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运动会安排

2024-04-07

残疾人运动会安排(共9篇)

篇1:残疾人运动会安排

残疾人运动会安排

一、比赛人员及参赛项目:

1、跳棋:

初加工车间:刘学伟 王志伟 生产二部(2):冯惠珍

梳艺车间:臧 莉 孟旭莉 王亚芬 鲁书丹 介文文 陈素红 丁小红 宋海歌 李自双(以上为女选手)徐小杰 马伟强 贾付才 尹自明 申兴雨 贾建平刘宜召 王春杰 杨 威 丁小山 赵建军 王明友 田勇辉 潘 提(以上为男选手)生产二部(1):唐丽君 杨彦彦

2、乒乓球:

女子组:鲁书丹 丁小红 宋海歌 隋艳霞(以上为梳艺车间选手)刘 婉(生产二部1)

男子组:贾付才 申兴雨 刘宜召 范向阳 徐义臣 王小宇

赵建军 王明友 田永辉

二、比赛安排:

1、跳棋:参赛人员共28人,采取男女混合比赛,三局两胜,如有平局进行加赛。

裁判:李书奇 吕建超 张庆丰

第一轮:按抽签分14组进行比赛,每组胜者共14人进入下一轮。

第二轮对阵:1→8,2→9,3→10,4→11,5→12,6→13,7→14.共7组。各组胜者共7人进入下一轮。

第三轮对阵:按抽签分三组进行比赛,下余一人轮空,每组胜者和轮空者共4人进入下一轮半决赛。

第四轮对阵:以上4人以抽签方式进行两场半决赛。第五轮:第四轮两位负者进行三、四名决赛,两位胜者进行冠亚军决赛。

2、乒乓球:分男子组和女子组,采取每局11分,三局两胜制,每两球换发。

裁判:王根昌 计分:王伟涛 男子组:共9名参赛选手

第一轮对阵:按抽签分四组进行比赛,其中一人轮空,每组胜者和轮空者共5人进入下一轮;

第二轮对阵:按抽签分两组进行比赛,其中一人轮空,每组胜者和轮空者共3人进入下一轮;

第三轮对阵:三人进行循环赛,按胜负决出名次。如果出现三人各胜一场,按小分计算胜负。女子组:共5名参赛选手

第一轮对阵:按抽签分两组进行比赛,其中一人轮空,每组胜者和轮空者共3人进入下一轮;

第二轮对阵:三人进行循环赛,按胜负决出名次。如果出现三人各胜一场,按小分计算胜负。

篇2:残疾人运动会安排

单 项:

一年级:一分钟跳绳:(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

障 碍 赛:(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二年级:25米往返跑:(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

一分钟跳绳:(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三年级:一分钟仰卧起坐:(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

25米往返跑:(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

四年级:一分钟仰卧起坐:(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

25米往返跑:(男女)各10名(各取前三名)

五年级:立定跳远:(每班男女)各8名(各取前三名)50米往返跑:(每班男女)各8名(各取前三名)

一分钟仰卧起坐:(每班男女)各8名(各取前三名)

乒乓球比赛:每班五名(淘汰赛,取前三名)六年级:立定跳远:(每班男女)各8名(各取前三名)50米往返跑:(每班男女)各8名(各取前三名)

一分钟仰卧起坐:(每班男女)各8名(各取前三名)

乒乓球比赛:每班五名(淘汰赛,取前三名)

团体项目:

五年级:拔河比赛(每班男女各12名)(三局两胜制)

篇3:巧安排“运动负荷”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jshrztx

量和强度构成了运动负荷的统一体, 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就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对此, 笔者认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训练内容安排

对于新授内容, 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 以便学生能够保持适度的兴奋、快速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对于旧有内容的练习, 目的在于巩固与提高, 负荷安排应遵循“量大强度小”的原则, 即要进行反复、重复的练习, 但强度不宜过大, 以免练习动作变形;在进行阶段性的成绩考核时, 主要任务在于检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评定学生身体素质, 所以量不宜太大, 但强度要大, 这样才能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安排

低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尚不完全, 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坚持“适量”原则, 切忌“拔苗助长”;对于高年龄段学生, 则可以安排较大负荷的训练, 甚至可以突出专项素质的训练。另外,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体质强弱等因素, 做到区别对待, 不能搞“齐步走, 一刀切”。

三、根据场地器材配置安排

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布置可以有效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如果器材丰富, 就可以多放置一些, 甚至摆放出一些有个性或时尚的图形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这样既增大了运动负荷, 又减缓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果需要减小运动负荷, 则可收回一些器材。如, 在使用篮球进行辅助训练时, 如果学生过于“兴奋”, 就可以通过减少球的数量进行运动负荷的控制。

篇4:浅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方面,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和负荷总量;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次数、密度、时间、完成每个练习的速度和负荷量等,以及练习的质量和动作的难度。负荷强度反应了练习的用力紧张程度和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量和强度是对立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一定量就有一定强度,有一定强度就有一定量。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强度,就能承担较小强度的较大运动量。同样,有机体承担较大的量,就能承担较小量的较大强度的训练。随着量的提高,强度也应该随之提高,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形成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趋势。

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是有科学依据的

1、超量恢复的原理:运动员承担一定运动负荷后产生了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要产生较为理想的超量恢复,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休息时间及其有效的恢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负荷越大,刺激越深刻,产生的超量恢复水平就越高。

2、适应训练的规律:有机体在训练过程中多次承担同一运动负荷量,就会对这一运动负荷量产生适应过程,机体适应后机体对运动就会产生节省化现象,对机能的能力就不能进一步提高,停止在原来的水平上,运动成绩也受到影响。只有不断施加新的负荷,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再加大负荷量,才能不断地提高机能水平。如果不能按客观训练规律去逐步增加负荷量,而是盲目加大负荷量,超过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不但不能提高机能水平,而且还有碍健康。

二、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

1、首先认识到训练中加大运动负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一个手段,不是越大越好,运动负荷大小是相对的。“极限负荷”不是固定指标,而是因人而变化的指标。只有教练员经过实践和科学研究,积累资料,才能准确确立运动员的极限负荷量,才能做到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2、要掌握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要有充足的休息调整时间,以消除负荷后的疲劳,达到运动能力逐步提高的目的。因此,要使每次课的安排都能使运动员的机体和机能得到恢复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时间过长,运动员所得机体适应性的变化,以及所掌握的技术的良好状态,就会消失:过短,疲劳就会逐步积累,甚至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1)训练课的负荷量大,恢复和超量恢复需要的时间要长,间歇时间可短些。

(2)负荷的性质不同,所需要恢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优秀运动员每天都有训练课,甚至每天两次训练课,几次训练课积累后的间歇,仍要达到超量恢复,并不是始终让运动员带着疲劳去训练。这种安排注意下列事项:

a.几次课负荷的积累,要在运动员负荷能力承受力的范围内,不是无限制的。

b.几次课的负荷积累后,间歇时间应保证机体得到基本恢复。

c.几次负荷课内容要有所不同,并交替进行,强度和量要大中小相结合。

d.采取积极有效的科学恢复手段,促使恢复过程加速。

(3)要处理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虽然强度比量对机体影响更大,但必须在量的积累基础上才可能加大强度,加大了量就不能始终保持高水平,强度和量同时逐渐增加不但影响训练效果,还会造成疲劳过度和外伤事故的发生。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一个训练周期中应呈波浪状态的发展趋势。

(4)根据项目特点和具体任务安排运动量。如短跑,强度大时间短;长跑时间长,强度适中;体操时间长、量大;集体项目强度和量随课的任务而变等等。在准备期量大强度小,竞赛期量小强度大,并伴随一些强度比赛或超比赛强度训练。

篇5:趣味运动会安排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10月3日下午14:00

地点:测井研究所羽毛球馆

二、项目安排

1、跳绳比赛

选手:每组10人(至少3名女生,任选2人悠绳)

规则:

(1)8人从悠绳A者左手排队,依次进入绳中,然后从悠绳B者左手转向B者右手排队,8人全跳完一遍后,再从悠绳B者右手依次进入绳中到悠绳A者右手转向A者左手排队。重复进行。

(2)必须是8人完全通过,比赛时如有队员未通过,应重跳。

(4)裁判在现场大声计数。

计数与名次:时间3分钟,以各队所跳个数排名次,个数多者名次列前

2、蹲跳接力

选手:每队8人,至少2名女生

(1)赛道来回10米,出发时的姿式:运动员应面向跑道,背靠背挽住手臂蹲在起点线听到发令后,第一组由起点向终点线蹲跳。

(2)两人都跳过终点线后,再跳回到起点线,然后第二组进行,依次类推。

(3)比赛途中,两人挽臂不可分开,如分开,则必须挽好后才能继续比赛。计时与名次:用时少者胜出。

3、二人三足接力跑

选手:每组10人(至少2名女生)

项目规则:

(1)赛道:10米

(2)两人组成1小队,两位运动员各一条腿用两条带子捆绑在一起(捆在踝关节部位和小腿靠近膝关节部位,捆牢)。站立式起跑,鸣起跑信号后,两人同时起跑,以两人躯干到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方为到达终点。到达终点后下一组接力跑。

(3)按比赛时间少者名次列前。

4、接力托球跑

选手:每组6人(至少3名女生)

规则:

(1)赛道来回各10米,乒乓球必须放在乒乓球拍的中间,不能用手固定,每个人每次只能托一个球,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返回起点,球不掉在地上为有效,如果球在托送途中掉到地上,选手必须回到起点重来。

(2)选手到达终点后,下一名选手接力跑。

(3)在规定的赛程内用时最少者名次最好

5、拔河

选手:每组12人(至少3名女生)

裁判:

规则:

(1)比赛中心区为2米。

(2)采用抽签分为两组,三局两胜,小组赛胜出者参加决赛,其余两组争季军。

篇6:趣味运动会安排

比赛安排:

8:30——8:50开幕式

8:50——9:20第一场比赛

时空隧道8人:男阳正义何勇王明宪张立国

女李宗玲屈海群徐苏妃宋芬

运篮球绕杆接力跑8人:男黄涛张景新曹金华程国辉女宁忠萍潘小玲朱美华樊学秀

9:25——9:55第二场

双人夹球接力8人:男李光明何勇张立国周小勇

女宁忠萍樊学秀屈海群张雅琼

三人绑足接力9人:男阳正义王明宪程国辉曹金华郝敬宇黄竞贤女李赛菊徐苏妃潘小玲

10:00——10:30第三场

争分夺秒8人:男黄涛张立国王明宪曹金华

女吕光李赛菊潘小玲樊学秀

托球往返接力跑8人:男金敏张景新周小勇郝敬宇女戴碧露宋芬朱美华李伟琪

10:35——11:25第四场

飞镖接力10人:男宋海宁李光明金敏程国辉谢孝君女戴碧露吕光李赛菊张雅琼徐苏妃集体跳绳10人:男黄涛王明宪张立国周小勇曹金华女宁忠萍潘小玲朱美华李伟琪宋芬

立定跳远10人——可临时抽空去跳:

男周小勇曹金华黄竞贤阳正义何勇

女徐苏妃潘小玲樊学秀宋芬朱美华

11:30——11:40压场表演赛

集体拔河:男谢孝君

女吕光

篇7:关于运动会的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运动会的各项安排.再次重新安排一下各部门所需事项.运动员的训练.由体育部主要来训练.生活部,配合体育部.完成平时的训练.所需要的具体事项安排.由两个部门的部长具体协商.健美操的排练.文艺部,负责教.办公室负责一切的监督.自选舞蹈(男生舞蹈): 宣传部可以不用去监督.但是自选舞所需的道具由宣传部来制作.具体事项遵循文艺部部长意愿.方队:方队人员已经定好.由纪检部全面负责训练.副主席叶津江全面督促.希望纪检部部长和副主席默契配合.组织部,请尽快写好关于班长考核细则的策划书和评定打分表.写好以后,通过了,就具体实践.注意:关于班长考核,目的是为了考察一个班的领队人,到底是否深的民心.是否表里如一.这才是关键.心理部 学习部.根据系里安排 进行各自部门的事情.若接到通知,请积极配合各个部门.关于时间安排:运动会开幕式彩排时间:本月25,28,30 三天

本月20号 我系自选舞蹈检查,本月23号 我系方队 健美操 检查

本周周末 不休息,请全体学生会干部以及干事 辛苦一下..两个舞蹈和方队在周末都继续练习.练习时间为 上午9点—11:30下午3—5:30

篇8:如何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

话题一:运动负荷如何分类与定义?一般合适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有哪些,如何判断与测量这些运动负荷指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担。体育课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心理负荷是指在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

——江苏张建、安徽黄燕

在体育课上,运动负荷包括强度、时间、密度和数量等基本因素,反映学生身体状况的外在的和测定的一些身体指标。面部表情,需要观察;个人感受,需要咨询;排汗量,需要教师判定。

——山东杨正伟

按照运动主体的性质(运动主体差异、运动目的、运动方式、运动内容、运动过程等)对运动负荷进行分类,可将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竞赛负荷、教学负荷、健身负荷等。

——甘肃董平

运动负荷是指由于训练因素的刺激而使学生机体所承受的生理、心理的负担。此处的训练因素是指通常所说的运动量,也称训练的外部负荷。构成训练外部负荷的因素有:负荷数量、负荷强度、负荷时间及负荷密度等。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测定常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自我评估、教师观察和客观评定等。

——甘肃高栋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在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那么,如何理解“量”和“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m快速跑,跑后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而1分钟慢跑,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运动负荷的大小应该和运动时间和练习密度有关。

——湖北曹继锋、浙江孟凡东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一次锻炼中所承受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量指人体在一次锻炼中所做的功,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体所做的功。界定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价。如,学生以5分钟一圈的速度跑了6圈(每圈400米),用时为30分钟,运动强度较低,所以这30分钟的运动负荷偏低。

——山东赵林楷

运动负荷域是指在运动训练课中,适宜运动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生理范围,包括运动训练的强度、时间、密度和数量等4个基本因素(教科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适宜的运动量。一节体育课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最大负荷应该出现在课堂练习的主要内容中,也就是基本部分。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密度达不到,运动负荷会受到影响,也就难以满足课的量。运动负荷一般是根据心率来测定,这种方法比较实用、易操作。

——四川贯玉平

一般合适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有:练习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心率、血压等。

——安徽李厚余

在实际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量和没有一定量的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提高运动强度,则要相应减少运动量,增加运动量,则要相应降低运动强度。大强度和大运动量(如,快速跑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的练习机体承受不了,而小强度和小运动量(如,慢速跑一段很短的距离)的练习又难以获得练习效果。

——山东臧向前

运动负荷可从以下2个方面评价:1.学生练习时的组数、次数和时间.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或之后,面部表情变化、出汗量的多少等。

——河南付艳军、宁波王兴发、山东蔡全坤运动负荷的采集主要有脉搏测量、询

问和观察等方法。

——江苏周洁琼

测定生理负荷的方法:1.学生的自我感觉;2.观察。如,面色、汗量、呼吸、动作质量和表情等;3.生理测定。如,心率、血压、心电图、肌电图,一般采用较简易的手测脉搏方法来判断生理负荷。

——安徽黄燕

一般来说,采用较简易的手测脉搏的方法来判断生理负荷还是比较适用的。学生课堂平均心率在120~130次/分为小运动量,130~150次/分为中等运动量,160~180次/分为大运动量。

——吉林叶延军

判断与测量可以采用测心率和测脉搏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如,观察学生出汗的程度、面部表情、动作协调性等。如果汗较多、脸色较红、动作较迟缓,那可能负荷较大,反之较小。可以选定一名学生,每到一个阶段让他自测或小组长、教师帮测,并做好每个阶段的脉搏记录。同样内容不同手段方法的负荷也是不一样的。

——浙江易勇刚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表现,获知学生的运动负荷承受情况。如,精神是否

愉悦,体力是否充沛等。

——河北郑伟强

在体育课上,随着运动量的积累和运动强度的逐渐提高,运动负荷也相应变大。在课上通常根据学生的表现初步判断学生的运动负荷。

——浙江严月华

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因此,通常把正常人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次锻炼时,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该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最佳。

——山东臧向前

话题小结:通过本话题研讨,大家认为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数测试方法:可以选定一名学生每到一个阶段让他自测或小组长、教师帮测,并做好每个阶段的脉搏记录。一般判断合适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有:练习次数、总时间、练习密度和强度、心率、血压等。此外,不同项目、不同体质的学生群体,运动负荷也应有所不同。

——江苏苏常水

话题二:结合教学中的案例,您认为目前体育教学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将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混淆。

以篮球传球课为例,在一节课中可以在基本部分进行强度较低的技能学习,这里保证的是运动量。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设计10分钟的体能练习作为强度的保障,那么这节课的负荷就是合理的。如果仅设计篮球传球练习,即使练习密度大,只有运动量而没有运动强度,本节课的负荷设计是不合理的。

在设计200米全力跑时,单位时间内的强度够了,但整堂课运动量不够,那么这堂课负荷设计也不合理。在设计时应注意:站立起跑技能学习阶段强度可以低,但可以让学生增加练习次数以增加运动量,在课中结合技能学习安排几组间歇时间短的50米跑的练习,可保障运动强度,整节课的负荷就合理了。

——山东赵林楷

对课的运动负荷的测试,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在练习前应先测一次安静心率,在练习中,每隔3~5分钟测试一次心率;各项练习开始前及结束后即刻测试一次心率;每项练习结束后的第3~6分钟进行第2次测试。这样可以掌握每节课练习心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便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将心率控制在一个适宜的氛围内。

——山东梁雨军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负荷不大,练习密度不足,为了提高练习密度,笔者一般的做法是增加练习时间和练习组数,有时可以采用分组轮换教学法上课,还可以进行“课课练”练习,“课课练”对提高本次课的运动量有较大帮助。若本次课为新授课,运动量较小,那么在进行“课课练”时,可以提高练习次数,若本次课负荷较大,那么在进行“课课练”时,可以适当控制练习组数等。

——四川贯玉平

笔者学校当前体育课堂中的运动负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兼职教师较多,其对课堂运动负荷的意识淡薄;2.在加大运动负荷时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练习。

——江苏吴洪椿

针对吴老师的问题应有以下对策:1.对兼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有关教法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2.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上,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如,在练习站立式起跑的课堂上,开始时一般以游戏过渡导入主教材,练习者双脚左右开立,听到哨音后开始游戏,之后再采取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的站位方式进行游戏,让学生比一比到底是哪种起跑速度快。教师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技能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不断尝试的同时,运动负荷逐渐提高了,运动量也加大。

——山东杨清妍

在体育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之外,还有询问和观察。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时,与学生的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相对应的心率却有所不同,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观察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速度、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有运动负荷的影子。同时教师要注意,在预设运动负荷时,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考虑进去,要做到“因材施教”。

——浙江孟凡东

目前,体育教学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式既保证了运动强度,又提高了运动量。如,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和B两组学生站在起跑线上,C组学生站在终点线上,起点线与终点线间隔50米的距离,A组学生跑至终点线后,C组学生开始跑向起跑线,C组学生跑至起跑线后,B组学生再跑向终点线,以此类推,A、B、C三组学生进行迎面接力的间歇练习。

——广东张喆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即,运动负荷的预设要满足整堂课要达到的平均心率的要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让学生达到合适的运动负荷,但不是追求最高心率,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再逐渐缓慢下降到“原始”状态的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考虑这一点。另外,教师还应注意不要因为追求运动负荷而忽视运动技能的学习。

——浙江易勇刚

笔者认为,目前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准备部分时间较多,结束部分匆匆忙忙;2.运动强度主要是放在“课课练”部分;3.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决定运动负荷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有时需要变换方式方法。安排运动负荷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或者改变教学方法。如,在实心球教学中,部分女生每次仅掷3米多,练习的次数越多,学生越缺少自信,再多的练习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此时,就应改变练习方法,逐渐使其从心理上愿意去练习,从而能更好地提高成绩。

——江苏苏常水

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如果课的主教材运动负荷不够,教师可以通过课课练(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提高课上学生的运动负荷,课课练的内容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无意中就能参与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运动负荷的调控,使学生乐于参与,敢去完成,让他们有成就感。

——江苏聂尔林

教师在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时易出现的问题:1.一味追求安全;2.过分追求形式;3.过分强调成绩;4.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学生自主性不强;5.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甘肃董平

将所学技术融入到游戏中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运动负荷。往往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练是感觉不到累的。

——江苏张丹

话题小结:体育课堂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层面:在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忽视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提高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等方面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学生方面:运动量低,参与积极性不高,运动项目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针对其存在问题,大家也都提出建议:1.按学生的能力分组、强弱互助等。2.教师在安排教材内容时注意相互间的搭配,运动量大小要交替合理安排,合理确定教学目标。3.在提高练习密度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手段和方法,多安排不同的练习方法,适当调整练习次数。4.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教师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同时,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

——广东黄宁波

话题三:针对不同学情、教材、季节、时间等情况,您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的策略有哪些?坚持了哪些原则?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学情等,在跑的频率和距离上应有所区分。以快速跑为例,根据学生跑的能力,可以采用让距跑的形式,可以让速度不等的学生异质分组比赛,也可让学生自由结合编组比赛。

——安徽刘书奇、河南何艳军

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关。如果想降低运动负荷,可以减少运动量、降低运动强度、减少练习时间、增加休息和间歇时间,也就是降低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组数、距离、个数等。如,在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穿插教师的讲解、示范、评价、脉搏自测等进行调节放松。进行分组跑时,让耐力差的学生在队尾跟跑。

——甘肃郭凌霞、江苏张建

有效设置课堂体育运动负荷,对于学生掌握和提高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有效防止伤害事故,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马德福

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策略有:1.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兴奋性比较高,要适当控制运动负荷。2.对初中生来说,要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以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负荷。3.对高中生来说,要加强选项内容的技术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负荷。4.在每学期的开始阶段,负荷不宜过大,可以安排一些负荷相对较小的内容,之后再逐步增加运动负荷。5.天气炎热时,要减小运动负荷。6.教学中上肢的练习内容要与下肢练习内容相搭配,防止身体局部负荷过大。7.枯燥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搭配。

——安徽李厚余

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应遵循以下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教学规律,每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一般由小到大,逐渐加大,大、中、小强度的负荷合理交替,在课的结束部分,应逐渐降低生理负荷。从整个学期考虑,学期开始的几节课的生理负荷应适当小些,之后根据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计划地逐渐加大运动负荷。2.适宜性原则。如,大课间活动后的第三节课是体育课,在体育课上,热身活动时可加快过渡,课的运动负荷要低于其他课次。否则第四节课时,学生会过于疲惫。

没有运动负荷的体育课不是体育课,增强不了学生体质。在体育课中要有一定的运动密度,如,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全班学生一起练习,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运动量,但也要根据课的内容来定。

——安徽金文渡、浙江但凤荣

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将此心率保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浙江孟凡东

控制运动负荷的策略有:1.合理搭配教材内容调节运动负荷。可以将运动负荷较小的体操内容与有一定强度的素质练习搭配,如,球类等项目;将学习的内容与复习已学内容搭配;2.改变动作的某些基本要素来调节运动负荷。如,身体练习的难易程度、动作幅度的大小、力量与速度的改变、增加或减少练习组数、延长或缩短间歇时间等;3.根据器材、场地及天气等客观因素来调节运动负荷。如,一物多用、一场多用、改变组织形式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通过调整场地的大小、器材的轻重等合理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的学练更加有效;5.通过精讲多练控制运动负荷。

控制运动负荷原则:1.有效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持续发展;2.科学性。运动负荷的适当调整;3.安全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如年龄、能力等;4.计划性。正确处理预设与调控的关系。

——广东黄宁波

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过小,机体的反应则小,而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过大,超过了机体适应能力,则会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适当增加,一般在开学初运动强度要小一些。对于耐久跑教学,可采用间歇跑、变速跑、超越跑等变换练习方式,从而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江苏苏常水

根据上课的内容,采取“课课练”的形式,调节课的强度:一是在新授课时,运动量较小,可以在“课课练”时增加练习强度;二是对于运动负荷较大的课,可以安排较小“课课练”强度或者尽量不安排“课课练”环节。

——四川贯玉平

发展有氧心肺能力的长跑(以800米为例)教学课,面对此教学内容,学生会感到“头疼”,因为在跑的过程中腿部酸痛难受,体力消耗也较大。那教师该如何应对呢?一般而言,学生能接受前200米的强度,随着乳酸堆积、氧债积累,学生会越跑越慢,强度也越来越低,虽然学生能坚持跑完,但学生运动后反应很强烈。

一般来讲,磷酸原和糖原系统供能可以满足400米的能量消耗,如,快速300米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20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15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10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5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这样练习,既保证了单位时间内的强度,又保证了运动量。

大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次性进行蹲起50次的练习,休息2天完全恢复后,再进行一次实验,第1组做10次深蹲动作,组间深呼吸5次;第2组做15次深蹲动作,组间深呼吸10次;第3组做20次深蹲动作,组间深呼吸15次;第4组……以此类推。对比2次体验,会发现第2次实验的练习方法更容易接受,并且第2天的腿部酸痛感也弱于第1次的实验。这种锻炼模式也考虑了心理负荷,让学生更易接受。第2个实验更注重的是每组的锻炼强度,然后在组间深呼吸调整,以几组高强度的训练保障负荷。这种实验告诉我们,相对于靠运动量的积累提高运动负荷比一次性完成大强度的负荷练习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山东赵林楷

安排运动负荷及运动量时,应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如,女生在生理期不宜进行大强度的练习,但适宜的运动有助于提高生理期的抵抗力,所以在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量时应考虑学生的身体情况。

——上海王彩云

冬季可让学生在游戏和循序渐进的身体练习中加大运动负荷,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更应加大练习密度从而提高练习强度,尤其是趣味性且有一定难度的练习内容,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季节对运动负荷安排的影响也是较大的,教师需要根据天气控制运动负荷量。而对于时间的安排,应根据班级人数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和练习量。

——安徽申克才

话题小结:从教师们热烈的研讨中可以感受到,一线教师的教学理论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对于学情、教材把握很有见地,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师们谈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建议,也提出了小学生与初、高中生的个体差异、主观能动性等。如,浙江张建林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有关控制运动负荷的策略及原则,让很多参与探讨的教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交流,也将这些概念性的内容原汁原味地散发出来,更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

篇9: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

摘要: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通过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来保证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运动竞赛制度;中国;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3-03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TANG Jian瞛un, XIE Hui瞫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Chin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is easy to carry out. By the concrete ways of setting up, controlling, and arranging the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was controlled and encouraged. The probability of unsureness de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orts development. Thus, our elite players could have excellent achievement in international events.

Key words: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event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竞赛制度安排给出比较系统的理论解释,可以开阔对竞赛制度安排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在竞赛制度制定和实施上的自觉性。

1对运动竞赛制度的认识

1.1概念界定和进一步的认识在运动竞赛学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裁判员的主持下,依据统一的规则而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1]这个定义是运动竞赛学意义上的。王蒲(2000)认为这个定义的实际是指一场比赛的过程。

从主客体关系看,广义的运动竞赛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竞赛活动的主体——竞赛活动的参与人群;竞赛活动的客体——竞赛活动的物质条件;竞赛活动的方式——竞赛活动的基本制度。

在制度分析理论上来认识运动竞赛活动,它强调了运动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竞赛制度安排是竞赛组织者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的方式来对竞技行为产生影响。

在制度分析理论的意义上,运动竞赛是指在竞赛制度安排下,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争夺,以及对运动成绩权利进行确定的过程。

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对竞技参与双方,通过一场比赛来确定参与者一方或胜或负。另一种是由竞技参与的多方,通过多场比赛来确定竞赛参与者最终的比赛结果。因此,运动竞赛制度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运动竞赛制度在狭义上指的是在一场比赛中,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队)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运动竞赛制度在广义上指的是在整个运动竞赛结束后,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对运动员(队)最终的运动成绩权利归属进行确定的一种制度。1.2理论研究成果和进一步的认识在我国,对运动竞赛制度进行专题性的理论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是:

杨志康(1986)在讨论体育制度中,涉及了对体育竞技制度划分问题,但没有对体育制度的实施方式进行讨论。

韩建国(2001)就运动竞赛的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竞赛从竞赛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入手,对运动竞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改革,不断认识和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竞赛发展规律,开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2]

冯树勇(2001)认为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关系方面,比赛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和精髓,它为运动员表现自己的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在运动竞赛学中,认为运动竞赛本身也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常重要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确立训练目标,检验和评价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确定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选拔高一级的体育人才。[3]

陈融(1990)在竞技体育制度的运行方式的意义上,就运动竞赛机制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为了了解运动竞赛内在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运动竞赛的运作机制的概念。认为运动竞赛机制是一个具有动力、传动、调节、效应的综合机能系统。[4]

没有竞赛制度就意味着没有竞技体育,具体讲就是没有竞技运动技术的发展。没有竞赛制度,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在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运动技术使用进行合法的争夺,运动成绩权利无法得到合法确定,运动员技术等级和教练员专业技术等级的评定就失去了基本的客观依据,当然, 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和发展的动力。[5]简言之,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其它制度内容的实施,都是基于竞赛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在运动竞赛制度的理论研究中,从竞赛的内在机制上描述运动竞赛过程,提高了对运动竞赛的理解,把运动竞赛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理论上扩展了人们对运动竞赛活动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事实上是对运动竞赛活动在制度性表现上的描述。ピ硕竞赛制度为运动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成绩权利的获得,提供可以进行公平比较的场所和条件。规则和规程的明确性和公开性,对运动技术发展起到一种激励和保护作用。在这一基本共识上,我们认为对于我国国内开展的运动竞赛而言,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以及不同比赛性质和比赛次数的安排,来减少了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种种的不确定性。促进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

2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目的

竞技活动、竞技项目的存在和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获得运动成绩权利,都是由竞赛制度规定的。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竞赛制度作为促进竞技项目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一种制度性手段被系统而比较有效地运用,运动竞赛制度作为竞技体育制度中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本质上体现着国家利益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所导致的在制度安排上的倾向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核心原则。

运动竞赛制度是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一个核心性的制度安排。它具有激发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方向,在承认和激励各单位(人)追求自身相对利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规范其利益实现的方式,使其行为以有利于全局利益为根本目标,构成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调节器,并将两者协调和统一起来。运动竞赛制度调节着各种体育资源的配置、项目的布局与比例关系。它是取得竞技体育最大宏观效益的必要条件。[1] 我国运动竞赛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它的意义主要目的是在于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3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内容及其作用

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方式是由三个具体内容组成:1)竞赛设置; 2)竞赛约束;3)竞赛安排。

3.1竞赛设置及其作用竞赛设置是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一个基本的内容。所谓竞赛设置就是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为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包括不同性质比赛的,合理、有层次的竞赛框架。运动竞赛设置包括两个基本内容:设置什么竞赛和怎么设置竞赛。设置什么竞赛指得是如何确定有助于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竞赛形式。如设置综合性的运动会、单项锦标赛以及分区赛等。怎样设置竞赛是指如何把这些确定的运动竞赛形式,根据运动技术水平划分,分级别和有层次地系统地作出安排。竞赛设置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影响和规定着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方向。

运动竞赛设置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 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即在运动竞赛的设置上,要形成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激励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具有不同水平和规模、合理时间间隔的比赛结构系统,并且这个比赛结构系统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运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纵向性的,由初级到高级的运动竞赛设置,运动技术的发展就失去了合理地进行比较的平台,运动技术也就不能合理地被检验和被激励。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对于促进运动技术发展而言,反映在比赛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上。2) 运动竞赛设置的总量。即由不同行政级别机构对不同水平、规模和时间间隔的比赛进行的数量上的安排。运动竞赛设置的数量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反映在给运动技术发展提供必须的不同层次竞技比较的机会上。3) 运动竞赛设置的结构和赛事安排总量在竞技项目上的均衡性程度。

3.2竞赛约束及其作用竞赛约束是竞赛活动的一组合约——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所确定的规程和各项规则。它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竞赛约束的基本功能是,让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加大,获得现实收益变小。在明确的和规范化的运动技术前提下,鼓励运动技术对抗性的充分发挥。竞赛约束包括:1) 比赛资格约束;2) 比赛中的技术约束;3) 运动成绩权利确定方法。

运动竞赛活动始终是一种有着非常明确约束性的技术对抗性活动。竞赛约束是保证运动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不仅规范了竞赛活动中的运动技术运用方式,同时也规范了技术训练的方式。在竞赛约束中,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和奖励是核心问题。比赛资格约束和技术约束的存在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使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及其奖励建立在一个比较公平和合理的基础上,为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在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提供制度保障。

3.2.1比赛资格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赛前约束。比赛资格约束是指对运动员参加某一性质比赛的限制。它主ヒ包括运动员年龄限制、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运动员非训练性因素的限制、参加项目和参加级别的限制。比赛资格约束的目的就是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性现象,在比赛前进行控制。如:在运动员的年龄限制方面;在运动员注册身份的限制方面。

3.2.2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比赛中技术约束的基本作用。为了使比赛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对比赛活动进行约束。比赛约束主要通过比赛规则来实施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运动技术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边界进行界定。主要有对技术活动的范围、时间、空间等;使用器材的规格等;违规技术动作使用及判罚等进行规定。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不会鼓励使用某一运动技术。它的功能是对不公平的和不合理的运动技术进行约束。通过保证在公平的意义上使用运动技术,并使运动技术使用得以规范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规则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更准确地说是规则在规定运动技术向着它所希望的方向进行发展。上述讨论的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确认运动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在规则规定的方向上进行的。

比赛中技术约束的第一个问题是规则的一致性,即国内采用的约束标准是不是和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的标准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引进竞技体育项目过程中基本上就解决了,即是按照国际规则的惯例来组织运动竞赛活动。

第二是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掌握和和执行问题。即由什么人来执行规则。或者说规则是由什么水平的人来掌握和执行规则。裁判员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的技术等级反映着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和能够在什么级别性质的比赛上来执行规则。总之,他们的业务能力对规则的执行产生着重要影响。

最后,是比赛中技术约束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的策略性运用问题。即如何运用好比赛规则。事实上,比赛规则还可以成为竞赛制度安排促进运动技术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竞赛制度的安排上,及时采用和正确理解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制订的比赛规则,并在国内的比赛和训练中提前使用和充分利用,是保证和促进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3.2.3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方法比赛资格的约束和比赛中技术约束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落实到对运动成绩权利的确定上。当比赛参与者符合比赛参与的资格和在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违犯比赛中的技术约束条件而被退出中的约束条件情况下,他通过每一分、每一局、每一场和多场的胜利,这些成绩被竞赛组织者确定,使运动员成为某一竞技项目运动成绩权利的最终拥有者,此时一次运动竞赛活动也就结束。运动成绩的确定过程,就是一个“选优”的过程,“选优”的前提就是在运动竞赛中进行“比较”。运动竞赛方法中的各种赛制是竞赛制度中比较稳定的和被普遍认同的进行公平“比较”的制度,尽管它们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循环赛制上机会不均等现象、可能存在“放水”现象。在单淘汰赛制上存在的以部分比赛取代全部比赛的竞赛方式,所产生的比赛过程的机遇性强,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大[6]。作为一种运动竞赛的具体制度安排,重要的是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事前通过竞赛规程作出明确的说明。只要竞赛方法在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是稳定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3.3赛事安排及其作用赛事是指由体育行政部门正式举办的某一类型的比赛。赛事安排是对人们参与运动竞赛活动的条件和情况的事先规定。即主要包括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的安排。赛事安排是运动竞赛设置的具体内容。比赛项目、比赛性质、比赛次数是赛事安排的具体化指标,也就是说赛事安排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竞赛设置和竞赛约束,在不同时期对运动竞赛活动的具体安排。运动竞赛制度安排在减少运动技术向运动成绩转化过程中的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时,由于存在着非奥运会项目和奥运项目,使得赛事安排在不同竞技项目上表现出了制度安排的倾向性。

赛事安排概念的核心作用是:把运动竞赛制度安排,通过赛事安排的方法使其转变成一系列可以实施或进行操作的事件。它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不确定性的最为具体的制度措施。由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在赛事安排上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运动技术发展上得到的发展的机会和获得成绩的机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在竞技项目运动技术发展的表现形式——运动成绩和运动技术等级中表现出来。

3.3.1比赛项目安排比赛项目安排是指在竞赛活动中设置、变更或取消比赛项目的行为。从竞技体育角度讲,竞技项目发展状况取决于它们是否是国家规定的比赛项目,以及是否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稳定地存在。所以可以讲比赛项目决定着运动技术的发展基本状况,即只有竞赛中的比赛项目,才能对该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评价。竞赛的级别越高对运动技术在比较中产生的结果作出的评价就越重要。从我国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比赛项目的变化影响着运动技术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3.3.2比赛性质的安排比赛性质安排就是指一个竞技项目的比赛级别进行的安排。由于运动技术水平本身存在差异,在一个项目中比赛的级别类型就有所不同。比赛性质是区别竞赛水平的质量标准,比赛性质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于:比赛性质为运动技术在竞赛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对抗,比赛性质安排结构合理、高水平比赛中的对抗性,对于运动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对竞赛采取按水平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对比赛性质的区分基础上的。如把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内比赛和青少年比赛与国际重大(奥运会)比赛统一安排起来。3.3.3比赛次数的安排比赛次数安排是依附在比赛性质安排基础上的,比赛次数是比赛性质在数量上的展开。如果赛事安排上有比赛性质的安排而没有对比赛性质做比赛次数的规定,即如果没有一次比赛的话,那么,比赛性质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在规定的比赛性质中,比赛次数对于运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对于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育组织而言,比赛次数安排是通过增加运动技术在某一比赛环境(比赛性质)中的对抗频率,检验和完善运动技术,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比赛方面的不确定性,为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发展和获得运动成绩提供更多的机会。比赛次数的不同安排,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在系统的和高质量的比赛中,当比赛次数增加时,它可以提高运动技术的对抗次数;可以对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产生新的认识;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成熟和避免偶然性,以减低运动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其对运动技术发展的扩展和激励的功能。

4结语

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它通过竞赛设置、竞赛约束、竞赛安排具体方法,来约束和激励运动技术的发展。减少运动技术发展过程,在比赛方面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保证着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重大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

[2] 韩建国.我国运动竞赛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1):13-15.

[3] 运动竞赛学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7-73.

[4] 陈融.论运动竞赛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9-11.

[5] 郑杭生,等.试论社会运行机制[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3:125-129.

上一篇:考级点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经理述职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