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党建论文

2022-04-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党的领导,而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协同共进、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坚持创新党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持创新党建论文 篇1: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近年来,水口镇紧扣“文化兴镇、产业强镇、旅游旺镇”发展思路,积极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探索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网格化管理盘活基层工作一盘棋。水口镇总人口2.8万,是因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而新建的一座移民新镇。针对全镇70%人口居住在集镇的特点,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的同时,将集镇细分为31个网格,聘请31名楼栋长参与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其“法制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治安协管员、环境监督员、义务消防员、文明劝导员”作用。

民族团结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步路。水口镇是多民族乡镇,曾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工作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移民搬迁为契机兴建3万平方米厂房,创建小微企业孵化园,引进企业18家,为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提供平台。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选派党员干部与重点人群结对帮扶,做到“户户见党员,联户全覆盖”。

全面治理促进全镇人民拧成一股绳。紧扣水口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目标任务,以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和全省文明乡镇为抓手,以集镇带动农村为路径,从思想观念、日常行为等各方面引導村民向居民转变。着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配齐园林绿化、市政服务等专业设备,配强城管中队、环卫队等专业队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开创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党委书记)

作者:蒋健林

坚持创新党建论文 篇2: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城市基层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党的领导,而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协同共进、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一、着力构建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

实行“清单化”明责。为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虚变实、由软指标变硬任务,必须将重点任务具体化、责任分工明确化。洮南市委每年通过召开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书记一号工程”重点任务分工实施方案,列出“任务书”,绘好“路线图”,定准“时间表”,构建形成“谁来抓、抓什么”的责任体系,确保主体清晰、分工合理、措施务实、时限明确,让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遵循、有依据,做到重点任务不放空、责任落实不悬空。

实行“项目化”履责。为解决城市基层党建“怎么抓”的问题,坚持项目化思维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扛起主责、当好主角,聚焦基層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基础保障等方面,洮南市委组织落实由市委书记、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各部门(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每年分别主动认领抓实1个“书记项目”,列出项目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现场办公,持续跟踪推进,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书记项目”106个,序时推进56个,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实行“精准化”考责。为保证党建考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充分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洮南市通过建立精准管用的评价机制,科学量化指标,突出实绩实效,坚持日常督查和年底考核相结合,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履责情况,严格落实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积极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党员代表的意见,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鞭策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二、着力构建联动融合的组织体系

打破思想束缚。“地方党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中间段’”,作为上通下达的“神经中枢”,洮南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始终坚持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基层,真正做到一以贯之、一贯到底,同时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纳入重要议事内容,特别是对于涉及动体制动利益动权力等难点问题,勇于冲破固化思维,拿出过硬举措,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打通体制壁垒。街道党组织作为连接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的“轴心”以及城市基层治理的“重心”,一直存在着承担职能多、主业不突出、权责不对等的问题。洮南市通过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动赋权扩能减负,优化设置“4+X”内设机构,统一搭建“党群服务、便民服务、行政执法、综合治理”4个工作平台,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任务,科学制定赋予街道“5项权力”的实施办法,引导街道把主责主业聚焦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打牢群众基础。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关键要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洮南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拓展网格化管理,优化设置网格151个,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深入推进“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推行“五长制”和“红色物业”模式,切实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党组织及7800多名党员干部依托社区网格,对重点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查、精准化管控,取得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显著成效,也为城市基层治理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着力构建规范务实的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各街道社区党组织按照“党建引领、条块结合、共建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吸纳驻区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等成员单位160余个,组建党建联盟24个。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讨论区域党建重点工作、重要问题,实行轮值主席制度,通过双向协商、双向承诺、双向服务、双向评价,做到联动组织化、工作经常化、活动实效化,推动成员单位由“催着干”到“主动干”,城市各领域党建从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逐步走向互联互动、相融并进。

建立完善“四项清单”制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仅仅靠社区党组织自身力量无法完全满足,必须充分发动和整合驻区单位资源,建立党建和服务“四项清单”制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实行上墙公示、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到位、项目与责任及时认领到位,完成情况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评议,共办理好事实事220多件,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建立完善社区工作日制度。随着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身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洮南市通过深入开展机关干部“社区工作日”活动,实行“双报到双服务”机制,为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提供载体、搭建平台,推动3200多名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累计开展政策宣讲、送党课、环境整治等活动1400余次,结成帮扶对子310多个,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精干力量,也带来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新资源。

四、着力构建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强化阵地保障。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更是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线,必须立足于场所升级、管理升级、服务升级,科学规划布局,保证服务群众功能最大化。洮南市18个社区活动场所面积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1000平方米以上的比例达到33.3%。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统筹建设网格党群服务站,及时收集民情民意,探索实行预约、代办等服务,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人员保障。城市的核心是人,抓好城市基层治理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洮南市突出敢担当、有情怀、懂专业、愿意奉献基层,选优配强社区“两委”成员10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100%,专职副书记配备率100%。分层分级开展能力素质培训,鼓励参加社工师资格考试、进修学历教育,社区“两委”成员获得社工师资格比例提高至25%,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1.7%。择优储备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后备人才103名,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强化经费保障。城市基层治理覆盖范围广、涉及事项多,必须不断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洮南市将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经费、党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经费等依法依规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党费使用方面予以倾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不断拓宽资金渠道来源,探索通过慈善募捐、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层治理领域,建立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他们有尊严有价值有奔头。

(作者:中共洮南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   艳

作者:薛智金

坚持创新党建论文 篇3:

三门峡市科技局坚持党建引领 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党旗引领创新路。近年来,三门峡市科技局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党建引领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找准党建工作与科技业务工作的融合点,将党旗插在科技工作一线,促进业务提升,推动机关党建与科技业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助推器”作用,树立“红色旗帜”,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将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助力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目标,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落实好“三会课”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召开党总支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创建了五星级党支部、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使党建工作成为助力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引领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培育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2019年,三门峡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5家,是2016年的2.5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4%,是2016年的2倍。

建设平台载体,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着力培育创新引领型平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动三门峡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2019年底,三门峡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86个,较2016年的127个净增259个,翻了3倍。加强双创孵化载体建设。目前,三门峡市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三门峡先后举办两届市级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7家推荐企业在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家企业进入全国总决赛;2020年,三门峡市19家企业进入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获奖,6家企业进入全国总决赛。三门峡国家级高新区已通过科技部现场验收,进入国家部委联合审查阶段。三门峡市积极推进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创新科技大厦、中乌国际合作创新园区等重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增强。同时,三门峡市加快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聚焦全市主导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整合域内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加快组建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各县市区产业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在三门峡市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加大科技合作,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广泛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河南省智能制造院士工作站、中乌(三门峡)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三门峡,创新资源加速向三门峡汇聚。二是突出区域协同创新。落实三门峡·西安《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西安优势科教资源辐射带动三门峽,先后举行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走进三门峡、三门峡·西安招才引智暨项目合作推介会等活动,全市100余家企业与西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落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合作规划》,探索区域协同创新工作机制,设立黄河金三角科技创新奖。积极对接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利用郑州、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及洛阳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科技创新资源汇聚三门峡。

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一是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三门峡市先后出台了《三门峡市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方案》(三发〔2018〕31号)、《三门峡市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三政〔2019〕18号)等政策文件,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夯实了创新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鼓励创新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三门峡市研发经费支出为19.75亿元,是2016年7.55亿元的2.62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是2016年0.6%的2.2倍。三是强化科技金融结合。制定《三门峡市科技金融“科技贷”业务实施办法》,建立了初期规模为2 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破解科技企业融资发展难题。目前已发放“科技贷”900万元,实现三门峡市“科技贷”业务零的突破。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针对科技创新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的问题,制定出台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在今年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科技部门牵头承担的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名列全省第4位,仅次于郑州、洛阳、新乡。

助力脱贫攻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三门峡市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的实施意见》,争取省科技特派员项目6项,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60名,组建特派员产业服务团7个,全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25名,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门峡市积极培育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全市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达到4个,省级有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有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有35个。

“十四五”期间,三门峡科技创新工作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科学家座谈会上关于坚持“四个面向”的新要求,积极践行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集中力量做好“五抓五建”:抓企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抓平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抓人才合作激活创新动力,抓科技投入汇聚创新资源,抓政策服务优化创新环境。围绕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创新中心;围绕郑洛西创新走廊重大谋划,建设郑州西安科技轴带辐射交汇中心;围绕国家高新区创建要求,建设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科技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河南省平均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三门峡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0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50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动力充分激活,创新资源有效汇聚,创新环境显著优化,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作者:魏茁洋 赵江波 张洋 王一斐

上一篇:企业廉政文化论文下一篇:安全用药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