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更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而课程建设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培养质量的危机问题在于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社会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以新发展理念探索科教融合的高校特色发展之路

摘 要: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必然选择。作为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底色,科教融合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最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大学立足哲学社会科学最权威学术机构的优势,探索科研机构办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育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家的摇篮”。在“两入双一”办学方略的引领下,以实打实的举措推进科教融合战略落实、落地、落细,走稳、走实特色发展之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1]。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阵地,要全面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大学治理结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包含科教融合在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深度发展,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教融合是世界各国高水平大学长期坚持和遵循的一个重要核心理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教融合,一般意义上是指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资源的融通与聚合,主要表现为学校为推动融合强调办学理念、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条件平台、培育文化氛围等,支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推动教学单位与科研团队的教研相长,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教学内容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搭建“教学—科研—学习—实践”的立体互动架构,组建师生合作探究式、科研伙伴式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使得学生参与科研成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早学研究方法、早进科研团队、早参与课题研究,实现研究式教学与探索式学习的有机互动。科教融合的合理性在于其最接近科学探究的真实经历,使师生通过形成学术共同体的方式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替,使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兼具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从而形成基于学术探究的学术身份认同和价值共识。[2]与上述第一类“内部融合”相比较,第二类融合是指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包括研究人员转化为育人资源,把校外的科研设施转化为学校教学创新平台。

第三类“科教融合”,也是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在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原有研究生教育为基础组建的大学以及由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并组建的大学中所实施的科教融合。前者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社科大)为代表,后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一身二职”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社科院)为代表。特别是国科大和社科大,组建之初即明确以科教融合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校方针。《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的若干措施和规定》中指出,国科大坚持“科教融合”的办校方针,主要服务于院属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3]社科大也以实行科教融合作为办学特色,通过科教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的研究型人才。

科教融合是科研机构办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推动科教融合的方略上,尽管未把科教融合表述为办校方针,但中国科学院明确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金属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分院相关研究所在双方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合作开展所系结合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工作,与院属其他研究机构共建科研实验室、互聘教学科研人员、联合培養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等科教结合工作。[4] 202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社科院)下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院系调整暨推进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本次先行组建的12个科教融合学院,由中国社科院的12个研究院所作为牵头合作单位,联合相关的研究院所,由研究院所的负责人担任各学院院长,从而更加深入有效地打通研究院所与大学的资源,深入推进实现科教融合。这是中国社科院在社科大组建三年后,在不断摸索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学方略。2021年,全校开展“如何办好社科大”的大讨论,在总结大讨论成果和科教融合深入实施一周年之际,社科大党委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是办学方向,“入主流、入体系,一体化、一盘棋”的“两入双一”是社科大的办学方略,而社科大的办学特色就是科教融合,这既是社科大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科大的深层底色。

组建社科大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科院的重要政治任务,国家级科研机构主办主管,决定了社科大的定位与规格,也锚定了社科大的办学特色。站在高等教育快速、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社科大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坚定地把好政治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最权威学术机构的优势,履行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国家队的使命,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探索科研机构办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在学术的殿堂和塔尖上,在学术名家、学问大家的肩膀上,培育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家的摇篮”,以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发掘培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备领军人才,培养未来的学术名家、学问大家,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可堪重任的共和国学人。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国家级科研机构主办主管的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不止国科大、社科大。这些高校将有力推动基础性研究和关键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并将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引领性探索,而科教融合也必将成为这些高校最为显著的特色。

以扎实举措深入推动科教融合落地见效

第一,办学理念层面。社科大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要坚定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按照国家队的标准追求卓越,走在前列,要按照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要求奋进,更要朝着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开拓前进。社科大要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赛道,要熟悉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即“入主流”,要补齐短板,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看齐;要强化依托中国社科院办大学的优势,利用好中国社科院研究的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样一个重要场域,积极融入其中,开设更多研究性课程,提供研究性学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第二,治理结构层面。社科大有序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社科院特色的,由一个学院对接多个研究院所的,协作互动、协同创新、协力发展的,运转高效的治理架构,把各类资源放置于同一个棋盘之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努力下活一盘棋。社科大各学院由研究院所主要负责人担任学院院长,组建由院所其他领导、其他相关院所领导、学校专任教学管理骨干共同组成的管理团队,配齐建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社科大细化与研究院所的融合与对接,组建由特聘教授、岗位教师、研究生导师和专职教师组成的“四位一体”教师队伍,组建授课团队,修订各层次培养方案,逐步整合理顺科研成果归属,实现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以教强研;社科大推动多个学科按照一流学科的标准对标对表,紧紧抓住“深化科教融合、激发办学活力”“强化优势学科、实现整体带动”两个基本路径,实施规划、资金、宣传、联络四大保障,努力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按照“目标引领、梯次发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最终构建具有社科大特色與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厚植育人育才的学科底蕴。

第三,培养模式层面。社科大按照“一体化”的构想探索更好的贯通本硕博培养体系,实行一体设计、一体部署,在培养方案、师资团队、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模式、研创体系、奖助体系、素质能力、信息管理等方面按照一体化思路整体部署,使融合工作有效落地。社科大组建之初,就把导师制确立为育人特色,实行研究生院硕博导师群体按专业甚至跨专业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组成“师徒关系”,再给每个小班配备年轻教师担任学业班主任,近距离指导本科生在大师身旁读书、在高起点上开展科研。

第四,条件保障层面。文科类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往往呈现相对先天弱势,但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加快学科融合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为各学科创新发展赋能的当下,社科大正在努力补齐短板,发挥后发优势,适度加快基础建设,提升综合保障条件,尤其是加大各类实验室建设的力度,既要有大师,也要“盖大楼”,要让大师在更好条件的教学、实验、校园环境下育才造士、做大学问。要建成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既要立足于建设,更要利用数字化条件和VR、AR等技术把国家级研究院所的实验室条件,把包含各类国情调研基地在内的现场教研场景引入校园,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教研体验。

第五,文化建设层面。社科大在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指示,为“三大体系”建设培育“有为之良才”,为国家和社会做“有用之真学”。这是社科大文化培育与传承的根与魂。在社科大最值得挖掘、培育与弘扬,最具认可度、感知度和辨识度的文化基因,就是一代代共和国学人,特别是他们之中的学界泰斗、学术巨擘们,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以人民为师、以济世为责,为社会进步做学问,为党的事业育英才。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潜心钻研、严谨治学、躬身育人的故事值得传颂与传承。他们的研究、学说与著述,既是宝贵的学术财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辨,对于学生后辈而言,既要当作知识来学习,更要品读体味其中的思想光芒。学校在传承以肩负国家使命、秉持家国情怀、在新中国史背景下研究学科学术史等为架构的红色精神与基因,并打造以《红色家书》为贯穿的党史学习教育特色系列活动,投映以治学严谨、学问精深、明辨笃行的“蓝色”理性光谱和哲思意蕴,营造以草木葱茏、花树繁茂、生机盎然、青春活力的绿色校园文化与气息,并将这光的三原色融汇交织,汇聚成社科大校歌《人文之光》的底色,点亮文化的炬火,擦亮大学文化的底色。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019年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育人、学术育人、文化育人研究”(项目编号:19SCZD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2][6]王嘉铭, 白逸仙. 培养一流人才:以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3): 109-115.

[3][4]中国科学院印发《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的若干措施和规定》的通知 [EB/OL].(2016-03-18)[2021-11-25].http://www.iedu.cas.cn/contentcrawler/detail/fee40d74e0fe49218b648c0fb8596ec6.

[5]凝聚共识 汇聚合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办“如何办好社科大”主题讨论活动总结大会[EB/OL].(2016-10-29)[2021-12-02].https://www.ucass.edu.cn/info/1073/2835.htm.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翟 迪]

作者:张树辉

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2:

提升研究生“方法论”水平 助力研究型大学建设

摘要: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更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而课程建设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培养质量的危机问题在于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社会要求。通过对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相关课程开设的文献研究及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课程的设置对于培育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其科学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建设须达到以下标准:要把探索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把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把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起来,要史论结合,虚实交融,尤其要重视学科交叉、关注跨学科和跨学院合作机制创新,在探索中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

关键词: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

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更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近现代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也是研究中心,不仅培养本科生,也培养大量研究生。如果说本科生以传授知识为主,那么,研究生是以研究问题、探索和创新知识为主。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但是,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被动灌输性的授课方式、较为陈旧的授课内容等诸多问题,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科学研究对人才的要求。“研究方法论”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的理论。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由研究方法的变革引发。没有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用物质存在的方式解释自然的存在,也许人类今天还在用神话去解读自然,而近代科学的发展更是以数学方法、实验方法的运用为前提。因此,开设“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课程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开设“研究方法论”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客观要求

(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都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培养和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科学素质与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典范,在授课方式上,美国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方式比较多样化,主要有三种:传统的教授主讲方式、研究生班研讨会和导师指导的科研实践。可以说,在授课过程中,着重于培养研究生参与学术争论、掌握研究方法、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趋势。

(二)完成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转型的必由之路。研究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扩大知识面,开拓创新,通过研究论证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研究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转变过程。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养成及研究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不仅需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背景等作为基础支撑,还需要一些研究方法的训练。我国研究生培养必须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课程体系的研究,让课堂教与学产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学术研究和探讨精神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传统上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划分为两大类或两种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范式最初处于相互对峙的状态,但经过实践的检验,在20世纪末期逐渐走向融合,产生了第三种范式——混合研究(方法),并日趋成熟。“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的顺利过渡,并为更进一步的博士研究生深造奠定研究思想、方法论以及科研技能的基础。

(三)团队协作是研究生培养的时代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复杂化、大型化、整体化和社会化,科学研究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同时,许多国家因军事及国际政治的需要逐渐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出现了许多大型的科学工程和研究项目,如各国的航天计划、核研究工程、生物基因工程等等。这些因素一方面促使科学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还影响着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方式。事实上,重大科学成就大都是大科研集团的产物,或者是大集团协作的产物。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团队,对科学家的要求不再是知识或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要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对科研团队的领导能力。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高校,就十分重视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管理中会有意识安排研究生担任一定的学术管理职务,以锻炼培养其领导能力。“研究方法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将有助于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提升科研领导能力。

二、“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理论构想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學模式。研究生阶段已经进入到二级学科领域学习,学科视域是研究层面的,学科的基础和本体在学术研究,是以研究带动教学,要体现“研”和“专”。开设研究生“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要体现研究生教育“研”和“专”的共性。作为一门哲学方法与具体方法交汇的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专题化的理论教学,二是通过研究型教学、项目化实践等方式,培养研究生各方面学术能力,从微观上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国内高校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以及丰厚的科研奖励下,应设置更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创造能力提高进行实践的检验与评价;应安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创造性实践活动,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检测和考查,如实验、实训和实战、专题研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这种教学模式排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固有思维以及主动灌输式教育的弊端,能够使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汲取实用性知识,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力。

(二)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的教学形式。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都要求研究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成为具有广泛知识的通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渗透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研究方法论”课程应采取由课程教学团队承担的新教学形式。在课堂上通过专业之间的碰撞,激发学生交叉学科研究的意识,通过对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较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再则,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基本实行个人导师制,每位研究生的导师一旦确定,以后就少有更换的机会,通过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生还可以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学校选择除研究生硕导之外的“第二导师”,这有助于研究生获得更多的科研指导和学术熏陶。并且,该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下的知识垄断者、传播者和灌输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变,老师在整个数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由课堂“控制人”向“引导人”和“组织人”转变。

(三)史论结合、虚实交融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只是把一些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的结论简单地搬给学生,不仅内容枯燥无趣,学生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科技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内涵。“研究方法论”课程通过对科技史及科技思想史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综合,引出观点,使学生懂得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来龙去脉;同时,用史实说明理论,即“论从史出”,利用典型而感性的史实论证解释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在学习史论过程中去体验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设计知识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此外,“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内容通过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如对观察渗透理论、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证伪主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哲学思想的研讨,培养学生“大胆猜测,严格论证”的科学精神。

三、以培育研究能力和科研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一)提升文献查阅与综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是使学生更透彻理解知识的重要能力,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阅读量越大,他的理解能力就越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确定研究方向及重点——收集参考文献——整理和分析参考文献——编写文献综述提纲——引用参考文献中的重要观点——点评并阐述观点——整理及润色文献综述——严谨及标准的文献引用”等文献综述的一般步骤。另外,衡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从思想品德、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论文质量、职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但其中最能客观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还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掌握论文撰写以及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学术规范,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学术论文投稿的主要渠道、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二)熟悉研究项目申报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申报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是其学术成长的必经之路,项目申报的方法和技巧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能力。该课程应讲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申报流程、申报特点和申报方法;介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机构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学习一些申报技巧,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报流程与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书的设计和撰写特点;针对文科研究生还应专门讲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其它研究项目申报的特点,并进行模拟申报;课程还应教授项目申报的具体方法:一是项目选题方法——从兴趣导向到问题导向和战略需求导向;二是项目设计方法——从研究目标到研究内容的逻辑建构;三是技术路线方法——凝炼研究主题,展开研究思路,形成技术路线图;四是项目评价方法——从研究基础到实验手段,从可行性到创新性分析。

(三)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形成应当反映研究方法论本身的目标,即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而不是描述应该发生的。该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师授生听”转向互动的、带有研究性质的研讨式教学,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研究生的转变。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科的相关观点以及前沿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资源共享,进而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内容上,开展问题教学,即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式教学,激励学生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将促使研究生不断地深入思考、自主研究。课程还应通过主题报告会、专题讲座、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研究生树立质疑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培.研究生方法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5(12):26-27.

[2]鲍健强,等.科学方法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9:2.

[3]缪丽.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 2007(8):63-65.

[4]许红.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5]Creswell J W,Piano Clark V L.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 hods research[M].2nd ed.Los Angeles:SAGE, 2011.

[6]PlowrightD.Using mixed methods:frameworks for an integrated methodology[M].Los Angeles:SAGE,2011.

[7]肖志鹏.研究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考察[D].中國科学院,2004-07-08.

[8]黎晖,等.构建科研创新团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J].大众科技,2012(6):290-292.

[9]刘春芝.美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6(17):8-8.

作者简介:

朱方思宇,女(1991.3-),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从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籍贯:浙江省嘉兴市。

叶瑞克,男(1980.12-)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从事资源环境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籍贯:浙江省温州市。

潘婷,女(1997.8-),汉族,学生,籍贯:浙江省绍兴市。

作者:朱方思宇 潘婷 叶瑞克

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3:

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摘 要] 开题报告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所做课题的前瞻性分析,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结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对开题报告的要求,探讨如何提高研究生开題报告质量。

[关键词] 开题报告;选题;文献综述;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 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浙中医大发[2014]132号)

[作者简介] 史晓林,男,博士学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创伤骨科主任;李春雯,女,博士学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开题报告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环,还是最开始的一环,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作为一个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类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同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行的培养模式下,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是以大多数的医学研究生都在临床从事规培工作,又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的忙碌与繁杂,注定专业学位的同学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基础实验研究,因此就更应该着手于临床实践工作,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科研思维培养的一种模式[2]。此外开题报告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生读研期间的科研思维,因此保证开题报告的质量从个人而言,是对研究生个人的青春负责,从学校而言,则是对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初衷负责。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开题报告的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针对开题报告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达到目的。

一、选题

(一)选题应考虑的问题

在开始准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许多研究生首当其冲的疑问便是我该开什么样的题?开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所选的题一定是要能反映现实中尚且存在且待解决挖掘的问题[3],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呢?

1.选题要与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相关,且所选的题一定是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并且感兴趣,愿意继续研究下去。科研的道路通常都是孤身奋战的,面对未知的结果有时候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一定是要以自己感兴趣为前提,愿意为一个可能的发现而追踪下去。

2.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导师能够带学生,通常都是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还有不少导师有相关领域的课题及课题对应的经费,通常只要学生愿意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导师也是乐意之至的。而在开题的研究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问题,需要与导师的探讨及研究。对于研究生而言,与导师的交流不单单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导师丰富的履历也能让研究生在开题时少走弯路。

(二)选题原则

在充分考虑好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可利用的资源,包括研究平台之后,研究生们就需要把握以下几点选题原则。

1.创新性。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区别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研究二字。所谓研究即是在已有问题上的进一步探讨,或者说对原有方向或内容的进一步延伸[4]。此外,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解读,也是创新的一种。千万避免为了毕业而千篇一律地重复研究已证实的成果,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因此研究生们更应该认识到创新性的重要性,以浙江中医药大学骨科研究生为例,在临床工作中时常会碰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如果一味地研究不同骨折患者内固定的固定方式,这种早已在临床形成共识的东西则毫无新颖和参考价值,但若是转而研究该类型骨折患者术前不明原因发热的因素,则很有可能在做出一个出色的临床课题的同时,获得杂志社的青睐。同时张凡帆[5]等认为批判性思维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同时他也是创新性的另一表现,在前人的认知和经验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科学选题而言是一大助力。

2.可行性。以我校专业型研究生为例,他们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临床参与实践工作,如果学生开题报告是基础实验类,则很难保证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况且基础实验具有许多的客观条件存在,如仪器,课题经费,实验平台等硬件需求,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耐性等软件要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实验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校在开题时禁止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做纯基础的课题实验,就是避免学生为了毕业而出现数据造假,论文质量低劣等情况。其次开题的选择应当“小题大作”,而非“大题小作”,即开题在于精,而不在广,大范围的跨学科或者跨年限[6],势必会对只有三年的研究生生涯造成冲击和碰撞,这也和研究生中的“研”字初衷相违背。

3.实用性。所有的研究最终的目的应当都是奔着实用性去的,如果不是,那么研究的价值就不存在了。作为医学研究生,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研究结果服务于临床。比如疾病基因位点的检测,癌细胞分裂生长的控制通路、基因等,一旦被找到,许多疾病就可以通过靶向药物行定点治疗。在这一方面,肿瘤学科走在世界的前沿,也正因为有了靶向治疗药物才使得许多肿瘤患者得以继续生存下去。因此肩负生命守护职责的医学研究生,就更应该在选题时注重课题的实用性,切忌避免选择偏、怪、奇的开题做研究[7]。一来容易耗费时间精力金钱不说,二来得出的结论通常还没有普适性。因此研究生开题一定要抓住选题实用性这一原则。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作为开题报告中的一环,与选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没有充分阅读专业的文献之前,很难从中发现问题,自然此时提交的开题通常不会有太多的创新。因此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拟开题方向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不宜太难,太偏,一旦发现方向不理想就应该及时调整,不然结果只会是为难自己,影响毕业。选择好开题的方向后,首先做的应当是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对于某一专业有了较多的认识及了解后,这时候再开始动笔书写文献综述。而在提高文献综述的写作水平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

(一)鼓励论文写作

俗话说看不如做,做后不省则枉然。论文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一百篇优秀的文献阅后即弃之不理,倒不如看三五篇精品自己再动手。完成论文后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审阅自己的文章,我想多数研究生都会看到自己文章的不足,这即是“省”的一个过程[8]。以我校为例,许多导师都建立了一周一次的论文学习交流研讨会,这样就可以在客观层面上给学生施压,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毕竟如果平时不阅读文献,学生无法交流自己阅读文献的体会,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氛围。此外,从学校层面给予发表有质量文章的同学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我校规定的北大核心期刊给予1000元物质奖励,而被SCI收录则能获得更多物质上的回报。当然,奖励的目的是鼓励发表有质量的文章,而不是成为制造文章的机器。

(二)课题立项申请

身为一个医学类研究生,是必须经过一个或多个课题洗礼的,有的是以实验执行者,有的是以数据统计员或其他身份出现。医学类的研究通常需要经费的支持,在这一方面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因此研究生们不应该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导师的课题之中,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推出的项目争取实验资金。而一个课题要想真正立项,则要求申请人从选题到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再到实验设计都要清清楚楚,说白了,课题立项申请更像是开题报告书的演练,如果得以立项,那么相信开题报告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一点,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新苗人才”“创新人才”“创新工程孵化项目”为例,从中遴选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在毕业时都能入选优秀毕业生。这些项目也能够为学生们在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论文写作讲座与竞赛

在刚开始论文写作的时候,许多研究生会陷入迷惘,无从下笔,没有思绪。这时候除了阅读文献外,听听讲座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写作没有捷径,但一定有方法,听听成功者的经验和教训,能够避免走许多的弯路。正所谓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才是一个人进步的捷径[9]。以我校为例,但凡能够开讲座的人,都是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听听他们讲述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历,观点,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而开展论文写作竞赛,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它给研究生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得研究生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10]。

三、针对开题报告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现有的条件和待解决的问题,预估的研究成果5个部分。

1.研究背景就是指问题的来源,举个例子,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人口急剧增加,但许多患者还尚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系统的治疗过,那么针对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现状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研究背景的内容,交代清楚研究背景是证明研究有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

2.医学研究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此外医学研究问题通常具有针对性强,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尤其要认真推敲,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3.技术路线是反应研究生临床科研设计能力的最直接体现,一个高效便捷的技术路线能在节约时间金钱的同时,让实验结果一目了然。合理的分组对照有助于排除对实验的干扰因素,直接探寻控制变量和结局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在设计路线中可以突出自身的想法,表明自己的创新之处,最优秀的技术路线就是单看实验设计路线,就能大概看到要做的内容。

4.现有的条件就是指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条件,比如实验室的设备仪器,足够的患者来源,课题资金来源等,待解决的问题指的是完成课题还缺乏的条件,准备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都应在开题报告书中交代清楚。

5.开题与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顺利完成论文撰写并达到毕业要求,所以在开题过程中预估所能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十分重要的,这体现了作者对所定课题的前期思考与研究。如果没有,可以视作不具备开题的条件。但是成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或者是相关的研究报告等,此外预计的研究成果要尽可能合理,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反而影响论文的研究进度。

针对以上几点内容,浙江中医药大学给出了量化评分表,除了对学生开题报告书中的以上内容做量化评分外,还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开题时演讲的PPT,在让评委专家们一目了然的情况下,督促学生对所研究的项目进一步熟悉,从而做到能够早期发现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与此同时组织开题报告委员会,委员会由有关专业的专家3~5人组成,由专家们打分后取平均分,如有未通过者,在3个月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中止其学业,按退学处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开题报告,将开题报告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是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对所参加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并发掘其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及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健,田宝鹏,叶玉梅,王拥军.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撰写与质量保证[J].西北医学教育,2008(6):1095,1106.

[2]张永祥,朱丹宸,赵磊.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8(11):29-30.

[3]周玲.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97-99.

[4]李英,杨竹,于超.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质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140-142.

[5]张凡帆,张少辉,刘宝清,等.批判性思维与外科仿真模拟训练技能评价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教育,2019,38(3):52-57.

[6]阿迪拉·艾山,秦潔.加强选题和开题报告管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0):1526-1528.

[7]辛逸,黄延敏.开题报告质量控制的程序与要素[J].中国高教研究,2010(5):30-32.

[8]龚向和,张颂昀.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术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56-64.

[9]张学炬.课题不能是“做”出来的[N].中国教育报,2019-04-04(007).

[10]关飞,刘文琪,雷家慧,等.基于立体化教学体系的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以基础医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1-2.

作者:史晓林 李春雯

上一篇: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