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材路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从作文的地位目标、培养兴趣、学生主体地位、学科联系和更新评改观念五个方面来阐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作文材路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作文材路管理论文 篇1:

漫谈小学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摘要】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方法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本文就学生作文方面的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我的这种探索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熊熊燃烧的”“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策略,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互相展示人格魅力,共同打造写作园地,学生的作文天地一定会绿草如茵,鲜花遍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披上神秘的外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的地方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其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教师要注重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求其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使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做法是这样的:在每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每周写一篇。这些读书笔记范围很广,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通过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从而促进了作文教学。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小读书馆。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则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除了教好课文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 ,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读书、看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课改前沿的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真正从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基调出发,务实创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作者:王丽莉

语文作文材路管理论文 篇2: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作文教学必须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从作文的地位目标、培养兴趣、学生主体地位、学科联系和更新评改观念五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口头表达  内在联系  主体地位  更新观念

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施建议,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进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新理念指导作文教学实践,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明确写作的性质与地位

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化、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劳动,写作教学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各阶段目标中叶特别强调:一至二年级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至四年级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忍气吞声,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五至六年级学段:“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地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各年段写作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从三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要求和规模,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首先迈开步子,走上乐写之路,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从而把写作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最后由“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和“能写好”。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着力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与生活拉近,强化生活意识,使学生渐渐领悟作文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体会到作文的工具价值,从内部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把作文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谈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作文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说、写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写很重视,而对于说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贵口难开,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即使好一点的学生说起话来也常常是干巴巴,词不达意,无重点,而且语病和口头禅也较多,更谈不上有中心、有条理、合乎语法、逻辑等。而现代社会中,人具求职、交往、管理、谈判无不与口材相关联。口头表达能力怎样,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了。而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得激发学生说得兴趣。我认为用绕口令能又快又省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绕口令一般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句子,比较拗口,坚持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发音控制及发声技巧,吐字清楚,归音正确。在实际训练中,我们每周出绕口令于黑板报中,由学生自己练。绕口令一般内容很有趣,学生也很喜愛,非常乐于说。一些同学平时遇到总要相互用绕口令绕一绕,考一考,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平时也唠叨不已。等同学掌握一定数量的绕口令后,我们适时举行绕口令传话比赛,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整组同学传话又快又准为优胜。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语言表达不再害怕,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那跃然于纸上的好文章将不再是奢望。

三、在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主体地位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非常清楚地确立了“学生是写作活动的主体”

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学生说话、写话、习作都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在作文训练中,怎样才能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呢?

(1)自主写作,创设“百家争鸣”的习作方式

要具体做到选材自由,感情表达上的自由,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活动》作文训练时,是这样进行的:

1.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大象公园;

2.参观结束后老师设计以下系列训练:

A.参观前,每人写一张要参观大象公园的通知;

B.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谈谈参观大象公园的感受;

C.以“虞城大象公园”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介绍它的特点;

D.拟一份广告,介绍该城的石头、木器等工艺品;

E.参观后谈谈“假如我是经理该怎样做”及“为大象公园扩大经营管理等方面出一点小

设想,想一个小点子”。

F.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多角度留意,写一篇反映这次活动的记叙文;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以上六项写作要求中选择自己最想写得,认为自己能写

得最好的一项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2)自批互改,提高作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对学生的习作,除了教师批改外,可以让学生自行修改或学生互改。对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可以大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同桌互改,或全班同学交叉批改。才开始这样训练时,教师要多巡视辅导,把他们自行修改后的习作再拿来看看,肯定成绩,指出还需修改或修改不妥地方,让他们更清楚地发现自己习作存在的问题。有的习作在班上讲评时,创设机会让学生再次自改作文。这样,有利于总结习作规律,提高习作水平。

一、加强习作与其他学习的内在联系

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其他学科教学中有利于落实写作训练的因素,发挥学科间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优势,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创作表现的机会,把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向全部学科开放,即《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叶圣陶说过:课文是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教学一篇篇课文,学生学字词、学句段、学篇章,不只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是在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习作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读本,指导阅读,并要求作读书笔记,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要求明确,有的放矢,学生读有所得,效果好。更可以以口头交流,板报宣传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學习各种写作方法与技巧。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终身受用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二、更新评改观念与方法,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批改学生的习作要做到有所启发而不包办代替,应改则改,该批则批,至于可改可不改的,则不要改,批改得法,恰到好处。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不正确、认识有误差的,不要乱扣帽子,无限上纲。要针对习作中反映出来的错误观点,善于疏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正确看待事物。通过批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在语言文字方面,通过增、删、调、换,及时指出错误之处,但是不能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头上。要尊重学生的原意,多就少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习作兴趣。

批改学生的习作,要重在讲评,口评重于笔改,评导重于批语,彻底更新评改观念。

(1)变办公室批改为当面批改

大多数教师习惯把学生的作文本收到办公室后,利用课余时间详细批阅,写上评语,打

上分数,工作态度是认真的,但这种隐蔽式的批改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待到作文本发下来,看一看分数,就往书包里塞。至于老师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认为作文是老师出题我来写,是为了给老师检查而写。如果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吗?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吗?我以为还是当面批改好。一种是教师先批改,然后找学生当面谈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改;另一种是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习作中的毛病,当面讲给学生听,改给学生看;再一种是把学生找来,让学生在老师面前,读读自己的作文,领悟一下有什么毛病,在老师面前改,如果找不出毛病,再由老师加以引导,共同批改。当面批改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剖析习作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批改更有针对性。师生面对面研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更好地调动学生习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材施教,进行切实速效的指导,还密切了师生关系。对习作水平低下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批改,会促使他们进步更快些。

(2)少些教师批语,多些集体讲评

很多教师给学生习作的批语是“重点不突出”、“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等类,老一套的这么几句话,学生都看腻了。至于这篇作文该怎么写,要怎么修改,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倒不如出示写得较好的一二篇作文,让学生共同欣赏、共同评析:好在哪里,还有什么欠缺的地方,怎么使文章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选取写得差的一二篇代表性习作,让学生议论怎么改,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改,发现自己或别人习作中的毛病,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了辨析能力。这对全体学生无疑起到普遍的启发指导作用。小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评价比一般化的评价效果好。因此,选取好坏两个典型集体评改,更有针对性,更富有启发性。当然,对于较差的习作,不要指名道姓,亦取消“不及格”的字眼,还是以鼓励为主,让人出人头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向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树立起迎头赶上的信心。

(3)设计新式评价表

过去,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往往只关注学生作文的结果,评语多是空泛机械的,常常用“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是否流畅、生动”、“选择材料是否恰当、新颖”等概括性、理性化的语言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教师写起来乏味、无激情,学生看起来不甚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评价建议:“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的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全面具体地反映一篇作文的长短优劣,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潜在性、互助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三是学生对本次作文训练的得失,一目了然,从而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学习。淡化了学生简单地横向比较,从根本上实现了在这个范围内的减负。四是师生不再只关注作文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作前准备与作后的评、批、改。五是评定标准的灵活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实现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学习更新观念,改变习作评改方法,就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提倡自批互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学习创造力的火花,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石陵华.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娱乐方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作者:茹椿燕

语文作文材路管理论文 篇3:

设置真实情境实践多维驱动

2020年浙江考区中考语文作文题可谓是清一色的任务驱动型写作,这也是浙江省取消考纲后第一年的全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早出现在2015年全国新课标试卷中,改变了传统高考语文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的命题形式,在还原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向,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

这种基于建构主义“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测评方式,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与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两个局限。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与前几年相比,写作要求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正如张开先生所言:“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事实上,中高考推行这种新型作文有着内在的深刻追求。它引导学生回到真实的交际生活中来,在价值导向方面引导学生尊重他论、文明交流,实际目的是从说理态度上引导学生由封闭性说理或强说强辩走向公众说理与公共文明,从而提升国民的言语交际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历经五年的发展,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命制日臻完善,驱动方式更显丰富性和多样化,命题形式不断调整和创新,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和变化。

一、设置真实情境,驱动任务

当前中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往往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文化热点,在保证逻辑真实的基础上,还進行了一定的调整和重构。命题者往往为考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情境,借助于情境驱动,运用有效的驱动指令规定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套作和宿构情况的发生,真正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2020年浙江省各地写作试题基本内容和任务驱动方式的变化。命题的情境设置主要采用与考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有的甚至还直接采用新闻报道。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接自己的生活,继而从一个大的社会生活情境转为个体的生活情境。

这些任务驱动型写作命题情境真实多样,有的来自名篇名句,如绍兴卷的作文材料取材于王鼎钧的《一朵花》:“一般庭院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或因为开得早,如梅;或因为开得久,如菊。”以花喻人,喻指“时机是成功或失败的一个条件”。湖州卷则摘录《麦田守望者》中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任选一句为题,可以叙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可以抒发感情。宁波卷设置情境为:“怎么办?”“自己决定。”以这样的对话,唤起考生的写作灵感。台州卷以家庭对话的形式出现,内容有关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很亲切的话题,贴近考生的生活。当然有些考区的情境设置源于考卷中的阅读题,如金华、丽水卷:“《送给青蛙的大海》一文中,如果青蛙醒来,发现大海的水干了,又会发生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个故事。”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写作命题均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同时又有鲜明的一至三个任务驱动,如绍兴卷提示语:“好的文字总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与思考,请运用所给材料,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命题者均设计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写作对象明晰,驱动指令简单明了,这与更加注重表达性的传统非任务写作存在本质区别。

二、提供写作支架,驱动文体

“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目前研究者还没有给支架式教学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对支架式教学的具体表述也有很大不同。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相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写作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供各种需要的帮助。学习支架理论将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称为‘支架’。”[1]写作教学要设计支持写作学习的支架系统,解决学生习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顺利地穿越“最近发展区”,表达准确、规范、有序、形象,获得表达力的更好发展。学习支架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范例、提示、建议、向导、图表和解释等类型。依据功能标准,支架分为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与元认知支架四种类型。作文命题是如何设置“支架”的?下面以2020年中考浙江考区命题为例进行分析。

1. 统整教材板块,搭建程序支架

“程序支架”主要是为写作学习者引导学习道路,是学习者围绕既定写作学习任务展开各种活动的行动指南。通过程序支架将学生的写作过程分割成可管理的部分,便于学生在某一时段只关注特定的任务,相应地降低学习难度。如宁波卷:“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怎么办?……自己决定。’请你以‘自己决定’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为了降低文体难度,命题者统整了七、八、九年级倡导的文体特点,借助小贴士,抓住记叙文、议论文、文学创作类文章的特点,分块辅以写作指导,给学生搭建了不同文体的程序支架。具体如下:

金华、丽水卷的两道作文题统整教材中的写作板块,充分体现了“教材为本”的理念,题目一与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发挥联想和想象”相关联;题目二与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观点要明确”、第三单元的“议论要言之有据”、第五单元的“论证要合理”相关联。这两个二选一的题目,都基于对童话的理解,要求考生观照现实世界,可以依据对青蛙、对童话的理解,展开烂漫的想象,甚至将自己设计进故事里也很好。童话对于世界的意义,定然不只是给孩子甜甜的礼物,还隐藏着成人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世界的企盼。衢州卷延续去年写“游记”的思路,继续在统编教材的知识落实上面做文章。“ 学写故事”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部分的要求。“故事”本身对情节的精彩度、人物的饱满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为考生打开思路提供了好的程序支架。

2. 借助思维导图,搭建概念支架

“概念支架”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识别关键概念,抑或形成明晰的概念组织结构。概念知识之所以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将其视为写作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中介工具。作为写作学习的工具,在写作教学中出现一些概念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中考命题中,也有部分考区设计了概念支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概念,形成明晰的概念组织结构。如温州卷围绕“笔记”这一话题依次设置了三个任务,主要写作目的是“分享”“说服”“提供信息”,考查的文本类型分别是叙事类、书信、说明类。命题者借助思维导图提供了关于“ 笔记”的概念性支架。具体如下:

五、探寻笔记世界(60分)

18. 根据要求作文。

【写作提示】①围绕“笔记”这一话题,选择一个任务。②明确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依据文本类型,可借助《参考角度》栏进行构思,也可另选角度。③“任务一”也可以选择文学创作。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3. 提供写作提示,搭建策略支架

“策略支架”是指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内化其中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法,继而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许多时候在命题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就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操作,其实质上是化抽象思维为具象图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策略支架,用节点、网状、连线等表示彼此关系的图示,搭建思维的阶梯,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厘清学生的写作思路。

“变化是世界上/唯一绝对的东西/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请从所学课文或本卷阅读材料《第一定律》中学习写故事的方法。你可以学习运用悬念、伏笔,也可以学习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可以学习叙述者叙述的方式。

为了给考生以考场写作的帮助,命题者还给了考生一些小提示:学习运用悬念、伏笔、对话等,抑或从试卷的阅读材料或者课本中去借鉴,为考生打开思路提供了好的策略支架。

命题者开发各种各类情境支架式命题,有真实的情境、具体的表达对象,即具体真实的读者,给出“真问题”,要求“真思考”。如绍兴卷让考生在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作文:(1)写一封信劝导表妹;(2)向《文苑·美文》杂志《妙笔生花》专栏投稿;(3)准备一份国旗下讲话的讲稿。命题创设出的具体情境,给出了明晰的写作对象、目的、场合等,要求学生作出理性判断,基于这些语境要素,进行合乎语境的表述。其意义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认识社会、理解生活,表现自我的观点,进而借助写作提示及写作要求,巧妙搭建写作的策略支架。

4. 运用元认知监控,提供评价支架

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认知的概念[2]。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是对自我的了解与总结,学习者利用元认知了解、调整和评估自身的认知活动。元认知体系包括元认知监控、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知识,形成元认知的三大策略,即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

运用元认知监控,为考生提供修改支架。元认知监控,是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很多老师深知学生修改、自我监控的重要,于是让学生自主修改。由此,审思学生的元认知监控,提供具体操作的监控修改的支架,有其迫切性。如宁波卷第21 题:

21. 请你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向阅卷老师阐述你刚写的文章《自己决定》的两个亮点。

提示: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角度思考。

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推荐语的能力。推荐语重在“推介”,要把握《自己决定》的主题,告诉大家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材如何。然后应该介绍这篇文章值得推荐的地方,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选择两个角度进行评析,如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文章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从欣赏的角度去把握文章,探讨文章的妙处所在。推介要有针对性,在深入的分析中感悟作品的魅力,并喜欢上这篇文章。这种自我监控、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三、辨析关键概念,驱动思维

任务驱动型表达要求“ 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一旦缺乏“ 辨析关键概念”就会失去说理的基础性,容易脱离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概念辨析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具有双向性,即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的双方都可以从自身观点出发辨析关键概念。任务驱动型作文拓展思路的常规模式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接着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作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即论题。具体引文可以调用“ 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拓展思路的“争议性材料”,可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辩证的分析,以此作为过渡,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赞成,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或者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最后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质疑思辨的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1. 关注公共事件,质疑思辨

任何写作都是具体语境中的语篇建构。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除要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外,更要着意于培养学生关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拓宽视野,提升深度分析的思辨能力。教学中要布置切近时事热点的具体思辨读写任务,让学生有话可说。确切地说,“思辨读写”的“读”不单是指阅读大量时评类文章,而且要对影像、音乐、图片等资料进行“跨媒介阅读”。“写”,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事件始末的基础上,“贴着事件”理性客观地表达。这类封闭式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有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对象,作品的读者和写作目的清晰明了,学生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追求客观、逻辑、实证,完全规避了“多空谈”“好印证”的写作路径。如舟山、嘉兴卷:

19. 作文

5月12日,在张家界天门山进行翼装飞行表演时,一名翼装女飞行员失联。由于事发时她没带手机和GPS装置,加上连日降雨,救援难度加大。直到5 月18日,其遗体在丛林中被找到。该翼装飞行员是一名“95后”女大学生,热爱极限运动,接受过系统训练,有数百次翼装飞行和高空跳伞经验。她曾公开表示:“我为自己而活,我不后悔我的选择,我会坚持我选择的路。”

以上事件引发了同学们热议,大家褒贬不一。请结合你的思考与认识,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者选择这一材料,也正是基于事件中隐含的多种观念的冲突。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发表看法,其观点直接体现考生的三观和思维的成熟度。

2. 抓住矛盾对立,理性思辨

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舟山、嘉兴卷题目一中,“熟悉和陌生”是一对反义词,但它们之间可以打通,可以变化。这就需要考生的思维是多层次的,是动态的,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湖州卷引用《麦田守望者》:“記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任选一句为题。这个命题作文,看似简单,却富含思辨性。“记住”与“忘却”、“改变”与“接受”都是对立矛盾体,如何选择?关键词除了“记住”“忘却”“变”“不变”,还有限制语“该”“能”“不能”,什么样的算是“ 该”,什么样的算是“ 能”与“ 不能”,如何体现?这都是很深刻的问题。因此,考生的作文仅做到再现生活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2020年浙江考区的这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对如何在考查中将立德树人与培育核心素养有效结合并落到实处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命题强调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并根据实际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设置情境再次成为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的有力载体,通过搭建“支架”,尝试动用各种策略来驱动任务、驱动内容、驱动文体、驱动思维,达到真正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刘春文

上一篇:学习论语传统文学论文下一篇:园林专业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