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竞争力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实际状况,重点立足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说明,得出了相应结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投资较好地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外贸数量增长的同时,对中国外贸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文章最后提出了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外贸竞争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贸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1:

外贸竞争力研究评述

【摘 要】自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目前跃居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外贸发展仍面临内外部诸多障碍和瓶颈,外贸结构亟需优化升级,实现贸易强国的任务仍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本文关于外贸竞争力研究的评述对政府出台相关的外贸政策措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外贸竞争力;技术;优势

外贸竞争力体现了一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虽然,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我国的外贸发展模式亟需积极调整以适应当前国内的经济“新常态”和海外市场需求低迷的特征,外贸结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对改变全球分工地位和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与外贸竞争力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外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外贸竞争力从构成要素上可分成产品、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学者在研究此类问题时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具体要素的外贸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比较。

1.产品层面

许继琴(2006)分析了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结果显示纺织服装类产品有很强的外贸竞争力,机械、运输设备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有所提高,农产品、钢铁和矿物类产品不具有外贸竞争优势,初级产品的优势则不断减弱。此外,学者也对具体的产品分类进行了外贸竞争力测算,如刘宁、郑亚玲(2015),李二敏(2011),梅楠、孙良媛(2014)。

2.产业层面

文东伟、冼国明(2011)比较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发现我国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纺织服装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信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两者分别为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而中低、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少,反映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足。

3.企业层面

程春梅等(2001)研究了国有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认为外贸企业营销观念不适应市场竞争变化,仍处于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产品成长战略选择失误和营销渠道不畅,然后从企业经营层面对国有外贸企业提出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建议,其一是要完成从采购商到供应链管理商的角色转换;其二是依靠发达的信息和贸易网络,创新供应链管理方式。柴敏(2006)认为外资企业能够提升内资企业绩效,尤其是对东部地区的企业,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学习海外先进技术能力。

二、影响外贸竞争力因素

学者研究影响外贸竞争力因素一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前者将国际贸易的前沿理论和我国外贸竞争力相结合,后者研究某一具体要素如何有效提升外贸竞争力。

理论层面,曹秋菊(2004)分析阐述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提出融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提升外贸竞争力的策略。张盛伟(2005)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分析了我国贸易现状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途径。程春梅、刘洪顺(2005)运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影响因素和不同等级两个指标建立了外贸竞争力体系评价模型。

实证层面,学者主要考察了技术创新和外国直接投资如何提升外贸竞争力。一方面,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向两端延伸。在我国的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研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优势,体现在高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许建业,2009);另一方面,叶耀明(2002)提出外资流入改善了资源配置,使劳动力比较优势由隐形转为显性,因此从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外贸竞争力,同时FDI所引入的技术及其“溢出”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工业实力。但长期来看,由于FDI中存在资金和技术的隔离,技术溢出不明显,FDI对外贸竞争力的正向作用有待进一步论证。因为我国出口加工企业中外资企业占80%的比重,该类企业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合作方式上外资独资企业增幅大于其他方式(蒋瑛、谭新生,2012)。

三、国外经验

不同国家的外贸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不尽相同,对典型国家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实现自身实力的快速提升。

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长期以来保持着贸易强国地位,贸易竞争力遥遥领先他国。陈继勇、胡艺(2006)实证研究了美国外贸商品的外贸竞争指数,认为美国的优势产业为高科技产业,美国产品虽然没有价格优势,但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优势。蒋和平(2011)考察了德国的外贸状况,认为其竞争力源自其商品的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产品的高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整体产品的高贸易内指数。德国外贸成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完整的贸易促进和企业支持体系,以及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吴海民(2011)对“金砖四国”在1999-2005年期间的贸易竞争力作了排名,结果为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李永刚(2013)利用2002-2012年的数据,从贸易竞争力角度实证分析了不同经济变量对“金砖五国”贸易量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人口、财政赤字、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量扩增的正向作用大于其他四国,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影响则微乎其微。

四、国内不同地区外贸竞争力

国内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竞争力状况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吴进红等(2002)运用外贸竞争力分析范式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外贸现状,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外资和区域内部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该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广东省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类的工业制成品,但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很难再有所提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则快速增强,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为资源密集类的产品。广东的外贸商品主要销往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粤港台经贸圈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发力点(张昱,2006)。

参考文献:

[1] 喻志军,姜万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外贸竞争力提升[J].管理世界,2009(4).

[2] 文东伟,冼国明.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国际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11(2).

[3] 柴敏.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4).

作者简介:

张福心(1989-),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杨英俊(1993-),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赵鹏宇(1992-),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作者:张福心 杨英俊 赵鹏宇

外贸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外贸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实际状况,重点立足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说明,得出了相应结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投资较好地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促进外贸数量增长的同时,对中国外贸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文章最后提出了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投资 外贸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不但缩小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新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进行投资,截止2005年,全球500强进入中国的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进行投资设立企业的也有300多家。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但是,就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外贸质量的影响方面来说,目前研究的结果还不多,所以本文将从外贸竞争力这一角度出发,就跨国公司投资与中国外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分析说明。

一、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整体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为了清楚的说明外商投资能否提高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利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这一可以评价外贸竞争力的显性指标来进行解释。

设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 ,跨国公司投资为 ,在实际情况下,一般认为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流入的增加不会马上导致出口的增加,毕竟外商资金投入后,还要购买基本的生产设备,进行员工培训,到生产出出口贸易品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跨国公司投资对出口应该有一个滞后效应。本文用滞后3年的值进行计量为 ,建立回归方程:

带入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使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如下结果:

㏑=-4.858+ 0.135㏑+0.132㏑ (2.2)

-39.148(0.000)2.124(0.048)2.497(0.022)

=0.915 =0.906 F =97.009(0.000)

模型下面的数字表示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F是F检验值,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模型变量的标准差P值,若括号中数字为0.000并不是数字真实为0,而是说明此数字接近于0, 为调整后的 值。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模型拟合良好。

从方程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中国的总体外贸竞争力的作用是正面的,从需求效应来看,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0.135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由于供给效应,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提高0.132个百分点。

二、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品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对外贸易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截止2005年,外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入占总投资额的60%左右。外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体现,推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为了清楚说明外商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假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 ,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为 ,跨国公司投资为 ,和滞后效应存在导致的 ,建立回归方程:

=a+b+g (2.3)

=a +b + g(2.4)

带入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使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如下结果:

=-138.056 + 1.242+ 1.425 (2.5)

-0.520(0.614) 1.139(0.279)1.422(0.183)

=0.627=0.559 F=9.227(0.004)

=380.427 + 1.530+1.151 (2.6)

2.284(0.043)2.077(0.062)1.699(0.117)

=0.785 =0.746F=20.042(0.000)

模型下面的数字表示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F是F检验值,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模型变量的标准差P值,若括号中数字为0.000并不是数字真实为0,而是说明此数字接近于0, 为调整后的 值。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模型拟合良好。

由方程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均具有推动作用,可以由较大的 看出,而且T检验和F检验对应的P值均较小,说明这两个方程都是显著的。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将提高1.242个单位,而跨国公司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将提高1.530个单位。因此发现,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均具有推动作用更大。

三、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我们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衡量采用的指标是内资企业商品出口额以及内资企业商品出口额与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利用Eviews软件,MCI表示的是跨国公司投资额,选择最大滞后期为3,中国内资企业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为R,所用的数据从1992年至2005年,所得结果如下所示:

㏑R = 0.939㏑- 0. 118㏑-8.910 (2.7)

3.076 (0.015)-1.906 (0.093)-5. 703 (0. 000)

=0.594=0. 492 F=5.841 (0.027)

在所得到的这一方程式中,方程以及方程中因变量的系数均通过了对应的F检验和T检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方程的R以及调整后的R,都是比较小的,所以尽管此方程在97%的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方程的两个自变量对应变量的解释程度是不充分的,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企业的外贸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企业这一部分排除在外,也就是说,仅仅考虑中国内资企业的情况,与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整体外贸竞争力和产品外贸竞争力影响比较而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是相对较弱的,其推动作用还有待提高。

四、以外资增强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在改善中国产品的出口结构、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增强中国企业的外贸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是否如理论上所说那样推动了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因此,中国政府需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引进外资和促进外贸竞争力提高的政策,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推动效应,增加中国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而形成中国外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中国的外贸竞争力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建立健全各项吸引外资的措施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前面的分析,我们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不能重复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以跨国公司投资来带动外贸竞争力提高的新途径。

1.在外商投资的流向上,根据中国不同的地区特点,在外资政策上保持一定的梯度

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来说,由于这些地区开放的时间较早,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较为成熟,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符合中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不利于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这些地区,有必要采取措施逐步限制外商向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扩张,积极鼓励外商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渗透。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则对这种类型行业的外商投资仍然采取较为优惠的政策,以鼓励外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转移。

2.在引资方式上,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外商向有利于出口结构优化的工业部门投资

通过长期的引资实践,中国己经在吸引外资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传统的引资方式已经对进一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与质量形成了制约,有必要从新的着眼点入手为外资流入提供更多的空间。金融机构可以对一些投资量大或技术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创业初期的外资企业提供信贷,由政府出面建立担保基金,从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具有出口战略意义的行业。

3.在引资的来源方面,要促进外资流入的多样化

一方面,从整体上来说,要扩大进入中国外资的国别范围,如果外资的来源局限于几个国家,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容易受到这几个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容易对国内的经济造成冲击,而扩大中国引进外资的国别范围则可以避免或减弱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就同一行业来说,在引进外商投资的时候,中国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多家跨国公司的进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跨国公司对中国某些行业的控制,而且可以加剧行业内公司的竞争,有助于推动行业内公司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和完善外贸服务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只通过外资政策是难以完成的,中国政府还必须同时重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

1.推动外贸体制的法制化与市场化

面对中国已经入世的新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对中国外贸体制中的立法,实现中国外贸体制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在具体的做法上,应积极向有关的国际标准靠拢,建立适应世界贸易组织需要的法律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竞争政策,建立中国的反垄断法,强化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增强外贸政策的系统性、透明度,建立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2.加强配套政策措施的建设

要想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必须做好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为两者的共同协调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总的来说,中国政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①加强外贸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②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从中国的产业政策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③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强化竞争机制。

3.重视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监管

由于跨国公司投资可能带来的垄断效应,必须重视对相关行业内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监管。一方面应从宏观角度和经济运行状况入手,在搜集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竞争秩序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合理的预警机制,对有关行业内跨国公司投资可能带来的垄断效应进行有效地预防,以避免对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增强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水平,在同一行业引进不同的跨国公司进入投资,同时加强有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的竞争立法,以此来提高行业内所有企业的竞争水平。

(三) 注重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

对中国的外贸企业来说,在自身竞争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主动介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环节,通过学习模仿,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外贸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企业要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

1.增强自身的技术吸纳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力

这里所提的吸收消化能力不仅指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生产所使用技术的简单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对扩散出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技术创新的优势,将其转化为自己所用。

2.深化企业自身的改革,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在企业深化自身的改革中,国内企业应该充分借鉴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企业要优化自身的组织机构,建立管理创新机制,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竞争力,加大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力度。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方式,加强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国内企业应重视学习跨国公司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探讨适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乐.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陈敏敏.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反思[J].国际贸易问题,2002(5): 20-23.

[3]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2002(16):41-42.

[4]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范纯增,姜虹.中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管理, 2002 (2).

[6]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

[7]向铁梅.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及其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 (3).

作者:杨 娜

外贸竞争力研究论文 篇3:

吴天灵:浙江省外贸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摘要: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外贸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外贸潜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浙江省外贸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浙江省初级产品缺乏贸易竞争力,进口多于出口,而工业制品出口高于进口,且远高于全国水平,有较大的出口顺差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不高。浙江省初级产品对比全国处于出口劣势且近五年来出口劣势加大,而工业制品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最后提出浙江省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贸竞争力;浙江省

一、引言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无论是外贸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外贸大省。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人均GDP、出口交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R&D经费强度、金融产业潜力等。成本与价格对农产品外贸竞争力影响最大。从供应链角度看,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研发投入的增加均能提高外贸竞争力水平。第二类是外贸竞争力现状与提升研究。第三类是外贸竞争力的测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方法。关于浙江省外贸竞争力的研究较少,随着经济转型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浙江省的进出口结构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因此本文对浙江省进出口产业外贸竞争力进行评测,进而提出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浙江省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分析

(1)分析方法

1、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是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测度方法。如公式①:

TC表示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某个地区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Mi表示某个地区第i类产品的进口额。若TC>0,表示该地区对第i类产品的生产大于该地区的需求;若TC<0,表示该地区对第i类产品的生产小于该地区的需求。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是衡量一个地区产品或产业在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的另一较有说服力的指标。如公式②:

RCA表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表示该地区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Xt表示该地区产品总出口额,Yi表示全国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Yt表示全国产品的出口额。若RCA>1,表示该地区该类产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出口优势;若RCA<1,表示该地区该类产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出口劣势;若RCA=1,表示该地区该类产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平均水平。本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

(2)数据统计及计量测度

1、浙江省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测算

据统计,浙江省与全国的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都是负值,说明浙江省及我国初级产品缺乏贸易竞争力,进口多于出口。浙江省的贸易竞争力数值略小与全国水平,说明浙江省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9-2018年浙江省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浙江省初级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初级产品中主要包括食品、烟草和非食用类原料,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十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更愿意购买进口的产品;在工业制品方面浙江省与全国贸易竞争力指数都是正值,浙江省在0.52-0.71之间,全国水平在0.22-0.28之间。这说明浙江省及全国的工业制品据有贸易竞争力优势,浙江省工业制品的贸易竞争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出口大多是中低端制造业产品,2018年出口机电产品和纺织业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6%,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0.06%,而在进口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总额的11%,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有增长的空间。从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浙江省贸易竞争力指数先上升,由2009年的0.52上升到2016年的0.71,后下降至2018年的0.63,近两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下滑。

2、浙江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测度

浙江省2009-2018年初级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说明浙江省的初级产品在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的出口劣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该指数先上升,后下降。近五年来,浙江省初级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劣势明显。而2009-2018年浙江省工业制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为稳定,数值在1.01-1.02之间,说明浙江省工业制品对比全国平均水平并不具备明显的出口比较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浙江省对外贸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浙江省初级产品缺乏贸易竞争力,进口多于出口,但高于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浙江省及全国工业制品具备贸易竞争力,出口均高于进口,而浙江省工业制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远高于全国水平,贸易顺差比例更大。但出口多为中低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不高。

第三,浙江省初级产品对比全国处于出口劣势且近五年来出口劣势加大,而工业制品对比全国平均水平并不具备明显的出口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第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大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扶植力度,坚持供应侧改革,将资源倾斜到高技术产业上来。

第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贸易顺差容易导致贸易摩擦,有关部门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充分发挥进、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三,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开拓“一帶一路”市场,尊重国际贸易规则、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积极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升贸易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春兰.浙江省外贸竞争力测度与分析——基于全国的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01):149-152.

[2]冯德连,边英姿.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11):71-77.

作者:吴天灵

上一篇:新闻学规范管理论文下一篇:应用型金融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