发更多的健美操种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对于健身健美的需要,真正将健美操从室内拓展到户外,从健身場所拓展到社区生活,从学校教学拓展到大众生活,从城镇拓展到农村。这不仅能解决城区居民场地受限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影响农民对于健美操的认识,真正使健美操走进百姓生活。

五、结语

尽管大众健美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客观来说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相比于健美操能带给大众的健身价值和身体保健功效而言,瑕不掩瑜。只要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立法部门不断规范健身市场,监督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人力资源部门加大教练员培训培养力度,农村加快健美操推广的步伐和意识观念的转变,相信大众健美操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为普通大众带来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 李燕.健身健美操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 苏运洪.大众健美操可持续发展研究[J].华章.2008(10).

[3] 余师芳.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

作者:唐瑛

上一篇:人才开发教育机制构建论文下一篇:偏远地区无线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