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着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等挑战,借鉴和超越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市场社会主义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市场社会主义管理论文 篇1:

米勒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

〔摘 要〕 在苏东剧变后,英国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戴维·米勒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米勒认为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可行方案。事实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米勒的市场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又存在着本质区别。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深扎于中国土壤,并且开花结果,在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只是在理论上为市场社会主义做辩护,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不过其对我国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米勒;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戴维·米勒(David Miller)在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时,并没有对社会主义陷入绝望,而是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对当代资本主义尤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并且在《一种市场社会主义的构想:它的运作及其问题》等多部著作中提到“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米勒认为,他的市场社会主义是可以替代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可行方案,鉴于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加以比较和区分,这对于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实践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界定

米勒在反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者对于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市场。市场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更高的福利,还可以提供更大的民主和自由,而且市场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可以调节各种价值目标的矛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服务。因此,米勒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替代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可行方案。他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必须至少要实现这样四个目标:在生产中以市场机制获得经济效益;限制国家的作用,使民主切实可行;实现初次分配的更大的平等;保护工人的自治。[1]

基于以上四个目标,米勒进一步提出了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在合作社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企业是工人的合作社。合作社在开放的市场上出售它的产品,并以它们卖出产品的收入支付工人的工资。合作社实行工人民主管理,它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决定收入如何在其工人中分配,决定用多少资金在哪一领域投资,决定产品的价格,以及有关其本身的其他一切事务。在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工人的收入完全取决于他的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生产资金最初来自由国家设立的公共投资部门。这些公共投资部门掌握着社会拥有的资金,各企业可以从这些投资部门借贷资金进行经营。这些公共投资部门有权决定对哪些项目予以支持以及收取多少利息。米勒还提出合作制企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资本运作原则、破产原则、企业的民主原则。[1]在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虽然工人合作社始终占重要优势,但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企业也必须同时存在,因而国家将起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这一结合,是我国长期探索的最终选择。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市场则保证社会主义的效率;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雄厚的基础,又有牢固广泛的政治基础,所以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方式的经济模式。

二、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似之处

米勒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者作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近之处。

(一)在对市场的定位方面,都认为市场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与社會主义可以实现统一

米勒在他的论文《一种市场社会主义构想:他的运作及其问题》中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瓦解再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发达的社会,是否存在一种可以接受并得到广泛支持的社会主义形式。极为坦率地讲,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使人想到,这样一种制度必须依赖市场机制。”[1]米勒否定了传统社会主义者所认为的社会主义就要消灭市场的观点。以辛辣的言语批判右派把作为组织活动的一种一般手段的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可以看出,米勒将市场当作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市场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它,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它,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实行市场经济,而是在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我国最早提出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是邓小平,他在1979年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的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1985年,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3]1990年底,邓小平又针对当时在计划和市场问题上的思想混乱,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1991年初,邓小平再次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没有根本矛盾,完全是因为交换和市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计划则是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节和社会管理。[4]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都主张生产资料社会共有,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中,合作社的生产资金来自国家设立的公共投资部门,这些投资部门掌握着社会拥有的资金,各企业可以向这些投资部门借贷资金进行经营。这些投资部门也有权决定对哪些项目予以支持以及收取多少利息。这样企业对资金只有使用权,没有完全的所有权,以此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共有。此外,米勒认为,虽然工人合作社始终占有优势,但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企业也必须同时存在。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越纯越好;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蓬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提到制度层面加以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在宏观调控方面,都指出国家的重要职责和作用

在米勒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由于其他形式企业的存在,因此国家将起重要的作用。米勒将国家所起的重要作用概括为:第一,负责调节资金。这由国家设立的公共投资机构来完成。第二,负责确定工人收入的最低标准。第三,负责制定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以实现分配的公正。第四,国家还要负责提供福利等公益事项,以满足公共利益。[1]米勒强调,他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并不盲目崇拜和完全依赖市场,而是要明确哪些生产和服务要由市场来调节,哪些生产和服务要由国家来调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而应该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

(四)在微观调节方面,都注重企业民主管理和自治

在米勒设计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中,民主是合作制企业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企业实行工人民主管理,并自行决定日常管理事务和工人的工资分配,在这个条件下,工人的收入完全取决于他的合作社企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力求实现初次分配的最大的平等,保护工人的民主自治。

我国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重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自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在企业的具体形式和体现,没有健全的职代会制度,就很难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而要丰富和创新企业民主管理形式,就必须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要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重心,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民主管理的形式和载体。[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5]

(五)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方面,都予以一定的批判

米勒在他的论文《一种市场社会主义构想:它的运作及其问题》中说道:“人们常常将左派和右派之争等同于反对市场派与拥护市场派之争。右派的主张实际上是玩弄于花招之上的,这表现在,他们把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一般手段的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毫无疑问,资本主义是依赖市场的,但资本主义的特点主要在于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在一小部分手中,而其余大多数人只能作为领薪者被他们雇佣。但一些左派却看不到这一点。实际上,人们完全可能创建反对资本主义的市场”。[1]米勒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深刻的矛盾和弊端是私有制的存在,并且描绘出新的超越资本主义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和对人类发展前途的论证,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对于资本主义,邓小平说道“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发展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3]过去我国搞计划经济,拼命赶超英美也无济于事,邓小平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计划经济的弊端,重新阐释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单一的计划经济很难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该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产力,赶超资本主义。

(六)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方面,具有相通之处

在米勒以合作社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涉及了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效率等一系列价值目标。他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就在于协调好各种价值目标之间的矛盾,切实寻找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途径。在米勒看来,民主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民主的管理和自治;平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平等,市场社会主义追求的平等目标是“社会平等”;公正的经济制度,应该基于以个人贡献大小来付酬;关于效率,合作制的企业不仅不会影响效率,反而会激励和尊重发明创造,合作制企业将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和鼓励机制。综上所述,米勒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分析和追求,蕴含了丰富的和谐社会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引领,对市场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规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极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更加规范、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差异

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前者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后者则是基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二者所基于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提出,是为了反驳传统的社会主义者对于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传统的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不能同时存在。米勒力图从理论上为市场社会主义做辩护,将市场当作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同社会制度脱离开,并进一步提出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从内部来看,是由于我国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面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急需要发展生产力,恢复国民经济。从外部环境来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与先进国家差距拉大,我国必须要加快发展,增强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

(二)理论依据不同

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作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一,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东欧剧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不仅吸收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还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渊源:一方面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例如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能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探索。另一方面是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流派。[7]这些理论流派都对社会主义做了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马克思、列宁等人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实践可行性不同

米勒是一个政治学家,他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要制定一个如何实施市场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而是要从理论上为市场社会主义做辩护,以此来反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者对市场社会主义提出的批判。因此米勒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制度的保障,也没有找到实现他们理想社会的主体力量,仍然停留在空想的阶段,没有付诸于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上,具有强大的政治保障,并且实际地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四)在制度和体制上不同

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是基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来的,他没有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企图以设计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代替资本主义。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就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行之有效的经济模式,因而两者存在本质差异。在分配上,米勒主张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自治,工人的收入取决于合作社的效益,工人在企业内的分配是民主决定的,不会产生太大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兼顾各方面利益。

(五)本质属性不同

米勒认为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行的方案,但从根本上来说,他并没有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也不懂得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设计企图超越和避免资本主义矛盾的社会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空想主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实践中认识,并且在认识中实践,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人类历史发展命运,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创新。

四、结语

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二者既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又存在着本质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克服了合作制市场经济的空想性,立足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提出的市场是经济活动的手段、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生产资料社会共有、国家的职责和作用、社会核心价值目标的协调和重视、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等内容和观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米勒指出市场是经济活动的手段,市场与社会制度无关,并且系统论述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的原因,这将给我们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新的视角,解除一些人对于市场和社会主义结合的疑虑,为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加深对邓小平有关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米勒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新右派的批判和现状的描述,以及他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构想也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上,因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良现状的一种反映,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市场经济的弊端,在借鉴其经验的时候不能盲目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最后,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作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一,不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苏联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新变化,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米勒对于社会现状的反思分析,对于真理的探索,对于社会主义的追求代表了一批身处资本主义社会但又将社会主义当作理想社会的学者。这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染力和优越性,极大的增强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段桥忠.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选(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46.

[5]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第十五次学习 谈市场作用[EB/OL].新华网.2014-05-28.

[6] 倪豪梅.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N].人民日报,2014-09-17.

[7] 曲艺.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D].吉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明明

作者:张瑜 刘友田

市场社会主义管理论文 篇2:

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着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等挑战,借鉴和超越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新启示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几次飞跃。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和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其他很多方面,苏联都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可行的大论战。苏联模式在一开始促使苏联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即使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剧变之后,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仍纷纷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使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备。

兼容论。20世纪30年代,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其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中,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小型企业和农业可以保留私有制;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是兼容的;论证了计划和市场可以并存,打破了计划与市场相对立的观点;论证了效率与平等的一致性。“兰格模式”标志着市场社会主义的形成。

联姻论。这一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主张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时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美国也获得重大突破,美国的格雷戈里等学者认为:“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本身都不具有区分社会性质的属性,既不为资本主义所特有,也不为社会主义所独具,它们都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尽管资本主义同市场不可分离,但是把市场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剥离开来是极为可能做到的。”①这就是说,市场并非天然是与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市场也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联姻。

主导论。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主张在复杂的工业社会体系中,如果采纳社会主义的目标,交易机制的主导形式就应该让位于市场,计划只是补充性的机制,这就突破了市场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在计划和市场二元机制上徘徊不前的局面,从而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核心地位。

深入发展的新时期。苏东剧变以来,市场社会主义受到广泛关注并形成了研究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建构起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们是在对原苏联和东欧剧变的反思和对现行资本主义不平等、不合理制度的不满的反思中初步建构起来的。他们围绕效率、平等和民主三大目标,从政治民主、经济效率、公平分配、工人管理、技术革新、环境保护等要求出发,将论证范围扩大到了与市场密切联系的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

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启示

所有制结构方面。不同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公有制的理解不同,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社会所有制,有的把公有制说成为各个企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集体所有制,还有的把公有制说成是全民的所有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市场社会主义在对待公有制问题上,为了突出市场的效率作用与激励作用,有逐渐淡化和否定公有制的趋势。

中国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还是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都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并不是盲目坚持以前的“一大二公三纯”的僵化模式,而是在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市场和社会主义如何结合”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现在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国情出发,在如何实现市场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以及结合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大胆的理论创新,并取得了实质性和突破性进展。自党的十五大开始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两权合一,还是两权分离。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所有权;第二层占有权;第三层使用权;第四层经营权。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我们都可以采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多项具体制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依据这一原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党的十二大还仅仅提“个体经济(注意:不包括私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到党十三大就把范围从个体经济扩大到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地位也由“必要的补充”上升到“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从方针、政策层面上升到基本制度高度,而且载入了我国的宪法。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说明非公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两个都是”的提出,使非公有制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不仅不再从意识形态领域区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也从理论上保障了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公平使用社会资源。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方面。虽然国外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市场社会主义以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为标杆,认为它“既不同于美国的‘市场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原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③,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一方面,市场社会主义虽然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因为它是造成两极分化现实,但却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它虽然否定了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因为它是造成低效率的现实,但却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价值观,从而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两大理论创新:一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此前提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特别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对于新形势下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收入分配在任何国家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的,我们要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切实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之初,为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效率低的局面,我们优先强调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党的十六大之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据资料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顶峰0.491,即使近几年逐步下行,2012年还是达到0.474。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还是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已接近或超过4∶1。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把注重公平的领域从再分配扩展到初次分配,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而十八大则进一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我们看到,我们党对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公平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经上升到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

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市场是市场社会主义的运作基础,,但仅仅有市场调节是万万不能的。苏东市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首次提出了“有调节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完全由自由的市场机制调节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机制自身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因而有必要对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以避免其消极作用。”⑤市场社会主义的这种宏观调控理论, 对我们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能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在对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在计划为主还是市场为主上一直存在争论,一直到党十四大才不再羞羞答答拘泥于“这个为主,还是那个为辅”,而是直接提出,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立了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此后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政策层面加以确认,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此后市场发挥作用的广度进一步延伸;十八大又提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发挥作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从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其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全新表述格外引人注目,为全社会多个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指明了方向,突破了藩篱,将会进一步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步伐,将生产要素改革引入更深的层次,加快实现现代化步伐。特别是人口这一生产要素,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逐年减少,单靠人口的规模驱动力来拉动经济的动力已经减弱。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将市场地位从“基础性作用”拔高到“决定性作用”,凸显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和力度,也同“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相契合。

当然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这就需要“有形之手”—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任市场单一发挥作用,也不是将市场严控在政府调控下,而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无形之手”揭示出来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一样,“有形之手”所体现的是市场经济规则,规则是人为制订的。正因为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决定其必将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弥补市场缺陷,保障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转;反之则是过多地干预市场运行,成为市场运行的障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最大作用。

现在单靠刺激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了,因为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已经明显递减。我们既要通过宏观调控化解产能过剩,更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各自的优点和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要让市场真正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建立有效的权力下放机制,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结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前途感到迷茫,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趁火打劫,鼓吹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包括西方国家一些左翼学者对此予以了有力的回击,市场社会主义便是其中的流派之一。美国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罗默认为,苏联的失败不应归因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应归因于苏联取消了市场,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还有很多左翼学者也认为,苏东模式的失败并不能从另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模式就是完美无缺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好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市场社会主义对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模式,力图用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从而使市场社会主义变为现实。但不可否认,市场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也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可行的途径、方法和主体。

笔者认为,由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延续至今的欧债危机并由此导致的社会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美国至今还没从危机中走出来,这说明美国的发展模式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发展模式。相反伴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衰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国发展模式,无论是从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作者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汪平:“‘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对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思茅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第59页。

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2日。

③⑤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1 页,第244页。

④《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公报》,2012年11月15日。

责编 / 张晓

作者:刘根成

市场社会主义管理论文 篇3: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价值探析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探讨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断与各种文化研究相互融合。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左翼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重新建构发展了多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价值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探索和倡导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道路与模式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把具体的经济体制同政治体制分离开来,以市场作为主要配置手段的生产资料公有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西方左翼学者开始重新思索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他们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这些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银行中心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表现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在经济运行中都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在宏观调控上大都赞成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价值追求上都主张效率、公平、民主和自由并重。

(一)在经济运行方面强调市场的作用

戴维·米勒在他的代表作《市场、国家和社会》一书中认为,市场只是一种调控手段,它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社会属性。社会主义主张计划并不能说明市场本身的任何缺陷。相反,市场本身可以从福利、自由、民主三个方面体现出其本身的价值。首先,市场作为一种信息体系和激励制度可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生产者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将不自觉地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福利。其次,市场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在市场机制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同的资源进行选择和配置,得到不同的供给和服务,从而体现出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再次,市场可以更大地促进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经营种类和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实现经济民主;由于在其设想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下,政府仅仅发布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并不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实行干预,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寻租行为和官僚作风,从而提高政治民主的程度。

约翰·罗默在他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都必须利用市场,以便生产和分配人们为自我实现和福利所需要的物品。他在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罗默看来,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了自由竞争机制,而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则是经济革新和政治革新的根本动力。“在战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以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共产主义经济的增长是相当可观的。”“正确的说法是没有市场的动力,革新就不会发生,至少达不到市场经济引发的那种速度。”

戴维·施韦卡特在他的代表作《反对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体制特征:私有财产、自由市场和雇佣劳动。”人类的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不同的公司之间要进行生产资料之间的交易,并且又把他们的产品卖给其他企业和消费者。价格并不受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一切通过供求关系裁决。市场在经济运行中不自觉地充当扩充社会财富的手段和增加公平的工具。

(二)在宏观调控方面主张国家有限制的干预经济

在米勒设计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资本所有权社会化,市场机制成为提供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手段,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人合作社。工人合作社实行工人民主管理,它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决定收入分配、投资、产品价格及其他相关事务。而国家并不直接计划经济产出,仅仅从“资金调节、确定工人收入最低标准、制定税收政策、提供社会福利”四个方面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以保证经济服从广泛平等的目的。

在罗默设计的“银行中心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国有公司的股票全部被重新分配给每一个成年公民,这些股票不能用来兑换现金,只能与其他股票进行交易,一旦股票持有人去世,股票便重新收归国有银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限在投资方向和投资构成的决策上。“当国家控制企业时,企业经理在很大程度上被免除了因判断失误应负的责任;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无效操作不像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那样能被剔除。”事实上就要求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划定界限,国家政治不再渗透到正常的市场活动中,效率必须由竞争、由企业利润及银行信誉来保证。

在施韦卡特设计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市场是对过度集中和官僚化的一种遏制。他对苏东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从而说明苏东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有极大缺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导致的信息流通不畅、激励体制无法建立、集权化倾向和企业难以革新等问题是导致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因而,他反对国家过分的经济干预政策,主张工人自我管理和市场的计划性。

(三)在价值追求方面主张公平、民主和自由并重

米勒认为,市场可以促进更大的民主,各企业成员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问题拥有自主权。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倡导合作社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实现广泛的经济民主,这种民主和国家指导协调起来,从而实现民主价值和自觉控制目标的统一。在他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每个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每个工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如果企业要扩大规模和吸收新的工人,那必须得到企业全体工人的同意。同时工人拥有的经济民主也使他们能够行使政治民主的权利。

罗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在于,有一个很小的富人阶层,得到企业份额中的巨大收入,而作为企业主人的大部分工人却只拥有企业极少数的财富。因此他在设计“银行中心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提出,“如果不允许富人购买所有企业的控股股票,那么在均衡状态下,穷人将成为大多数企业控股集团的成员……这样,企业将按照穷人的立业选择投资水平,富人也不会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那样希望保持那么高的公害水平。”这样,市场社会主义机制就可以防止资本主义条件下损害穷人利益的便车问题。因此,市场社会主义是有利于平等的,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福利,也可以减轻公害。

施韦卡特设想,每一个生产性的企业由在那里工作的工人民主管理。工人围绕设备操作的一切活动负责:工场的组织、工厂的纪律、生产工艺、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以及净收益如何分配等事务的决策都是民主的做出的。工人委员会也是由工人选举产生,并不由国家任命,生产资料是社会的集体财产,发展并不是私人决策的产物。他还对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阐述:它更平等,因为它消除了财产的收入。它更民主,因为它把民主向下延伸到工厂,向上延伸到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它克服了当代资本主义唯一的最具毁灭性的特征即资本的过度毀灭性。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市场、所有制、国家介入、社会公正等方面上,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和线索。

(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启发、借鉴,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史料来源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时,吸收借鉴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有益内核,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体制的具体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样,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理顺了市场与计划的复杂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另外,在市场与计划的主从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主导力量;而计划则体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上。米勒在他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中指出国家的作用为制定收入标准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实现公平的分配;设立公共机构,提供公共福利等公益事业……。由此可见,市场社会主义并非盲目崇拜市场。其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使用,使之优势互补。这些设想也被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果证实。

(二)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有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苏东国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从苏东的经验教训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出发,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的单纯指令性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病,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导方式、人民民主专政和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对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8-68.

[2][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3]段忠桥.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J].国外马克思主义,2001,(12).

[4]蒲国良.当代国外社會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朱真真

上一篇:环艺专业素描教学论文下一篇:报纸中的医药广告论文