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创业投资论文

2022-04-24

[摘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成都市打造创新型城市,优化成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文章通过分析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剖析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高新体系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举措。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区域创新系统创业投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域创新系统创业投资论文 篇1:

区域创新视角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职能探微

【摘要】政府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制定者、建设者与完善者,可以通过有效地发挥职能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其创新能力。文章基于区域创新视角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在明确了政府职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职能

区域创新理论概述

区域创新是指在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将分散在社会上的不同创新组织和各种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政府等行为主体以相互交流、发展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共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系统创新网络。其中,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要素,担负创造知识、参与技术发展、将创新思想转变成产品和服务、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与进步的责任;高校和科研机构担负知识生产和传播、科学技术研究、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源泉任务;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担负技术市场咨询、科技保险、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科技信贷、科技创业中心等载体作用;政府则是进行规则制定、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保证系统有序运作的重要组成因素,由此形成区域创新的整合力量。

区域创新视角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的整体效能发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其发展瓶颈急需引以重视。①

中小企业创新意愿较低。受传统“小富即安”思想观念影响,加之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导致我国多数所持资本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勇于尝试和挑战,创新意识不强,长此以往就逐渐丧失了增强创新活动的动力。②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产品,科技投入低、含量不足,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惯于依赖国外模仿复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加之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人才储备,对优秀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致使产品更新、技术升级的愿望难以实现。③

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资金储备不足,当前我国的创新服务主要流向了大型企业。考虑到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信贷服务总是以“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为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申请资格、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比例等都设有较为苛刻的门槛,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④

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较为孤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合作与交流极少,创新主体间难以建立起相互渗透、利益共享、形式多样的区域创新网络。一方面,中小企业互动学习的能力十分有限,多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触角”难以渗透到大学和研究机构,“形单影只”没有渠道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国家科研任务。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中介组织在多数情况下是孤立发展的,信息流动不畅导致科研知识和技术成果难以直接进入市场,较少的创新模式和企业衍生使科研成果与商品之间缺少连接的桥梁。由此可见,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除了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外,政府所发挥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在区域创新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亦不可低估。

区域创新视角下政府职能定位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具体领域和具体地区的深化和细化,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第一,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区域创新系统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第二,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计划指导等方式确立互动的、竞争的、激励的有效机制来规范各个行为主体,使区域创新日益活跃。第三,协调职能。协调职能是指为了使创新主体在区域内达成共识、保证创新要素的高效组合、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保证区域创新活动整体优化和效能的发挥而做出的协调合作工作。第四,服务职能。服务职能是指政府为创新活动发展创造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对区域创新中经济主体的资金支持、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技术信息供给、市场服务支撑以及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的创建等。第五,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做好科技规划和预测等工作,重视基础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倡导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培育,使创新氛围日益浓郁。第六,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指政府为确保个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畅通、协同开放、运转有序,保障技术产权市场稳健发展,通过司法部门或行政机构对市场及其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

完善区域创新视角下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发挥导向作用。创新精神的培育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在价值观、制度、环境层面上的氛围熏陶。政府的某些合理干预行动对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激活创新系统活力、确保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可持续性均具有重要的基础导向意义。政府要着力培育区域文化创新精神,发挥导向作用。如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摈弃倾向风险小的“锦上添花型”战略,转而向风险大的“雪中送炭型”战略,使创新服务多流向中小企业,而非仅流向大企业。制定外资全方位进入的引资政策、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区域内安家落户。实施一些针对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和奖励制度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鼓励企业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善待失败。倡导区域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乐于合作,鼓励区域企业融入国际竞争的压力,增强其竞争的创新意识,产生较强的联合行动效应,为区域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精神氛围。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中小企业虽然产业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过于依赖引进,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很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他人。应该改变长期以来科技投入向国企倾斜的状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帮助区域中的小企业摈弃“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经营发展老路,引导中小企业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有关部门要选择一批力量精干、特色突出、开放度高、运转效率高的“龙头企业”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扶持对象,实现技术扩散,重点加大对具有技术竞争优秀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工作,使科技创新形成合力,把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以项目为抓手,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战略联盟,用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建立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和工程中心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重点,使科技创新形成合力,面向区域共性问题、共同需求和未来发展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农业制种、纺织等相关优势和特色产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同时加快科研设施、设备的更新和现代化,加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节点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技术研发投入的规模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区域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政府为纽带,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相互关系,促成地方产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相结合,带动区域创新要素成长。可以使产业技术更新需求得到满足,又可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劳动力人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政府以决策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通过与企业协会、公众利益代表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磋商来完成的。

首先,政府应该消除区域制度壁垒,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区域高校科研优势,通过对高等院校和其他公共科研机构的投入政策和资金扶持,联合搭建平台,加强信息互通共享,通过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源头的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其次,打破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积极搭建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地方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区域性科学普及活动和科技服务交流活动,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人才培训,整合和提升现有基础研究力量,保持源头创新的能力,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与产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创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科研与生活条件。

最后,创新战略联盟多数具有跨区域、跨行业的特征,政府应当依靠地区优势,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产学研合作的主体特征分类,设立面向地方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的各类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通过机制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纳入领军项目、资助重点项目和亟需解决的科研项目,使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职能转变“外移”给市场,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完善,除了依赖企业的创新热情、政府的支持与服务、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智力服务外,还需要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机构不同,经济中介作为市场中以赢利为目的企业有明确的细分市场,专业性更强,善于发现市场机会。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导向和环境优化,加快职能转变“外移”给市场,退出部分创新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作用,从直接分配创新资源转向扶持中介企业发展,为中介组织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空问,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以区域创新中介组织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颁布有利于中介服务机构成立的地方性法规,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方式上进行制度创新。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就是全国促进风险投资制度创新发展的首次尝试,有限合伙被确定为风险投资机制存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创业投资机构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其次,由政府牵头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子创业园,资助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网络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服务。逐步形成由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的多元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同专业的孵化基地,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建设专业性“孵化器”网络;加快建立科技信用体系,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行业指导,拓宽中介服务机构工作领域,建设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基金、贷款担保机构,吸引社会资金壮大创新区域风险投资机构的群体,为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增加资金供给总量;进行专业人才培育,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提供管理咨询、项目可行性编写以及培训等服务;面向社会开展科技咨询、评估活动,配合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健全和规范各类技术标准与检测机构,提高科技信息机构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综合加工能力,重点建立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评审、诊断、咨询、管理的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最后,高度分散的中介机构与创新中小企业的距离较短,政府可以牵线搭桥,举办大型科技展览活动、座谈会、研讨会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机制,建立中介战略联盟,引导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使中介服务机构成为连接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供需双方对接,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科技评估、技术交易、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风险投资、科技人才交流、技术经纪人培训等个性化的创新服务。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区域性技术市场区域性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所,推广技术创新驿站,加速催化科技成果交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和产业化。

完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和调整推动区域创新的监督职能,实施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不仅对于规范区域经济、市场活动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还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减轻中小企业发展负担,对于促进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分析现行的法律法规,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对创新的影响,提出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现行法律法规的建议,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简化创办企业的申请资助手续,为鼓励创办新企业提高创新项目的资助效率。推广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息与咨询综合服务,以解决由于目前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和各种问题。

其次,政府要为完善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协作提供法律保障。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产权之一,必须树立法律的尊严和威慑力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区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络,联合制定和实施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开发、管理战略,应开通“知识产权服务热线”,为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和咨询,改变现实中知识产权保护案件起诉难、判决难、执行难的状况,让知识产权所有者主体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最后,清除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问进行创新合作的障碍。政府具有社会仲裁人的地位和权力,按照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的目标协调各种关系,调解各类纠纷,规范创新组织行为,把各种力量导入到市场经济建设上,共同构建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氛围。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中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关天经济区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K11013)

【注释】

①王卫东:“转型期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②张仁开:“‘十二五’时期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科学发展》,2012年第9期。

③刘锦英:“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8期。

④毛溪浩:“地方政府准确的角色定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余姚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今日科技》,2010年第9期。

责编/韩露(实习)

作者:刘辉

区域创新系统创业投资论文 篇2:

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成都市打造创新型城市,优化成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文章通过分析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剖析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高新体系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成都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088

0     引 言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打造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是成都市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成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技术知识产生、扩散和转化,有助于不断提升成都创新城市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该系统中,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通过交流、合作与整合,物质、信息以及资源不断交互,推动区域创新系统不断发展。在经济发展凸显区域化特征的背景下,成都市需要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以有效提升成都区域创新能力。在资源受限、环境制约的前提下,加强成都创新体系建设,不能再走传统发展的道路,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走开放型发展道路。目前,探索符合成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问题成为成都市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成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基于成都市本身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研讨自身发展优势、不足与特色,在充分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及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战略和操作层面提出建设成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1     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现状

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指具有区域特征、建立在区域资源基础上、协同推进区域开放式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中,成都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对推动成都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成都开放型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成都区域创新的制度与文化环境。成都区域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主体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与互动不断协作开展,实现创新成果的推廣与产业化。

1.1   创新载体不断壮大

成都市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加强人才聚集,以股权为纽带构建创新联盟,实现创新主体间有效协同,不断推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成都市政府支持构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充分利用多元创新主体各自的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迅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1.2   多元繁茂的创新主体

成都市通过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吸纳和汇聚多元创新主体,为创新者提供重要发展条件;通过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成都自主创新能力;吸引世界高水平企业落户本地,落实知识产权奖励制度,激发创新主体持续创新和转化的动力。

1.3   创新成果丰硕,生态环境优越

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成都市先后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政策文件,营造全方位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在郫都区实施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化各项创新政策机制,不断改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2     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关机构要对成都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深入分析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态势,准确定位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战略,设计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成都市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政策,解决成都市区域创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难题。

2.1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够深入

政策环境、协同机制、关系网络及支撑保障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目前,成都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仍不能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大众实施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还需要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工作,进一步探索实施高校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

2.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创新人才结构难以满足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依旧比较缺乏,成都市本地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3   协同创新机制落后

协同创新理论认为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主体协同、资源要素优化可以提升创新效率和绩效水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激发多元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打造创新网络,形成多元创新格局。当前协同创新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和路径与成都市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还不匹配,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仍不成熟。

3     加强成都市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大力创新区域技术

第一,基于成都市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成都市全域创新发展。第二,全方位引进创新团队和尖端前沿技术,通过人才和技术要素提升产业升级能力。第三,大力支持高校构建基于学科和研发优势的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和技术创造中心。第四,全力支持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研究机构发挥创新优势,进一步建设世界级科研机构,全力提升成都区域创新能力。

3.2   全面助推“双创”提质升级

聚焦成都市区域优势,促进“双创”特色化、优势化发展,同时不断深挖新兴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细分领域深化创新创业。另外,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及各類创新主体及创客群体广泛实施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以科技科研人员为核心的众创空间,充分发挥科技园及孵化器的助推作用,不断实现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3   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机制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依据成都市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改革人才落户制度;通过“产教融合”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革新,对接企业创新发展要求和高校、职业学院优势开展对口人才培养。在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域实施人才政策与机制创新,构建符合成都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求的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推动成都市人才管理改革。

3.4   大力培育扶持科技型领军企业

鼓励成都市本土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尖端前沿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重大科研国际分工。同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协同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作。构建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整合创新资源,助推和支持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3.5   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第一,不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与技术链研发创新,集中力量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不断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推动绿色创新和环保建设,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绿色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推动其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改造传统产业并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第三,搭建全成都市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面向行业应用建设专业化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智慧园区及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力。

3.6   不断创新资本要素供给体系

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创新发展力度,搭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联动机制。第二,制定科技金融创投联动补助及风险补偿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发展建设。第三,运用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各类基金支持创新投资与新经济业态发展,构建特色创业投资生态圈。第四,大力发展新三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大力推动科技保险服务创新,尝试构建财政、银行、保险公司多方分担风险的的科技贷款机制与模式。

3.7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第一,支持高校开展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和收益权改革,运用多种方式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动能,激励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第二,通过创新网络,积极引进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设备和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国际创新合作,不断加深成都市与国际创新网络、创新体系的融合。第三,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通过国际创新协作网络推广海外技术、产品,在发展海外市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创新资源流动。第四,进一步加强成都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朝虹.关于进一步完善成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J].决策咨询,2016(5):26-29.

[2]Cooke P,Uranga M G,Etxebarria 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s[J].Research Policy,1997(4):475-491.

[3]程都.塑造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现实与未来[J].中国经贸导刊,2019(10):33-35.

[4]范锐平.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J].先锋,2017(7):4-13.

作者:王文轲 阳欣伶 徐亚蕊

区域创新系统创业投资论文 篇3:

金融集聚、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绩效

摘 要:采用2006 —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聚类稳健的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等实证方法,对金融集聚及其四个二级指标(金融背景、金融规模、金融密度、金融深度)、产权结构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證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水平及其四个二级指标与该地区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提升金融集聚水平,促进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绩效也呈现出正相关,即该地区产权清晰程度越高,其创新效率越高。据此,从提升金融集聚质量角度,要破除金融流动制度性壁垒,加速金融改革,优化区域金融结构;从优化产权结构角度,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发挥新三板市场作用,加强产权保护。

关 键 词:金融集聚;产权结构 ;区域创新;创新绩效

DOI:10.19631/j.cnki.css.2018.01.006

Key words: financial cluster;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region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一、问题提出

在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化特征的大格局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衡量该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明显难以满足“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创新驱动,构建创新体系,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5年,我国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中对科学技术支出为3384.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的R&D经费支出为1001.39亿元。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研发效率仍弱于诸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因此,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摆脱中国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模式, 发展更加有效率的增长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金融集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权结构影响了产权改革的路径与效率,二者对区域创新必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通过下面对以往研究的梳理与回顾, 我们发现:第一,现有研究多关注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 知识溢出和行业异质性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第二, 大多数文献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成熟的制造业, 鲜有文献研究具体的某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的相互作用。 金融在当今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 而以产权结构为代表的制度因素也是近年来一致持续的关注热点, 且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上存在巨大分歧。因此,本文尝试将金融聚集、 产权结构和区域创新绩效三者相结合, 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方齐云等(2015)、谢子远等(2017)均认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分布,即东部的产业集聚过度,对创新效率有负向影响,而中西部的产业集聚程度不足,其对创新效率有正向的影响[1-2]。刘宏伟等(2016)认为,在知识溢出的视角下,产业集聚通过降低知识获取成本,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方式,降低技术学习成本,进而降低创新成本[3]。刘乃全等(2016)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为研究范围, 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 研究了它们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 并发现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多样化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有较好的提升。但总体而言,专业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显著优于多样化集聚[4]。李红等(2014)认为,金融集聚能够带来人才、资本、机构等的集中,但并没有产生拥挤效应,同时还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5]。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一个地区的金融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赖永剑等(2015)认为,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且大量的创新资金支持也是创新产出的基础。 他们考虑到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明显异质性, 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并发现一个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能够正向影响该地区的区域创新绩效[6]。平力群(2016)认为,日本在其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下, 实现了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良好的金融背景能够加快创新的进程[7]。李建军等(2017)对金融密度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发现多数文献均使用金融机构网点数、地区面积或金融机构网点数、人口总量作为衡量金融密度的尺度。但是,这种指标无法体现金融机构的规模差异性[8]。石盛林(2011)认为,在县域层面,金融密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同时表明,稳步放宽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消除金融服务的空白点,促进金融资本的形成和优化, 预防金融机构配置不足或过度, 这些对经济增长是十分具有意义的[9]。汪金花等(2015)等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之和与地区GDP的比重、股票总市值和证券总交易额的和占GDP的比重、金融机构中关于保险费用的收入占GDP的比重,衡量一个地区的金融深度[10],但是研究金融深度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a~H1d:

H1a: 一个地区的金融背景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H1b: 一个地区的金融规模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H1c: 一个地区的金融密度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H1d: 一个地区的金融深度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二)产权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王兰芳等(2017)认为,非国有创业投资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国有创业投资[11]。杨若愚(2016)认为,政府行为普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该现象使得政府对于创新方面的支持无效率甚至产生负面影响[12]。李健等(2017)认为,与一般意义上的产权结构不同, 中国企业的产权结构实际上是在纯粹的中央集权计划的公有制和纯粹分散的私有制之间不同程度的选择, 并表明产权结构变动对区域创新的投入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13]。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H2:一个地区的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

三、变量的选取与测度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

本文采用2006—2015年全国30个省份(除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的年度面板数据,相关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等整理得到,存在数值差异的,以较高级别的统计数据为准。 本文的实证结果均由MATLAB R2016a与Stata14MP计算得出。

1.指标合成方法的选定

在指标合成的备选方法中, 主要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主要是根据实证研究者以往的经验与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根据相关二级指标的重要性, 给予每个指标特定的权重。 这种方法由于其过强的主观性导致其结果难有说服力。 客观赋权法是指通过相关数理统计的方法,经过计算得出相关指标的权重。其中,主成分分析法(PCA法)因其相对客观而成为前人研究时使用的主流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样本期内相关指标的变异程度来决定权重的大小,但当存在极值影响较大,二级指标变动趋于一致或者权重为负的情况时,其结果往往失去意义,造成误用。据此,本文决定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二级指标权重。

2.熵权法

“熵”本来是一个热动力学概念,表明事物的不确定性。在熵权法指标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熵值越小,则表明其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即在指标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熵权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假定研究目标有n个样本,每个一级指标均由指标体系中m個二级指标合成, 分别记为xi(i=1,2,…,n),则指标体系矩阵为:

最后, 通过各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公式如下:

3.区域创新绩效

李婧等(2017)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绩效的定义与评价体系,在国际上目前尚无定论[14]。以往研究衡量区域创新绩效这一指标时, 普遍采用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新产品成交额等进行衡量。这种简单衡量创新的投入产出,用创新效率来评价区域创新绩效,显然过于粗糙。在考虑区域创新绩效时, 还应该考虑区域创新对经济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

本文参考李婧等(2017)[14]、谢兰云(2013)[15]、何志超等(2015)[16]的做法,用R&D人员全时当量与R&D内部经费支出两个二级指标衡量区域创新绩效的创新投入部分; 用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与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两个二级指标衡量区域创新绩效的创新产出部分。区域创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1)从技术进步角度, 发明专利申请行为本身不受专利授权机构干扰,也不因实用性的原因受到市场的干扰,用来衡量地区原始创新能力,具有低噪声的优势。考虑到我国高校科研工作与企业生产的真实转化量远远低于名义合作量, 故本文并未采用前人常用的高校科研能力来衡量创新能力。(2) 从创新产出角度,区域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表明了一个地区创新活动的变现能力,创造出商业价值, 提升本地区经济水平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 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选取情况如表1所示。

由熵权法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权重,并据此合成区域创新绩效指标,其结果如下:

creationit=0.1798R&D_pepit+0.1797R&D_costit+0.2321patsit+0.3349techmit (5)

4.金融集聚与产权结构

目前测量金融集聚的方法主要分为单一指标法与综合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主要有空间基尼系数(EG)、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I)、区位熵(LQ)等。综合指标法则是从各个角度选取能够测度金融集聚水平的相关二级指标, 构造相对完整的金融集聚指标体系。

本文参考了孙志红等(2017)[17]、张虎等(2017)[18]、茹乐峰等(2014)[19]的研究成果[17-19],从金融背景、金融规模、金融深度、金融密度四个角度选取了十个二级指标来构建完整的金融集聚指标体系。 金融背景反映了一个地区金融集聚效应的宏观经济环境,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集聚效应发展的阻力必然更小。 本文选取了各省份人均GDP、GDP、 年末总人口三个二级指标用来衡量金融背景, 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规模是衡量一个省份金融发展水平的绝对数指标, 本文用该省份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年末居民储蓄余额以及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西部地区部分省份某些地级市金融从业人员数量数据缺失, 根据该地区年末存贷款余额与该省份第二大城市相关数据,插值估算得到)四个二级指标衡量。 金融密度从人口金融密度与城市金融密度两个角度衡量。 金融深度用该地区金融活跃程度衡量。 金融集聚水平相关指标选取情况如表2所示。

由熵权法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权重, 并据此合成金融指标,其结果如下:

financial_clusterit=0.1175GDPit+0.0783pepit+0.0864PGDPit+0.1426loansit+0.1451depositsit+0.1275savingsit+0.0853clerkit+0.0761dens1it+

0.0776dens2it+0.0634depthit (6)

产权结构(property)的衡量方法较为单一,本文采用各省份固定资产总投资中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非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和城镇就业总人数中非国有和非集体就业人数占比进行衡量,二者权重为0.5156和0.4844。

(二)区域创新绩效与金融结构的直观分析

本文的各项二级指标在进行熵权法确定权重时,已经通过公式(1)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因此,能够避免因为数量级差异过大造成的计量软件近似计算误差。

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法)具有组间方差最大,组内方差最小的特点。由于各年份的三个省际综合指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小聚类分布,同时,考虑到三个省际综合指标的影响力是相对同年其他地区省份而言的。因此,本文使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各指标2006年、2010年、2015年数据分成高、中、低三个聚类,进行直观分析。选取这三年是因为2006年与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始年与结束年,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结束年,数据较有代表性。

金融集聚相对水平在近十年变化不大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直领先。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五个省(直辖市)在近十年一直保持着全国领先的地位。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吉林与内蒙古有所进步, 已经在2015年达到了全国相对中等水平。全国仅河南省金融集聚相对水平发生了下降,该省在2006年仍处于高水平集聚地区,但到了2010年就已经退居第二梯队, 这可能是由于该省产业选择与劳动力输出等因素造成的。

产权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 中部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較快,黄河以北地区则发展较慢。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其产权改革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已经退出了全国中等水平之列, 这些省份产权改革速度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这些省份的主导产业以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如农业、重工业、采掘业等)为主,这些产业中一部分(重工业、采掘业等)存在较高的产业壁垒,需要付出更多的沉淀成本,因此多为国有资本主导。而农业集体合作、 机械化等在这些地区开展同样不如沿海与中部地区, 尚未能改变农户自己生产的格局。所以这些地区产权改革落后于其他地区。中部六省民营资本发展较快,这与其人口基数大、中小型国企数量大,国企改制倒逼私有化进程、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交通发展等内外部因素有关。沿海地区仅福建省在2016年退出了高水平行列,这可能是由于福建省民营资本多投入在鞋服加工、小商品生产、 陶瓷等行业, 这些行业近年来受外汇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海外经济衰退、国家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产业较为低迷,破产企业数量增多等因素导致的。 以上产权结构的变化也能从近年来各省份IPO企业数量与性质上得到佐证。

区域创新绩效水平在沿海地区提升速度较快,四川、陕西等经济教育较发达的省份区域创新绩效水平同样较高。 黄河以北地区的区域创新绩效水平发展速度同样不快, 很难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这也比较符合经济现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以下结论:金融集聚、 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绩效三者的整体水平与发展速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的差异。因此,需要在后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验证前文假设是否成立。

四、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一)模型的选择

近年来,在研究区域创新绩效有关问题时,有关文献多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如李婧等(2017)[14],于斌斌(2017)[20]。此方法虽然能够消除空间自相关的影响,提升估计效率,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其依赖的最大似然估计法(MLE)的大样本理论尚待完善, 且在异方差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QMLE估计量不一致。第二,本文生成了全国30个省份的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 并且计算得到了地理空间权重与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相结合的嵌套空间权重矩阵。 并用计算了各矩阵所对应的Morans’I与Geary’s C统计量,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统计量并不能拒绝不存在空间自相关的原假设。这与部分文献产生了分歧, 应该是由于指标构造与样本差异造成的。综上,本文选择建立一般平衡面板模型进行相关计量分析。

(二)控制变量的选择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参考了有关文献,选用该地区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与该地区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合成控制变量control, 其权重分别为0.1057和0.8943,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体现了该地区的创新潜力, 对外开放程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新动力与机遇。由于前文构造一级指标时,已经使用了较多的解释变量, 故本文认为该合成控制变量指标已经能较有效率地完成其统计任务。

(三)模型的构建

根据前文有关分析,在参考了李健等(2017)[13]、李婧等(2017)[14]、张虎等(2017)[18]的研究成果后,本文初步设定如下面板计量模型:

其中 financial_backi,t代表金融背景,financial_ sizei,t代表金融规模, financial_densityi,t代表金融密度, financial_depthi,t代表金融深度。该模型用于验证H1a~H1d。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面板回归方法的选择

首先,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得到相应的结果后依次进行后续检验。然后,进行面板Wald检验,得到对应的?字2统计量,判断其是否应该使用聚类稳健的异方差标准误法进行回归。其次,对该模型进行Breusch-Pagan检验, 得到?字2统计量后,判断应该选择随机效应还是混合回归。最后,对模型进行Durbin-Wu-Hausman检验得到Sargan-Hansen统计量, 判断应该选择固定效应回归还是随机效应回归。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面板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方程回归结果性质良好,所有解释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各方程整体的统计性质也极为良好。

1.由表3第(a)列可知,金融集聚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 即假设H1得证。 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有:第一,金融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必然拥有更多、更优质的金融机构,降低了各类企业的融资门槛,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尤其是高新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上的支持。第二,金融行业作为高收入的优质行业,吸引各背景的精英在该行业工作。同时,也必然会形成“虹吸效应”,吸引国内外更多高素质人才前往该地区就业, 为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了人力支持。第三,金融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必然能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对赌协议、IPO加速服务、 证券拓展服务等一系列工具与服务,必然会激发企业的盈利欲望与创新热情,进而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水平。

2.由表3第(b)列可知,产权结构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产权结构的提升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假设H2成立。该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随着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作用的提升, 市场的作用被充分体现。 更多的企业能够迅速地抓住市场需求的脉搏,提升创新频率与创新效率。第二,随着更多的非国有经济主体进入到原有的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倒逼国有企业重视创新工作,提升创新效率。第三,产权水平的提升,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 一部分国有企业与大型非国有企业更专注于“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研发,避免与小型企业相互撕咬。中小型企业则利用自身“小快灵”的特点,在细分市场上提供具有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3.表3的第(c)~(f)列用于考察金融集聚的各个方面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的金融背景、金融规模、金融密度与金融深度四个方面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其均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金融背景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各种资源与技术水平必然更高,其区域创新绩效水平也更高。

金融规模衡量一个地区金融水平绝对量的高低,金融规模水平高的地区,存贷款与储蓄的规模较高,从侧面印证其产业总量与产业活跃度较高;同时,各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与良性竞争加剧,激发了产业内各企业的创新效率, 进而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

金融密度衡量了一个地区的人均金融贡献与收益水平,是一个相对量。它避免了因地理、人口等外在因素对金融集聚水平衡量的影响。 金融密度较大的地区, 人口金融密度与城市金融密度较大,即人均金融水平较高,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金融发展质量与发展程度。 金融密度较大的地区, 一般金融发展进程与质量要高于金融密度较低的地区。金融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金融创新水平必然较高。 金融创新又必然会促进产业创新。因此,金融密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金融深度指标衡量了一个地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金融行业的重要程度往往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正相关的。相较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创新活动的生力军与主力军。 这也是金融深度与区域创新绩效为正相关关系的原因。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2006—2015年全国30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到了上述实证结果。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采用2013—2015年的面板数据, 按照前文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第二, 将二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改为主成分分析法并且采用z-score法进行无量纲化。 限于篇幅,本文依惯例不再报告实证过程。实证结果发现,各指标的正负符号并未发生改变, 且所有指标均能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显著。 与上文结果稍有不同的是, 控制变量在某些情况下显著性水平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中介效应”造成的计量误差。总之,稳健性检验的结论与前文基本趋于一致,可以认为实证结论具有稳健性。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金融集聚水平高的地区, 该地区区域创新绩效更好。金融集聚的金融背景、金融规模、金融密度与金融深度四个方面均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正向的互动关系。提升金融集聚水平,促进金融发展能够提高区域创新绩效。 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绩效也呈现出正相关,即该地区产权清晰程度越高,其创新效率越高。

(二)政策建议

1.从金融集聚角度

第一,破除金融流动制度性壁垒,通过资金流动促使剩余金融资源从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向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动, 提升落后地区金融集聚水平。 我国金融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创新企业),由于金融业发展水平不高,难以获得资金信贷支持。破除行政区划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消除金融流通的体制障碍,促进区域间金融行业协同发展,进而通过资金流动带动要素流动, 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速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引导区域间金融产业合理发展, 避免不合理竞争造成的产业趋同与系统性风险。要发挥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的作用,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鼓励金融创新,提升金融集聚水准,保证金融产业安全、高效、合理、有序的发展。

第三,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集聚质量。一方面,要建立由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租赁业等多行业互动的分层次、网络化的金融体系,鼓励各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导各行业发挥其特点与优势,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资源、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的配置与选择, 要与当地经济现状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以期能够削减融资成本、盘活资金存量,发挥好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让金融业切实有效地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

2.从产权结构角度

第一,鼓励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研发补助、建立创新风险基金、提供个性化辅导等措施,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复制、剽窃、模仿等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强企业研发活动的安全感。

第二,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方便的同时加强资本市场行为监管, 规范大股东行为。一方面,要利用好主板、创业板与新三板等市场, 稳健有序地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方便,提供创新研发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规范企业(尤其是大股东)在资本市场的行为,采取引入优先股制度,限制大股东减持等行为,促使大股东安心做好企业而不是减持套现。

第三,加强产权保护,避免产权残缺,修复制度不完备引发的制度漏洞。我国产权结构(尤其是归属于私有的部分) 仍存在着界定不清、 保护不足,剩余控制权分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削弱了产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甚至出现负面消极作用。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路线图,加快产权保护制度建设速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方齐云,吴光豪. 高技术产业集聚提高了创新效率吗?[J]. 管理现代化,2015(2).

[2]谢子远,吴丽娟. 产业集聚水平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基于20个工业行业2000-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7(1).

[3]刘洪伟,陈银,李骏.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技术学习成本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6(10).

[4]刘乃全,吴友,赵国振. 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6(2).

[5]李红,王彦晓. 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6个城市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14(2).

[6]赖永剑,贺祥民. 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7]平力群. 创新激励、创新效率与经济绩效——对弗里曼的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补充[J]. 现代日本经济,2016(1).

[8]李建军,韩珣. 金融密度的省际差异及其决定因素——基于四层次三维度空间分布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证检验[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7).

[9]石盛林. 县域金融密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垄断竞争的解释[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10]汪金花,熊学萍. 金融深度、金融宽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 金融与经济,2015(8).

[11]王兰芳,胡悦. 创业投资促进了创新绩效吗?——基于中国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2017(1).

[12]杨若愚. 市场竞争、政府行为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6(12).

[13]李健,卫平,张玲玉. 产权结构变动和区域创新投入——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4).

[14]李婧,何宜丽. 基于空间相关视角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省际数据为样本[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1).

[15]谢兰云. 中国省域R&D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途径的空间计量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3(9).

[16]何志超,余兆武,伍博炜.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R&D投入对城镇化影响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5(8).

[17]孙志红,王亚青.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西北五省数据[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2).

[18]张虎,韩爱华. 金融集聚、创新空间效应与区域协调机制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1).

[19]茹乐峰,苗长虹,王海江. 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與空间格局研究[J]. 经济地理,2014(2).

[20]于斌斌. 金融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空间溢出的视角——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17(2).

作者:王堃 纪宣明 徐鹤

上一篇:企业盈余质量风险投资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