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2022-08-07

第一篇: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的论文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的论文

【提 要】随着各高校连年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连年增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来愈困难, 虽然政府方面也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在这种形式下,毕业生们将会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激烈的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 经济发展 择业 竞争 与时俱进 就业观念 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

【正 文】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是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

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是认为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是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找工作存在误区,很多人不愿意到县和乡镇企业发展,只想呆在市区,就是没有工作也要呆在那里。而外地人来浙江工作就不那么“挑剔”,愿意到小地方就业,这对本地学生也能产生一种激励。同样地,到各地去招收高层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实现一项技术突破或带来了一些新项目,能够给我们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在小的城镇,那里还有一些岗位没有人愿意去干,我国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这是现在大学生的一个就业趋向。在城市里各个工厂,学校,等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已经不缺人了,在大城市找工作简直等于自找没趣。

二、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三、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2-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一、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二、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三、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四、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五、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

-3-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比如,最近上海市大学生求职时出现了“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现象。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在我们就业过程中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还要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天天的增加,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应付多变的市场,为我们的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为我们以后的生活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葛寿昌主编《劳动经济学》1998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黄昌建.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2)

3、王裕国陈爱民主编《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2000年6月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 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

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谢卫民,李日京 就业指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当前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一、企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规划现状

(一) 企业经营和人才需求

1、企业应对经济竞争的措施

单位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经济竞争带来的冲击? 经过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将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经济竞争,在这其中,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缩减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投资规模,精简组织削减职位是重要的方面,这便减少了新增就业岗位甚至导致原有岗位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

2、当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企业最需要哪些人才?

调查发现,在当前形势下,对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减,对一般员工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这从理论层面上说对大学生是有利的,但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缺乏实践经验成为了大学生的致命弱点。

(二) 从企业角度看应届毕业大学生

3、企业更需要大学生具备的素质

企业更需要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对员工的忠诚度、团队意识、认同感要求相当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高达25%的企业认为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团队意识以及踏踏实实工作和奉献的精神是必须的;其次是学习思考能力,这体现着一个员工的发展潜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企业的角度看待大学生,还是相当宽容的,16%的企业认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较强交际能力是必须的,企业仍然是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较高层次上,希望通过企业自身对大学生的培训投入,在长远取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4、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存在的问题

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存在什么问题?

企业对大学生员工的经验要求并不是最高,但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在应聘时对企业缺乏了解,这说明大学生在应聘时存在盲目性,这对应聘成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缺乏对自身特点的了解,定位不准,主要有两个方面:其

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大,表现在对薪酬的过高要求等方面;其

二、自卑,主要表现在畏首畏尾,不敢表现自己,有意见有问题不进行交流解决等;当然作为应届大学生自身也应寻求合适的方法减少或者避免这些问题,另外,踏踏实实做事、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5、大学生在试用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试用期存在哪些问题?

试用期所有应聘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关,一旦失败必将功亏一篑,调查发现,应届大学生在进入试用期之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不稳缺乏目标不够踏实的问题尤为突出,也是企业在考验试用工时所格外重视的,因此大学生在平时有意识的注意这些问题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成功应聘将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还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学习、适应、交流、专业技能,增强团队意识。

(三) 应届毕业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就业学习计划

6、庞大竞争下的工作期望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更加自主地分析自身优缺点,意识到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积累就业前的经验,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随机应变,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业意识更理性化,大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竞争力的法宝,即便是不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就业理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定位理性化,同学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解决人才分配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好处,这种心态有利于大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就业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工作稳定、行业前景、薪水福利依然是择业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的因素。

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正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人才政策的缺失、高校教育模式的不合理、企业人才需求的时效性、实用性、复合性与大学生的缺乏实践经验、好高骛远、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的落差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一)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凭借低回报率占领了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技能不对口而急剧增加。四是金融危机导致“海归”人数增加。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更大的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然而,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有效解决以下问题:

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主导怍用,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突出。因此,由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实施政策调节,缓解就业形势,已是势所必然。

首先,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当今,社会保障是大学生就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应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城乡地区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并且要实施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到特殊地区、特殊岗位就业。比如说可以改革户籍制度,便于人才的流通,也可以通过免除学生的贷款偿还义务,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激励机制等。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政府应有计划的选拔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对人才的分布的进行合理的优化。

2、企业:首先,政府应当对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帮助,一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保险费率。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当前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特殊安排。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当前要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必须要保企业、保发展,简单地说,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企业和职工同心协力,就会有好发展;其次,企业和高校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双向培养。

3、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总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更新,因此,高校教育应顺应这一趋势,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现更多的定向培养。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和大学生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3)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

4、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既可以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拟定人生的方向。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求职能力。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淡化专业,更注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决策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同时大学生还应该重视外语交际提高计算机水平。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增强求职能力。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之所以在招聘会上不知所措,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3)大学生应该更新就业观。第一,大学生应降低期望值。在精英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接受大众教育的学子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就业心态,丢掉“精英”高就的思想,高标准、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第二,树立动态就业观。大学生需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该力求“先生存、后发展”,树立动态就业观。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所以毕业生也应,把握时机,开拓就业空间,减缓就业压力。第三,可以跨专业就业。。第四,提高创业意识。

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的各个岗位都需要人才,而毕业生就是我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只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并能相互沟通,彼此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能有利于扩大就业量,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相信只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终有一天,大学生就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四篇: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 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 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 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在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也就是说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五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国家方面。

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 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3.2 教育机构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贾思勰农学院

马青美

10园林

上一篇:党群工作部职责分工下一篇:丹尼森企业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