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基于中、小型规模的软件开发特点,通过融合多种软件过程开发实践,保证快速、合理、低代价和清晰的软件开发过程控制基础上,作者基于工程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提出一种基于组件构建软件系统的CMM和RUP的有序过程控制的最佳实践方法,该方法具有清晰过程控制、可被重复检验和理解,允许在软件过程中进行适应性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篇1:

某军工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实施

摘 要:本文基于军工项目的管理经验,针对军工项目管理过程软件实施的主要特点展开讨论,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然后从军工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指标参数设计入手,从问卷设计、实施软件管理的指标设计原则、实施软件管理的风险指标类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最后从三个维度介绍具体的软件实施过程。

关键词:军工项目;管理;风险;软件

企业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实施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企业项目管理的软件实施出现问题,必然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项目管理过程的量化也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研究的焦点,相继研发出了一些管理软件,比如RUP、CMM、軟件系统工程管理等。但是,由于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很多,导致了软件的适应性、标准化以及理论性都与期望有较大的偏差。很多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很难将实际的工程管理经验、管理措施恰当和及时的应用到软件的开发和管理中,同时由于软件的时效性和局限性,软件的应用权限和周期性也导致了管理软件很难对现有项目实施精确的管理和风险的控制。[1]

1 军工项目管理过程软件实施的主要特点

企业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实施主要还是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预测和管控。管理的核心还是对项目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分析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确定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实现对风险的定量化管理和分析,建立风险指标体系。

项目管理软件在编写完成后,使用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由企业的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应用软件,实现企业内部项目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为项目管理的实施和决策提供较为准确、及时和恰当的判断。

所以,判断项目管理软件是否有效,就要从软件的功能性、实用性、及时性和判断准确性出发,确认软件的状态和性能。一般项目管理软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方面内容一般依托信息技术,从系统化的管理出发,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需要和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根据企业运行的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分配,因此,一般包含项目材料的供应配给、项目成员单位的关系、产品材料和配件库、辅助决策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项目管理的公文处理,包括文档的审批、项目进程信息的发布、围绕项目的行政审批、人员调配、资源分配等流程的起始与终结以及过程的管控。

项目的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指使用网络平台、通信平台和计算服务平台,对项目的各个阶段中出现的产品配件的配置、资金的结算和审批、项目需要购置的硬件产品信息、项目需要推送的网络信息发表等。

同时,由于管理软件是基于管理理论的软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管理软件是逻辑语言的汇集体,抽象了较多的理论内容和实施方法,将理论方法有效的转变成了实施方法。

管理软件是基于开发工具和软件平台的,高度依赖计算机平台和系统,软件的开发调用了大量的软件包和接口源代码,因此在移植性等方面存在依赖性强等特点。

管理软件是管理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工具。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就融入和添加了大量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技术,涉及到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决策者的心理状态、项目管理的执行力等因素,同时考虑到管理软件的实用性、时效性等方面的内容,要求管理软件具有区别于其他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包括项目管理单位的文化背景、企业的组织机构的架构、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和运作的周期、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岗位的分工等。

2 军工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指标参数设计

2.1 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是针对项目管理软件的编制过程中涉及的指标项的建立而开展的。用于把控项目管理风险评估的量化和考核。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被调查的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和其负责的项目归属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影响项目风险管理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风险的重复程度、可能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2.2 实施软件管理的指标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项目管理软件的风险管控质量,需要对风险评估指标进行确认和分析,确定指标的可用性和量化的指数。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能够有效的确定在某一个军工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风险指标。一般使用调研、征求意见、现场采访和摸底等形式,根据风险指标可能的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软件开发的特点等,通过综合考虑管理者、软件开发平台、项目的内涵、企业的管理法则等环节出发,对风险指标进行分类,决定风险指标体系,在软件的编写过程中,对风险指标进行多次的迭代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量化指标。

2.3 实施软件管理的风险指标类型

由于军工企业与一般企业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在项目管理的风险指标建立过程中曾现出较为特殊的一面。需要项目管理者在软件的编制过程中准确把握管理软件的本质,拿捏准风险评估的属性和特点,提高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并有效地编制在软件中。

3 军工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实施

军工项目管理过程的软件实施是基于某项军工项目的管理过程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规范和措施,并将这些规范和措施编制成软件加以应用。包括管理的逻辑步骤,有管理相关的实施过程、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等。一个管理软件就是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的集合,包括了管理的方法、管理过程的实时管控、管理结果的提炼和管理的措施等。

一般包括三个维度的模型,即:管理过程的维度、管理措施的维度、管理实施的维度。从管理过程的维度出发,根据军工企业的管理特点,开发出适用于军工项目管控过测理论和实施方法,对管理软件实施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和探索,对具体的管理过程进行简化处理和形象化实施,实现对管理过程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从管理措施的维度出发,就是对军工项目基于PMBOK框架进行管理,突出管理的范围、成本的管理、项目的运行时间、项目的质量等内容;项目管理实施的维度就是从管理实施的技术路径出发,包括可能介入的管控平台(网络平台、服务器平台、综合局域网平台等)、软件操作平台(开发软件平台、数据库系统和软件开发支撑等)。

参考文献:

[1]郭斌.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6,(3):122-123.

[2]徐学军,等.中国管理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14-15.

作者:张蕾

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篇2:

探索软件开发过程的CMM最佳实践方法

摘要:基于中、小型规模的软件开发特点,通过融合多种软件过程开发实践,保证快速、合理、低代价和清晰的软件开发过程控制基础上,作者基于工程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提出一种基于组件构建软件系统的CMM和RUP的有序过程控制的最佳实践方法,该方法具有清晰过程控制、可被重复检验和理解,允许在软件过程中进行适应性的自我调整和完善。通过实际案例的统计和规律性分析,证明该种软件开发过程的最佳实践方法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工程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关键词: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组件;最佳实践

一、引言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核心的IT技术已成为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绝大多数的社会业务领域都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高水平的行业应用软件。这些行业应用软件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它包含技术与管理的多重素,必须使用工程化的思想与方法,结合软件开发技术因素,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并保证软件开发质量。即便我们认识到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软件开发项目也并非总能成功。由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缺陷、项目管理的问题和缺乏对企业内部软件开发过程的最佳实践总结与应用,项目失败的预期远远超出行业内人士的想象。根据美国Standish Group对2003年美国1.35万个软件项目的统计,有问题的和失败的软件项目占66%,中国甚至达到了90%以上的项目不完全符合实际的业务需求[1],软件项目的失败比率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即低下的软件生产能力与强烈的业务发展需求间的矛盾造成的。这里所谓的成功是指在预期的时间和预算内,开发预期功能与质量的软件产品。这就要求从事软件生产的组织、相关人员迫切需要选择良好的软件生产能力的改造;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关键因素在于通过适合领域问题的完善软件过程项目管理实现。

软件工程界已经认识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SEI)所提出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在改进并完善软件过程、提高软件质量(产品规格)和软件开发效率(进度)、降低成本(代价)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软件项目的目标有两个,即取得当前项目的成功并进行积累,为后续的项目做提供经验积累和准备。为避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开发周期长、组织过程混乱、软件质量决定于软件开发者、缓慢的开发与适应性开发与扩展的效率、维护低价不可预期和软件适应性差等软件缺陷,在软件开发企业中通过改进并提高软件过程和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软件生产力能力与水平,应用良好的软件过程组织的最佳实践成为必然选择。

二、软件项目管理相关知识

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人员(People)、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项目(Project)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

软件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从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全过程)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的完成软件交付用户使用。而研究软件项目管理为了从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出能够指导今后开发的通用原则,方法,同时避免前人的失误。软件生命周期包括软件定义、开发和运行三个阶段,软件开发过程的生命周期一般经过可行性研究、需要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译、系统测试和系统实施与维护等过程活动[2]。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沟通协作问题、需求模糊与较高频度的调整、开发过程组织管理差、不合理的设计、领域知识构件与适应性组件不完善和难于进行系统的集成等实际的问题,进而导致难于进行需求功能扩展和设计的适应性迭代和实现的效率低下、项目进度慢和里程碑不可控制和软件质量差和维护成本代价高等现实的软件项目管理问题。

上述出现的软件过程缺陷也是软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9个知识领域及关键软件过程路径(CPM)中所关切的,即通过提高软件过程管理中的技术、方法、团队组织建设、信息和沟通的有机结合,实现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能力。SEI的CMM过程模型通过7组13个质量指标指导软件过程的开发[3];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是针对产品开发和服务的一个过程改进成熟度模型。这是一个涵盖现在所有的以及将被发展出来的各种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框架,共有两个功能,第一,软件获取方法的改革;第二,建立一种从集成产口与过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含健全的系统开发原则的过程改进。它包含了25个最佳实践过程域,关注开发和维护活动,覆盖从概念到交付和维护的完整产品生命周期。在个体软件过程(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PSP)和美国NASA软件工程实验室(SEL)同样强调通过统一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而实现提高软件质量的目标的原则。实用软件度量(PSM)的7种质量组、22个分组和64个度量指标的关键实践中强调在软件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裁剪、应用和实施建立对软件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实践。

为解决软件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多种软件实践中热点的一个研究就是软件产业正迅速向基于组件化的开发模式演进。即在正确理解软件开发过程,在领域知识指导下改进软件开发成功率,在软件统一过程(RUP)、基于组件构建软件系统,实现软件工作目标,保证并通过软件的最佳实践来降低软件危机风险是本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组件构建系统的最佳实践内容

最佳实践在软件开发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软件工程理论的建立,将软件开发进化为全程可控、可测量的工程式开发。最佳实践是一种理念,它表现为有一种技术、方法、过程、活动、鼓励或报酬与任何其他技术、方法、过程等比较而言可以更有效地提供一个特定的 预期结果。

遵守统一过程(RUP)提出了六项最佳实践即迭代的开发软件、需求管理、使用基于构件的体系结构、可视化软件建模、验证软件质量和控制软件变更。软件开发过程以体系结构为核心、按照高级抽象宏观指导下,通过领域建模、主题业务分解、功能任务确定和过程实现的层次建模方法完善最佳实践的过程;基于体系结构为核心的、适应性和动态扩展方便的组件集成的方式,增量、迭代式软件开发组织过程;迫切需要通过设计流程、技术、方法和人员等各个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健壮的需求管理、项目计划、项目跟踪、质量保证和业务扩展应用,通过组件集成降低软件工程总体的代价;因此软件开发过程的最佳实践也应是为完成某项任务时最高效(最少的努力)和有效(最佳的效果)的方式,并且是基于一段时间内被大量人员检验的可重复过程[4][5][6]。在最佳实践完善与实践中,以提高软件生产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软件工程管理。

本文提出普遍适应意义的最佳实践过程基于软件过程控制中,关注软件目标、软件边界及范围、软件成本和过程控制等相关的内容,具体的实践过程步骤如下:

1)建立并设计适应企业技术能力的软件开发规划及标准

在项目启动、项目计划、软件过程和跟踪监控等软件项目管理核心过程控制中,首先要基于企业所在行业、领域特点和技术积累经验建立恰当的过程模型与相应过程标准。例如在设计中考虑某系统的业务管理角色、授权信息在系统运行期间是相对静态不变的即“数据动态、业务静态”的启发规则,设计约束和实现的组件服务标准设定为“一次数据获取,二次数据组装,三次业务静态应用”,进而保证了设计思想与编码过程中的统一模式,成为该软件最佳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基于软件过程的人员授权

在实践中,应该基于软件过程的3P(人员、问题和过程),将三者基于主题业务特征、人员能力和角色职责、软件过程任务,量化授权资源、责任和里程碑责任人。例如在某软件过程责任授权中,为实现软件过程的阶段和任务,按照最佳实践的方式进行组织与评审。

3)定义需求规格获取的工程方法、建设管理配置变更等制度

按照操作、控制简便和实用,指导性强的原则,基于企业的组织特点和技术生产水平,以快速原型系统为典型特征,适应软件变化特征和便于阶段评审的软件过程的制品配置管理。

4)使用以领域分析建模为基础的抽象设计方法

设计过程遵循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细化,抽象为指导设计的原则,按照分治和启发式规则完善体系结构设计和组件化应用系统设计。比如我们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模过程中,可以按照业务流程分析和指导下,确认界面原型,根据业务的操作与规格约束,确定界面的统一性和布局、界面要素的层次性,基于实际业务流程的信息模型特征进行软件系统基础设施的设计与组件配置和开发,这样实现了软件系统的设计统一性和开发编码的自动化规格,降低各个阶段的开发代价与维护成本。

5)实施严格的阶段项目评估

确定软件过程管理所需要的活动和开发过程和管理及控制过程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对软件过程进行量化控制,根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构建对应不同的评估阶段,从解决问题转变为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6)采用组件化、标准接口的协议规范

主要包括组件定义的粒度,编码规则,集成化的开发与构建系统模式指导等。系统功能模块是系统提供的各类服务的编排和合成。在设计完系统的功能模块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各个功能模块的服务提取出来,一个功能模块可能由一个服务组成,也可能由多个服务组成。服务的基础是组件,一些重要的组件能够单独封装成服务。基础服务其实就是一个业务组件,它是基于商务对象的原子操作。它是封装好的组件,它只关心定义好的组件接口,和需要传递的对象。业务组件包含两个重要的含义,一个是“操作”,一个是“操作的对象”。

7)实现可跟踪性、变更控制与配置管理

需求变更是软件开发中的最大难题,很少有一个项目能从头至尾保持同样的需求。因此,可跟踪性是所有软件开发流程的基础部分,它可以及时发现流程中的问题,并及时修复。跟踪从需求定义开始,经过执行、构建、组装直到交付工作。它有助于在开发流程中协调分配、规划开发和监控状态。从而确保正确管理和跟踪需求变更,保证软件代码的变更与需求变更同步。配置管理是整个软件过程中的保护性活动,除了文档、程序及数据以外,软件开发环境也在配置管理中。

8)功能设计适应主题业务特征与行业规律

在满足业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又要适应各业务角色的工作特点,做到简单、实用,并且符合行业一般规律。

9)采用项目目标可控的标程化过程管理

掌握软件项目目标,保证一切开发活动按预定计划进行。在识别、预测、评估、监控和风险管理投入精力将保证项目过程平稳,跟踪和控制项目能力加强。

通过上述统一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式,使企业能够适应不同的项目实践要求和良好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又能够具有适当的过程控制灵活性和风险控制。

四、最佳实践工程案例

按照本文所提出软件开发过程的最佳实践步骤得到实践检验的软件系统的特点总结如下:

通过以上不同特点、规模不同的软件项目情况统计可得出,本文所提出的采用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方法进行组织,从软件错误或缺陷数量、产生的阶段过程、维护代价等方面来看,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软件过程可控,结果预期和维护代价均得到满足,项目预期成功几率大大提高,提高了软件开发生产力。

五、结论

本文所提倡的最佳实践方法因为选择的案例和实践均为中、小型规模项目,因此在最佳实践的开发过程中,软件风险、决策选择和软件目标的建模方法等没有过多强调。如何结合中、小型规模软件项目开发中,重点解决的是保证快速、高效、高质量和低代价的目标下,更突出阶段风险评估、过程评审和决策过程的控制是研究和解决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Zhang Wei,Zhou Chang-le, “Muti-Agent Concurrent Model in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vol. 2004, pp. 17-19. (references)

[2]Kurt C.Wallnau,Scott A.Hissons,Robert C.Sealord,Building Systems Commercial Components,Addison-Wesley,2001

[3]韩万江,姜立新,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China Machine Press,2005

[4]Garmus,D,and David,H.The Software Measuring Process:A Practical Guide to Functional Measurements.NJ:Yourdon Press,1996

[5]G.A.Hazelrigy,”A Framework for Decision-Based Engineering,Design,”,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1999

[6]Felix Bachman,Len Bass,C.Buhman,F.Long,Technial Concepts of Compone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Technical Report CMU/SEI-2000-TR-008,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Carregie Mellon University,Pittisburgh:http://www.sei.cmu.edu/publications/documents/00.reports/00r008/00tr008title.html

[7]I.Thomas,B.Nejmeh,Definitions of Tool Integration for Environments,IEEE Software 9.NO.3,March 1992 :29-35

[8]PMI.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2000

[9]James Rumbaugh,Ivar Jacobson,Grady Booch,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ser Guide,Addison-Wesley,2001

[10]Klaus Bergner,Andreas Rausch,Marc Sihling,Using UML for Modeling a Distributed Java Application,1997

[11]Frank J.Sisti,Sujoe Joseph, Software Risk Evaluation Method Version 1.0,CMU/SEI-94-TR-19,December,1994

作者:张月红

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篇3:

A公司新产品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基于产品研发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突破重围,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然而,新产品项目的开发是一项长期导向且具有高技术风险的活动,迫使制造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不得不对各类复杂动态技术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评价等流程,最大程度上完成对项目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本文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为例,通过设计有效的前置技术风险分析与失效风险分析(FMEA)建立起制造企业新产品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为新常态经济下的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技术风险;失效模式

1 概述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基于产品研发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突破重围,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然而,新产品项目的开发是一项长期导向且具有高技术风险的活动,常常面临失败的“窘境”,这迫使了制造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不得不谨慎地管理项目技术风险,通过对各类复杂动态技术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评价等流程,最大程度上完成对项目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控[1]。本文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为例,通过建立有效的技术风险管理分析与评价方法,形成对制造企业新产品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帮助制造企业建立标准化流程化风险管理的思维,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管理过程

技术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主要目的是在研发类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从而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实施跟踪,最终实现项目目标[2][3]。研发类项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为项目的成功带来了很多技術风险。新项目研发过程是否能够按照预期计划执行,不仅与项目进度计划是否合理,同时也与技术风险管理是否有成效有很大的关系[4]。从A公司大量的新产品开发实践来看,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理模型大致如图1所示:

技术风险管理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整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必须带领团队首先识别项目中潜在的技术风险,并对其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终实现项目目标。好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增加项目的成功率,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项目成本[5][6]。换句话说,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的关键是如何做好量化分析,并形成控制策略。因而,风险管控模式的建立重心在于“风险量化”,并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一对一的改进策略和监控反馈策略。因而,本文的重点是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研发为例,建立对该项目“风险量化”和“风险评估”的管控模式内容,形成关键管控体系环节。

3 A公司新产品项目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设计

3.1 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流程与风险分析方式

A公司的洗碗机项目作为满足潜在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自主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了复杂的技术风险问题。从该产品项目开发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三阶段、七环节,即:

①产品定义:涉及了项目团队建立、可行性确认;

②产品设计:涉及了设计细节及模型、长周期要件释放;

③产品制造:涉及了首次小批量试验、二次小批量试产、大批量产。对三阶段七环节的技术风险分析可以分为前置风险分析和失效模式分析两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

3.2 新产品开发的前置风险分析

在复杂产品开发流程步骤基础上,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组成的风险管控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技术研发活动进行定性的归纳演绎法,细化风险条目,进行风险定量计数,形成系统的技术产品项目的前置风险分析评价体系,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团队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以洗碗机产品关键环节的可行性确认环节为例,进行前置风险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中不难看出,洗碗机产品的风险管理在项目开发的“定义”阶段中的环节1-2是持续进行的,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环节2的可行性确认过程中,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风险进行再次可行性识别与分析,形成持续前置风险分析反馈,从而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及措施。在项目“定义”阶段的环节2中,通过风控专家组对风险指标分析评价看出有3项风险级别分数是在15-25分,属于高风险事项,应在后面项目阶段及环境中进一步具体化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等级。

3.3 新产品开发的失效模式分析

前置风险分析只是项目产品开发启动阶段的一项重要模糊风险分析,它集中判断了风险的主要表现和特征,具体风险存在之处需要在设计与生产环境进一步进行失效模式分析判断。FEM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7]。通过实行FMEA,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之前及其过程中发现产品的具体技术及硬件弱点,可在原形样机阶段或在大批量生产之前确定产品缺陷,从而及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FEMA通常设定单个指标:风险发生概率、风险严重程度、风险的可测量性3个指标。根据过往经验以及考察对象相似系统的风险记录,用1到10数量标定衡量。各个标定数值乘积即为风险顺序数[8]。通过该原理,可以设计形成如表2所示的FMEA失效模式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以洗碗机项目的“开关组件”这一技术硬件为例,进行FEMA失效模式分析,其结果如下表3所示:

如表3中RPN指的是风险乘数指标(风险顺序数),用来定量计算风险的大小[9],RPN=f(S,O,D),其中RPN是离散函数,最大值为1000,最小值为1,在洗碗机产品开发过程中,依据对“开关组件”的FEMA失效模式风险分析结果,对RPN大于100的事项,需要重点关注,并制定改进措施尽可能降低于100临界值。

FMEA是一種较前置风险分析更为具体的失效模式风险分析方法,它可以应用于设计与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前置风险分析识别的阶段或环节进行进一步具体化风险评价分析,适用于各个技术软件及硬件组件环节。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前置风险分析判断基础上,对具体技术软件及硬件进行风险指标建立,依据FEMA的三个指标定量化分值评判计算RPN值,从而确定高风险事项,积极帮助项目团队进行风险处理决策和应对措施,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效率。

4 总结

风险管理是研发类项目管理的重要管理环节,贯穿于整个研发类管理过程。研发类新产品项目所涉及的技术风险则大大决定了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本文以A公司洗碗机项目的新产品开发为例,阐明了如何使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制造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进行有效地风险控制与管理。从该公司洗碗机项目开发可以看出,技术风险管理是动态连续的,跟随项目进展动态地发生变化,因而应该进行多环节多反馈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本文强调了在产品“定义”阶段率先使用前置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定性指标的定量化评价模糊判断产品研发风险所在,进一步在“设计”与“生产”阶段再次使用FMEA的失效模式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定量化判断计算,明确具体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软件与硬件失效风险所在。通过前置风险分析与FMEA失效模式分析可以大大降低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各类技术风险,有效帮助制造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生产制造效率,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和风险,提升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商业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王一飞,丁日佳.基于ISO31000标准的企业年金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上海金融,2011(11):112-115.

[3]吴康.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探讨[J].安徽建筑,2005,12(6):163-164.

[4]郭波,龚时雨,等.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高军,刘先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的规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3):66-69.

[6]孙文超.科技风险的产生与规避[D].渤海大学,2012.

[7]费正定.FMEA在车用部件装配设备规划选型阶段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7):2-3.

[8]汪义军.FEMA在ERP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144-145.

[9]张敏,葛运朋.制造型质量链的失效模式分析与风险评价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5(2):46-50.

作者简介:

张晶(1983.04-),女,汉族,陕西韩城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与优化。

作者:张晶

上一篇:委托审计方式下工程审计论文下一篇:通货膨胀背景下金融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