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暂行管理办法

2024-04-09

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暂行管理办法(精选2篇)

篇1: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暂行管理办法

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引领绿色竞技钓鱼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钓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国钓鱼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社体中心)、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制定《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暂行管理办法》。

第二条 凡在社体中心、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及地方钓鱼协会注册的运动员,竞技成绩达到《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见附件),授予相应技术等级称号。全国竞技钓鱼运动员的技术等级称号评定,以运动员在各规定赛事所获得的积分累加值为评定依据。

全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设为大师级、高级、中级、初级共四等十三级,具体称号为:

大师级(运动健将):三级竞钓大师,二级竞钓大师,一级竞钓大师、特级竞钓大师。

高级(一级运动员):三级竞钓高手,二级竞钓高手,一级竞钓高手;

中级(二级运动员):三级竞钓能手,二级竞钓能手,一级竞钓能手;

初级(三级运动员):三级竞钓手,二级竞钓手,一级竞钓手;

第三条 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授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照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程序和期限进行。

第二章

技术等级称号及审批权限

第四条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审批授予大师级钓鱼运动员等级称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及以下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只能审核或审批授予本行政区域内运动员等级称号。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批授予(高级)竞钓高手等级称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核(大师级)三至一级竞钓大师的申请材料并上报中国钓鱼运动协会,由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审批授予相应等级称号;特级竞钓大师的申请,由中国钓鱼运动协会直接审核、批准。

第六条 地(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批授予(中级)竞钓能手等级称号。

地(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核(高级)竞钓高手及以下等级称号的申请材料。

第七条

县(区)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批授予初级(竞钓手)等级称号。

县(区)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核中级(竞钓能手)及以下等级称号的申请材料。

第三章

申请

第八条 凡在社体中心、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及地方钓鱼协会注册的运动员,在规定的钓鱼比赛中取得成绩并达到相应积分标准的可以申请等级称号。申请材料包括《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推荐书》和成绩证明材料。成绩证明材料以成绩册、获奖证书、参赛证等原件为准。

第九条 可获得有效积分的比赛须列入各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年度竞赛计划,其年度竞赛计划须报上一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备案,具体比赛、种类和名称按各积分等级标准执行。

第十条 运动员在有效积分时间内,在获得相应等级积分后的6个月内,向所在地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提出等级称号申请,超过期限不予受理。时间以各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公布所属区域运动员个人有效累加积分日期为准(建议各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一年最少公布一次运动员有效累加积分)。

第十一条 申请相应等级称号必须符合以下程序:

1、申请(初级)竞钓手的,由运动员或其所属部门将申请材料报县(区)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批;

2、申请(中级)竞钓能手的,由运动员或其所属部门将申请材料报县(区)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县(区)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出具《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推荐书》,报地(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批;

3、申请(高级)竞钓高手的,由运动员或其所属部门将申请材料报地(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地(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出具《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推荐书》,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批;

4、申请(大师级)三至一级竞钓大师的,由运动员或其所属部门将申请材料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出具《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推荐书》,报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审批;

5、特级大师由两年一次的大师晋级赛进行技能选拔,并经相应理论(中、英文)考试通过后,报中国钓鱼运动协会、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批准授予。

第十二条 运动员在有效时效内,所获得积分累加值达到两个以上(含两个)不同标准的,以较高等级称号提出申请。

第四章

审核、审批

第十三条 各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1个月内完成审核工作,审核合格后按第十一条规定报批。

第十四条 各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的3个月内完成审批工作。

第十五条 审批授予部门授予运动员等级称号必须以正式文件形式在授予日起1个月内公布,公布内容包括运动员姓名、代表区域和授予的等级称号等。

第十六条 审批授予部门应当留存一份其授予等级称号运动员的《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及《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推荐书》归档。

第十七条 审批授予部门应当向获得等级称号的运动员颁发等级证书、证章。

等级称号证书内应当写明运动员姓名、获得有效等级积分累加值、获得有效等级积分累加值的最后时间、证书编号,盖审批授予部门印章后生效。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罚则

第十八条 各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钓鱼运动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和授予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审核、审批、授予工作中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并将有关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登记,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归档。任何部门和个人发现审核、审批、授予工作违反本办法的,有权向上一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举报,主管部门应及时核实处理。

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的,由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暂停其等级称号审批权1-4年,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社体中心给予通报批评或其他处罚。

1、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导致等级称号授予错误的;

2、不按规定权限、程序、期限审批授予等级称号的;

3、变造、转让等级称号证书和证章的;

4、因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钓鱼运动主管部门受处罚暂停等级称号审批权期间,其所在地运动员等级称号的审批授予工作由上一级钓鱼运动体育主管部门代为行使。

第二十条 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转让变更获得的;由于审批授予部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错误授予的;及其他违反本办法情况下获得的等级称号,一经发现即时撤销。

第二十一条 运动员在有效晋级期限内,如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道德行为规范》和赛事《竞赛规则》,情节特别严重,且受到各赛事竞赛委员会追加处罚的,在申报等级评定时,受处罚一次的,后延二年评定技术等级称号;处罚二次的,终身取消评定技术等级称号。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等级称号证书和证章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钓鱼运动协会统一设计、制作。

第二十三条 2003年至2010年中国钓鱼运动协会未成立期间的运动员等级评定工作按“特别办法”另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中国竞技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暂行管理办法

1 中国网球从“举国体制”到“双轨制”的转变

1.1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说:如果失去特有的制度, 中国的竞技体育将不堪一击[2]。这个特有的制度就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这种体制是以行政地域划分竞赛利益群体, 以行政地区划界进行逐级选拔, 以专业队为竞争基本力量, 以全运会为国内激励机制, 表现出了极大的行政干预力量[3]。举国体制自上世纪50年代形成至今已50余年, 虽然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型, 举国体制这一计划经济的产物日益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 然而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正是因为长期以来, 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历史过程中, 坚定不移地实施了举国体制, 才造就了我国竞技体育当前的国际地位[4]。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 正是得益于这一竞技体育体制。奥运会结束后,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说:“对于举国体制的态度很明确, 一要坚持, 二要完善[5]。”可见, 举国体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但在竞技体育朝向职业化、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中, 改革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已势在必行。

1.2 中国网球走上“双轨制”道路

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无疑绕不开举国体制, 我国网球选手在近两届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也得益于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为我国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现代奥运会发展的影响下和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的推动下, 我国竞技体育部分项目逐渐走向了职业化。我国网球推行职业化发展道路, 是我国网球适应国际职业网球大环境的必然选择[6]。在举国体制依然并将继续发挥其效用时, 中国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之路注定只能艰难前行。有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全运会和大满贯赛事, 你选择哪一个?或许全世界的网球高手都会选择大满贯, 只有中国选手会选择全运会。中国选手再无限接近“职业选手”, 但最终不是职业选手。西方的职业球员是以个人家庭为起点、以商业赞助和参赛奖金为出路, 而中国球员从小到大都是国家投资培养, 为国 (省) 效力被视为中国球员的天职。运动员与国家应该是利益的共同体。但事实上, 两者之间总是有利益冲突的[7]。2005年“彭帅单飞”事件是职业化模式和举国体制碰撞下的阵痛, 其冲突的焦点就是个人利益回报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 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在理念上、体制上、运作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积极寻求建立适应现代网球发展潮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 实行了多年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已经到了必须重新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时候。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 中国网球开始进行“双轨制”改革——“彻底职业化选手+国家队集训”, 彭帅、李娜、郑洁、晏紫四人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 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将完全由自己的团队安排, 赛事奖金大部分也将归其个人所有, 这样的方式已经非常接近国外职业运动员的发展模式。实际上, 早在2003年初中国网协就确立了“必须坚持走职业化的道路”的指导思想[8], 但中国网球的职业化道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脱离不了举国体制, 因为这些走上职业化道路的网球选手依然是省队和国家队辛勤培育的人才, 他们的成长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 特殊的身份要求他们在参加国际比赛的同时还要兼顾国家队以及国内比赛, 必须服从征召。从“专业体制”到“半职业化国外训练”, 中国网球一直在体制改革之路上艰难前行[9]。虽然“双轨制”尚不能完全符合国际网球职业化发展潮流, 但从国家奥运战略的需要以及突破国际网球职业赛制对中国网球发展的制约这两方面来看, 在目前的条件下, “双轨制”标志着中国网球在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2 中国网球“双轨制”改革主要动因分析

2.1 举国体制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

举国体制作为一个独立系统, 有其内在的生长规律和变革动力。根据系统论原理, 环境影响系统的生长, 系统生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但对环境也有反作用。影响举国体制系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体制以及国际环境, 这些因素共同对举国体制形成一种外力, 构成了举国体制改革的动力。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上, 试图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 要求竞技体育管办分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要求办体育“社会化”, 建立一个“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10]”;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文化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现代, 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全球化共存, 在国际竞争中, 要求中国体育进一步开放、深化改革, 符合国际惯例, 在制度层面要求建立更加协调、灵活、高效、民主的体育体制, 以适应更开放和更多元化的体育发展。因此, 举国体制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举国体制进行改革, “双轨制”是适应了新环境的产物。

2.2 网球运动自身的社会基础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球运动的不断推广和普及, 我国网球运动无论是在竞技领域还是在健身领域都得到迅速发展, 场馆建设不断扩大, 从事网球运动的人口不断增加, 现今网球场超过1万片, 网球人口逾百万, 从事网球运动的青少年就达三四万人, 注册的各级专业运动员也近两千[11], 可以看出我国网球的社会基础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在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下逐渐与国际有了接轨。一般来讲, 国际上培养网球运动员的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家庭模式, 即从小到大, 从投入到产出都是家庭行为,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第二种是经纪人模式, 在运动员成器之前经纪人或经纪公司负担所有的培训费用, 成器之后双方共享比赛奖金和其他商业收入;第三种为企业或俱乐部投资, 回报条件仅局限于广告效益和扩大影响;第四种为国际网球组织推广和发展战略投资, 属于短期和义务的。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网球优秀运动员, 如李娜、李婷、郑洁、晏紫等均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 但目前也出现了多元化培养的趋向。企业和国家、省市联合培养的运动员, 如彭帅;个人完全自主化的家庭模式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如袁梦;还有一些由企业赞助培养模式, 虽然暂时还没有培养出一些知名运动员, 但这也是我国网球运动员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尽管多种模式培养出了高水平运动员, 但最终都要进入国家现有的选拔机制, 又不可避免地与举国体制联系到一起, 这样以来, 一旦运动员进入职业化比赛, 其利益分成必然会起冲突, 而“双轨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利益纠纷。

2.3 奥运战略的需要

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 (ATP) 与女子网球协会 (WTA) 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和国际网球联合会 (ITF) 达成一致, 决定男女选手都要求凭积分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奥运会男女网球比赛各有64个席位, 按照此项规定, 其中48位直接获得参赛资格的选手将根据ATP和WTA两大巡回赛的排名确定。而国际网联拥有16个席位的分配权, 其中8个位子也将根据ATP和WTA的积分排名而定。这个规定有助于高水平的男女选手参加奥运会, 提高奥运会网球比赛的精彩和激烈程度。对于一向重视奥运战略的中国网球来说, 意味着必须走出国内赛场, 走进国际职业网球赛事征程, 去争取更多的比赛积分来赢得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但是, 当更多的选手去参加每年如此之多的职业比赛时, 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中国一个网球选手一年出国参加职业比赛的费用要100多万元人民币[12], 对于中国网协每年有限的经费来说, 这样的花费是个大数, 因此, 多渠道解决运动员的参赛经费问题是保障奥运战略的关键所在, 国家将运动员推向社会或个人, 允许他们有条件地“脱离”举国体制走职业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顺水人情”。

2.4 竞技体育利益分化的矛盾

尽管在网球运动员培养方面, 目前中国仍以国家投入为主, 但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和竞技水平的逐步提高, 培养方式出现了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国家投入培养的运动员获得的比赛奖金和其他商业利益必须对国家有一定的回馈, 而社会和个人投入培养的运动员, 其收入则应该首先考虑投资人。然而面对高额的比赛奖金和巨大的商业利益, 一些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运动员开始心理失衡, 甚至“炮轰”国家队的奖金制度, 还有选手抱怨国家队的训练条件, 要求“单飞”。即使是社会或个人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仍需通过国家选拔体制进入国家队进行训练和比赛, 如此一来利益分配更显复杂。因此, 走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之路, 有条件地“放飞”一些适宜参加高水平职业比赛的运动员既能提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 又能快速提高我国的网球竞技水平。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双轨制”理解为竞技体育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运动员自己投资比赛, 必然有更强的求胜欲望, 更多的胜绩也必定能够保证运动员自身的利益, 而国家仍然可以按投资比例获得回报, 省钱省力, 却获得了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

3 中国网球“双轨制”发展的展望与设想

3.1“双轨制”在网球后备人才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面内部机制的调整

后备人才储备的质量是优秀运动成绩创造的保障。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 但随着我国竞技体制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网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级体制“开始出现了一些松动, 基层体校生源开始出现萎缩, 而同时社会力量也开始介入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对于后备人才的成长管理提出了挑战, 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机制去运作运动员的成长过程, 其结果可能导致各种矛盾, 如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拔”之间的脱节、国家培养与社会培养之间的利益关系无法协调等等。因此, 在实行“双轨制”的过程中, 必须调整好后备人才与高水平运动培养方面的内部机制, 适时让一些已经成长起来的运动员进入职业化征程。对于后备人才来说, 不管是国家培养还是社会培养的, 最终都要归于网协管理, 在其逐渐步入职业化的进程中, 举国体制在赛事组织和医务、营养、康复、体能、心理、信息收集、训练分析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加强, 而一旦运动员已经进入高水平这个层级, 就可以将其纳入“双轨制”, 举国体制的效用将会随着职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3.2“双轨制”对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和选拔体制的有序衔接

我国网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拔”之间的脱节, 多元化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不得不进入国家选拔体制, 即通过参加省队, 参加全运会, 最后进入国家队的体制[13]。这种“培养”和“选拔”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国网球的发展, 而继续完善“双轨制”, 使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和选拔体制有序衔接将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有关研究表明[14], 我国竞技网球选手主要来源于省市专业队、省市体校、俱乐部和一些特色学校, 这些网球选手在成长过程中参加国内各级别、各年龄段的比赛, 通过积分制 (或其他方法) 选拔出一些崭露头角的优秀选手进入“双轨制”, 这些运动员在奥运会、全运会和职业比赛中获得的奖金和其他商业利益的一部分再回馈给培养方和自己的服务团队。

4 结语

“双轨制”是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战略转移的一个必然结果。实际上这种模式在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中早已存在, 对于中国网球运动来说, “双轨制”也和其他项目一样来的很艰险。犹如当年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网球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模式的同时, 实际上已经拉开了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大幕。

参考文献

[1, 4]范帆.高沈阳:网球职业化金花试水探索最佳管理模式[EB].搜狐体育, 2008-12~18.

[2]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 (上)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5 (6) .

[3]杨文轩, 陈琦.体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98.[5, 14]刘鹏:举国体制要坚持[EB].新浪网, 2008-09-07.

[6]刘青, 田园.中国网球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障碍与途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11) .

[7]田园, 刘青.中国职业网球的困境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1) .

[8]陈一曦.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我国女子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27 (4) .

[9]刘晓星.中国网球驶上“双轨制”四朵金花面临三大考验[N].北京晚报, 2008-12~12.

[10]鲍明晓.中国体育体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7 (2) .

[11]万建斌.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2]田园, 刘青.“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融合——中国女子网球登顶世界的成因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9 (2) .

上一篇:保险公司转账委托书下一篇:六年级班班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