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仅靠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应在常规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人文的态度来面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学校硬性管理制度与人文管理精神沟通的有效结合,以促进学校传统的强制性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管理

【摘 要】学校要有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当下学校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创新教育管理的原则以及创新教育管理的意义,并提出创新教育管理的措施,一是家校合作,二是尊重他人,三是加强沟通,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管理 创新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校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依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有一些学校借鉴了其他优秀学校的教育管理经验,但并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融合和创新。这样的管理不仅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也难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领导层应该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探索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出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1. 过于关注学习结果,忽略过程管理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教育管理工作者仍将教育管理的关注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能够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代表教师的能力。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水平,只是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有不少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管理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学期末或者年终考核时,许多教师“临时抱佛脚”,由此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逐步滞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对学生的管理过于强调约束,忽视自主性的调动

学校通常有明确的作息时间、作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大都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等,没有过多的关注。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变成知识的复制者,而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

二、创新教育管理的原则

1.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大主体。如果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上忽略了这两大主体,改革和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从重要性来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于教师的地位,所以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学校得到有效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有效提升。

2.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创新教育管理,主要是利用更好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这是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无论如何创新管理方式,都不能够脱离这个目标。

三、创新教育管理的意义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纵使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时间已久,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学校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学校的工作也基本围绕应试开展。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业水平确实从某一维度上需要用一种较为统一的标准检验与评价,但是,分数至上的情况只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愈发功利,学校的教育管理也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创新教育管理,可以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1. 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是当下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动力。新课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原来教师单纯传授课本知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而陈旧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学校不能继续以应对考试为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紧扣新课标要求,对教育管理进行改革,让学校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学生会感到厌倦。同样,如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用单一的方式,教师也会出现积极性下降的情况,在教学的创新上会有所懈怠。这也是许多教师选择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长久建设。学校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3. 完善教育管理的方法

现行的各种教育管理模式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是成熟可行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新情况、新发现,面对这些情况,学校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漏洞排查,及时查漏补缺,不断创新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让现行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发挥作用。

四、创新教育管理的措施

1. 家校合作

在以往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时常会将请家长到学校面谈视为“终极武器”。其实,家长和学校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家长和学校并非相互对抗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耐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根源,与家长积极配合,采取多元的方式方法,从根源解决问题。此外,在教育管理中,切勿以竞争的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和家长之间不能存在攀比心理,否则只会逐渐消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学校的教育管理策略应当是多元化的,也应该是人性化的,教师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够将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引导,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

2. 尊重他人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明确自身的职责,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放下身段,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尊重师生的想法,教育管理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到这一步,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学会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声音,虚心接受学生和教师的批评和建议,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每一位學生、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育管理者要对所有师生一视同仁,了解师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真正做到因材施“管”。此外,教育管理者要多创造和师生沟通的机会,了解师生的想法,然后采取不同的措施创新教育管理。对于一些学习上困难较多或者叛逆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并且相信自己,这对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3. 加强沟通

教育管理工作不是单向的,教育管理者要与师生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有困难的人群要给予帮助,帮助这部分师生找回信心,这对于师生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来说也极为重要。教育管理者还可以设置专门与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和教师通过平台传达心声,拉近师生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实名制与否的问题,既要对意见的提出者进行恰当的监管,又要对意见的提出者进行恰当的保护。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愿意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学校教育管理的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因素在于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上,管理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教师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中心,从创新教师管理方式出发,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进行交流,丰富教学方法,开拓视野。学校也要实施恰当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者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专家讲座,或者聘请学科带头人来管理教师队伍,让教师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直接受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以此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并为师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蔚.信息网络下高中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应用[J].新课程(下),2018(12):216-217.

[2] 白云.谈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2):22.

[3] 许世红,耿丹青.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5):25-33.

[4] 刘一石.“互联网+”模式下高中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改革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1(74):160-162.

[5] 张立银.高中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思路分析[J].天津教育,2021(3):48-49.

[6] 白晓明.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管理理念的高中教育管理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11):221-223.

[7] 张昊.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7):184-185.

[8] 郑健.对高质量教育管理四个要素的解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1):5-6.

[9] 陆雅彬.新时代高中教育管理理念探讨[J].高考,2020(18):150.

[10] 张正中.基于智慧管理理念的高中教育管理路径思考[J].学周刊,2020(15):153-154.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作者:张明星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仅靠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应在常规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人文的态度来面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学校硬性管理制度与人文管理精神沟通的有效结合,以促进学校传统的强制性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

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完善各规章制度并加大执行的力度,利用制度的刚性来管理学校,这确实是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要真正的实现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有效管理,仅靠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是不够的。怎样合理的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本管理理论是当前各级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1 发挥榜样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奠定基础

榜样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性格特征是每个人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学校的领导班子如果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必然会形成强大的气场,来吸引学校教职工的模仿和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对于那些教师必须遵守的规范制度,领导更应该率先遵守,决不能享受特权或破坏制度,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管理中,领导层要时刻坚持公正无私的工作理念,决不能将个人的情感带到工作中,不对某位教师存在特殊照顾或偏见,在制定新的行为规范之前,要先与全校领导和教师商议,尽量达到一致的意见后再推行,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审核每位教师的工作,让全体教职工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创办一所成功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积极的为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教职工之间和睦的相处,在相互竞争中前进,在相互监督中改善自己。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促进这种宽松教学环境的形成,时刻尊重教师的权利和需求,认真听取职工的建议和意见。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学校比较重要的决策,都要通过全面的思考和讨论,在多数人支持的情况下开展,使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发挥。在决策实施阶段,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另外,将教师视为学校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双重身份,在教师队伍中成立组织,该组织可随时对学校的办学提出建议,让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实现“自管”的模式。学校的教务和财务信息应该在内部透明化,让教师可以时刻了解和掌握学校的事务,特别是经费开支,让教师能够用自己心里的尺来度量。对于教学工作,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个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案,要善于倾听教师的看法,重视教师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意见。

3 结合教师个人的意见,合理安排岗位任职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的价值观也在变化。学校的管理层首先要学会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尽量理解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也要理解管理层的辛苦,双方共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校领导班子要主动的关心教师职工团体,积极与他们展开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并针对每个教师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教学水平来进行科学的岗位配置,以促进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改善学校的管理。对于教师的岗位设置问题,要尽可能地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让教师意愿内化为动力,转化为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是需要灵活化发挥才能的教学过程[1]。因此,学校最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人本管理,对教师的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赞赏。领导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情感沟通,不仅在校园内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充分满足了教师的心理诉求,使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产生正面积极评价,进而获得成就感。这些对教师劳动的充分尊重实质上要比物质的奖励意义更大,是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是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鼓励。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人员对教职工的充分尊重、信任和鼓励是人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师资人才,只有在管理中充分渗透人文关怀,才能使广大教师从心底乐于为教学服务和贡献力量。尊重教职工,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劳动是人本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学校在加强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将这种人本精神发挥出来,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葉希纯.谈人本管理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结合[J].成功:教育版,2012(3):177.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阳县第三中学校)

作者:李忠勤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探讨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引导师生实现预期的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都是完整的精神实体。因此,教育管理必须彰显对教师和学生的“人”的价值的关怀:尊重师生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强化师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关注师生人生成长和幸福,真正地促使学校教育管理由“目中无人”的物性化管理向“目中有教师”、“目中有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这里的“人”仅仅用来指学生,而忽略了同样作为人的重要因素的教师。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应当包括学生和教师。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二者都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权益同样应当受到重视和维护,教师的人格同样应当得到尊重和彰显。教师和学生一样,其个性不能被漠视,自然人的本性不能淡化,片面强调教师职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而对教师人的属性和人的价值考虑较少,同样是物性化而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一、建立柔性化、弹性化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是以制度为中心,依靠基于行政权力的法规、规定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作为管理对象的教师与学生实质上只是学校制度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拥有绝对的制度化的权利,学生成为学校和教师任意改变、塑造和利用、占有的工具,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被完全忽视。此种管理方式把人作为无生命的管理工具,是“见物而不见人”的物性化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去甚远。

弹性管理是在学校制度规范下给师生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和发挥的空间,是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弹性管理真正地把管理对象看作人,强调人的主体属性和自主能动性,使师生同时兼备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对象,更重要的也是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以积极的姿态实现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适应、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弹性管理不是意味着学校的管理制度可能弱化甚至不要,而是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制度约束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在管理活动中机械被动的地位,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富有人性化和人情味,使师生的自主意识空前高涨,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种种人事矛盾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和避免。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视角,这就必然要求学校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和制度去强硬地、千篇一律地要求具有不同个性和需求的教师和学生,就未免显得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有理性而缺乏人性,管理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刚性的制度只能要求“不可做什么”,而弹性的制度则依靠激发师生的主体性和责任感,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二、建立基于人本思想的师生激励机制

人本管理区别于视人为工具的“见物不见人”式的传统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有组织的活动中,以人性为导向,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本管理,一方面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解决管理是“为了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人是管理的参与者和根本动力,解决管理要“依靠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从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的原则出发,建立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把学校管理目标同师生个人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以调动师生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管理机制在师生激励中存在种种问题,致使师生主体性弱化,参与意识缺失。突出表现在:激励作用减弱,三好学生、模范班干部等荣誉称号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无实质性的帮助,缺乏吸引力,而针对教师的评优评先也只是教师节等重大节日的例行公事,重形式而不重内涵,也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激励运用不当,存在不公平现象,忽视素质、能力、个性差异,致使各种荣誉往往集中于少数学生和教师身上而与师生群体中的多数无缘;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激励,总是简单地采取冷冰冰、硬邦邦的机械模式,对不同的努力方向、不同的需要层次都是千篇一律、一刀切。为此,必须革新激励机制,建立富有人性化、真正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在激励的过程中,精神激励要以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实现,物质激励也要体现一定的精神意义。只有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个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奖学金对于优秀学生、绩效工资对于优秀教师固然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重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能兼顾,个体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失去平衡,激励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会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上,会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上的满足。特别是教师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更注重较高层次的关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们渴望得到来自学校领导的认同与肯定,得到同伴的尊重与关爱,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才能和价值的自我展现。忽视了师生最为需求的精神激励,单纯的物质刺激也会难以奏效。

2.情理结合寓“情”于“理”,寓“理”于“情”

管理工作是说理工作,但是这种理,不是干巴巴的口头说教,而是蕴含着对管理对象的尊重和关爱,对学生学业发展和教师职业成长的深切期待。寓“情”于“理”,才能为师生感情所接受。同时,管理行为如果富有人情味、人性化,时时处处体现对管理对象的人文关怀,管理对象才能乐于与管理者沟通和配合,也才能以“情”悟“理”。管理工作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合理,也要合情。“理”是管理活动的首要因素,以说理教育为主,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人信服;“情”是一种隐性的但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动之以情,才能把工作做到人的内心深处,使被管理者口服心服。

3.建立全方位激励模式,多角度多方面激励师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目标激励:目标具有激发功能,可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群体为达成团队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内在激励:把学校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内化为师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自己的人生幸福和成长联系起来,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不需要外在的监督和强制,而是主动地把服从和执行管理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情境激励:管理者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以及班级文化、班级环境都是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教育情境,无形中会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我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参与激励:通过建立师生参与管理的制度,鼓励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有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并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

在管理活动中,师生都是管理的主体。要建立师生间和谐、融合的平等关系,必须以教师的智爱兼备为前提。

三、创建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

对于教师的管理,要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不能只以教师所教班级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的唯一依据,而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与师生共同寻找改进对策,促进教师成长进步。由监督到帮助,管理者身份的转变,为教师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避免了结果管理中教师易产生的种种心理压力。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安全、团结的校园环境,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学校管理者不能动辄向教师说“解聘下岗”、“末位淘汰”等,而要努力使教师们感到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是安全的,提供领导与教师及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全身心地去关心和尊重学生,高质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互相理解,团结协作。

在学生管理方面,以往的学生管理往往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以制度限制为主,重视显性教育,忽略隐性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本理念下,应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系风、班风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另外,还要通过举办“学风节”、“文化月”等围绕学风主题、营造人文氛围的系列活动,推动环境的熏陶作用。

四、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包括管理部门和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运用策略性、人文性的帮助与影响活动。管理工作必须体现智爱兼备,无智则无力从教,无爱则无心从教。只有智爱结合的学校管理,才能得到期待的管理效果。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管理中以制度为准则、以上级指令为依据、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忽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地位,使管理者凌驾于教师和学生之上,一味追求对师生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不仅会使多数师生饱受形式主义之苦,而且会让师生感到更多的是苦、累、郁闷和无助,缺乏必要的人间温情和人性关怀的管理,只注重了管理的形式,却背离了管理的实质,不会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幸福,难以促进师生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成长。因此,管理者的身份必须由监护人、控制者向帮助者、服务者转化,强化主动服务和“以人为本”意识,在管理过程中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爱虽然不是完整意义的教育,但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没有爱。学校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爱的作用,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以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爱心服务于师生,激发教师和学生自我矫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弥补管理缺失的不利影响,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

管理要为教师服务。一是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办公环境,使教师工作更便利、更舒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使教师有明显的职业自豪感,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对教师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关爱,使教师感到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二是重视管理中的感情投入,实施情感管理。拓展与教师的沟通渠道,真正地把管理工作做到教师内心深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要避免呆板、生硬,富有人情味,能够被教师情感所接受;对于学校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要求,允许教师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相反的观点,允许教师合理的情感表达,留给教师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是为教师自我成长创设平台。在校内营造宽松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课程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大胆自主地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通过校内培训、外出进修、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管理要为学生服务。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校的产品也是学生,学生管理其实就是为学生服务,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多办一些实事。无论是教学管理、德育管理还是后勤管理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办实事,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生活需要、道德提升需要和就业创业需要,使学生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能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做好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外在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内在管理的职能。学生管理应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对于心理状况欠佳及家庭贫困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理解和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教师的温暖和关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改进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三是扎扎实实做好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开,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宁,王忠华.浅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武汉大学学报,2009(5).

[2] 桂模平.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教育论坛,2005(7).

[3] 吴华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4] 胡凯娟.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黑龙江教育,2006(9).

[5] 龙云瑞.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高等教育研究,2000(1).

[6] 何正平.对教育管理艺术及特点的再认识.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5).

[7] 周小榛.试论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党史文苑,2007(22).

作者:杨国欣

上一篇:德育教育科研论文下一篇:融合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