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21

2019年2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雄心勃勃地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旨在更长久地确保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然而,这份被当局寄予厚望的国家工业战略计划,却在德国国内引发很大的争论,一些声音质疑该草案是否严格遵循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其明确提出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被质疑形成了实质上的产业政策框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篇1:

浅析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摘要:经济法是针对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其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可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保障着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杜绝市场经济中的不和谐问题,净化社会经济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对社会经济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并提出了强化其社会经济功能的对策,以提升社会经济管控的法治化水平。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虽然受到经济法的约束,但其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其包含了众多的元素、众多的参与主体,市场经济管控的难度非常大,而经济法在其中的作用,维持着市场环境下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自由、公平交易,确保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但是经济法干预、介入的程度与力度,对于其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需在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灵活运用社会经济功能,以实现最佳的市场经济管理、协调、干预的效果。

1.经济法的作用

颁布经济法的目的是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采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该法具有管理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经济法研究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其概念的分析与研究,经济法概念是其立法的基础,其将社会经济的组成要素进行依法管理,并明确了各项管理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政府可以宏观的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确保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对外开放,使社会经济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政府职能部门在行使自身调控职权过程中,要宏观与微观调控并行,对社会经济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与协调,那么就需要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在法律层面进行社会经济的管控,以降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实现社会经济稳步持续的前行,并彰显社会法治化建设的成果。

2.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分析

2.1提供信息功能

现阶段,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市场经济信息是各个参与主体经营决策的依据。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参与主体需要全面收集市场、行业等信息,预测市场发展势头,评估自身经济活动的可行性,以及预估出活动的盈利水平,以便将自身的活动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在其中的作用是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关键信息,比如,社会功能行使自身的调控职能,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而参与主体依靠这些信息,进行自身经济活动方向与各项措施的调整,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为主导,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升经济活动的成效。

2.2配置利益功能

市场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法框架内,对市场经济获取的利益进行优化配置。经济法介入市场经济主体的各项活动中,依据各参与主体的实际情况,为其配置相应的利益,其采取的不是平均分配原则,而是根据参与主体的资格、规模、资源情况等,并衡量参与主体各方的利益进行配置,以发挥出参与主体的最大效能,使其创造出相应的经济价值。

2.3激励功能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活动不但有着约束性的功能,还有着激励功能,激励功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干预,将成为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推动力,激发整个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要想激励功能发挥作用,在经济法制定阶段,应着重激励内容的制定,以增强经济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激励效用。此外,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法同样具有激励功能,参与主体依照经济法的规定,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估,以及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参与主体可按照经济法的各项规定,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政府层面,可在经济法规定和要求的范围内,为参与主体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充分利用激励功能,形成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各参与主体的激励作用。

2.4管控交易成本

社会经济活动中交易频繁,在交易中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各参与主体成本费用的投入,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有着自身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进行控制,将成本降至最小程度,以此增加参与主体的收益。经济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其指导下各参与主体获取了准确的信息,提前进行经济活动的成本预测和风险控制,以此形成对活动成本的有效监管。而且经济法保障着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其交易行为,在双方交易过程中,保证了交易各项信息和交易产品的准确性,避免交易活动出现违规操作问题,增加交易成本。

3.强化经濟法社会功能的对策

3.1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经济法维持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从其实质来看,经济法关系到民生问题,其采用宏观与微观的调整对策,确保收入分配的最大限度公平性,合理的管控与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各项内容,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创造最大的价值。基于此,一是针对收入分配建立与之匹配的监督机制,避免分配出现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可构建政府、群众、经济组织等监督体系,实现全社会的参与;二是加强社会经济法律体系建设,政府相关部门需进一步的完善经济法的内容,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规范化、法治化社会经济活动。

3.2加强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社会法治化发展的体现,为了形成对执法机构的约束与规范作用,需着重强调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实执法主体的责任,避免乱执法问题的出现。为了发挥经济法的社会功能,需贯彻落实经济法,并进行依法行政,及时治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执法机构要充分行使经济法赋予的职权,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的参与主体进行依法管控,从而构建和谐、公平的社会经济市场环境。

3.3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

经济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深度参与,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构建广大群众参与的大格局,为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采用宣传教育手段,对群众进行法治教育,充分践行依法治国理念,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赋予群众监督的权力,并可维护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合法权益。

结语:社会经济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完善的法律做后盾,以保持其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参与主体数量众多,市场环境过于复杂,管理与协调非常的重要,而经济法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其深度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发挥提供信息、利益配置、激励、管控成本等功能,可形成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始终维持社会经济活动在正常的轨道上,实现社会经济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康冲.新时期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J].法制博览,2019,(11):229-229.

[2]王金香.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35-35.

作者信息: 刘丽华,女,1985年7月出生,汉族,云南昆明   学历:本科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作者:刘丽华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篇2:

迎接变革的德国“工业战略”抉择

2019年2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雄心勃勃地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旨在更长久地确保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然而,这份被当局寄予厚望的国家工业战略计划,却在德国国内引发很大的争论,一些声音质疑该草案是否严格遵循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其明确提出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被质疑形成了实质上的产业政策框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亦称莱茵模式,是二战后影响联邦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思想,更被视为其成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体制重塑和转型的核心要因。该模式强调一国经济政策应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任务,可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而非直接干预经济事务,如颁布政府经济计划和科技计划。因此,奉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对“计划调节或国家引导”持非常保留的态度。其实,上述讨论表面上涉及产业政策是否与社会市场经济相背离,而归根结底是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不断交锋、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相互抗衡的今天,德国奉行多年的社会市场经济将朝哪个方向进行改革,应该选择怎样的一条道路使德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走社会市场经济“第三条道路”

二战后的西欧,一端是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另一端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中央管理的经济体系。而德国所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究其本质而言,是在国家和市场两者之间寻求与上述两种模式不同的新的平衡,故而被称为“第三条道路”。

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是阿尔弗莱德·米勒—阿尔马克于194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思想,其目标是,在竞争经济的基础上,把自由主动精神同正在通过市场经济成就得到保证的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之后“社会市场经济之父”、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不仅在其著作《大众的福利》中系统阐述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还在从政后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在不到20年间为当时的联邦德国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法规和經济管理结构,使改革的成果最终扩展成全面的经济改革,标志着社会市场经济成为联邦德国发展模式。

在设计货币改革时,艾哈德就宣布“要凭借货币改革回到市场经济”。一方面,他强调要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彻底地废除当时西方盟军占领当局制定的食物和日用品的配给和价格管制,放开市场竞争,并以100∶10进行新马克兑换,短时间内使流通货币量减少了93.5%,恢复市场秩序成为可能。从1948年6月20日,货币改革正式开始实施,经过短期的物价飞涨,1949年物价开始平稳,到1950年,物价开始下降,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另一方面,他强调加强国家在制订立法和规则方面的职能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指出要形成完全竞争、保卫自由的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完成,只不过,国家的经济职能应限于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这个层面,对于经济过程则不应过多干预。为了坚决而又稳妥地进行货币改革,除了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外,还同期颁布了四项法律——《货币法》《债券发行法》《转轨法》和《固定帐户法》,从而为货币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基础。

应对内部挑战的自我修正

上世纪末,两德统一一度为德国的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国家财政支出持续上升,偏离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而导致“德国病”的出现。主要表现在,高福利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进而造成国家财政的包袱越来越重。

内部危机要求德国必须改革,重新界定国家和市场个体的关系,回归社会市场经济的本源。2002年,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在任期内开始启动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要求每一个失业者不能完全依赖于国家和政府的支援,也不能无条件地享受着这种支援;政府通过实施再培训、创造公共部门就业岗位、给雇主或雇员工资补贴、改善和促进劳动力市场匹配度等政策,激励失业者必须为摆脱失业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就业机会;其中包括做出个人妥协而接受劳动服务部门介绍的工作。这种改革使德国向社会投资型国家转变,将事后补救型福利变为事前预防型福利。与其花费巨额财政填补失业保险的亏空,不如将其用于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以及就业服务,以此消除或减少福利制度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阻碍因素。稳定住社会保险的保费缴纳比例,控制好劳动力附加成本的上升,改变劳动力市场以及失业保险的负激励效应,同时使僵化的劳动力市场灵活起来,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减少体制机制所造就的懒惰者,促使他们回归经济生活,也增强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德国失业率已下降到7.8%,长期失业者比重下降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2010年,德国更成为唯一一个失业率比危机前更低的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时,德国财政状况也趋于好转。2007年财政获得了盈余,金融危机期间赤字和债务再度上升,2009年德国通过“债务刹车”条例,此后,财政在2012年再次获得盈余。正是由于贯彻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了改革,德国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表现在西方国家之中是“一枝独秀”。

面对全球变革的深刻反思

如果说,社会市场经济帮助德国完成了一场深刻全面的经济改革,成就了今日德国的经济奇迹,那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社会市场经济是否依旧能够应对挑战?

目前,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更是制造强国,但在工业领域已越发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往的优势在不断缩小。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抢抓科技变革历史机遇期,原来以低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国家正在依靠自主创新逐步摆脱低端锁定。德国此次公布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不无忧虑地指出,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德国没有取得领先优势,甚至存在落后于国际发展趋势的风险;全球知名互联网、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的公司几乎都来自美国和中国,而德国企业缺席榜单;更棘手的是,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认为,德国正在陷入一个“能力陷阱”——已有的优势产业不断吸引研发投资和优秀的科研人员,而新兴产业却不断失去优秀人才,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初创企业在德国难以做强做大,而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产业规模继续扩张、就业人数屡创新高,但后者却正面临新技术的巨大冲击,如无人驾驶。

眼前的繁荣能否保证未来的发展?理性、务实的德国人开始思考,过去一直“避之不及”的“产业政策”是否具有现实上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如通过产业政策有效地对产业和企业进行引导和支持,克服市场个体缺乏全局观的不足。于是,《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很有针对性地提出很多全新的举措,如制定“关键工业部门”列表、政府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企业、甚至持股等。

仔细阅读这份草案,不难发现德国当局借鉴了很多成功执行产业政策国家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试图推出一项总体工业政策,通过引入政府干预的手段,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来修正市场失灵,提升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市场个体无法判断新技术的研发前景或承担新技术的研发成本的时候,需要政府用前瞻性的眼光和政策加以支持,如草案专门列举出德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九大“关键产业”。二是现在的技术创新很多都不是一种单个的创新,而是集成创新或形成创新链,因此协调合作的成本相当高,需要政府发挥组织、管理和协调联动的作用。例如,草案建议政府出面协调建立跨企业联合体,来共同开发如人工智能等前瞻性科技。三是路径依赖阻碍创新时,特别是当市场上的企业因为旧技术已有专利保护而不愿意再进行研发创新,或新的创新产品无法打入现有市场,政府就要采取引领性的举措激发创新。路径依赖往往是发达国家失去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对此经历欧债危机的德国已有充分的认识。草案甚至提出了国家可在“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在“一段有限时间内”收购、持有公司股份。

鉴于德国一直所遵循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一向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运营行为,这份被外界认为产业政策色彩浓厚的“工业战略”,实则是讲究逻辑的德国人对自身的发问:产业政策是否意味着对社会市场经济原则有所偏离?虽然学术争论尚未有结果,但德国工业界普遍支持政府在此时推出指导色彩更强的“工业战略”,同时也坦率地指出草案过于关注做大龙头企业而忽视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高度专业化、极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眼下,德国国内关于这份“工业战略”草案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抛开思维定势和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他国发展道路与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理論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何乐

作者:徐清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篇3: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通过分析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企业的放开管理政策和先进的创新技术等,使她能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坚固的社会基础,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管理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借鉴

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能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与其在财政、金融、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有效调控,以及所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干预为补充和以社会保障为特征来发展的市场经济,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宏观管理特色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首先,德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保证市场自由与有效性上,该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凡是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的,都应让市场去解决,国家只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

其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和重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又认为“私有因素存在弊端”,通过制定政治措施使社会公平。

再者,德国的企业制度独具特色,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有着充分的生产和经营决策的自主权,政府基本上不具体干预企业。企业管理方面,建立“共同决策”制度,工会代表参加大企业的董事会,本企业职工持有企业股份。

(二)德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企业具体经济行为放开,并以国有参股为辅等。

德国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德国,每人均设有一个健康账户,职工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由雇主从工资中扣除。由于这些资金的根本来源是与就业有关,就业者越多,缴费也就越多,因此要实现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政策。但德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部分,频发巨额财政赤字,对企业和个人也造成消极影响。

德国有完善健全的法制管理机构,政府依法對企业进行管理,国家不直接通过行政命令配置资源,也不能通过法律活动过多地干预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

二、德国的技术创新机制

德国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拥有大众、西门子、博世等世界最著名的品牌。德国政府在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以下是德国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体系具体内容。

(一)改善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与运用;建立专业化专利基础设施;促进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加强专利教育和研究,以及法规和制度建设。

(二)充分利用各国的研究成果;促进在欧洲层次上创建工业产权体系;通过产品和技术的本土化促进技术创新。

(三)加强研发资助竞争、导向和评估;增加人员流动性;加强技术评估和预测。

(四)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

三、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给我们很多启示,我国应结合本国实际国情选择借鉴,并且加以创新,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

德国的经济模式主张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政府起的作用是保护市场竞争秩序,在必要时才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我国要逐渐转变政府职能,运用规划、政策等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

(二)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医疗保险已提前实现城乡基本面覆盖。我国政府应借鉴德国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依据各地经济实力,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吸取德国经验教训,使得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不断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模式。

(三)企业发展的开放性

在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参考德国的企业自主化模式,给企业更大的空间。政府应对企业进行间接调控,实现好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四)技术创新

德国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领跑者,我国应加强和德国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高科技项目产业,尤其是在环保产业、低碳技术方面。

尽快建立并形成适合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整个社会、经济、教育和科技及金融等部门协调联动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政府要建立专项的技术创新投入基金,加大对各机构的创新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给以优惠和支持;培育一批懂技术、 会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者。

参考文献:

[1] 杨彦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启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6(6).

[2] 北京市计委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团.赴德国考察的启示与建议.首都经济杂志.2003.

[3] 马丽华.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启示.长白学刊.2008(1).

[4] 陈悦.德国技术创新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3).

[5] 北京市计委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团.德国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首都经济杂志.2003.

作者:王扬

上一篇:煤炭行业节能减排论文下一篇:高职学生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