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2022-05-01

【摘要】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材料,正确使用美术教科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就具体的使用策略而言,可以从教材使用观念的变革、全面整体地理解教科书、挖掘教科书中的教学要素、加强教科书与现实的关联因素、构建个性化的数字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加以考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篇1:

基于OBE视角的《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推动发展,线上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自由性、受众多等优势特点。同时线上课程教学注重课程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有效的补充了线下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更好适应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试图将设计基础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以學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OBE)的视角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结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要求,创立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践模块相适宜的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创新

一、研究背景

根据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指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数字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务必加快课程建设,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教学功能,更要适合学习者发展需求,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育需求的新模式课程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术学作为美术师范教育专业,本身注重于理论与技艺共性传授的教学方式,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线上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众多等优势特点。同时线上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注重课程资源的分类、呈现方式等,但缺乏从系统结构、教学功能等角度进行审视、设计和开发。为更好适应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将设计基础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基于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OBE)的视角下,强调以学科专业技能成果为基础,以成果本身结构构成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专业技能培育贯穿全过程的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起引导、启发和监控的作用,既重视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设计,也重视学生所学即所得的成果产出,关注社会与企业现实需求,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创立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践模块相适宜的教学新思路。

二、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OBE”教学理念应用分析

9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高校对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搭建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视频,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学习、讨论、答疑等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度与自由度大大增加,较好地弥补了课堂线下教学的不足。

“OBE”源于北美上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它是由美国的教育家斯派蒂在1981年由率先提出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因对自身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不太满意,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及成果的重要性。“OBE”理念强调的是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认为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在于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否合理。针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提出利用OBE理念构建专业的课程群。同时明确各门课程、每节课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程度,在能力培养方面,OBE理念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评价方面,利用OBE理念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评价方法和健全评价机制。总体而言,虽然目前在OBE教育理念下指导的课程专业建设已经逐渐得到广泛认可,但信息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多元化的学习产出,而目前依据OBE理念开发的艺术教育类的在线课程还较为欠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也极度缺乏。

(二)“OBE”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文鉴于信息技术时代对美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个案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基础资源模块。该模块联通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中的学习产出进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关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结构体系设置,体现了丰富有趣的知识内容,运用多元化的图片以及案例动画短片的形式加以表达,展现了设计基础课程这门在线开放课程的专业特色,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通过利用教学平台的课程管理、即时交互等功能辅助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而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进行线上课程的模块结构功能化和生态化设计,并运用可视化方式,结合线下教学实践环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生生间互动,营造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从而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探究、协作互助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在线上课程建设的教学理论基础上,尝试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验,探索提高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模式与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沟通表达、协作互助、创新探究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探索设计基础课程线上教学资源模块结构设计,导入OBE 教育理念,结合线下课程实践教学模块,通过设置课堂问答交互、单元测试、作业评价方式协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与特点,探究各功能模块间的联系以及使用方法,挖掘其应用优势,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设计线上课程教学活动,并按照设计进行具体的使用案例开发。

3.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实践,借助平台将设计基础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加以拓展,以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自主学习的需要。

4.探索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网络平台和手机APP的相关功能特性,将实践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推行于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实践成效与反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完善。

(二)项目改革目标

开展设计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分析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对提高课堂实效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促进作用,对现有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应用模型及实践案例进行梳理,探索在线教学平台高效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学反馈机制。

通过线上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包的建设,对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设计创新。免费开放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计划、课件PPT、习题、案例、参考文献:目录等,课程实现网上教学与管理。

同时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课程师生相互评价机制,对混合式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与总结,为更高效率地开展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四、结论

对于设计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还需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同时需整合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配。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不断更新与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模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课程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同时开放在线教学平台,线上线下不断开展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借助数字技术丰富设计基础教学视频的趣味性及内容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探索适用于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实施模型。

作者:韦春红

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篇2:

美术教科书使用应把握的几个视角

【摘 要】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材料,正确使用美术教科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就具体的使用策略而言,可以从教材使用观念的变革、全面整体地理解教科书、挖掘教科书中的教学要素、加强教科书与现实的关联因素、构建个性化的数字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加以考量。

【关键词】美术教科书 使用 教材观 教学要素 数字资源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科书是一种非常特殊而又复杂的出版物。说其特殊,主要在于它的编写、出版与使用必须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可、审定和发行。说其复杂,形式上它是课程的代表,内容上它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功能上它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美术教科书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时使用的主要教材。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发挥美术教科书的作用,如何通过使用美术教科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改善学校美术教育,是当下备受关注和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变革教材使用观念

观念的变革实质上是对事物认知的改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教材使用观念的变革在于对教材价值认知的改变,不同的认知,就会有不同的教材观。

(一)传统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其实质是控制教学,控制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它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落实知识点,教师必须要遵从教材,不能超本,而且视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能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或增添教学资源,更不主张教师自主开发教科书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传统教材观更注重美术学习的内容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忽视了美术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教材观的指导下,美术课堂教学中把美术教科书当作“圣经”或者“圣旨”,绝对依照教科书来教学。

(二)现代教材观

现代教材观基于后现代课程理论,它将教材视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现代教材观主张:1.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的文本;教材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不具有作为教学权威及裁决教学的意义,美术教学的根本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达到此标准所用的材料可以多样化;教师不必绝对服从教材,有能力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研究对教材做自主改造,以怀疑的精神和研究的态度对待教材。2.“教材”仅仅是一个主题、一点启示、一种资源或一些范例,是为师生提供可选择、可开发、可创造的契机。

(三)用新的教材观指导教学

肇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材尤其是美术教科书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除了美术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外,各地编写出版了大量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代教材观的反映。现代教材观鼓励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将教材视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和教学活动的中介。在这个观念指导下,教师通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一般而言,美术教科书在处理内容时都比较均衡和全面,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一些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调整一些内容的分量。其次,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虽然只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但有利于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有助于理解地方文化,也能加强对一些特殊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教科书使用观念变革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还需要有积累和准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美术教师而言,需要对美术课程标准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能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对美术教育的总体价值判断以及美术教育要达成的总体目标要有明确意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美术教学各种手段。

二、全面整体地理解教科书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一共编写出版了11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5套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些美术教科书都有各自的编写特点。用好这些教科书,必须全面整体地理解教科书,唯有此,才不至于“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美术教科书编制的基本结构有三种方式:一是单课式,是指以单个课例为主,编写重心在单课的主题、内容以及基本方法、案例设计上。二是单元式,以几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主题之间的内容有关联,美术知识和技能有逻辑推进的关系,课题之间前后相互呼应。这些教学单元可以是多个单课组合一起,也可以是一个大课形成多层次的教学要求,形成一个单元。三是单元和单课结合的方式。此外,从美术知识、技能的编写组织形式来看,教科书编写也有两种逻辑架构形式:一种是直线型的,也就是指美术知识和技能从易到难,不重复出现;另一种则是采用逻辑上升型,美术知识和技能根据年级学段螺旋上升,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最后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为例,美术教师在理解不同版本教科书整体编制体系时,可以整体罗列每一册的目录,然后根据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的学习领域归类,也可以在不同学习领域下做二次归类,这个二次归类既可以按照主题,也可以按照美术学习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来划分。通过这样的一个归类整理,对美术教科书整体编写内容一目了然。只有全面、整体地理解教科书后,才可以根据其他逻辑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美术教科书中的内容总是依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安排的,但是这种逻辑不一定适合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况,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美术教学的理解灵活地调整或者设计自己的逻辑。比如,频繁地变换工具和材料可能会使学生忘记携带和难以准备,增加授课的难度。为此,美术教师可以将一些使用同一材料的美术学习活动集中在一起,比如将一个学期的版画内容或者国画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中,这样可以提高画材使用的有效性。整体理解教科书是活用教科书的基础,不了解教科书的活用是没有基础的乱用,必然偏离正确使用教科书的轨道。

三、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教学要素

(一)美术教科书中的教学要素

美术教科书中的教学要素一般包含了课题、教学目标、课文、范图、提示语、学习建议等。课题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如“向日葵”“来来往往的车辆”“瓶子变个样”等;也有直接以美术语言点出要学习的内容,如“中国的传世名作”“木版年画”“做做陶艺”等。教学目标一般是隐含在课文中的,也有教科书直接有教学目标的提示,如浙美版的美术教科书在课题右边用比较精练的语言列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范图是美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要素,图就是美术教科书的“语言”,是视觉的语言。教科书中的范图包括生活情境图、美术作品图、辅助认知图、方法步骤图、学生作业图、学生活动图等。提示语包括提问、小知识、提示、想一想等,在美术教材中通常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想一想”“提示”等方式插入许多提示语,用来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并尝试创作,还会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绘画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技巧,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活用美术教科书中的教学要素

1.强化学习目标。每一课的 “学习目标”,既有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有对美术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的提示,其目的是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明确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紧紧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围绕重点,结合每课实际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为了能准确把握这些学习目标,教师还可对照“学习建议”来理解。因为,教材编写一般是围绕学习目标来展开的,最后总要落实到学习建议上。因此,“学习建议”就是用来检验“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尤其是一些关涉知识性内容和技能型体验的教学目标。

2.以问题为纽带。每课的结构一般为“课题—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提供作品范例及教学辅助图—提示—学习建议及延伸”。这种结构和体例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纽带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感到困难的往往是该如何设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充分体现其教学意图,并且有助于教学活动朝着既定方向发展。例如在课题导入阶段,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当考虑如何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自己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其探究欲望,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以成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视觉资源,强化审美欣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视觉资源,因为美术教材本身就是好的教学内容,它的版面设计、范图选用等,更可以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教材中所呈现的示范作品,尤其是一些中国传统艺术,图片精美,强化视觉冲击,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无须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高品质的图片,直接影响并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多角度拓展教科书关联

用好教科书必须注重教科书的关联性。任何教科书都不是脱离实际而真空存在的,它一定和生活发生密切的关联。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沉浸在情境中学习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闭环。教科书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与时代关联、与地方资源关联、与学生实际关联三方面。

(一)加强教科书与时代的关联

与时代的关联,主要因为教科书内容相比较于社会发展有一定滞后性。如浙美版的八年级《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一课,教科书编写时还没有举办北京奥运会,出现的标志还是中国申奥标志。因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后的美术课中,教师就可以将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补充为教学内容。与时代内容关联,是教科书内容拓展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加强教科书与地方资源的关联

与地方资源关联,是指结合地方课程资源,特别是可以活用传统文化课题。浙美版的教科书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中国结、十二生肖、端午节、节日徽标、迎春祈福等,应该说都是一些“活态化”的传统文化。编者在选择这些题材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与这些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考察研究,然后将教材内容和所收集整理的其他材料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组织,设计并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加强教科书与学生实际的关联

与学生实际关联,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如在教学顺序上,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在作业上尽可能将个体作业转变成集体作业,在内容上,加入自编的校本教学内容。

五、构建个性化的数字教学资源

21世纪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其他领域,教科书本体因其面对的受众广,在数字化实践尝试中趋向保守。但是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为美术教科书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路径和方法,那就是以海量的数字教学资源支撑教科书的应用。

所谓数字教学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态存储的教学资源总和。美术数字教学资源除了图片、文字,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等。音频、视频的教学资源尤其体现了当下数字时代学习的特点,将静态的教科书所不能呈现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小学美术教科书中有《日落》一课,教科书中只能呈现落日景象的图片,利用数字资源,就可以将日落时分的动态影像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的视觉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用好美术教科书,仅仅依赖网络搜索引擎来找寻相关的数字资源是不够的。网络上的数字资源浩如大海,在搜索的过程中,往往会事倍功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材版本以及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教学资源。这样的数字教学资源和教学结合的紧密度高,和具体教学环境关联性强,比如可以将教师示范步骤、学生的作业等建成专属教师自己的个性化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是用好美术教科书的有力保障。

理想境界的美术教学,教师处于核心位置,一切教学软硬件都从属于教师,教科书也不例外,甚至有学者提出美术教学可以不需要教科书。但是当下的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考虑到我国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现阶段还不可能将教科书降到与普通学习资料同等的地位,甚至弃之不用。因此,高质量的美术教科书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用好美术教科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能以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捷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管慧勇.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科书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8(2).

[4]叶怡妲.利用教材“提示语”提高教学效率的探究——以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6(2).

[5]吴丽进.对小学课堂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J].时代教育,2009(3).

[6]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310000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310000)

作者:鲍娴 管慧勇

数字技术下的美术教学理论论文 篇3:

新语词下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范式

【摘要】新与旧,在汉语中是一对关联的字与词,它是语言学体系中常用的最小文字单位。艺术设计的发展有许多观念词语与新旧字词的意义指向关系紧密,把过去和现在有关艺术或艺术设计相关的词语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新”词语具有快速应答时代精神的特征。如何认知新语词下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内涵及范式,可以把不同时期词语或语词的词义指向进行归纳、梳理、甄别,在新语词中去发现当今这个时代,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为什么会普遍认同传统的模式和常常忽略当代的范式的问题。

【关键词】语言学;设计学;教学范式

在语言学中,语词是语言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在后现代思潮下,它既具有传统的语言功能,还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黏着递进,形成时代特征的语言符号。有语言的存在就有一定的语境,现代语境是范式存在的前提。

一、新语词“范式”的语境

新语词的产生,其实就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使得各种新的审美观念和新的设计理念不断地涌现,而出现了无数在以往没有,但能深刻反映时代需要的新語词,如在艺术领域的“新生代”“实验水墨”“极多主义”等组词。这些新语词,有的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有的代表新的时代的来临。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会在一些关键的历史结点上,形成时代特有的文化语词符号。

“范式(paradigm)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系统阐述。”“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我们知道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对客体对象审美和功能进行的组合与解构。艺术设计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它在设计基础教学方面,艺术的感知与形式语言是设计者最需要掌握的表现能力。

新语词“范式”的概念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中,所表达出来的观念性往往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颠覆。而汉字构词所形成的“范式”概念,不仅包含着这样的时代精神,同时还蕴藏着中国文字特殊组词发展及历史缘由。如果把艺术与艺术设计相关的汉字组词,做一个简单的排列比较,显然会形成一个有趣的指向和时代语境。如:“样式”——“模本”——“模式”——“范式”等词组,在发生、解构、叠换、重组之后,所形成的概念、内容、指向、意义与最初之词已经大相径庭(表1)。

从传统“样式”到“模式”词语,再到后现代“范式”语词,它们所形成的艺术语境和艺术形态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也是当代的。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模式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基础”一词的汉语词义主要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英语则是“foundation”“basis”等语词,是汉语“基础”一词的对译。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基础的保证,艺术及艺术设计也有它们自身的发展基础。人们常说中国绘画基础强调的是“观物写心”,造型的方式在往往是“笔墨”及“书写”形成的关系。西方绘画基础则强调物象造型的“明暗”与“透视”之间的关系,“摹物写生”成为主要基础训练的方式。只是到了19世纪初西方现代绘画的发端,“写实性”的描绘逐渐被“抽象与观念性”绘画所替代。

早期的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基本上是把“素描”和“构成”及“图案”作为设计造型基础训练的主课。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国内则率先建立和完成了具有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具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规模,除传统的八大美院外,多数的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转化,今天这样的改革还在加速,互联网技术带动下的数字经济正在完全改变已有的产业结构和学科发展模式,学科“模式”开始向学科“范式”转型。

美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曾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艺美术)、工业社会(艺术设计)、后工业社会(数字设计),不同的历史阶段与艺术设计学的关键词语及语词进行类比,它们的吻合度应该不是巧合(表2)。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范式

数字、虚拟、智能等设计是否能够成为国内社会发展的未来?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确实需要更系统和更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大数据的链接、整合、统计、分析才能够支撑和判断这样的发展路径。加之艺术设计学还是集众多知识门类于一体的学科,其中也包括人文思想、科学技术、艺术形式、教学方式等观念词语所涵盖的内容与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在后工业的经济时代,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形态,而新语词下的“范式”概念及理论显然就是这个新时期的关键语词。

从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发展来看,范式概念及理论的提出,使得当代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技术手段上更加灵活多变。以此开展的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讨论研究,自然可以帮助我们再次审视现有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那些与社会发展非和谐的课程关系,能够运用现代数字化的教育理念,去建构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教学范式。

目前,国内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传统“模式”与现代“范式”两个教学体系下不同院校阵营的站队态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是这个“范式”教学理论体系下改革最具代表性的院校。他们的教学体系基本已经完成了2.0版的改革计划,3.0版也正在进行中。这正如宋协民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将所有学科四壁推倒之后,学科就打通了。”而变化显然是积极的,当学校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教师及学校和社会的空间及资源与学生共享之时,这样的新范式自然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新追求。

国内的艺术设计院校(院系)目前存在三种基本办学模式:一是“美术学院模式”,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二是“艺工融合模式”,其中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为代表。三是“综合艺术学院模式”其中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表3)。不同办学体制的院校在当今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它们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自己内部的改革和教育或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是直接辐射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未来艺术设计院校能否能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而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之中,才是考验我们的关键。

结语

利用范式理论,来了解新时代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范式,讨论国内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是如何由“模式”到“范式”发展形成的逻辑关系,掌握范式的概念、指向、内容、意义。目的是想表明,当“模式”向“范式”转化之时,一个由于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搭建起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变局已经到来。“设计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引擎’,这个‘引擎’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旦“引擎”被学校和教师激活启动之后,学院或学校的教育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少,而社会与产业给学生带来的能量和机会却越来越多。今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是教育或教学的参与者、协助者、受益者,也是艺术设计教育,或者说是更广泛的“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注释:

*本文由“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编号为:BIFTTD201802。

参考文献:

[1]邬列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1.

[2]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陶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09.

[4]陈晓娟.新语词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形状[J].民族艺术研究,2016.

作者:李祖旺

上一篇:航空工业飞机成本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城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