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通过对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与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 篇1:

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中的道家思想

摘 要: 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的渊源深厚。道家思想对奥尼尔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他借鉴自道教和老子哲学中“无为”、“非战”、“循环”、“回归”的思想,为他的戏剧增添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使他的戏剧具有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高度和深度。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戏剧创作 道家思想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最主要的剧作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表现主义剧作家之一,一生共创作了四十多部剧本,对世界当代戏剧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金·奥尼尔是一个具有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关注人类精神文明的状况,以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精神挖掘、暴露、表现当代的社会病根。尤金·奥尼尔的剧本揭示:人类的悲剧不仅来自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的外部环境,还来自人类内心世界的自私、贪婪、愚昧、占有、懦弱等性格缺陷。

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的渊源深厚,中国因素对奥尼尔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道教中的“无为”、“非战”、“循环”、“回归”的思想频繁见于奥尼尔的戏剧,悄悄潜入其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和风格中。这些东方思想为奥尼尔的戏剧增添了“神秘主义”色彩,使他的戏剧具有哲学的、美学的欣赏价值。

二、奥尼尔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汲取

尤金·奥尼尔对东方思想的兴趣源于他置身的那个时代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西方哲学家发现“不能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发现生命象征以回答感情要求了”,只能眺望东方,从东方思想中寻求慰藉。老庄哲学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既有辩证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正好满足了他们厌弃背离自然、物质至上的西方唯理性主义哲学之后的精神渴求。当时的西方思想家,包括爱默生、叔本华、尼采及荣格在内,都对东方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观点与东方神秘理论都有契合之处。奥尼尔身边的朋友和他年轻时的伙伴特里·卡琳都曾沉迷于东方宗教和文化;他的第三任妻子卡洛妲·蒙特利同样也是一位中土思想的爱好者;他购买了詹姆斯·理雅各翻译的老子的全本《道德经》和半部《庄子》;他的华裔朋友女画家施梅美赠给他新版全译本的《道德经》、《庄子》和《老子的道与无为》;林语堂送给他两本自己的著作《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道家学说中清心寡欲、阴阳相生、见素抱朴、方生方死、清静无为的思想,西方从马可·波罗那得来的东方古国民殷国富、田园牧歌的印象和林语堂描绘的东方诗意般恬淡闲适的生活使奥尼尔剧中的人物及奥尼尔本人深深向往那个遥远的“东方”。

奥尼尔早年就背弃了基督教信仰,老庄哲学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他虽然宣称:“……东方思想从来没有影响过我的戏剧创作,至少不曾有意识地影响过。”但F·卡彭特却认为东方思想是他“艺术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方面”,尽管同时又是“最难界定的”。他自己在给F·卡彭特的信中承认:“许多年前,”他“颇读了一些东方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其中《老子》和《庄子》的神秘主义要比其他任何东方书籍更使我感兴趣”。不管奥尼尔承认与否,老庄思想在他的剧本中的体现都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有无相生”、“物极必反”。对立统一是世间万物永恒的、普遍的法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事物在两极转化中又回到起始。奥尼尔的戏剧中经常可见过去的回响:现在不过是在重复过去,未来也将重复现在。情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回到过去,就像电影中的回放一样。时间在逝去,但给人停滞的感觉,所见所闻皆如同过往。舞台上的表演只是一段小插曲,发生在过去的行将重复于未来,如同白昼进入黑夜,黑夜又进入白昼,昼夜更替。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月照不幸人》中泰勒的话中:“没有现在和未来——只是过去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发生——瞧,你摆脱不了的。”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对立。《拉撒路笑了》中拉撒路的复活就传递了这样的思想:死是生的一部分,是生的开始。这正契合庄子的思想:“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世间万事万物都在阴阳转化的过程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奥尼尔有意运用“重复”和“循环回归”表现他的悲剧理念:悲剧在生命的循环往复中不断重演,芸芸众生在万劫不复中轮回。奥尼尔早期的海洋剧中就有这些道教思想的具体表现。《泉》中喷泉象征生命的循环,生生不息。“喷泉之水落兮—复又上升啦,西班牙老爷。这正是命运的律令”。剧中有许多场景都呈现出相似的阴阳周期:胡安随哥伦布西行去寻找东方,暗指世界的浑圆;各场次中太阳随清晨黄昏而东升西落;印第安老妇人“……年龄面具消失了”,胡安意识到“年龄—年轻—不过是永恒生命的相同节律而已”,这些神秘意境无疑都在表现道家思想中的“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循环回归”在《悲悼》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发生在一代人身上的悲剧成为下一代人悲剧的根源。《悲悼》第三幕中奥林和Lavinia不自觉地扮演他们父母的角色:奥林留着他父亲一样的胡子,而Lavinia穿着她母亲喜欢的绿衣服,带着一副母亲一样的神情。这是对命运可怕的暗示:悲剧以这种方式在不断地重演。独幕剧《休矣》也暗示了生死循环。艾里向现在的夜伙计讲述死去的那个夜伙计的故事,两个伙计名字、年龄、相貌和家境都极其相似。艾里的故事复述了死去的“休矣”(Hughie)的生活,而现在的“休伊”(Hughes)要靠这些故事感知自己是活着的。他意识到“他是醒着的,是活的,我要用他来帮我度过晚上”。新伙计渐渐扮演起已故伙计的角色,逝去的人在活着的人身上得到重生。《休矣》开始于一场寂静,随着艾里进门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人生,最终又归于另一种沉寂,艾里独自爬上旅馆的楼梯回到孤寂的房间,死亡在等待他完成另一个回归:“生于旅馆,该死的,死于旅馆。”而这是奥尼尔自身的生命写照:生于旅馆,死于旅馆。

老子宣扬“绝圣弃智”、“清静无为”,主张人要追求内心的宁静,要顺其自然,不受过分的欲望的驱使。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告诫人们不要轻率躁动,而要清心寡欲,否则追逐声色犬马,必然带来恶果:“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的特性,甘愿处于卑下的地位,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还认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人们对于智慧的渴求反而会加速困穷,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所以他主张“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少些私心欲望,自然无忧无虑,因而外表纯真、内心质朴(“见素抱朴”)。

“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奥尼尔晚期作品中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1937年10月,奥尼尔和卡洛妲搬进大道别墅。卡洛妲得到两本道教的书:D.高德的《老子的道与无为》和D.格兰姆的《中土的园林》。夫妇俩共同研读并在有些文字下面画线加注。格兰姆的《中土的园林》的前几章反复强调中土园林艺术的道家目标“虚静而迹近于无是为至境”。书中提到“无所作为本身已是艺术”。受此影响,《冰人来兮》和《长日入夜行》都张扬道家思想中的虚静观念,把“无为”视为艺术的至高境界。

《冰人来兮》一开场就借酒吧老板的眼光看待凭借逃避主动行动而产生的竞争与苦恼而得以和睦相处的一群酒囊饭袋:“从未见过如此心满意足的人。”这群人醉心于幸福过往和希冀着美好未来,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让好梦延续。其中,拉里沾沾自喜于自己是这群人中最消极、最无动于衷的一个,他超越了有所作为的欲求,在幻想破灭后,乐天知命,袖手旁观,看着同类相残的死亡之舞时昏昏入睡。推销员希基也跟拉里一样,努力展示超越世俗竞争而获得的内心平静,放弃所有残存的欲求,“由着自己沉入大海深处”,因为在那儿“没有任何该死的希望与梦想会来”。

《长日入夜行》从出场到大幕最终落下,“寂静”弥漫着全剧。每场间隔事件进程中的长长的休止和舞台上人物的毫无动静相映成趣,宣示人物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以“避开世俗行为”,避免改变现状的欲求。主人公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只有靠酒精和毒品麻醉心灵和舒缓痛苦,从空幻中寻找逃脱之后的片刻欢愉,之后又陷于追悔和自我安慰的矛盾状态之中,他们声称得到的平和宁静是建于空幻之上的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

这种空幻对存在、沉醉对清醒的欺瞒是他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正是他们的悲剧根源,因为让他们沾沾自喜的对欲求的超越其实是对老子“无为”的误读。老子的“无为”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从万物的存在中看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的对立统一的永恒规律,因此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所作为,但不施加自己的倾向,任万物自然而兴,功成而不自居。

三、结语

奥尼尔早期的剧作受古典悲剧和尼采悲剧思想的影响,实验性地应用了面具、舞蹈和合唱这些外化的手法充实剧作的叙述性基调,帮助剧情的宣叙获得象征意义。而后期奥尼尔更多地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富他的戏剧创作,对西方人终极关怀的害怕死亡纠缠往事追求认同等困惑进行东方思想途径的探究。老庄清静无为、恬淡闲适、顺乎天理的思想为奥尼尔提供了一条“大道”,给他的剧作平添了一份东方气质,正是这些东方气质使他的作品达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成就了他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的声誉。

参考文献:

[1]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06):36-38.

[2]崔益华.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与东方思想关系散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1/01.

[3]刘海平.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纪念尤金·奥尼尔逝世50周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3(04):1-5.

[4]刘海平.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梁海明.《老子》译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6]魏琼.尤金·奥尼尔的后期剧作与庄子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7]肖佩华.曹禺剧作悲剧观与尤金·奥尼尔剧作悲剧观之比[J].韶关学院学报,2002/01.

[8]朱新福.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东方宗教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2002(04).

[9]郑柏铭,译.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0]赵岑,殷勤,译.尤金·奥尼尔[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作者:刘定远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 篇2:

解析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艺术设计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与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道 精神

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样式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产物,它在文化的渗透下展开并完成,体现出当代的文化风貌和价值倾向,因此,设计从来就不是任意妄为的纯艺术行为,它无时无刻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对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对设计认知的内在文化精神,我们都不可能抛弃传统习俗,无法脱离与历史的血脉关系而独立存在。

然而在对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我们一直存在偏差:众多的艺术设计院校往往看重技法手段而轻视文化内涵,只把重点摆在西方美术流派及设计构成等课程上,仅仅让学生做各种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练习,虽然这样的设计形式感、商业感十足,但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却很贫乏。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隔阂,使传统文化融入设计,是我们这代设计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始终引导着中国设计的精神方向,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挖掘其内涵与价值,学习其精神与气质,了解其自然观和生活观。

一 无声胜有声:论老子思想在设计艺术的运用

意境作为道家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艺术设计的美学精神中,是东方人认识物象、品味设计的惯习。例如,传统的吉祥图案,比翼鸟、连理枝是“化景物为情思”,这种寄情于物的美感境界是一种虚静的心境,是抛开一切烦恼对自然的体会。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意境及效果,正是在老子思想的巨大影响力下达成的。

1 大巧若拙——自然朴素的唯物主义

世界万物都由自然而来,艺术创造就是自然美的创造,表面质朴奇拙实质巧夺天工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正如明末清初画家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审美倾向,巧不是表面的聪明技巧,而是顺其自然规律的真实体现,形拙而意巧便是“大巧若拙”。然而每个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都会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美学观所制约,忘记了美来自自然天成,来自平凡的劳动生活和景致,忘记了即便是杂乱无章的景物也能从中寻求那种敏捷流畅的画面。现代的艺术设计者也往往因思维的混乱或法则的束缚,只留于表面构成样式的多样性上,而丧失设计的简洁单纯及精神内涵。但也有的设计注重以简单粗旷的语言来体现平易近人的真实情感。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没有什么精致华丽的图形画面,实质上却是自然淳朴、返朴归真,做到了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比起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味狂怪渲泄、闹上加闹的全“效”设计更夺目。例如,曾经一举成名的酒鬼酒正是以极其质朴粗犷的个性包装,改变了名酒不可突破的历史。麻绳和麻袋构成的机理造形是古拙别致,泥巴随意捏制的材质色彩是大朴大雅,毛笔题写的书法字体是奔放洒脱。于是,一幅酒鬼披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使产品包装形象格外的平易近人,实乃大巧若拙。事实证明,酒类包装设计若完全模仿洋酒既无特色也无生命力。很多融中国传统文化于设计而成功的中国酒包装看似传统“老土”,实际上是以至真至情表现得一览无遗,大盈、大巧由内而发。因此,在设计中只有真心领悟,抒发真实的情感,才能获得成功。

2 以柔胜刚——有无实虚的辨证思维

中国的艺术实则都是间隔艺术、空白艺术。插花艺术要上松下密的间隔,绘画艺术要前实后虚的空白,音乐艺术要高低快慢的间隔,因此,任何艺术设计都要从间隔、空白中悟识到所有、所含、所用。

容器中“容”才能盛水、房室有“无”才能容人纳物。所以,“无”是“有”的必要前提,“无”与“有”相互依存、互为利用。老子的“有无”辩证体现在设计中便是黑白、实虚、正负或满和空的对比关系。设计艺术中往往运用空间,空白来强化作品的表现力。例如,运用留白来突出主题是目前平面广告设计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即通过大面积的空白,在有限的画面上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以取得惊人的宁静效果或强化主体的作用,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效应。反之,被塞满了图形或文字的拥挤画面反倒造成了视觉上的困难和记忆上的障碍,不利于留住观者。因此,好的设计必须是有留白的“透气”设计。另外,一个文字或版面编排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字里行间和版面分割空白的处理。如字的行距要比字距大,否则就会产生视觉方向和次序上的混乱。不同类的文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或空白,以便区分各种字体的特点和作用。这正如构成设计练习中的疏密对比关系,没有疏就难有密的突显,没有虚哪来实的力度?因此,空白作为画面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色彩、图形和文字。在设计中,要敢于留白。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也是“留白”的一种表现方式,常见于标志图形设计中通过正负形的相互依存共构一个完整形体。例如,联邦快递的标志,在看似简单的字母E和X之间包含一个“空白”箭头,其通过含蓄轻快的留白空间间接地传达“积极,迅速”的服务理念。在直接准确地表现出主旨内容的同时引导观者领会标志的信息内涵,从而获得 “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意境。

老子思想中有无虚实的辩证思想和柔弱胜刚强的内涵实质是统一的。“柔”即为灵活性,“弱”为低姿态,“柔弱”是合乎天道,应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留白或间隔,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是安排节奏的无形指挥棒,通过它的协调组织,才将各构成元素统一在一起,它在画面中带来的讯息和效应往往比实体的构成元素还要丰富和强大。因此,在设计中单纯简洁是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好的标志是易记易识的,它具有高度简化明快的视觉语言,需要设计者排除一切非必要的构成要素,反复提炼,以惜墨如金的笔调构成形象,以尽可能简洁的形式表述更丰富的内涵,发挥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视觉传达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现代标志中,那些以几何形体构成的抽象形态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认识心理,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我们更加不可否认“以柔胜刚”这个富有哲理的道家精神实乃艺术创作的最高智慧。

二 下笔如有神:看庄子理想谈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

1 从熟能生巧到技进乎道

庄子认为“序是道的属性之一,任何事物不依循有序的原则就不能长存”。艺术设计之序即是法则、是技。任何艺术创作,技巧是艺术家首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没有娴熟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就无法表现出巧妙的构思与设计。“庖丁解牛”一文正是反映了古人对技术如何达于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刻体验,它告诉我们如何“由技入道”,如何通过“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的经验积累和思维转变过程,领悟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艺术创作方法,而最终获得“技进乎道”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然而,艺术的追求不仅只为熟能生巧而停于表面技法的进步与熟练,而是“由技入道”,实现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化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若止于技艺,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法形式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只有工艺的价值而没有艺术的价值。任何技艺超群之物都应该提升至道的境界。技艺的高深,进乎道,亦出乎道,即内在立足于道,又外在表现于道。因此,对于设计内涵的挖掘和研究尤胜于绚丽神奇的形式和技艺。所谓“物物——太极”,任何事物均有更深一层的东西等待挖掘。艺术设计应当在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点、线、面,黑、白、灰等各种表现手段和技法之后,通过“神遇”超越形式美法则及设计要素等的“技”的束缚,探究其内在的玄机奥秘,最终获得作品更深层意义上的精神内容,到达“道”的深度。这种由技入道,轻技法、重竟境、轻形式、重内容的中国设计艺术即是真正达成了下笔如有神的高超技艺。

2 从无象无形到无言无为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无形无象,却以抽象潜藏的形式存在;道可知,但并非语言概念和感觉经验所能知的。道是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道循的规律。因此,庄子主张随顺自然的无为态度,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的美就在于它最充足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并未有意获得什么,却在无形中成就了一切。于是,在这种崇尚“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淡泊自由、浪漫飘渺”的审美情致下,以自然仙境为题材的园林设计应运而生。我国的园林艺术设计大都受到“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在布置经营上,采取山水、建筑、景物相互穿插渗透的组合方式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空间,从而获得一种道家仙境般的自然之美。正如苏州留园的“小蓬莱”即是这种飘遥仙境的体现。而今天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是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无为”思想。日本的园林又称“和式园林”,它以其幽静、深邃、曲折的艺术风格盛名于世。其实,和式园林艺术是中国汉、唐时代形成的家居环艺风格在日本列岛上单独延续至今的结果。它以“原色”即非人工雕逐为审美理念,实则是根植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今天日本园林艺术的优雅风貌中,我们仍可清晰看到“无为”之境的影子,尤其是其中布局方式的起、承、新、合,“枯山水”的拟意等,无不和我国的传统艺术理念如出一辙。所以,我们今天在民居环艺的设计上,应继承并传载“无为”思想,将传统风格与现代化家居结合,打造特有的中式艺术风格的家居建筑。

三 民族化与国际化:老庄思想引领下的完美艺术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高等思维创造,始终离不开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随着当代文化多元论的盛行,“民族”的设计被大力提倡,以老庄等传统文化精神表现的现代设计大行其道。承接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将传统的文化精髓植入设计师的现代思维必将带来设计理念的创新。诸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陈幼坚等人创作的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表现技法,正是这种创新的成功典范。2011年4月靳埭强在广西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学术论坛”上,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讲述了生活、文化、国家民族等对艺术的影响,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一对抽象人脸构成的一只蝴蝶。这个如“庄周梦蝶”般的逍遥意境,是他心路的写照,是心灵与艺术的和鸣。靳埭强在讲座中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道家“自然无为”的境界、“柔弱虚静”的智慧,在其作品中皆有迹可循。曾经靳埭强为杂志《Communication Arts》设计的Logo——由中国水墨、尺子、铅笔组成的“CA”,其中饱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是靳埭强的艺术设计一贯追求的。再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外形简洁精炼、现代感十足;内含中国古钱,隐喻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与古钱同构的“中”字即指中国银行的名号,这个标志可谓是言简意赅,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贯通的旷世之作。

靳埭强的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设计国际化”就是“洋化”、“欧化”的观念。他以中国山水画笔墨作为设计元素,登上国际设计的大舞台,向国际友人传达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那些作品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统一。这正如曾经在2001年APEC会议上风靡世界的中国唐装,作为中国经典的传统服饰设计,它并没有受到地区的限制,反而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迷倒了全世界人民,刹时唐装华服迅速流行。唐装,即是中国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应用。因此,民族文化未必影响设计国际化,从辩证上讲,民族的即是国际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们这对矛盾体在艺术中得到了统一。

如何培养“下笔如有神”的智慧,如何获得“无声胜有声”的国际化成效,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挖掘老庄思想、继承老庄文化。当代的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现代的表现技法和造型元素,更要关注传统中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通过发掘老庄智慧来探索艺术设计的出路,创造出更多富含哲思的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设计领域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古棣:《老子校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3] 郑虹:《白话庄子》,华文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温静,女,1977—,江西宁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温静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 篇3: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美学底蕴深厚,“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孔孟的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主张占审美哲学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与其一脉相承,从“象天”到“法地”的艺术构思,从对自然风景的参照模仿,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意境具象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时时映照出园林的悠远意境。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由多种美的载体结合而成的景观,是对美的综合阐释,是对艺术美学的综合反映,在美学位置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历代文人,思想家,造园师把深厚的美学理论,倾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中,并在此刻画出隽永,深刻的艺术美。

1 艺术美学的渊源:天人合一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美学历史也渊源悠长。从相互对比的角度来看,中国艺术美学与西方艺术美学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性是不同的,中国艺术美学更注重的是意境的美,强调用美带给心的高贵,灵的升华。在我国古代,文人和画家的思想是:儒学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互补。儒家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道家是归隐遁世和无为的思想,最后与佛家禅智慧的结合,为中国传统美学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儒道释三家思想不断融汇,相互碰撞,对中国传统艺术思想进行影响推动,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艺术美学那就是:天人合一。对天人合一的特点解释是“心为物之君,物为心役;心物混融同一,心物一元”,在这里,我们把人的内心作为参照物,通过自己的内心,对人自由的天性进行发挥,最后达到与天与地,乃至社会的和谐。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这个理念强调的是,人内心的想法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从道家核心思想来说,天人合一代表性的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精神。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分为天道、人道、地道。从庄子的“天道”或“自然之道”,到孔孟儒派的“人道”或“伦理之道”,天人统一与“道”的相互结合,相互渗入,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孔子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们将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寄情于物,强调人的审美主观性,和对山水的欣赏联系起来,得到不同人不同的审美趣味,物我合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也体现了这份与自然合一的美学特征。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把审美体验放入自然,与天地融为一体,实现心灵的自我。故“天人合一”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主题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学说。

2 “天人合一”艺术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溯至奴隶社会,有了商业城市的发展,也就有了供统治阶级游览玩乐的场所,当时人们对水体修整,对地形地貌改造,建造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林中布置奇花异草,饲养珍禽异兽,就形成了以自然为雏形的宫苑。这里是从自然的物象出发,最原始的园林美学。到了封建社会,古典园林艺术得到发展,不同等级的园林逐渐出现,自然的环境通过改造,与寺庙、宫殿、别墅、住宅综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随着朝代变更不断发展起来。

自然,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风格艺术的结合穿插沉淀,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学,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胜有声的诗篇,移步换景的长卷。“迥出天机”“参乎造法”的古典园林在造景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与文学艺术上的统一。说到古典园林,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师法自然”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花木的寓意,叠石的寄情,厅堂的命名,楹联匾额书条石的装饰。这些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不但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同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从自然中找到美,文人雅士在造园的同时顺天应人,追求园林造景的风骨、性灵、神韵、意境。重师法自然,体天地之心。苏州园林中,借景,透景,障景的造园手法,把自然的精华请入园中,心随自然,景在眼中,胸中,心中。从而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园林艺术映射出的美学精神,同时反映和传播了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辛弃疾在诗词中写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自然合一,相互映照,不分彼此,这样的古典美学意境,将人的情感,精神都蕴藏在了富于变化的美学空间,迷人的艺术风韵中。天人合一这一深邃的哲学境界,代表了丰富的古典园林艺术内涵。

苏州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拙政园,这“诗情画意”说的便是园林的艺术美,也就是园林的意境。天人合一在这里体现了中国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把艺术家的情思意蕴与具体景观相结合,景和情,物质和意识融为一体组造出独特艺术环境。

从构园要素来说,植物是我国古典园林构园要素之一,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一副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简单的描写中,人们仿佛沿路走进园林之中,植物在衬景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人雅士造园之风的兴起,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自然物与人相结合,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升华到意境美,涵义深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苏州园林里植物的配景相当丰富,造园师通过运用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植物表现不同的意境。苍翠挺拔的松柏,形态古朴拙正,常绿延年,抗旱耐寒。它被人们称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这些特性代表了人的坚贞不屈的。严冬时节,松竹梅傲霜斗雪,挺立天地间,被人称“岁寒三友”它们体现了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梅竹兰菊被称为“四君子”,“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这里把花木的形态与气质结合起来,神态与风韵具现,艺术感染力增强许多。整观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缩影,更是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具象表达,它优美动人而又理性十足。“苏州园林”这个庞大的园林群,有着太多的建筑相识于相同,有着太多的风景神似而意迥。各有千秋,意境非凡,但它们在美学基础上所展现的问题,都是人类应该怎样更好的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发展。庄子“返璞归真”的思想,孔子的“和谐”的建议,都是“天人合一”,这个美学的结晶反映,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阐述。

3 结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中美与善的统一,包涵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它的意境之魂魄,情感之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穿插进景观园林的设计中去,建造出具有和谐之美,统一之美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7.

[3] 朱铭,董占军.壶中天地——道与园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蓓,安徽阜阳人,研究方向:环艺设计。

作者:张蓓

上一篇:财政老小区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竞标中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